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
《本草求真》:痛
痛者。血气不通之意。考之内经有言。是病多因寒气内客。而热绝少。又考诸书所论。痛有因寒因热因风因湿因滞因血因气因火因虫之分。予尝按书细考。大约痛属于寒于湿于滞于血。则多守而不走。痛属于风于火于热于气于虫。则多走而不守。痛属于湿于滞。则多肿胀高起。痛属于寒。则多毛骨耸直。痛属于热。则多神气不失。痛属于气。则痛必见肿突。其肿时胀时消。痛属于滞。则痛得食则增。痛属于虚。则痛得食则减。且痛属寒属虚。则喜热手揉按。属热属火属实。则最忌手揉擦。痛之大概如斯。是以风痛之症。多见周身骨节疼痛。故药有不离乎羌活防风桂枝独活山甲白花蛇乌蛇白附子石南藤川乌附天雄。但须分其上下里外以治。寒痛之症。多见手足厥逆。饮食不思。痛喜热手揉按。并或发热恶寒。无汗脉紧。故药有不离乎麻黄细辛附子干姜良姜荜茇吴茱萸大茴小茴川椒肉桂艾叶。但须分其在表在里寒症以治。湿痛之症。多见肿胀痞满。手足酸软麻痹。其痛守而不移。故药有不越乎苍术半夏南星猪苓泽泻木通车前薏苡。但须分其寒多热多以治。热通之症。其痛多见口渴发热。痛则手不可近。故药有不越乎石膏知母山栀子黄芩大黄朴硝。但须分其热势轻重上下以治。火痛之症。其症必见面赤唇焦。口燥舌干。脉则洪数有力。痛则拒手揉按。故药有不外乎黄芩黄柏黄连天冬麦冬沙参元参白芍。但须分其火势微甚以投。气痛之症。其痛必见上下无常。面青目赤。故多治以浓朴枳壳槟榔乌药陈皮青皮香附木香等药。但须分其上下左右以投。血痛之症。其痛多见一定不移。脉则芤涩不长。故治多以姜黄乳香没药元胡索五灵脂益母草桃仁红花三七虻虫水蛭槐花地榆等药。但须分其痛处缓急病症以进。滞痛之症。其痛必见不食则减。得食则增。故治多以木香神曲山楂麦芽砂仁等药。但须分其滞势久暂以施。虫痛之症。其痛多见气上冲心。口吐白沫。时痛时止。故治多以川椒乌梅榧实雷丸苦楝根苦参等药。但须分其挟寒挟热以治。凡此痛皆属实。若使痛属中虚。(虚痛。)则以耆术为要。痛属血虚。则以芎归为要。痛属精虚。则以地茱为要。痛属火衰。则以附桂为要。然要皆有虚症虚脉可据。若以实症道虚。补剂妄投。其杀人也惨矣!
