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杏仁

《本草备要》:杏仁

《本草便读》:杏仁

《本草崇原》:杏仁

《本草分经》:杏仁

《本草分经》:杏仁

《本草分经》:杏仁

《本草撮要》:杏仁

《本草经解》:杏仁

《本草经解》:杏仁

《本草思辨录》:杏仁

《本草择要纲目》:杏仁

《本经逢原》:杏仁

《得配本草》:杏仁

《顾松园医镜》:杏仁

《长沙药解》:杏仁

《冯氏锦囊秘录》:杏仁

《雷公炮制药性解》:杏仁

《雷公炮炙论》:杏仁

《外科全生集》:杏仁

《医学入门》:杏仁

《药鉴》:杏仁

《药笼小品》:杏仁

《药征》:杏仁

《医方考》:杏仁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杏仁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杏仁


泻肺,解肌,润燥,下气


辛苦甘温而利。泻肺解肌(能发汗),除风散寒,降气行痰,润燥消积(索面、豆粉,近之则烂),通大肠气秘。治时行头痛,上焦风燥,咳逆上气(杏仁炒研,蜜和为丸,含咽),烦热喘促。有小毒,能杀虫治疮,制狗毒(可毒狗,消狗肉积)、 毒。肺虚而咳者禁用(东垣曰∶杏仁下喘治气,桃仁疗狂治血,俱治大便秘。当分气血,昼便难属阳气,夜便难属阴血。妇人便秘,不可过泄。脉浮属气,用杏仁、陈皮;脉沉属血,用桃仁、陈皮。肺与大肠相表里,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为气之通道,故并用陈皮佐之。贲门胃之上口,魄门,即肛门。杏仁、紫菀,并能解肺郁,利小便)。去皮、尖,炒研,发散连皮、尖研。双仁者杀人。得火良。恶黄 、黄芩、葛根。


杏仁(图缺)


苦辛宣壅.能疏肺部风寒.温润下行善降大肠燥结.能宽胸而降气.可治咳以搜痰.甜者因味属甘平.用之则功多润降.(杏仁味苦性温.入肺经气分.凡仁皆降.故功专降气.气降则痰消嗽止.能润大肠.故大肠气闭者可用之.考杏仁之性.似无辛味.似乎只有润降之功.而无解散之力.但风寒外束.肺气壅逆.不得不用此苦降之品.使气顺而表方得解.故麻黄汤用之.亦此意耳.桃仁杏仁.其性相似.一入肝经血分.一入肺经气分.至于解毒杀虫.彼此均可.在乎用者之神明耳.


○甜杏仁别有一种.味甘性平.可供果食.主治亦皆相仿.用于虚劳咳嗽方中.无苦劣之性耳.)


气味甘苦温,冷利,有小毒。主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杏叶似梅,二月开淡红花,五月实熟有数种,赭色而圆者,名金杏。甘而有沙者,名沙杏,黄而带酢者,名梅杏。


青而带黄者,名柰杏,入药用苦杏。)


杏仁气味甘苦,其实苦重于甘,其性带温,其质冷利。冷利者,滋润之意,主治咳逆上气者,利肺气也。肺气利而咳逆上气自平矣。雷鸣者,邪在大肠。喉痹者,肺窍不利。下气者,谓杏仁质润下行,主能下气。气下则雷鸣,喉痹皆愈矣。产乳者,产妇之乳汁也。生产无乳,杏仁能通之。金疮者,金刃伤而成疮也。金伤成疮,杏仁能敛之。寒心奔豚者,肾脏水气凌心而寒,如豚上奔。杏仁治肺,肺者金也,金为水之母,母能训子逆。又,肺气下行,而水逆自散矣。


辛苦甘温,泻肺降气,行痰解肌,除风散寒,润燥,并解肺郁,利胸膈气逆,通大肠气秘,治上焦风燥,又能杀虫,消狗肉面粉积,去皮尖研用。如发散连皮尖研。双仁者杀人。叭哒杏仁甘平性润,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甜杏仁不入药。杏子酸热,有小毒损人。


见肺和。


见肺和。


味甘苦.入手太阴经气分.功专散结润燥.得门冬能润心肺.得柿饼治肺病咯血.得童便能补肺劫劳.得陈皮治气闭昼便难.其性毒能杀虫.治疮.制锡狗毒.消狗肉积.因虚而咳嗽便闭者忌之.双仁者杀人.去皮尖炒研.发散连皮尖研.得火良.恶葛根.黄芩、黄.杏子肉酸热.孕妇忌食.


