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山茱萸

《本草纲目》:山茱萸

《本草备要》:山茱萸

《本草便读》:山茱萸

《本草乘雅半偈》:山茱萸

《本草崇原》:山茱萸

《本草从新》:山茱萸

《本草撮要》:山茱萸

《本草经集注》:山茱萸

《本草经解》:山茱萸

《本草蒙筌》:山茱萸

《本草求真》:山茱萸

《本草思辨录》:山茱萸

《本草图经》:山茱萸

《本草衍义》:山茱萸

《本草择要纲目》:山茱萸

《本经逢原》:山茱萸

《得配本草》:山茱萸

《顾松园医镜》:山茱萸

《长沙药解》:山茱萸

《雷公炮制药性解》:山茱萸

《雷公炮炙论》:山茱萸

《名医别录》:山茱萸

《千金翼方》:山茱萸

《医学入门》:山茱萸

《神农本草经》:山茱萸

《吴普本草》:山茱萸

《新修本草》:山茱萸

《药鉴》:山茱萸

《药笼小品》:山茱萸

《药征续编》:山茱萸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山茱萸

《证类本草》:山茱萸

「释名」蜀酸枣、肉枣、鸡足、鼠矢。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



补肝肾,涩精气


辛温酸涩。补肾温肝(入二经气分)。固精秘气,强阴助阳,安五脏,通九窍(《圣济》云∶如何涩剂以通九窍?《经疏》云∶精气充则九窍通利。昂按∶山茱萸通九窍,古今疑之,得《经疏》一言,而意旨豁然。始叹前人识见深远,不易测识,多有如此类者,即《经疏》一语而扩充之,实可发医人之慧悟也),暖腰膝,缩小便。


治风寒湿痹(温肝故能逐风),鼻塞目黄(肝虚邪客,则目黄),耳鸣耳聋(肾虚则耳鸣耳聋,皆固精通窍之功。王好古曰∶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仲景八味丸用之为君,其性味可知矣。昂按∶《别录》、甄权皆云能发汗,恐属误文。酸剂敛涩,何以反发?仲景亦安取发汗之药为君乎?李士材曰∶酸属东方,而功多在北方者,乙癸同源也。肝为乙木,肾为癸水),去核(核能滑精)用。恶桔梗、防风、防己。


山茱萸(图缺)


性敛偏温.固精补肾.味酸而涩.壮水生肝.(山茱萸酸温无毒.入肝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疏泄太过.则滑脱不禁.当用酸涩之剂以收之.况遗精便滑.小便不固.以及虚汗等证属虚者哉.使元气固则精血充.是以为之补也.此物如五味之酸味太甚.于人之气血不甚相宜.虽虚脱者亦宜酌用.有邪火为患者.尤当禁之.)


(本经中品)


木胎于火,与龙从火里得,别是一法,此正五行相袭,四时之序也。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


【核】曰∶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今海州、兖州,近道诸山中亦有。木高一、二丈,叶如梅而有刺。二月开花如杏。四月结实如酸枣,深赤色。一种叶干花实俱相似,但核有八棱,名雀儿苏,别是一种,不堪入药。修治,以酒润去核,缓火熬干,勿误食核,令人滑精。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先人云∶酸温津润,合从水藏之精液亦非自力所能致,必欲待人待时而兴者。


【 】曰∶茱谐朱,谓木胎火,含阳于内也;萸谐臾,谓冤曲从乙,木之性也。春半开花,夏半结实,色赤味酸,入肝之体,肝之心药也。心下为寒热所搏则火失暖热性,茱萸温中,对待治之。痹逐虫去而身轻矣。客曰∶肝主疏泄,癃闭者当用茱萸。别录止小便利者,何也?


气味酸平,无毒。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


(山茱萸今海州,兖州,江浙近道诸山中皆有。木高丈余,叶似榆有刺,二月开花白色,四月结实如酸枣,色紫赤,九月十日采实,阴干去核用肉。)


山茱萸色紫赤而味酸平,禀厥阴少阳木火之气化。手厥阴属心包,故主治心下之邪气寒热。


心下乃厥阴心包之部也。手少阳属三焦,故温中。中,中焦也。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而为血,血生于心,藏于肝。足厥阴肝主之血,充肤热肉,故逐周身之寒湿痹。木火气盛,则三焦通畅,故去三虫。血充肌腠,故久服轻身。


愚按∶仲祖八味丸用山茱萸,后人去桂附,改为六味丸,以山茱萸为固精补肾之药。此外并无他用,皆因安于苟简,不深探讨故也。今详观《本经》山茱萸之功能主治如此,学人能于《本经》之内会悟,而广其用,庶无拘隘之弊。


补肝肾、涩精气.


