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头痛

《顾松园医镜》:头痛

《扁鹊心书》:头痛

《产鉴》:头痛

《痘疹心法要诀》:头痛

《古今医案按》:头痛

《古今医案按》:头痛

《古今医鉴》:头痛

《仁术便览》:头痛

《广瘟疫论》:头痛

《何澹安医案》:头痛

《金匮钩玄》:头痛

《景景医话》:头痛

《景岳全书》:头痛

《临证指南医案》:头痛

《明医杂着》:头痛

《女科证治准绳》:头痛

《女科证治准绳》:头痛

《盘珠集胎产症治》:头痛

《奇方类编》:头痛

《伤寒大白》:头痛

《伤寒捷诀》:头痛

《伤寒括要》:头痛

《灸法秘传》:头痛

《普济方·针灸》:头痛

《济阴纲目》:头痛

《冷庐医话》:头痛

《伤寒六书》:头痛

《伤寒六书》:头痛

《评琴书屋医略》:头痛

《伤寒明理论》:头痛

《伤寒心法要诀》:头痛

《伤科汇纂》:头痛

《审视瑶函》:头痛

《时方妙用》:头痛

《寿世保元》:头痛

《万病回春》:头痛

《卫生易简方》:头痛

《文堂集验方》:头痛

《吴鞠通医案》:头痛

《校注医醇剩义》:头痛

《续名医类案》:头痛

《也是山人医案》:头痛

《医述》:头痛

《医述》:头痛

《医述》:头痛

《医效秘传》:头痛

《医学从众录》:头痛

《医学纲目》:头痛

《医学集成》:头痛

《医学入门》:头痛

《医学实在易》:头痛

《医学心悟》:头痛

《医学心悟》:头痛

《医学摘粹》:头痛

《医学摘粹》:头痛

《医学摘粹》:头痛

《医学真传》:头痛

《医学正传》:头痛

《伤寒寻源》:头痛

《伤寒指掌》:头痛

《史载之方》:头痛

《医碥》:头痛

《医碥》:头痛

《医法圆通》:头痛

《医理真传》:头痛

《医林改错》:头痛

《医宗金鉴》:头痛

《医宗金鉴》:头痛

《友渔斋医话》:头痛

《幼科折衷》:头痛

《杂病治例》:头痛

《张氏医通》:头痛

《张聿青医案》:头痛

《证治汇补》:头痛

《证治准绳·类方》:头痛

《证治准绳·女科》:头痛

《证治准绳·女科》:头痛

《证治准绳·杂病》:头痛

《周慎斋遗书》:头痛

《竹林女科证治》:头痛

《重订灵兰要览》:头痛

头为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故外感六淫之邪,与脏腑上逆之气,或蔽复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咸能作痛。昔人云∶头者身之元首,一有痛楚,无论标本,宜先治焉。但致痛之因不一,宜各推类求之。如因外感六淫之邪而头痛者,当辩明何邪、何经,而从本门以施治;有阴虚头痛者,必挟肾虚内热之症,六味汤加减,有血虚头痛者,痛在日晚,四物汤加减,有气虚头痛者,痛在清晨,补中益气加减;有挟邪热头痛者,宜辛寒解散;有挟痰头痛者,宜豁痰降气;饮食自倍,胃气不行壅逆头痛者,宜消食下气,怒气伤肝,肝气暴逆上冲头痛者,宜平肝降气;眉棱骨痛,多属阴虚血亏,治宜补血益阴,然亦有挟外邪者,亦当审察。须知浅而暴者,但名头痛;深而远者,即为头风,作止不常,愈后复发,昔人分偏左痛者为血虚,偏右痛为气热。仲淳则俱责之血虚肝家有热∶以养血清热为主。若治之不急,必致损目。经谓东风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窍,肝风动,则邪害空窍矣。察内外之因,分虚实之症,胸中洞然,则手到病除矣。


疏邪利金汤〔见伤寒。〕


羌防香苏散


葛根汤


小柴胡汤


柴胡丹皮汤


柴胡骨皮汤


竹叶石膏汤〔俱见伤寒。〕


羌活胜湿汤


活人败毒散〔俱见湿。〕此九方,外感六淫之邪而头痛者,须审察明系何邪、犯何经,而分别治之。


清上散〔自制。〕治风热、火热头痛,亦治偏头风痛,有实火者。


石膏〔辛能散邪,寒能清热。〕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甘菊〔养血清热。〕忍冬 黑豆〔祛风除热。〕枯黄芩〔酒炒。〕陈松萝〔降火清上。〕可用土茯苓〔祛风、祛浊、厘清。二、三、四两。〕煎汤煎药。热极目昏便燥者,可加大黄。〔酒蒸。〕此散邪清热降火之剂,功胜清宁膏。


二陈汤〔见中风。〕治肥人湿痰满中,气壅逆上,头痛眩晕。


宜加天麻〔痰厥头痛,非半夏不疗;风虚眩晕,非天麻不除。〕枳壳 木香 砂仁〔利气。以气滞则不能运痰。〕黄芩〔泻火。以气积则有余为火。〕此方果系肥人内有湿痰,以致头痛眩晕者,用之自效。若阴虚内热有痰者,此方不可与也。


保和丸〔见泄泻。〕治饮食自倍,胃气不行,壅逆头痛,主此加减。


宜加香附 紫苏 淡豉。〔理气消食,倘兼感风寒,又能散邪。〕因伤酒,加葛根、甘菊、松萝。〔以解酒毒。〕此方总以消食为主,绝不用风药者,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沉香降气散〔见喘。〕治怒气伤肝,肝气暴逆上冲头痛,主此加减。


宜加甘菊 钩藤 羚羊角〔平肝除热。羚角则兼下逆气。〕绿豆〔下气压热。〕松萝〔下气降火。〕此方总以降气为主,盖大怒则气血俱逆,切忌辛散升提之品。


六味地黄汤〔见虚劳。〕治阴虚火逆冲上头痛。〔必有肾虚诸症。〕宜加甘菊 银花 二冬〔补阴益血清热。〕牛膝 枸杞〔补肾益精填髓。〕白芍或五味,或乌梅,〔敛摄虚火下降。〕此方肾水虚衰,火无所制,上炎头痛者,用以壮水滋阴清热,敛摄虚火下降,则痛自止。若用辛散风药,是反耗肾中之水,助炎上之火矣。凡平素阴虚人患此者,当察果无外邪症候,酸收之品,不必致疑。


四物汤 治血虚火炎头痛,〔如便血崩淋,产后多有患此者。〕自眉尖后近发际上攻而痛,痛在日晚。〔血为阴,阴虚故交阴分而痛作,所谓内伤头痛,时作时止者是。〕亦治偏头风痛。


地黄〔生者凉血,熟者补血。〕白芍〔敛血凉血。〕当归〔活血和血。〕川芎〔血中气药,辛散上升,故多功于头目,〕加葳蕤〔滋阴益精。〕枸杞〔益肝养荣。〕宜参六味加用诸药。


此补血之剂,果属血虚无外邪者,用之自效。若兼挟外邪者,宜去敛摄之品,加荆、防、天麻之属。


补中益气汤〔见泄泻。〕治气虚头痛,痛在清晨。〔气为阳,阳虚故交阳分而痛作。〕宜加葳蕤〔补中益气。〕甘菊、川芎。


此责脾胃阳虚衰弱,不能上升,故用升清阳,益中气,则痛自止。然世人之患气虚者甚少。必其人面色黄白无神,四肢倦怠,嗜卧食少,体羸溏泄,并无阴虚内热症候者,方为对症。若误施阴虚火炎头痛,为害不浅。此方嘉言论之甚阴,用者审之。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一云火炎水灭,一云真阳败竭,阴邪真中脑海。总之为火为寒,皆主死也。〕


【举例】



一 一女子头痛作呕,米饮不纳。仲淳云∶因于血热、血虚、虚火上炎所致。用白芍〔三钱。〕凉血,敛逆气,甘菊〔二钱。〕益血治头痛,麦冬〔三钱。〕清胃止呕吐,木瓜和胃制肝止呕,苏子、茯苓、橘红、〔各二钱。〕枇杷叶、〔三大片。〕竹沥〔一杯。〕降气消痰止呕,芦根汁〔一杯。〕除热除火止呕,乌梅〔二枚。〕敛摄虚火下降。二剂呕止,头尚痛。加天冬〔二钱。〕头痛少缓,再加土茯苓、黑小豆〔一撮。二两。〕痊愈。


二 一妇头风痛甚,欲自缢。用金银花〔三钱。〕玄参〔一钱。〕清热,防风、蔓荆、天麻〔各一钱。〕川芎、辛夷〔各五分。〕散风,加灯心〔三十茎。〕松萝〔五钱。〕黑豆〔一撮。〕以土茯苓〔四两。〕煎汤煎药,二剂而痛止,数年不发。


三 一儒者酒色过度,头脑及两胁作痛。立斋曰∶此肾虚而肝病也。用六味丸料,加柴胡、当归而安。


四 一人素阴虚梦遗,患头痛,用风药下效。余用六味加甘菊、钩藤、二冬、白芍、黑豆、松萝,用土茯苓三两煎汤代水,三剂痊愈。


五 一人素患头风,暑月偶感风寒复作,绵帕包裹,始觉稍安。余曰∶此症《明医杂着》言属郁热,本热而标寒。因内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寒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开通闭逆,散在标之寒邪,然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当凉血清火为主,而佐以辛温散表之剂。用清上散,加防风、川芎等药而愈。


附 广笔记治脑漏效方 主此加减。


薄荷 牛蒡 桑皮 麦冬〔清肺。〕 柴胡 甘菊花白芍 羚羊角〔清肝胆。〕生地 天冬 玄参〔补养肾水。〕犀角 连翘 朱砂〔镇坠心火。〕脑者诸阳之会,为髓之海,其位高其气清,忽下浊者,其变也。《内经》曰,上焦元气不足,则脑为之不满。又云∶胆移热于脑,则为鼻渊。夫髓者,至精之物,为水之属。脑者,至阳之物,清气所居。


今为浊气邪热所干,遂下臭浊上汁,是火能消物,脑有所伤也。治之大法,宜清肺、肝、胆三经之热。以鼻乃肺窍,而为脑气宣通之路,又治乎上焦,而行清肃之令;胆为春升少阳之气,与厥阴为表里,而上属于脑,经为肝热所干故也;又宜兼补养肾水,镇坠心火,使水旺制火,火不上炎灼肺,而金得平木,则此疾庶可得愈。


风寒头痛则发热、恶寒、鼻塞、肢节痛,华盖、五膈、消风散皆可主。若患头风兼头晕者,刺风府穴,不得直下针,恐伤大筋,则昏闷。向左耳横纹针下,入三四分,留去来二十呼,觉头中热麻是效。若风入太阳则偏头风,或左或右,痛连两目及齿,灸脑空穴二十一壮,其穴在脑后入发际三寸五分,再灸目窗二穴,在两耳直上一寸五分,二十一壮,左痛灸左,右痛灸右。(头风之病,证候多端,治得其法者殊少,致为终身痼疾,先生刺灸二法甚妙,无如医者不知,病者畏痛奈何。)



头者诸阳之会也。产后五脏皆虚,胃气亏弱,谷气尚乏,则令虚热,阳气不守,上凑于头,阳实阴虚则令头痛也。


亦有产后败血作痛者。薛立斋曰∶前证若中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若血虚,用四扬加参术;气血俱虚,用八珍汤;若因风寒所伤,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


产宝黑龙丹


治产后头痛不可忍,一切血痛,危急欲死及胎衣不下,但灌药得下者遂安,真产门之宝剂也。


五灵脂 当归 川芎 熟地 高良姜(各五钱)


上咀碎,晒极干,以固济小罐盛之,灯盏封口严密,以文武火, 一柱香,放凉处,退火毒取出,药如黑糟,研细入花蕊石( 过,另研,二钱)、琥珀(另研,一钱)、乳香(另研,钱半)、百草霜(五钱)。


共前 过药研匀,醋糊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用姜汁,好酒、童便半盏,将药一丸于炭火中烧,淬入酒便内,调化顿服,立效。


黑龙丹序


仲氏嫂金华君在秦,产七日而不食,始言头痛甚,欲取大石压,食顷渐定,心痛则以十指抓壁欲死,目痛即欲以手自剜之,如是者旬日。国医三四人,郡官中善亦数人,相顾无以为计,不知病根所起,医者术穷,病者益困。余度疾势危急,非神丹不能愈,须进黑龙丹。仲氏犹豫,谓数日不食,恐不胜,黄昏进半粒,疾少间,中夜再进,药下寐如平时,平旦一行三升许如蝗虫子,疾减半,巳刻又行如前,则顿愈矣。遣荆钗辈视之,奄殆无气,午后体方凉,气方属,微言索饮,自此遂平复。大抵产后以去污血为先,血滞不快,作祸如是,老妪中医不识疾病之根,岂得无夭枉者?不遇良医,终抱遗恨。今以黑龙丹,广济施人。俾世之人,感是疾者,得尽起天年,非祈于报,所翼救疾苦、存性命耳。崇宁元年五月五日郭 序。


川芎散


治产后头痛。


真天台乌药 大川芎(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烧红称锤,淬酒调服。


加减四物汤


治产后头痛、血虚、痰癖、寒厥皆治。


苍术(一钱半) 羌活 川芎 防风 香附(炒) 白芷(各一钱) 石膏(二钱半) 细辛(一钱二分) 当归(八分) 甘草(五分)


用水二盏,姜三片,煎服。血虚倍当归加芍药;有汗加黄 及桂;痰癖加半夏、茯苓;热痰倍加石膏加知母;寒厥加天麻、附子。


痘中头痛最堪惊,毒冲风热两分明,稠密壮热连翘饮,疏稀微热清解灵。


【注】头痛者,乃邪气与真气相搏,壅遏毒瓦斯,上干清道而然也。故毒热上腾,与风热郁闭,皆能为害。如头面痘出稠密,身体壮热,闷乱昏痛者,此毒火上腾也,以大连翘饮主之;若头面痘出稀疏,微觉身热头痛者,此风热郁闭也,宜清解散治之。


大连翘饮(方见收靥证治)


清解散(方见发热证治)


罗谦甫治柏参谋.六十一岁.初患头昏闷微痛.医作伤寒治.汗后其痛弥笃.再汗之.不堪其痛矣.易医用药.大都相近.甚至痛不能卧.且恶风寒.不喜饮食.罗诊之.六脉弦细而微.气短促.懒言语.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今年高气弱.清气不能上升头面.故昏闷耳.且此证本无表邪.汗之过多.则清阳之气愈亏.不能上荣.亦不得外固.所以头痛楚而恶风寒.气短弱而憎饮食.以黄 一钱五分.人参一钱.炙甘草七分.白术、陈皮、归芍各五分.升、柴各三分.细辛、川芎、蔓荆子各二分.名之曰顺气和中汤.食后进之.一饮而病减.再饮而病却.


戴人治一妇.头偏痛五七年.大便燥结.双目赤肿.眩晕.凡疗头风之药.靡所不试.且头受针灸无数.戴人诊之.急数而有力.风热之甚也.此头角痛是三焦相火之经.乃阳明燥金胜也.燥金胜乘肝则肝气郁.肝气郁则气血壅.气血壅则上下不通.故燥结于中.寻至失明.以大承气汤倍加芒硝.下泄二十余行.次服七宣丸、神功丸以润之.目豁首轻.燥泽结释而愈.


薛立斋治刘尚宝.怒则太阳作痛.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栀以清肝火.更用六味以生肾水遂不复作.


李士材治少宰蒋恬庵.头痛如破.昏重不宁.风药血药痰药.久治无功.李曰.尺微寸滑.肾虚水泛为痰也.地黄四钱.山药、丹皮、泽泻各一钱.茯苓三钱.沉香八分.日服四帖.两日辄减六七.更以七味丸.人参汤送.五日其痛若失.


孙东宿治蔡乐门令眷.头痛如破.发根稍动.则痛延满头.晕倒不省人事.逾半时乃苏遍身亦作疼.胸膈饱闷.饮汤水.停膈间不下.先一日吐清水数次.蛔虫三条.原为怒起.今或恶风.或恶热.口或渴或不渴.大便秘.脉则六部皆滑大有力.孙曰.此痰厥头痛证也.先以藿香正气散止其吐.继以牛黄丸、黑虎丹清其人事.头仍疼甚.又以天麻、 本各三钱.半夏二钱.麻黄、薄荷、白芷、陈皮、生姜、葱白煎服.得少汗而头痛少止.至晚再服之.五更痛止大半.而人事未全清.孙谓此中焦痰盛.非下不可.乃用半夏五钱.巴霜一分.面糊丸.每服三十丸.生姜汤送下.午后大便行三次.皆稠粘痰积也.由此饮食少进.余证差可.惟遍身仍略疼.改用二陈汤加前胡、 本、薄荷、黄芩、石膏、枳壳、石菖蒲调理而安.


僧慎柔治一贵介.年三旬.先因齿痛.用石膏三钱煎服.顷即满头皆肿痛.牙龈上 .肿势尤甚.天明稍退.盖得阳气故也.诊之右关细涩.左关洪.左尺亦涩.慎柔谓须纳气下达.方得脉和.定方名羌活散火汤.羌活酒炒五分.防风三分.酒连一分.酒芩二分.白茯苓一钱.人参二钱.甘草五分.半夏一钱.破故纸一钱.枸杞子一钱.二剂.其细涩脉即粗大.是阳气下行矣.头痛稍止.可见前头痛是下焦无阳.阴火上冲.服至八剂.头痛全止.齿根肿犹未退.脉则益和.曰.将愈矣.此阳气已至恙所.果四五日后.出脓少许而瘳.


震按罗案是气虚头痛.张案是积热头痛.薛案是肝火头痛.李案是肾虚头痛.孙案是痰厥头痛.僧案是阳升不降头痛.六种之外.又有因风痛者.抽掣恶风.鼻塞眼胀.因寒痛者恶寒战栗.面惨肢冷.因湿痛者.头痛且重.天阴转甚.或四肢疼肿.面目浮肿.此皆外因也.内因则气虚之外.血虚更多.积痰之外.积食亦有.丹溪云.肥人头痛.多是湿痰.瘦人头痛.多是血虚有火.斯诚要言.然因虽数端.靡不兼风.无风人只作眩不作痛也.故古方中川芎茶调散、大追风散.颇亦取效.痛久则成头风.其方更繁.不能缕述.真头痛乃死证.外灸百会穴.内进参附汤、黑锡丹.或冀挽回.实未试验.寻常头痛亦有死者.高阳生云.头痛短涩应须死.生平曾见之矣.头与腹俱痛有五证.臭毒、伤酒、伤湿、不伏水土疮毒入腹也.有头痛止则腹痛.腹痛止则头痛.此属脾阴虚.胃火随气上下.芎、归、芍药、木香、香附、黄连、葱白.又有头痛诸药不效.其痛更甚者.或因督脉为病.宜用茸朱丹.次则香茸八味丸.复有雷头风.另是一项.乃内郁痰火.外束风热.大头风即大头瘟.或痛或不痛.或溃或自消.死生反掌.至如眉棱骨痛.系足少阳风热与痰.最能伤目.至两耳出脓则危矣.宜以浓茶一碗探吐之.次用清上药.如选奇汤、清空膏之类.妇人注目针绣往往眉骨酸痛.必须益阴养血.


〔附〕子和治一僧头热而痛.且畏明.以布围其顶上.置冰于其中.日数易之.此三阳蓄热故也.复灼炭火于暖室.出汗涌吐.三法并行.至七日而瘥.


一人稚年气弱.于气海三里穴时灸之.及长.成热厥头痛.虽严冬喜朔风吹之.其患辄止.少处暖及近烟火.其痛即作.此灸之故也.东垣治以清上泻火汤.寻愈.


一室女近窗做女工.忽患头疼甚.诸药不效.一医徐察之.窗外畜鹅.知为鹅虱飞入耳内咬而痛也.以稻秆煎浓汁灌之.虱死而出.遂不痛.


一人患头风.自颐下左右.有如两蚯蚓徐行入耳.复从耳左右分上顶.左过右.右过左顶上起疙瘩二块.如猪腰然.前后脑如鼓声 然.冷痛甚.须重绵帕裹包.疼甚四肢俱不为用.医效罔奏.后得一方.用四物各一钱.皂角刺一钱.萆 四两.猪肉四两.水煎.去药渣.将汁同肉食之.服至二十剂.减十之三.四十剂.减十之六.百剂乃安.江氏曰.此非头风也.其人曾患霉疮.头块坟起.皆轻粉结毒.故萆 为君.四物养血.皂刺为引.其毒深.故多服取效也.


震按萆 当是土茯苓.广笔记治霉疮头痛方更佳.但治病必以脉为凭.丹方有效有不效且录之不胜录.上四条虽不载脉.然证颇疑难.法殊整暇.定当入选.他如江篁南治从婶以补中益气加川芎、细辛、蔓荆子.翟文炳治陆母.先与抑青丸.继以补中益气二条.只叙见证.未可摹仿.且陆母证甚繁杂.抑青丸一服而愈.其然岂其然乎.


又南唐书载其相冯延己.苦脑中痛累日不减.太医令吴廷绍.密诘厨人曰.相公平日嗜何等物.对曰.多食山鸡鹧鸪.廷绍曰.吾得之矣.投以甘豆汤而愈.盖山鸡鹧鸪.皆食乌豆、半夏.故以此解其毒.


震按此与名医录所载王夫人面上忽生黑斑点.日久满面皆黑.识者云.病因日食斑鸠.而斑鸠尝食半夏苗.故中其毒.乃用生姜一片捣汁.将滓焙干.却用生姜汁煮糊丸.服一月愈.其搏物同而用药之辛甘温平不同矣.


郭茂恂嫂金华君.产七日.不食.始言头痛.头痛已.又心痛作.既而目睛痛.如割如刺.更作更止.相去无瞬息间.每头痛甚.欲取大石压.良久渐定.心痛作.则以十指抓臂.血流满掌.痛定目复痛.又以两手自剜取之.如是十日不已.众医无计.进黑龙丹半粒疾少间.中夜再服.乃瞑目寝如平时.至清晨下一行.约三升许.如蝗虫子.三夜减半.已刻又行如前.则顿愈矣.


武叔卿曰.此虫咬痛.不如用杀虫药.更神效.


震按此证情形.定当作瘀血治.亦有因痰而痛者.不如是之剧.因虫则自此案始.



头痛阳强,浮风紧寒,风热洪数,湿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必涩。痰厥头痛,肾厥坚实。又曰∶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必易除。寸口紧急,或短,或浮,或弦,皆主头痛。



东垣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项颈,故春气者,病在头。又诸阳会于头面,如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之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病冲头痛;又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病则头角额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耳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痛癫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偏头痛也。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头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凡头痛者,皆以为风,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



故太阳头痛,恶风脉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干葛、白芷、石膏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细,麻黄、细辛、附子为主;厥阴头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黄 、人参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细辛、蔓荆子,其效如神。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羌活附子汤,治厥阴头痛药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先师尝病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晕眼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洁古曰∶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以《局方》玉壶丸治之,更灸侠溪穴,即愈。


丹溪云∶多主于痰,其痛甚者火多,诸经气滞,亦能头痛。劳役下虚之人,似伤寒发热汗出,两太阳作痛,此相火自下冲上,宜补中益气,多加川芎、当归,甚者加知母、蔓荆子。又曰∶自鱼尾上攻而痛,属血虚,川芎、当归、酒黄柏。


偏头风,在右属痰,属热。痰用苍术、半夏,热用酒片芩。在左属风,属血虚。风用荆芥、薄荷,血虚用芎、归、芍药、酒黄柏。


节斋云∶久病头痛,略感风寒便发,寒月须重绵浓帕包裹者,此属郁热而标寒。世人不识,悉用温辛散之药,临时得效,误认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开通闭逆,散其标之寒热,然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惟当泻火凉血,而佐以辛温散表之剂,以从法治之,则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春用香苏散,加川芎、白芷、羌活(胡恒斋传)


夏用五苓散,加香薷、浓朴、扁豆、羌活;秋用金佛草散,加桔梗、石膏、防风、羌活;冬用十神汤,加羌活(随时倍真羚羊角,服之如神)


川芎茶调散〔批〕(按此方治风气头痛之剂) 治诸风上攻,头目昏沉,偏正头痛,鼻塞声重,憎寒壮热,肢体烦,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攻注太阳穴痛,但感风气皆然。


南薄荷(四钱) 香附米(四钱,炒) 荆芥穗 川芎(各二钱) 羌活 白芷甘草(炙,各一钱) 防风(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姜、葱煎服亦可。一方加菊花一钱,细辛五分,僵蚕三分,蝉蜕三分,名菊花茶调散。


白术半夏天麻汤〔批〕(按此方治痰厥头痛之剂) 治痰厥头痛,其证眼黑头眩,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以言,心神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此乃胃气虚损停痰而致也。


黄 (三分半) 人参(三分半) 白茯苓(三分半) 白术(五分) 陈皮(七分半)半夏(汤泡,姜汁炒,三分半) 神曲(炒,五分) 麦芽(炒,七分半) 苍术(米泔浸炒,三分半) 干姜(炒黑,二分) 黄柏(一分半,酒洗) 泽泻(二分半) 天麻(三分半)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前热服,可一剂而愈。


当归补血汤〔批〕(按此方治血虚头痛之剂) 治血虚头痛。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白芍(各一钱) 防风(五分) 荆芥(四分) 本(四分) 黄芩(一钱,酒炒) 柴胡(五分) 蔓荆子(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批〕(按此方治气虚头痛之剂) 治气虚头痛。


方见内伤门,根据本方加川芎、白芷、细辛、蔓荆子。


调中益气汤〔批〕(按此方治气血两虚头痛之剂) 治气血俱虚头痛,其效如神。


陈皮(三分) 黄柏(酒炒,三分) 升麻 柴胡(去芦,各四分) 人参 甘草(炙,各六分) 细辛(二分) 黄 (一钱) 川芎(六分) 蔓荆子(三分)


上锉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温服。一方有木香二分,无黄柏。如大便虚,坐不得,或了而不了,腹中逼迫,此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五分。


芎芷散 治远年近日偏正头风,疼痛难忍,诸药不效,收功如神。


川芎(三钱) 白芷(三钱)


上为末,黄牛脑子一个,擦药在上,瓷器内加酒顿熟,乘热和酒食之,尽量一醉,睡后酒醒,其疾如失。


都梁丸 治偏正头风,一切头痛。


香白芷(二两,切碎晒干)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二三丸,食后细嚼,茶清下。


补血祛风汤(秘方) 治妇人头风,十居其半,每发必掉眩,如立舟车之上,盖因肝血虚损,风邪乘虚而袭之耳。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防风 荆芥 细辛 本 蔓荆子 半夏 石膏 甘草 旋复花


上锉,姜、枣煎,食后服。一方加羌活


加减芎辛汤(秘方) 治头风攻目。


川芎 白芷 石膏 本 细辛 皂角 羌活 防风 荆芥 桔梗 薄荷 甘草 菊花 蔓荆子


上锉,水煎,食后服。


选奇方 治眉棱骨痛,属风热与痰,痛不可忍者。


羌活 防风(各二钱) 甘草(一钱,夏生、冬炙用) 酒片芩(一钱半,冬不用,甚者冬亦可用)


上锉,水煎,食后服。一方加姜制半夏二钱。


回首散 治头项强急,筋痛,或挫枕转项不得者,用乌药顺气散,方见中风门,加羌活、独活、木瓜。


多属痰痛,有可吐可下者。


《脉诀举要》曰∶头痛阳弦,浮风紧寒,风热洪数,湿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必涩。痰厥则滑,肾厥坚实。


时疫头痛与风寒不同∶风寒是寒束于上部,中、下无邪上逆,头虽甚痛而不昏闷;时疫是热蒸于上部,中焦邪犯上焦,头不甚痛而皆闷,所谓卓然而痛者是也。验得气、色、神、脉、舌苔为时疫头痛,而又有表里之分。初起头痛,脑后、巅顶、目珠略甚,舌苔白而发热者,太阳头痛也,羌活、川芎为主,豆豉、酒芩、知母、生地为辅。额颅胀痛,目痛,鼻孔干,舌苔白而微黄,烦热而渴者,阳明头痛也,葛根为主,豆豉、石膏为辅。两额角痛,眉棱骨痛,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舌苔中黄边白,或中段黄,尖上白,少阳头痛也,柴胡、荆芥、川芎为主,酒芩、石膏为辅。头痛而三阳证悉具者,吴氏三消饮为主。时疫头痛,专见一经证者少,杂见二、三经证者多,此方尤为多效,头痛甚者,加豆豉、芎、防清其头目。头痛,舌苔黄,心下满,蒸蒸发热者,阳明里证也,三黄石膏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选用。舌苔黄,或半截或旁边有一块白,胸满而呕,头痛兼眩者,痰厥头痛也,前胡为主,半夏、莱菔子、枳、桔、山楂、麦芽为辅,兼烦热者,加大黄、枳实。汗、下、清解后,头痛心悸,四物汤去川芎,加丹皮、知母、黄柏,或归脾汤、逍遥散并加生地、枣仁。凡头痛见证混杂,难分表里者,总以舌苔辨之。


头风数载,由肝肾不足,兼表阳空疏,稍触外感,内风辄动。


炙绵 女珍子 归身 石决明 青盐(少许) 大熟地 冬桑叶 茯神 甘菊



气亏表弱,客邪易入,触动肝风,头痛呕吐,以固表养肝治。


炙绵 白归身 白蒺藜 甘菊 黑山栀 制首乌 法半夏 石决明 白芍 桑叶



膈胀头痛,少阳热郁也,防其腹满。


柴胡 石决明 郁金 新会皮 牛膝 黑山栀 栝蒌皮 白芍 泽泻 佛手



表虚头痛,甚则腹泄,呕吐。此肝风侮土也,暂用温胆法。


川连 法半夏 茯苓 池菊 黑山栀 焦术 石决明 广藿 白芍


(多主于痰。)


痛甚者火多。亦有可吐者、亦有可下者。


清空膏治诸般头痛,除血虚头痛不治。


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头痛,必用川芎当归汤。


古方有追涎药,出东垣试效。


羌活 防风 黄连(各炒一两) 柴胡(七钱) 川芎(二钱) 甘草(一两半,炙) 黄芩(三两,刮去黄色,锉碎一半,酒炒一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匕。热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汤送下,临卧服之。


《谭瀛》云:山右傅青主征君山,精医,今所传世者,仅妇科书,顾不徒精妇科也。有同乡某,客都中,忽患头痛,经多医不效。闻太医院某公为国手,断人生死不爽,特造请诊治,公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某闻怏怏归寓,急治任兼程旋里。会征君入都,遇诸途,问某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今国手也,盍请治之?某叹曰“仆此归,正遵某公命也。”乃具告所言。征君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咏之。”按脉良久,叹曰:“某公真国手也,其言不谬。”某固知征君技不在某公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某真无生望矣。然君久著和缓名,竟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征君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万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汝如法试之何如?”某大喜求方,征君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着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服之。疾果瘥。寻至都中,见征君,喜慰异常。趋往谒某公,公见某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具以征君所治之法告之,公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系脑髓亏耗,按古方唯生人脑可疗,颐万不能致,则疾亦别无治法。今傅君以健少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


经义


《五藏生成篇》曰∶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经脉篇》曰∶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


《脉解篇》曰∶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着至教论》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


《脉要精微论》曰∶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平人气象论》曰∶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脉要精微论》曰∶厥成为巅疾。 痛,剌手阳明与 之盛脉出血。


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寒热病篇》曰∶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


《杂病篇》曰∶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KT KT 然,腰脊强,取足太阳 中血络。


《奇病论》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厥病篇》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论证(共二条)


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辩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病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或以阳胜者,微热则发,或以水亏于下,而虚火乘之则发,或以阳虚于上,而阴寒胜之则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太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辩之,不可执也。


头痛有各经之辩。凡外感头痛,当察三阳、厥阴。盖三阳之脉俱上头,厥阴之脉亦会于巅,故仲景《伤寒论》则惟三阳有头痛,厥阴亦有头痛,而太阴、少阴则无之。其于辩之之法,则头脑、额颅虽三阳俱有所会,无不可痛,然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此又各有所主,亦外感之所当辩也。至若内伤头痛,则不得以三阳为拘矣。如本经所言,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若《厥病篇》所论,则足六经及手少阴、少阳皆有之矣。《奇病论》曰∶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凡痛在脑者,岂非少阴之病乎?此内证外证之异,所不可不察也。(厥病篇义详《类经》)


论治(共五条)


