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劳极

《脉因证治》:劳极

《医学正传》:劳极

劳者,神不宁也。


肝劳实热,关格牢涩,闭寒不通,毛悴色夭。肝劳虚寒,口苦,关节疼痛,筋挛缩,烦闷。


心劳实热,口舌生疮,大便闭塞,心满痛,小腹热。心劳虚寒,惊悸恍惚多忘,梦寐惊魇,神志不定。


脾劳实热,四肢不和,五脏乘戾,胀满肩息,气急不安。脾劳虚寒,气胀咽满,食不下通,噫宿食臭。


肺劳实热,气喘鼻胀,面目苦肿。肺劳虚寒,心腹冷气,气逆游气,胸胁气满,从胁达背痛,呕逆虚乏。


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赤黄,末有余沥数少,茎中痛,阴囊生疮。肾劳虚寒,恐虑失志,伤精嘘吸短气,遗泄白浊,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如折。颜色枯悴。


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极者,穷极无所养也。


筋实,咳而两胁下痛,不可转动,脚下满不得远行,脚心痛不可忍,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烦满。筋虚,好悲思,支嘘吸,脚手俱挛,伸动缩急,腹内转痛,十指甲疼,转筋。甚则舌卷卵缩,唇青,面色苍白,不得饮食。


脉实,气衰血焦,发落,好怒,唇舌赭。甚则言语不快,色不泽,饮食不为肌肤。脉虚,虚则咳,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甚则咽垂。


肉实,肌脾淫淫如鼠走,津液开,腠理脱,汗大泄。或不仁,四肢急痛。或腹缓弱,唇口坏,皮肤变色。肉虚,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关节痛疼,不嗜饮食,饮食则咳,咳则胁下痛阴引背及肩不可转动。


气实,喘息冲胸,常欲自恚,心腹满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甚则呕血,气短乏不欲食,口燥咽干。气虚,皮毛焦,津液不通,力乏腹胀。甚则喘息,气短息塞,昼差夜甚。


精实,目视不明,齿焦发落,形衰,通身虚热。甚则胸中痹 痛,烦闷泄精。精虚,羸,惊悸,梦泄遗沥,小便白浊。甚则茎弱核彻,小腹里急。


骨实,热,耳鸣,面色焦枯,隐曲膀胱不通,牙脑苦痛,手足酸疼,大小便闭。骨虚,面肿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气衰发落齿槁,腰背相引痛。甚则喜唾不了。



《内经》曰∶阴虚生内热。又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是故欲养阴而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毋躁扰,饮食宜适中而无过伤,风寒暑湿之谨避,行立坐卧之有常,何劳怯之有哉。今也嗜欲无节,起居不时,七情六欲之火,时动乎中,饮食劳倦之过,屡伤乎体,渐而至于真水枯竭,阴火上炎,而发蒸蒸之燥热,或寒热进退,似疟非疟,古方名曰蒸病,或二十四种,或三十六种,名虽不同,证亦少异。大抵不过咳嗽发热,咯血吐痰,白浊白淫,遗精盗汗,或心神恍惚,梦与鬼交。妇人则月闭不通,日渐 羸,渐成劳极之候。夫病此者,始多未免姑息日久,直至发热不休,形体瘦甚,真元已脱,然后求医治疗,虽仓、扁复生,莫能救其万一,良可叹哉!虽然一人未足怜也,况其侍奉亲密之人,或同气连枝之属,熏陶日久,受其恶气,多遭传染,名曰传尸,又曰丧尸,曰飞尸,曰遁尸,曰 ,曰尸注,曰鬼注,盖表其传注酷虐,而神妙莫能以测之名也。虽然,未有不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而得之者。初起于一人不谨,而后传注数十百人,甚而至于灭族灭门者,诚有之矣。然此病最为可恶,其热毒郁积之久,则生异物恶虫,食人脏腑精华,变生诸般奇状,诚可惊骇。是以劳伤于肝胆者,则为毛虫,如刺 瓦蛆之属,食人筋膜。劳伤于心与小肠者,则为羽虫,如灯蛾蚊虻禽鸟之形,食人血脉。劳伤于脾胃者,则为 虫,如婴孩蚯蚓之类,食人肌肉。劳伤于肺与大肠者,则为介虫,如龟鳖虾蟹之状,食人肤膏。伤于肾与膀胱者,则为鳞虫,如鱼龙鲮鲤之形,食人骨髓;或挟相火之势,亦如羽虫之酷者鸱枭之类。为状不一,不可胜纪。凡人觉有此证,便宜早治,缓则不及事矣。治之之法,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