酸涩微温.固精秘气.补肾温肝.强阴助阳.安五脏.通九窍.(圣济总录云∶如何涩剂以通九窍、经疏云∶精气充则九窍通利、 庵曰∶山萸通九窍、古今疑之、得经疏一言而意旨豁然、始叹前人识见深远、不易测识、多有如此类者、即经疏一语而扩充之、实可发医人之慧悟也.)能发汗.(与通窍同义、汗属阴、阴血干枯、汗从何来、唯补阴助阴、始有云蒸雨致之妙、 庵曰∶酸剂敛涩、何以反发、恐属误文、何其明于彼而昧于此也.)暖腰膝.


缩小便.治风寒湿痹.(温肝故能逐风.)鼻塞目黄.(肝虚邪客则目黄.)耳鸣耳聋.(肾虚则耳鸣耳聋、皆固精通窍之功、好古曰∶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士材曰∶酸属东方、而功多在北方者、乙癸同源也.)月事过多.强阳不痿.小便不利者.不宜用.去核.(核能滑精.)陈久者良.恶防己、防风、桔梗.


味酸.入足厥阴少阴经.功专助阳固阴.得熟地补肾虚.得五味摄精气.强阳不痿.小便不利者忌用.核滑精.用尤宜去.陈者良.恶防己、防风、桔梗.



味酸,平、微温,无毒。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肠胃风邪。


寒热,疝瘕,头脑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 ,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轻身,明目,强力,长年。一名蜀枣,一名鸡足,一名思益,一名KT 实。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宛朐、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


(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今出近道诸山中大树,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颓子,亦可啖。既干后,皮甚薄,当合核?


气平.味酸.无毒.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去核)


山萸气平.禀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气味俱降.阴也.心下脾之分也.脾之邪.肝木之邪也.肝木血少气亢.则克脾土.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矣.山萸味酸入肝.益肝血而敛肝气.则心下之寒热自除也.山萸味酸收敛.敛火归于下焦.火在下谓之少火.少火生气.所以温中.山萸气平益肺.肺主皮毛而司水道.水道通调.则皮毛疏理.而寒湿之痹瘳矣.三虫者湿热所化也.湿热从水道下行.则虫亦去也.久服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肝者敢也.生气生血之脏也.所以身轻也.


【制方】


山萸同人参、五味、牡蛎、益智.治老人小便淋沥及遗尿.同菖蒲、甘菊、生地、黄柏、五味.治肾虚耳聋.同杜仲、牛膝、生地、白胶、山药.治肾虚腰痛.同生地、山药、丹皮、白茯、泽泻、柴胡、白芍、归身、五味.名滋肾清肝饮.治水枯木亢之症.同杜仲.治肝肾俱虚.



味酸、涩,气平、微温。无毒。多出汉中,遍生山谷。因名蜀枣,生青熟红。近霜降摘取阴干,恶桔梗防风防己。


宜蓼实为使,入肝肾二经。合散为丸,惟取皮肉。温肝补肾,兴阳道以长阴茎;益髓固精,暖腰膝而助水脏。女人可匀经候,老者能节小便。除一切风邪,却诸般气证。通九窍,去三虫。强力延年,轻身明目。


其核勿用,滑精难收。


(谟)按∶经云∶滑则气脱,山茱萸之涩,以收其滑。八味丸用之,无非取其益肾而固精也。《本经》谓∶其九窍堪通。是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矣!


(灌木)温补肝肾涩精固气


山茱萸(专入肝肾)。味酸性温而涩。何书载缩小便。秘精气。以其味酸(酸主收。)性涩。(涩固脱。)得此则精与气不滑。又云。能暖腰膝及风寒湿痹。(肝虚则风入。肝寒则寒与湿易犯。)鼻塞目黄。(肝虚邪客则目黄。)以其气温克补。得此能入肝肾二经气分者故耳。(冯兆张曰。温暖之剂。方有益于元阳。故四时之令。春生而秋杀也。万物之性。喜暖而恶寒。肝肾居至阴之地。非阳和之气。则阴何以生乎?山茱正入二经。气温而主补。味酸而主敛。故精气益而腰膝强也。)且涩本属收闭。何书载使九窍皆通。耳鸣耳聋皆治。亦是因其精气充足。则九窍自利。又曷为涩而不通乎?(好古曰。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仲景八味丸用之为君。其性可知矣。绣按别录甄权皆云服能发汗。多是服此精气足而汗自发之意。亦非误文。但令后人费解耳。)去核用。恶桔梗防风防己。


