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葳蕤

《本草备要》:葳蕤

《本草崇原》:葳蕤

《本草撮要》:葳蕤

《本草经解》:葳蕤

《本草经解》:葳蕤

《本草求真》:葳蕤

《本草图经》:葳蕤

《本草择要纲目》:葳蕤

《本经逢原》:葳蕤

《顾松园医镜》:葳蕤

《冯氏锦囊秘录》:葳蕤

《雷公炮炙论》:葳蕤

《名医别录》:葳蕤

《医学入门》:葳蕤

《药笼小品》:葳蕤

《药性切用》:葳蕤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葳蕤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葳蕤


平补而润,去风湿


甘平。补中益气,润心肺,悦颜色,除烦渴。


治风淫湿毒,目痛 烂(风湿),寒热 疟( ,诗廉切,亦疟也),中风暴热,不能动摇,头痛腰痛(凡头痛不止者属外感,宜发散。乍痛乍止者属内伤,宜补虚。又有偏头痛者,左属风与血虚,右属痰热与气虚,腰痛亦有肾虚、气滞、痰积、血瘀、风寒、湿热之不同。凡挟虚、挟风湿者,宜葳蕤),茎寒自汗,一切不足之证。用代参、 ,不寒不燥,大有殊功(昂按∶葳蕤温润甘平,中和之品。若蜜制作丸,服之数斤,自有殊功。与服何首乌、地黄者,同一理也。若仅加数分于煎剂,以为可代参、 ,则失之远矣。大抵此药性缓,久服方能见功。而所主者,多风湿、虚劳之症。故 仙以之服食,南阳用治风温,《千金》、《外台》亦间用之,未尝恃之重剂也。若急虚之证,必须参、 ,方能复脉回阳,斯时即用葳蕤斤许,亦不能敌参、 数分也。时医因李时珍有可代参、 之语,凡遇虚证,辄加用之,曾何益于病者之分毫哉?拙着《方解》∶欲采葳蕤古方可以入补剂者,终不可得,则古人之罕用,亦可见矣)。


似黄精而差小,黄白多须(二药功用相近,而葳蕤更胜),竹刀刮去皮、节,蜜水或酒浸蒸用。畏咸卤(陶宏景曰∶《本经》有女萎无葳蕤,《别录》有葳蕤无女蕤。功用正同,疑名异尔)。


气味甘平,无毒。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 ,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


(《本经》名女萎。《吴氏本草》名葳蕤。《别录》名玉竹。《拾遗》名青粘。始出太山山谷及邱陵,今处处有之。女萎者,性阴柔而质滋润,如女之委顺相随也,葳蕤者,女子娇柔之意。玉竹者,根色如玉,茎节如竹也。青粘,茎叶青翠,根汁稠粘也。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如黄精,色白微黄,性柔多脂,最难干。)


(按∶葳蕤叶密者,似乎对生,而实不相对。或云∶其叶对生者,即是黄精矣。今浙中采药拣根之细长者为玉竹,根之园而大者为黄精,其实只是一种年未久者,故根细而长。年久者,其根大而园。余求真黄精,种数十年不能得。)


葳蕤气味甘平,质多津液,禀太阴湿土之精,以资中焦之汁。中风暴热者,风邪中人,身热如曝也。不能动摇者,热盛于身,津液内竭,不濡灌于肌腠也。跌筋者,筋不柔和,则 蹶而如跌也。结肉者,肉无膏泽,则涩滞而如结也。诸不足者,申明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是诸不足之证也。久服则津液充满,故去面上之黑 ,好颜色而肌肤润泽,且轻身不老。


愚按∶葳蕤润泽滑腻,禀性阴柔,故《本经》主治中风暴热,古方主治风温灼热,所治皆主风热之病。近医谓葳蕤有人参之功,无分寒热燥湿,一概投之,以为补剂,不知阴病内寒此为大忌,盖缘不考经书,咸为耳食所误。


味甘.入手太阴经.功专补中益气.得石膏、干葛.治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诸不足.可代参、 .然力薄鲜效.去皮节.或蜜水.或酒浸蒸用.畏盐卤.一名玉竹.一名地节.


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 烂泪出.葳蕤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和湿土之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甘平之品.则能清能润.故亦主心腹结气也.其主虚热者.甘能补虚.平可清热也.湿毒腰痛.及茎中寒.目痛 烂泪出.皆太阳膀胱之病也.膀胱之经.起于目内.其直者下项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膀胱本寒水之经.膀胱有湿毒.则湿气走腰中而痛.走膀胱而茎中寒矣.于是膀胱湿火上炎于经络.目痛内 烂而泪自出也.其主之者.膀胱之开合.皆由气化.葳蕤气平益肺.肺气降则小便通.湿行火降.而诸症平矣.盖膀胱津液之府.肺乃津液之原.润其原.则膀胱之湿亦行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者如此.