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分经用药,各有条理,务如庖丁解牛,动中肯綮,无有不安者也。若待病势已剧,元气已脱,虽根据古法取虫滋补,患者百无一生,但亦可绝后人之传注耳。学人详之。


脉法


《脉经》曰∶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足 软不能行,少阴虚满。


人年五十、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苦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


男子平人,脉虚弱微细者,喜盗汗出也。


男子面色薄白,主渴及亡血,卒喘心悸。其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时目瞑,此人喜衄,小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男子脉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也。


夫失精家,小腹强急,阴头寒,目眶痛(一云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消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人梦鬼交通。


脉沉小迟者,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方法


丹溪曰∶此阴虚之极,痰与血病,多有虫者,其传尸一证,不可云无。大法,四物汤加童便、竹沥、姜汁。


身瘦属火,因火烧烁也。肉脱甚者,难治。


气血虚甚,发热成痨者,补天丸加骨蒸药佐之。(骨蒸药,知母、黄柏、地骨皮、麦门冬、秦艽、青蒿、鳖甲、石膏、竹叶、乌梅之类。)


传尸劳,寒热交攻,久嗽咯血,日益羸瘦,先以三拗汤,次以莲心散。


莲心散


川归 黄 甘草(炙) 鳖甲(醋炙黄) 前胡 独活 羌活 防风 防己 茯苓 半夏 黄芩 陈皮 阿胶(炒成珠) 官桂 芍药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另研) 莲肉(此味当用莲花内须) 南星 川芎 枳壳(麸炒,各五分) 芫花(醋炒黑色,一撮) 柴胡(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斤,大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须待吐有异物,芫花渐减少,盖芫花与甘草相反,其反甘草所以杀虫,炒之所以断热去寒,妙处在此。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条)



青蒿饮子(丹溪) 治劳瘵。


青蒿(一斗五升) 童便(三斗)


上以文武火熬,约童便减去二斗,去蒿,再熬至一升,入猪胆汁七十,或加辰砂、槟榔末三、五钱,再熬数沸,甘草末收之,每服抄一匙,清汤点服,极妙。


白蜡尘一味,大杀瘵虫,可入丸散药中用。(丹溪)


秘传取传尸劳虫鬼哭饮子(青囊集方)


天灵盖(酥炙黄色) 鳖甲(醋炙黄色) 柴胡(去芦,各二钱五分) 木香(一钱二分半) 桃仁(二十一枚,去皮,另研) 鼓心(醋炙酥黄色) 青蒿(半握) 阿魏(一钱) 安息香(一钱) 贯众(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生用)


上十一味细切,杵为粗末,先以童子小便二升,隔夜浸露星月,至四更时煎至八分,去渣分作三服,每服调后散子一帖,五更初温服,即稳卧,至三点时又进一服,至日出时觉腹中欲利,如未利又进─服,已利勿服。


散子方用∶槟榔(二钱五分) 辰砂(一钱二分半) 赤脚蜈蚣(以竹筒盛,姜汁浸,焙干,一条) 麝香(一钱,另研) 乌鸡粪(二钱五分,先将鸡于五日前以火麻子喂之,然后取其粪用)


上以五味研为细末和匀,分为三帖,各入前煎药内服。……服前药必利下恶物并虫,以盆盛之,急用火烧杀之,或油煎杀之。其病患所穿衣服及荐褥,尽易烧之。食葱粥将息,以复元气。……如取下虫,视其色青赤黄者可愈,黑色者难疗也,虽虫老病不可疗,亦能绝后人之传注耳。合此药时……不可令患者知之与闻其气息,虫闻气变化难取也。


治劳瘵取虫经验天灵盖散(青囊方)


天灵盖(二指大,用白檀香煎汤洗,酥炙黄色) 槟榔(五个,为末) 阿魏(二钱,细研) 麝香(三分,另细研) 辰砂(一钱,另研) 甘遂(连珠者,二钱,为末) 安息香(三分,铜刀切细,研)


上七味各研极细和匀,每服三钱,后汤调下。


薤白(二七茎) 青蒿(二握) 甘草(五寸许) 葱白(二七茎) 桃枝 柳枝 桑枝 酸石榴枝 梅枝(各七寸,以上五枝俱取向东南者)


上九味,用童子小便四升,于银石器内,以文武火煎至一升,去渣分作三盏,调前药末服。五更初服一盏,服后如觉欲吐,以白梅肉噙止之。五更尽,觉脏腑鸣,须转下虫及恶物黄水。若一服未下,如人行五、七里又进一服,至天明又进一服。如泻不止,用龙骨、黄连等分为末,熟水调下五钱,或吃白粥补之。此药……煎时,不可令患者知。……。