气温.味甘.有小毒.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汤泡去皮尖双仁者大毒勿用)


杏仁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杏果本苦.且属核仁而有小毒.则禀火性.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为金藏.气上逆乘肺则咳.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杏仁苦而下泄.所以止咳也.火结于喉.闭而不通.则为喉痹.雷鸣者.火结痰雍声如吼也.杏仁温能散结.苦能下泄.甘可缓急.所以主之也.杏仁味苦制肺.制则生化.则肺金下行.所以下气.肝藏血.血温则流行.故主产乳.血既流行.疮口亦合.故又主金疮也.心阳虚.则寒水之邪自下.如豚上奔冲犯心君矣.故为寒水奔豚.其主之者.杏仁禀火土之气味.能益心阳而伐水邪也.杏本有小毒.若双仁则失其常.所以能杀人也.


【制方】


杏仁同白芍、甘草、北味、苏梗、百合、款冬.治火逆气喘.专一味.消狗肉积.


纲目云.气温味甘苦冷利.冷利者其性也.凡用.汤浸去皮尖.麸炒黄.然治风寒肺病.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若润燥活血.则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也.


杏有脉络为心果,仁则主通脉络之气而为肺果。其性直降而兼横扩,横扩与直降,互相牵制而不得逞,故非加他药不能横扩不能直降。然用杏仁于横扩,有兼取其直降者。用杏仁于直降,有兼取其横扩者。证若两有所需,杏仁亦两呈其技也。


麻黄汤者,伤寒之汗剂也。既用麻黄何以又加杏仁,则以杏仁兼能下气止喘也。表实而邪不得解固喘,邪解而气不得下亦喘,杏仁既走表而复入里,则外散之气,亦相与由中道而下,是故麻杏甘石汤有麻黄又有杏仁,则为治喘,葛根汤有麻黄无杏仁,则证本无喘。然而麻黄非不治喘,小青龙汤云,喘去麻黄加杏仁,又何以有宜不宜之别耶?盖麻黄者,上发心液亦下通肾气,小青龙心下之水,已与肾脏之水相吸引,若再以麻黄动其肾气,喘将愈不能止。杏仁肺药非肾药,故去彼加此,所谓用杏仁于横扩兼取其直降者此也。


大陷胸丸者,伤寒之下剂也。结胸而云项亦强如柔痉状,是项强外与大陷胸汤无异,而证则较重。故彼可速攻而愈,此必变丸而缓攻。杏仁一味,专为项强而设。项强由阳邪烁液所致,杏仁研之如脂而性兼横扩。再佐以芒硝之津润,白蜜之和甘,何难化强为柔。然结胸之项强,非下不和,亦非下不陷。杏仁固大黄之功臣,葶苈甘遂之益友也,所谓用杏仁于直降兼取其横扩者此也。


伤寒发汗,以麻黄为主,杏仁为辅;治喘以杏仁为主,麻黄为辅;故二物并用,其效始捷。夫喘在伤寒,为表实肺郁。在杂证,则有热喘、有虚喘、有饮气喘,不止一端。小青龙喘去麻黄加杏仁,即非治伤寒之喘,故其方亦多用于杂证。然而仲圣用药之道,但于配合异同分数多寡之中,一为转移,便大不相侔。大青龙,伤寒最要之方也。麻杏并用,岂为治喘。


其故则在麻黄加麻黄汤一倍,杏仁减七十个为四十,又得生姜之升,石膏之寒,杏仁自随麻黄而横扩,不致驰思于直降。推此以求,麻杏并用而非为治喘者,又得四方焉∶一曰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疼,为寒湿之气郁于肌表,麻黄汤正与相宜。病由于湿,故加白术以收湿。