今人用山茱萸,惟取其强阴益精,原非不是。但其木高丈余,二月开花,一交冬令,即便结实,是全禀厥阴木气。而实酸温,足以温肝祛风宣窍,故又治鼻塞耳聋目黄面 。至主心下邪气寒热与出汗之文,或疑其无是能矣。不知其色紫赤,兼入心包,且秉风木疏荡之姿,汗为心液,焉得不溱溱以出汗。汗出则寒热之邪亦去。凡此又当于补益之外详究其义者。然则肾气丸用之,盖不第强阴益精之谓已。


山茱萸(图缺),生汉中山谷及琅邪冤句东海承县,今海州亦有之。木高丈余,叶似榆,花白;子初熟未干,赤色,似胡颓子,有核;亦可啖,既干;皮甚薄;九月、十月采实,阴干。吴普云∶一名鼠矢,叶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采实,与此小异也。旧说当合核为用。而《雷 炮炙论》云∶子一斤,去核取肉皮用,只秤成四两半。其核八棱者名雀儿苏,别是一物,不可用也。



与吴茱萸甚不相类。山茱萸色红,大如枸杞子。吴茱萸如川椒,初结子时,其大小亦不过椒,色正青。得名则一,治疗又不同。未审当日何缘如此命名。然山茱萸补养肾脏,无一不宜。经与《注》所说备矣。


【气味】


酸涩无毒.阴中之阴.入足厥阴少阴经气分.


【主治】


温中.逐寒湿痹.强阴益精.疗耳鸣.补肾虚.兴阳道.添精髓.止老人尿不节.暖腰膝.助水脏.逐一切气.破症结温肝.仲景八味丸用之.取其味酸涩.可以秘精而收滑也.


酸温无毒。去核微焙用,核能泄精。


发明 滑则气脱,涩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气,取其酸涩以收滑也。甄权治脑骨痛,疗耳鸣,补肾气,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止老人尿不节,治面上疮,能发汗,止月水不定。详能发汗,当是能敛汗之误。以其酸收无发越之理,仲景八味丸用之。盖肾气受益,则风藏有度,肝阴得养则疏泄无虞,乙癸同源也。命门火旺,赤浊淋痛及小便不利者禁服。《本经》食茱萸主治从古,误列山茱萸条内,今移入彼,庶不失先圣立言本旨,具眼者辨诸。


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酸,温。入足厥阴、少阴经血分。收少阳之火,滋厥阴之液,补肾温肝,固精秘气。暖腰膝,缩小便,敛内风,涩阴汗,除面 ,止遗泄。


去核酒蒸,带核则滑精。命门火盛,(服之助火精遗。)阴虚血热,肝强脾弱,(木克土则泻。)小便不利,四者禁用。


〔酸微温,入肝、肾二经。核能滑精,酒润去之,烘干。〕补肾气而兴阳道,坚阴茎;固元精而治淋沥,止遗尿。〔老人小便淋沥,及不禁遗尿,皆属肾虚。山萸气温而主补,味酸而主敛故也。〕月事多而可以止,〔酸敛之效。〕耳鸣响而还其聪。〔补肾之功。〕强阳不痿,小便不利者,不宜用之。。


【本经】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生山谷。


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温乙木而止疏泄,敛精液而缩小便。


《金匮》八味丸方在地黄。用之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其敛精液而止疏泄也。


水主藏,木主泄,消渴之证,木能疏泄而水不能蛰藏,精尿俱下,阳根失敛。久而阳根败竭,则人死矣。山茱萸酸涩敛固,助壬癸蛰藏之令,收敛摄精液,以秘阳根,八味中之要药也。八味之利水,则桂枝、苓、泽之力,非山茱萸所司也。


去核,酒蒸。


味甘酸,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主通邪气,逐风痹,破症结,通九窍,除鼻塞,疗耳聋,杀三虫,安五脏,壮元阳,固精髓,利小便。去梗用,蓼实为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按∶山茱萸大补精血,故入少阴厥阴。六味丸用之,取其补肾而不伤于热耳。若舍是而别求热剂,以为淫欲助,犹弃贤良而搜佞幸也,愚乎哉?雷公云∶凡使勿用雀儿苏,臭似山茱萸,只是核八棱,不入药。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每修事去核子一斤,取内皮用,只存成四两以来,缓火熬之,方用。能壮元气精秘,其核最滑精。


雷公云∶凡使,勿用雀儿苏,真似山茱萸,只是核八棱,不入药用。


凡欲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每修事,去核了,一斤,取肉皮用,只秤成四两已来,缓火熬之方用。


