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下血

《本草求真》:下血

《扁鹊心书》:下血

《古今医案按》:下血

《仁术便览》:下血

《金匮钩玄》:下血

《盘珠集胎产症治》:下血

《伤寒大白》:下血

《卫生易简方》:下血

《续名医类案》:下血

《续名医类案》:下血

《医学纲目》:下血

《医学纲目》:下血

《杂病治例》:下血

《证治准绳·类方》:下血

《证治准绳·杂病》:下血

血为人身之宝。安可言下。然有血瘀之极。积而为块。温之徒以增热。凉之或以增滞。惟取疏动走泄。苦咸烈毒之品。以为驱逐。则血自尔不凝。按书所载破血下血。药类甚众。要在审症明确。则于治方不谬。如症兼寒兼热。内结不解。则宜用以莪术桃仁郁金母草以为之破。取其辛以。苦以降结之意也。瘀气结甚。则宜用以斑蝥干漆以为之降。取其气味猛烈。得以骤解之意也。寒气既除。内结滋甚。则宜用以丹参郁李没药姜黄三七紫菀柴参贯众以为之下。取其苦以善降。不令内滞之意也!寒气既除。瘀滞不化。则宜用以蒲黄苏木以为之疏。取其气味宣泄。不令郁滞之意也至有借食人血以治血。则有虻虫水蛭可用。借其咸味引血下走。则有茜草血竭瓦楞紫贝 虫鳖甲可取。借其质轻灵活不滞。则有莲藕花蕊石可投。借其阴气偏布可解。则有螃蟹蚯蚓可啖。借其酸涩咸臭以解。则有皂矾五灵脂可入。惟有苦温而破。则又更有刘寄奴等味。但刘寄奴自然铜古文钱三七血竭没药 虫。则于跌仆损伤而用。蚯蚓则于解毒而用。丹参则于血瘀神志不安而用。水蛭虻虫桃仁。则于蓄血而用。花蕊石则于金疮血出而用。五灵脂益母草蒲黄。则于妇人血滞而用。茜草则于妇人经闭不解而用。瓦楞子则为妇人块积而用。斑蝥则为恶疮恶毒而用。郁金则为血瘀胞络痰气积聚而用。莪术则为血瘀积痛不解而用。郁李仁则为行水破血而用。干漆则为铲除老血蛊积而用。紫贝则为血蛊水积而用。贯众则为时行不正而用。鳖甲则为劳热骨蒸而用。紫参则为血痢痈肿而用。姜黄则为脾中血滞而用。苏木则为表里风起而用。皂矾则为收痰杀虫除湿而用。生藕则为通调津液而用也。至于斑蝥干漆三七水蛭虻虫 虫螃蟹瓦楞子花蕊石。尤为诸剂中败血之最。用之须当审顾。不可稍有忽略。以致损人元气于不测中也!


暑中于心,传于小肠,故大便下血,宜当归建中汤。


东垣治一人.宿有阳明血证.因五月大热.吃杏.肠 下血.唧远散漫如筛.腰沉沉然腹中不和.血色黑紫.病名湿毒肠癖.阳明少阳经血证也.以芍药一钱五分.升麻、羌活黄各一钱.生熟地黄、独活、牡丹皮、炙甘草、柴胡、防风各五分.归身、葛根各三分桂少许.作二服.


震按腰沉沉然.腹中不和.湿也.血色紫黑.湿兼热也.方中用风药以胜湿.不用凉药以清热者.欲其行春生升发之令.使血不下走.无取苦寒之降沉也.加桂少许.如风熏日暖不特血止.胃气亦旺矣.


罗谦甫治真定总管史侯男.年四十余.肢体本瘦弱.于至元辛巳.因秋收租.佃人致酒味酸.不欲饮.勉饮数杯.少时腹痛.次传泄泻无度.日十余行.越旬.便后见血红紫.肠鸣腹痛.医曰.诸见血者为热.用芍药柏皮丸治之.不愈.仍不欲食.食则呕酸.形体愈瘦面色青黄不泽.心下痞.恶冷物.口干.时有烦躁.不得安卧.罗诊之.脉弦细而微迟.手足稍冷.内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又云.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而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肠间.故便血也.以苍术、升麻、熟附子各一钱.地榆七分.陈皮、浓朴、白术、干姜、白茯苓、干葛各五分.甘草、益智仁、人参、当归、神曲、炒白芍药各三分.上十六味作一服.加姜、枣煎.温服食前.名曰平胃地榆汤.此药温中散寒.除湿和胃.数服.病减大半.仍灸中脘三七壮.乃胃募穴.引胃上升.滋荣百脉.次灸气海百余壮.生发元气.灸则强食羊肉.又以还少丹服之.则喜饮食.添肌肉.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壮.壮脾温胃.生发元气.此穴乃胃之合穴也.改服芳香之剂良愈.