麝香散 治男子妇人,骨蒸发热,五劳七伤等证。


天灵盖(二钱半) 柴胡(一两) 犀角屑(半两) 甘草(三寸) 东引桃枝 东引柳枝 东引榴枝 青蒿(各一握) 阿魏(一钱,另研) 薤白 葱白(各七寸) 麝香(二钱半)


上细切,杵为粗末,用童便二升半,浸药一宿,明日早,煎至一升半,去渣分作三服,每服用槟榔细末三钱,温服。五更初进一服,约人行五、七里再进一服。若恶心兀兀欲吐,嚼白梅止之。三服后,泻出恶物异虫,或身如蚁行不可名状,后用葱粥止之。忌风一月,及忌食油腻、湿面、咸酸并牛羊鸡猪犬肉、鱼腥。年远重病,不过二服全安。……凡取虫后,须以后大补茯神散补之。


取尸虫神仙方(青囊)


青桑枝 柳枝 梅枝 桃枝 石榴枝(各七茎,俱长七寸,皆取东引者) 青蒿(一握) 葱白(七茎) 阿魏(一钱,另研) 安息香(一钱,去石,另研)


上除阿魏、安息香二味外,余药用童子小便一升半,煮去一半,去渣,将药汁、阿魏、安息香细研,再煎十数沸,分作二服调。


辰砂 槟榔末(各五分) 麝香(少许,另研)


上三味亦分作二服,入前汤。五更初进一服,三点时又进一服,至巳午晚必取下虫,其嘴红者可治,青黑者不治,但可绝后人之传注耳。取虫后,进软粥温和将息,忌食生冷毒物,仍服紫河车丸。凡合此药,不可令患者先知气味。……。


神授散(局方) 此方得之于河南郡王府,济世既久,功不可述也。


川椒(二斤,择去闭口者,与梗略炒出汗)


上一味,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米汤送下,或用酒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渐加至八、九十丸,空心酒下或米汤下。凡人得传尸劳病,气血未甚虚损,元气未尽脱绝者,不须多方服食,但能早用此药,无有不愈者,真济世之宝也。


愚常治一妇人,用花椒二分,苦楝根一分,丸服,尸虫尽从大便泄出。


治劳极禁方,无比丸(一名紫河车丸,一名调鼎方,治传尸劳瘵,二月可愈,其余劳怯之症,服一月平安。)


紫河车(一具,初生者佳,或无病壮年妇人者亦可。一说男病用女、女病用男者,若不可得,亦不必拘束。米醋浸一宿,焙干用) 草龙胆 甘草(炙,各二钱) 鳖甲(酥炙,五钱) 桔梗 胡黄连 大黄(酒拌湿蒸) 苦参 黄柏(一本黄药子,误) 知母(去毛) 秋石(另研,不必用煎炼者,但尿桶上凝结多年者亦可,又名人中白,长流水洗净用,以上各二钱五分) 贝母(二钱五分,去心) 犀角屑 蓬莪术 硝石(各一钱五分) 败鼓皮心(一本鼓心,误也。本草谓鼓心通灵,能逐飞尸鬼注,故用之。米醋炙黄,二钱五分) 辰砂(一两,另研)


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温酒送下。胁热食前,膈热食后服。


秘传取劳虫禁方(青囊方)


啄木禽(一只)


上用朱砂四两,精猪肉四两,将肉切作片子,共朱砂杵如绿豆大块,二味拌匀,喂禽一昼夜,食肉尽为度。以盐泥固济其禽在内,刚火 一夜,来日不见太阳取出,不得打破,埋入地中二尺许,一昼夜取出,去盐泥,银石器内研为细末,以无灰酒入麝香少许,作一服调下。置患者在帐中,四下紧闭,用铁钳等候,其虫必从口鼻中出,即以钳钳入沸油中煎杀之。如虫出之后,更进局方嘉禾散一服,软粥将息。


紫河车丹(青囊方) 治飞尸鬼注,虚劳羸瘦,喘嗽痰气等证。其法取首生男子胞衣,以皂角水洗净,次放铜铫子内,以米醋揲洗控干,做一小篾笼子盛之,围以纸,密糊之不令泄气,以烈火焙干,加入后药∶人参(一两五钱) 白术(一两) 木香 白茯苓(各五钱) 茯神 川归 熟地黄(各一两) 乳香(四钱,另研) 没药(四钱,另研) 朱砂(二钱,另研) 麝香(二分)