而中气既固,则杏仁亦只为利肺气之用而已。一曰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伤于风湿而至发热日晡所剧,非麻杏所能独治矣。薏苡清热去湿,治久风湿痹,故加之。但其分数,则麻黄只用麻黄汤六中之一,杏仁七中之一,薏苡亦与麻黄相埒,此小制治上之法,杏仁所以无直降之权也。一曰文蛤汤,此即大青龙去桂枝盖文蛤,贪饮由于热甚,故用文蛤石膏特多,麻黄减大青龙一半者,以表邪微而不欲其过汗也。若无蛤膏之咸寒,则麻黄恐尚不用至三两。然则用麻黄而复佐以生姜杏仁,自无不汗之理。杏仁虽兼有直降之长,制之以蛤膏,其与麻姜比而与蛤膏远者,势固然也。一曰浓朴麻黄汤,此即小青龙加减而治亦大异,曰咳而脉浮而不详其证,则试以本方药味测之∶干姜五味细辛,治寒咳之药也,而咳因于寒可知;麻杏与浓朴并用,浓朴亦温散之药也,而表有寒邪宜发可知;有细辛又加半夏,则必以之蠲饮;有五味又加小麦,则既治咳自当安肺;此必因肺痿已见一斑,故加石膏以存津而化燥,与小青龙加石膏之意颇同。然彼为肺胀已成,故驱寒饮使下行,此为肺痿始萌,故乘脉浮之际,亟解其表邪。桂枝芍药,所以用于彼而不用于此。浓朴用至五两,又无芍药,则杏仁又何能效其直降之职。是为去杏仁之直降而取其横扩。


杏仁直降横扩,虽同无狠力,有借于他药,而以二者权之,直降之力,差优于横扩,故甄权主发汗,而本经不主发汗主下气。茯苓杏仁甘草汤,注家多以杏仁为散结,愚独以为下气。何以言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看似甚剧,实则较前条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为轻。此盖痰饮为患,阳尚不虚,无取薤桂。稀饮治以是汤,胶痰则主橘枳生姜汤。稀饮而致气塞短气者,必因小便不利而饮停于胸,胸膈或素不舒,饮停则痹。本经茯苓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利小便,可知散停饮之结,茯苓实司其职。茯苓淡渗散结,是有形之饮。杏仁苦温下降,是无形之气。二者合而痹者斯开,塞者斯通。然他方治胸痹无甘草,而此有之者,以二物皆下行,非以甘草载之,则势不少驻而去疾不尽耳。外台走马汤,下剂也。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徐忠可谓客忤,沈目南谓绞肠乌痧。按方用巴豆,自当有恶毒之邪,壅塞脏腑,须臾即毙之势。故以巴豆逐有形之实邪,杏仁下无形之虚气,为急救之策。与茯苓杏仁甘草汤之用杏仁,取资无异。是为去杏仁之横扩而取其直降。


有以杏仁辅麻黄发汗而可用于寒剂者。伤寒论治黄胆之方凡三∶茵陈蒿汤使湿热从小便去,以小便不利腹微满,阳明病之宜下解者也。栀子柏皮汤身黄发热非太阳发热比,柏皮为阳明经腑之药,故以清肌表之湿热(别录疗肌肤热赤起,邹氏谓柏皮之用正在表里之间),而佐以栀子甘草,亦下行利小便之轻剂也。此皆于杏仁无与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而无小便不利与发热等证,则其里为太阳之里(说本柯氏),太阳瘀热非汗不解,但发表不远热,而阳黄之湿热,则非热药所宜。惟以连翘梓皮赤小豆彻热利湿,当治里之巨任,而后麻黄杏仁散之于表,湿热得以汗解。此治太阳瘀热发黄,非治头痛发热身疼骨痛,故麻黄杏仁,视麻黄汤减少其数,而用于寒剂,亦不以掣寒剂之肘也。


有以杏仁治肿而正取其不发汗者,水去呕止其人形肿一条(痰饮篇)。尤氏谓胃气已和而肺壅未通,麻黄可以通之,甚是。惟于不用麻黄用杏仁之故,则疏之未当。夫麻黄发阳犹之发汗,以血虚而不敢发汗,犹之夺血者无汗。盖形肿必通血络,麻黄与杏仁所同有是能也。


麻黄有以杏仁治喘而不用于汗剂者,桂枝加浓朴杏仁汤,太阳病误下,无结胸下利诸变证而但微喘,喘既微,则表实之不解者亦仅矣。桂枝汤固不解表实,以麻黄施于微实之表邪,又岂得为当。惟浓朴温散胜于桂枝,与桂枝汤协以解表,则不至有大汗之虞。然不大汗,表固已解,而表解而气不下,则喘犹不止。夫优于下气,而解表亦兼有所资者,杏仁是也。退麻黄而进杏仁,殆以是夫。


杏仁研之如脂,以濡润之物而擅横扩直降之长,故于伤寒杂证皆多所资藉。麻仁丸用杏仁,则于濡润中兼取其直降也。麻仁与杏仁,皆能润液化燥,而麻仁扩脾之约,杏仁抑肺使下(说详大麻仁),不可谓无通便之功矣。大黄 虫丸用杏仁,则于濡润中兼取其横扩也。