震按此条证因易辨.脉又可凭.无甚疑难.妙在制方.升温通补分量轻重合宜.的属东垣高弟.


丹溪治一老妇.性沉多怒.大便下血十余年.食减形困.心摇动.或如烟熏.早起面微浮.血或暂止.则神思清.忤意则复作.百法不治.脉左浮大虚甚.久取滞涩而不匀.右沉涩细弱.寸沉欲绝.此气郁生涎.涎郁胸中.心气不升.经脉壅遏不降.心血绝.不能自养故也.非开涎不足以行气.非气升则血不归隧道.以壮脾药为君.二陈汤加红花、升麻、归身、酒黄连、青皮、贝母、泽泻、黄 、酒芍药.每帖加附子一片.煎服.四帖后血止.去附.加干葛、丹皮、栀子.而烟熏除.乃去所加药.再加砂仁、炒曲、熟地黄、木香.倍参、术.服半月愈.


震按此条脉证.似虚似实.非寒非热.较之罗案.难辨多矣.及观其讲病源与用药法.及药之轻重去取.俱有精义.又极平和.十年之病.半月而愈.仙乎仙乎.


虞恒德治一男子.四十余.素饮酒无度.得大便下血证.一日如厕二三次.每次便血一碗.以四物汤加条芩、防风、荆芥、白芷、槐花等药.连日服之不效.后用橡斗烧灰二钱七分.调入前药汁内服之.又灸脊中对脐一穴.血遂止.自是不发.


震按橡斗烧灰未为巧.灸脊中对脐一穴殊巧.


一男子.每怒必便血.或吐血.即服犀角地黄汤之类.薛立斋曰.当调理脾胃.彼不信.仍服之.日加倦怠.面色萎黄.又用四物、芩、连、丹皮之类.饮食少思.心烦热渴.吐血如涌.竟至不起.此证久服寒凉损胃.必致误人.其脾虚不能摄血.不用四君、芎、归、补中益气之类.吾未见其生者.


一妇但怒必便血.寒热口苦.或胸胁胀痛.或小腹痞闷.薛曰.此怒动肝火而侮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栀而愈.用补中益气、加味逍遥二药.乃不复作.


震按此条.是吐血便血正理正法.


李士材治学宪黄贞父.患肠风.久用四物汤芩、连、槐花之属.屡发不止.面色颇黄.诊其脉.惟脾部浮而缓.此土虚而风湿交乘也.遂用苍术三钱.茯苓、人参、黄 、升麻、柴胡、防风各一钱.四剂而血止.改服十全大补汤.调养而愈.


震按此条.是从李罗二案参合为治.


孙东宿治新市陈鹿塘.有肠风脏毒之证.大便燥结.数日不能一行.痛苦殊甚.百医不效.其脉两寸皆数.两关皆弦而无力.两尺洪滑而左尤甚.孙曰.东垣谓大肠喜清而恶热.脾胃喜温而恶寒.以胃属土而大肠属金也.今此乃胃寒肠热之证.当以肠风脏毒之药为君主外以养血之剂裹之.使不伤胃气.盖药先入胃.而后传入大肠.入胃时裹药未化.及入大肠.则裹药化而君药始见.亦假途灭虢之策也.因以大黄酒浸九蒸九晒二两.木耳二两.槐花三两.郁李仁、皂角子、象牙屑、条芩各一两.血余灰、升麻、荆芥各五钱.为末.炼蜜丸.外以四物汤加蒲黄各一两为衣.空心午后.各以米汤下二钱.果血止而大便不燥.饮食日加矣.


震按裹药法以治肠风便燥颇相宜.盖裹药晒使坚干.诚可传入大肠.非比走经络及他脏腑.必由脾胃转送也.