一、外感头痛,自有表证可察,盖其身必寒热,脉必紧数,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酸痛,或兼项强不可以左右顾,是皆寒邪在经而然,散去寒邪,其痛自止,如川芎、细辛、蔓荆子、柴胡之类,皆最宜也。若寒之甚者,宜麻黄、桂枝、生姜、葱白、紫苏、白芷之类,随其虚实而加减用之。


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其脉必洪,其证必多内热,其或头脑振振,痛而兼胀,而绝无表邪者,必火邪也。欲治阳明之火,无如白虎汤加泽泻、木通、生地、麦冬之类,以抑其至高之势,其效最速。至若他经之火,则芍药、天花、芩、连、知、柏、龙胆、栀子之类,无不可择而用之。但治火之法,不宜佐以升散,盖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内郁之火,得升而愈炽矣,此为忌也。


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其证多因水亏,所以虚火易动,火动则痛,必兼烦热、内热等证,治宜壮水为主,当用滋阴八味煎、加减一阴煎、玉女煎之类主之。火微者,宜六味地黄丸、四物汤、三阴煎、左归饮之类主之。


阳虚头痛,即气虚之属也,亦久病者有之。其证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食饮不甘,脉必微细,头必沉沉,遇阴则痛,逢寒亦痛,是皆阳虚阴胜而然。治宜扶阳为主,如理阴煎、理中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皆可择用,或以五福饮,五君子煎加川芎、细辛、蔓荆子之类,以升达阳气,则最善之治也。


痰厥头痛,诸古方书皆有此名目,然以余论之,则必别有所因,但以头痛而兼痰者有之,未必因痰头痛也。故兼痰者必见呕恶、胸满、胁胀,或咳嗽气粗多痰,此则不得不兼痰治之,宜二陈汤、六安煎、和胃饮、平胃散加川芎、细辛、蔓荆子之类主之。如多痰兼火者,宜用清膈煎,或二陈汤、六安煎加黄芩、天花粉之类主之,火甚者加石膏亦可。如多痰兼虚而头痛者,宜金水六君煎,或六君子汤加芎、辛之类,酌而用之。东垣治痰厥头痛,恶心烦闷,头旋眼黑,气短促,上喘无力,懒言,心神颠倒,目不能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如范天FS 之妻,因两次下之而致头痛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述古(共三条)


《活人书》云∶头痛者,阳证也。太阳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


若已发汗,或未发汗,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汤,不止者,葛根葱白汤。阳明证头痛,不恶寒反恶热,胃实也,调胃承气汤。少阳头痛,小柴胡汤。太阴少阴并无头痛之证。仲景只有厥阴一证,吴茱萸汤。


东垣曰∶《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又诸阳会于头面,如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病冲头痛。又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病则头角额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有余则泻,不足则补,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耳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凡头痛每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白芷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疾,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 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其效如神。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清空膏,乃风湿热头痛药也。


羌活附子汤,治厥阴头痛药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先师尝病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运,目不欲闭,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洁古曰∶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以《局方》玉壶丸治之,更灸侠溪穴即愈。是知方者体也,法者用也,徒执体而不知用者弊,体用不失,可谓上工矣。


立斋曰∶久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乃风毒上攻,有血虚者,有诸经气滞者,有气虚者,有四气外伤者,有劳役所伤者,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当分虚实寒热兼变而治之。若夫偏正头风,久而不愈,乃内挟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甚则目昏紧小,二便秘涩,宜砭出其血以开郁解表。余尝治尚宝刘毅斋,但怒则两太阳作痛,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栀子,后用六味丸以生肾水而再不发。谭侍御每头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吃姜便止。余作中气虚寒,用六君子、当归、黄 、炮姜而瘥。商仪部,劳则头痛,余作阳虚不能上升,以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而痊。


简易方


硝石散 治风寒入脑,头痛不可当。(因九七)一方 用生萝卜汁,仰卧,注两鼻孔,数年之患,一注即愈。


灸法


神庭、上星、后顶、百会、风池。


以上诸穴,随灸一处可愈。


头痛论列方


麻黄汤(散一) 桂枝汤(散九) 葛根葱白汤(散三二) 白虎汤(寒二) 四物汤(补八)莲须葱白汤(散三三) 平胃散(和十七) 和胃饮(新和五)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二陈汤(和一) 六安煎(新和二)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五福饮(新补六)小柴胡汤(散十九) 玉女煎(新寒十二) 清膈煎(新寒九) 六味地黄汤(补百二十) 五君子煎(新热六) 理中汤(热一) 滋阴八味煎(新寒十七) 理阴煎(新热六) 六君子汤(补五)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三阴煎(新补十一) 吴茱萸汤(热一三七)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左归饮(新补二) 羌活附子汤(热三五) 《局方》玉壶丸(和百五) 调中益气汤(补三一) 调胃承气汤(攻三) 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十五)


论外备用方


川芎散(散六二 头风) 川芎散(散六三 风热)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 寒滞) 十神汤(散四十 感冒) 神术汤(散三七 伤寒) 川芎茶调散(散四六 风邪上攻) 清空膏(散七四年久风热) 都梁丸(散七七 伤风) 羌活附子汤(散五九 冬月犯寒) 玉壶丸(和百五风痰) 上清散(散六九 吹鼻) 羌活胜风汤(散六一 风热) 愈风饼子(散七五 头风)菊花散(散七一 风热) 旋复花汤(散八三 风痰昏闷) 如圣散(散七二 搐鼻) 透顶散(散七三 气逆痛) 点头散(散七三 气逆痛) 八般头风(散七六 搐鼻) 芎芷散(散六七 风热) 芎辛导痰汤(散六八 痰厥痛) 天香散(散六六年久头痛) 神芎丸(攻七二 肿病秘结) 茶调散(寒七二 风热上攻) 石膏散(寒六九阳明风热) 双玉散(寒七一 胃火) 荆芩散(寒七十 头风) 芎术汤(热五十 寒湿痛)三生散(热九六 痰厥痛) 吹鼻六神散(因四二 风热) 硝石散(因九七 风热吹鼻) 当归酒(补百四 血虚痛) 黑锡丹(热一八九 下元虚寒)


徐(六七) 冬月呕吐之后。渐渐巅顶作痛。下焦久有积疝痔疡。厥阴阳明偏热。凡阳气过动。变化火风。迅速自为升降。致有此患。(风火)


连翘心 元参心 桑叶 丹皮 黑山栀皮 荷叶汁


胡(六三) 脉左弦数。右偏头痛左齿痛。


连翘 薄荷 羚羊角 夏枯草花 黑栀皮 鲜菊叶苦丁茶 干荷叶边


某 高年气血皆虚。新凉上受。经脉不和。脑后筋掣牵痛。倏起倏静。乃阳风之邪。议用清散轻剂。


荷叶边 苦丁茶 蔓荆子 菊花 连翘


王(六三) 邪郁。偏头痛。


鲜荷叶边(三钱) 苦丁茶(一钱半) 连翘(一钱半) 黑山栀(一钱) 蔓荆子(一钱) 杏仁(二钱) 木通(八分) 白芷(一分)


郁(五十) 风郁头疼。


鲜荷叶 苦丁茶 淡黄芩 黑山栀 连翘 蔓荆子 木通 白芷


某(四七) 内风头痛泪冷。(肝风)


炒杞子 制首乌 柏子仁 茯神 炒菊花炭 小黑 豆皮


沈(氏) 痛在头左脑后。厥阳风木上触。


细生地 生白芍 柏子仁 炒杞子 菊花 茯神


孙(二四) 暑伏。寒热头痛。(伏暑)


鲜荷叶边 连翘 苦丁茶 夏枯草 山栀 蔓荆子 浓朴 木通


某 暑风湿热。混于上窍。津液无以营运。凝滞。遂偏头痛。舌强干涸。治宜清散。


连翘 石膏 生甘草 滑石 蔓荆子 羚羊角 荷梗 桑叶


程 既知去血过多。为阴虚阳实之头痛。再加发散。与前意相反矣。(血虚阳浮)复脉去参姜桂加左牡蛎


又 脉数虚而动。足征阴气大伤。阳气浮越。头痛筋惕。仍与镇摄之法。


牡蛎 阿胶 人参 生地 炙草 白芍 天冬


朱 据说就凉则安。遇暖必头痛筋掣。外以摩掐可缓。大凡肝风阳扰。胃络必虚。食进不甘。是中焦气馁。虽咸润介属潜阳获效。说来依稀想像。谅非入理深谈。聊以代煎。酸甘是商。且五旬又四。中年后矣。沉阴久进。亦有斫伐生气之弊。半月来。乏少诊之功。姑为认慎。用固本膏。(肝阳犯胃上逆)


徐 当年下虚。曾以温肾凉肝获效。春季患目。是阳气骤升。乃冬失藏聚。水不生木之征也。频以苦辛治目。风阳上聚头巅。肝木横扰。胃受戕贼。至于呕吐矣。今心中干燥如焚。头中岑岑震痛。忽冷忽热。无非阴阳之逆。肝为刚脏温燥决不相安。况辛升散越转凶。岂可再蹈前辙。


姑以镇肝益虚。冀有阳和风熄之理。


阿胶 小麦 麦冬 生白芍 北沙参 南枣


又 倏冷忽热。心烦巅痛。厥阳之逆。已属阴液之亏。前案申明刚药之非。代赭味酸气坠。乃强镇之品。亦刚药也。考七疝中。子和惯投辛香走泄。其中虎潜一法亦采。可见疝门亦有柔法。


医者熟汇成法。苟不潜心体认。皆希图附会矣。今呕逆既止。其阴药亦有暂投。即水生涵木之法。议以固本成方。五更时从阳引导可也。加秋石。


叶(妪) 临晚头痛。火升心嘈。风阳上冒。防厥。


细生地 阿胶 牡蛎 茯神 麦冬 生白芍


史 头形象天。义不受浊。今久痛有高突之状。似属客邪蒙闭清华气血。然常饵桂附河车。


亦未见其害。思身半以上属阳。而元首更为阳中之阳。大凡阳气先虚。清邪上入。气血瘀痹。


其痛流连不息。法当宣通清阳。勿事表散。以艾 按法灸治。是一理也。(厥阴气血邪痹)


熟半夏 北细辛 炮川乌 炙全蝎 姜汁


又 阳气为邪阻。清空机窍不宣。考周礼采毒药以攻病。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乃古法。而医人忽略者。今痛滋脑后。心下呕逆。厥阴见症。久病延虚。攻邪须兼养正。


川芎 当归 半夏 姜汁 炙全蝎 蜂房


张(二二) 太阳痛。连颧骨耳后牙龈。夏令至霜降不痊。伏邪未解。治阳明少阳。(胆胃伏邪)


连翘 羚羊角 牛蒡子 葛根 赤芍 白芷 鲜菊叶


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故头痛一症。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观先生于头痛治法。亦不外此。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如火风变动。与暑风邪气上郁而为头痛者。用鲜荷叶苦丁茶蔓荆山栀等。辛散轻清为主。如阴虚阳越而为头痛者。用仲景复脉汤。甘麦大枣法。加胶芍牡蛎。镇摄益虚。和阳熄风为主。如厥阳风木上触。兼内风而为头痛者。用首乌柏仁 豆甘菊生芍杞子辈。熄肝风。滋肾液为主。一症而条分缕析。如此详明。可谓手法兼到者矣。(邹时乘)


徐评 头风一症。往往本热而标寒。案中多清火之药。固能愈风火轻症。或有寒邪犯脑。或有风寒外束。则温散之法。固不可略。而外提之法。尤当博考也。


久头痛病,略感风寒便发,寒月须重绵浓帕包裹者,此属郁热,本热而标寒。世人不识,率用辛温解散之药,临时得效,误认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寒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开通闭逆,散其标之寒邪,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惟当泻火凉血为主,而佐以辛温散表之剂以从法治之,则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愚按前症多主于痰,痛甚者乃风毒上攻。有血虚者,有诸经气滞者,有气虚者,有四气外伤,有劳役所伤;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当分虚实寒热兼变而治之。若夫偏正头风,久而不愈,乃内挟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甚则目昏紧小,二便秘涩。宜砭出其血,以开郁解表。余尝治尚宝刘毅斋,但怒则两太阳作痛,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栀,后用六味丸以生肾水,而不再发。


谭侍御,每头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吃姜便止。余作中气虚寒,用六君、当归、黄 、木香、炮姜而瘥。


商仪部,劳则头痛。余作阳虚不能上升,以补中益气加蔓荆子而痊。


〔薛〕东垣云∶足太阳头痛,脉浮紧,恶风寒,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为主。手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足阳明头痛,身热目疼鼻干,恶寒发热,脉浮缓而长,升麻汤,(升麻,葛根。)或石膏、白芷为主。手太阳头痛,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足少阴经头痛,足寒气逆,为寒厥,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太阳。)为主。足厥阴头项痛,或吐涎沫,厥冷,脉浮缓,吴茱萸汤(伤寒吐。)


主之。诸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诸气虚头痛,人参、黄 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杂病劳倦。)少加川芎、蔓荆、细辛。痰厥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杂病眩晕。)厥逆头痛,羌活附子汤。(杂病头病。)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若脉杂乱而病见不一,且补胃为主。一妇人因劳,耳鸣头痛体倦,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而痊。三年后得子,因饮食劳倦、前证益甚,月经不调,晡热,内热,自汗,盗汗,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顿愈。经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故脾胃一虚,耳目九窍皆为之病。一妇人两眉棱痛,后及太阳,面青善怒,此肝经风热之证,用选奇汤(杂病头痛。)合逍遥散(调经。)加山栀、天麻、黄 、半夏、黄芩而愈。此证失治,多致伤目或两耳出脓,则危矣。


旋复花汤 许叔微云∶妇人患头风者,十居其半,每发必掉眩,如在车船上。盖因血虚,肝有风邪袭之尔。予尝处旋复花汤,此方修合服之,比他药甚效。


川芎 当归(去芦) 羌活(去芦) 旋复花 细辛(去苗) 蔓荆子 防风(去芦)石膏 本(去芦) 荆芥穗 半夏曲 干地黄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进二服。


七生丸 治男子妇人八般头风,及一切头痛,痰厥,气厥,饮厥,伤寒,伤风头痛不可忍者,并皆治之。


川乌头 草乌头 天南星(三味并生,去皮) 半夏(冷水洗去滑) 川芎 白芷 石膏(并生用,各等分)


上为细末,研韭菜自然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加至十丸,嚼生葱、茶送下,食后,日进二服。(陈尝治邓安人头痛如破,诸药无效,加北细辛等分,全蝎减半为丸,服二十粒,即愈。)


药隐老人云∶若头痛连齿,时发时止,连年不已。此由风寒中于骨髓,留而不去。脑为髓海,故头痛齿亦痛,谓之厥逆头痛。宜白附子散,灸曲鬓穴。此穴在耳上,将耳掩前正尖上,可灸七壮,左痛灸左,右痛灸右。


白附子散


白附子(炮,一两) 乌头(炮,去皮脐) 天南星(炮) 麻黄(不去根节,各半两)干姜(炮) 辰砂(研,各二钱半) 全蝎(炒,五枚) 麝香(另研,一字)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治头风痛不可忍。


硝石 人中白 脑子(各等分)


上研令极细,每用一字,搐入鼻中。


川芎茶调散 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


薄荷(八两) 川芎 荆芥(各四两) 羌活 白芷 防风 甘草(炙,各二两) 细辛(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如圣饼子 (《和剂》)治男妇气厥,上盛下虚,痰饮风寒,伏留阳经,偏正头疼,痛连脑颠,吐逆恶心,目瞑耳聋。常服清头目,消风化痰暖胃。


防风 生半夏 天麻(各半两) 天南星(洗) 川乌(去皮尖) 干姜(各一两)川芎 甘草(炙,各二两)


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芡实大,捻作饼子,日干。每服五饼,同荆芥穗三五茎细嚼,茶酒汤任下,无时。


若头痛筋挛,骨重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咳嗽烦冤,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由肾气不足而内着,其气逆而上行,谓之肾厥头痛。宜玉真丸与硫黄丸。


玉真丸


硫黄(研,三两) 硝石(二分,研) 石膏( 研) 半夏(汤洗,为末,各一两)


上研令停匀,生姜自然汁打糊丸如梧子大,生姜汤下三十丸。一方,无半夏,有天南星。


硫黄丸 治头痛不可忍,或头风年深暴患,无所不治,服此除根。


硝石(一两) 硫黄(二两)


上研令极细,滴水丸如指头大。空心,蜡茶清嚼下一丸。《百一方》云∶中暑者,以冰水服之,下咽即洒然。治伤冷,以艾汤下。


裕陵传王荆公偏头疼方,云是禁中秘方。用生芦菔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左,右痛注右,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


〔大〕夫人头者,诸阳之会也。凡产后五脏皆虚,胃气亏弱,饮食不充,谷气尚乏,则令虚热,阳气不守,上凑于头,阳实阴虚,则令头痛也。又有产后败血头痛,不可不知。黑龙丹言之甚详。


〔薛〕前证若中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若血虚,用四物加参、术。血气俱虚,用八珍汤。若因风寒所伤,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一产妇患头痛,日用补中益气汤不缺,已三年矣。稍劳则恶寒内热,为阳气虚。以前汤加附子一钱,数剂不发。一妇人产后头痛面青,二年矣。日服四物等药。余谓肾水不能生肝木而血虚,用六味丸加五味子,两月而痊。


川芎散 治产后头痛。


真天台乌药皮 大川芎(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烧红秤锤淬酒调服。


一奇散 治同前。


取当归、川芎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芎附散 治产后败血作梗,头痛诸药不效者。


大附子一枚,酽醋一碗,用火四畔炙透,蘸醋令尽,去皮脐,加川芎一两,并为末,每服一钱,(又作二钱。)茶清调下。


郭茂恂嫂金华君,产七日不食,始言头痛,头痛已又心痛作,既而目睛痛如割如刺,更作更止,相去无瞬息间。每头痛甚,欲取大石压良久渐定。心痛作则以十指抓壁,血流满掌,痛定目复痛,又以两手自剜取之。如是十日不已,众医无计。进黑龙丹半粒,疾少间,中夜再服下,瞑目寝如平时,至清晨下一行,约三升许,如蝗虫子,三疾减半。巳刻又行如前,则顿愈矣。(黑龙丹见前产后通用方。)


〔丹〕一妇年三十余,产后身热头痛肚痛。


陈皮 白术 白芍药(各二钱) 黄芩(二钱半) 川芎(一钱) 干姜 牡丹皮 甘草(各一钱半) 荆芥(半钱)


上分四帖,水煎服。


加减四物汤 (《保命》)治产后头痛。血虚、痰癖、寒厥,皆令头痛。


苍术(一两六钱) 羌活 川芎 防风 香附(炒) 白芷(各一两) 石膏(二两半) 细辛(一两半)当归 甘草(各半两)


上粗末,每用一两,水煎,不拘时服。如有汗者,知气弱头痛也。方中加芍药三两。


桂一两半,生姜煎。如痰癖头痛,加半夏三两、茯苓一两,生姜煎。如热痰头痛,加白芷三两、石膏三两、知母一两。如寒厥头痛,加天麻三两、附子一两半、生姜三片,煎服。


头者,诸阳之会,产后阴虚,阴虚则阳胜,阳气上凑于头,故头痛;又有瘀血之气,上冲于头而痛者。一宜滋阴,一宜去瘀,慎勿误治。


身热恶寒,感冒风寒也。生化汤加莲须。(和二十四)


中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少许。(补六)


气血俱虚,八珍汤。(补五)


阳气虚,补中益气汤加附子。(补六)


肾水不生肝木,六味丸加北五味。(补二)


气滞,芎乌散。(散二十四)


本一个 牙皂一个


共为末。绢卷烧烟附鼻孔闻之,效。


伤寒头痛,常痛不休,不比内伤头痛,时作时止。故伤寒头痛发热,三阳经者多。然三阳中,惟太阳经更多。故头痛身痛,恶寒发热,两足常冷,皆太阳表症也。无汗脉浮紧,北方冬月麻黄汤,南方羌活败毒散;有汗脉浮缓,北方冬月桂枝汤,南方加减防风汤合川芎汤。


少阳经头角痛,痛引耳前后,发热无汗,脉浮紧,柴胡防风汤;脉弦而数,寒热往来,合目自汗,呕而口苦,小柴胡汤。通加川芎入胆,上行头角。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发热无汗者,葛根汤加葱白、白芷、升麻;有汗发热,脉洪而数,烦渴引水,白虎汤加葛根、白芷。若手足 多汗,大便不行,脐腹胀满,虽有头痛之表症,亦用大干葛汤下之。又有头痛鼻塞,咳嗽喘急,每夜寒热,此风寒入肺,即伤风头痛也,宜芎苏泻白散;若无汗恶寒,脉浮紧,加羌活。又有风温头痛,宜防风散加石膏、干葛。湿温头痛,宜防风神术汤。又有时常头风痛者,羌活、选奇汤。顽痰头痛,胸满恶心者,二陈汤加南星、海石饮家头痛,胸胁胀满,恶心呕吐,平胃二陈汤、导痰汤,甚者控涎丹,不愈再加瓜蒂散,搐鼻出黄水。又火痰头痛,栀连二陈汤加胆星。又有阴火头痛,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另有阴症头痛,此直中阴经之寒症,北方人有之,江浙则少。又有冒寒头痛,遇冷头痛,似阴症头痛,实非阴症寒痛,皆是内有痰饮积热,外遇寒冷搏击而痛也。


太阳之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合论太阳经表症,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宜发汗者。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分论太阳病中风、伤寒二症,各立方以主治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传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


针阳明,刺腕骨、余骨、合谷三穴也。言太阳病头痛发热之症,若七日以上行其经尽,自愈者则已。若不愈,针此三穴,使不传经。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小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须当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不大便六七日,有里热,即头痛,亦宜小承气汤下之。但验其小便,若不赤,邪热未入里,须当发汗,故宜用桂枝汤。若服后头仍痛者,此热邪得桂枝之热,侵入阳明,必迫血从鼻而衄矣。宜桂枝汤句,应在须当发汗句之下。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此条详注呕吐门。


阳明病,表里大热,烦渴引饮,头痛如破者,宜竹叶石膏汤。


阳明表里之症,当用干葛石膏汤。今因烦渴引饮,头痛如破,此火热上冲猛烈,故用竹叶石膏汤。


阳明头痛,不恶寒反恶热,大便实,宜调胃承气汤。


不恶寒反恶热,大便实,阳明里热症也。不用大承气者,微示头痛症不可大下也。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汗之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不和则烦而悸。


头痛发热,是太阳症,今脉弦而细,属少阳之脉,故不可用麻黄汤误汗。


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主之。


此厥阴经阴症头痛也。


麻黄汤 见恶寒。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桂枝汤 见恶寒。


加减防风汤 见身痛。


川芎汤


川芎 苍术 羌活 防风 荆芥 甘草


此治太阳经风湿头痛方也。兼寒者,加细辛;阳明见症,加白芷;少阳见症,加柴胡;有火者,加黄芩,即合选奇汤。


柴胡防风汤 即小柴胡汤加防风。


此治少阳风邪头痛之方。


小柴胡汤 加减详寒热门。


二白干葛汤


葱白 白芷 干葛 升麻


此阳明表邪头痛之方。症兼太阳者,加羌活、防风、川芎。症兼少阳者,加柴胡、川芎;


胸前呕恶,合二陈平胃散;有火者,加栀连。


白虎葛根汤


知母 石膏 葛根 白芷


此阳明里热头痛之方。若带太阳表邪,加羌活、防风,症兼少阳,加柴胡、川芎,小便黄赤,加木通、滑石;大便不通,有下症者,加酒煮大黄。


大葛根汤


干葛 石膏 枳壳 大黄 广皮 甘草 知母


此治阳明表邪未尽,大便秘结,积热上冲头痛之方。若带恶寒表热,症兼太阳者,即不可用。


芎苏泻白散


川芎 紫苏 防风 桑白皮 地骨皮 荆芥 甘草


此治风伤肺气,咳嗽寒热头痛之方。若症兼太阳,加羌活,兼阳明,加干葛、白芷,兼少阳,加柴胡。


防风散


防风 桔梗 浓朴 甘草 石膏 干葛


此治肺胃二经,风热上冲头痛之方。防风散风,石膏清热,与桔梗同用,清肺也;与干葛同用,清胃也。浓朴、甘草和胃气以升降浮沉也。兼少阳者,加柴胡、川芎、薄荷、荆芥。


防风神术汤


防风 苍术 甘草 石膏


此治风湿热三气头痛之方。风气胜者,倍防风加羌活,湿气胜者,倍苍术加白芷,热气胜者,倍石膏加黄柏;太阳见症,加 本;阳明见症,加升麻;少阳见症,加柴胡。通加川芎少许,上行头角。


羌活选奇汤


羌活 防风 黄芩 甘草


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若少阳见症,加柴胡、川芎;阳明见症,加升麻、白芷。风热甚,加薄荷、荆芥、 本;里有积热,加栀、连;若时常痛发,俗名头风痛者,加蔓荆子、 本;冒寒即痛,加细辛、川芎。


星石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胆星石菖蒲。


此治痰饮凝结中脘,上冲头额,时常作痛之方。兼风者,加防风、荆芥;兼火者,加栀、连;兼寒者、加细辛、川芎;发热恶寒,加羌活;头额作痛,痛连于目,加干葛、白芷、升麻;往来寒热,痛连头角,下连耳之前后,加柴胡、川芎。


平胃二陈汤 即二陈汤和平胃散。


时常头痛,俗名头风痛。本于内伏痰积,外冒风寒,是以头痛之症。若兼恶心饱闷者,必痰积作患。余尝以此方合保和散,重加豆蔻、石菖蒲、莱菔子,除去在胃之病根,则痛不发。


导痰汤 见似疟。


头痛症,兼呕吐恶心者,则以此方治痰饮。若外冒寒者,加羌活、细辛、蔓荆子、川芎、本;冒风者,加防风、荆芥;冒暑热者,加黄连、滑石;冒风湿者,加防风、苍术、白芷、石菖蒲。


控涎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


痰饮伏于胁下作痛,名悬饮支饮,用十枣汤。痰伏胃家,上攻头额作痛,则用控涎丹。同用甘遂、大戟,彼以芫花易白芥子,此以白芥子易芫花。同一痰饮病,一痛于胁,一痛于头,故有上散下行之不同。


二陈栀连胆星汤 即二陈汤加栀、连、胆星。


上条皆是痰饮,此乃痰火上冲。若外有感冒,加散表之药,先去外邪。


四物知柏汤 即四物汤加知母、黄柏。


此方本治内伤阴火,内冲头痛。立此互考,相得益彰。


十枣汤 见胁痛。


竹叶石膏汤 见口渴。


调胃承气汤 见大便结。


外感头痛,禁用下行。今以阳明头痛,不恶寒反恶热,大便实,故以此方微下之。



三阳往往病头痛.随证须知识病因.太阳恶寒宜解表.羌和汤中倍用芎.蒸蒸发热阳明热.调胃承气方最真.少阳受病脉弦细.痛连项角耳中疼.或加口苦兼寒热.小柴胡症自分明.三阴本没头疼痛.头若疼时属厥阴.更有停痰能作祟.四肢厥逆痛难禁.


(巅顶脑后痛者太阳也头额痛者阳明也头角痛者少阳也三阴脉至颈而还故无头痛惟厥阴脉会于巅故亦有头痛然风温病在少阴经温病在太阴而头反痛至于阴毒亦然此痰与气逆壅而上气不得降故头痛是又不可拘拘为也)


太阳头顶痛.有汗.恶风.(桂枝汤)无汗.恶寒.(麻黄汤)阳明头额痛.目痛.鼻干.不不恶寒.反恶热.大便实.(调胃承气汤)潮热.谵闭.渴而头痛.脉沉数有力.(小承气汤)少阳头角痛.脉弦数.(小柴胡汤加川芎)厥阴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太阴头痛.气逆有痰也.(二陈汤加枳实川芎细辛)少阴头痛.足寒而气逆也.(麻黄附子细辛汤)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百会(见中风。)


神庭(见眩晕。)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骨缝中。)


胆俞(见劳伤。)


命门(十四节骨下 中。)


治风眩头痛。呕吐心烦。穴解溪 承光治头痛振寒。汗不出。穴胆俞治头痛振寒。穴大杼治头痛风寒汗不出。穴哑门治头痛。穴合谷 天池 丝竹空 鱼际 四白 天冲 三焦俞 风池。


治寒热头痛。进退 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穴神道治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穴阳溪治厥头痛。面浮肿。风逆四肢肿身湿。穴丰隆治头重鼻塞。风寒从足小指起。脾上下带胸胁痛无常。转筋寒热。汗不出。烦心。穴至阴治头痛振寒。目黄胁痛。穴青灵治脑旋目运。头痛不可忍。烦心呕吐涎沫。发无时。项强不可顾。穴强间。


治头痛肩背急。穴昆仑治头痛颈项急。不得顾。目眩。穴风府治头痛项痛。穴曲池疗身热头痛。不可反侧。穴颅息疗头痛甚。汗不出。穴鱼际疗头痛。穴脑户疗头目眩痛。穴百会 通里疗头痛如破。身热如火。穴命门 中冲疗寒热头痛。善哕。衄血。肩不举。穴温溜疗醉后酒风发。头重皮肤肿。两角眩痛。穴率谷治头痛。穴天柱 陶道 大杼 孔最 后溪(一作本神)


治头肿痛。穴脑户 脑空 通天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汗出。穴大陵 头维治头痛如锥刺。不可动摇。穴窍阴 强间治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穴目窗 中渚 完骨 命门 丰隆 太白 外丘 通谷京骨 临泣 小海 承筋 阳陵泉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穴神庭 水沟治寒热痹头痛。穴消泺治头痛。穴五处治头痛筋挛。骨重少气。哕噫满。时惊。不嗜卧。咳嗽烦冤。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由肾气不足。而内着其气。逆而上行。谓之肾厥。宜灸关元百壮。服玉真丸。


治头痛连齿。时发时止。连年不已。此由风寒留于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


齿亦痛。穴曲鬓七壮。左痛灸左。右痛灸右。宜白附子散。


治头痛头风。耳后痛。脑空等。穴小海 完骨治癫疾头痛。穴天冲素问尝论。有数岁头痛不已者。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齿亦痛。


名曰厥逆头痛。亦有肾厥。肝厥头痛者。如本事方所谓。下虚者。肾虚也。肾厥则头痛。上虚者肝虚也。肝厥则头晕是也。皆可随证治之。若真头痛。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矣。人而患此亦末如之何。要之亦有所自。其在根本不固耶。若欲着艾。须先百会囟会等穴。而丹田气海等穴。尤所当灸。以补养之。毋使至于此极也。


治风眩。偏头痛。穴前顶治风痰头痛。穴丰隆治头偏痛。引目外 。穴悬厘治头风目眩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 急。耳鸣。好嚏。颈痛。穴颔厌治头偏痛。穴后顶治头半寒痛。头眩目痛。穴玉枕治头项偏痛。穴正营治热病头痛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 赤。身热齿痛。穴悬颅治头偏痛。烦心不欲食。穴悬厘治偏正头痛。穴丝竹空 风池 合谷治眉攒头痛不可忍者。穴解溪治头眩痛。穴昆仑 解溪 曲泉 飞扬 前谷 少泽 通里


大全云∶夫头者,诸阳之会也。凡产后五脏皆虚,胃气亏弱,饮食不充,谷气尚乏,则令虚热,阳气不守,上凑于头,阳实阴虚,则令头痛也。又有产后败血头痛,不可不知,黑龙丹言之甚详。


薛氏曰∶前证若中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若血虚,用四物加参术。血气俱虚,用八珍汤。若因风寒所伤,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以风寒所伤,而用补中益气,尚须斟酌)


一产妇患头痛,日用补中益气汤不缺,已三年矣,稍劳则恶寒内热,为阳气虚,以前汤加附子一钱,数剂不发。


一妇人产后头痛面青二年矣,日服四物等药。余谓肾水不能生肝木而血虚,用六味丸加五味子,两月而瘥。


郭茂恂嫂金华君产七日,不食,始言头痛,头痛已又心痛作,既而目睛痛,如割如刺,更作更止,相去无瞬息间,每头痛甚,欲取大石压,良久渐定,心痛作则以十指抓臂,血流满掌,痛定目复痛,又以两手自剜取之,如是十日不已,众医无计。进黑龙丹半粒(黑龙丹见胞衣不下条),疾少间,中夜再服,乃瞑目寝如平时,至清晨下一行,约三升许,如蝗虫子,三疾减半,巳刻又行如前,则顿愈矣。(此虫咬痛也,不如用杀虫药更神效)