【制方】


葳蕤同黄 .治老人大便秘.同漆叶.治阴虚.兼令人有子.


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 .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解要主别录也.纲目云.治诸不足.用代参 .不寒不燥.大有殊功.解要内同漆叶方.即华佗漆叶青粘散.青粘世无能识.或云黄精之正叶者.或云即葳蕤也.然吾乡有两老儒.先后服此方皆致殒.或云漆叶乃五茄皮叶.本经名豺漆也.里有兵子臂痛不能挽弓.或教用葳蕤一斤五加皮四两浸酒饮.尽一卣.健旺胜常.岂古方正尔.纲目殆误附漆树下耶.漆本有毒.本经久服轻身.即抱朴子云通神长生.皆难信.纲目谓因货漆人杂桐油.故多毒.亦非.有割漆人误覆漆.遍体疮至莫救.向在中山亲见.况服食乎.弘景云.生漆毒烈是也.古无用叶者.故气味缺.纲目殆因古方.臆立主治耳.


(山草)补肺阴止嗽兼祛风湿


葳蕤(专入肺。兼入肝脾肾)。一名玉竹。味甘性平。质润。据书载能补肺阴。及入肝脾肾以祛风湿。与人参地黄称为补剂上品。(如本经所论。以治中风暴热等病。别录所论。以治心腹结气。虚热腰痛。茎中寒。目痛 烂泪出。甄权所论。以治内虚不足。去虚痨客热。头痛不安。千金以治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时珍以治寒疟 疟不足。皆以葳蕤为主。)


并云可以当参。其说未尝不是。但此气平力薄。既与人参力浓不若。复与地黄味浓不合。即使用至斤许。未有奇功。较之人参之补元。地黄之滋阴。不啻天渊矣。矧可用此当参以挽垂绝之倾乎?况书载云祛风除湿。不无疏泄于补。更云不及。曷云可称上剂耶?肥白者良。似黄精而差小。黄白多须。竹刀刮去皮节。发散用生。补剂用蜜水拌。饭上蒸熟用。


葳蕤(图缺),生泰山山谷丘陵,今滁州、舒州及汉中皆有之。叶狭而长,表白里青,亦类黄精。茎秆强直,似竹箭杆,有节;根黄多须,大如指,长一、二尺,或云可啖;三月开青花,结圆实。立春后采根,阴干用之。《本经》与女葳同条,云是一物二名,又云自是二物,苗蔓与功用全别。《尔雅》∶谓荧,委葳。(上于为 ,下人垂切)。郭璞注云∶药草也。亦无女葳之别名,疑别是一物。且《本经》中品,又别有女葳条。苏恭云∶即此女葳。今《本经》朱书是女葳能效,黑字是葳蕤之功。观古方书所用,则似差别。胡洽治时气、洞下、 下,有女葳丸。治伤寒泠下结肠丸中,用女葳。治虚劳小黄 酒云。下痢者加女葳,详此数方所用,乃似中品女葳,缘其性温,主霍乱泄痢故也。又主贼风手足枯痹、四肢拘挛茵芋酒中用女葳,及《古今录验》治身体 疡斑剥女葳膏,乃似朱字女葳,缘其主中风不能动摇及去 好色故也。又治伤寒七、八日不解续命鳖甲汤,治脚弱鳖甲汤,并用葳蕤。及延年方,主风热项急痛、四肢骨肉烦热葳蕤饮,又主虚风热发,即头热葳蕤丸,乃似此黑字葳蕤,缘其主虚热湿毒、腰痛故也。三者主治既别,则非一物明矣。然陈藏器以为更非二物,是不然矣。此女葳性平,味甘。中品女葳味辛,性温。性味既殊,安得为一物。又云葳蕤一名地节,极似偏精,疑即青粘。华佗所服漆叶青粘散是此也。然世无复能辨者,非敢以为信然耳。


(采得以竹刀刮去节皮洗净.用蜜水浸一宿.蒸焙干用.)


【气味】


甘平无毒.能升能降.阳中阴也.


【主治】


风淫四末.两目泪烂.男子湿注腰痛.女子面生 黑.疗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虚劳寒热痞疟及一切不足之症.用代参 .不热不燥.大有殊功.