是方种种治法,无非为补虚缓中之计。惟引地黄入脉络以行滋柔之化者,非杏仁而何,虽桃仁亦只与 虫辈比烈矣。抑有但取其濡润以佐他药,而横扩与直降两无所见者,矾石丸是也。


子脏中有坚癖干血,纵以桃仁干漆 虫辈为坐药,未必遂能去之,况横扩直降,第恃有杏仁乎。夫曰∶经水闭不利者,有闭时有不闭时,不闭时亦不如平人之利也。脏坚癖不止(医宗金鉴∶不止,不去也)中有干血下白物者,子脏中有坚癖不可去之物,实为干血,而不能如干血急治也。有干血,则经之蓄泄不以时,而湿热酿为白物则自下也,此当置干血而先治其白物。矾石却湿除热,剧者不过再内而愈。然非佐杏仁白蜜以缓之和之,未必收效如是之捷。


蛇床子散亦坐药也,彼治阴寒但任蛇床子,佐白粉为以柔济刚;此治白物但任矾石,佐杏仁为以润济燥。杏仁润而不腻,不致减矾石之力则有之,若云协以散结,岂仲圣意哉。


杏仁横扩不及麻黄之峻,而于风虚之证,却正相宜,又最宜于头面之风。洁古云治上焦风热。东垣云除肺中风热。石顽云气下则热自解风自散。窃谓风散则热自解,并非以热药治热风。考千金杏酥治风虚头痛,杏仁捣膏涂头面风肿,治头中痛身热风热,治头面上风,治头中风痒白屑各方中,皆有杏仁。又薯蓣汤、薯蓣丸,亦皆有杏仁。其所治之证,皆有头目眩冒。由是推之,即金匮薯蓣丸风药颇多,何尝不以杏仁治头面风,所谓风气百疾者,固无一不虑之周也。


【气味】


甘苦温有小毒.两仁者杀人.可以毒狗.沉而降.阴也.入手太阴经.


【主治】


咳逆上气.润肺消食积.散滞结.王氏治伤寒气上逆喘者.麻黄汤内加杏仁陈皮.若气不上喘逆者.减杏仁陈皮.明乎其泻肺也.又东垣云.杏仁下喘.用以治气.桃仁止狂.用以治血.二仁虽俱治大便之秘.然昼之难.便属阳气之不和.夜之难.便属阴血之不润.又当知杏仁之专行气分也.又脉浮在气.用杏仁而佐以陈皮.脉浮在血.用桃仁而佐以陈皮.俱用陈皮者.以其手阳明病与手太阴俱为表里也.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故王氏言肺与大肠为通道也.


苦辛甘温,小毒。汤泡去皮尖,研如泥用,两仁者有毒伤人。凡果花六出者必双仁,得纯阴之气也。


《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发明 杏仁入手太阴经,辛能横行而散,苦能直行而降。遂为散血降气,定喘泄泻,散结温燥,除肺中风热咳嗽,总不出《本经》主治也。《千金》以童便浸七日研如泥,治咳嗽寒热。仲景麻黄汤用杏仁者,为其利气泻肺解肌也;至于陷胸、麻仁等圆,皆熬黑,研腻如油,则知此物之性,愈熬黑愈润下矣。入肺寒喘逆发散药,连皮用之。又能治疮杀虫,用其毒也。《本经》治金疮寒心者,伤处风藉内入胞络,而心下恶寒,用以涂封疮口,拨散风热之邪也。言治奔豚者,辛能散结,温能下气也。元素言,润大肠气秘之,才言解邪毒。《别录》言,杀狗毒,炒香消狗肉及索粉积,故六神曲用之。扁鹊云,杏仁不宜久服,令人面目须发落,耗气之验也。今人以之混治阴虚喘嗽,转耗胸中大气,为患不浅。亡血家尤为切禁,以其味辛、性温大能破血也。双仁者捣烂以车脂调涂,针断人肉,及箭镝在咽隔诸隐处,敷之即出。巴旦杏仁则甘平无毒,能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杏实味酸,伤人筋骨,生者尤甚。


得火良。畏 草。恶黄芩、黄 、葛根。


甘、苦、温。入手太阴经气分。泻肺降气,行痰散结,润燥解肌,消食积,通大便,解锡毒,杀狗毒,逐奔豚,杀虫蛔。得陈皮,治便秘。配天冬,润心肺。佐柿饼,治咯血。合紫菀,利小便。(开水中之气以解结。)