一奇散(即芎归汤) 治产后血虚头痛。


当归 川芎(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芎乌散 治产后气滞头痛。


天台乌药 大川芎(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烧红秤锤,淬酒调服。(服法佳)


芎附散 治产后气虚头痛及败血作梗头痛,诸药不效者。


川芎(一两) 大附子(一个。去皮脐,切四片,拌酽醋一碗,炙附子,蘸醋尽为度)


上为末,每服二钱,清茶调服。


加减四物汤 治产后头痛血虚,痰癖寒厥,皆令头痛。(产后头痛,至于血虚,正治也,求之瘀血,实法也,似瘀血而非瘀血,反下如蝗虫子者,怪也,若痰癖寒厥气虚,则又寻之杂症矣。经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岂可执一哉。知常知变,斯为上工矣)


苍术(一两六钱) 羌活 川芎 防风 香附(炒) 白芷(各一两) 石膏(二两半) 细辛(一两半)


当归 甘草(各五钱)


上锉,每服一两,水煎,服无时。如有汗者,知气虚头痛也,加芍药三两,桂一两半,生姜煎。如热痰头痛,加白芷三两,石膏三两,知母一两。如寒厥头痛,加天麻三两,附子一两半,生姜三片,煎服。


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其辨之之法,六经各有见症,如太阳项强腰脊痛,阳明胃家实,少阳口苦、咽干、目眩之类是也。高士宗《医学真传》言头痛之症,只及太阳、少阴、厥阴,疏矣。


头痛者,寒邪入足太阳经,上攻于头,此表证也。头痛,脉浮紧,无汗恶寒,可发汗。头痛,脉浮缓,有汗恶寒,宜解肌,照前时令用药。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五六日不大便,胃实燥渴,热气上攻于头目,脉实者,调胃承气下之。少阳头痛者,小柴胡和之。湿家鼻塞头痛者,瓜蒂散搐鼻,黄水出即愈。痰涎头痛,胸满寒热者,瓜蒂散吐之。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三阳虽有头疼,不若太阳专主也。三阴无头痛,惟厥阴有头痛者,是脉系络于顶巅也。若痛连于胸,手足俱青,为真头痛,必死矣。


大凡头痛属三阳,乃邪气上攻也。太阳专主头痛,阳明、少阳亦有之。三阴络上不过头,惟厥阴循喉咙之后,上连目,系顶巅,故有头痛干呕,吐涎沫之证,却无身热,亦与阳证不同。虽然,风湿在少阴,湿温在太阴,其经从足走至胸中而还,及头痛过于阴毒,是又不可拘也。若两感于寒,太阳、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与夫头痛极甚,又连于胸,手足寒者,则为真头痛,不可治矣。


太阳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已发汗,未发汗,头痛如破者,葛根葱白汤。太阳病,下之,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连须葱白汤。


阳明头痛,不恶寒反恶热,六七日不大便,胃实,气攻于上也,少与调胃承气汤。少阳头痛,脉弦,发热,小柴胡汤。


湿家头痛,鼻塞,瓜蒂末纳鼻中,黄水出立愈。痰涎头痛,胸满寒热,脉紧,瓜蒂散吐之。


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头痛,壮热心烦,栀子黄芩汤。天行、劳复头痛,四肢痛,葱头汤。


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故头痛一症,半由厥阴风火挟诸经火上扰所致。兹即是议订一方,其风寒虚三者,亦非尽无,然六淫五贼之分,气血虚实之别,前人成法,自有可稽,即沈芊绿《尊生》一书,引述颇详,可因其援引而博考之。至若偏正头风,当遵叶天士先生育阴和亢阳,柔润熄内风一法,参入商治。


北杏三钱  连翘二钱  蔓荆子一钱  钩藤五钱,打  白菊椙? 鲜莲叶四钱,用边,切碎煎。


热盛加羚羊、苦丁茶各三钱,煎。兼感受暑气加六一散三钱引。


知确非由外感(无发热、恶寒、鼻塞、声重脉浮等)去北杏、连翘、荆子,转用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玉竹、胡麻、阿胶、龟版、鳖甲等选择三五味配入本方治之,此养肝体佐以清肝,用法阴虚火浮最宜,即偏正头风亦可治。叶案所谓育阴和亢阳,柔润熄内风者此也。此等症或全用静药,羚羊、钩藤、菊花,或亦不用,或少佐之。


伤寒头痛.何以明之.头痛谓邪气外在经络.上攻于头所致也.难经曰.三阳经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言三阳之经上于头尔.然伤寒头痛者.太阳专主也.何者.以太阳之经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经所谓太阳受病者.头项痛.腰脊强.又曰七日病衰.头痛少愈.虽然.阳明少阳亦有头痛不若太阳之专主也.盖太阳为病属表.而头痛专为主表证虽有风寒之不同.必待发散而后已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伤寒也.麻黄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桂枝汤主之虽有伤寒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而与调胃承气汤下之者又云.若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仍在表也.当与桂枝汤以头痛未去虽不大便六七日.其小便清者.犹为在表.是知头痛属乎表者明矣.头痛一切属三阳经也.而阴病亦有头痛乎.太阴少阴二经之脉.皆上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则多头痛之证.惟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病亦有头痛.经曰.干呕吐涎沫者.吴茱萸汤主之者是矣.夫头者精明之府也.神明居之.小小邪气作为头痛者.必曰发散而可也.其或痛甚.入连于脑.而手足寒者.又为真病.岂能发散而已哉.呜呼.头痛为外疾犹有不可治者.又矧脏腑之疾乎.


三阳头痛身皆热,无热吐沫厥阴经,不便尿红当议下,尿白犹属表未清。


【注】三阳,谓太阳、阳明、少阳也。头痛身皆热,谓三阳头痛身皆热也。三阳经头痛,法当从三阳治也。厥阴头痛,则多厥而无热,呕吐涎沫,是厥阴挟寒邪上逆也,宜吴茱萸汤温而降之。三阳头痛,若不大便,小便红赤,为里实热,法当议下,宜承气汤。若小便清白,即不大便,为里热未实,表尚未清,法当先从表治也。三阴经无头痛,惟厥阴有头痛,以其脉与督脉上会于巅也。三阴经无发热,厥阴少阴亦有发热,谓之反发热,以其藏有相火,阴盛格阳于外也。


《可法良规》云∶若头目所伤作脓, 赤作痛,脓出痛亦自止。其或头痛而时作时止者血虚而痛也,非伤也。若头痛而兼眩者,火也,痰也,气虚也,木旺也,不可作寒治也。


《医学入门》云∶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而为痛,宜当归补血汤、加味四物汤。眉尖后、近发际,曰鱼尾。若气血俱虚头痛,宜用加味调中益气汤或安神汤皆效。


李东垣云∶痰厥头痛,每发时两颊青黄,眩晕目不欲开,懒于言语,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此厥阴太阴合病也,宜服局方玉壶丸及半夏白术天麻汤。


子和云∶头痛不止,乃三阳受病也。三阳分部,分头与项痛者,足太阳经也。攒竹痛,俗呼为眉棱骨痛者是也。额角上痛,俗呼为偏头痛者,足太阳经也。如痛久不止,则令人丧目。以三阳受病,皆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先以茶调散吐之,吐讫,可服川芎、薄荷辛凉清上之药,叔和云“寸脉急而头痛”是也。



雷头风痰,来之最急,症类伤寒,头如斧劈,目若锥钻,身犹火炙,大便不通,小便赤涩,痛不可禁,祸亦难测,瘀滞已甚,应知爆出,着意速医,勿延时刻,泻火为先,须防胃液,逼损清纯,终当一失。


此症不论偏正,但头痛挟痰而来,痛之极而不可忍,身热目痛。便秘结者,曰大雷头风若头痛大便先润后燥,小便先清后涩,曰小雷头风。大者害速,小者稍迟,虽有大小之说而治则一,若失之缓,祸变不测,目必损坏,轻则HT 凸,重则结毒,宜早为之救,以免祸成。宜服∶


清震汤 兼治发热恶寒,口渴者服。


升麻 赤芍药 甘草 荆芥穗 葛根 苏薄荷 黄芩 青荷叶 苍术(米泔水浸一宿,炒,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热服。


加味调中益气汤 治气血俱虚头痛,其效如神。


嫩黄 (蜜制,一钱) 升麻 细辛(各三分) 广皮(四分) 广木香(二分) 川芎 人参 甘草(炙) 蔓荆子 当归 苍术(泔水制) 柴胡(各五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热服。


将军定痛丸 治巅顶痛,挟痰湿实者,动辄眩晕用。


黄芩(酒洗,七钱) 白僵蚕 陈皮(盐煮,去白) 天麻(酒洗) 桔梗(各五钱) 青礞石( )白芷(各二钱) 薄荷(三钱) 大黄(酒蒸九次,焙干,二两) 半夏(牙皂、姜汁煮,焙干,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钱,食后临卧茶清吞之。


药枕方 治头风目眩。


通草 防风 石菖蒲 甘草 犀角(锉末) 羚羊角(锉末) 蔓荆子(各三钱) 细辛 白芷 本 真川芎 白术 黑豆(一斤半,拣择 令净)


上为细末,相拌均匀,以生绢囊盛满实,置在盒子内,其盒形如枕,枕时揭去盒盖,令囊药透气入头,不枕即盖之,使药气不散。枕之日久渐低,再入前药,仍要满实,或添黑豆三五日后药气微,则换之,枕旬日,或一月,耳中雷鸣,是药抽风之验也。



左右偏头风发则各不同,左发则左坏,右发则右坏,人多不为虑,致使失光明。


此症左边头痛,右不痛者,曰左偏风;右边头痛,左不痛者,曰右偏风。世人往往不以为虑,久则左发损左目,右发损右目,有左损反攻右,右损反攻左,而两目俱损者。若外有赤痛泪涩等病,则外症生;若内有昏渺眩晕等病,则内症生。凡头风痛左害左,痛右害右,此常病易知者。若左攻右,右攻左,痛从内起,止于脑,则攻害也迟。痛从脑起,止于内,则攻害也速。若痛从中间发,及眉棱骨内,上星中发者,两目俱坏,亦各因其人之触犯感受,左右偏盛起患不同,迟速轻重不等,风之害人尤惨。宜服∶


羌活芎 汤 治太阳经头风头痛,夜热恶寒。


半夏(姜汁炒) 杏仁(去皮尖) 川羌活 本 川芎 防风 白茯苓 甘草 白芷 麻黄 广陈皮 桂枝(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煎服。内热,加酒制黄芩、薄荷叶,生姜三片,煎服。


柴芎汤 治太阳经头风头痛,寒热而呕。


川芎 白茯苓 柴胡 苏薄荷 细辛 制半夏 黄芩 炙甘草 陈皮 蔓荆子


上锉剂。生姜三片,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苍术汤 治太阴经头风头痛,腹满不食,并腹痛。


苍术(制) 白芍药 枳壳 白茯苓 白芷 广陈皮 川芎 炙半夏 升麻 炙甘草(各等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细辛汤 治少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但欲寐者。


细辛 广陈皮 川芎 制半夏 独活 白茯苓 白芷 炙甘草(各等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吴茱萸汤 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呕吐痰沫。


半夏(姜制) 吴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参 白茯苓 白芷 广陈皮(各等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升麻芷葛汤 治阳明经头风头痛,身热口渴者服。


升麻 家干葛 白芷 苏薄荷 石膏 广陈皮 川芎 制半夏 甘草(各等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大抵暂痛为邪.久痛为虚.邪则分寒热而除之.虚则审阴阳而补之.然亦有久痛为邪所缠.新痛因虚而发者.当因脉证而辨之.


脉浮滑者生.短涩者死.


一伤寒六经俱有头痛.太阳痛在脑后.必连项强.宜九味羌活汤.加葱白三根.


○阳明痛在额前.必连目眶.宜升麻葛根汤.


○少阳痛在侧.必兼两胁痛多呕.宜逍遥散.去白术.加半夏黄芩川芎.


○太阴无头痛.然湿土动而生痰.亦为头痛.宜二陈汤.加制南星苍术川芎.


○少阴头痛.脉细俱欲寐.宜五积散.加细辛附子.


○厥阴头痛如破.干呕吐涎沫.宜吴茱萸二钱.人参一钱五分.生姜四钱.大枣四枚.水煎服.名吴茱萸汤.


一火邪头痛.火盛者宜竹叶石膏汤加减.方见伤寒.如火势轻者.只用辛凉之品.火郁发之之义也.宜加味逍遥散.加葛根二钱酒炒.黄柏一钱.薄荷五分.(四十八)


一气实有痰.或头重眩晕.用大黄酒炒三遍为末.茶调三钱服.此釜下抽薪之法也.


一偏头痛.宜二陈汤.偏在右者.宜沙参一两酒炒.黄芩黄连川芎防风制南星之类.偏在左者.


加当归一


气虚头痛.宜补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之类.(五)


一血虚头痛.宜四物汤.倍川芎.加黄柏知母.少加蔓荆子细辛之类.(九)当归补血汤.加鹿茸五钱.水酒各半煎.(六)


一眉棱角痛.宜半夏六钱.生姜三片.水煎.调沉香末五分服.


一真头痛.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不治.然不忍坐视其死.急灸百会.吞黑锡丹.(三十)


一肾虚头痛.诸药不效.宜六味汤.去丹泽.加枸杞三钱炙甘草细辛各一钱.川芎二钱.肉苁蓉三钱五分.


○如命门火一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两.晚蚕砂二两.僵蚕如患者年岁之数.以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砂锅中.以浓纸糊满.中间开钱大一孔.取药气.熏蒸痛处.每日一次.虽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发.


头痛短涩脉病乖。浮滑风痰必易解。寸口紧急或短或浮或弦。皆主头痛。


夫头者。诸阳所聚之处也。诸阴至颈而还。惟足厥阴有络。上头至颠顶。其脉浮紧弦长洪大者。属风热痰火而致也。其脉微弱虚濡者。属气血两虚。必丹田竭而髓海空虚。为难治也。


其有真头痛者。脉无神而脑中劈痛。其心神烦乱。为真头痛也。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盖头痛暴起者。如鼻塞发热恶寒。乃感冒所致也。其曰头痛者。有虚有火。有痰厥。有偏有正其偏于左边头痛者。宜小柴胡汤加川芎、当归、防风、羌活。其偏于右边头痛者。补中益气汤加白芷、独活、蔓荆子、酒芩。其眉棱处痛者。二陈汤加酒炒片芩、羌活、薄荷。其脑顶痛者宜人参败毒散加川芎、 本、酒炒黄柏、木瓜、红花、酒炒大黄。


一论一切头痛主方。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清上蠲痛汤


当归(酒洗一钱) 小川芎(一钱) 白芷(一钱) 细辛(三分)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 菊花(五分) 蔓荆子(五分) 苍术(米泔浸一钱) 麦冬(一钱) 独活(一钱) 生甘草(三分) 片芩(酒炒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左边痛者。加红花七分。柴胡一钱。龙胆草酒洗七分。生地黄一钱。


一右边痛者。加黄 一钱。干葛八分。


一正额上眉棱骨痛者。食积痰壅。用天麻五分。半夏一钱。山楂一钱。枳实一钱。


一当头顶痛者。加 本一钱。大黄酒洗一钱。


一风入脑髓而痛者。加麦门冬一钱。苍耳子一钱。木瓜、荆芥各五分。


一气血两虚。常有自汗。加黄 一钱五分。人参、白芍、生地黄各一钱。


一论年深日近偏正头疼。又治肝脏久虚。血气衰弱。风毒之气。上攻头脑而痛。头眩目晕。怔忡烦热。百节酸疼。脑昏目痛。鼻塞声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及一切头风。兼治妇人血风。攻注头目昏痛。并皆治之。


追风散


防风(去芦一两) 荆芥穗(一两) 羌活(五钱) 川芎(一两) 白芷(五钱) 石膏(煨一两)全蝎(去头尾五钱) 白僵蚕(炒二两) 白附子(炮五钱) 天南星(炮一两) 天麻(五钱) 地龙(五钱) 川乌(炮去皮尖一两) 草乌(炮去皮尖一两) 雄黄(二钱五分) 乳香(二钱五分)没药(二钱五分) 甘草(炙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茶汤调。食后临卧服。清头目。利咽膈。消风化痰。


一论痰厥头痛。其症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以言。心神颠倒。目不敢开。


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此乃胃气虚损。停痰而致也。


半夏白术天麻汤


黄柏(酒洗二分半) 干姜(炒二分) 泽泻 白茯苓(去皮) 天麻 黄 (蜜炒) 人参苍术(米泔浸炒各五分) 神曲(炒) 白术(去芦炒) 半夏(姜炒) 陈皮(各八分) 麦芽(炒七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热服。可一剂而愈。


一论头痛偏左者。属血虚火盛也。


加味四物汤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 蔓荆子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栀子(炒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风盛。加防风、荆芥。


一论头痛偏右者。属痰与气虚也。


黄 益气汤


黄 (蜜炙) 人参 白术(去芦) 陈皮 半夏(姜汁炒) 当归(酒洗) 川芎 本 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 黄柏(酒炒) 细辛(各三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一论头左右俱痛者。气血两虚也。


调中益气汤


黄 (蜜炒) 人参 甘草(炙) 苍术(米泔浸炒) 川芎(各六分) 升麻 柴胡 陈皮黄柏(酒炒) 蔓荆子(各三分) 当归(六分) 细辛(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偏正头风。一切头痛。诸风眩晕。头目昏重。


都梁丸


香白芷切碎。晒干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荆芥穗腊茶细嚼下。


一论眉棱骨痛者。风热并痰也。


选奇汤


羌活 防风(各二钱) 酒片芩(一钱五分冬月不用或甚者炒用) 半夏(姜汁炒二钱) 甘草(一钱夏月生冬月炙)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一论雷头风者。头痛而起核块也。头面疙瘩。恶寒发热拘急。状如伤寒。


升麻汤


升麻 苍术(米泔浸) 薄荷叶(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


一谭侍御但头痛即吐清水。不拘冬夏。吃姜便止。已三年矣。余作中气虚寒。用六君子加当归、黄 、木香、炮姜而瘥。


一论颈项强急筋痛。不能回顾者。乌药顺气散加羌活、独活、木瓜。


一治偏正头痛头风。


羌活 细辛 白芷 川芎 蔓荆子 薄荷 防风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茶匙。白汤调下。


一人头痛发热。眩晕喘急。痰涎壅盛。小便频数。口干引饮。遍舌生刺。缩敛如荔枝然下唇黑裂。面目俱赤。烦躁不寐。或时喉间如烟火上冲。急饮凉茶少解。已至于死。脉洪大无伦。且有力。扪其身烙手。此肾经虚火。游行于外。投以十全大补加山茱萸、泽泻、牡丹、山药、麦冬、五味、附子。一剂熟睡良久。脉症略减三四。再以八味丸服之。诸症悉退后畏冷物而痊。


一治头风肿痛。偏正不拘。用艾捶烂。铺纸上。将筷卷成筒。次将黄蜡熔化。灌入筒内以满为度。如左边疼。将药烧烟入右耳。右熏左即安。


一论半边头痛。


祛痛膏


防风 羌活 本 细辛 菊花(各五分) 南星 草乌 白芷(各一钱)


上为细末。用连须葱一把洗净。同前药捣成膏。铜锅顿热。量痛大小。以油纸摊药。贴痛处周遭以生面糊封之。再用干帕包定。其痛即止。一方。加菊花、独活各一钱五分。草乌一钱。麝香一分。


脉∶头痛阳弦;浮风紧寒;热必洪数,湿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带数;痰厥则滑;肾厥坚实。


头者,诸阳之首也。其痛有各经之不同,因而治法亦有异也。气虚头痛者,耳鸣、九窍不利也。湿热头痛者,头重如石,属湿也。风寒头痛者,身重恶寒,寒邪从外入,宜汗之也。偏头痛者,手少阳、阳明经受症;


左半边属火、属风、属血虚;右半边属痰、属热也。真头痛者,脑尽而疼。手足冷至节者,不治也。少阳头痛者,往来寒热也;阳明头痛者,自汗发热恶寒也;太阳头痛者,有痰重或腹痛,为之痰癖也;少阴经痛者,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也;厥阴头痛者,或痰多厥冷也;血虚头痛者,夜作苦者是也。眉轮骨痛,痰火之征也;又云风热与痰也。有汗虚羞明眉眶痛者,亦痰火之征也。


肥人头痛者,多是气虚湿痰也。二陈汤(方见痰饮。)根据本方加人参、白术、川芎、白芷、细辛、羌活、桔梗、荆芥。


瘦人头痛者,多是血虚痰火也。二陈汤(方见痰饮。)根据本方加生地黄、当归、片芩、川芎、细辛、羌活、桔梗。


遇风寒恶心呕吐者,乃头风也。二陈汤(方见痰饮。)



头痛偏左者,属风与血虚也。


当归补血汤 治血虚与风头痛。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生地黄 枯芩(酒炒) 香附(酒炒。各一钱) 防风 蔓荆子 柴胡(各五分) 荆芥 本(各四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加味四物汤 治血虚阴火冲上头痛。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 蔓荆子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栀子(炒。


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头痛偏右者,属痰与气虚也。


黄 益气汤 治气虚头痛。


黄 (一钱,蜜炒) 人参 白术 陈皮 半夏(姜汁炒) 当归(酒炒) 川芎 本 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 黄柏(酒炒) 细辛(各三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煎服。



头痛左右俱疼者,气血两虚也。


调中益气汤 治气血两虚头痛。


黄 人参 甘草(炙) 苍术(米泔浸,炒) 川芎(各六分) 升麻 柴胡 陈皮 黄柏(酒炒)


蔓荆子(各三分) 当归(六分) 细辛(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头旋眼黑恶心者,痰厥头痛也。


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痰厥头痛、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语言、心神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之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此乃胃气虚损,停痰而致也。


半夏(姜汁制) 陈皮(去白) 麦芽(各七分半) 白茯苓(去皮) 黄 (蜜水炒) 人参 泽泻苍术(米泔浸) 天麻(各三分半) 神曲(五分,炒) 黄柏(酒炒) 干姜(炒。各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前热服。



偏正头痛者,风气上攻也。


川芎茶调散 治诸风上攻,头目昏沉、偏正头痛、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酸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气攻疰、太阳穴痛,俱是外感风气,并效。


川芎 荆芥穗(各二两) 薄荷 香附(各四两) 羌活 白芷 甘草(炙。各一两) 防风(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姜、葱煎汤亦可。一方加菊花一两、细辛五钱、僵蚕、蝉蜕各二钱半,名菊花茶调散。



热厥头痛者,见寒暂止也。


清上泻火汤 治热厥头痛,虽冬天严寒,犹喜风寒,其痛暂止。来暖处或见烟火,则痛复作。


当归 蔓荆子 苍术(米泔浸) 羌活 柴胡(各二钱) 川芎 生地黄 黄连(酒炒) 荆芥穗 本(各五钱) 防风 升麻 细辛 黄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 红花 黄芩 炙甘草(各一钱) 生甘草(五钱)


上锉,每剂一两二钱,水煎,食远稍热服。



颈项强痛者,风所干也。


回首散 治颈攻强急、筋痛,或挫颈、转项不得者。乌药顺气散加羌活、独活、木瓜。(方见中风。)


眉棱骨痛者,风热并痰也。


选奇方


羌活 防风(各二钱) 酒片芩(一钱半,冬月不用,或少者炒用) 半夏(姜汁炒,二钱) 甘草(一钱,夏月生,冬月炙)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雷头风者,头痛而起核块也。


升麻汤 治失面疙瘩、憎寒、拘急、发热,状如伤寒。


升麻 苍术 薄荷叶(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或茶调散亦效。



一切头痛总治之药也。


六圣散 即是赤火金针,治头风牙痛、赤眼脑泻耳鸣、偏正头风头疼、鼻塞声重及蜈蚣蛇蝎所伤。


用时口噙凉水,以药搐鼻。此药名为六圣。乳香没药川芎,雄黄白芷二钱停,半两盆硝共享,右件研为细末,专治眼泪头风、耳鸣鼻塞脑不宁,一搐牙痛便定。


七生丸 治男妇八般头痛及一切头痛,痰厥、肾厥,伤寒伤风头痛,并皆治之。


川芎 川乌(去皮) 草乌(去皮) 南星(去皮) 半夏(冷水洗去滑) 白芷 石膏(俱生。各等分)


加细辛、全蝎各减半。


上为细末,研韭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或十丸,嚼生葱茶送下。


治六经头痛,诸药不效者。


栀子(炒) 条芩(炒) 连翘(三味为君) 川芎 白芷 知母 黄柏(酒炒) 薄荷 生地黄(酒洗,六味俱为臣) 柴胡 桔梗(二味为佐) 香附米 甘草(二味为使) 石膏(二匙) 细茶(一撮)


上锉,水煎,食后频热服。



侍御西泉杜公,患头痛如刀劈,不敢动移,惧风,怕言语,耳鸣,目中溜火,六脉紧数有力。余以酒九蒸九晒大黄为末三钱,茶调服,一剂而愈。


刘毅斋但怒则两太阳作痛,先用小柴胡汤(方见伤寒) 加茯苓、山栀,后用六味丸(方见补益),以生肾水而不再发。


谭侍御每头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吃姜便止。余作中气虚寒,用六君子汤加当归、黄 、木香、炮姜而瘥。(方见补益。)


商仪部劳则头痛。余作阳虚不能上升,以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而痊。(方见补益。)


治偏头风痛 用雄黄、细辛等分为末。左边痛嗅入右鼻;右边痛嗅入左鼻,立效。


治痰厥头痛 用乌梅肉十个,盐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无时温服,吐即佳。


治时气头痛不止 用朴硝二两为末,生油调涂顶上。


治偏正头疼 用谷精草一两为末,白面调摊纸上,贴痛处,干又换。


治风头痛每遇天阴风雨先发者 用桂心一两为末,酒调如膏,敷顶上并额角。


治偏正头疼夹脑风连两太阳穴疼 用白僵蚕为末,葱茶调服方寸匕。


治头痛 用附子炮,石膏 等分为末,脑麝少许,茶酒调半钱服。


治卒头痛如破,非冷非风,盖胸膈有痰气上攻所致,名厥头痛,吐之即瘥 多用好茶煎二三升,暖饮,须臾吐,吐毕又饮。能如此数过,须吐汁乃止,不损人,待渴即瘥。


治头痛欲裂 用当归二两,酒一升,煮六合,饮再服瘥。


治气虚头痛 用附子一枚,炮去皮脐,为末,葱涕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茶清下。


治风吹项背,头目昏眩脑痛 用香白芷大块洁白者、沸汤洗四五次,锉干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用荆芥汤点茶下。及治妇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痛。


治风寒流注阳经,以致偏、正头疼久年不愈 用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脐,切作四块,以生姜自然汁一盏,浸一宿,火炙干,再蘸再炙,汁尽为度,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腊


治远年近日一切偏正头疼 用萝卜汁一蝉壳许。令病者仰卧,右疼注左鼻,左疼注右鼻,两


治偏正头疼 用川芎二两,香附子炒四两,共为末。以茶清调服,得腊茶清尤好。


又方 用川乌、天南星等分,为末。葱白连须捣烂调末,贴于太阳痛处。


治气厥头疼 用川芎、天台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腊茶清调服,或葱茶汤调服。妇


治偏正头痛 用甘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三钱,茶清调下。一方用白芷,去


又方 用马牙硝和酥安鼻内。


治一切头疼服药不效者 用甘草一两半,水一碗,煎七分,去渣,温服。未效加二两。


〔风热上攻头目昏痛〕 黄芩.(一两.酒炒三次.不可令焦.)川芎.(五钱)白芷.(二钱五分)荆芥.(二钱)芽茶.薄荷.(各一钱半)为末.每服三钱.清晨调下.如头巅及脑痛.加细辛 本.蔓荆子.(各一钱半)或煎服亦可.


〔伤风头痛〕 白芷切片.以萝卜汁浸透.搐入鼻中即止.


〔湿热头痛〕 痛时头重如山.脉细是也.麻黄根.(炒)苦丁香.(各五分)红豆.(十粒)羌活.(炒)连翘.(各二钱)为细末.搐入鼻中效.


〔痰厥头痛〕 其痛如裂.头旋眼花.目黑不敢开.如在风云中.烦闷恶心.厥冷不得安卧者是也.川芎.细辛.南星.(火炮)橘红.茯苓.(各一钱)半夏.(二钱)枳实.甘草.(各


〔寒湿头痛〕 苏叶.川芎.花椒.雨前茶.葱头.水煎.熏头一刻服下.多盖衣被.汗出即愈.


〔血虚头痛〕 起自鱼尾.上攻头痛.日轻夜重也.当归.川芎.(各等分)每服二三钱.水煎服.产后头痛.服之即验.


〔气虚头痛〕 耳鸣九窍不利.或因病后而起者.人参.茯苓.炙甘草.(各一钱)白术.(土炒二钱)加生姜.(三片)枣二枚.煎服.如连巅顶痛者.加 本.防风.(各一钱)柴胡.(三五分)


〔头痛连睛痛〕 石膏.牛蒡子.(炒)各等分为末.清茶食前调下三钱即止.(眉棱骨痛不可忍) 防风.羌活.(各三钱)黄芩.(酒炒一钱.冬不用.如能食而热痛者加用.)甘草.(三钱夏生用.冬炙用.)每服三钱.水煎食后服.


〔半 头痛〕 熟石膏牛蒡子.(各三钱为末)酒调随量饮醉.取汗即愈. 香白芷.天南星.(炮制.各一钱.)川乌.制半夏.(各八分为末)每服一钱.水调服.妇人加甘草一钱.


〔诸头痛〕 生萝卜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左.右痛注右即效.)


〔风热痛〕 川芎.白芷.石膏.( )荆芥.(各等分为末)每服一二钱.白汤调下.以好为度.


〔头风〕 头连筋痛.受风即发.恶心呕吐.偏左者属风与血虚.或属火也.偏右者痰与气虚.或属热也.左右皆痛者.气血两虚也.不拘偏正远近.用白芷.川芎.(各三钱)黄牛脑子一枚.同药入臼捣匀.加酒煮熟食之.尽量饮.睡后酒醒.其患若失. 羌活.(一两半)独活.(炒一两半)赤芍.(一两)白芷.菖蒲.(各六钱)俱为末.葱头煎浓汤调涂.药到痛止. 石姜树叶煎汤频熏洗.或用荆芥蔓荆子作散皆效. 或用荆芥(焙燥研末)每日服二钱.豆酒下.或用羊粪为末.搐入鼻中亦效. 鹅儿不食草.(牵藤丫枝有一粒.小子者真.阴干.)研末吹入鼻中.连打数嚏即效.


〔头风煎药〕 痛在左属风者.荆芥薄荷之类.风热者用荆芥.白芷.麻黄.(各一钱)陈皮.(八分)苍术.(米泔水浸一钱)甘草.(八分)水煎服. 血虚者.川芎.当归.(各三钱)荆芥.黄芩.(酒炒)防风.白芷.薄荷.蔓荆子.(各一钱)水煎服. 头风在右属痰.苍术.半夏之类. 湿痰头风.酒芩.(三钱)苍术.(四钱)川芎.细辛.(各一钱半)甘草.(一钱)为末.姜茶擂匀调服. 头风属火.酒芩.(二三钱)陈皮.半夏.茯苓.薄荷.川芎.细辛.(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


〔头风年久不愈〕 痛甚者.用玄胡索.(七枚)青黛.(二钱)牙皂.(二个去皮子为末.)俱研细.水和丸.如杏仁大.每用水化一丸.灌入病患鼻内.随左右咬钱一枚.当有涎出成盆而愈.


〔偏头风〕 蓖麻仁五钱.黑大枣十五枚.(去核)同捣烂涂纸上.用箸一只卷之.去箸纳鼻中.良久取下.清涕即止.


〔头风发晕〕 苍耳草叶.(晒干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十日愈.


〔头风白屑〕 桑灰汁沐之.或用山豆根油浸涂之.皆效.


〔头上白秃〕 大鳝鱼捣烂敷之.或用生鹅油涂头上.将旧鞋底洗净烤热擦之.去白皮.一连数次.不可洗去即愈.如不生发.用枸杞煎汤饮.生半夏磨汁涂之.


