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诸经头痛

《此事难知》:诸经头痛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白芷. 少阳头痛.脉弦(往来)寒热.柴胡.太阳头痛.恶风恶寒.川芎.太阴头痛.痰物理重腹痛.半夏.少阴头痛手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逆为寒厥头痛.细辛.厥阴头痛.项痛脉微浮缓.欲入太阳其疾痊矣.然而亦当用川芎.气虚头痛.黄 .血虚头痛.当归.诸气血俱虚头痛.黄 当归.伤寒头痛.〔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太阳经所发阳明头痛.白虎汤.少阳头痛柴胡汤.太阴头痛〔脉浮(桂枝汤).脉沉(理中汤)〕少阴头痛.(脉沉微热.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头痛.外伤本经(桂枝麻黄各半汤).


呕而微吐水.(吴茱萸汤.内亦病也)


易老曰.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非天雄不能补上焦之阳虚.非附子不能补下焦之阳虚.治目不能远视能近视或亦妨近视或脉风成疠.(地芝丸)主之.


生地黄(爆干四两) 天门冬(汤炮去心) 枳壳(面炒去穣二两) 甘菊花(未开者秤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如能饮食茶.清汤下.不能饮食.温酒下.食后改熟地黄亦可.(此说亦见病 气直目门下亦有)


治目不能近视.反能远视.服(局方定志丸).


目能远视.责其有火.不能近视.责其无水.法当补肾.目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远视.


责其无火.法当补心.补肾补足少阴.补心补手少阴.补肾.(六味地黄丸)加牡蛎.补心.(定志丸)加茯苓.


不能近视.晨服(地黄丸).


不能远视.卧服(定志丸). 治精滑久不愈.(固真丸).


手足少阴经


不能远视.卧服(定志丸).


单牡蛎不以多少.砂锅子内 醋淬七遍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六脉俱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痛也.食少而渴不已.心下痞腹中痛.或腹中狭窄如绳束之急.小便不利.大便不调.精神短少.此药专治大渴不止.腹中窄狭.所食减少.大有神效.白茯苓(去皮) 陈皮(去白) 人参


生姜(先用滚汤掠过焙干各秤一两)秋时减姜一


上同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食前空心细嚼.白汤送下亦可.忌生冷硬物.及怒发思虑过节.


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或泻利不止而腹胀.或纯便血赤血.或杂脓血.便虽多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脱色.此失血之故.或面黄而气短.此元气损少之故.且小肠者.手太阳经丙火也.膀胱者.足太阳经壬水也.是壬水来丙小肠之位.小肠为壬所克而外走也.诸手经短.而足经长.兼以五行相克论之.俱是足经.此火投于水大寒之证.宜温之则愈.其与难经一证寒热相反.亦名曰小肠泻.亦作泄.海藏云.此杂病火投于水.变为寒证.又外伤足太阳膀胱经.左脉俱浮为表阳之候也.忽变为内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壬化.脉反不浮而微沉.此内病与外病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于脉诊者.孰能知之.(姜附赤石脂朱砂丹)


生附子(半两) 生干姜(半两不泡) 朱砂(一两另研) 赤石脂(一两半水飞)


上为细末.酒糊丸如黑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米饮汤下.茯苓煎汤下尤妙.


东垣云.因看卢氏医镜.见此一药味数分两同.惟丹砂用伏火者.及治病有瘥.所治者小便数而不禁.怔忡多忘.魇梦不已不同耳.见其不同审而详之乃得此之治法不瘥且泛举之.经言肾主大小便.肝主小便淋溲.难经云.小肠为赤肠是面赤色.及便溺赤色者.皆出心与小肠.南方赤色.显于外也.经言.下焦如渎者.正谓大小便也.大便为阴为有形.乃下焦之下者也.肾脏病为肾主大便不言大肠者.明子行父之道.小便为气所化.乃下之高者也.谓肝主小便淋溲.亦是子行父道.为腑病.诸气化者皆腑.诸有形血化者皆脏病所主.此腑言膀胱病二证俱在下焦则同染有形无形及在腑在脏有殊.俱是丹田衰败.不言及心火者.以其相火化行君之令故也.细分之.则膀胱壬水胜丙小肠者.是不传入阴故泄血.泄血利不禁为有形质病.且不传阴则阴不病.何为有形病.此为阴之体也.为腑之用也.天地阴阳互为体用.以斯可见.是明五脏者.为六腑所用.六腑为五脏所用明矣.是有形皆为传阴也.夫小便不禁是膀胱不约为遗溺.此不传阴也.是丹田胞络受寒.为壬所克.大抵诸腑皆盛有形物.有形病者.在腑责其所来皆在脏也.用伏火丹砂者.去其寒性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焦.补诸形火同在胞络耳.以其胞与肾相对有渠相通故也.肾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经曰肾肝同归一治.经又云.少阳主骨所生病.膀胱却主节所生病.亦可知也.小便不禁茯苓汤下.大便有病米饮汤送下.凡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有虚秘有实秘.实秘者.能饮食.小便赤.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浓朴汤)主之.


浓朴(生姜制)白术(五两) 枳实(麦皮炒一两) 陈皮(三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曲(三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三枚煎至一盏空心服.


实秘者物也.虚秘者气也.


脉中少有力.浮则似止.胸中元气不及也.加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 益智仁 沉香 丁香 川芎 白豆蔻 气血弱者.不可服枳壳以损其气也.


气血盛者不可服丁香以盛其益气也.


脉弦而虚.不可损气.脉大而实.不可益气.


气虚则(生脉散)气实则(三才丸)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内托散)主之.以其外受也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辛甘之过也.(七圣散)主之.以其内发也(去桂加当归)疮肿消者.生姜自然汁.调轻粉涂之.


诸疮有恶肉者.膏药内入巴豆雄黄少许.不伤艮肉止去恶肉.不惟恶疮若痈疽有死肉不能去者.巴豆霜上之.深则 之浅则干掺之.以膏药外护之大效.


图(图缺)


栀子黄经云无阳则阴无以芩黄连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芍药黄又云.膀胱者.津液之柏大黄府.气化则能出矣.陈皮浓朴藿香白芷 有一身尽热 干姜丁香肉 有一身尽寒 桂附子沉香有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