上为细末和匀,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人参汤送下,日三服,空腹服之。炼蜜为丸服亦可。


治虚劳,柴胡散


柴胡(去芦三钱) 人参 茯苓(去皮,各一钱) 桔梗 芍药(酒浸炒) 川归(酒浸,各二钱) 青皮(去白)


麦门冬(各三分,去心) 甘草(一分)


上细切,作一服,杵细,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治虚劳,鳖甲散(青囊方)


鳖甲(大者一个,醋煮) 柴胡(去芦) 川归 甘草(炙) 桔梗 芍药 人参(各一两) 麝香(五分) 杏仁(去皮尖,炒,另研) 胡黄连(各二钱) 官桂(五钱,去粗皮) 地骨皮 宣黄连(各二钱五分) 真酥(三两)


木香(五钱) 白沙蜜(三两)


上为细末,用青蒿一斤,童便五升,熬青蒿汁约二升,滤去渣,入酥蜜,再熬成膏,候冷入药末,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送下,米饮亦可,日进三服。如秋冬时,更入桃柳心七个,与前柴胡散同煮间服之。


去三尸九虫,贯众丸


贯众(五分,杀伏尸虫) 白藿芦(三分,杀尸虫) 干漆(三分,杀白虫,炒) 浓朴(三分,杀肺虫) 野狼芽子(四分,杀胃虫) 僵蚕(四分,杀膈虫) 雷丸(六分,杀赤虫) 雄黄(三分,杀尸虫)


上件焙干,炒令黄色,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新汲水下五丸,三服后渐加至十丸,服之二十日,百病皆愈,三尸九虫尽灭,更无传注之患耳。


治劳嗽,轻骨散


乌梅 龙胆草 胡黄连 贝母 知母 鳖甲(酥炙) 桔梗 秦艽 柴胡 甘草(炙) 栀子 人参 青蒿(酒煮)


阿胶(炒成珠子) 杏仁(去皮尖,炒)


上件各等分,晒干为末,用好京墨一块,以井花水磨,调前药末作饼子,如大指头大,透风处阴干二七日。每用一饼,以井花水磨化,又用没药五分,磨成一盏,更加黄柏末二钱,同煎数沸,倾入盏内,频频打转,于五更时轻轻起服,服后就睡仰卧,甚者不过三服。


治劳嗽,蛤蚧散


白茯苓(一两,去皮细切,入铫内,慢火炒) 知母(二两,去毛,用酥醋炙令黄熟) 杏仁(六两,去皮尖及双仁者,炒干,用纸包敲出其油) 桑白皮(二两,以真酥炙黄色) 贝母(二两,用酥醋炙令黄色) 甘草(二两,酥醋炙三、五次,紫黄色) 蛤蚧(雌雄一时,入酥醋内浸透,慢火干,再用酥醋别炙七次,令黄色,不得焦) 人参(一两,用酥醋炙三、五次,令黄色,不得焦) 乳酥(真者四十两,切作骰子大块,入罐内溶成汁,入极酸上好米醋半斤和匀,用制前药,醋不宜多,多则稀不堪用)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和渣服,忌油腻生冷毒物。久患嗽者,初服此药必斗嗽加甚,须勤服,久则可安须自保养为妙。


治劳热,蛤蚧饮子(青囊方)


黄芩(五钱) 蛤蚧(一对,洗净,酒醋浸炙黄色) 麻黄(不去根节) 胡黄连 秦艽(去芦) 青蒿 人参 柴胡(去芦) 甘草(生) 生地黄(酒浸洗) 熟地黄(酒洗) 知母(去毛,酒洗) 贝母 杏仁(去皮尖及双仁者炒,另研,以上各五钱) 鳖甲(一两,酒酥炙) 桔梗 草龙胆 木香(各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加乌梅、姜、枣,煎服。


附蒸病∶古今录验∶五蒸汤(丹溪)


人参 知母 黄芩(各一钱) 竹叶(七片) 生地黄 干葛(各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 甘草(炙,五分) 石膏(二钱五分) 粳米(一合)