〔风痛〕
羌活 防风 桂枝 山甲 白花蛇 乌蛇 白附子 石南藤 川乌附 天雄 独活
〔寒痛〕
麻黄 细辛 附子 干姜 良姜 荜茇 吴茱萸 大茴 小茴 川椒 肉桂艾叶
〔湿痛〕
苍术 半夏 南星 猪苓 泽泻 木通 车前 薏苡
〔热痛〕
石膏 栀子 知母 大黄 黄芩 朴硝
〔火痛〕
黄芩 黄柏 黄连 天冬 麦冬 沙参 元参 白芍
〔气痛〕
浓朴 枳壳 槟榔 乌药 陈皮 青皮 香附 木香
〔血痛〕
姜黄 乳香 没药 元胡索 五灵脂 益母草 桃仁 红花 三七 虻虫 水蛭槐花
〔滞痛〕
木香 神曲 山楂 麦芽
〔虫痛〕
川椒 乌梅 榧实 雷丸 苦楝根 苦参
〔虚痛〕
人参(气) 白术(气) 黄 (气) 当归(血) 地黄(精) 山药(精) 附片(火)肉桂(火)
《痘疹心法要诀》:痛
小儿出痘若疼痛,皆因毒火未发清,疏散清解是妙方,葛根四物汤极应。
【注】经曰∶诸痛为实,又曰∶热盛则痛。皆缘痘毒之火未能尽解,故不时作痛也。痘初出痛者,因毒未发透也,升麻葛根汤主之。痘出稠密而作痛者,毒盛血热也,加味四物汤主之。若收靥时痛甚闷乱者,不治。
升麻葛根汤(方见发热证治)
加味四物汤
当归 赤芍 荆芥穗 防风 红花 丹皮 牛蒡子(炒) 连翘(去心) 川芎 生地黄
水煎服。
【方歌】毒盛加味四物汤,当归赤芍合荆防,红花丹皮牛蒡子,连翘川芎生地黄。
《外科心法要诀》:痛
痛本于寒气侵,郁在肌肤痛连心,衣触手捺无皮状,法宜椒酒绵 温。
【注】此证系暴寒侵袭肌肤之中,寒郁不行,偶犯衣触或以手捺;疼痛连心,似乎如无皮之状。法宜胡椒四钱,烧酒四两,共入瓷碗内,重汤炖煮,以软绵蘸酒,温 熨痛处即效。
《续名医类案》:痛
一痘半出,遍身作痛,乃热毒壅滞,未尽外出故也。活命饮加蝉蜕而愈。
一痘浆足而痛不止,此诸痛为实也。用白芷、陈皮、甘草、牛蒡、连翘、山楂而愈。
一痘六七日痛不止,此毒未化,郁而作痛也。非虚非实,不须治之,俟毒从脓化,其痛自止。
《叶天士医案精华》:痛
劳力气泄阳伤.胸脘痛发.得食自缓.已非质滞停蓄.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古谓络虚则痛也.攻痰破气.不去病.即伤胃.致纳食不甘.嗳噫欲呕.显见胃伤阳败.当以辛甘温方.
人参 桂枝 茯苓 炙草 煨姜 南枣
□
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痛非虚症.因久延体质气馁.遇食物不适.或情怀郁勃.痰因气滞.气阻血瘀.诸脉逆乱.频吐污浊.而大便反秘.医见身体肢冷.认为虚脱.以理中和附子温里护阳.夫阳气皆属无形.况乎病发有因.决非阳微欲脱.忆当年病来.宛是肝病.凡疏通气血皆效.其病之未得全好.由乎性情食物居多.夏季专以太阴阳明通剂.今痛处在脘.久则瘀浊复聚.宜淡味薄味清养.初三竹沥泛丸.仍用.早上.另立通瘀方法.
苏木 人参 郁金 桃仁 归尾 柏子仁 琥珀 茺蔚 红枣肉丸
□
宿病冲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吐.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变为先寒后热.烦燥面赤.汗泄.此为厥象.厥阴肝脏之现症.显然在目.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着诊要旨矣.议用泻心法.
干姜 川连 人参 枳实 半夏 姜汁
□
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老年气衰.病发日重.乃邪正势不两立也.今纳物呕吐甚多.味带酸苦.脉得左大右小.盖肝木必侮胃土.胃阳虚.完谷而出.且呃逆沃以热汤不减.其胃气掀腾如沸.不嗜汤饮.饮浊弥留脘底.用药之理.远柔用刚.嘉言谓能变胃而不受胃变.开得上关.再商治法.
紫金丹
□
产后三年.经水不转.胃痛.得食必呕.汗出形寒.腰左动气闪烁.大便七八日始通.脉细弦右涩.舌白稍渴.脘中响动.下行痛缓.病属厥阴.顺承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法当辛酸.两和厥阴体用.仍参通补阳明之阳.俾浊少上僭.痛有缓期.
人参 开口吴萸 生白芍 良姜 熟半夏 云茯苓
□
天癸当绝仍来.昔壮年已有头晕.七年前秋起.胃痛若嘈.今春悲哀.先麻木头眩.痛发下部.膝胫冷三日.病属肝厥胃痛.述痛引背胁.是久病络脉空隙.厥阳热气.因情志郁勃拂逆.气攻乘络.内风旋动.袭阳明.致呕逆不能进食.
