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张伟堂治效

《仿寓意草》:张伟堂治效

张伟堂二兄,吾乡南张榜眼公嫡派先居城南塞上,太夫人患疟,服凉药太多,病剧。其戚严嘉植素信予荐诊,知其本体虚寒,始以温解,继以温补而愈。嗣迁居扬州十余载,不相往来,道光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忽接严嘉兄信,据云伟堂病已垂危,诸医朝至以为暮必死,暮至以为朝必死,既如此,何敢复以相累。


但病者忽忆当日母病系兄挽救,思得一诊,虽死瞑目,务恳屈降,死生均感等语。因其言直谅不欺,二十日渡江下,昼到张府,即上楼诊视,见其痰涌气急,坐伏茶几,一人两手扶其头,不能俯仰,十余日不得一卧矣,人事昏沉,不能言语,诊其脉滑数而大,虽已空象,而尺部尚觉有根。遍阅渚方,自八月服起,皆作外感治,尽用发散消导;月余后想觉人虚,易而为补,总以人参为主;后想因痰多气阻,又改用化痰;又或疑外感,加用疏解。现在诸医皆云不治,无药可用。惟一朱医与伟堂至好,一日数至,以二陈汤作丸与服,见症愈坏,束手流泪而已。予乃曰:此肾气上冲症也。诸气以下行为顺,今肺不清降,肾反上冲,气降则痰降,气升则痰升,故痰涌气急,不能俯仰,且其脉象甚数,似杂湿热阴虚,湿热不化,亦随肾气而上冲,若能纳气归肾,气降痰降,湿热亦降,可以安卧,可以调理,症虽重无妨也。于是用六味为君,以都气法,原本六味,而六味地黄,古称为治痰之圣药,又称为下焦湿热之圣药,有三善焉,皆合乎此症,故特用之。大熟地八钱、山萸肉四钱、怀山药四钱、粉丹皮三钱、福泽泻三钱、云茯苓三钱,外加北沙参四钱、杏仁泥三钱,以润肺降气,胡桃肉三钱以助纳气,福橘皮一钱,取其顺气而不燥。开方后予往候九峰先生,因即止宿,次日复请,予至门严嘉翁迎出,服药如何?曰:差不多若有不豫色。然予心窃疑之,至厅坐定,予问曰:药吃坏耶,何吾兄之怏快也?曰:药并未服,正以远劳吾兄,又不服兄药,故不快耳。予闻未服药,心转定。因问何不服药?曰;朱先生坚称熟地不可服故耳。伊家闻予至,又请上楼诊脉,太夫人曰:昨方因有熟地不敢服,今恳另定良方。予曰:熟地乃此症要药,吾方君药,舍此更有何法。日闻所请先生不少,朝称夕死,夕称朝死,无药可治,今服熟地不合,亦不过死,况予尚许君家不死耶。此症服熟地则生,不服则死,服与不服,悉听君家,予无他方。下楼予即欲行,严嘉兄曰:今已将午,不及到镇,饭后兄仍住九峰先生处,明早动身可也。予唯唯。嘉兄又曰;此地有好浴堂,陪兄去一浴何如?予曰:甚好。正欲偕行,忽一人出告曰:老爷过矣,请严大太爷勿他往。嘉兄彷徨欲止,予笑曰:予诊脉未久,岂有死在顷刻而不知者耶。此不过痰厥,片时即苏,其尺脉根本尚在,保无虑也。转拉嘉翁出浴,浴罢而归,曰:醒久矣。时有伊戚邹翁亲闻予言,进告太夫人曰:伊言如此有准,其药尚不可服耶。半响其侄出,问今日如服先生方,可肯在此住宿否?予曰:服吾方,吾敢在此,不服吾方,吾不敢在此也。又半晌其侄出,问曰:如服熟地不合,可有解药否?予笑曰:今日如此谨慎,何不慎之于当初耶?药中佐使已解在内,不必过虑。盖诳之也。然后其家始肯依方制药,而尚止服一半,服后气痰渐平,已觉能俯,乃又进一半,觉痰与气随药而降,并能仰矣。迁延太甚已二鼓,后复请予看脉,脉亦渐平。伟堂并能说话,谓予曰:药真如神,但尚不能平卧,君能令我一卧则快甚矣。予曰:惜君家不肯早服予药耳,昨肯服药,今日安眠矣。虽然,明日保君酣睡无虑也。次日依方再进,傍晚服药,旋即能卧,卧则熟寐,三更始寤。以后予用药无复敢赞一词,而予总本初方,略为加减,地黄则始终未减分毫,八剂后其症大痊。余乃辞归,次年复请调理,煎方膏方悉本原方,盖伟堂素嗜虾油,每食不撤,其湿热甚重,因热生痰,因痰致咳,所用辛散,既诛伐无过,所用人参亦助热锢痰,因咳致喘,肾气上冲,犹以二陈丸治痰,岂不去题千里乎?惟六味地黄三补可葆肾气,三泻兼治湿热,于伟堂最宜。况痰之本在肾,肾安痰亦自减也。伟堂从此与予交好,不啻骨肉,太夫人及合家见予亦如至亲,予每至扬必主其家,虽九峰先生处不许复往。伟堂尝谓予曰:吾命由君活,不敢一日忘也。盖极情重人也。予自诊病以来,无不死中求活,而人情每过辄忘,如伟堂者岂可多得哉。


予尝谓伟堂曰:君经大病久病,所伤实多,不能徒恃药饵,我有八字赠君,君能守之,可以永年。曰;不动肝气,不劳心神。伟堂唯唯。至八年精神有复元之象,不意忽高兴办运,且办至一万数千之多,以数万之家资办二十万之业,必期获利,奈值汉阳滞消,其盐二载始轮,卖至十年,冬轮卖价又大跌,予尝曰:伟堂不可发病,发则不救。十二月初一,偶有微感,稍见痰咳,忽于初三日接汉信盐价亏至七折,其船又有淹消,一急而喘,遂不能卧。初四日急请予,适予在浒关,儿辈知我至好,飞信寄予,予初六日得信,即辞主人而行,初八日回镇,则初七日之讣音至矣。闻其三日内频呼冠仙救我,至死犹呼余不置。呜呼]其病当不治,然如此良友不得令我一握手一尽心,而竟溘然长逝,岂不痛哉!予初十日渡江往唁,抚棺一哭,泪出痛肠,遂挥泪书一联,悬诸灵右,曰:一药有缘五载中未尝忘我,干呼不至九泉下何以对君。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