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本草备要》:蓄

《本草便读》:蓄

《本草乘雅半偈》:蓄

《本草崇原》:蓄

《本草从新》:蓄

《本草分经》:蓄

《本草撮要》:蓄

《本草经集注》:蓄

《本草蒙筌》:蓄

《本草思辨录》:蓄

《本草图经》:蓄

《本经逢原》:蓄

《得配本草》:蓄

《滇南本草》:蓄

《冯氏锦囊秘录》:蓄

《名医别录》:蓄

《千金翼方》:蓄

《吴普本草》:蓄

《新修本草》:蓄

《药性切用》:蓄


一名扁竹


通淋


苦平。杀虫疥,利小便。治黄胆热淋,蛔咬腹痛,虫蚀下部(煮服)。


叶细如竹,弱茎蔓引,促节有粉,三月开红花。


蓄(图缺)


入膀胱专主分消.降利功偏化湿浊.行脾肺并疗疥疾.苦平性燥杀虫疮.( 蓄多生道旁.一名扁竹.如竹形布地.节间有粉.如花.苦平之性.善祛湿热.杀诸虫.观本经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等语.即可想矣.)


(本经下品)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核】曰∶出东莱山谷,所在有之。春仲蔓延布地,好生道旁,苗似瞿麦,弱茎促节,节紫赤似钗股,叶细绿似堇竹,节间出花甚细,微青黄,或淡红色,似蓼蓝花状,遂结细实,根


【 】曰∶景福殿赋云∶爰有禁扁。徐云∶门户封署也,以所治形证诠名耳。盖八万四千毛孔,孔孔应开阖为门户,如浸淫疥瘙诸形证,此毛孔唯封, 蓄引蔓促节,节节开花,若封而辟,辟而封,虽象形从治法,亦象形对待法也。


(火热刑金,成浸淫疥瘙者相宜,若痘疹痤痱,隐显欲出者,与毛孔闭实,欲扬液为汗者亦宜。但气味苦平,施之严寒为本气者,功力少逊;若病反其本,中标之阳,或已成则为病热,表邪尚未入里,仍欲从枢解散者,为效颇速。)


气味苦平,无毒。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 蓄一名扁竹,处处有之,多生道旁,春时蔓延布地,苗似瞿麦,叶细绿如竹箬,茎促节,节紫赤似钗股。三月开细红花,如蓼蓝花状,结细子,炉火家烧灰炼霜用。)


《金匮要略》曰∶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盖口乃脾窍,脾属四肢, 蓄禀火气而温土,故主治脾湿之浸淫。充肤热肉之血,不淡渗于皮毛,则为疥瘙。 蓄禀东方之木气,故主治疥瘙,浸淫可治,则疽痔亦可治矣。疥瘙可治,则三虫亦可治矣。缘其禀木火之气,通利三焦,从经脉而达于肌腠皮肤,故主治如此。


一名扁竹.通淋杀虫.


苦平.利小便.治黄胆热淋.杀诸虫.治蛔咬腹痛.女子阴蚀.(煮服.)疥疮诸疾.(皆去湿热之功.)叶细如竹.弱茎蔓引.促节有粉.三月开红花.


苦平,利小便去湿热,通淋杀虫。


味甘平.入足太阳经.功专利小便.消女子阴蚀.得醋治蛔攻心痛.得瞿麦通淋.即扁竹也.



味苦,平,无毒。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治女子阴蚀。生东莱山谷。五月采,阴干。处处有,布地生,花节间白,叶细绿,人亦呼为 竹。煮汁与小儿饮,治蛔虫有验。


(《?



味苦,气平。无毒。春月布地生,在处沿路有。苗类瞿麦,根若蓬蒿。叶细竹味相同,茎赤钗股近似。节间花绽,色微青黄。五月采收,阴干入药。主浸淫疥瘙疽痔,治丹石发冲眼疼。去小儿蛔虫,疗女子阴蚀。


蓄叶绿茎赤,禀木火之气,而引蔓促节,气味苦平,能通利三焦,搜抉隐微湿热之病。故金匮要略云∶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入口者不可治。盖口为脾窍,流向四肢,则湿热不致侮脾,脾土有权而可治。 蓄引蔓促节,复节节开花,可不谓湿热流向四肢之象欤。


蓄(图缺),亦名 竹。出东莱山谷,今在处有之。春中布地生道傍,苗似瞿麦,叶细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间花出甚细,微青黄色,根如蒿根。四月、五月采苗,阴干。谨按《尔雅》云∶竹, 蓄。郭璞注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又杀虫。《卫诗》绿竹猗猗。说者曰∶绿,王刍也。竹, 竹也。即谓此 蓄。方书亦单用治虫。葛洪小儿蛔方。煮汁令浓饮之,即瘥。


苦平,无毒。


《本经》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发明 蓄利水散湿热,治黄瘅霍乱,疗小儿 病,女子阴蚀。《本经》专主浸淫疥瘙疽痔,所主皆湿热之病,三虫亦湿热所化也。


一名扁竹


苦,平。入足太阳经。去湿热,治霍乱,杀三虫,理疮疥,疗黄胆,止赤淋。(蓄能破血。)


醋炒,治蛔攻心痛。煮面,治痔疮肿痛。多服泄精气。


蓄(图缺),味苦,性寒。利小便,治五淋白浊,热淋瘀精,涩闭关窍,并治妇人郁气,胃中湿热成白带之症。 蓄大蓟水煨,点水酒服。


(又方)治男、妇、童痨,虚热,子午发热,日久发热不退,或产后发热不退。


蓄(五钱)煎点水酒童便服。


──务本卷二


蓄主浸淫疹搔疽痔,丹石发肿眼痛,治热痢黄胆,理疮疾杀虫,不能益人,亦常用也。


无毒.主治女子阴蚀.生东莱.五月采,阴干.


《本经》原文∶ 蓄,味辛,平.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生山谷.


味苦,平,无毒。主浸淫疥瘙,疸痔,杀三虫。疗女子阴蚀。生东莱山谷,五月采,阴干。



《御览》卷九百九十八


一名蓄辩,一名 蔓。



味苦,平,无毒。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疗女子阴蚀。生东莱山谷。五月采,阴干。


处处有,布地生,花节间白,叶细绿,人亦呼为 竹。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一名扁竹。性味苦平,利水通淋。为治疸、消肿专药。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