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诊法论

《侣山堂类辩》:诊法论

《内经博议》:诊法论

夫诊脉察色, 于《灵》、《素》诸经。西晋王叔和,因《伤寒论》、《金匮要略》,编辑《脉经》十卷,内虽采用经语,其中不无杜撰,且多七表八里之蛇足,图画七奇八怪之形状,疑惑后学,反多岐路之悲。五代高阳生,假叔和名,撰《脉诀》二卷,然亦有所长。在叔和《脉经》,又未可为全璧。是以学者,当宗法《灵枢》、《素问》,及仲景《平脉》、《辨脉》诸法。《灵枢》有缓、急、大、小、滑、涩之提纲,《素问》有左右、前后、上下之诊法,盖以形身之上下四旁,以应天地六合之道。又三部九候之法,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谓人居天地气交之中,人与天地参也。《经脉篇》论六脏脉属脏络腑,六腑脉属腑络脏。《脉要精微论》以尺脉候肾,左附上以候肝心,右附上以候脾肺,盖以两肾为先天始分之水火,而生木火土金之五行也。脏腑之雌雄配合,经脉之属络相连,是以高阳生有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之歌,盖亦有所本也。(本论以右附上候脾胃,则心与小肠、肺与大肠,不言而可知矣,后人妄生别论,皆未曾参究《内经》。)《平脉篇》有三菽、六菽之诊法,谓皮、脉、肉、筋、骨,乃肺、心、脾、肝、肾之外合,故以举按轻重,以候五脏之气也。此四诊之法,咸宜明了于心中,随机应变于指下,兼之审证察色,而诊道始备。至如褚澄、储泳诸君之论,不徇经理,反复阴阳,颠倒脏腑,置之勿问可也。


经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夫内经所贵色脉.而诊法又极详尽如此.盖以人病所属.虽存乎阴阳脏腑表里虚实之间.而致病之由.所病之故.终非一律.故又以内经之十诊论列之.一曰度人.人有五脏六气之分.五形五性.体态各异.浓薄不同.或耐春夏.不耐秋冬.或耐秋冬.不耐春夏.或寿或不寿.又兼六气参差.阴阳不适.其筋骨气血各不相等.于是别其五色.凡形胜色.色胜形.至其胜时.年气加感.则病行矣.是可望而知之者也.二曰度脉.则审其大小浮沉滑涩.别其左右上下前后.以求五脏四时之逆从.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所谓切而知之者也.三曰度脏.凡五脏之藏神.其性情体用之生气.或不合于四时之理.而有五情伤败之事.是人之大神已不立.而外感内伤皆其后焉者也.是以度脏为亟亟也.四曰度肉.人之形气所呈.肌腠分理.皮肉形质.或相得或不相得.则寿夭判焉.以此察病.则或虽轻而重.或虽重而轻.如薄肤苍理之耐病不耐病.其相去各不同也.五曰度筋.筋有大小坚脆之别.则燔针劫刺之不可不审也.六曰度俞.俞有井荥俞原经合.而又募原之归.此备四时之到.明于五俞疾徐所在.则屈伸出入.皆有条理.岂曰按谱而求.拘执而取乎.七曰度阴阳.阴阳之变.不可胜理.人知经络表里.脏阴腑阳.而不知人有大阴阳.如三阳为经为父.及为部为纪.三阴亦然.而又有奇恒之阴阳.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十二人气在肾.此先天阴阳之应.恒自下而上.亦自上而下.初未尝失其性理.而于脏腑所主则已不同.而况加以运气之乘除胜复也.此阴阳又在所必讲也.七者诊人备矣.至于从容人事.不失人情.则又有三诊.曰八度君.九度民.十度卿.君者王公大人.其骄恣纵欲.气志之顺逆.各有差等.民则有苦乐暴久贫富之异.卿则有尝贵后贱.败伤脱势.乃欲侯王之类.此谓人情.得其情而从容于其间.亦诊道之在所必备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