又治董宗伯公子龙山夫人.即宪副茅鹿门公女.年三十五.病便血.日二三下.腹不疼医治三年不效.孙诊之.左脉沉涩.右脉漏出关外.诊不应病.因血既久下.且用补中益气汤加阿胶、地榆、侧柏叶服八剂.血不下者半月.彼自喜病愈矣.偶因劳而血复下.又索煎药.孙曰.夫人之病.必有瘀血积于经隧.前因右脉漏关难凭.故以升提兼补兼涩.以探虚实耳.今得病情.法当下而除其根也.龙山曰.三年间便血.虽一日二三下.而月汛之期不爽.每行且五日.何尚有瘀血停蓄耶.孙曰.此予因其日下月至.而知其必有瘀血停蓄也经云.不塞不流.不行不止.今之瘀.实由塞之行也.不可再涩.古人治痢.必先下之.亦此意也.即用桃仁承气汤加丹参、五灵脂、荷叶蒂.水煎夜服.五更下黑瘀血半桶.其日血竟不来.乃以理脾药养之.过五日.复用下剂.又下黑瘀如前者半.乃以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调理全愈.


震按便血日二三下.已三年之久.而敢用逐瘀下药.非有确见.不可漫试.


周慎斋治一人.患肠风.血大下不止.头晕倒地.三四年不愈.皆曰不可治.周诊脉.左手沉细.右手豁大.此因内伤寒凉太过.致阳不鼓.故右脉沉细.血不归络.火浮于中.故尺脉豁大.用补中益气汤十帖.再用荆芥四两.川乌一两.醋面糊丸.空心服愈.


震按此丸名乌荆丸.恰与脏连丸为对待之方.一热一寒.判如裘葛.用得其宜.神应无比.


〔附〕洛阳一女子.年十七.耽饮无度.多食鱼虾.蓄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次.大便与脓血杂下.大肠肛门痛不堪任.医以止血痢药.不效.又以肠风药.则益甚.盖肠风有血无脓也.如此半年.气血渐弱.食渐减.肌肉渐消.稍服热药.则腹愈痛.血愈下.稍服凉药则泄注气羸.粥食愈减.服温平药.则如不知.将期岁.医告术穷.待毙而已.或教服人参樗皮散.谩试之.一服知.二服减.三服脓血皆定.不十服而愈.乃求其方.云治大肠风虚饮酒过度.挟热下利脓血.疼痛.多日不瘥.樗根白皮、人参各二两为末.二钱匕.空心温酒调下.不饮酒.以温米饮下.忌油腻湿面青菜果子甜物鸡鱼蒜等.


震按此方.治久病则可.治暴病则不可.以补涩之药.恐留痼病邪也.叶案有用余粮石脂者.亦主固涩下煎.或佐以人参、木瓜、炒乌梅、炒粳米.取甘酸合固涩.使阳明主阖也或佐以萸肉、五味、黄柏、地榆.各炒成炭.取酸苦合固涩.可熄风坚阴也.皆从人参樗皮散化出.


〔附〕嘉兴府尊王竺庐公祖办事勤敏.凡案牍书禀.靡不亲阅手裁.积劳而得便血证.初用天王补心丹及玉女煎、知柏地黄丸等方.屡愈屡发.至丙申三月渐剧.食减面黄形瘦.精神衰弱.无锡龚商年兄用补中益气汤.以醋炒升麻、归身而血止.半月后.偶食青菜腐汤血复下.龚谓寒湿伤脾.用苍术理中汤.遂愈.十月中.值府考阅卷过劳.血又大发.龚诊其脉.弦劲带数.腹胀不思食.易怒.进加味逍遥散.不应.改用桃花散、归脾汤.转加口干咳嗽.佐以阿胶、熟地.又溏泻肠鸣不食.困惫难支.值抚宪荐胡灏轩先生来.毅然曰归脾须合右归.重用人参则效.定方人参五钱.山药三钱.枸杞、菟丝、枣仁各四钱.茯神、白芍、文蛤炒各钱半.炙草、炮姜各七分.地榆炭八分.乌梅、大枣各二枚.一剂而血止.递加 、术、熟地.再去地榆、文蛤.佐以附子.而谷纳渐增.病遂全愈.斯真得力于景岳者.


