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阴证阳证

《冷庐医话》:阴证阳证

病证阴阳疑似,最难辨别。即如厥有阴阳二证,李士材谓阴厥脉沉弱,指甲青而冷,阳厥脉沉滑,指甲红而温,以此为辨。蒲城王竹坪先生(梦祖)《伤寒撮要》采之,以为此说最精,留心体验之,百不一失。然观《续名医类案·疫门》载,施幼升六月患时疫,口燥舌干,苔刺如锋,咽喉肿痛,心腹胀满,按之痛甚,渴思冰水,小便赤涩,得涓滴则痛甚,此当急下之证也,惟通身肌表如冰,指甲青黑,六脉如丝,寻之则有,按之则无,医者引陶氏《全生集》以为阳证,但手足厥逆,若冷过肘膝,便是阴证,况通身微冷乎?又陶氏谓阴阳二证,全在脉之有力无力中分,今已脉微欲绝,按之如无,比无力更甚,遂进附子汤,烦躁之极,不超时竟殒。观此知阴证似阳,又未可以脉沉弱、指甲青冷为凭。余按∶成无己曰∶丹厥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温者,是阴经受邪,阳气不足,可用四逆汤。若手足自热而至温,从四逆而至逆者,传经之邪也,四逆散主之。此说辨别,至为精审,又凡六气之感,异于伤寒之传经者,惟舌较为可凭,阴证亦有黑苔、焦黄苔,然其苔必浮胖,或滑润而不枯,此等处非细心体察,鲜不致误。(上海王协中敬义《疫疠溯源》载∶吴门汪姓患疫症,适当盛暑,体厥四肢冷极,脉虚,医用参附并四逆等药,遂至危殆,及延余诊,见其咬碎唇舌,周身赤斑成片,形倦而口中谵妄不成语句,脉参伍极乱,已无下手处矣。以此合魏案观之,知阳证阴脉,误投温热,必至杀人,可不惧哉?)


上所述通身肌表如冷,指甲青黑,六脉如丝,进附子汤而殒,此阳证似阴,误作阴证治而死也。亦有阴证似阳,误作阳证治而死者,黄退庵《证治指要》云∶一妇小产后,身作大热,舌黄脉大,口干,大便多日不解,医者不辨其假,而用白虎汤一服,便通热缓,病家大悦。


余诊之,谓此乃格阳于上,其方不可再服,必当温补。问∶既系虚证,何昨日服药大便通热势解耶?余曰∶此大便之结,如寒月水泽,腹坚其通者,几微元阳为寒凉所逼而出。其热势减者,亦因寒凉灌濯,暂为退舍。脉象浮大,软如丝絮,急服八珍汤,尚恐无及。其家不信,医来复诊,见有应效,仍用前方加麦冬、五味子,服后两目直视,循衣摸床,一昼夜而终。悔无及矣。余按∶肌寒在内而格阳于外,寒在下而格阳于上,此为无根之火,症见烦躁欲裸形,或欲坐卧泥水中,舌苔淡黄,口燥齿浮,面赤如微酣,(是为戴阳),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异实热证之尽面通红者,叶天士谓戴阳之红,红而娇嫩带白),言语无力,纳少胸闷,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至前,复不能饮,肌表虽大热,而重按则不热,或反觉冷,或身热反欲得衣,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亦有大便燥结者。)脉沉细,或浮数,按之欲散,亦有浮大满指,而按之则必无力,是宜温热之剂。如八味丸等药须凉服,从其类以求之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