汤浸,去皮尖炒黄,或麸炒研用。发散,连皮尖研用。双仁者有毒,不可用。肺虚而咳,虚火炎肺,二者禁用。


怪症∶舌尖穿断,血出不止,先以米醋刷断处,其血立止,仍用蒲黄、杏仁,再加月石少许为末,蜜调含化。


〔甘苦温,入肺、大肠二经。泡去皮尖,焙研。治风寒肺病药中,亦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双仁者有毒杀人。〕散上焦之风,〔性温能散,故肺经风寒风热皆治,解肌之功也。〕除心下之热,〔邪气既散,心下烦热自除。〕利胸中气逆而喘嗽,〔味苦能降,故气逆喘嗽皆安,下气之力也。〕润大肠气闭而难通,〔以其性能润利而下行。〕解锡毒有效,消狗肉如神。〔索粉近之则烂,故亦最消粉积。〕阴虚喘嗽者忌之。。


【本经】杏核仁。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呜,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生川谷。


味甘、苦,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开痹塞,泻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经络。


《金匮》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治胸中痹塞,短气。以土湿胃逆,浊气冲塞,肺无降路,是以短气。茯苓泻湿而消满,杏仁破壅而降逆,甘草补中而培土也。薯蓣丸,方在薯蓣。文蛤汤,方在文蛤。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皆用之以降逆也。


《伤寒》麻黄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恶风,无汗而喘者。麻杏甘石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汗下后,汗出而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在厚朴。治太阳中风,下后表未解而微喘者,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皆用之以治喘也。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加杏仁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治支饮呕冒,饮去呕止,其人形肿者。以经气壅滞则为肿,杏仁利气而消滞也。麻杏薏甘汤,方在麻黄。用之以泻表气之滞。矾石丸,方在矾石。大陷胸丸,方在大黄。用之以泻里气之滞也。麻仁丸,方在麻仁。大黄(庶


肺主藏气,气降于胸膈而行于经络,气逆则胸膈闭阻,而生喘咳。脏病而不能降,因以痞塞,经病而不能行,于是肿痛。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而止喘,消肿而润燥,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其诸主治,治咳逆,疗失音,止咯血,断血崩,杀虫匿,除齄刺,开耳聋,去目翳,平努肉,消停食,润大肠,通小便。种种功效,缘其降浊消郁之能事也。


禀春温之气兼火土之化,味苦、甘,气温,有毒。入手太阴经,性润利而下行,味苦温而散滞,温能解肌,苦能泄热,故外有发散祛邪之功,内有下气消痰之效。主咳逆上气,奔豚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解肌化痰喘促等症。双仁者有毒勿用。若去皮尖消痰润肺,若发散连皮尖用。


杏仁,入肺,为利下之剂。散肺经之风寒,下喘嗽之气逆,消心下之急满,润大肠之气秘,解锡毒有效,消狗肉如神,逐奔豚,杀虫疽、妇人阴蚀可纳。实,啖多目瞀,伤筋骨伤神。叶,端午采收。煎汤洗眼止泪。根主堕胎,花治厥逆。有以杏仁栝蒌并用,不知杏仁味辛从腠理中发散以去痰,故表虚者忌之,栝蒌性润,从肠胃中滑利以除痰,故里虚者忌之,若痰热表里俱实者,并行而有功也。


主治(痘疹合参) 杏仁润心肺大肠,主喘嗽下气,散风寒痰结,宜去皮尖炒用。


然与桃仁俱通大便,但杏仁治气,桃仁治血。


味甘苦,性温有小毒,入肺大肠二经。主胸中气逆而喘嗽,大肠气秘而难便,及喉痹喑。痰结烦闷,金疮破伤,风热诸疮,中风诸证,蛇伤犬咬,阴户痛痒,并堪捣敷,沸汤泡去皮尖炒用。得火良,恶黄芩黄?,葛根,畏?草,解锡毒及中狗肉毒,双仁者能杀人,杏子不可多食,能损筋骨眼目。


按∶杏仁入肺者,经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是也。大肠则共肺为传送者也,宜并入之。考《左慈秘诀》,称杏仁为草金丹,久服成仙,方书又云∶服杏仁者,往往至二三年或泻,或脐中出物,皆不可治,二说相背,然杏仁主散,痰从腠理中发散而去,且有小毒。


则雷公云∶凡使须以沸汤浸,少时去皮膜及尖,擘作二片,用白火石并乌豆杏仁三件,于锅中下东流水煮,从巳至未,其杏仁色褐黄,勿用。修治一斤,用白火石一斤,乌豆三合,水旋添,勿令间,断为妙也。