〔诸头眩〕 风热头眩.用薄荷.川芎.(各一钱)荆芥.(六分)羌活.白芷.炙甘草.(各五分)细辛.防风.(各三分)水煎服.痰火眩晕.用大黄酒浸九蒸九晒.为末水丸.如绿


〔乌须黑发〕 茄树上留茄一个.挖一洞.将上好京墨二钱嵌茄内.用纸封好.留在树上.待茄老取下烧灰水调.将指头蘸灰搽上即黑.永不退.勿沾肉上.


〔妇女乌发丹〕 侧柏叶.(一握)核桃.(一个)榧子.(三个)同捣烂.用滚水泡待凉搽发.频年不断.至老黑而不秃.


赵氏 五十五岁 乙丑三月十八日 六脉弦而迟,沉部有,浮部无,巅顶痛甚,下连太阳,阳虚内风眩动之故。


桂枝(六钱) 白芍(三钱) 生 (六钱) 炙甘草(三钱) 川芎(一钱) 全当归(二钱)生姜(五钱) 大枣(三八,去核) 胶饴(五钱,化入)


辛甘为阳,一法也;辛甘化风,二法也;兼补肝经之正,三法也。服二帖。


初十日 阳虚头痛,愈后用 建中。


白芍(六钱) 桂枝(四钱) 生姜(三片) 生 (五钱) 炙甘草(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胶饴(五钱,化入)



李 少阳头痛,本有损一目之弊。无奈盲医不识,混用辛温,反助少阳之火,甚至有用附子雄烈者,无奈乎医者盲,致令病者亦盲矣。况此病由于伏暑发疟,疟久不愈,抑郁而起肝之郁勃难伸,肝愈郁而胆愈热矣。现下仍然少阳头痛未罢,议仍从少阳胆络论治。


桑叶(三钱) 茶菊(三钱) 羚角(三钱) 青葙子(二钱) 钩藤(二钱) 丹皮(三钱) 麦冬(五钱,连心) 麻仁(三钱) 桔梗(三钱) 生甘草(钱半) 刺蒺藜(五钱) 苦丁茶(一钱)



陈 三十五岁 乙丑十月二十二日 少阳风动,又袭外风为病,头偏左痛,左脉浮弦而数,大于右脉一倍,最有损一目之弊。议急清胆络之热,用辛甘化风方法。


羚角(三钱) 茶菊(三钱) 桑叶(三钱) 苦桔梗(三钱) 生甘草(一钱) 丹皮(五钱)青葙子(二钱) 薄荷(二钱) 刺蒺藜(二钱) 钩藤(二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二次服,渣再煎一杯服,日二帖。


二十五日 于前方内加∶


木贼(钱半) 蕤仁(三钱) 减薄荷(钱四分) 头痛眼蒙甚。


日三帖,少轻日二帖。


十一月初八日 于前方内加∶


蕤仁 麦冬 白茅根



章 四十三岁 衄血之因,由于热行清道,法当以清轻之品,清清道之热。无奈所用皆重药,至头偏左痛,乃少阳胆络之热,最有损一目之患,岂熟地桂附鹿茸所可用。悖谬极矣,无怪乎深痼难拔也。勉与清少阳胆络法,当用羚羊角散,以无羚羊,故不用。


苦桔梗(一两) 苦丁茶(三钱) 连翘(八钱,连心) 甘草(四钱) 钩藤(六钱) 银花(八钱) 桑叶(一两) 丹皮(八钱) 薄荷(二钱) 茶菊(五两) 白蒺藜(一钱)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日三次,每服白扁豆花汤调,外以豆浆一担,熬至碗许,摊贴马刀患处,以化净为度,必须盐卤点之,做豆腐水,并非可吃之豆腐浆。



附∶有一人素有肝郁痰火,项间致成马刀,外用蒲黄夏布贴患处,内服元参、贝母、牡蛎为丸,百日收功。


二十七日 复诊症小效,脉尚仍旧,照前清少阳胆络方,再服二三帖,俟大效后再议。


五月初二日 此时无扁豆花为引,改用鲜荷叶边煎汤为引亦可。少阳络热,误用峻补阳气,以致头目左半麻木发痒,耳后痈肿,发为马刀。现下六脉沉洪而数,头目中风火相扇,前用羚羊角散法,虽见小效,而不能大愈。议加一煎方,暂清脑户之风热,其散方仍用勿停。


苦桔梗 侧柏叶炭 荷叶边(一枚,鲜) 辛夷 生苓 黑山栀(五钱,大便溏去之) 苍耳子(炒) 桑叶 连翘(连心) 茶菊六月初三日 细阅病状,由少阳移于阳明,加∶


生石膏(一两) 知母(三钱) 葛根(三分)


十二日 偏头痛系少阳胆络病,医者误认为虚,而用鹿茸等峻补其阳,以致将少阳之热,移于阳明部分,项肿牙痛,半边头脸肿痛,目白睛血赤,且闭不得开,如温毒状,舌苔红黄,六脉沉数有力。议与代赈普济散,急急两清少阳阳明之热毒。


代赈普济散十包,每包五钱。用鲜芦根煎汤,水二杯,煮成一杯。去渣先服半杯,其下半杯噙化,得稀涎即吐之。一时许再煎一包,服如上法。


十六日 舌黄更甚,脉犹数,肿未全消,目白睛赤缕,自下而上,其名曰倒垂帘,治在阳明,不比自上而下者,治在太阳也。


代赈普济散,每日服五包,咽下大半,漱吐小半。每包生石膏三钱,煎成一小碗,服二日。外以不去心麦冬一两,分二次煎代茶。


十八日 今日偏头痛甚,且清少阳之络,其消肿之普济散加石膏,午前服一包,余时服此方,三次三杯。


羚羊角(一钱) 丹皮(一钱) 银花(一钱) 犀角(八分) 茶菊(一钱) 刺蒺藜(六分)凌霄花(一钱) 钩藤(六分) 苦桔梗(八分) 桑叶(一钱) 连翘(一钱) 生甘草(四分)


两杯半水,煎一杯,顿服之,日三帖。


二十日 大便结,加元参二钱,溏则去之。


二十三日 经谓脉有独大独小,独浮独沉,斯病之所在也。兹左关独大独浮,胆阳太旺,清胆络之药,已服过数十帖之多,而胆脉尚如是之旺。络药清轻上浮,服至何日是了?议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小肠火腑,非苦不通,暂与极苦下夺法。然此等药可暂而不可久,恐化燥也。


洋芦荟(二钱) 龙胆草(三钱) 胡黄连(二钱) 真雅连(二钱) 麦冬(五钱,不去心)丹皮(五钱) 秋石(一钱)


二十六日 前方服二帖,左关独大独浮之脉已平。续服羚羊角散一天,代赈普济散一天,目之赤缕大退,其耳后之马刀,坚硬未消。仍服代赈普济散,日四五次。


七月初一日 脉沉数,马刀之坚结未消,少阳阳明经脉受毒之处,犹然牵拉板滞。议外面改用水仙膏敷患处,每日早服羚羊角散一帖,已午后服代赈普济散四包。


初九日 服前药喉咙较前清亮,舌苔之黄浊,去其大半,脉渐小仍数,里症日轻,是大佳处。外症以水仙膏拔出黄疮少许,毒瓦斯仍未化透,仍须急急再敷,务斯拔尽方妙。至于见功迟缓,乃前此误用峻补之累,速速解此重围,非旦晚可了。只好宁耐性情,宽限令其自化,太紧恐致过刚则折之虞。前羚角散,每日午前服一帖,午后服代赈散四包,分四次,再以二三包煎汤漱口,以护牙齿。


十七日 数日大便不爽,左脉关部复浮,疮口痛甚,再用极苦以泻小肠,加芳香活络定痛。


洋芦荟(二钱) 乳香(三钱) 生大黄(三钱,酒炒黑) 真川连(二钱) 没药(二钱) 归尾(三钱) 龙胆草(三钱) 秋石(三钱) 胡黄连(三钱) 银花(五钱)


煮三小杯,分三次服,得快大便,一次即止。


十八日 马刀虽溃,少阳阳明之热毒未除,两手关脉独浮,气大旺,于清少阳阳明络热之中,兼疏肝郁,软坚化核。


苦桔梗(三钱) 桑叶(三钱) 海藻(二钱) 银花(三钱) 丹皮(五钱) 凌霄花(三钱)连翘(三钱) 生香附(三钱) 夏枯草(三钱) 茶菊(三钱)


二十五日 马刀以误补太重而成,为日已久,一时未能化净,以畏疼停止水仙膏之故。


舌上舌苔。浮面微黄,其毒尚重,现下胃口稍减,木来克土之故,于前方加宣肝郁。


苦桔梗(二钱) 桑叶(三钱) 香附(二钱) 银花(三钱) 丹皮炭(三钱) 连翘(三钱)郁金(二钱) 茶菊(三钱)


仍以代赈普济散,漱口勿咽。


二十八日 肝郁误补,结成马刀,目几坏。现下马刀已平其半,目亦渐愈,脉之数者已平。


惟左关独浮,其性甚急,肝郁总未能降,胃不甚开,胸中饭后觉痞,舌白滑微黄,皆木旺克土之故。败毒清热之凉剂,临时停止,且与两和肝胃。


新绛纱(三钱) 姜半夏(三钱) 归须(二钱) 旋复花(三钱,包) 广皮炭(二钱) 降香末(钱半) 苏子霜(钱半) 丹皮(三钱) 郁金(二钱)


八月初九日 少阳相火,误补成马刀,原应用凉络,奈连日白苔太重,胃不和,暂与和胃,现下舌苔虽化,纳食不旺而呕,未可用凉,恐伤胃也。于前方减其治。


新绛纱(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汁(三匙) 旋复花(三钱,包) 郁金(二钱) 黄芩炭(二钱) 半夏(五钱)


仍用普济散漱口。


初六日 于前方内,去黄芩,加∶


香附(三钱) 广皮炭(二钱)


初八日 胆移热于脑下,为鼻渊,则鼻塞不通,甚则衄血。议清脑户之热,以开鼻塞,兼宣少阳络气,外有马刀故也。


苍耳子(四钱,炒) 连翘(二钱) 桑叶(三钱) 辛夷(四钱,炒去毛) 银花(二钱) 茶菊(三钱)


十二日 加旋复花(三钱) 郁金(二钱) 疏肝郁。加 姜半夏(二钱)止呕。


十六日 马刀已出大脓,左胁肝郁作痛,痛则大便,日下六七次,其色间黄间黑,时欲呕,有大瘕泄之象,与两和肝胃。


旋复花(三钱,包) 姜半夏(四钱) 姜汁(三匙) 绛纱(三钱) 真降香末(三钱) 香附(三钱) 归须(二钱) 黄芩(二钱,炒) 郁金(二钱) 焦白芍(三钱) 广皮炭(三钱)


十九日 外症未除,内又受伏暑成痢,舌白苔黄滑,小便不畅,大便五七次,有黑有白,便又不多,非积滞而何。不惟此也,时而呕水与痰,胃又不和,内外夹攻,何以克当。勉与四苓合芩芍法。


猪苓(三钱) 广皮(三钱,炒) 木香(二钱) 泽泻(三钱) 白芍(三钱,炒) 降香末(二钱)


云苓皮(五钱) 黄芩(二钱,炒) 红曲(二钱) 姜半夏(五钱) 真雅连(钱半,姜汁炒)


二十四日 病由胆而入肝,客邪已退,所见皆肝胆病,外而经络,内而脏腑,无所不病。初诊时即云深痼难拔,皆误用大热纯阳之累,所谓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再勉与泻小肠以泻胆火法。


真雅连(钱半) 连翘(三钱) 乌梅(三钱,去核) 龙胆草(三钱) 黄芩(三钱,炒) 半夏(三钱) 桑叶(三钱) 竹茹(三钱) 茶菊(三钱)


二十六日 脉少大而数,加∶


苦桔梗(三钱) 云苓皮(三钱) 银花(三钱)


二十九日 脉仍数,肝胆俱病,不能纯治一边。


连翘(三钱) 麦冬(五钱,连心) 雅连(五钱) 银花(三钱) 黄芩(六分) 乌梅(三钱)桑叶(三钱) 半夏(三钱) 云苓(三钱) 茶菊(三钱)


九月十二日 前方服十一帖,胃口大开,舌苔化尽,肝气亦渐和。惟马刀核未消尽,鼻犹塞,唇犹强,变衄为鼽。脉弦数,大便黑,又于原方内去护土之刚药,加入脑户之络药。盖由风热蟠聚于脑户,故鼻塞而衄或鼽,误补而邪不得出也。


苦桔梗(三钱) 苍耳子(三钱,炒) 乌梅(三钱) 人中黄(钱半) 辛夷(三钱) 茶菊(三钱)连翘心(三钱) 黄芩(二钱) 麦冬(五钱) 银花(三钱) 真雅连(一钱) 桑叶(三钱) 龙胆草(一钱)


十九日 阅来札前方服七帖,肺胃之火太甚。议于原方加生石膏一两,杏仁二钱,开天气以通鼻窍,清阳明以定牙痛。如二三帖不效,酌加石膏,渐至二两,再敷水仙膏以消核之未尽。


二十八日 右脉洪大而数,渴欲饮水,牙床肿甚,阳明热也。于前方内加石膏一两,共二两,银花五钱,共八钱,桑叶二钱,共五钱。如服三五帖后,肿不消,加石膏至四两。



富氏 二十五岁 巅顶一点痛,畏灯光日光如虎,脉弦细微数,此厥阴头痛也,与定风珠三剂而愈。



何氏 四十岁 阳虚头痛,背恶寒,脉弦紧甚,与黄 建中,加附子三帖而痛减,脉稍和。又每日服半帖,四日而愈。


头痛有因于风者,肌表不固,太阳受风,巅顶作痛,鼻窍微塞,时流清涕,香芷汤主之。


香芷汤(自制)


香附(二钱) 白芷(六分)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八分) 防风(一钱)桑叶(一钱) 菊花(二钱) 蝉衣(一钱) 蔓荆子(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黑芝麻(三钱)


本方以白芷、防风、桔梗升清阳而去风邪,因桔梗力小而加香附。以蝉衣、蔓荆、桑、菊清利头目,而以芎、归、黑芝麻养血。芎本血分中风药,治风寒头痛,是其特长。而桑、麻合作,本是养脑之古方,乃用风药而不忘养血之原则。祖怡注。


有因于火者,肝阳上升,头痛如劈,筋脉掣起,痛连目珠。当壮水柔肝,以熄风火,不可过用风药。盖风能助火,风药多则火势更烈也。羚羊角汤主之。


羚养角汤(自制)


羚羊角(二两) 龟版(八钱) 生地(六钱) 白芍(一钱) 丹皮(一钱五分)柴胡(一钱) 薄荷(一钱) 菊花(二钱) 夏枯草(一钱五分) 蝉衣(一钱)红枣(十枚) 生石决(八钱打碎)


本方以羚羊、龟版、石决清肝火而潜风阳;以地、芍、丹皮、夏枯草养血凉血;加柴胡、薄荷蝉衣、菊花,发抑遏之火;红枣则恐其血寒而凝,以反佐地、芍、丹皮也。大队清凉之中,加一味红枣温药,制方巧不可言。祖怡注。


有血虚头痛者,自觉头脑俱空,目 而眩,养血胜风汤主之。


养血胜风汤(自制)


生地(六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枸杞(三钱)五味(五分) 枣仁(一钱五分) 柏仁(二钱) 杭菊(二钱) 桑叶(一钱)红枣(十枚) 黑芝麻(三钱)


本方以芎、归、地、芍四物为君,辅以枸、菊、桑、麻、枣仁、柏仁大队养血。再用五味、红枣者,所以佐芎、归而收耗散之气血也。理法双清,是名大家之特色。 以上三方,第一方风药多,第二方清药多,第三方养血药多,而桑、菊二味,兼有去风熄风之长。三方鼎立,确不可移。祖怡注。


薛立斋治一产妇头痛,日用补中益气汤不缺,已三年矣,稍劳则恶寒发热,为阳气虚,以前汤加附子一钱,数剂遂不发。


一妇人产后,头疼面青二年矣,日服四物等药。薛谓肾水不能生肝木而血虚,用六味丸加五味子,两月而痊。


缪仲淳治黄桂峰乃正,产后头痛,大便秘,用生料五积散一剂不效。令加归身一两,一服大便通,头疼立止。


薛立斋治一膏粱之妇,产后,月经不调,唇裂内热,每 作,服寒凉之剂,后不时出水,薛用加味清胃散而愈。后值春令,兼怒,唇口肿胀,寒热作呕,痰盛少食,用小柴胡加山栀、茯苓、桔梗,诸症顿退。但内热仍作,乃以加味逍遥散,调理而安。



徐(三四)暑风热头痛.宜清散.


鲜荷叶边(三钱) 鲜菊叶(一钱) 木通(八分) 羚羊角(一钱) 连翘壳(一钱五分) 黑山栀(一钱五分)蔓荆子(一钱)



杨(三三)阳浮头痛.暮热早凉.脉小音嘶.面赤肉 .此属谋虑伤肝.肝阳挟内风上冒.致有巅顶之疾.是内伤之症.非清散所能治之.复脉去参、姜、桂.加鸡子黄.白芍.


生鸡子黄(一枚) 细生地(三钱) 炙甘草(三分) 清阿胶(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 南枣(三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大麻仁(一钱五分)



戴(五九)左偏头痛.目眶浮肿.肝阳挟内风.上冒所致.


桑叶(一钱五分) 粉丹皮(一钱五分) 羚羊角(八分) 豆皮(一钱五分) 白甘菊(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大生地(三钱) 赤芍(一钱) 加九孔石决明( 研,三钱)


问曰∶头痛何以是表证?答曰∶三阳经脉上至于头,惟太阳经脉最长,其痛居多,故一见头痛,即是表证矣。又问曰∶三阴经无头痛,厥阴经何有头痛也?答曰∶三阴经脉至颈而还,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顶,故有头痛。然厥阴头痛,必呕吐涎沫,内无热证,属直中也,当温之。伤寒传至厥阴,头痛脉浮,为欲愈。(陈养晦)


伤寒以头痛分三阳,阳明之头痛在额,然阳明主里,头痛非其本证。《内经》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以其脉连风府,故头项痛;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二日阳明受之,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是《内经》以头痛属太阳,不属阳明矣。仲景有阳明头痛二条∶一曰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呕不咳,手足不厥者,头不痛。此头痛在二、三日,而不在得病之一日,且因于呕咳,而不因于初感也。一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身热者,与承气汤。此头痛反在太阳病衰时,而因于不大便,即《内经》所谓 胀而头痛也。则阳明头痛,又与太阳迥别矣。(柯韵伯)


(附雷头风、头响、头摇、头重)


经义


故春气者病在头。


○头痛数岁不已,当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齿亦痛,名曰厥逆。


○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素问》)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灵枢》)


哲言


头痛有正头痛、偏头痛、风寒头痛、湿热头痛、厥逆头痛、痰厥头痛、热厥头痛、湿厥头痛、气厥头痛、真头痛、醉后头痛,又有脑风、首风,炭气熏人,亦作头痛。(《东医宝鉴》)


外感头痛,如破如裂,无有休歇;内伤头痛,其势稍缓,时作时止。(《见闻录》)


太阳头痛∶恶风寒,脉浮紧,痛在巅顶、两头角。少阳头痛∶往来寒热,脉弦细,痛连耳根。阳明头痛∶发热自汗,脉长大,痛连目 、颊、齿。太阴头痛∶有痰,体重,脉沉缓。少阴头痛∶足寒气逆,脉沉细。厥阴头痛∶吐痰沫,厥冷,脉浮缓,痛引目系。此六经头痛,兼挟外邪也。(《东垣十书》)


因风而痛,抽掣恶风;因暑而痛,烦心恶热;因寒而痛,细急、恶寒、战栗;因湿而痛,头重,天阴尤甚;因痰而痛,昏愦欲吐;气虚痛,遇劳则甚,其脉大;血虚痛,痛连鱼尾,善惊惕,其脉芤。若诸药不效,此督脉为病。(罗谦甫)


《内经》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按∶下虚者,肾虚也,肾虚则头痛。上虚者,肝虚也,肝虚则头晕。 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摇不定。目冥、耳聋,皆晕之状也。肝虚头晕,肾厥巅痛,不同如此。(娄全善)


头痛一证,病家视其疾微而轻忽之,医家尽认伤寒而妄治之,此辨之不可不早也。夫经言外感有头痛,内伤亦有头痛,岂容混治而无所区别?第外感头痛,有阳经、有阴经。如太阳、阳明、少阳头痛,属阳经;厥阴头痛属阴经。然其初发,身必寒热,背必酸痛,项必强痛,或目珠额痛,或耳聋胁痛,其脉必紧数。其厥阴头痛,无热,呕而吐沫。若素无头痛之患,而忽然暴发,痛兼表证,及按摩缚束而痛不定者,乃外感之头痛。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汗在表而散在巅;清在阳而温在阴也。内伤头痛,有阴虚,有阳虚。如火升巅顶作痛者,必烦躁内热,面赤口渴,大便秘结,其脉大数而空,或细数而弦,属阴虚。如寒冲髓海作痛者,必羞明畏寒,手足厥冷,面多青惨,大便溏泄,其脉细迟而微,或虚大无力,属阳虚。然其初发,身无寒热,神必倦怠,食必不甘。若素有头痛之患,而忽然暴发,痛无表证,及按摩缚束而痛稍缓者,乃内伤之头痛。治在水火二脏,调其营卫,补真阴而益元阳,病在上而治在下也。夫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故谓之元首。至尊而不可犯也。苟外因风寒雾露之触,内因痰火湿热之熏,及偏正头风之证,其痛不见杀人于数日之间。而杀人于数日之间者,则为内伤之真头痛也。盖脑为神脏,谓之泥丸宫,而精髓藏焉。


人生精气实于下,则髓海满于上。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无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致肾阴不足,而阴火冲逆;肾阳不壮,而寒气犯脑。医者不达其故,复温之、散之。夫既亏在阴矣,我又从而温之,不益亏其真阴乎?既亏在阳矣,我又从而散之,不愈亏其真阳乎?无怪乎变证蜂起,痛极而厥,神为之昏,目为之定,牙为之噤,舌为之黑,面为之戴阳,手足为之抽掣,语言为之 妄。斯时真知其亏在阴也,则用六味归芍汤,加人参、童便,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真知其亏在阳也,则用八味养血汤,加人参、鹿茸,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此证尤惟妇人血海空虚者,多有此患,安可不以补元为汲汲耶?奈何庸碌之辈,不明肝肾为髓海之原,精气为神藏之根?一见头痛,概以伤寒目之,及至病势危笃,尚引伤寒书,需待用药,不知病者竟以痛剧而顷刻亡矣!夫痛在经者,轻而易治;痛在脏者,重而难疗。若头风害目者,肝阴亏则内风动摇,邪害空窍,痛在经也。头痛昏愦者,脑脏伤则神志失守,心火不平,痛在脏也。头痛而痰厥者,阳虚则气寒饮聚,阴虚则火炽液凝,经脉不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也。头痛而积热在阳明,实火、实痰为虐,脉洪数而有力者,则又利于清凉攻下也。头痛而红肿、壮热、口渴,脉浮数而有力者,此大头天行时热之邪,宜从疫法治也。头痛而手足寒,且青至节,脉悬悬欲绝者,此危脱之证。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药亦不能治也。(《会心录》)


头痛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痛者必兼元气。以暂痛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痛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或以阳胜者,微热则发;或以水亏于下,而虚火乘之则发;或以阳虚于上,而阴寒胜之则发。所以暂痛者当重邪气,久痛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痛而虚者,久痛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张景岳)


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惟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故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火风变动,与暑风邪气上郁者,用荷叶、苦丁茶、蔓荆、山栀等,轻清辛散。阴虚阳越者,用复脉汤、甘麦大枣法,加胶、芍、牡蛎,镇摄益虚,和阳熄风。厥阴风木上浊者,用首乌、柏子仁、 豆、甘菊、白芍、枸杞辈,熄肝风、滋肾液。


○头风一证,有偏正之分。偏者主乎少阳,而风淫火郁为多。前人立法,以柴胡为要药,无如与之阴虚火浮、气升吸短者,则厥脱由是而来矣。先生则以桑叶、丹、栀、荷叶轻清凉泄。久则伤及肝阴,参入咸凉柔镇。所云正者,有气虚、血虚、痰厥、肾厥、阴伤阳浮、火亢邪风之不同。至于肝阴久耗,内风日旋,厥阳无一息之安,痛掣之势已极,惟与复脉之纯甘壮水,胶、黄之柔婉,以熄风和阳。(《临证指南》)


医书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同一病也,但有新、久、浅、深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证治准绳》)


头痛久发,多主于痰。然有风毒上攻者,有血虚者,有气虚者,有诸经气滞者,有六气外伤者,有劳役所伤者。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当分虚、实、寒、热、兼、变而治之。若夫偏正头风,久而不愈,乃内挟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甚则目昏紧小、二便秘涩,宜砭出其血,以开郁解表。(薛立斋)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目为肝窍,肝风动则邪害空窍。有年久头风,便躁、目赤、眩晕者,肺金乘肝、气郁血壅而然也。治宜清上彻下之法。世人不知此理,专行苦寒,使火无发越,上攻于目;或专行辛散,使血耗火炎,上瘀于目。宜乎必害眼也。(《证治汇补》)


头痛有久痛感寒便发,外用重绵包裹者,此属郁热。盖本热而标寒也。因其本有郁热,毛窍常开,风寒易入,束其内火,闭逆为痛。惟泻火凉血,佐以辛凉散表。(王纶)


头痛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头痛用羌、防、川芎、升、柴、细辛、 本之异者,分各经祛风也。用芩、连、知、柏、石膏、生地之异者,分各脏泻火也。用苓、泽者,导湿也。用参、 者,补气也。用归、地者,养血也。(汪 庵)


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青空膏,治风湿热头痛药也; 活附子汤,治厥阴头痛药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李东垣)


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头旋眼黑,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解。平人头痛,属痰火居多。肥人多是湿痰,宜二陈苍术;瘦人多是血虚有火,宜酒炒芩、连、薄荷、芎、归,巅顶痛加 本。(《医学六要》)


头痛不可专泥风药,愈虚其虚,使风入于脑,永不可拔。亦不可偏于逐火,使风火上乘空窍而从眼出,如腐之风火相扇而成衣焉。(《冯氏锦囊》)


凡治头痛多用辛温气药者,由风木不得升,土寡于畏,是以壅塞而痛,故用此助肝木,散其壅塞也。若疏散太过而痛反甚者,又宜酸收以降之。东垣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所以头痛皆用风药,总其大体而言。然患头痛者,血必不足,风药最能燥血,故有愈治而愈甚者,此其要尤在养血,不可不审也。(王宇泰)


脉候


寸口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推而下之,上而不下,头项痛也。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素问》)


寸口紧盛,或短、或弦、或浮,皆主头痛。又浮弦为风,浮洪为火,细濡为湿,滑大为痰,短涩为虚。(《医鉴》)


选案


一妇患头风,虽盛暑必以帕蒙首,稍见风寒,痛不可忍。盖因脑受风寒,气血两虚,气不能升,故药不效。


令病患口含冷水仰卧,以姜汁滴入鼻中,其痛立止。与补中益气汤,加细辛、川芎、蔓荆子、白芍,数服而愈。


用姜汁滴入鼻中者,开其久郁之风寒也。若寒湿郁痛,用蒜汁滴之。火郁头痛,以莱菔汁滴之。左患滴右,右患滴左。(程文彬)


一人病头痛,医用表散、祛痰、升阳、养阴药,均不效。病年余矣。偶见有伤食,以神曲、山楂、麦芽作汤,试饮一瓯,顿觉神爽,其日即不痛剧。因频饮之,愈饮愈快,沉 如失。因知食积中州,阻塞清阳不升,亦能令人头痛。(《医参》)


产后头痛,属气虚者用补中汤;属血虚者用四物汤;气血俱虚者,用八珍汤;风寒所伤者,用补中汤加川芎、蔓荆子。(《薛氏医案》)


产后头痛,虽有风寒,而本之血虚者,其原也。惟大剂芎、归养血,血行则风自灭。(萧慎斋)


头痛者,寒邪入足太阳经,邪气上攻于头所致也。盖三阳之脉,皆上于头,而头疼独太阳为专主也。


若太阴少阴之脉,至颈而还,不上循头,则无头疼之症。稚厥阴之脉,循喉咙,入颃颡,连目眦,上出额,虽有头疼,却无身汗。故发热恶寒头痛者,太阳也。至于头痛不大便,潮热谵语者,承气汤主之。头痛口苦脉弦者,小柴胡汤主之。头痛吐?沫者,吴茱萸汤主之。设或两感于寒而头痛,与夫痛连入脑,手足青至节,又为直头痛而不可治也。


景岳云∶头痛一证,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痛者必因元气。但暂病者,有外感头痛,有火邪头痛。久病者,有阴虚头痛,有阳虚头痛。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察之,不可执也。或寒热,脉紧,清涕,咳嗽,脊背疼痛者,此寒邪在表而然,治宜疏散,九味羌活汤及茶调散、清空膏主之。或内热脉洪,头脑振振,痛而兼胀者,此火邪在里而然,治宜清降,玉女煎及一味大黄散主之。或因水亏而火动,蒸热脉弦,痛兼烦躁者,此阴虚血虚而然,治宜补阴,以六味汤、左归饮,加肉苁蓉、细辛、川芎主之。或因遇阴则痛,遇寒亦痛,倦怠脉微者,此阳虚气虚而然,治宜扶阳,以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川芎、八味汤、右归丸主之。或外感头痛,当察三阳厥阴。盖三阳之脉俱上头,厥阴之脉亦会巅,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此又当有所主,亦外感所当辨也。但内伤头痛,则不得以三阳为拘耳。至真头痛者,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或灸百壮,吞黑锡丹,可救十中之一。


发热头痛恶风者,属太阳。(方论见发热太阳病。)大便不利六七日,头痛身热,小便赤者,宜承气汤。若小便利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宜桂枝汤。(论见胃实。)头痛发热,脉弦细者,属少阳,宜小柴胡汤。(论见口苦。)若脉反沉者,当救里,宜四逆汤。(论见发热。)头痛兼心下痞硬满痛,苦眩冒,时如结胸者,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论见项强。)若下后仍发热无汗,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论见项强。)若表解汗出,胁痛干呕者,宜十枣汤。(方论见胁痛。)头痛,干呕吐涎沫者,用吴茱萸汤。(方论见吐。)若表解汗出,心下硬,引胁痛者,用十枣汤。若阳明胃实,反无汗而小便利,呕咳,手足厥者,为寒邪。(方论见胃实。)头痛发热,吐利者,为霍乱。(方论见吐利。)湿家,病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能食者,纳药鼻中则愈。(方论见身痛湿痹条。)


太阳病下之复脉细数者,头痛未止。


清臣曰:头痛一证,有三阳、有三阴、有风寒、风热、内热、痰厥、气虚、血虚、肾虚、头风等证,宜分经用药,对证立方,不得以川芎、白芷、藁本、蔓荆,胡乱瞎撞。


太阳头痛连后脑。有汗,桂枝、羌活、防风、川芎、白芍、甘草;无汗,麻黄、羌活、防风、川芎、蔓荆、甘草。


阳明头痛在前额,表证,葛根汤见伤寒,加芎、芷;里证,白虎汤加硝、黄。


少阳头痛在两侧,小柴胡汤加川芎、薄荷。或小柴胡汤加芎、芍、苓。


太阴湿痰壅塞胸膈头痛,苍白二陈汤加南星,或砂半理中汤。


少阴中寒,阻截真阳头痛,附子理阴煎加麻黄、细辛。或大温中饮加附子.