上细切,先以水三盏,煎小麦二合,至二盏,去麦煎药,至一盏,温服。随证加减于后∶实热,加黄芩、黄连、黄柏、大黄。


虚热,加乌梅、秦艽、柴胡、蛤蚧、青蒿、牡丹皮、鳖甲。


肺蒸(鼻干),加乌梅、天门冬、麦门冬、紫菀茸。


大肠蒸(右鼻孔干痛)加大黄、芒硝。


皮蒸(舌白唾血),加石膏、桑白皮。


肤蒸(昏昧嗜卧),加牡丹皮。


气蒸(鼻干喘促,通身气热),加人参、黄芩、栀子。


心蒸(舌干),加黄连、生地黄。


小肠蒸(下唇焦),加赤茯苓、生地黄、木通。


血蒸(发焦)加生地黄、当归、桂心、童便。


脉蒸(唾白浪语,脉络溢,脉缓急不调),加当归、生地黄。


脾蒸(唇焦),加白芍药、木瓜、苦参。


胃蒸(舌下痛),加石膏、粳米、大黄、芒硝、干葛。


肉蒸(食无味而呕,烦躁不安),加白芍药。


肝蒸(眼黑),加川芎、当归、前胡。


胆蒸(眼色白),加柴胡、栝蒌。


筋蒸(甲焦),加川归、川芎。


三焦蒸(乍热乍寒),加石膏、竹叶。


肾蒸(两耳焦),加生地黄、石膏、知母、寒水石。


膀胱蒸(右耳焦),加泽泻、茯苓、滑石。


脑蒸(头眩热闷),加生地黄、防风、羌活。


髓蒸(髓沸,骨中热),加生地黄、当归、天门冬。


骨蒸(齿黑腰痛足逆,变虫食脏),加鳖甲、地骨皮、牡丹皮、当归、生地黄。


臀蒸(肢细股肿,腑脏俱热),加石膏、黄柏。


胞蒸(小便赤黄),加泽泻、茯苓、生地黄、滑石、沉香。



(丹溪活套)云∶劳极之证,五脏必归重于一经。假如足胫酸疼,腰背拘急,遗精白浊,面色黧黑,耳叶焦枯,脉沉细数,知其邪在肾也,宜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五味子、麦门冬、天门冬、泽泻、杜仲、肉桂之类煎,入童便、韭汁、竹沥服。其或心神惊惕,怔忡无时,盗汗自汗,心烦热闷,口舌生疮,咯血面赤,脉洪而数,知其邪在心也,宜以前方去杜仲、泽泻、肉桂,加茯神、胡黄连、莲心、远志、菖蒲、朱砂之类。其或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肤枯燥,鼻塞声沉,时吐痰沫,脉微虚而涩数,知其邪在肺也,宜以四物汤加沙参、麦门冬、五味子、知母、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款冬花、紫菀、马兜铃、百合、百部之类煎,入童便、竹沥、姜韭汁服。其或胁痛目赤,面青颊赤,多怒,虚阳不敛,梦与鬼交,甚则卵缩筋急,脉弦而数,知其邪在肝也,宜以四物汤加竹茹、草龙胆、柴胡、黄芩、青皮、竹叶之类。其或面色萎黄,唇吻焦燥,饮食无味,腹痛肠鸣泻利,四肢倦怠,脉虚濡而数,知其邪在脾也,宜以四君子汤加酒炒白芍药、莲肉、薏苡、干山药、猪苓、泽泻、白扁豆之类。


凡骨蒸劳热,元气未脱者,灸崔氏四花六穴,无有不安者也。


灸崔氏四花穴法∶先二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细绳(蜡之勿令展缩),于男左女右脚底贴肉坚踏之,其绳前头与大拇指端齐,后头循当脚根中心向后引绳,从脚 肚贴肉直上,至曲 中大横纹截断(横纹即委中穴)。又令患人解发分两边,令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却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绳一头,令与鼻端齐,引绳向上,正循头缝至脑后贴肉垂下,循脊骨引绳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中,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两头至吻,却钩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此便齐两吻截断,将此绳展令直,于前量脊骨上墨点处,横量取平,勿令高下(其量口绳子,先中折,当中以墨记之,却展开绳子横量,却以中折墨点记处,按于脊骨中先点处,两头是穴也),两头以白圈记之。


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绳绕项,向前双垂,头与鸠尾齐(胸前歧骨间尽处也),双头齐截断,却翻双绳头向后,以绳子中心按于喉咙结喉骨上,其绳两头双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脊骨上墨点横量如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白圈是灸处)。


以上是第二次点二穴,通前共四穴,同时灸各三七壮,累灸至一百余壮,候灸疮将瘥,又根据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当脊骨直上下竖点,其绳子中心放在墨点上,于上下绳头尽处,以白圈记之,白圈是灸处也。


以上是第三次点二穴,通前共六穴也,择取离日及火日灸之,一应虚劳发热 羸等证,灸之立愈,真济世之妙法也。


四花六穴人形图(图缺)


白圈是穴,黑点不是穴。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