九孔石决明 清阿胶 生地 枸杞子 茯苓 桑寄生 川石斛
□
痛在胁肋游走不一.渐至痰多.手足少力.初病两年.寝食如常.今年入夏病甚.此非脏腑之病.乃由经脉.继及络脉.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瘀从便下.诸家不分经络.但忽寒忽热.宜乎无效.试服新绛一方.小效.乃络方耳.议通少阳阳明之络.通则不痛矣.
归须 炒桃仁 泽兰叶 柏子仁 香附汁 丹皮 穿山甲 乳香 没药
□
诊脉动而虚.左部小弱.左胁疼痛.痛势上引.得食稍安.此皆操持太甚.损及营络.五志之阳动扰不息.咽干舌燥.心悸久痛.津液致伤也.症固属虚.但参术归 诸方.未能治及络病.内经肝病不越三法.辛散以理肝.酸泄以润肝.甘缓以益肝.宜辛甘润温之补.盖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自臻效验耳.
炒桃仁 柏子仁 新绛 归尾 橘红 琥珀
□
古人治胁痛.法有五.或犯寒血滞.或血虚络痛.或血着不通.或肝火抑郁.或暴怒气逆.皆可致痛.今是症脉细.弦数不舒.此由肝火抑郁.火郁者络自燥.治法必当清润通络.
土栝蒌 炒香桃仁 归身 新绛 炒白芍 炙甘草
□
询左胁下每日必有小痛超时.其痛势布散胸臆背部.从来不延及于腹中下焦.是腑络为病.凡久病从血治为多.今既偏患于上.仍气分之阻.而致水饮瘀浊之凝.此非守中补剂明甚.但攻法必用丸以缓之.非比骤攻暴邪之治.当用稳法.议以阳明少阳方法.俾枢机开阖舒展.谅必有稗益矣.
生钩藤 生香附 风化硝 炒半夏 茯苓 生白蒺藜 竹沥姜汁泛丸
□
诊脉右弦.左小弱涩.病起积劳伤阳.操持索思.五志皆逆.而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先胁痛.晡暮阳不用事.其病渐剧.是内伤症.乃本气不足.日饵辛燥.气泄血耗.六味滋柔腻药.原非止痛之方.不过矫前药之谬而已.内经肝病三法.治虚亦主甘缓.盖病既久.必及阳明胃络.渐归及右.肝胃同病.人卧魂藏于肝.梦寐纷纭.伤及无形矣.议用甘药.少佐摄镇.
人参 枣仁 茯神 炙草 柏子仁 当归 龙骨 金箔 桂圆肉煮浓汁捣丸
□
小便自利.大便黑色.当脐腹痛.十五年渐发日甚.脉来沉而结涩.此郁勃伤及肝脾之络.致血败瘀留.劳役动怒.宿 乃发.目今冬深闭藏.忌用攻下.议以辛通润血.所谓通则不痛矣.
桃仁 桂枝木 穿山甲 老薤白 阿魏丸
□
腹痛三年.时发时止.面色明亮.是饮邪亦酒湿酿成.因怒左胁有形痛绕腹中.及胸背诸俞.乃络空饮气逆攻入络.食辛热痛止复痛.盖怒则郁折肝用.惟气辛辣可解.论药必首推气味.
粗桂枝木 天南星 生左牡蛎 真橘核 川楝子肉 李根东行皮
□
脉小涩.久因悒郁.脘痛引及背胁.病入血络.经年延绵.更兼茹素数载.阳明虚馁.肩臂不举.仓猝难于奏效.是缓调为宜.议通血络润补.勿投燥热劫液.