厥阴头痛在脑顶,济川饮:焦术四钱、附子、藁本、花椒各三钱、吴萸、肉桂各一钱。或桂枝汤加参附吴萸、花椒、饴糖。


六经头痛,九味羌活汤,倍川芎。太阳证倍羌活,加藁本;阳明证,倍白芷,加葛根、石膏;少阳证加柴胡;太阴证兼腹痛身重倍苍术;少阴证兼足冷、气逆,倍细辛,减黄芩加麻黄、附子;厥阴证兼呕涎厥冷加吴萸;有火倍黄芩,加石膏;有痰加半夏;头风加菊花。


风寒头痛,羌活、防风、川芎、白芷、蔓荆、藁本、薄荷、细辛、甘草。


或蔓荆、防风、羌活、荆芥、川芎、白芷、细辛、姜、葱。有火去芷、辛、姜,加膏、芩。


风热头痛,菊花散:菊花、旋覆、羌活、防风、蔓荆、石膏、枳壳、甘草。或清空膏:羌活、防风、柴胡、黄芩、黄连、川芎、细辛、炙草。


内热头痛,茶调散:川芎、白芷、荆芥、黄芩、石膏、薄荷、茶叶、生姜,便闭加大黄。或白虎汤加生地、麦冬、木通、泽泻。


痰厥头痛,二陈汤加天麻、川芎、黄芩、花粉、白芥。或苍白二陈汤加天麻、蔓荆。


偏左为血虚,小柴胡汤加归、芎、羌、防。或半解汤:白芍一两,川芎五钱、当归三钱、柴胡二钱、半夏、蔓荆、甘草各一钱。一加荆芥、薄荷。


偏右为气虚,补中汤加芩、芷、独活、蔓荆。或六君加黄芪、川芎、蔓荆。


左右俱痛为气血两虚,补中去归、术,加苍术、川芎、蔓荆、细辛、木香。或十全大补汤。


兼腰酸痛为肾虚,水虚,六味丸;火虚,八味丸。


偏正头风,睛珠欲裂,羌活、防风、荆芥、白芷、川芎、菊花、僵蚕、蝉脱、薄荷、细辛、甘草、姜、葱、茶叶。目肿加赤芍、蒺藜,外硫磺一钱、花椒三分,研末作丸。左痛塞右耳,右痛塞左耳。


雷头风痛,耳如雷鸣,清震汤:苍术、升麻各四钱、荷叶一大张,一加陈皮、蔓荆、荆芥、薄荷、甘草。或尤氏方:连翘、大力、黄芩、炒栀、荆芥、犀角、薄荷、桔梗、甘草。


风火上攻头顶极痛,舒氏方:生地八钱、当归五钱、黄芩、黄连、柴胡、胆草各二钱。或解热汤:生地、当归、黄芩、黄连、元参、麦冬、柴胡、荆芥。


风热并痰,眉棱骨痛,选奇汤:羌活、防风、黄芩、半夏、甘草。或二陈加羌、防、薄荷。


真正头痛朝发夕死,补中汤加川芎、蔓荆、附子,间服八味丸,灸百会穴三壮。


厥头痛将内外分,


真头痛,引脑巅泥丸尽痛,手足冷至节者,死。厥者,逆也。邪气逆上阳经而作痛,甚则发厥,须分内外二因治之。


外感寒热表家论;


外感头痛,必有寒热,宜分轻重解表。风证,芎芷香苏散、消风散。风热,川芎石膏散;风寒,三五七散;风寒入脑,连齿痛者,芎辛汤,或羌活黑附汤,去附、柏,加桂枝;脑风,项背怯寒,脑户极冷者,用麻黄、细辛、全蝎、藿香各五分,为末,荆芥煎酒,或茶下。寒证,连须葱白汤、葛根葱白汤。暑证,香薷散,加茵陈、葱白,或大半夏汤,姜汁为丸服。湿证,芎术汤。湿热,心烦,痛起耳中,古防风汤,加酒芩、苍术、苍耳子、细辛,为末,茶清入姜汁少许调服;热多者,酒芩为末,茶清下。通用二陈汤,加芎、芷为主。太阳恶风寒,脉浮紧,加羌活、麻黄、川芎;阳明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加升麻、葛根、白芷,渴者,宜合白虎汤,加吴萸、白芷;少阳寒热往来,脉弦,加柴胡、黄芩;如三阳胸膈宿痰,痛久不止,令人丧明,宜合川芎茶调散探吐;太阴体重腹痛,脉沉,必有痰,加苍术、南星;少阴寒厥,脉沉细,加附子、细辛;厥阴吐沫,厥冷,脉浮缓,加吴萸。头顶项背俱痛者,宜合羌吴汤。肥人,加二术;瘦人,加酒芩。风热,加蔓荆子、川芎、酒芩。


若头痛,加细辛,巅顶痛,加 本、升麻、防风。


内虚气滞太阳痛


内伤气虚,相火上冲,耳鸣九窍不利,两太阳穴痛,宜补中益气汤倍川芎,加知母、蔓荆子,或四君子汤。大病后及诸虚痛者,四柱散加茶一撮。


血虚鱼尾上生嗔;


古芎归汤,或四物汤加酒芩、羌活、柴胡、蔓荆子。气血两虚者,调中益气汤加川芎、细辛。挟火者,安神汤。


肾虚巅痛七情呕,


肾厥,下虚上盛,巅顶痛不可忍,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宜玉真丸。七情气厥,心腹胀满,呕吐酸水,宜古芎乌散、葫芦巴散;挟痰,如圣饼子;头与心换痛者,古 苍汤。


痰火食积皆同因。


痰厥,头旋眼黑,言乱恶心,眼闭肢冷,宜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加芎、辛,三生丸。痰火,痛甚如破,二陈汤加芩、连,或清空膏、清上泻火汤。如壮实人,只宜酒炒大黄为末,茶清下。痰饮滞痛者,神芎丸。有伏痰者,瓜蒂散吐之。积聚痛者,大黄备急丸。凡头痛数日不食,百药不效者,二气丹;无热者,黑锡丹;常服点头散,断根。寻常头目不清,似痛非痛,参苏饮主之;风热者,彻清膏,芩、连煎汤调下;沐浴后者,单白芷丸。


逍遥散 治一切郁病,寒热往来,及头痛,妇人经水不调。


柴胡 当归 芍药 白术 茯苓(各一钱半) 炙草(八方) 薄荷(五分


水煎服。


当归补血汤 治血虚发热如神(《经》云∶脉虚则血虚,血虚则发热,症象白虎,惟脉不长实。


炙 (一两) 当归(三钱


水煎服。


尤氏《金匮翼》有生地黄五钱,甘草一钱(按∶尤氏《金匮翼》此方,各书未载,徐炳南此时声名藉藉,其订刻此书,谅亦不肯阿好。


左归饮 治肾水大虚,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症,妙在甘草大甘,从脾以输精于肾也。


熟地(四五钱或二两) 山药 山茱萸(各二钱三钱) 茯苓(二钱) 枸杞(二三钱) 炙草(二钱或三钱


水煎服。


去茯苓、炙草,加菟丝子、龟胶、鹿胶、牛膝,蜜丸,名左归丸。


吴茱萸汤 治阳明食谷欲吐,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烦躁欲死者,头痛如破者。


吴茱萸(泡,二钱半) 人参(一钱半) 生姜(五钱


加大枣五枚,水煎服。


清震汤(《保命》) 治雷头风,头面疙瘩,憎寒,拘急,发热,状如伤寒(疙瘩宜刺出血。


升麻(二钱) 苍术(四钱) 荷叶(全者一个


水煎,食后服。


透顶散(《本事》) 治偏正头风,远年近日皆效,并治鼻塞不闻香臭。


细辛(三茎) 瓜蒂 丁香 糯米(各七粒,一作赤小豆) 龙脑(半分) 麝香(一分


研末,置小口罐中,紧塞罐口,令患人口含清水,随左右搐一豆大于鼻中,良久,涎出即安。不愈,三日后再搐。(孙男心典)按∶此本《金匮》纳药鼻中取黄涎之法,酒客多湿,头重者宜之。


又法,治偏正头风,以生莱菔捣汁,令患者仰卧,以汁灌鼻中,左痛灌右,右痛灌左,左右俱痛俱灌之。


又头风有偏正之殊,其病皆在少阳,阳明之络,以毫刺针痛处数穴,立效。


张石顽云∶外用法不若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两,晚蚕砂二两,僵蚕如患人年岁之数,以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炒锅中以浓纸糊满,中开钱大一孔,取药气熏蒸痛处,每日一次,虽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发。平时置新鲜木瓜于枕边,取香气透达,引散肝风,亦良法也。


问曰∶头痛何以是太阳证?答曰∶三阳经上至于头,皆有头痛,惟太阳经脉最长,其痛居多,故头痛为表证。又问曰∶三阳头痛有别乎?答曰∶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由夹脊抵腰中。故太阳头痛,头脑痛而连项脊也。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目交额中。凡阳明头痛,头额痛而连面目也。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下耳后。凡少阳头痛,耳前后痛而上连头角也。以此为别。又问曰∶三阴本无头痛,今见直中证,亦有头痛何也?答曰∶此直中而兼外感也。又问曰∶伤寒传经至厥阴,亦有头痛,何也?答曰∶厥阴证头痛脉浮,是里邪达表,欲得汗解也,宜微表之。又问曰∶阳明腑病,口渴便闭,亦有头痛何也?答曰∶阳明之经络于头目,因其腑热熏蒸,上攻于头目之间,以致头痛。夫经病可以传腑,腑病亦可以连经,此相因之至理。然必有其实有腑证,方可用白虎清之。若在恶寒发热初起之时,则为外感风寒,不得与阳明腑病同类混称也。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邪气乘之,致令头痛。然有内伤、外感之异,外感风寒者宜散之。热邪传入胃腑,热气上攻者,宜清之。直中证,寒气上逼者,宜温之。治法详见伤寒门,兹不赘。然除正风寒外,复有偏头风,雷头风,客寒犯脑,胃火上冲,痰厥头痛,大头天行,破脑伤风,眉棱骨痛,眼眶痛等证。更有真头痛,朝不保暮,势更危急。皆宜细辨。


偏头风者,半边头痛,有风热,有血虚。风热者,筋脉抽搐,或鼻塞,常流浊涕,清空膏主之;血虚者,昼轻夜重,痛连眼角,逍遥散主之。雷头风者,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雷鸣,多属痰火,清震汤主之。客寒犯脑者,脑痛连齿,手足厥冷,口鼻气冷,羌活附子汤主之。胃火上冲者,脉洪大,口渴饮冷,头筋扛起者,加味升麻汤主之。痰厥头痛者,胸膈多痰,动则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肾厥头痛者,头重足浮,腰膝酸软,经所谓下虚上实是也。肾气衰,则下虚,浮火上泛,故上实也,然肾经有真水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有真火虚者,脉必大而无力。水虚,六味丸,火虚,八味丸。大头天行者,头肿大,甚如斗,时疫之证也,轻者名发颐,肿在耳前后,皆火郁也,普济消毒饮主之,更加针砭以佐之。破脑伤风者,风从破处而入,其症多发搐搦,防风散主之。眉棱骨痛,或眼眶痛,俱属肝经,见光则头痛者,属血虚,逍遥散。痛不可开者,属风热,清空膏。真头痛者,多属阳衰。头统诸阳而脑为髓海,不任受邪,若阳气大虚,脑受邪侵,则发为真头痛,手足青至节,势难为矣速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川芎、附子、并进八味丸,间有得生者,不可忽也。


三阳经头痛,身皆发热,法当从三阳治。若不大便,小便赤,为里热已实,宜承气汤下之。若小便清白,即不大便,为里热未实,表尚未清,法当先从表治也。厥阴头痛,多厥而无热,呕吐涎沫,是厥阴挟寒邪上逆也,宜吴茱萸汤,温而降之。三阴经,无头痛,惟厥阴经有头痛,以其脉与督脉上会于巅也。三阴经,无发热,厥阴,少阴亦有发热,谓之反发热,以其脏有相火,阴盛格阳于外也。


头痛者,风寒火三气逆于上也。然亦有因阴血虚,阳热盛而头痛者。亦有因阳气虚,阴寒盛而头痛者。血虚头痛尚微,阳虚头痛独剧耳。如真头痛,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不治。如因火盛而头痛者,以元参饮主之。如因血虚而头痛者,以当归补血汤加鹿茸主之。如因肾阴虚而头痛者,以左归饮加味主之。如因阳虚而头痛者,以吴茱萸汤主之。如因外感风寒而头痛者,应以伤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元参饮


元参(一两) 水煎,当茶饮。有风者,用柴胡汤去人参,加元参、枳实治之。


当归补血汤


黄 (一两) 当归(三钱) 加鹿茸(一两),水煎大半杯,温服。


左归饮


熟地(四钱) 山药(三钱) 山茱萸(三钱) 茯苓(三钱) 枸杞(三钱) 甘草(二钱炙)加肉苁蓉(三四钱),川芎(二钱),细辛(一钱半),水煎服。


吴茱萸汤


人参(二钱) 吴茱萸(二钱) 生姜(四钱) 大枣(三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头痛提纲〕 头疼不外火寒风,阴热阳虚痛亦同,细辨病因求治法,慎毋鲁莽喜图功。


元参饮


(证附) 头因火盛痛弥加,一两元参饮当茶,热在上焦为病本,滋阴法妙效堪夸。


逍遥散去白术加川芎白芷汤


(证附) 归芍姜苓共薄荷,再加甘草胃能和,柴胡芎芷宜同入,头痛因风治立瘥。


当归补血汤加鹿茸方


(证附) 和营助气用黄 ,润木当归佐更宜,加入鹿茸专补血,阴虚头痛总能医。


左归饮加肉苁蓉川芍细辛方


(证附) 肾虚头痛用何医,药地萸苓杞草施,加入苁蓉芎细妙,滋阴泄火效神奇。


吴茱萸汤


(证附) 吴萸温里有专长,更用生姜辅佐良,大枣人参同助气,阳虚头痛是神方。


头痛之证有三∶一太阳头痛,一少阳头痛,一厥阴头痛。太阳之脉,上额交巅络脑,而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太阳头痛,寒痛也。少阳之脉,上抵头角,而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少阳头痛,火痛也。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而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厥阴头痛,风痛也。头痛虽有寒、火、风三者之异,尤当观其微剧,察其阴阳。身有他病而兼头痛,痛之微者也;独患头痛,其痛欲死,痛之剧者也。凡阴血虚而阳热盛,则痛微;若阳气虚而阴寒盛,则痛剧。风火头痛,有余则清散之,不足则滋补之。阴寒头痛,乃阴盛阳虚,所谓阳虚头痛者是也,非桂、附、参、 不能治之。世遇头痛之证,便谓外受风寒,即与发散;发散不愈,渐加寒凉,非芎、防、荆、羌,即芩、连、栀、膏,风火头痛而遇此,不致丧身,若阳虚头痛而遇此,必致殒命矣。可不慎哉!


世有三阴无头痛之说,岂知阴虚头痛,纯属阴寒,阳几绝灭,病此者,十无一生。所以然者,一如日不丽天,下沉于海,万方崩陷也。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火之阳,日也;地有四海,人亦有四海,头为髓海,胸为气海,胃为谷海,胞中为血海。在天之日,昼行于天,夜行于海;在人之日,既行于天,亦行于海。自头项至尾闾,如日之行于天也,自血海至髓海,如日之行于海也。今阳虚头痛,乃阴寒蔽日,逆于髓海,不能上巅至项,以行于背,反从阳入阴,以行于腹。是以头痛不已则心烦,心烦者,阳光逆于气海也;心烦不已则呕吐,呕吐者,阳光逆于谷海也;呕吐不已则神昏,神昏者,阳光逆于血海也。头痛至神昏,则入阴之尽,如日沉海底矣。在天则万方崩陷而大荒,在人则阳光绝灭而身死。不知其源,妄投汤药,至治之不效。有云肝风入脑者,有云客寒犯脑者,有云真头痛者,其言如是,而散风、散寒之药,终以不免。岂知散之之法,非所以治之,适所以害之,旨哉!《灵枢》四海论云∶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其即日逆于海之头痛,而医者倒行逆施,不善治而致死之谓欤!



《内经》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又曰∶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曰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曰则病少愈。东垣曰∶《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 在颈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又诸阳会于头面,如足太阳之脉病冲头痛,足少阳之脉病头角颔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痛癫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


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者,死不治。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也。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细辛、附子为主。厥阴头顶痛,或吐涎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血虚头痛,川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 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其效如神。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清空膏,乃风湿热头痛药也。羌活附子汤,治厥逆头痛药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药吐之,不可执方而治。先师尝病头痛,发时面颊青黄,晕眩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洁古曰∶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头痛,以局方玉壶丸治之,更灸侠溪穴即愈。是知方者体也,法者用也,徒执体而不知用者弊,体用不失,可谓上工矣。学人其可执一而不知变乎。


脉法


《内经》曰∶寸口脉中手短者,头痛也。


《脉经》曰∶阳弦则头痛。又曰∶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


脉紧头痛,是伤寒邪。脉紧上寸口者,伤风头痛。


脉诀云∶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皆易除。


方法


丹溪曰∶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宜清痰降火。


劳役下虚之人,似伤寒发热汗出,两太阳穴痛甚,此相火自下冲上,宜补中益气汤加川芎、当归,甚者加知母、蔓荆子、细辛。


诸经气滞,亦作头痛,宜分经理气治之。


偏头风,在右属痰属热,痰用苍术、半夏,热用酒制片黄芩;在左属风及血虚,风用荆芥、薄荷(或云荆芥、薄荷是头痛要药,宜详证加用),血虚用芎、归、芍药、酒黄柏。诸家不分所属,故药多不效。少阳偏头痛者,多大便秘,或可下之。


一方 治风湿热头痛神效。


片芩(一两,酒制炒) 苍术 羌活 防风(各五钱) 苍耳子(三钱) 细辛(二钱)


上为细末,以生姜一片擂细,和药末三钱捣匀,茶清调下。一方有生甘草、酒连、川芎、炒半夏曲,无防风、细辛。


一方 治少年强壮人,气实有痰,或头晕而重痛,立效。


大黄(酒拌炒干,再拌三次)


上为细末,茶清调下三钱,立效。


一方 治眉梭骨痛,属风热与痰。


白芷 片芩(酒制炒)


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


选奇汤(局方) 治眉骨痛不可忍,神效。


羌活 防风(各三钱) 甘草(一钱,夏生,冬炒) 酒片芩(一钱半,冬不用,热甚者冬亦炒用)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服。


又方(局方)因风寒,眉骨痛不止者。


川乌 草乌(各一钱,以上二味俱用童便浸二宿炒用) 细辛 羌活 片芩(酒拌炒)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为细末,分二服,茶清调下。


清空膏(东垣) 治偏正头痛,年深久不愈者。善疗风湿热头痛,上壅头目及脑痛不止者。除血虚头痛不治。


川芎(五钱) 柴胡(七钱) 黄连(酒炒) 防风(去芦) 羌活(各一两) 甘草(炙一两五钱) 片黄芩(三两,切片,酒拌湿,一半炒,一半晒干)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盏内入茶清少许,汤调如膏,临卧抹口内,少用白汤送下。如苦头痛,每服加细辛二分。


如太阴脉缓有痰,名痰厥头痛,减羌活、防风、川芎、甘草,加半夏曲一两五钱。如偏正头痛服之不愈,减羌活、防风、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发热恶热而渴,此阳明头痛,只服白虎汤加香白芷,立愈。


半夏白术天麻汤(东垣) 治痰厥头痛,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促上喘,无力以言,心神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


黄柏(一分半) 干姜(二分) 泽泻 白茯苓 天麻 黄 人参 苍术(各三分半) 神曲(炒) 白术(各五分) 麦 面 半夏(汤泡,去皮脐) 橘红(各七分半)


上细切,共作一服,水二盏,加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可一服而愈。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疗。黄 甘温,泻火补气,实表止汗。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二术俱苦甘温,除湿补中。泽泻、茯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神曲消食,荡胃中滞气。大麦 ,宽中助脾。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寒,酒洗以疗冬天少火在泉发躁也。


安神汤(东垣) 治头痛,头旋眼黑。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二分) 柴胡 升麻 生地黄(酒浸洗,各五分)


防风(二分半) 知母(酒浸,炒,五分) 黄柏(酒拌,炒) 羌活(各一钱) 黄 (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加蔓荆子五分,川芎三分,再煎至一盏,去渣临卧稍热服。


彻清膏(东垣)


蔓荆子 细辛(各一钱) 薄荷叶 川芎(各三钱)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钱) 本(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川芎散(东垣) 治头目不清利。


川芎(五钱) 柴胡(七钱) 羌活 防风 本 生甘草 升麻(各一两) 炙甘草 生地黄(各一两半) 酒黄莲(炒) 酒片芩(各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白芷散(一名郁金散,东垣)治诸热,苦头痛。


郁金(一钱) 白芷 石膏(各二钱) 雄黄 芒硝 薄荷叶(各三钱)


上为细末,口含水,鼻内搐之。


羌活清空膏(东垣)


蔓荆子(一钱) 黄连(三钱) 羌活 防风 甘草(各四钱) 片芩(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食后或临卧服。


清上泻火汤(东垣)昔有人年少时气弱,常于气海、三里穴节次灸之,至年老成热厥头痛,虽冬天大寒,犹喜寒风,风吹之头痛即愈,略来暖处或见烟火,其痛夏作,此灸之过也。


荆芥穗 川芎(各二分) 蔓荆子 当归身 苍术(各三分) 酒黄连 生地黄 本(各四分) 生甘草(二分)


升麻 防风(各三分半) 酒黄柏 炙甘草 黄 (各五分) 酒黄芩 酒知母(各七分) 羌活(八分) 柴胡(一钱) 细辛(三分) 酒红花(少许)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稍热服。


细辛散(东垣) 治偏正头痛。


细辛 瓦松(各二分) 生黄芩 芍药(各三分半) 酒黄连 川芎(各五分) 黄芩(酒炒) 甘草(炙,各八分) 柴胡(去芦,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服。


羌活汤(东垣) 治风热壅盛,上攻头目昏眩。


甘草(炙,一分半) 泽泻(三分) 酒栝蒌根 白茯苓 酒黄柏(各四分) 柴胡(五分) 防风 酒黄芩 酒黄连 羌活(各六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或临卧服。


一粒金(东垣) 治偏头风。


荜茇(一两半,以猪胆汁拌匀入胆内,悬挂阴干用) 玄胡索 青黛 白芷 川芎(各一两)


上为细末,无根水为丸,每用一丸,以无根水化开,搐鼻内,外以铜钱二、三文咬口内,出涎。


羌活附子汤(东垣) 治客寒犯脑痛,及齿亦痛,名曰脑风。


麻黄(不去节) 附子(炮) 防风 白芷 僵蚕 黄柏(各七分) 羌活 苍术(各五分) 升麻(二分) 黄(三分) 甘草(二分) 佛耳草(三分无嗽不用)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仲景方)治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头痛,其脉沉细。


麻黄 细辛(各六钱) 附子(一个,去皮脐,生用)


上细切,水三升三合,先煮麻黄令沸,减七合,掠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一升,去渣分三服。


吴茱萸汤(活人) 治厥阴头项强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


吴茱萸(热水泡三、五次) 生姜(各五钱) 人参(二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大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加味调中益气汤(东垣) 治气血俱虚头痛,其效如神。


陈皮 黄柏(酒炒,各三分) 升麻(去粗皮) 柴胡(去芦,各四分) 人参 甘草(炙) 苍术(各六分,米泔浸) 黄 (一钱) 川芎(六分) 蔓荆子(三分,杵去皮) 细辛(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一方有木香二分,无黄柏。如大便虚坐不得,或了而不了,腹中逼迫,此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五分。


愚按∶东垣谓此方治气血俱虚头痛,本方加当归一味,虽无以上证,亦恐不可缺也。


玉壶丸(局方) 治风湿头痛,亦治痰患。


雄黄(一钱,研飞) 南星(煨裂)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天麻(酒浸)白术(各二钱,去芦)


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川芎茶调散(局方) 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鼻塞声重。


薄荷(四两,去梗,用叶) 荆芥穗 川芎(各二两) 羌活 白芷 甘草(各一两,炙) 细辛(五钱) 防风(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医垒元戎》治三阳头痛方(罗太无方)


羌活 防风 荆芥穗 升麻(去黑皮及内朽) 葛根(去粗皮) 白芷 石膏(火 ) 柴胡(去芦) 川芎 芍药(酒炒) 细辛 葱白(连须者)


上各等分,细切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如圣饼子(河间) 治风寒伏留阴经,痰饮气厥头痛。


防风 天麻(各五钱) 南星 干姜 川芎 甘草(各一两) 半夏(五钱) 川乌(去皮脐,火炮,一两)


上为细末,蒸饼糊调,捻作饼子如钱样,每用五饼,同荆芥末细嚼,茶清送下。


川芎神功散(宝鉴) 治风热上攻头目,令人偏正头痛。


川芎 川乌(如上同制法) 白芷 南星(炮) 麻黄(各一钱,去节) 甘草(五分,炙)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


芎辛散(三因) 治伤风寒生冷,及气虚痰厥,头痛如破,兼眩运呕吐。


附子(去皮脐,生用) 乌头(去皮,生用) 南星 干姜 甘草(炙) 川芎 细辛(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茶芽少许,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小芎辛汤(严氏)治风寒在脑,或感邪湿,头重而疼,眩运呕吐。


川芎(二钱) 细辛 白术(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茶芽少许,水煎服。


石膏散(宝鉴) 治阳明经头痛大效。


川芎 石膏 白芷(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四钱,茶清调下。


三生丸(严氏)治痰厥头痛。


半夏 白附子 南星(各等分)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后姜汤送下。


茯苓半夏汤 治风热痰逆,呕吐头痛。


半夏(二钱) 赤茯苓(一钱) 片黄芩 甘草 橘红(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祖传方)


治头风热,痛不可忍者。


小川芎(一两) 白芷(五钱) 细茶芽(三钱) 荆芥穗(四钱) 片黄芩(二两,酒拌湿炒,再拌再炒,如此三次,不可令焦) 薄荷叶(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或茶清调下。


又经验敷贴头风热痛。


朴硝 大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用深井底泥和,捏作饼子,贴两太阳穴,神验。



(丹溪活套)云∶凡治头风,必以二陈汤加川芎、白芷为主。如太阳经头痛,加羌活。少阳经,加柴胡、黄芩。阳明经,加石膏、白芷。太阴经,加苍术。少阴经,加细辛。厥阴经,加吴茱萸。如肥人头痛,必是湿痰,加半夏,苍白术。如瘦人头痛,是热上壅,多加酒洗片黄芩。如因感冒而头痛者,宜加防风、羌活、 本、升麻、柴胡、葛根之类。


如气虚而头痛者,宜加黄 、人参、东垣安神汤之类。如风热在上而头痛者,加天麻、蔓荆子、台芎、酒片芩之类。如苦头痛者,宜用细辛。如形瘦色弊而头痛者,是血虚,宜用归、芎、芍药、酒黄柏之类。如顶巅痛者,宜 本、酒炒升、柴。


(附项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头项强痛专属太阳证.然他经亦互见.特太阳其专主耳.凡邪之自外而入者.必主头痛.如经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此与发热同机.风寒之邪.自外而入.其脉主浮.故可发之使从汗解也.


其有不从太阳而从少阳者.经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盖弦为少阳定脉.其头痛特邪之外溢于太阳.而非太阳之自病.故仲景特申发汗之禁.又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慎不可汗.而亦不可下.汗下俱不可.而从少阳和解之法.仲景虽不言.在人因证善会矣.阳明病尤忌发汗.经云.伤寒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此言风寒之邪.由表而入.热未入里.仍宜汗解.既入于里.则宜以承气汤下之矣.由此推之.湿热之邪.本在于里.而外溢于表.其初起每见头痛证.当以清里为主.微兼透表.里和则表自解.若徒与攻表.非但头痛不减.恐里证增剧矣.


太阴病亦有头痛者.经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主之.霍乱.太阴证也.头痛发热.是阴病有转阳之机.惟亟去其里寒.则病出于阳而可治矣.


少阴一经.与太阳相表里.太阳之脉浮.少阴之脉沉.经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宜四逆汤.盖沉非太阳之脉.即不得同太阳发表之例.而与以大发其汗矣.太阴少阴.其脉上至颈胸中而还.不循于头.应无头痛证.然阴阳出入.互相输应.其机正妙于转.不能呆执而论.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 .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病亦有头痛者.如经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是也.厥阴头痛.往往直升巅顶.其有痛甚入连于脑.而手足寒者不治.


太阳经病不解.转传入府者.其人头痛而小便不利.治当不从经解.而从府解.如经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盖所以运胸中之阳.以化寒水之气.使从小便则解.故曰.小便利则愈也.由是推之.其有热结于府.头痛小便不利.而又加以口渴.则宜以甘寒泻其府热.而头痛自愈.其法又可会矣.


太阳之邪并于上.则头项强痛.并于下则项背强痛.经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此以有汗无汗分别风寒与发热同义.又经云.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另详痉门.又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盖气结于胸.则项牵连而强.故下之则和.此虽见项强证.而其邪又不关太阳也.


头痛虽属三阳.惟太阳独多.故头痛专主表.太阳头痛.必兼恶寒发热.表解自除.


阳明头痛.在额前目鼻等处.无汗为表症.宜葛根汤加白芷、葱白等汗之.若自汗.


不恶寒.反恶热.大便实.小便赤.当以阳明里症治之.承气汤.少阳头痛.在头角耳根.脉弦数.口苦是也.