(大便下血)


一方 治下血有热。


当归 川芎 芍药 地黄 山栀(炒) 升麻 秦艽 阿胶珠


上每服一两,水一钟半,煎至一钟,空心热服。渣实时煎服。


一方 治大便下血,因酒过度,肠中有湿毒,下血。


南葛根(一钱) 归身(八分) 白术(一钱) 三七(七分) 地锦草(醋洗,一钱)枳壳(酒炒,五分) 栀子(酒炒,五分) 条芩(盐炒,五分) 赤茯苓(一钱) 白芍(四分) 苍术(四分) 黄连(同吴茱萸酒浸一夜,去茱萸,炒,一钱) 生地(七分) 玄参(五分) 黄柏(二分)


不可纯用寒凉药,必于寒凉药中用辛味并温,如酒浸炒凉药、酒煮黄连之类。


有热,四物汤加炒栀子、升麻、秦艽、阿胶珠。


下血属虚,当归散四物汤加炮干姜、升麻。


又方∶用白芷五倍子丸。


凡用血药,不可单行单止。


有风邪下陷,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生血故也。有湿伤血,宜行湿消热可也。


内经谓身热即死,寒则生。此亦是大概言之,必兼证详之则可。今岂无身热生寒而死者。


脉沉小流连或微者,易治。


脉浮大洪数者,难愈。宜滑不宜弦。


仲景治痢,可温者五法,可清者十法。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区分易治难治极密。但与泻同,立法不分。学人当辨之。


大孔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


久病、身冷、自汗、脉沉小者,宜温。


暴病、身热、脉浮洪者,宜清。


有可吐者、有可下者、有可汗者。


初得时,原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用之法。稍久气虚,则不可。


先水泄,后脓血,此脾传肾,贼邪难愈。


先脓血,后水泄,此肾传脾,微邪易愈。


如豆汁者,湿也。盖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如五色之相杂,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之之义。如虚者,亦宜审之。


因热而作,不可用巴豆等药。如伤冷物者,或可用,亦宜谨之。


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却宜明运气之胜,复以治之。


冲任二脉,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受胎则月水应断,冲任气虚,不能固摄,血常溢下,名曰胞漏,莫作月水论,久而不止则胎堕。非时而下为胎漏,根据期而漏号激经,尿血溺时方有,胞漏血常下而不停。


见红腰痛。六味丸合四君子汤,去甘草,加杜仲、川断、粘米。(补二、补四。)


荣血有风。荣经为风所胜,故经血动而下也,所下者本非养胎之血,若认作胎漏,服保养胎元之药,是实实矣,胎必堕下。宜服防风丸。(散十三。)


按月出血点滴为胎漏。此因气血并虚也。宜服补中安胎饮。(补二十。)


因事而动,以至下血。二地加枳壳炭二、三分。


顿仆动胎,下血不止。安胎饮加阿胶、艾炒炭;如感寒头痛,加莲须。(补九。)


胎气内热,迫血妄行。凉胎饮。(寒十五。)


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补六。)


脾气虚,不能摄血。归脾饮。(补十九。)


肝脾郁怒。加味归脾汤,或小柴胡汤。(补三、和十。)


肝脾风热。加味逍遥散。(补二十一。)


肝脾湿热。升阳除湿汤。(散十四。)


风入肠胃。胃风汤。(散十五。)


胎急不安,下血不止。桑寄生散。(和十二。)


因惊而气虚,虚则下陷而见血。安胎饮加人参。(补九。)


血离其位,积于胞宫,为胀为痛。四物重加当归。(补七。)


下黄汁如胶,或如豆汁。此湿热也。用升阳除湿汤,又用黄 六两、糯米五合,水五升,煎半分,作两服。(散十四。)


症气相妨,亦为漏下。行经之时,血虚而寒气乘之,血遂凝结而成症,其症不结于子宫,仍能行经成孕。既孕见血,为之漏下,是症气为害也。宜下之,桂枝茯苓汤,然方中桃仁一味,恐妨胎,须酌用。若症在腹中,于胎无害,俟分娩后治之为妥。(散十六。)