归须 柏子仁 桂枝木 桃仁 生鹿角 片姜黄
《外科选要》:痛
夫疮疡之证候不同,寒热虚实,皆能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谓乳没可以止痛,殊不知因病制宜,自有活法。故因热而痛者,以寒凉之剂折其热,则痛自止也。因寒而痛者,以温热之药熨其寒,则痛自除也。因风而痛者,除其风。因湿而痛者,除其湿。燥而痛者润之,塞而痛者通之,虚而痛者补之,实而痛者泻之,脓郁而闭者开之,恶肉浸溃者引之,阴阳不和者调之,经络滞涩者利之,忧愁者远志酒饮之,虚塞而痛者乳香没药止之。大抵痈疽不可不痛,不可大痛,若大痛闷乱者危。
薛新甫云∶疮疡之作,由六淫七情所伤,其痛也,因气血凝滞所致。假如热毒在内,便秘而作痛者,内疏黄连汤导之。热毒炽盛, 肿而作痛者黄连解毒散治之,不应,仙方活命饮解之。瘀血凝滞而作痛者,乳香定痛散和之。作脓而痛者,托里消毒散排之。脓胀而痛者针之,脓溃而痛者补之,若因气虚而痛,四君加归 。血虚而痛,四物加参 。肾虚而痛,六味地黄丸。口干作渴,小便频数者,加减八味丸。此皆止痛之法也。
《医宗金鉴》:痛
小儿出痘若疼痛,皆因毒火未发清,疏散清解是妙方,葛根四物渴极应。
[注]
经曰:诸痛为实。又曰:热盛则痛。
皆缘痘毒之火未能尽解,故不时作痛也,痘初出痛者,因毒未发透也,升麻葛根汤主之,痘出稠密而作痛者,毒盛血热也,加味四物汤主之,若收靥时痛甚闷乱者不治。
(升麻葛根汤)方见发热证治(加味四物汤)当归赤芍荆芥穗防风红花丹皮牛蒡子炒连翘去心川芎生地黄水煎服。
(方歌)
毒盛加味四物汤,当归赤芍合荆防,红花丹皮牛蒡子,连翘川芎生地黄。
《证治准绳·疡医》:痛
夫疮疡之证候不同,寒热虚实皆能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谓乳、没可以止痛,殊不知因病制宜,自有活法。故因热而痛者,以寒凉之剂折其热,则痛自止也。因寒而痛者,以温热之药熨其寒,则痛自除也。因风而痛者,除其风。因湿而痛者,除其湿。
燥而痛者,润之。塞而痛者,通之。虚而痛者,补之。实而痛者,泻之。脓郁而闭者,开之。恶肉侵溃者,引之。阴阳不和者,调之。经络滞涩者,利之。忧愁者,远志酒饮之。虚寒而痛者,乳香、没药止之。大抵痈疽不可不痛,不可大痛,若大痛闷乱者危。薛新甫云∶疮疡之作,由六淫七情所伤,其痛也,因气血凝滞所致。假如热毒在内,便秘而作痛者,内疏黄连汤导之。热毒炽盛, 肿而作痛者,黄连解毒散治之。不应,仙方活命饮解之。瘀血凝滞而作痛者,乳香定痛散和之。作脓而痛者,托里消毒散排之。脓胀而痛者,针之。脓溃而痛者,补之。若因气虚而痛,四君加归 。血虚而痛,四物加参 。肾虚而痛,六味地黄丸。口干作渴,小便频数者,加减八味丸。此皆止痛之法也。
托里消毒散加减法 若高肿 痛,热毒也,加黄连。漫肿微痛,气虚也,去金银花、连翘,加参术。肿赤作痛,血凝滞也,加乳香、没药。如不应,暂用仙方活命饮。脓出反痛,气血虚也,去金银花、连翘、白芷,加参 、归也。漫肿不痛或肉死不溃,脾气虚也,去三味,加人参、白术。如不应,加姜桂。更不应,急加附子。
痈疽脓血大泄,败臭痛甚,宜用黄 人参汤。
黄 人参汤
人参 苍术(米泔浸,炒) 陈皮(炒) 麦门冬(去心) 当归(酒拌) 神曲(炒) 甘草(炙)
五味子(杵,各一钱) 黄 (炙,二钱) 黄柏(炒) 升麻(各四分)