小柴胡去参.加川芎.有痰.如栝蒌.(参准绳)


头痛之状,最为难辨,大风入骨而痛,大热入骨而痛,痰伏于胸中而痛,元气虚微而痛,心火之胜头痛,六脉之应,皆应于心,即用凉心药,风气之胜而头痛,六脉之应,皆属于肝,即用凉肝药气热而生涎,亦能令人头痛,即用前取涎药,肾水之胜,陵犯于心,经言心气上行,痛留眉顶间,甚则延及胸,头痛,脑户间痛,宜暖其肾,独寒湿之气初作,未至犯心,寒邪所客,多袭于阴,上贯风池热府,令人头目不利,脑后两大筋迸急,眉目昏眩,此为寒邪未入五藏,六脉皆初伤寒之属,浮散而数,宜用前发汗药。


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淫之邪相侵,内而脏腑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相搏击致痛。须分内外虚实。实者,其人血气本不虚,为外邪所犯,或蔽覆其清明,或壅塞其经络,或内之实火上炎,因而血瘀涎滞,不得通行而痛,其痛必甚,此为实。虚者,其人气血本虚,为外邪所犯,或内之浊阴上干,虽亦血瘀涎滞,不能通行,而搏击无力,其痛不甚,此为虚。(《准绳》谓真气虚寒,遇外之寒湿所侵,血涩脉寒,卷缩紧急,引其小络而痛,得暖则痛止。)实者,邪气实而正气不虚,可任攻。虚者,正气自虚,而邪气自实,补正仍须治邪。若邪亦不实,但补正则邪自退。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患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内邪不一,皆统于风,(风即气之飘 上升者。)以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也。故不论内外邪,汤剂中必加风药以上引之。风药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升麻、薄荷之类。痛如破,不能忍,蔓荆子。


风在太阳,巅顶连颈强痛,脉浮紧,君羌活,加姜、葱。(葱白宜连须用。)风在少阳,头角痛,口苦,脉弦细,君柴胡,加姜、葱。风在阳明,额痛连目,脉浮长,君白芷,加姜、葱。少阴、太阴,脉至胸颈而还,故无头痛。惟厥阴脉会巅顶,故巅痛,君 本,如脉沉足冷,干呕吐沫,加吴茱萸、附子。用风药者,由风木虚,不能升散,土寡于畏,得以壅塞而痛。(犹言少阳清气不升,脾湿上壅不降耳。)故用风药以散之。若疏散太过,服风药反甚,(发散太过,清阳之气愈虚,浊阴终不降,且表虚易招外侮。)


宜补气实表,顺气和中汤。凡外感头痛,详《伤寒论》。头痛久不愈者,名头风。头风,头面多汗,恶风,时止时发,先风一日则痛甚,至风日则少愈。(清阳之气被郁,故喜通而恶塞。风者,天气之通者也。先郁后通,先风一日,正郁极欲通之候也,欲通不通,故扰动而痛甚。至风日则天气通,而人气应之亦通,故少愈也。)由内有郁热,或痰火,毛窍常疏,风易入,外寒束内热,闭逆为痛。医用辛温之药散其标寒,虽暂效,以热济热,病益深。宜泻火凉血,佐以辛散,南星、苍耳子、石菖蒲、天麻最当。头风久不愈,恐损目,(邪害空窍。)清空膏主之。有痰加半夏,诸般头痛并治。惟血虚头痛(详下)不宜,正巅顶痛者亦勿用。


内伤头痛,气虚者耳鸣目眩,(清气不升,阴火上冲。)九窍不利,(气不能达于九窍也。)


自觉空虚,恶劳动,动则痛更甚,脉虚大,必包裹其头乃少宁,四君子汤(见气)加风药。血虚头痛,鱼尾(眉尖后,近发际)终日星星如细筋抽引,痛不甚,脉芤或数,善惊惕,当归、川芎、连翘、熟地各二钱,水煎,泡薄荷末二钱、鼻吸其气,候温服,安卧效。或四物汤(见血)加风药。气血俱虚者,调中益气汤(见劳倦)加川芎、蔓荆子、细辛,神效。阴虚发热,两太阳穴作痛,此相火自下冲上,六味九(见虚损)。产后血瘀头痛,膈热上干也。


热厥头痛,虽严寒犹喜风寒,在暖处或见烟火则甚,宜清上泻火汤,后用补气汤。


头目赤肿,胸膈烦闷,大便微秘,身半以下寒,足 尤甚,(此条详寒热篇上热下寒条。)既济解毒汤(见寒热)。痰厥头痛,晕眩烦乱,恶心欲吐,半夏白术天麻汤(见眩晕)。虚风内作,非天麻不治,痰非半夏不除,黄 实表止自汗,人参补气,二术、泽泻、茯苓除湿,橘皮调中升阳,炒曲、麦芽消食荡胃,干姜除寒,黄柏(酒炒)治伏火发燥。湿热作痛,必昏重欲吐,兼眉棱骨痛,二陈(见痰)加风药。伤食头痛,胸膈痞塞,咽酸,噫败卵臭,恶食,治中汤加砂仁一钱,或红丸子,或平胃散(并见伤饮食)加枳实。伤酒头痛,恶心,昏冒眩晕,葛花解酲汤。(见伤饮食。)头痛巅疾,下虚上实也。(寒湿上干。)过在足少阴太阳,甚则入肾,寒湿自经而入脏也。肾主骨髓,髓通脑,寒入骨髓,逆上至脑,阻碍清阳,故脑痛连齿,亦骨之余也。(此几几乎真头痛矣。)湿热上干者,必以苦吐之,轻者透顶散,搐鼻取涎。头重如裹,由湿气在头,头者轻清象天,清故轻也。


湿者地之浊气,浊故重也。外湿蒙蔽故如裹,宜微汗,勿大汗,恐汗去湿留,红豆搐鼻散。外有嗅毒头痛,吃炒香附一味愈。真头痛,手足寒至节,全脑连齿皆痛,旦发夕死,不治。与黑锡丹,(见呃逆。)灸百会,猛进参、沉、乌、附或可生,然天柱折者必死。(真头痛与真心痛皆寒证,阴灭阳也。)


偏头痛。旧分右属热与痰,(热用黄芩,痰用半夏、苍术。)以阳明胃腑居右,多热多痰也。


分左属风属血虚,以肝木主风居左,又左属血也。(风用荆芥、薄荷,血虚用川芎、当归、菊花。)


然不必泥定。生萝卜汁,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左痛则左壅塞,虽注之亦不通,右通故可注,从右透左,则并通矣。)右痛注左。荜茇、(散热。)猪胆(清热)。搐鼻。川芎散、细辛散。川芎、柴胡为主,佐以蔓荆子、苍耳叶、升麻、甘草、葱、姜。大便秘,大黄下之。外用萆麻子五钱,大枣十五枚,捣成泥,涂绵纸上,箸卷成筒,去箸,纳鼻中,良久下涕,痛止。又石膏二钱,牛蒡子二钱,为末酒下,饮大醉立愈。


雷头风。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鸣,(风动作声,如籁之发。)清震汤。或不省人事,地肤子、生姜捣烂,热酒冲服,取汗愈。子和用茶调散(见伤饮食)。吐之,后用神芎丸(见肿胀)下之,再服乌荆丸(见血),及愈风饼子之类。弱者用凉膈散,(见发热。)消风散热。痰热生风作响,半夏(牙皂、姜汁煮过,一两)、大黄(酒浸透,湿纸包煨,如是者三次,二两)、白僵蚕、连翘、橘红、桔梗、天麻(各五钱)、片芩(酒炒,七钱)、薄荷叶(三钱)、白芷、青礞石、粉草(各一钱),为末,水浸蒸饼丸,绿豆大,临卧茶吞二钱,以痰利为度,后服清痰降火之药。气挟肝火作响,加味逍遥(见郁)最当。亦有如虫响者,名天白蚁,茶子为细末吹鼻。


大头痛。头肿如斗,俗云大头瘟,天行疫气所发。头面赤肿,或发疙瘩。


先发鼻额属阳明,先发耳前后属少阳,先发脑后及项属太阳。若三阳俱受邪,则各处并发,治戒急下。(恐遗高分之邪。)当先缓后急,退热、(芩、连等。)消毒,(连翘、鼠粘子、板蓝根之类。)缓缓治之。(细口呷,或食后服,或酒炒使上升不速下,皆缓之义。)候大便热结,上焦之邪热皆降聚于中州,乃下之,三承气(见大便不通)选用。此毒若结块不散,必成脓,外用柏叶和蚯蚓粪泥捣敷。或井底泥调大黄、芒硝末亦可。赤肿结核, 针出血愈。


头摇掉眩属风热,风火主动也,羌活、川芎、白芷、 本、苍术、细辛、甘草、天麻。若因肝肾二经血亏,致火炎生风,须养血。又凡人内有痛则头摇,心绝则头摇,状如烟煤,直视者死。痉病亦头摇。


头风屑。罗谦甫谓肝风盛,金来克之,使头有雪皮。(难解。大抵风热上蒸,其液干,则化为白屑耳。)大便实,泻青丸(见中风),虚者人参消风散。


眉棱骨痛。或外邪郁成风热,上攻于脑,从目系过眉骨,下注于目。(目系上属于脑,过眉骨也。)或内之风热湿痰上攻,选奇汤主之。(风热者,清上散痰,二陈加酒芩、白芷。


风寒羌乌散。)肝虚者,才见光明,眼眶骨痛,生熟地黄丸。(肝血虚火旺也。)肝经停饮,发则眉骨痛,眼不可开,昼静夜剧,(湿为阴邪,故夜病甚。)导痰汤(见痰),或小芎辛汤加半夏、橘红、南星、茯苓。


黄 (一钱半) 人参(一钱) 白术 陈皮 当归 芍药(各五分) 甘草(炙) 升麻 柴胡(各三分)


蔓荆子 川芎 细辛(各二分) 水煎服。



羌活 防风(各一两) 柴胡(七钱) 川芎(五钱) 甘草(炙,一两半) 黄连(炒,一两) 黄芩(三两,一半酒制,一半炒) 为细末,每服二钱,热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临卧送下。



羌活(三钱) 酒知母 酒黄芩(各二钱半) 黄 酒黄柏(各一钱) 防风 升麻(各七分)


柴胡 本 酒黄连 生地黄 甘草(各五分) 川芎 荆芥 蔓荆子(各二分) 苍术 当归(各三分) 细辛 红花(各少许) 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



黄 (八分) 甘草(炙) 当归身(各二钱) 柴胡 升麻(各二分) 细辛(少许) 麻黄(炒) 苦丁香(各半钱) 上水煎服。



川芎 细辛 羌活 槐花 甘草(炙) 香附子 石膏(各半两) 荆芥 薄荷 菊花 防风(去叉) 茵陈(各一两) 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日三服。忌动风物。


又方


青黛(二钱半) 蔓荆子 川芎(各一钱二分) 郁金 芒硝 细辛根(各一钱) 石膏(一钱三分) 薄荷叶(二钱) 红豆(一粒) 上为末,搐鼻。


又方


川芎 柴胡(各二钱) 细辛 半夏曲 人参 前胡 防风 甘菊花 甘草(炙,各一钱)


薄荷(少许) 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食后服。


又方


甘菊花 石膏 川芎 白僵蚕(生,各六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茶清调下。



细辛(二分) 川芎(七分) 柴胡(二钱) 黄芩(酒炒,一钱) 生黄芩(五分) 瓦粉(二分) 甘草(炙,一钱半) 黄连(酒炒,七分) 芍药(五分) 每服三钱,水煎,食后温服。



升麻 苍术(泔浸一宿,各一两) 荷叶(一个全者) 为末,每服五钱,用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温服。升麻汤,河间云是《局方》。



川乌(炮,半两) 川芎 甘菊 白芷 防风 细辛 天麻 羌活 荆芥 薄荷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剂,捏作饼子,每服三五饼,细嚼,茶、酒送下,不计时候。



芎 羌活 防风 人参 茯苓(去皮) 白僵蚕(炒) 藿香叶 荆芥穗 甘草(炙) 蝉壳(去土,各二两) 浓朴(去皮,姜制) 陈皮(去白,各半两) 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



防风 羌活(各三钱) 酒黄芩(一钱,冬不用,如能食,热痛者加之。) 甘草(三钱,夏生、冬炙用) 每服三钱,水煎,稍热服,食后,时时。



生地 熟地 玄参 石斛 蜜



川乌 草乌(各一钱,此二味俱用童便浸二宿) 细辛 羌活 片芩(酒拌炒) 甘草(炙,各五分) 为末,分二服,清茶调下。



川芎(三钱) 细辛(洗去土) 白术(各二钱) 甘草(一钱) 水二钟,姜二片,煎八分,食远服。



细辛(表白者,三茎) 瓜蒂(一个)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脑子 麝香(各一黑豆大) 上将麝、脑乳钵内研极细,却将前四味研勾,另自治为末,然后入乳钵内荡起脑、麝令匀,用瓦罐子盛之,谨闭罐口。患人随左右搐之一大豆许,良久出涎一升许则安。



麻黄根(炒,半钱) 苦丁香(半钱) 红豆(十粒) 羌活(烧) 连翘(各二钱) 上五味为末,鼻内搐之。


按头痛一证,有从外而入者,有从内而出者。从外而入者,风、寒、暑、湿、燥、火,六客之邪干之也。干于三阳,俱以表称,干于三阴,俱以里论。此指六客由外入内之谓,非指七情损伤,由内出外之谓。三阳者何?一曰太阳头痛,脉浮项强,发热恶寒恶风是也。自汗恶风,主以桂枝汤。恶寒无汗,主以麻黄汤。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二曰阳明头痛,额前、眉棱、眼眶胀甚,脉长,恶热,主以葛根汤。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三曰少阳头痛,而两侧独甚,寒热往来,目眩口苦,主以小柴胡汤。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三阳之气机顺,邪不至入于内,而三阴不病矣。若三阳之外邪不解,则必传于三阴,三阴者何?四曰太阴。外邪传至太阴,太阴主湿,邪从湿化,湿气上蒸,头痛而重,四肢酸疼而觉冷,腹满呕吐不食,主以理中汤,是温中除湿之意也。五曰少阴。少阴乃水火交会之区。邪入少阴,若协火而化为热邪,热气上蒸,头痛而咽干便赤,少气懒言,肌肤燥熯,法宜养阴,主以鸡子黄连汤,是润燥救阴之意也。邪若协水而化为阴邪,头痛而脉微欲绝,身重而欲寐懒言,咽干而口不渴,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温经散寒,扶阳抑阴之意也。六曰厥阴。邪入厥阴,厥阴主风木,邪从风化为病,风主轻清,头痛而巅项更甚。诸阴之脉至颈而还,惟厥阴脉会顶巅。厥阴又属至阴之所,邪入此,从阴化者亦多。顶痛多兼干呕吐涎,爪甲、唇口青色、肢冷腹痛。主以吴萸四逆汤,是回阳降逆祛阴之意也。[眉批]此论六经头痛。三阳三阴为病,有界限,有次第,有传不传,传者病也。著眼论《素问》云:三阳为父,指太阳;二阳为卫,指阳阴;一阳为纪,指少阳。三阴为母,指太阴,二阴为雌,指少阴,一阴为使,指厥阴。此篇所论,是从六步流行之气机言之也。邪在三阳,法宜升解,不使入内为要。邪在三阴,法宜温固,由内而释,不使伤表为先。[眉批]总结六经。


若内伤日久,七情过度,阳虚阴虚,亦能作头病,但病形无外感可征,头眩昏晕,十居其八,头痛十仅二三。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定,有欲绳索紧捆者,其人定见气喘,唇舌青黑,渴饮滚汤,此属阳脱于上,乃系危候。法宜回阳收纲为要,如大剂白通四逆之类。缓则不救。若误用发散,旦夕即亡。因阴虚而头痛者,乃火邪上冲,其人虽无外感可征,多心烦咽干,便赤饮冷,有觉火从脚底而上,火从两腰而上,火从脐下而上,上即头痛,无有定时,非若外感这终曰无已时也。法宜扶阴,如六味、八味之类。此条尚有区分,病人自觉火自下而上时,其人安静,不喜冷饮,咽不干,便不赤,心不烦,唇舌若青,则又是阴气上腾。法宜大辛大甘以守之复之,切不可妄用滋阴降火。一滋阴降火,则阴愈胜而阳愈消,脱证立作矣。[眉批]推论头痛有阳虚阴虚危候,析阴阳于微芒。内外两法,各有攸归,前贤虽称头为诸阳之首,清气所居,高巅惟风可到,治之专以祛风为主,此语近是。予谓凡病头痛之人,每由内之正气不足,不能充周,外之一切风邪,六客即是六风,风字宜活看。内之一切阳虚阴虚,俱能上逆而为病。外邪则按定六经提纲病情为准,内伤则按定喜怒哀忧思恐惧,阳虚阴虚为要,他如诸书所载。有名雷头风者,头响者,头摇者,头重者,偏左偏右者,大头毒者,宿食头痛者,种种名目,亦不可不知。雷头与响者,气挟肝火而聚于上也。火即是风,言其盛也。雷头,主以清震汤。头响者,主以小柴胡加丹、栀。头摇者,风淫于内也,主以养血汤。头重者,湿气蒸于上也,主以祛(祛原本作“法”,据文义改。)风散湿汤。偏于左者,血虚风动也,主以四物加风药。偏于右者,气虚而风袭之也,主以四君加风药。左右二证,予常以封髓丹加吴萸、安桂,屡治屡效。大头毒者,外感时行疠气,壅于三阳也,主经普济消毒饮。宿食痛者,饥则安而饱则甚,由胃中浊气上蒸也,主以平胃散加消导药。以上等法,皆前贤所制,亦可择取,姑存之,以便参考。[眉批]提顿开下,搜采无遗,名论不刊,医家上乘。


查近市习,一见头痛,不按阴阳,专主祛风,所用无非川芎、白芷、荆芥、防风、蔓荆、藁本、羌活、天麻、辛夷、苍耳。夫此等药品,皆轻清之品,用以祛三阳表分之风,则效如桴鼓,用以治三阴上逆外越之征,则为害最烈,不可不知也。


头痛如裂,身无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热,或脉劲者,此皆元阳外越,暴脱之候,切忌发散,法宜收纳(宜四逆汤,或潜阳丹)。头痛、身热、颈、背强痛者,风寒袭于太阳也(宜桂枝汤)。六经各有头痛,须按法治之,此不过明其危险者。


头痛有外感,必有发热,恶寒之表症,发散可愈;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虚,必似痛不痛,用参耆可愈。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下放,用此方一剂而愈。


4。三阳头痛身皆热,无热吐沫厥阴经,不便尿红当议下,尿白犹属表未清。


【注】三阳,谓太阳、阳明、少阳也。头痛身皆热,谓三阳头痛身皆热也。三阳经头痛,法当从三阳治也。厥阴头痛,则多厥而无热,呕吐涎沫,是厥阴挟寒邪上逆也,宜吴茱萸汤温而降之。三阳头痛,若不大便,小便红赤,为里实热,法当议下,宜承气汤。若小便清白,即不大便,为里热未实,表尚未清,法当先从表治也。三阴经无头痛,惟厥阴有头痛,以其脉与督脉上会于巅也。三阴经无发热,厥阴少阴亦有发热,谓之反发热,以其脏有相火,阴盛格阳于外也。


痘中头痛最堪惊,毒冲风热两分明,稠密壮热连翘饮,疏稀微热清解灵。


[注]


头痛者,乃邪气与真气相搏,壅遏毒气上干清道而然也。


故毒热上腾,与风热郁闭,皆能为害,如头面痘出稠密,身体壮热闷乱昏痛者,此毒火上腾也,以大连翘饮主之,若头面痘出稀疏,微觉身热头痛者,此风热郁闭也,宜清解散治之。


(大连翘饮)方见收靥证治(清解散)方见发热证治。


戴(三二)宿有头痛,每发于寅卯时,遇午即缓,此少阳病也。


柴胡 丹皮 桑皮 白芍 甘菊 钩藤 香附 甘草


【总括】头痛先须辨六经,湿痰风火夹邪侵;气虚血少兼寒湿,识者尤当审厥真。


【脉法】《脉经》云∶阳热则头疼。又曰∶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脉紧头痛是伤寒,脉紧上寸口者风头痛。《脉诀》云∶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皆易除。


《内经》曰∶寸口脉中短者曰头痛。


子和曰∶头痛不止,夫三阳受病,皆胸膈有痰之致,盖指病之壅郁于上而言也。


《内经》曰∶春气者病在头,盖天气在上,知病气亦升于上也,其法当吐,谓吐之所以宣达在上之邪。


仲景云∶大法春宜吐是也,此特治头痛之一法耳。按头痛之症有自外而生者,如风寒暑湿之邪;有自内而生者,如气血痰饮之动。然人有三阳三阴之异,而又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耳。故太阳头痛者,恶风寒,脉浮紧,痛在巅顶两额角;少阳头痛者往来寒热,脉弦,痛连耳根;阳明头痛者,发热自汗,脉浮长大,痛连目颊齿;太阴头痛者,必有痰,体重或腹痛,脉沉,头重;少阴头痛者,足冷气逆为寒厥,脉沉细;厥阴头痛者吐痰沫厥冷,脉浮缓,痛引目系,此六经头痛多挟外邪者也。血虚头痛者,自鱼尾上攻头痛也;气虚头痛者,耳鸣九窍不利也;真头痛者,痛甚入连于脑,手足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也。


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也。


痰厥头痛者,头苦痛如裂,眼黑头旋恶心,烦闷,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此足太阴痰厥头痛也。凡此之类,种种不同,更 大方,究其所因,斯无一偏之弊矣。


丹溪云,头痛大率属痰,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肾虚则头痛,肝虚则头晕。


【附方】


太阴经头痛方 本 川芎 羌活 独活 麻黄


少阳经头痛方 柴胡 半夏 黄芩 人参 甘草


阳明经头痛方 升麻 芍药 干葛 甘草 加石膏、白芷煎服。


太阴经头痛方 苍术 半夏 南星 川芎 蔓荆子


少阴经头痛方 麻黄 附子 细辛


厥阴经头痛方 麻黄 羌活 吴茱萸 本 升麻 黄 黄连 黄芩 当归 黄柏 川芎 细辛 柴胡半夏 红花 苍术 蔓荆子


芎归汤 即四物汤去地黄、芍药,一方加柴胡、羌活、酒芩、蔓荆子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羌活黑附汤 麻黄 僵蚕 黄柏 羌活 苍术 防风 甘草 升麻 白芷 黄 黑附子


痰厥二陈汤 加减 陈皮 半夏 蔓荆子 苍术 南星 防风 茯苓 甘草



有风、风热,多主于痰、湿、寒、破伤风、下实内闭之作痛。痛甚者火多。血虚难治。


发散 风邪与寒、破伤风、如圣散葱酒调服。


宣 痰留膈上,气实成郁壅盛者,宜吐之。


消风 川芎茶调散。风热防风通圣散。风寒仲景加味麻黄汤。


清热 清空膏,片子黄芩一味,为末调服。宝鉴石膏散。


散湿 三因芎术汤。


补气 有因虚宝鉴顺气和中汤。阴虚用天雄、川芎类。只灸亦可。


补血 血虚者,四物倍芎,加石膏、荆穗。阴虚用补阴丸。


导痰 青州白丸子、秘藏半夏白术天麻汤。


捷嚏 用不卧散搐之。痛甚以猪牙皂角二钱,玄胡、青黛些少,搐鼻取涎。


灸 疏风散寒。


针 脉浮取腕骨、京骨穴。脉长取合谷、冲阳。脉弦取阳池、风府、风池。


下 少阳偏头痛,多便闭,宜下之。


敷瘠 用伤寒汗后法,敷贴细辛、草乌。


各经主治药


阳明(白芷、石膏) 少阳(柴胡、川芎) 太阳( 本、羌活) 太阴(苍术、半夏) 少阴(细辛、独活) 厥阴(吴茱、当归)


(头风 雷头风 眉棱风痛 真头痛 头重 头摇 颈项强痛 天白蚁)


经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头痛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名曰厥逆。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真头痛。头痛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难经曰。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按。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天气所发。


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运。皆能犯上而为灾害。或蔽覆其清明。或坠遏其经隧。与正气相搏。郁而成热。则脉满而痛。若邪气稽留。亦脉满而痛。是皆为实也。若寒湿所侵。虽正气衰微。不与相搏而成热。然邪袭于外。则血凝而脉缩。收引小络而痛。得温则痛减。是为虚也。因风而痛者。抽掣恶风。或汗自出。因暑而痛者。或有汗。或无汗。皆恶热而耳前与额胀痛。因湿而痛者。头必重。遇阴天尤甚。因痰饮而痛者。亦昏重而痛。愦愦欲吐。因寒而痛者。绌急恶寒。因气虚而痛者。遇劳则甚。其脉大。因血虚而痛者。痛连鱼尾。善惊惕。其脉芤。或沉数。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风药者。盖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假引经耳。


薛立斋云。按头痛除风寒外。多主于痰。痛甚者。乃风毒上攻。有血虚者。有气虚者。有诸经气滞者。有六气外伤。有劳役内伤。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当分虚实寒热兼变而治之。痰多。加味导痰汤。风毒。消风散。血虚。芎归汤加葱、豉、全蝎。气虚。六君子加葱、豉。气滞。苏子降气汤。痰多宜吐者。稀涎散。或栀子豉汤加葱白。火郁宜下者。凉膈散加清酒。痰火俱盛者。滚痰丸。头痛诸药不效。其痛更甚者。此督脉为病也。宜茸朱丹。上热头痛目赤。下寒足 为甚。大便微秘。即济解毒汤。大寒犯脑。内至骨髓。则头痛齿亦痛。羌活附子汤。头痛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项背恶寒。脑户极冷。当归四逆汤。因发散太过。头痛转剧。小建中加当归、童便。风火相煽。额与眉棱俱痛。选奇汤加葱、豉。徇蒙招尤。目瞑耳聋。肝虚风动也。六君子加钩藤、羌、防、芎、归、甘菊。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或劳役动作则痛。此气虚火动也。补中益气加川芎、蔓荆子。胃热火炎。动作则痛。烦渴引饮。面赤便秘者。川芎茶调散加酒炒芩、连、栀子、石膏。势盛脉实者。酒炒大黄末五钱。浓茶调服。血虚痛连鱼尾。四物加人参、细辛、蔓荆。有霉疮毒发头痛。颐下左右如蚯蚓徐行入耳。顶上起疙瘩块。冷则痛甚者。山牛汤。不应。作结毒治之。头与腹俱痛有五。臭毒头痛。则与腹俱痛。一味香附。煎成放凉服。伤酒伤湿。亦有头腹俱痛但。伤酒食。则兼呕逆眩晕。外台茯苓饮加煨葛根。伤湿则腹隐隐痛。头重不能举。羌活胜湿汤。外用瓜蒂散搐鼻。有不伏水土头腹俱痛者。藿香正气散。有疮毒入腹。头与腹俱痛者。黄连解毒汤加腊茶。有头痛止则腹痛。腹痛止则头痛。此属脾阴血虚。胃中有火。随气辄上辄下而然。芎、归、芍药、黄连、木香。不应。加童便、香附、葱白。


〔诊〕 寸口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紧急。或短或弦或浮皆头痛。浮滑为风痰。易治。短涩为虚。难治。浮弦为风。浮洪为火。沉细或缓。为湿。寸弦曰头痛。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


头风 薛立斋云。偏正头风。久而不愈。乃挟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甚则目昏紧小。二便秘涩。宜砭其血以开郁解表。逍遥散。偏左。加黄芩、葱、豉。偏右。加石膏、葱、豉。郁甚。合越鞠。兼湿。瓜蒂散搐鼻。兼风火而发。选奇汤加石膏、葱、豉、芽茶。夜甚。加酒白芍。或川芎茶调散加细辛、石膏、甘菊。凡怒则太阳作痛者。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栀。后用六味丸。常服以滋肾降火。永不再发。凡头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食姜即止者。此中气虚寒。六君子加当归、黄 、木香、炮姜。烦劳则头痛。此阳虚不能上升。补中益气加蔓荆子。头风宜热药者多。间有挟热而不胜热剂者。


消风散。或川芎茶调散加酒黄芩。轻者只用姜汁收入。陈茶叶内煎服汗。出即愈。此屡验者。凡风热头痛。并宜用之。与选奇汤不殊。头风多汗。当先风一日则痛甚。至其风日则病少愈者。半夏苍术汤。湿热头风。遇风即发。选奇汤加川芎、柴胡、黄连。名清空膏。不拘偏正并用。偏正头风作痛。痛连鱼尾。常如牵引之状。发则目不可关。眩晕不能抬举。芎辛汤。每服加全蝎五个。觉上膈有热。川芎茶调散加片芩。有痰湿头痛。其人呕吐痰多。发作无时。停痰上攻所致。导痰汤加减。或合芎辛汤尤妙。寒痰厥逆头痛。三因芎辛汤。一切偏正头风攻注。属虚寒者。大追风散。肾气厥逆头痛。四肢逆冷。胸膈痞闷多痰者。玉真丸。有肾脏阳虚之人。素有头风。发动则挟湿热上攻。头面肿胀。项后两向筋紧作痛。甚则牵引腰脊。其脉虚细而数。千金大三五七散。并用金匮头风摩散。慎不可用清热败毒等药。有风痰头痛。发时面颊青黄晕眩。目不欲开。懒言身体重。兀兀欲吐。此欲成头风也。二陈汤加胆星、天麻、蝎尾。痰厥头痛。两寸脉滑而弦。眼重头旋。恶心烦乱。吐清水。气短促。心神不安。语言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露中。头疼如裂。身重如山。胸满呕逆。四肢厥冷。半夏白术天麻汤。有肥白气虚多痰人。卒然头痛。脉沉细。四肢厥逆。痰响吐涎。星香汤加生附子。热厥头痛。数年不愈。虽当严冬。犹喜风寒。其痛便止。略近温暖。稍见烟火。其痛便甚。或为灸火。或为热药所致。宜选奇汤加川芎、柴胡、黄连、生地、当归、黄柏、知母、荆芥、芽茶。风热伏于血分。加以寒邪外郁。即痛剧热甚。宝鉴石膏散。湿热头痛。脉数而濡。或两寸脉沉伏而数。身重肢节痛。或四肢面目浮肿。此证多见于酒客。宜散湿解热。二陈、二术、酒芩、羌、防之类。不已。用透顶散搐鼻取涎。随左右搐之。涎出即安。丹方。治头风用蛇蜕炙脆为末。每服一钱。葱、豉煎数沸。和滓热服。不拘偏正皆效。后发渐轻。再发再服。或加蜈蚣末三分。或加全蝎末三分。皆取截风之力也。每发轻者一服。重不过二服也。偏头风者。其人平素先有湿痰。加以邪风袭之。久而郁热为火。总属少阳厥阴二经。有左痛忽移于右。右痛忽移于左者。风火击动其痰湿之气。所以互换也。痛久不已。令人丧目。目者肝之窍。肝风内动。则害空窍也。盖木邪亢盛。则生风生火。鼓动胸中之痰积。皆随火上逆为患耳。先以川芎茶调散吐之。吐讫。可服川芎、薄荷等辛凉清上搜风之剂。偏头风。亦先风一日即发。湿痰与火伏头中。虽夏月常欲包裹。越婢汤加减。湿。加泔制苍术。黑豆制川乌。火。加姜汁炒山栀。左。加酒黄芩。右。加姜汁、 石膏。湿热甚。连目肿者。加酒大黄。有邪风。加细辛、川芎。防风之类。妇人头风。兼白带甚者。用白蜀葵花七朵去蒂。川芎、当归各一钱。蕲艾八分。水酒各半煎成。乘热先熏后服。头风兼呕涎者。白槿树花。阴干焙脆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服。或用荷叶蒂七枚。生姜七片。陈芽茶一撮。水酒各半煎服。覆汗瘥。头风脑中空痛。用当归、川芎各三钱。黄牛脑子一个。和匀分三次。热酒送下。尽醉卧醒即愈。头风诸药不效。用大附子一只切片。同绿豆一升煮熟。去附子。但服绿豆及汁即愈。偏头风。左属风者则浮肿。荆芥、薄荷。左属血者则疼热。川芎、当归。右属痰者必体肥。苍术、半夏。左属热者必形瘦。黄芩、石膏。产后须倍用芎、归。遇寒即痛者。属寒伏于脑。用金匮头风摩散。一法。用川乌末。醋调涂痛处。又法。荜茇、细辛为末。猪胆汁调搐鼻中。蓖麻子五钱去皮。大枣十五个擘。共捣烂。涂纸上。用箸卷之。去箸纳鼻中。良久取下清涕即止。或牙皂末吹鼻中取嚏。又法。以红娘子七枚。茴香七瓣。研为细末。同葱白头七个。连须研烂。涂痛处。痛止。永不再发。不拘偏正皆效。又外用诸方。如搐鼻瓜蒂散、透顶散、篦麻贴法、一字散、一滴金、火筒散等。皆应用之药。然不若用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两。晚蚕砂二两。僵蚕如患者年岁之数。以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砂锅中以浓纸糊满。中开钱大一孔。取药气熏蒸痛处。每日一次。虽年久者。不过三五次。永不再发。平时置新鲜木瓜于枕边。取香气透达。引散肝风。亦良法也。


雷头风 头痛而起核块者。雷头风也。或头中如雷之鸣。为风客所致。清震汤。肿块宜刺出血。亦有因痰热生风者。半夏用牙皂姜汁制。取净一两。大黄酒浸透纸包煨。再浸再煨。熟极为度。净二两。白僵蚕、连轺、橘红、桔梗、天麻各五钱。片芩七钱。薄荷三钱。硝 青礞石、白芷、炙甘草各一钱。蒸饼丸绿豆大。临卧茶吞二饯。


眉棱骨痛 此证多属阳明风热。有虚实二途。虚而痛者。见光明即发。选奇汤加归、芍。实则眼不可开。昼静夜剧。选奇汤加葱、豉。风盛。加葛根。火盛。加石膏。按戴复庵云。二证皆属于肝火。虚则地黄丸。实则导痰汤。大抵此证清火散风不应。即当滋阴。若泛用风药。则火热上升。其痛愈甚矣。痛久成头风。发则眉棱骨痛者。选奇汤加川芎、白芷、荆芥、柴胡。


真头痛 天门真痛。上引泥丸。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脑为髓海。真气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不可治。古法。用黑锡丹。灸百会穴。猛进参、附。可救十中之一。然天柱折。手足寒至节。必死不治。


头重 湿热上攻。所以头重。秋冬春俱宜羌活胜湿汤。夏暑苍术白虎汤。并瓜蒂搐鼻。若时行疫疠之时。患头重者。败毒散加苍术、 本。内伤元气。头重气乏。补中益气加苍术、蔓荆子。头摇 头摇有二证。风火相煽。卒然头摇。项背强痛。少阳经证也。小柴胡去参加防风。里实腹痛。不大便而头摇者。阳明府证也。凉膈散、大柴胡选用。若老人及病后辛苦人。因气血虚。火犯上而鼓动者。十全大补汤、大建中汤并加羌活。


颈项强痛 邪客于三阳则痛。寒搏则筋急。葛根汤。风搏则筋弛。桂枝汤加葛根。然多有挟痰。难以回顾者。乃痰客太阳。二陈加酒芩、羌活、红花。


天白蚁 头内如虫蛀响者。名天白蚁。多属于火。亦有因痰湿在上者。丹溪云。瘦人皆属于火。宜薄荷、栀子、茯苓、甘草、细辛、川芎、黄芩、石膏、芽茶之类。肥人皆属湿痰。半夏、茯苓、枳实、黄连、天麻、胆星、苍术、黄柏、芽茶之类。戴复庵云。头中鸣响。有虚有实。实者用凉膈散、礞石丸下夺之。虚者非独参、保元、六味、八味、茸朱丹、鹿茸丸等药调补不应也。丹方。用茶子为细末。吹鼻中。盖响属火。茶子轻清。行清道。散遏伏之火故也。凡头风药中必用茶引。即此可悟。


程文彬治一妇患头风。虽盛暑必以帕蒙首。稍见风寒。痛不可忍。百药不效。盖因脑受风寒。


气血两虚。气不能升。故药不效。令病患口含冷水仰卧。以姜汁灌入鼻中。痛立止。与补中益气加细辛、川芎、蔓荆、白芍。数服而愈。用姜汁滴鼻中。开久郁之风寒也。若寒湿郁痛。用独颗葱汁滴之。火郁头痛。以白莱菔汁滴之。左患滴右鼻。右患滴左鼻良。