血从小便出者,名尿血;从大便出者,名便血。总其名曰下血。但有阴经阳经之分,并无寒热之异,同归于热而已。《伤寒论》虽有少阴厥阴下血之条,皆是阳热传入阴经之症,经虽属阴,症则阳症。陶氏一以为协热,是矣;一以为阴寒,误也。此因雨湿之年,湿淫用事,湿毒外袭皮毛,内侵血分,令人身发寒热,大便下血,腹反不痛,且用苍独败毒散辛温散表,忌用寒凉抑遏,此宗《内经》湿淫所胜,治以辛温之法,非阴寒而温之也。陶氏以其用辛温,故误认阴寒而名之,不思《内经》云岁火太过,民病血溢血泄。少阴火气内发,血溢血泄,夫血得热则妄行,故无论外感诸血,以热主治,即内伤。亦有心移热于小肠而尿血,用导赤各半汤者。小肠本经自热而病,用火府丹加木通、滑石者。肺移热于大肠为便血,用凉膈散者。大肠本经自热而病,用当归大黄汤加栀、连、芍药者。膀胱下焦热结而尿血,用木通车前汤加知、柏、栀、连者。肝经血室伏火,而施泄下血,用知柏四物汤合龙胆泻肝汤者。未可以阴寒言之也。


太阳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太阳病当汗解,因其人津竭血燥,不得作汗,医以火劫汗伤阴故发躁。下圊血,当清火邪。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为欲愈。脉沉滑者,协热下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太阳病误下,怕成结胸,其脉浮促,表邪尚未内陷,未成结胸,故为欲愈。若脉沉滑,则邪遗大肠,而为协热下利。若脉浮滑者,则血热流溢,必大便下血。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淋家即热结膀胱,小便频数。不清利膀胱,反发其汗,必小便出血。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此条详注热入血室。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少阴热邪,外传太阳,则一身尽热,热结膀胱,必小便下血。


当归大黄汤


当归 大黄 生地 甘草


此方本治燥火下血,家秘以此治吐血嗽血,大便干结。良以凉血则不上升,且大黄与当归同用,其血当归经矣。


黄芩芍药汤 见衄血。


肝家有火,则施泄不藏。脾受火乘,则土崩而不裹。今以白芍与芩连同用,则肝脾之火皆清,而藏裹之令皆得矣。


苍术败毒散


熟苍术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防风 荆芥 枳壳 广皮 甘草


寒湿伤于太阳,内传阳明,有湿毒下血之症。以毛窍所入之邪,必要仍从毛窍而出,故不用血药,而以此方散寒湿。若误用寒凉,毒邪伏而不散。


桃核承气汤 即桃仁承气汤。


寒湿伤表,用败毒散。里热下血,以此方清里热,下淤血。一表一里,两大法也。


导赤各半汤 见谵语发热。


凉膈散 见谵语。


火府丹 治二便。


当归 赤芍药 黄连 大黄 甘草 滑石


桃仁承气汤下淤血者,此方清血热者,同用大黄,有清下之分,有大小便之别。


当归大黄汤


当归 大黄 广皮 甘草


火府丹,兼治二便,此方专清大肠。


木通车前汤


木通 车前子 山栀 川连 知母 黄柏 生地 甘草


此方清小肠之热,通利膀胱。家秘治下焦热结,小便淋秘。


知柏四物汤


知母 黄柏 当归 白芍药 生地 丹皮


龙胆泻肝汤 见胁痛。


胆草 柴胡 黄芩 山栀 川连 知母 麦冬 人参 甘草


治肠风下血 用茄蒂烧存性,为末。每服食前、米饮调三钱匕。


治暴下血 用蒜五七枚去皮,入豆豉,研为膏如桐子大。米饮下五六十丸,无不愈者。


治下鲜血 用栀子仁烧灰,水调一钱服。


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物发动 用栀子三十枚,水三升,煎一升,去渣服。


治泻血不止 用桑耳一两炒黑,水一升三合,煎六合,去渣,空心分温三服。


又方 用槐花、荆芥等分为末。酒调二钱匕服。


又方 用苦楝子炒黄,为末,蜜丸如桐子大。米饮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治远年近日肠风下血不止 用枳壳烧灰存性,羊胫炭为末。每服枳壳末五钱,炭末三钱,空心米饮一盏调下,如人行五里,再服。当日见效。


治肠风及血痔 用槲叶微炒,槐花减半,同为末,米饮调服。


治脏毒 用黄连四两酒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晒干为末,乌梅肉六两,同捣为膏


又方 用槐芽、黄连各四两同炒,另拣为末。粪前下血用槐芽末,粪后下血用黄连末,各以


治脏毒大小便血 用刘寄奴为末,茶清调服。


治肠风下血 用炒槐花、柏叶、荆芥穗、枳壳,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治肠胃积热或因酒毒大便下血 用黄连四两、半炒半生,黄芩、防风各二两,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泔浸枳壳水下。冬月宜加大黄一两。