《本经》名女葳,又名玉竹


甘平,无毒。肥白者良。入发散风热药生用。入补药蜜水拌,饭上蒸熟用。


《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 ,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


发明 葳蕤甘润性平,滋肺益肾,补而不壅,善调厥阴久袭之风,故《本经》治中风暴热等病,皆取其养正祛邪之力也。《别录》主心腹结气虚热,腰痛、茎中寒,目痛 烂泪出。甄权主内补不足,去虚劳客热,头痛不安。《千金》治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葳蕤汤以之为君,其源本诸麻黄升麻汤,深得仲景之奥。时珍用治虚劳寒热, 疟不足之证,用代参 ,不寒不燥,大有殊功,不止于去风热温毒而已。又主小便卒淋,发热口干,眼黑头眩,目赤涩痛,其性虽润,而无伤犯脾胃夺食泄泻之虞。但其性之缓耳。


〔甘平,入肺、脾、肝、肾四经。蜜水拌蒸。〕补中益气,〔味甘归脾,脾主中焦,故补中。脾为后天生气之源,故益气。〕润肺止咳,养肝而理目痛 烂泪出,〔血虚火炎所致。


又云∶头痛不安,加而用之,总借其滋补,则火自降也。〕益肾而除虚热腰痛茎寒。〔阴精不足,则为发热,为腰痛,上盛下虚,则阴茎中寒。补肾则皆疗。〕滋益阴精,与地黄同功;增长阳气,与人参同力。润而不滑,和而不偏,譬诸盛德之人,无往不利。时珍每用治虚损寒热劳疟,及一切不足之症,用代参、 ,不寒不热,大有殊功。。


禀天地清和之气,入脾、肺、肝、肾四经,味甘、平,无毒。


葳蕤,一名玉竹。润肺而止嗽痰,补脾而祛湿热,养肝而理 伤泪出,益肾而除腰痛,肺寒调养气血,逐风淫四末成痹,益气补中,去心腹结气阴烦,入脾肺以长气分之阳,入肝肾以滋阴分之血,但性缓力薄,难取近功。


按∶葳蕤虽曰滋益阴精,与地黄同功,增长阳气,与人参同力,润而不滑,和而不偏,譬诸盛德之人,无处不宜,故神农收为上品。但汁薄而不能如地黄之浓浓,力小而不能如人参之大补,性平和缓,难图急效,阴阳并资,示有专功,较之地黄之滋阴,人参之补元,已属霄壤矣。岂可仗此以代挽回垂绝之药乎!


雷公云∶凡使,勿用钩吻并黄精,其二物相似葳蕤,只是不同,有误疾人。葳蕤节上有毛,茎斑,叶尖处有小黄点。


凡修事,采得,先用竹刀刮上节皮,了,洗净,却,以蜜水浸一宿,蒸,了,焙干用。


无毒.主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 烂泪出.一名荧,一名节,一名玉竹,一名马熏.生太山及丘陵.立春后采,阴干.(畏卤咸.)


《本经》原文∶案本条是名医附经为说,其经文为∶女葳,味甘,平.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 ,好颜色润


葳蕤甘平治风热,四体拘挛趺筋结,风温表里是灵丹,湿毒腰疼渴且泄。


葳,委委,美貌;蕤,实也。女人用去 斑,美颜色,故又名女萎。根叶似黄精,入药多用根。无毒。


主中风暴热,四肢拘挛不能动摇,趺筋结肉,一切疮疡斑剥,时行风温头疼,目痛 烂泪出,寒热心腹结气,湿毒霍乱泄泻,烦渴,腰膝痛,茎中寒。兼治虚痨客热,润心肺,补中气。晋嵇绍有胸中寒疹,每酒后苦,服之得愈。水洗,竹刀刮去皮,蜜水蒸焙干。畏卤咸。


即玉竹。


甘平益胃,润燥祛风。


能治病眼,见风泪出。


妇人久服宜男。惟与痰多者相犯。


微炒用。


即玉竹。甘平性润,补中益气,为风温咽痛专药。用代参蓍,功力稍缓。


味甘,平,无毒。主中风寒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心腹结气虚热,湿毒痛,茎中寒及目痛 烂泪出。《药性论》云∶葳蕤,君。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去虚劳热,头痛。萧炳云∶补中益气。日华子云∶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脚疼痛,天行热狂。畏∶卤咸。


葳蕤,味甘平,性温无毒。降也,阳中之阴也。其用有四∶风淫四肢不用;泪出两目皆烂;男子湿注腰痛;女子面黑 点,皆能疗治。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