作一剂。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薛〕 按∶前证七恶中之二恶也,宜此方治之。亦有溃后虚而发热,或作痛少寐尤效。若痛少止,大便不实,黄柏、麦门冬可不用,盖恐寒中也。凡疮脓溃之后,若脉洪大则难治,自利者不治。
痈疽大痛不止,宜用加味解毒汤。
加味解毒汤
黄 (盐水拌,炒) 黄连(炒) 黄芩(炒) 黄柏(炒) 连翘 当归(酒拌,各七分) 甘草(炙)
白芍药 栀子仁(炒,各一钱)
作一剂。水二盅,煎八分服之,药下痛即止。
按∶此方若脉洪大按之有力者,用此解之,其功甚捷。亦有便秘脉实而痛者。宜用内疏黄连汤下之。若溃而反痛者,宜用内补黄 汤补之。
内补黄 汤
黄 (盐水拌炒,二钱) 熟地黄(酒拌) 人参 茯苓 甘草(炙,各五分) 芍药(炒) 川芎 官桂远志(去心,炒) 当归(酒拌,各八分) 麦门冬(去心,五分)
作一剂。水一盅半,姜三片,枣二枚,煎六分,食远服。
当归和血散 治疮疡未发出,内痛不可忍,及治妇人产前产后腹痛。
当归(二钱) 乳香(半钱) 没药(一钱半) 白芍药(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七分,和滓温服,日二。妇人酒煎。疮既发不须用。疮痒者,加人参、木香。妇人服之,加赤芍药。
回疮金银花散 治疮疡痛甚,色变紫黑者。
金银花(连枝叶俱用,锉研,二两) 黄 (四两) 甘草(一两)
上 咀。用酒一升,用入壶瓶内闭口,重汤煮三两时辰,取出去滓,顿服之。一方无黄。
郭氏定痛托里散 治一切疮肿疼痛不可忍。如少壮气充实,先用疏利,后服此药。
粟壳(去蒂,炒,二两) 当归 白芍药 川芎(各半两) 乳香 没药 桂(各三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
乳香止痛散 治一切疮肿,疼痛不止。
粟壳(六两,制) 白芷(三两) 甘草(炙) 陈皮(各一两半) 乳香 没药(各一两)
丁香(半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
乳香黄 散 治一切恶疮、痈疽、发背、疔疮,疼痛不可忍者。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败脓,不假刀砭,其恶肉自下,及治打扑伤损,筋骨疼痛。
黄 (去芦) 当归(酒洗) 川芎 麻黄(去根、节) 甘草(生用) 芍药 人参(去芦)
粟壳(各一两,蜜炒) 乳香(另研) 没药(各五钱,另研) 陈皮(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如疮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之。
人参内托散 治疮疡溃脓而作痛者。
人参 黄 当归 川芎 浓朴 防风 桔梗 白芷 官桂 紫草 木香 甘草上入糯米一撮,水煎服。
乳香丸 治发背及一切疽疮,溃烂痛不可忍。
乳香(别研) 没药(别研) 羌活 五灵脂 独活(各三钱) 川芎 当归 真绿豆粉 交桂川白芷 白胶香(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薄荷汤送下。手足损痛不能起者,加草乌,用木瓜盐汤送下。
乳香定痛散 治一切疮疡,溃烂疼痛。
乳香 没药(各五钱) 滑石 寒水石(各一两) 冰片(一钱)
上为细末。擦患处,痛即止。敷药中加南星、半夏能止痛,更加蓖麻仁,尤佳。
