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脉以独见为真

《脉理求真》:脉以独见为真

但持脉之道,既在下指灵活,令其脉脊与手指目相对。(卢氏曰∶诊法多端,全凭指法捷取。盖人之中指上两节长,无名食指上两节短,参差不齐。若按举排指疏,则移越一寸九分之定位;排指密,又不及寸关尺之界分。齐截三指,斯中指翘出,而节节相对,节无不转,转无不活,以别左右,分表里,推内外,悉五脏,候浮中沉,此三指定位法也。及其位定,专指举按,固得其真,不若独指之无牵带,别有低昂也。第惟食指肉薄而灵,中指则浓,无名指更浓且木。是必指端棱起如线者名曰指目,以按脉中之脊。无论洪大弦革,即小细丝微,咸有脊焉。真如目之视物,妍丑毕具,故古人称诊脉曰看脉,可想见其取用矣。每见惜指甲之修长,用指浓肉分,或指节之下,以凭诊视者,真不啻目生颈腋胸胁间矣。)尤须得要以求病根。在未诊时,谁不自认精明,谓其何部何脉,何脉何象。及至临症就诊,则既以浮为风,而又若浮非浮而非风也。以紧为寒,而又若紧非紧而非寒也。以洪为火,而又若洪非洪而非火也。以数为燥,而又若数非数而非燥也。以虚为暑,以濡为湿,而又若虚非虚,若濡非濡,而不可以暑湿名也。诸如此类,既莫能分,复以六部六脉,分断考求,毫不相贯。(分断考求,最为诊家大弊,窃叹今时犯此甚多。如张璐谓人诊脉,大似向泥人祈祷,有时灵应,有时不灵应。)讵知病属一理,脉自无二,得其一而脉斯可断矣。得其脉之独有所见,而脉又可断矣。(从独字洗出脉要精义。)盖独之义不一。如有以诸部无乖,或以一部稍乖者,是其受病在此,而可以独名也。有以五脏五脉各应互见,而六部六脉偏见一脏之脉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独名也。独义无过如斯。故内经三部九候论,则有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热独寒之谓耳。如独而强者,则为病属有余;独而弱者,即为病属不足。独而有力有神,其脉虽强而不为过。(有力尤须有神。李东垣曰∶脉病当求其神之有与无,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也;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也。热而有神,当泄其热,则神在焉;寒而有神,当去其寒,则神在矣。寒热之脉,无力无神,将何恃而泄热去寒乎。


林之翰曰∶按东垣此论,深达至理。但以有力二字言有神,恐不足尽有神之妙。王执中曰∶有力中带光泽润滑也。于解进矣。萧子 歌云∶轻清稳浓肌肉里,不离中部象自然。则又有进焉。)独而和缓柔弱,其脉虽弱,而不为害。盖假独者易知,而真独者难明。得其要以求其独,则独无不在;失其要以求其独,则独其莫得矣。(又从要字一层,剥出精义。)故善言独者,早以阴阳之原,(肾水为阴之原,肾火为阳之原。)气血之本,(肾水为血之本,肾火为气之本,脾胃仓廪又为生气生血之本。)以求独之根。(知其根,则知其要;知其要,则知其独。)继以顺逆之理,(约注云∶春夏洪大为顺,沉细为逆;秋冬沉细为顺,洪大为逆。男子左大为顺,女子右大为顺。凡外感症∶阳病见阳脉为顺,见阴脉为逆;阴病见阳脉亦为顺。内伤症,阳病见阳脉为顺,见阴脉为逆;阴病见阴脉为顺,见阳脉为逆也。)取舍之道,(顺之则取,如有根有神有胃之类;逆之则舍,如残贼败脱离绝之类。)并脉上下来去至止,晓然于胸,以识独之宜。(滑氏曰∶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阴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然后临症施诊,以求独之所在(独在取舍明,轻重晓),则独存;以明独之所至(独至根蒂知,真假识),则独出矣。故有见上为独,而其独偏在下也;见左为独,而其独偏在右也;见腑为独,而其独偏在脏也;见表为独,而其独偏在里也。此其独可以意会(独有左右逢源之趣),而不可以言传;(独有难以尽言之妙。)此其独可以独知(独有化裁尽变之义),而不可以共觉矣(独有独觉难与时师共言之理)。苟无独知之明,(仅读医方快捷方式、叔和脉诀,何能独知。)独见之真,(仅见一时之病,一方之病,何能独见。)独守之固,(仅守时师耳听之说,蔓衍汤方之书,何能独守。)而曰惟我为独,(又从独字推进一层,妙义旋生。)独固是也,而恐则为独夫之独矣;独亦是也,而恐则为毒人之独矣。(绣尝谓医有四失∶一曰字句不晓,二曰涉猎汤方,三曰株守一书,四曰剿袭糟粕。凡此四失,必能毒人。)其尚得谓真正之独,与因应化裁之独哉。故曰持脉之道,贵乎活泼(一语括尽)。若局守不变,则所向辄迷,又安能审独求真,而得病之所归者乎。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