雷公云∶凡使,须以沸汤浸少时,去皮膜,去尖,擘作两片,用白火石并乌豆、杏仁三件于锅子中,下东流水煮,从巳至午,其杏仁色褐黄,则去尖,然用。


每修一斤,用白火石一斤,乌豆三合,水旋添,勿令缺,免反血,为妙也。


去皮尖,除肺热气逆,润大肠气闭。


杏仁有毒苦甘温,润肺止嗽及奔豚,消食治肿通气闭,祛风发汗出声言。


杏,文从木、从甘,实大而甘也。沉而降,阴也。入手太阴经。润肺,燥热在胸膈间,急满喘促,咳嗽上气,喉鸣及奔豚气逆。消宿食,杀狗肉积毒。治浮肿腹痹,大肠气闭不通。又解肌发汗,散肺风寒咳嗽,头面风邪,眼 鼻塞,冷泪,喉痹生疮,时行头痛,风气来去,中风半身不遂,失音卒哑。兼治香港脚、惊痫、产乳、金疮、五痔下血不止、扑损瘀血、卒不得小便。盖杏仁虽下气,少用亦能活血,多服令人血溢出、血不止,或泻,或脐中出物。古今有单服杏仁而得效者,必壮实、痰气壅滞及声不亮、目不明者乃宜。东垣云∶杏仁治气,桃仁治血,俱治年高硕便秘燥,当以气血分用,佐以陈皮。此正论也。凡使,汤泡去皮尖,麸炒黄色,去油,有火有汗者,童便浸三日,又烧令烟未尽,研如泥。绵裹纳女子阴中,治虫疽。


恶黄芩、黄 、葛根,畏 草。解锡、胡粉毒,得火良。双仁者杀人,可毒狗。杏花,味苦,无毒。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杏实,味酸,热,有毒。食多伤筋骨,损神气,令人目盲。小儿尤不可食,多致痈疮及上膈热。


气温,味甘苦,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有小毒。入手太阴之剂也。解肌毒,散结滞。入麻黄,利胸中气逆而喘促。同乌梅,润大肠气闭而便难。单仁开腠理甚捷,双仁治狗咬极验。予尝用杏仁三钱,马兜铃三钱,蝉蜕二钱,白矾五钱,白砒五分,乳细,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冷水送下,男七女六,治哮神效。大都中病即已,不可多服,过则令人伤筋骨。泄痢忌用。戒粟米,畏犬肉。


有甜苦二种。


甜者去皮炒研,润肺降气,消痰止嗽,有湿痰者不宜。苦者泻肺解肌,降气利胸膈,同橘皮通大肠气秘肺与大肠为表里,去皮研,表剂连皮研,因虚而嗽勿用。


双仁者杀人。


主治胸间停水也。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气结胸、心痛、形体浮肿。


【考证】


麻黄汤证曰∶无汗而喘。


以上一方,杏仁七十个。


苓甘姜味辛夏仁汤证曰∶形肿者,加杏仁。


以上一方,杏仁半斤。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曰∶胸中气塞短气。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曰∶喘。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曰∶喘。


以上三方,杏仁皆五十个。


大青龙汤证曰∶咳喘。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杏仁四十个,二两而五十个之例。


大陷胸丸证曰∶结胸者,项亦强。


走马汤证曰∶心痛。


以上二方,杏仁诸药等分。


上历观此诸方,杏仁主治胸间停水也明矣。


【互考】


杏仁、麻黄,同治喘,而有其别。胸满,不用麻黄。身疼,不用杏仁。其二物等用者,以有胸满身疼二证也。《金匮要略》曰∶胸痹云云,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为则按∶胸痹短气、筋惕肉 、心下悸者,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胸痹呕吐呃逆者,橘皮枳实生姜汤主之。二方治一证,非古之道也。栝蒌实条,既辨明之,今不赘于兹也。


【品考】


杏仁 和、汉无异品也。制之之法,去皮不去尖。


厨家造索粉,杏仁近之即烂。今后凡遇粉伤者宜加焉。此惟《医余》志之,诸书皆未道也。


味甘苦,温、冷利,有毒。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药性论》云∶能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锡毒。畏∶衰草。


恶黄芩黄 葛根凡用去皮尖麸炒


杏仁,味苦甘性温有毒。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其用有二;利胸中逆气而喘促;润大肠气闭而难通。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