能壮元气,秘精。核能滑精。


微温、无毒.主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脑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年.一名鸡足,一名思益,一名寇实.生汉中及琅琊、宛朐、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本经》原文∶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生


味酸,平,微温,无毒。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 ,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轻身明目,强力长年。一名蜀枣,一名鸡足,一名魃实。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


山茱萸酸涩微湿,补肾强阴固精无,去头面风除疝瘕,逐痹调经益肝源。


生山中。茱,言色红;萸,肥润也。无毒。补肾气,兴阳道,坚长阴茎,添精髓,止遗精及小便利,去头风骨痛,风气去来,鼻塞鼻 ,目黄,耳鸣耳聋,面 面疮,肠胃风邪亦验。又除疝瘕,逐寒湿痹,治女子月水不定。本草云∶发汗通九窍,去心下寒热邪气。本涩剂也,何以能通发耶?盖诸病皆系下部虚寒,用之补养肝肾,以益其源,则五脏安和,闭者通而利者止,非若他药轻飘疏通之谓也。酒浸去核,每一斤取皮肉四两,慢火焙干。核能滑精,故去之。蓼实为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味酸平。


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生山谷。


《吴普》曰,山茱萸,一名鬾实,一名鼠矢,一名鸡足,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岐伯辛,一经酸,或生冤句琅邪,或东海承县,叶如梅,有刺毛,二月,华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采实。(《御览》)


《名医》曰,一名鸡足,一名鬾实,生汉中及琅邪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



《御览》卷九百九十一


一名 实,一名鼠矢,一名鸡足。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岐伯∶辛。


一经∶酸。或生宛句、琅邪,或东海、承县。叶如梅,有刺毛。二月华,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采实。



味酸,平、微温,无毒。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脑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 ,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利。久服轻身,明目,强力,长年。一名蜀枣,一名鸡足,一名思益,一名 实。生汉中山谷及琅 、宛朐、东海承县。


九月、十月采实,阴干。


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今出近道诸山中大树,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颓子,亦可啖。既干后,皮甚薄,当合核为用也。


气平,微温,味酸涩,无毒。入足厥阴少阴经药也。温胆补肾,而兴阳道。固精暖腰,而助水脏。通九窍,匀经候。仲景八味丸以此剂为君主者,盖为滑则气脱,涩则所以收之,故以此剂之涩,以收其滑。其曰止小便者,亦为其补肾添精,味酸能收也。


炒黑,收肝风,其酸不亚于梅,六味用之,亦取其酸收纳气也。


八味丸。


上一方。


味酸,平、微温,无毒。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肠胃风邪,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 ,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通九窍,止小便利。《药性论》云∶使。味咸辛,大热。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兴阳道,坚长阴茎,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日华子云∶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治酒渣。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己、


(山茱萸_图缺)


味酸,平、微温,无毒。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 ,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轻身,明目,强力长年。一名蜀枣,一名鸡足,一名 (音妓)实。生汉中山谷及琅邪、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陶隐居云∶出近道诸山中大树。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 子,亦可啖;既干,皮甚薄,当以合核为有尔。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山茱萸,使,味咸、辛,大热。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坚长阴茎,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日华子云∶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治酒渣。陈藏器云∶胡子,熟赤,酢涩。小儿食之当果子。止水痢,生平林间,树高丈余,叶阴白,冬不凋,冬花春熟,最早诸果。茎及叶煮汁饲狗,主 。又有一种大相似,冬凋春实夏熟,人呼为木半夏,无别功。根,平,无毒。根皮煎汤,洗恶疮疥并马 疮。


图经曰∶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邪、冤句、东海承县,今海州亦有之。木高丈余,叶似榆,花白。子初熟未干,赤色,似胡 子,有核,亦可啖;既干,皮甚薄。九月、十月采实,阴干。吴普云∶一名鼠矢。叶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采实。与此小异也。旧说当合核为用。而雷 《炮炙论》云∶子一斤去核,取肉皮用,只秤成四两半,其核八棱者名雀儿苏,别是一物,不可用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雀儿苏,真似山茱萸,只是核八棱,不入药用。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每修事去核了,一斤取肉皮用,只秤成四两以来,缓火熬之方∶用。能壮元气,秘精。


核能滑精。


衍义曰∶山茱萸,与吴茱萸甚不相类。山茱萸色红,大如枸杞子。吴茱萸如川椒,初结子时,其大小亦不过椒,色正青。得名则一,治疗又不同,未审当日何缘如此命名。然山茱萸补养肾脏,无一不宜。《经》与《注》所说备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