豆豉饼 治疮疡肿痛,硬而不溃,及溃而不敛,并一切顽疮、恶疮。用江西豆豉饼为末,唾津和作饼子如钱大,浓如三文,置患处。以艾壮于饼上灸之,干则易之。如背疮,用漱口水调作饼,覆患处,以艾铺饼上灸之。如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杀其大毒,如有不效,气血虚败也。
乳香膏 治诸疮痛久不瘥。
乳香(一两,别研) 食盐 松脂 杏仁(去皮尖,研,各一两半) 生地黄(取汁,三合) 白羊肾脂(半斤) 黄蜡(三两)
上先熬脂令沸。下杏仁、地黄汁,蜡煎,候蜡熔尽,入香、盐、松脂煎,以柳箅搅,令匀,稀稠得所,瓷盒盛。疮上日三二度。
又乳香膏
木鳖子(去壳,细锉) 当归(各一两) 柳枝(二八寸,寸锉,同以清油四两,煎令黑色,次用后)
乳香 没药(各半两) 白胶香(明净者四两,同研细,入油煎化,用绵子滤之)
上炼药铁铫,令极净。再倾前药油蜡在内,候温,入黄丹一两半,以两柳枝搅极得所,再上火煎,不住手搅,候油沸起住搅,注在水中,成珠不散为度。秋冬欲软,春夏欲坚。倾在水中,出火毒,搜成剂收之。
戴院使云∶有不敷药时大痛,敷即不痛;有不敷药不痛,敷之则痛。盖寒热风湿,并忧怒等气积而内攻,则痛不禁,药拔出之,故不痛也。死血阴毒在中,愈伏愈深,愈不觉痛,药发之于外,故反痛也。
《证治准绳·幼科》:痛
《活人书》治痘疮痛,用温惊丸(惊)水化下。海藏治疮出烦痛,用五物木香散。薛云∶若身后痛,属膀胱经也,用羌活荆芥甘草汤(即此三味等分)。身前痛,属肺金也,用升麻葛根紫草汤。身侧痛,属胆经也,用柴胡山栀连翘防风汤(即此四味等分)。四肢痛,属胃经也,用防风芍药甘草汤(即此三味等分)以急止之,盖恐叫号伤气,忍痛伤血,而变证也。若热毒盛者,用东垣消毒散(大法),或仙方活命饮(痘后余毒)。食鸡鱼葡萄酒物者,用东垣清胃散、生犀汁。若发热饮冷,大便调和,用四物连翘牡丹皮。若发热饮冷,大便秘结,脾胃实热也,用清凉饮(发热)。若发热作渴饮汤者,脾胃虚热也,用七味白术散(渴)。大凡痘切不可食毒物,恐作痛致伤元气,轻者反重,重者难治,大人亦然。
痘疮起发,痛者有二,一则毒邪欲出,气血随之,肌肉 急而痛,九味顺气散(起发)合活血散(出不快)主之。
一则皮肤浓,肉理密,为外寒相搏而痛,桂枝葛根汤主之(初热)。
五物木香散 治疮出烦痛。
青木香(二两) 丁香 零陵香(各一两) 麝香(一分) 白矾(一两)
每服四钱,水一小盏半,煎服之。热盛者,加犀角一两,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轻者,一服大效。
又方 以芒硝和猪胆涂疮上,令动,痂落无瘢,仍用黄土抹之良。此病小便涩有血者,中坏,疮背黑靥,不出脓者,死不疗。
青黛散 治痘未作脓,痛甚,心膈烦躁,睡卧不安,并宜服之。
真青黛如枣核大,水调服之,即安。
〔世〕痘将结靥,干硬而痛,宜涂酥润之,靥可揭去则去之。如无酥用猪油煎汁代之。此痛非服药可免也。
《证治准绳·幼科》:痛
〔曾〕始则腹内一小长块,其硬如臂,从腰缠转,或左或右,良久痛甚,则见于皮下,不妨乳食。其证先因有疾表解未尽,遽尔下之太过,气虚寒搏,郁结而成。法宜益气理虚,用参苓白术散(不乳食)、沉香槟榔丸(癖)、木香莪术丸(宿食)为治,或间投白芍药汤(疝)加人参、茯苓,水姜煎服。
癖痛治法详癖门按∶ 瘕 癖四证,大同小异,治法亦无大分别,似不必琐琐作名,亦可也。
吊肾偏坠痛证治在阴肿门寒疝痛证治在疝门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