李士材治顾淡之。劳神之后。躁热甚。头角掣痛。时作时止。医禁其食而解表。四日议攻里。


诊之脉不浮紧。安得表邪。又不沉实。安得里邪。只手太阴大而无力。为神劳太过。乃虚烦类伤寒也。先饮糜粥。用大剂归脾汤而愈。


(附头风)



某(左) 头痛止而复发。肝肾阴亏,虚风上僭。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理所当然也。


生地炭 滁菊花 粉归身 川芎 煨决明 东白芍 白僵蚕 本 粉丹皮 黑山栀



某(右) 头痛不止,甚则心胸懊 。肝火风壅于阳络。恐致失明。


桑叶 黑山栀 防风 淡子芩 羌活 丹皮 甘菊花 本 石决明 僵蚕



某(右) 头痛甚剧,右目翳障。肝火风上旋。势必损明。


川芎 白僵蚕 连翘 羚羊片 干荷边 白芷 甘菊花 丹皮 松萝茶 焦山栀



某(右) 头痛偏右,痰时带红。二者今虽暂安,然眩晕心悸,火从上逆。脉弦带滑。无非肝肾之阴精不足,而脾胃之痰湿有余,胆胃之气,不克下降,则肝脏之阳,上升太过。拟熄肝和阳。


白蒺藜 黄芩 青防风 炒枣仁 石决明 朱茯神 羌活 白归身 豆衣 制半夏



邵(右) 头偏作痛,心悸怔忡不寐,时觉恶热。阳升太过,致心火不能下行。拟宁神和阳。


炒枣仁(二钱) 茯神(三钱) 粉丹皮(一钱五分) 酒炒杭白芍(一钱五分) 石决明(五钱)黑豆衣(三钱) 柏子仁(三钱) 龙齿(三钱) 炒知母(一钱五分) 金铃子(一钱五分) 天王补心丹(三钱先服)


【二诊】 寐得稍安,轰热亦减,然仍头偏作痛。左关脉大,还是阴涵不足,阳升有余。前法再参和阴。


生龟板(四钱) 酸枣仁(二钱川连二分煎汁炒研) 酒蒸女贞子(三钱)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醋珍珠母(四钱) 滁菊花(一钱五分) 龙齿(三钱) 黑豆衣(三钱) 丹皮(二钱) 辰灯心(三尺)


【三诊】 略能就寐,而热气时从上冲。脉象细弦。阴分不足,阳气不潜。前法再进一筹。


阿胶珠(三钱) 茯神(三钱) 龙齿(三钱)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 酸枣仁(二钱川连三分煎汁炒)夜交藤(四钱) 酒炒女贞子(三钱) 醋 珍珠母(四钱) 辰灯心(三尺)濂珠粉(二分先服)



张(左) 头痛眩晕。苔白浓腻,脉濡缓微滑。肝阳挟痰上腾。拟熄肝化痰。


制半夏(一钱五分) 白蒺藜(三钱) 炒竹茹(一钱五分) 煨天麻(一钱五分) 甘菊花(二钱) 薄橘红(一钱) 净钩钩(三钱) 石决明(四钱) 茯苓(三钱) 白金丸(七分分二次服)


【二诊】 化痰泄热,眩晕稍减未止。脉象细弦。经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原因肾水内亏,阳气上冒。再拟育阴潜阳法。


龟板(六钱先煎) 牡蛎(八钱) 白菊花(一钱五分) 白蒺藜(三钱) 杞子(三钱) 生地(四钱)黑豆衣(三钱) 粉丹皮(二钱) 煨天麻(一钱五分)



邵(右) 头晕渐致作痛,痛引耳后,恶心欲吐。两关脉弦。少阳阳明不降也。


柴胡(四分) 炒竹茹(一钱) 法半夏(一钱五分)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黑山栀(二钱) 白茯苓(三钱) 川芎(五分) 蔓荆子(八分)


【二诊】 头痛大减,耳后作胀,的是甲木之升腾有余。


桑叶(一钱五分) 黑山栀(三钱) 白蒺藜(三钱) 滁菊花(一钱五分) 钩钩(三钱) 丹皮(一钱五分)蔓荆子(一钱) 石决明(三钱) 连翘壳(三钱) 干荷叶(三钱)



刘(右) 经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不治。头痛连脑一症,从来殊少专方。前诊脉象细沉,久按带弦。据述病剧之时,头脑苦痛,痛则遍身经络抽掣,数日渐退。夫脑为髓之海,病入骨髓,已属不可救药,何况乎苦痛之地,而在于髓之海乎。病及髓海,则虽疗治,尚苦无方,安有数日而能渐退之理乎。其所以如此者,必有至理存乎其中,在临症者未之深思耳。考十二经中,维太阳膀胱经为水府,其脉络脑。又痰与湿皆水类也,痰湿遏伏,则水寒而脉道不行,脑痛之由,实出于此。刻下头痛虽不甚发,而每晨辄心中泛泛漾漾,至午才得如常。盖卧则气闭,气闭则痰湿不行,清晨初起之时,正是痰湿欲行未行之际,阳气浮越于上,故体为之疲软,心胸为之不舒。夫营出于中焦。又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今中焦所受水谷之气,不化为血,而酿为痰,故未至七七之年,而经水断绝。拟药如下,即希高正。


盐水炒潼沙苑(二两) 橘红(八钱) 泽泻(一两) 炙黄 (二两) 茯苓(二两)制半夏(二两) 炒于术(二两五钱) 盐水炒黄柏(一两) 焦茅术(一两五钱) 炒杞子(三两)煨天麻(一两) 杜仲(三两) 范志曲(一两五钱) 当归炭(二两) 川断肉(二两炒) 白芍(一两)炒酸枣仁(二两) 炒麦芽(二两) 炒干姜(七钱)


上药如法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晨服三钱,开水送下。另研参须一两五钱和入。



孙(右) 头痛减而复盛。昨进清震汤以泄木火之势,痛势随退,大便亦行。无如脚膝腿股之间,随处刺痛。脉缓而关部仍弦。还是火风未熄,流窜经络犹恐上腾致变。拟清泄以锉其锋。


黑山栀 淡子芩 鲜竹茹 苦丁茶 连翘壳 夏枯草 碧玉散 鲜菊叶 粉丹皮 代赭石 鲜荷边



王(左) 始由太阳内伏寒邪,乘阳气发泄而动,头痛如破,甚至神情迷乱。幸松云先生随症施治,大势得平,经月以来,独胃气未能稍苏,浆粒全不入口。历投和中化湿、温理中阳、导浊下行诸法,于胃纳一边,无微不至,独胃气仍然不醒。今细察病情,除不食之外,惟苦头晕不能左转,吞酸恶心,中脘有气攻撑,腹中 痛。脉微数,右关带弦,尺中较柔略大,舌苔黄浊。此盖由头痛之余,肝木未平,胃土为之所侮,致阳明失通降之权。兹与松云先生议定,根据前法参入理气平肝。当否即请正之。


制半夏 云茯苓 川雅连 制香附 新会皮 金铃子 炒枳壳 土炒白芍 磨沉香 白蒺藜(去刺炒) 竹二青(盐水炒)



某(右) 头痛如破,一转机于消风,再转机于升发。发者何,发其火之郁也。风以何据,龈肿是也。岂以消风之剂,始效而终不效,乃度其为火乎。非也。初次头痛,神识清灵,继而痛甚,时兼 语。惟火足以乱我神明,风虽甚,不能扰我之方寸,经谓火郁者发之,升柴之所以敢于尝试也。幸皆应手。实堪相庆。特头痛虽定,而遍体游行作痛,若系血不濡经,则痛有定,痛势亦略缓,今游行甚速,还是风火之余威,窜入于络隧之间。脉数,重按细弦,轻取微浮,与所审证据,亦属相符。拟泄热祛风,以消余烬。


秦艽 僵蚕 桑寄生 独活 青防风 丹皮 淡芩 黑山栀 连翘 青果 芦根



左 颈项牵引头脑作痛,耳窍发胀。肝火风郁于少阳阳明。


桑叶(一钱五分) 黑山栀(三钱) 荆芥(一钱) 淡芩(一钱五分酒炒) 菊花(二钱) 丹皮(二钱)苦丁茶(三钱) 元参(三钱) 连翘壳(四钱) 荷叶边(三钱)



钱(右) 向有胃痛,不时举发,偏左腹硬,头痛右甚,甚则引及目痛。脉形尺涩。肝火风上旋。宜清以泄之。


冬桑叶(一钱) 黑山栀(三钱) 池菊花(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粉丹皮(二钱) 细生地(四钱) 青葙子(三钱酒炒) 蔓荆子(一钱) 肥玉竹(三钱) 荷叶边(三钱)


【二诊】 脉弦尺涩。偏右头痛,引及目珠,稍涉辛劳,咽中燥痛。肝火风不熄。养不足之阴,泄独胜之热。


细生地(四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池菊花(二钱) 丹皮(二钱) 蔓荆子(一钱五分) 青葙子(三钱酒炒) 淡芩(一钱五分酒炒) 玉竹(三钱) 黑山栀(三钱) 野黑豆(三钱) 荷叶边(三钱)



张(左) 土郁稍舒,头痛时作时止。土位之下,燥气承之也。


郁金 羌活 白术 泽泻 制半夏 上广皮 炒米仁 赤猪苓 晚蚕砂(包) 范志曲 白蒺藜



右 喉疳之后,风火未清,风气通肝,以致火风游行经络,头痛如破,甚则随地结块,所谓热甚则肿也。


川芎 羚羊片 丹皮 蔓荆子 秦艽 山栀 白僵蚕 防风 香白芷 菊花


【二诊】 头痛减而少腹有气上冲,直抵咽喉,寤难成寐。脉洪大稍敛,而关脉仍弦。肝火风未能尽平,厥气从而附和。前法再参调气。


白芷 白芍 丹皮 本 金铃子 鲜菊花 山栀 当归 香附 青皮 枇杷叶



右 导火下行。寐得略安,而头痛仍盛,呕吐咳逆。脉细涩,左部带弦,无非阳气未能下潜。再反佐以进。


羚羊片(一钱先煎) 广橘红(一钱) 白石英(三钱) 陈胆星(五分) 左牡蛎(盐水炒八钱) 茯苓神(各三钱) 炒栝蒌皮(三钱) 石决明(五钱) 竹沥(一两) 姜汁(少许)



某(右) 老年偏左头疼。产育过多,血亏则肝乏营养,阳气僭上也。


酒炒当归 蜜炙白芷 池菊花 白僵蚕 蜜炙川芎 酒炒白芍 蔓荆子 龟甲心 生地炭



孙(在) 头痛在额为甚,鼻窍不利。右脉弦大。阴分素亏,外风引动内风。用选奇汤进退。


淡豆豉(三钱) 淡芩(一钱五分) 黑豆衣(三钱) 川石斛(四钱) 青防风(一钱) 池菊(二钱)本(一钱) 水炒竹茹(一钱) 干荷叶边(三钱) 葱白头(二枚)


大意


头为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惟经气上逆.干犯清道.不得营运.则壅遏为痛.(微论)


内因


自外入者.风寒暑湿之邪.自内发者.气血痰郁之异.(玉机)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与气相搏.脉满而痛.(汇补)


外候


头脑痛连两额属太阳.头额痛连目齿属阳明.头角痛连耳根属少阳.太阳穴痛属脾虚.巅顶痛属肾.目系痛属肝.(汇补)


痛分内外外感头痛.如破如裂.无有休歇.内伤头痛.其势稍缓.时作时止.(入门)


痛分诸因


因风痛者.抽掣恶风.因热痛者.烦心恶热.因湿痛者.头重而天阴转甚.因寒痛者.绌急而恶寒战栗.因痰痛者.昏重而眩晕欲吐.因食痛者.噫酸发热而恶食.气虚痛者.九窍不利.恶劳动.其脉大.血虚痛者.鱼尾上攻.恶惊惕.其脉芤.肾厥痛者.下虚上实.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气逆痛者.心头换痛.其症胸腹胀满.


呕吐酸水.(汇补)


厥头痛症


厥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胸中寒邪.故厥逆而头齿皆痛.


真头痛症


真头痛者.引脑及巅.陷入泥丸大痛.手足青冷至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用和)外灸百会穴.内进参附汤.亦有生者.


脉法


寸口紧盛.或短或弦或浮.皆主头痛.又浮弦为风.浮洪为火.细濡为湿.滑大为痰.短涩为虚.


治法


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东垣)古方治头痛.每用风药者.取其味轻.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可假此引经.(必读)


郁热当清


头痛多主于痰.甚必兼火.(丹溪)有久痛而感寒便发.外用重绵包裹者.此属郁热.盖本热而标寒也.因其本有郁热.毛窍常开.风寒易入.束其内火.闭逆为痛.惟泻火凉血.佐以辛凉散表.(玉纶)


寒湿当取


湿热头痛.心烦重滞.病在隔中.过在手太阳少阴.寒湿头痛.气上而不下.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手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偏头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准绳)


用药


头痛.若属外邪痰火诸有余者.主以二陈汤.风.加羌活、防风.寒.加细辛、 本.湿.加苍术、白芷.火.加山栀、酒芩.郁热.加酒浸大黄、细辛、芽茶.风热.加天麻、蔓荆.又太阳加 本.阳明加白芷.少阳加柴胡.太阴加苍术.少阴加细辛.厥阴加吴萸.此六经引经药也.若属气虚者.顺气和中汤.加天麻、川芎.血虚者.四物汤.加薄荷、甘菊.风热.用清空膏.风痰.用玉壶丸.痰火.用石膏散.寒湿.用芎辛汤.痰厥.用白术半夏天麻汤.肾厥.


用玉真来复丹.肝虚.用生熟地黄丸.肝火.用逍遥散.


快捷方式法


治风虚半边头痛者.用白芷二钱.黄牛脑一个.川芎三钱.入瓷器内.酒煮食之.任量一醉.睡后即愈. 治寒湿头痛.用白凤仙一株捣烂.火酒浸.露七夕.去渣.饮酒效. 治血气虚而头痛.憎风恶寒.用盐披草纸上.于痛处以热熨斗熨之.冷即再熨.以平为度. 热郁脑中而痛者.以硝石为末.吹入鼻中.即止. 气郁偏头痛.用蓖麻同乳香、食盐捣.贴太阳穴.即止.凡外感头目闷痛甚者.用葱叶插入鼻内一二寸.觉气通.即减.


【附:眉棱痛】


眉棱者.目系之所过.上属于脑.外挟风寒.内成郁热.上攻头脑.下注目睛.则眉骨作痛.又有肝火壅热者.


有风痰上攻者.有湿气内郁者.(必读)有肝经血虚.见光则痛者.有肝经伤饮.昼静夜剧身重者.若妇人经行将尽.不能安养.或以针指劳神.致令眉骨酸痛者.专以益阴养血.(汇补)


【附:脑痛】


头脑作痛.犹如刀劈.动辄眩晕.脑后抽掣跳动.举发无时.此肝经痰火.名曰厥疾.厥者.逆也.恚怒太过.气与血俱逆于高巅.而胆穴又络于脑.宜清痰降火.以芩、连、花粉、胆草、大黄、芦荟、丹皮、赤芍之类.调猪胆汁服之.若虚弱人患此.宜逍遥散加川芎、生地主之.


用药


肝虚.主以生熟地黄丸.血虚.主以加味逍遥散.湿痰.主以导痰汤.风热.主以上清散.此症失治.多致伤目.


或两耳出脓.则危矣.


头痛选方


二陈汤 统治头痛(方见痰症)


顺气和中汤 治气虚头痛.


即补中益气汤加芍药、川芎、蔓荆、细辛.


加味四物汤 治血虚头痛.


即四物汤加甘菊、蔓荆.


清空膏 治风热头痛.


羌活 防风(各一两) 柴胡(七钱) 川芎(五钱) 甘草(五钱) 黄芩(酒炒三两) 黄连(炒二两)


末之.每服二钱.清茶下.


玉壶丸(和剂) 治风痰头痛.胸膈满.食不下.咳嗽呕吐痰涎.


南星 半夏(各一两) 天麻(半两) 白面(三两)


水滴丸.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石膏散 治痰火头痛.


川芎(下) 石膏(上) 黄芩(中) 白芷(下)


水煎.


芎辛散 治寒湿头痛.


川芎 细辛(各一钱半) 苍术 甘草 干姜(各一钱)


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痰厥头痛.


天麻 白术 半夏(各一钱) 人参 苍术 陈皮 黄 泽泻 茯苓(各五分) 神曲 麦芽(各七分) 干姜(三分) 黄柏(二分)


水煎.


玉真丸(本事) 治肾厥头痛.


硫黄(二两) 石膏( ) 半夏 硝石(研各一两)


虚甚者.去石膏.加钟乳粉一两.生姜糊丸.姜汤下.外灸关元百壮.


来复丹(和剂) 治上盛下虚.


硝石(同硫黄研) 玄精石 硫黄(各一两) 五灵脂(水澄去砂) 青皮 陈皮(各二两)


为末.醋糊丸.米饮下.


生熟地黄丸 治肝虚头痛.


生地 熟地(上) 天麻 川芎 茯苓(下) 当归 白芍 黑豆 石斛 玄参 地骨皮(中)


蜜丸.


祛风清上散(统旨) 治风热上攻.


酒芩(二钱) 白芷(一钱半) 防风 柴胡 川芎 荆芥 羌活(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


黑锡丹(和剂) 治真头痛.


沉香 附子 葫芦巴 肉桂(各五钱) 茴香 破故纸 金铃子 肉果 木香(各一两) 黑锡 硫黄(炒成珠各三两)


一方.有阳起石半两.巴戟天一两.酒煮.面糊丸.姜汤下.


羌活黑附汤(东垣) 治寒厥头痛.


麻黄 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钱) 升麻(二分) 甘草(二分) 附子(一分) 白芷(三分)


水煎.


彻清膏蔓荆 细辛 薄荷 川芎 本 甘草川芎茶调散(玄珠)


薄荷(三钱) 川芎(一两) 荆芥(四钱) 白芷(五钱) 细芽茶(三钱) 黄芩(二两酒炒)


头顶痛及脑痛.加细辛、 本、蔓荆子各一钱.每服二三钱.清茶下.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伤寒太阳。)


吴茱萸汤(见伤寒吐。)


清空膏(东垣)


羌活 防风(各一两) 柴胡(七钱) 川芎(五钱) 甘草(炙,一两半) 黄连(炒,一两) 黄芩(三两,一半酒制,一半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临卧送下。


白虎汤(见伤寒发热。)


安神散(东垣)


黄 羌活 酒黄柏(各一两) 防风(二钱半) 酒知母 酒生地黄 柴胡 升麻(各五钱)炙甘草 生甘草(各三钱)


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加蔓荆子半钱,川芎三分,再煎至一盏,临卧去渣热服。东垣、丹溪治虚热头痛,大率皆以酒芩、酒连、酒柏加风剂也。


川芎散(《宝鉴》) 治头风,偏正头痛昏眩,妙方。


川芎 细辛 羌活 槐花 甘草(炙) 香附子 石膏(各半两) 荆芥 薄荷 菊花 防风(去叉) 茵陈(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日三服。忌动风物。


清上泻火汤(东垣) 昔有人年少时气弱,于气海、三里节次约灸五七百壮,至年老添热厥头痛,虽冬天大寒,独喜风寒,其头痛便愈,微来暖处,或见烟火,其痛复作,五七年不愈,皆灸之过也。


羌活(三钱) 酒知母 酒黄芩(各一钱半) 黄 酒黄柏(各一钱) 防风 升麻(各七分)柴胡 本 酒黄连 生地黄 甘草(各五分) 川芎 荆芥 蔓荆子(各二分) 苍术 当归(各三分) 细辛 红花(各少许)


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


补气汤(东垣) 服前药之后服此药。


黄 (八分) 甘草(炙) 当归身(各二钱) 柴胡 升麻(各二分) 细辛(少许) 麻黄(炒) 苦丁香(各半钱)


上水煎服。


石膏散(《宝鉴》)


麻黄(去根节) 石膏(各一两) 何首乌(半两) 葛根(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水煎,稍热服。


石膏散(《宝鉴》)


川芎 石膏(乱纹好者) 白芷(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四钱,热茶清调下。


荆芥散(《本事》) 治头风。


荆芥 石膏( 存性,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三片,葱白三寸和须,使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服。


治丈夫妇人风虚头疼,气虚头疼,妇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疼,一切头疼,并皆治之。


茵陈(拣净,五两) 麻黄 石膏( 存性。各二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食后服,服毕仰卧霎时。


羌活附子汤(东垣)


黄 麻黄(各一钱) 羌活 苍术(各半钱) 防风 升麻 甘草(各二分) 黑附子(一分)白芷 白僵蚕 黄柏(各三分)


水煎,去渣温服,食后。若有寒嗽,加佛耳草三分。


麻黄吴茱萸汤(东垣)


苍术(一钱) 麻黄 羌活(各五分) 吴茱萸(三分) 本 柴胡 升麻 黄 当归 黄柏黄连 黄芩(各二分) 半夏 川乌 蔓荆子(各一分) 细辛 红花(各少许)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


透顶散(《本事》) 治偏正头风,夹脑风,并一切头风,不问年深日近。


细辛(表白者,三茎) 瓜蒂(七个)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脑子 麝香(各一黑豆大)


上将脑、麝,乳钵内研极细,却将前四味研匀,另自治为末,然后入乳钵内,烫起脑、麝令匀,用瓦罐子盛之,谨闭罐口。患人随左右搐之,一大豆许,良久出涎一升许则安。


大川芎丸(河间) 治头风旋晕眩急,外合阳气,风寒相搏,胃膈痰饮,偏正头疼,身体拘倦。


川芎(一斤) 天麻(四两,用郓州者)


上为末,炼蜜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下,食后服。


神圣散(河间) 治脑风,邪气留饮不散,项背怯寒,头痛不可忍者。


麻黄(去节) 细辛(去苗) 干蝎(生一半,炒一半) 藿香叶(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煮荆芥、薄荷,酒调下,茶调亦得。并治血风证。


乳香盏落散(《宝鉴》) 治男子妇人偏正头疼不可忍者。


御米壳(去蒂,四两) 陈皮 甘草(炙) 桔梗(去芦) 柴胡(去苗。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盅,入灯芯十茎,长四指,同煎七分,去渣,食后温服。


顺气和中汤 治气虚头痛。


黄 (一钱半) 人参(一钱) 白术 陈皮 当归 芍药(各五分) 甘草(炙) 升麻 柴胡(各三分) 蔓荆子 川芎 细辛(各二分)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服之减半,再服而愈。


调中益气汤(见劳倦。) 半夏白术天麻汤(见眩晕。)


玉壶丸(《和剂》) 治风痰吐逆,头痛目眩,胸膈烦满,饮食不下,及咳嗽痰盛,呕吐涎沫。


天南星(生) 半夏(生。各一两) 天麻(半两) 头白面(三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煮五七沸,候药浮即熟,漉出放温,别用生姜汤下,不计时候服。


水煮金花丸(见痰饮。)


玉真丸(《本事》) 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


硫黄(二两) 石膏( 通赤,研) 半夏(汤洗) 硝石(研。各一两)


上为细末,研匀,生姜汁糊丸,如桐子大,阴干。每服二十丸,姜汤或米饮下。


更灸关元百壮。《良方》中黄丸子亦佳。虚寒甚者,去石膏,用钟乳粉一两。


正元散(见劳倦。) 大三五七散(见中风。) 来复丹(见中暑。) 黑锡丹(见痞。)


茸朱丹(《魏氏》)


好辰砂 草乌 瞿麦 黄药子(各一两)


上为粗末,瓷碗一个,以姜汁涂炙数次,入砂在内,上铺诸药,复以盏盖了,掘一个小坑,安碗在内,用熟炭五斤, 令火尽,吹去草药灰,取辰砂研细,或只独用辰砂末。每服一钱半,淡姜汤下。或加用鹿茸, 去毛,切片酒浸,为末三两,和黄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人参汤下,空心服。(熟砂有毒,更宜斟酌。)


钓藤散(见眩晕。) 治中汤 红丸子(二方并见伤食。) 葛花解酲汤(见伤饮。) 沉香降气散(见气。) 苏子降气汤(见气。) 养正丹(见气。) 既济解毒汤(见上热下寒。)


白芷散(东垣) 治风头痛,搐鼻。


石膏 芒硝(各二钱) 薄荷(三钱) 郁金 白芷(各二钱)


上为细末,口含水搐鼻。


若症在太阳,加羌活二钱,防风一钱,红豆二粒,为末搐之。


川芎散(东垣) 搐鼻。


青黛(一钱半) 蔓荆子 川芎(各一钱二分) 郁金 芒硝(各一钱) 石膏(一钱三分) 细辛根(一)钱) 薄荷叶(二钱) 红豆(一粒)


上为末。


瘦人搐鼻药(丹溪)


软石膏 朴硝(半钱) 脑子 檀香皮 荆芥 薄荷叶(各一钱) 白芷 细辛(各三钱)


如圣散(《宝鉴》) 治眼目偏痛,头风。


麻黄(烧灰,半两) 盆硝(二钱半) 麝香 脑子(各少许)


上为细末,搐之。


又方


杨梅青 硝石 伏龙肝各等分,为末搐鼻。


瓜蒂神妙散(河间) 治偏正头目昏眩,及偏正头痛。


焰硝 雄黄 川芎 薄荷叶 道人头(即苍耳子) 藜芦(各一分) 天竺黄(一钱半)


上为细末,含水,鼻中搐一字,神验。


火筒散(初虞) 治头风。


蚯蚓粪(四钱) 乳香(二钱) 麝香(少许)


上为末,用纸筒自下烧上,吸烟搐鼻内。


一滴金丸(《奇效》) 治首风,及偏正头风。


人中白 地龙(各一分)


上为细末,用羊胆汁和丸,如芥子大。每用一丸,新汲水一滴化开,滴入两鼻中。


治八般头风。(《本事》)


草乌尖 细辛(等分) 黄丹(少许)


上为细末,用苇管搐入鼻中。


《斗门方》治卒头上痛。皂荚末吹鼻,嚏即止。


头风摩散方(《金匮》)


大附子(一枚,炮) 食盐(等分)


上二味为末,以方寸匕摩疹上,令药力行。


《圣惠》治风头痛,每天欲阴风雨先发者。用桂心一两,为末,以酒调如膏,用敷顶上并额角。


治头风饼子(《圣惠》)


五倍子 全蝎 土狗(各七个)


上为末,醋糊作如钱大饼子,发时再用醋润透,贴太阳穴上,炙热贴之,仍用帕子缚之,啜浓茶,睡觉即愈。


冲和膏(《玄珠》) 治偏正头风肿痛,并眼痛者。


紫荆皮(炒,五两) 独活(去节,炒,三两) 赤芍药(炒,二两) 白芷 菖蒲(各一两)


上为末,葱头煎浓汤调涂。


秘方贴头风热痛用大黄、朴硝各等分,为末,井底泥和捏作饼,贴两太阳穴。


秘方茶调散(《玄珠》) 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痛,及头风热痛不可忍。


片芩(二两,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 小川芎(一两) 细芽茶(三钱) 白芷(五钱) 薄荷(三钱) 荆芥穗(四钱)


头巅及脑痛,加细辛、 本、蔓荆子各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用茶清调下。


芎术汤(《奇效》,下并同) 治湿头痛,眩晕痛极。


川芎 附子(生,去皮脐) 白术(以上各三钱) 桂心(去皮) 甘草(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七片,枣二枚,煎至一盅,食远服。


川芎散 治风盛膈壅,鼻塞清涕,热气上攻,眼目多泪生眵,及偏正头痛。


川芎 柴胡(各二钱) 细辛 半夏曲 人参 前胡 防风 甘菊花 甘草(炙。各一钱)


薄荷(少许)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三片,煎至一盅,食后服。


菊花散 治风热上攻,头痛不止。


甘菊花(去梗) 旋复花(去梗) 防风(去芦) 枳壳(去瓤,麸炒) 川羌活(去芦) 蔓荆子 石膏甘草(炙。各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五片,煎一盅,不拘时服。


芎辛导痰汤 治痰厥头痛。


川芎 细辛 南星 陈皮(去白) 茯苓(以上各一钱半) 半夏(二钱) 枳实(麸炒) 甘草(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七片,煎至一盅,食后服。


大追风散 治久新偏正头疼,肝脏久虚,血气衰弱,风毒上攻,头目眩晕,心烦,百节酸疼,鼻塞声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一切头风。兼治妇人血风攻注。此药消风化痰,清利头目。


川乌(炮,去皮脐) 防风 川芎 荆芥 僵蚕(炒去丝) 石膏( )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白附子(炮) 全蝎(去毒,炒) 羌活 地龙(去上,炒) 南星 天麻 白芷(以上各五钱) 乳香(研) 没药(研) 草乌(炮) 雄黄(以上各一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临睡细茶汤调服。


止痛太阳丹 天南星 川芎(各等分)


上为细末,用连须葱白,同捣烂作饼,贴于太阳痛处。


治气攻头疼不可忍者蓖麻子 乳香(各等分)


上同捣烂作饼,贴太阳穴上。如痛定,急去顶上解开头发出气,即去药。一方,无乳香。


治头痛不可忍方上用蒜一颗,去皮,研取自然汁,令病患仰卧垂头,以铜筋点少许,滴入鼻中,急令搐入脑,眼中泪出,瘥。


治头痛上用水调决明子末,贴太阳穴。一方,作枕,去头风,明目。


急风散 治男女偏正头风,夹脑风,太阳穴痛,坐卧不安。


川乌(生,去皮脐) 辰砂(研,各一两) 南星(生,二两)


上为细末,用酒调涂痛处,小儿贴囟门。


点头散 治偏正头疼。


川芎(二两) 香附子(四两,炒,去毛)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茶清调服。


芎犀丸 治偏正头疼,一边鼻不闻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气一阵,服芎、蝎等药不效者,服此不十服愈,及治喷嚏稠浓。


川芎 朱砂(研,纳一两为衣) 石膏(研) 片脑(以上各四两)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细辛(以上各二两) 犀角(生用) 栀子(各一两) 阿胶(炒,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食后细嚼,茶、酒任下。


葫芦巴丸 治气攻头痛如破。


葫芦巴(炒) 三棱(锉,醋浸炒干) 干姜(炮。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温生姜汤或温酒调服。及治瘴疟瘥后头痛。


〔偏头风〕


川芎散(《宝鉴》)


甘菊花 石膏 川芎 白僵蚕(各六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茶清调下。


洁古方 治头痛连睛痛。


石膏 鼠粘子(炒)


上为细末,茶清食前调下。


细辛散(东垣)


细辛(两分) 川芎(七分) 柴胡(两分) 黄芩(酒炒,一钱) 生黄芩(五分) 瓦粉(两分) 甘草(炙,一钱半) 黄连(酒炒,七分) 芍药(半钱)


每服三钱,水煎,食后温服。


治偏头疼方郁金(一颗) 苦葫芦子(一合)


上为细末,用白绢子裹药末一钱,于新汲水内浸过,滴向患处鼻中,得黄水出即瘥。


仙灵脾浸酒方 治偏头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用仙灵脾一斤,细锉,以无灰酒两斗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取出药。每日随性暖酒饮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酒尽再合。合时忌鸡、犬见之。


白附散(《本事》) 治风寒客于头中疼痛,牵引两目,遂至失明。


白附子(一两) 麻黄(不去节) 川乌 南星(各半两) 全蝎(五个) 干姜 朱砂 麝香(各两钱半)


上为细末,酒调一字服。略睡少时效。


治偏头风猪牙皂角(去皮筋) 香白芷 白附子(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右疼右边卧,左疼左边卧,皆疼仰卧,食后服。


一粒金(东垣) 治偏头风。


荜茇(以猪胆汁拌匀,入胆内悬待阴干用) 玄胡索 青黛 白芷 川芎(各一两)


上为细末,无根水为丸。每用一丸,以无根水化开,搐鼻内,外以铜钱咬口内出涎。


〔雷头风〕


清震汤(《保命》) 治头面疙瘩,憎寒拘急,发热,状如伤寒。


升麻 苍术(米泔浸一宿,各四钱) 荷叶(一个,全者)


用水二盅,煎八分,食后服。


茶调散(即二仙散。)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温水下十五丸,每服加十丸,以利为度,日三服。


神芎丸(子和) 治心经积热,风痰壅滞,头目赤肿,或有疮疖,咽膈不利,大小便闭涩,一切风热之证,并宜服之。


大黄(生) 黄芩(各二两) 牵牛(生) 滑石(各四两) 黄连 薄菏叶 川芎(各半两)


