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心病不安

《医法圆通》:心病不安

俗云:心跳心慌


按心病不安一证;有心血不足为病者,有心气不足为病者。


心血不足为病者,血不足则火必旺。其人多烦,小便短赤而咽中干,肌肤枯槁憔悴,而神不大衰,甚则狂妄喜笑,脉必细数,或洪大,喜食甘凉、清淡、油润之品者是也。


心气不足为病者,气,阳也。气衰则血必旺。其人少神,喜卧懒言,小便清长,或多言多劳力、多用心一刻,心中便潮热而自汗出。言者,心之声也。汗者,血之液也。多言、劳力及用心太过,则心气耗。气耗则不能统血,故自汗出。[眉批]心气即心阳,所谓神也。神伤则精散,精散则不能统血,气液脱而为潮热、自汗,此是阳不能统阴,阴无所制。阴证蜂起,正本澄源,立法亲切,于治此病乎何有?甚至发呕欲吐,心阳一衰,阴气上偕,故发呕。脉必细微,抑或浮空,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者是也。


目下市习,不辩阴阳,听说心不安宁,一味重在必血不足一边,故治之有效,有不效。其所用药品,无非人参、酸枣、茯神、远志、琥珀、龙骨、朱砂、地黄、当归、元肉之类,与夫天王补心,定志宁神诸方。然此等方药,全在养血,果系心血不足则甚宜。若系心阳衰败则不当。此属当世混淆莫察之弊,不忍坐视不言,姑酌一治心阳虚方,以补市习之漏。


补坎益离丹:附子八钱,桂心八钱,蛤粉五钱,炙甘草四钱,生姜五片。


用药意解:夫曰:补坎益离者,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真火与君火本同一气,真火旺则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则君火亦即(即原本作“郎”,据文义改。)衰。真火藏于水中,二气浑为一团,故曰一元。[眉批]造化机械,阴阳根柢,露于腕下,作一幅活太极图观之,便得医之真实际也。真火上腾,真火,天体也。其性发,用故在上。必载真水上升,以交于心,故曰离中含阴。又曰:气行血随,水既上升,又必复降下。水,地体也。随气而至离宫。则水气旺极,极则复降下也。水下降,君火即与之下降,故曰阴中含阳。又曰:血行气附,主宰神明,即寓于浑然一气之中,昼则出而听政以从阳。阳在上也,曰离。夜则入而休息以从阴,阴在下也,曰坎。此人身立命指归,医家宜亟讲也。今病人心不安宁,既服养血之品而不愈者,明是心阳不足也。心阳不足,固宜直补其心阳。而又曰补坎者,盖以火之根在下也。予意心血不足与心阳不足,皆宜专在下求之,何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也。真火旺则君火自旺,心阳不足自可愈,真气升则真水亦升,心血不足亦能疗。其所以服参、枣等味而不愈者,是未知得火衰(衰原本作“衰”,据文义改。)而水不上升也。方用附、桂之大辛大热为君,以补坎中之真阳。细查坎阳,乃先天乾金真气所化,故曰金生水。后人见不及此,一味补土生金,补金生水,着重在后天脾肺,不知坎无真气上腾,五脏六腑皆是死物。前贤叫人补脾者,先天赖后天以辅也,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教人补金,是教人补先天真金所化之真气也。道家称取坎填离,即是盗取坎中一点金气也。予恒曰:人活一口气,即此。考桂、附大辛大热,辛即金之味,热即纯阳之性也。仲景深通造化,知桂、附能回阳,故立白通、四逆回阳诸方,起死回生,其功迅速,实非浅见可测。[眉批]乾分一气,落于坤中而成坎,乾即金也,坎即水也。坤中得阳即是火,火曰炎上,故能启示上升而交于心。心属火为离,离中得水,水曰润下,又燃火而下降,全是一金为之斡旋。桂、附、辛归金而热归火,大能升水降火,交接心肾。先生独得仲景之秘,不惜金针暗度,知非再表而彰之,俾医门悉知仲景之微理,大阻用附,桂以起死回生,病家放心,服桂、附以疗生而救死,熟谓病风不可挽。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肾得补而阳有所依,自然合一矣。附、桂补坎中之阳。阳,气也。蛤粉补坎中之阴。阴,血也。气行血随,血行气附,阴阳合一,升降不乖,何心病之能治乎。此方功用最多,凡一切阳虚诸症,皆能奏功,不独此耳。况又加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故曰中也者,调和上下之枢机也。此方药品虽少,而三气同调,学者务在药之性味与人身之气机,何品从阳,何品从阴,从阴、从阳,旨归不一,有从元阴、元阳者,坎离之说也。有从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期、厥阴者,六步之谓也。其中之浅浅深深,药性各有专主,须要明白。如何为顺,如何为逆,顺者,是顺其气机之流行。逆者,逆其气机之欲往。把这病之阴阳实据,与夫药性之阴阳实据,握之在手,随拈一二味,皆能获效。匪彝彝通“夷”,常理。所思,子阅之久矣。[眉批]从阴从阳,顺往逆来,是用药调气机之手眼,亦医门讲理法治病之权衡。夫人自出母腹,元阴元阳变为坎离,其根落在坤中,由是气传子母,应天度而化生,六经上下往来,表里雌雄相输应,二六不停。水火者,气液也,随呼吸而升降,布五行而有部分,医能明此,号曰上工。钦安酌此一方,名曰补坎益离丹,以治心阳虚证,深得太阳与少(少原本作“必”,据文义改。)阴为表里之机关,窥见岐黄根柢,从桂枝汤变化而出,直透仲景之心法,且不惮烦劳,于辩证用药中,剖明阴阳大旨。学者入理深谈已有把握。知非更拈出仲景治少阴、太阴两大法门,真武何以用附子而不用干姜,理中何以用干姜而不用附子,其四逆附子、干姜并用,何以又独称为救里,而治无专经。此间阴阳奥妙,进退出入,包含气机不少,如何用药认证,以合气机。此皆六步之中,亦有从阴从阳之浅深,药性亦各有专主,均可变化推衍,增减随宜。知非不能明辩,愿以俟学者之深参而有得焉。


奈世人沉溺莫挽,深为可慨,兹特再即此方之理推之,与仲景之白通汤同法也;桂枝龙骨牡蛎汤同法也;大、小建中汤同法也;即与后贤之参附汤、封髓丹、阳八味皆同法也。


古人立方,皆是握定上中下三部之阴阳,而知药性之浅深功用,故随手辄效,得以名方。今人只徒口涌心记,而不识至理攸关,无怪乎为方药所囿矣。更可鄙者,甘草仅用数分,全不知古人立法立方,其方皆有升降,皆用甘草,诚以阴阳之妙,交会中宫,调燮之机,专推国老。何今之不察,而此风之莫转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