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饶君扬翁脾虚泻血肺燥咳嗽证治异歧

《程杏轩医案》:饶君扬翁脾虚泻血肺燥咳嗽证治异歧

诊脉细濡,恙经多时,始而便泻,继则下血,渐致食少欲呕,形疲心愦,药无灵效。略投辛温,血下即多,稍用清凉,饮食即减。辗转却难借箸。然医贵变通,未可见病治病,印定眼目,经曰∶湿多成五泻。病始于泻,脾虚酿湿,治湿固宜于燥,但脾为血之统,刚燥过剂,致动其血,内溢不已,阴络受伤。无如养阴之品,恒多腻滞,又与脾胃欠合。此培其中州,抉其土母,不得不为之亟亟也。昔贤治血证,每以胃药收功,土浓自能胜湿耳。酌以淡养胃气,甘益脾阴,宗嘉禾饮。服药数日,谷食稍增,视其病状,与痢相似,即痢久正气未有不亏,亦当培养本元,资其生气。据述脘中如饥如嘈,是属下多亡阴,兼伤其气,观其得食则安,情已显露,方内参力加重,佐以乌梅,取其酸能生津,并可摄血。再考方书,论久痢病根在大肠曲折之处,药力所不能到,有用至圣丹一方,余仿其法,治验颇多,可备采择。经云∶阴络伤血内溢。然药用清热养阴而不效者何耶?经曰∶营出中焦,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盖指胃而言。夫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俱多之经。病之浅者,饮食如常,旋去旋生,病之深者,谷少气衰,所生不偿所耗,脾与胃以膜相连,胃弱则生化无权,脾虚则统摄失职。书称不问阴阳与冷热,先将脾胃为调和。万物以土为根,元气以土为宅,议进归脾理当如是。又述向有肝阳冲逆之恙,近兼举发,方内加入首乌,既可益阴,又可固摄,非熟地滋腻可比。乌梅畏酸,不用亦可。但肠滑已久,须参涩以固脱。李先知云∶下焦有病患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便稀食进,大有好机,病缠两月,气血受伤,以故尻骨酸楚,颊车乍痛,便时急坠,行动乏力。初议专培脾胃,乃血脱益气之法,续进归脾,乃虚则补母之方。李士材先生云∶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二脏安和,百骸皆治。今既食增泻减,脾胃已调,自当进加肾药。治疗匝月,诸证均减,寝食俱安,精神渐长,体素阴亏,加以便血,久伤阴络,屡服胃药,气分虽充,阴犹未夏。金为生水之源,金燥不能生水,是以上膈焦干,鼻痒咳呛。夫药随病转,移步换形,医如珠之走盘,贵乎活泼。气不足便是寒,气有余便是火。改议养阴润肺,金水相生,津回燥自濡矣。经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恙后体亏,加受外因,形寒头痛,脘闷欲呕。然舌无苔,脉不急,受邪知不甚重,正气不充,未可直行表散,治宜辅正驱邪。外感已解,痔疮举发,肛痛便复见红。然每日便止一次,并不溏泻,此乃痔血,非前肠血可比。痔平血当自止,知饥能食,食后脘中微痛,按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健失职,运化较迟,若果食滞致痛,则饱闷不饥矣。地黄益阴固妙,稍嫌其腻,不利于脾。暂商养胃调脾,复诊再筹进步。据谕向来冬春左畔畏风,夏秋上焦热闷,药投清散,服时虽效,过后依然。揆度其故,谅缘营卫失和, 篱不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断无六淫之邪,久羁人身之理。使非探本寻源,徒泛治标无益,且俟新病瘥后,再为图之。下极为魄门,魄门亦为五脏使,痔血去多,阴亏阳冒,上焦燥热干咳,阳加于阴,谓之汗。前则泻多纳少,故仿胃药收功。兹则大便如常,多食善饥,病情迥别。丹溪谓男子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主动,阴主静,理当育阴济阳,静以制动。据言每届秋时即患咳嗽,服清润之剂颇验。目前感后,恐有余邪,地黄滋腻,似未可服。按质虚偶感,邪本无多,既已驱逐,谅无逗留。肺与大肠相表里,肠热上熏,肺燥则痒,痒则咳,此咳嗽之故,非关于风,而实由于燥也。经云∶燥者濡之,痔血咳嗽,同归一途,无烦分治矣。


安波按∶大肠为燥府,以润为补。拟桑麻丸意,以表里同治。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