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温水送下。


乌荆丸(见中风。)


愈风饼子(子和)


川乌(炮,半两) 川芎 甘菊 白芷 防风 细辛 天麻 羌活 荆芥 薄荷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剂,捏作饼子。每服三五饼,细嚼,茶酒送下,不计时候。


凉膈散(见发热。)


黑锡丹(《和剂》) 治真头痛。


沉香 附子(制) 葫芦巴 肉桂(各半两) 茴香 破故纸 肉豆蔻 金铃子 木香(各一两) 黑锡 硫黄(与黑锡结砂子。各二两)


上为末,同研匀,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阴干,以布袋擦令光莹。每服四十丸,空心姜、盐汤送下。一方有阳起石(半两),巴戟(一两)。


普济消毒饮子(东垣)


黄芩 黄连(各半两) 人参(三钱) 橘红 玄参 甘草(生。各二钱) 连翘 鼠粘子 板蓝根马屁勃(各一钱) 白僵蚕(炒) 升麻(各七分) 柴胡 桔梗(各二钱)


上共为细末,用汤调,时时服。或拌蜜为丸,噙化。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热服之,食后时时服之。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热甚者,宜砭刺之。


黑白散(洁古) 治大头病,如神。


乌黑蛇(酒浸) 白花蛇(去头尾,酒浸) 雄黄(二钱) 大黄(煨,半两)


上为极细末,每服一二钱,白汤调,无时。甘桔汤(见咽喉。)


〔眉棱骨痛〕


选奇汤(东垣)


防风 羌活(各三钱) 酒黄芩(一钱,冬不用。如能食,热痛者加之) 甘草(三钱,夏生,冬炙用)


每服三钱,水煎,稍热服,食后时时。


祛风清上散(《统旨》) 治风热上攻,眉棱骨痛。


酒黄芩(二钱) 白芷(一钱半) 羌活 防风 柴胡梢(各一钱) 川芎(一钱二分) 荆芥(八分)


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后服。


二陈汤(见痰饮。)


羌乌散(丹溪) 治因风眉骨痛不止者。


川乌 草乌(各一钱,此二味俱用童便浸二宿) 细辛 羌活 片芩(酒拌炒) 甘草(炙。各半钱)


上为细末,分二服,茶清调下。


生熟地黄丸(见目。) 导痰汤(见痰饮。)


小芎辛汤(《良方》) 治风寒在脑,或感湿邪头痛脑晕,及眉棱眼眶痛者。


川芎(三钱) 细辛(洗去土) 白术(各二钱) 甘草(一钱)


水二盅,姜二片,煎八分,食远服。


上清散(《奇效》) 治头痛、眉骨痛、眼痛不可忍者。


川芎 郁金 芍药 荆芥穗 芒硝(以上各半两) 薄荷叶 乳香 没药(以上各一钱) 片脑(半钱)


上为细末,每用一字,鼻内搐之。


治眉心并眉梁骨疼者。用二陈汤煎饮,下青州白丸子,立验。


〔头风屑〕


泻青丸


当归(去芦,焙称) 草龙胆(焙称) 川芎 栀子 川大黄(煨) 羌活 防风(去芦)


上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鸡头大。每服一丸,煎竹叶汤同砂糖温水化下。


人参消风散(《宝鉴》) 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蠕动,目眩旋运,耳啸蝉鸣,眼涩好睡,鼻塞多嚏,皮肤顽麻,燥痒瘾疹。又治妇人血风,头皮肿痒,眉骨疼旋欲倒,痰逆恶心。


芎 羌活 防风 人参 茯苓(去皮) 白僵蚕(炒) 藿香叶 荆芥穗 甘草(炙) 蝉壳(去土,各二两) 浓朴(去皮,姜制) 陈皮(去白。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如久病偏头风,每三日服,便觉轻减。如脱着沐浴,暴感风寒,头痛声重,寒热倦疼,用荆芥茶清调下半盏。小儿虚风,目涩昏倦,及急慢惊风,用乳香、荆芥汤调下亦得。


紫菀丸(见积聚。)


〔头重〕


红豆散


麻黄根(炒,半钱) 苦丁香(半钱) 红豆(十粒) 羌活(烧) 连翘(各三钱)


上五味,为细末,鼻内搐之。


治头内如虫蛀响,名天白蚁。用茶子细末吹鼻中。


〔薛〕东垣云∶足太阳头痛,脉浮紧,恶风寒,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为主。手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足阳明头痛,身热目疼鼻干,恶寒发热,脉浮缓而长,升麻汤,(升麻,葛根。)或石膏、白芷为主。手太阳头痛,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足少阴经头痛,足寒气逆,为寒厥,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太阳。)为主。足厥阴头项痛,或吐涎沫,厥冷,脉浮缓,吴茱萸汤(伤寒吐。)


主之。诸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诸气虚头痛,人参、黄 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杂病劳倦。)少加川芎、蔓荆、细辛。痰厥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杂病眩晕。)厥逆头痛,羌活附子汤。(杂病头病。)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若脉杂乱而病见不一,且补胃为主。一妇人因劳,耳鸣头痛体倦,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而痊。三年后得子,因饮食劳倦、前证益甚,月经不调,晡热,内热,自汗,盗汗,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顿愈。经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故脾胃一虚,耳目九窍皆为之病。一妇人两眉棱痛,后及太阳,面青善怒,此肝经风热之证,用选奇汤(杂病头痛。)合逍遥散(调经。)加山栀、天麻、黄 、半夏、黄芩而愈。此证失治,多致伤目或两耳出脓,则危矣。


旋复花汤 许叔微云∶妇人患头风者,十居其半,每发必掉眩,如在车船上。盖因血虚,肝有风邪袭之尔。予尝处旋复花汤,此方修合服之,比他药甚效。


川芎 当归(去芦) 羌活(去芦) 旋复花 细辛(去苗) 蔓荆子 防风(去芦)


石膏 本(去芦) 荆芥穗 半夏曲 干地黄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进二服。


七生丸 治男子妇人八般头风,及一切头痛,痰厥,气厥,饮厥,伤寒,伤风头痛不可忍者,并皆治之。


川乌头 草乌头 天南星(三味并生,去皮) 半夏(冷水洗去滑) 川芎白芷 石膏(并生用,各等分)


上为细末,研韭菜自然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加至十丸,嚼生葱、茶送下,食后,日进二服。(陈尝治邓安人头痛如破,诸药无效,加北细辛等分,全蝎减半为丸,服二十粒,即愈。)


药隐老人云∶若头痛连齿,时发时止,连年不已。此由风寒中于骨髓,留而不去。脑为髓海,故头痛齿亦痛,谓之厥逆头痛。宜白附子散,灸曲鬓穴。此穴在耳上,将耳掩前正尖上,可灸七壮,左痛灸左,右痛灸右。


白附子散


白附子(炮,一两) 乌头(炮,去皮脐) 天南星(炮) 麻黄(不去根节,各半两)


干姜(炮) 辰砂(研,各二钱半) 全蝎(炒,五枚) 麝香(另研,一字)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治头风痛不可忍。


硝石 人中白 脑子(各等分)


上研令极细,每用一字,搐入鼻中。


川芎茶调散 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


薄荷(八两) 川芎 荆芥(各四两) 羌活 白芷 防风 甘草(炙,各二两) 细辛(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如圣饼子 (《和剂》)治男妇气厥,上盛下虚,痰饮风寒,伏留阳经,偏正头疼,痛连脑颠,吐逆恶心,目瞑耳聋。常服清头目,消风化痰暖胃。


防风 生半夏 天麻(各半两) 天南星(洗) 川乌(去皮尖) 干姜(各一两)


川芎 甘草(炙,各二两)


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芡实大,捻作饼子,日干。每服五饼,同荆芥穗三五茎细嚼,茶酒汤任下,无时。


若头痛筋挛,骨重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咳嗽烦冤,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由肾气不足而内着,其气逆而上行,谓之肾厥头痛。宜玉真丸与硫黄丸。


玉真丸


硫黄(研,三两) 硝石(二分,研) 石膏( 研) 半夏(汤洗,为末,各一两)


上研令停匀,生姜自然汁打糊丸如梧子大,生姜汤下三十丸。一方,无半夏,有天南星。


硫黄丸 治头痛不可忍,或头风年深暴患,无所不治,服此除根。


硝石(一两) 硫黄(二两)


上研令极细,滴水丸如指头大。空心,蜡茶清嚼下一丸。《百一方》云∶中暑者,以冰水服之,下咽即洒然。治伤冷,以艾汤下。


裕陵传王荆公偏头疼方,云是禁中秘方。用生芦菔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左,右痛注右,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


〔大〕夫人头者,诸阳之会也。凡产后五脏皆虚,胃气亏弱,饮食不充,谷气尚乏,则令虚热,阳气不守,上凑于头,阳实阴虚,则令头痛也。又有产后败血头痛,不可不知。黑龙丹言之甚详。


〔薛〕前证若中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若血虚,用四物加参、术。血气俱虚,用八珍汤。若因风寒所伤,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一产妇患头痛,日用补中益气汤不缺,已三年矣。稍劳则恶寒内热,为阳气虚。以前汤加附子一钱,数剂不发。一妇人产后头痛面青,二年矣。日服四物等药。余谓肾水不能生肝木而血虚,用六味丸加五味子,两月而痊。


川芎散 治产后头痛。


真天台乌药皮 大川芎(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烧红秤锤淬酒调服。


一奇散 治同前。


取当归、川芎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芎附散 治产后败血作梗,头痛诸药不效者。


大附子一枚,酽醋一碗,用火四畔炙透,蘸醋令尽,去皮脐,加川芎一两,并为末,每服一钱,(又作二钱。)茶清调下。


郭茂恂嫂金华君,产七日不食,始言头痛,头痛已又心痛作,既而目睛痛如割如刺,更作更止,相去无瞬息间。每头痛甚,欲取大石压良久渐定。心痛作则以十指抓壁,血流满掌,痛定目复痛,又以两手自剜取之。如是十日不已,众医无计。进黑龙丹半粒,疾少间,中夜再服下,瞑目寝如平时,至清晨下一行,约三升许,如蝗虫子,三疾减半。巳刻又行如前,则顿愈矣。(黑龙丹见前产后通用方。)


〔丹〕一妇年三十余,产后身热头痛肚痛。


陈皮 白术 白芍药(各二钱) 黄芩(二钱半) 川芎(一钱) 干姜 牡丹皮 甘草(各一钱半) 荆芥(半钱)


上分四帖,水煎服。


加减四物汤 (《保命》)治产后头痛。血虚、痰癖、寒厥,皆令头痛。


苍术(一两六钱) 羌活 川芎 防风 香附(炒) 白芷(各一两) 石膏(二两半) 细辛(一两半)


当归 甘草(各半两)


上粗末,每用一两,水煎,不拘时服。如有汗者,知气弱头痛也。方中加芍药三两。


桂一两半,生姜煎。如痰癖头痛,加半夏三两、茯苓一两,生姜煎。如热痰头痛,加白芷三两、石膏三两、知母一两。如寒厥头痛,加天麻三两、附子一两半、生姜三片,煎服。


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世俗治头痛,不从风则从寒,安知其有不一之邪乎。


试考《内经》论头痛所因以明之,如风从外入,振寒汗出头痛。新沐中风为首风,当先风一日,头痛不可以出内。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齿亦痛。


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气怫于上头痛。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其病热郁于上头痛。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头痛,发热恶寒如疟。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太阳之胜,热反上行,头项顶巅脑户中痛,目如脱。太阳之复,心痛痞满,头痛。太阴司天,湿淫所胜,腰脊头项痛时眩。太阴在泉,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太阴之复,头顶痛重,而掉螈尤甚。阳明之复,咳哕烦心,病在膈中,头痛。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灵枢》谓风痹,股胫烁,足如履冰,时如入汤,烦心头痛时眩,悲恐短气,不出三年死。凡此皆六气相侵,与清阳之真气相薄而痛者也。至于头痛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头痛巅病,下虚上实。注以肾虚不能引膀胱之气故尔。心烦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心热病者,卒心痛烦闷,头痛面赤,刺手少阴、太阳。肺热病者,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刺手太阴、阳明。肾热病者,项痛员员澹澹然,刺足少阴、太阳。《灵枢》谓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取血与厥阴。


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取手、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头痛不可取于 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侧取不可远取也。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膀胱足太阳所生病,头囟顶脑户中痛。胆足少阳所生病,头痛。凡此皆脏腑经脉之气逆上,乱于头之清道,致其不得营运,壅遏经隧而痛者也。盖头象天,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因与其气相薄,郁而成热则脉满,满则痛。若邪气稽留则脉亦满,而气血乱故痛甚,是痛皆为实也。若寒湿所侵,虽真气虚,不与相薄成热,然其邪客于脉外则血泣脉寒,寒则脉缩卷紧急,外引小络而痛,得温则痛止,是痛为虚也。如因风木痛者,则抽掣恶风,或有汗而痛。因暑热痛者,或有汗,或无汗,则皆恶热而痛。因湿而痛者,则头重而痛,遇天阴尤甚。因痰饮而痛者,亦头昏重而痛,愦愦欲吐。因寒而痛者,绌急恶寒而痛。


各与本脏所属,风寒湿热之气兼为之状而痛。更有气虚而痛者,遇劳则痛甚,其脉大。有血虚而痛者,善惊惕,其脉芤。用是病形分之,更兼所见证察之,无不得之矣。东垣曰∶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春气者、病在头。


又诸阳会于头面,如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直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病则冲头痛。又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病则头角额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有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太阳经头痛,恶风寒,脉浮紧,川芎、独活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用柴胡、黄芩主之。阳明经头痛,自汗发热,不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太阴经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脉沉缓者,苍术、半夏、南星主之。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厥阴经头疼,项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三阳头痛药,羌活、防风、荆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芎、芍药、细辛、葱白。(连须)阴证头痛,只用温中药,如理中、姜、附之类。风湿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偏正头痛,年深不愈,并以清空膏主之。如苦头痛,每料中加细辛二钱。如太阴脉缓有痰,名曰痰厥头痛,去羌活、防风、川芎、甘草,加半夏一两半。如偏头痛服之不愈,减羌活、防风、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发热恶热而渴,此阳明头痛,只与白虎汤加白芷。(丹溪云∶东垣清空膏,诸般头痛皆治,惟血虚头痛,从鱼尾相连痛者不治。又云∶治少阳头痛。如痛在太阳、厥阴者勿用,盖谓头巅痛也。)头旋眼黑,头痛,宜安神散、川芎散。热厥头痛,虽严寒犹喜风寒,微来暖处,或见烟火,其痛复作,宜清上泻火汤,后用补气汤。风热头疼,石膏散、荆芥散。冬月大寒犯脑,令人脑痛齿亦痛,名曰厥逆。


出奇病论中。宜羌活附子汤。头痛,胸中痛,食减少,咽嗌不利,寒冷,脉左寸弦急,宜麻黄吴茱萸汤。湿热在头而头痛者,必以苦吐之,轻者用透顶散搐鼻取涎。


新沐中风为首风,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至其风日则少愈,大川芎丸主之。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项背怯寒,脑户极冷,神圣散主之。凡治头痛,皆用芎、芷、羌、防等辛温气药升散者,由风木虚不能升散,而土寡于畏,得以壅塞而痛,故用此助肝木,散其壅塞也。若风盛疏散太过而痛,服辛散药反甚者,则宜用酸涩,收而降之乃愈,乳香盏落散之类是也。(以上外因。)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东垣以为此气虚头痛也,用人参、黄 主之。罗谦甫治柏参谋六十一岁,先患头昏闷微痛,医作伤寒解之,汗出后痛转加,复汗解,病转加而头愈痛,每召医用药雷同,到今痛甚不得安卧,恶风寒,不喜饮食,脉弦细而微,气短促,懒言语。经曰∶春气病在头。今年高气弱,清气不能上升头面,故昏闷。此病本无表邪,因发汗数四,清阳之气愈亏损,不能上荣,亦不能外固,所以病增甚。宜升阳补气,头痛自愈,制顺气和中汤。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误汗之,卫外之气损,故黄 甘温,补卫实表为君。人参甘温补气,当归辛温补血,芍药味酸,收卫气为臣。白术、陈皮、炙甘草苦甘温,养卫气,生发阳气,上实皮毛腠理为佐。


柴胡、升麻苦辛,引少阳、阳明之气上升,通百脉灌溉周身者也。川芎、蔓荆子、细辛辛温,体轻浮,清利空窍为使。一服减半,再服全愈。血虚头痛,自鱼尾,(眉尖后近发际曰鱼尾。)上攻头痛,当归、川芎主之。当归一两,酒一升,煮取六合,饮至醉效。当归、川芎、连翘、熟 各二钱,水煎去渣,入龙脑薄荷末二钱,乘沸泡之,鼻吸其气,候温即服,服即安卧效。气血俱虚头痛者,于调中益气汤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其效如神。痰厥头痛,眼黑头旋,恶心烦乱,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解。天麻苗,谓之定风草,独不为风所摇,以治内风之神药。内风者,虚风是也。黄 甘温,泻火补元气,实表虚,止自汗。人参甘温,调中补气泻火。二术甘温,除湿补中益气。泽泻、茯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而升阳。炒面消食,荡胃中滞气。麦芽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寒用酒洗,以疗冬日少火在泉而发躁也。东垣壮岁病头痛,每发时两颊尽黄,眩晕,目不欲开,懒于言语,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数日方过。洁古老人曰,此厥阴、太阴合而为病,名曰风痰,宜以《局方》玉壶丸治之,可加雄黄、白术以治风湿,更有水煮金花丸,灸侠溪二穴各二七壮,不旬日愈。鼻鼽腹肿头痛,病在胃。经云∶阳明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动作头重痛,热气潮者属胃。丹溪云∶头痛如破,酒炒大黄半两,茶煎服。娄全善云∶病在胃而头痛者,必下之方愈也。如孙兆以利膈药,下张学士伤食头痛,郭茂恂以黑龙丹,下其嫂产后污血头痛,皆下咽即安是也。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东垣清空膏之类治之。头痛巅病,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许学士谓之肾厥头痛也。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用玉真丸治之。戴复庵用正元散,或大三五七散,入盐煎服;或于正元散内入炒椒十五粒,下来复丹,间进黑锡丹。有服诸药不效,其痛愈甚,宜茸朱丹。《素问》曰∶头疼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眩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下虚者、肾虚也,故肾虚则头痛。上虚者、肝虚也,故肝虚则头晕。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摇不定,目眩耳聋,皆晕之状也。故肝厥头晕、肾厥巅痛、不同如此。


肚厥宜钓藤散。伤食头痛,胸膈痞塞,咽酸,噫败卵臭,畏食,虽发热而身不痛,宜治中汤加砂仁一钱,或红丸子。伤酒头痛,恶心呕吐出宿酒,昏冒眩晕,宜葛花解酲汤。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宜沉香降气散,并苏子降气汤,下养正丹。上热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安卧,身半以下皆寒,足 尤甚,大便微秘,宜既济解毒汤。外有臭毒头痛,一味吃炒香附愈。头痛连睛痛,石膏、鼠粘子炒为末,茶清食前调下。头风搐鼻,白芷散、川芎散、如金散、瓜蒂神妙散、火筒散、郁金散。


【偏头风】头半边痛者是也。丹溪云∶有痰者多。左属风,荆芥、薄荷。左属血虚,川芎、当归。上属痰,苍术、半夏。上属热,黄芩。川芎散、细辛散。荜茇猪胆搐鼻中。荜麻子半两去皮,大枣十五枚去核,上共捣令熟,涂纸上,用箸一只卷之,去箸,纳鼻中良久,取下清涕即止。生萝卜汁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一妇人患偏头痛,一边鼻塞不闻香臭,常流清涕,时作臭气,服遍治头痛药,如芎、蝎等皆不效。后一医人教服《局方》芎犀丸,不十数服,忽作嚏,突出一铤稠脓,其疾遂愈。


【雷头风】头痛而起核块者是也。或云头如雷之鸣也,为风邪所客,风动则作声也。夫治雷头风,诸药不效者,证与药不相对也。夫雷者、震也,震、仰盂,故东垣制药用荷叶者,象震之形,其色又青,乃述类象形。当煎《局方》中升麻汤主之,名曰清震汤。张子和用茶调散吐之,次用神芎丸下之,然后服乌荆丸及愈风饼子之类。衰者用凉膈散消风散热。头上赤肿结核,或如酸枣状,用排针出血则愈。亦有因痰火者,痰生热,热生风故也。痰火上升,壅于气道,兼乎风化,则自然有声,轻如蝉鸣,重如雷声,故名雷头风也。用半夏、(牙皂、姜汁煮,一两)大黄、(酒浸透,湿纸包煨,再浸再煨三次。


二两)白僵蚕、连翘、橘红、桔梗、天麻、(各五钱)片芩、(酒炒七钱)薄荷叶、(三钱)白芷、青礞石、粉草(各一钱)末之,水浸蒸饼丸如绿豆大。食后、临卧茶吞二钱,以痰利为度,然后用清痰降火煎药调理。


【真头痛】


天门真痛,上引泥丸,夕发旦死,旦发夕死。为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古方云与黑锡丹,灸百会,猛进参、沉、乌、附,或可生,然天柱折者,亦难为力矣。


【大头痛】头肿大如斗是也。是天行时疫病。东垣监济源税时,长夏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面目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张县丞亦患此,医以承气汤加蓝根下之稍缓,翼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诊视具说其由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虽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而为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罚无过,殊不知适其病所为故,遂处方用黄连、黄芩,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甘寒,马屁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共为细末。用汤调,时时服之,拌蜜为丸噙化,服尽良愈。


乃施其方,全活甚众,名普济消毒饮子。海藏云∶大头病者,虽在身半以上,热伏于经,以感天地四时非节瘟疫之气所着以成此疾。至于溃裂脓出,而又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也。大抵足阳明邪热太甚,实资少阳相火为之炽,多在少阳,或在阳明,甚则逆传。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其经而取之。湿热为肿,木盛为痛。此邪发于首,多在两耳前后所,先见出者为主为根。治之宜早,药不宜速,恐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已作,有伤人命矣。此疾是自外而之内者,是为血病,况头部分受邪见于无形之处,至高之分,当先缓而后急。先缓者,谓邪气在上,着无形之部分,既着无形,所传无定,若用重剂大泻之,则其邪不去,反过其病矣。虽用缓药,若又急服之,或食前,或顿服,咸失缓体,则药不能除病矣。当徐徐渍无形之邪,或药性味形体据象服饵,皆须不离缓体及寒药,或酒炒浸之类皆是也。后急者,谓前缓剂已经高分泻邪气入于中,是到阴部,染于有形质之所,若不速去,反损阴也。此却为客邪,当急去之,是治客以急也。且治主当缓者,谓阳邪在上,阴邪在下,各为本家病也。若急治之,不惟不能解其纷,而反致其乱矣,此所以治主当缓也。治客当急者,谓阳分受阳邪,阴分受阴邪,主也。阴分受阳邪,阳分受阴邪,客也。凡所谓客者,当急去之,此治客以急也。假令少阳、阳明之为病,少阳为邪者,出于耳前后也。阳明者,首面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通炒过锉煎,少少不住服呷之。或服毕,再用大黄或酒浸、或煨,又以鼠粘子新瓦上炒香, 咀,煎去渣,内芒硝各等分,亦细细呷之,当食后用。徐得微利及邪气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服后药,根据前次第用之,取大便利、邪已即止。


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少阳渴者,加栝蒌根汤。阳明行经加升麻、葛根、芍药之类,太阳行经加羌活、防风、荆芥之类,选而加之,并与上药均合,不可独用散也。黑白散。甘桔汤加鼠粘子、连翘、大黄、玄明粉、白僵蚕、荆芥。僵蚕一两,锦纹大黄二两,姜汁丸弹子大。新汲泉水和生蜜调服。外用井底泥,调大黄、芒硝末敷之。


【眉棱骨痛】眉骨者,目系之所过,上抵于脑,为目属于脑也。若诸阳经或挟外邪,郁成风热毒,上攻于头脑,下注于目睛,遂从目系过眉骨,相并而痛。若心肝壅热,上攻目睛而痛,则亦目系与眉骨牵连并痛。


若胸膈风痰上攻者亦然。若太阴之胜,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项,互引眉间,其痛有酸者,有抽掣者,有重者,有昏闷者,便可审是孰气之胜也。东垣选奇汤,治眉骨痛不可忍,神效。丹溪云∶属风热与痰,治类头风。风热者,宜祛风清上散。因痰者,二陈汤加酒黄芩、白芷。因风寒者,羌乌散。戴云∶眼眶痛有二证,皆属肝。有肝虚而痛,才见光明则眼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黄丸。有肝经停饮,发则眉棱骨痛不可开,昼静夜剧,宜导痰汤,或小芎辛汤加半夏、橘红、南星、茯苓。


【头风眉】罗谦甫云∶肝经风盛,木自摇动,《尚书》云∶满招损。老子云∶物壮则老。故木陵脾土,金来克之,是子来为母复仇也。使梳头有雪皮,见肺之证也,肺主皮毛。大便实,泻青丸主之。虚者,人参消风散主之。万病紫菀丸,治头多白屑。每服三丸至五七丸,姜汤下。按上治法,必有风热上攻,头目眩痛诸证,而后用之。若止是白屑,但宜白芷、零陵香之属,外治而已。


【头重】何因得之?曰因天之湿淫外着也,因人之湿痰上蒸也,因在下之阴气逆于上也,皆得而头重。何以言之,头象于天,其气极清,地气重浊,地者阴也,土湿也。若外着内蒸,必壅蔽清道,致气血不利,沉滞于经隧脉络故重。《内经》曰∶阳气者,因于湿,首如裹,是外湿蔽着者也。又曰∶脾热病者,先头重,是胃脉引其热上于头也。太阴之复,饮发于中,湿气内逆太阳,上留而重痛,胸中掉螈尤甚。太阳之胜,湿气内郁,亦头重。巨阳之厥,肿首头重,发为徇仆。《灵枢》谓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虚则头重高摇之。侠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东垣云∶头重如山,此湿气在头也。红豆散鼻内搐之。又方,羌活根、(烧)连翘、(各三钱)红豆,(半钱)上为末,搐鼻。


为饮除湿药,则过病所,诛罚无过,故于鼻取之。犹物在高巅之上,必射而取之也。丹溪云∶壮实人气实有痰,或头痛,或眩晕,大黄酒浸三次,为末。茶调服。


【头摇】


风也,火也,二者皆主动,会之于巅,乃为摇也。《内经》曰∶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注谓∶徇、疾也,蒙、目不明,招、掉摇不定也,尤、甚也。目疾不明,首掉尤甚。又太阴之复,头项痛重,掉螈尤甚。注谓∶湿气内逆太阳,上留胸中而掉螈也。《灵枢》谓督脉之别长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然病机有谓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夫头之巅,足太阳之所过,督脉与厥阴之所会,是故三经所逆之火,留聚于此者,皆从风木而为掉摇也。张仲景又言,心绝者,亦直视摇头也。


【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顶痛。寸口紧急,或短或弦或浮,皆头痛。浮滑为风痰,易治。短涩难治。浮紧为太阳。弦细少阳。浮缓长阳明。沉缓太阴。沉细少阴。浮缓厥阴。浮弦为风。浮洪为火。右寸滑或大,或弦而有力,皆痰火积热。细或缓,兼体重者湿。左脉不足,血虚。右脉不足,气虚。左右俱不足,气血俱虚。右寸紧盛,食积。右关洪大,为胃热上攻。寸口弦细,为鬲上有风涎冷痰,或呕吐。沉细为阴毒伤寒,但头痛身不热也。诊头痛目痛,久视无所见者死。病苦头痛目痛,脉急短涩死。


额之上痛属肝,用川芎;两旁痛属胆,用柴胡;脑后痛属少阴,用细辛;正额两眉上痛,属阳明,用白芷。


上焦有病,气虚不能行血,血行而气自生。上焦气分反行血,如头疼、胸痛多属血滞,实因气虚不能行血,故不用参、 补气,而用芎、归、紫苏之类也。下焦有病,气滞而血无所化,行气而血自生。下焦血分反行气,盖血从气生,气不达下,故血不化,宜引气下达,则血自生,如小腹痛,用小茴、吴萸之类也。


头痛虽在上焦气分,然气分有病,实由血分致之也,故治上宜兼血。


头痛,自汗属气虚,四物汤去生地,加人参,再随经加止痛药;发热属血虚,四物汤主之,亦随经加止痛药。风热宜用血药,不可用寒药,四物汤加羌活、防风、蔓荆子,各对证偏正头痛夹脑风,用石膏二两, 研,炙甘草五钱,川芎一两,共末,煎汤服。


男妇气盛头痛,及女子产后头痛,川芎、乌药等分,共末,茶清送下。


脑风邪气不散,项背脚寒,头痛难忍,麻黄、细辛、干葛、藿香等分末,荆芥、薄荷浸


验案


一妇头痛极即晕,六脉按之有余,浮取带涩。此阴中阳虚,汗之即愈。阴中阳,滋润之气也一女十七八岁,两太阳痛起至眉棱,额上尽痛,胃口嘈杂,冷汗自出,经水过期。此风热上壅头目,胃口有热故也。用四物汤各一钱,连翘、荆芥各五分。水煎服,愈。


产后头痛多由血虚,其证朝轻夜重,时作时止,虽太阳巅顶亦痛,惟眉棱骨不痛,不可作外感治,宜芎归汤加荆芥穗(二钱),或玉露散。若风寒头痛则无时间断,并眉棱骨亦痛,虽属风寒,宜四物汤加柴胡(一钱)。


若手足搐搦,切牙头痛而昏晕者,尤宜急治。先服加减四物汤,后服秦艽汤。若头痛作呕不食,乃血虚火炎上也。宜用麦冬(去心),橘红煎汤服,如呕止而头仍痛,宜加天冬(去心)。


芎归汤


当归 川芎(各五钱)


水煎服。


玉露散


桔梗 川芎 白芷(各二钱) 赤芎(一钱五分) 人参 赤茯苓 甘草(各一钱) 当归(五分)


水煎服。


四物汤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白芍(二钱) 川芎(一钱)


水煎服。


加减四物汤


川芎 当归 羌活 防风 香附(炒) 白芷 甘草(各一钱) 苍术(制) 细辛(各七分)


水煎热服。


有汗,气虚头痛也,加白芍二钱,肉桂一钱五分,生姜三片;痰癖头痛,加半夏(制)三钱,茯苓一钱,生姜三片;热厥头痛,加白芷三钱,石膏二钱,知母一钱;寒厥头痛,加天麻三钱,附子一钱五分,生姜三片。


秦艽汤


秦艽 石膏(各一钱) 炙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术(蜜炙) 熟地黄茯苓(各五分) 生地黄(六分) 白芷(七分) 细辛(三分)


水煎服。


冬加生姜三片,春夏加知母。


东垣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所以头痛皆用风药治之。总其大体而言之也。然患痛人血必不活,而风药最能燥血,故有愈治而愈甚者,此其要尤在养血,不可不审也。一人寒月往返燕京,感受风寒,遂得头痛,数月不愈。一切头风药无所不服,厥痛愈甚,肢体瘦削,扶策踵门求余方药。余思此症明是外邪,缘何解散不效,语不云乎,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本因血虚而风热入之,今又疏泄不已,乌乎能愈也。又闻之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用当归生血活血,用木通通利关窍血脉,以行当归之力,问渠能酒乎,曰∶能而且多。近为医戒之不敢饮,因今用斗酒,入二药其中,浸三昼夜,重汤煮熟,乘热饮之至醉。则去枕而卧,卧起其痛如失。所以用酒者,欲二药之性上升于头也。至醉乃卧者,醉则浃肌肤,沦骨髓,药力方到。卧则血有所归,其神安也。有志活人者,推此用之,思过半矣。火郁于上而痛者,经云∶火淫所胜,民病头痛,治以寒剂,宜酒芩、石膏之类治之,又不可泥于此法也。又一方∶用当归二钱,川芎二钱,连翘二钱,熟地二钱,水煎六分去渣,以龙脑薄荷二钱,置碗底,将药乘滚冲下,鼻吸其气,俟温即服。服即安卧,其效甚速。然此亦为血虚者设耳。


头痛六经各有见证,如太阳头痛,上至巅顶项强,腰脊必痛。阳明痛在额前,必目珠亦痛,便秘口渴。少阳痛在头角,口苦咽干目眩是也。太少两阴,若有痰气壅塞,清阳不升,头亦为之痛。挟六淫之所干,所血之盛衰,皆能致痛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