治脏毒下血 用黄连为末,煨独蒜和研,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陈米饮下。


又方 用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醋打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又方 用乌梅连核烧存性,香白芷不见火、百药煎烧存性各等分,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


又方 用地骨皮、凤眼根皮等分,同炒黄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服,忌油腻物。


又方 用黄 、黄连等分为末,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治粪后血脓 用艾煎,和生姜汁共三合服。


治肠风下血,形体枯黑,一、二年不愈 用枳壳去瓤锉碎,炒黄为末。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日三服。


治卒下血 用赤小豆一升捣碎,水三升,绞汁饮之。


又方 用百药煎半烧灰、半生用,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饮下。


治肠风下血 用椿根白皮北引者,去粗皮,酒浸,晒干,为末,枣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送下。


又方 用五倍子为末,每服二钱,麝香少许,酒调下。


又方 用平胃散加续断煎服。一方去续断,加小麦四十九粒。


又方 用威灵仙、蕤仁各二钱,贯众一两,为末。每服二钱,麝香少许,酒调服。


又方 用木槿煎汤服。


张子和曰∶乐彦刚病下血,医者以药下之,默默而死。其子企,见张而问曰∶日吾父之死,竟无人知是何症?张曰∶病锉其心也。心主行血,故被锉则血不禁,若血溢身热者死,火数七,七日故死。治不当下,下之不满数。企曰∶四日死,何谓病锉心?张曰∶智不足而强谋,力不足而强与,心安得不锉也?乐初与邢争屋不胜,遂得此病。企由是大服,拜而学医。


王砺恒治张大复肠血下注,痛不可忍,胸腹滞闷,痛极,血濡缕着 袜间, 有声。曰∶此欲脱也,然色鲜,当不害。亟取贝母一两,令细研为末,分作十剂,酒少许咽下,三舐而注者减,色昏黑,又三舐之息矣。后作寒热,十日而愈。后数年复发,血止则左胁肿痛,有声 然达于腹。又数日, 声稍达于背,乃用沉香酒磨饮之,不三日减。(《笔谈》。)


汪龙溪手札云∶去年得下血疾,半年有余,今春误食胡桃,胡桃能下血,则知胡桃当忌也。(《珊瑚纲》。)


龚子才治一人血痢及下血不止,以六味丸加地榆、阿胶、炒黄连、黄芩、生地而愈。


孙文垣治董龙山夫人,年三十五,病便血,日二三下,腹不疼,诸医治三年不效。诊之,左脉沉涩,右脉漏出关外,诊不应病。谓血既久下,且当益其气而升提之,以探其病,乃用补中益气加阿胶、地榆、侧柏叶,服八剂,血不下者半月。偶因劳,血复下,再索前药。乃谓之曰∶夫人之病,必有瘀血积于经隧,前药因脉难凭,故以升提兼补兼涩者以探虚实耳。今得病情,法当下以除其根。董曰∶便血三年,虽二三下而月泛不爽,且至五日,如此尚有停蓄耶?曰∶以此而知其必有瘀也。经曰,不塞不流,不行不止。今之瘀,实由塞之故也。行则不塞,古人治痢必先下之,亦此意也。用桃仁承气汤加丹皮、五灵脂、荷叶蒂,水煎夜服之,五更下黑瘀半桶。复索下药,曰∶姑以理脾药养之,病根已动,俟五日再下未晚。至期复用下剂,又去黑瘀如前者半,继以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调理全愈。


吴孚先治赖思诚,大便下血已十有六月,诸医无功。诊得右寸实数,大便如常,是实热在肺,传于大肠。与黄芩、花粉、山栀、麦冬、桔梗,清其肺热,不数日其病如失。前治不效者,俱就肠中消息故耳。


李士材治学宪黄贞父,下血甚多,面色萎黄,发热倦怠,盗汗遗精。诊之曰∶脾虚不能统血,肾虚不能闭藏,法当以补中益气。五帖并而进之,十日汗止,二十日血止。再以六味间服,一月而安。


卢不远云∶戊申秋,坐分水王元极家堂上,有人从外来,望其色,黄而内深青,问元极,乃族兄也。问何病?云∶惟便血。余谓春来病必甚,春分法当死。至己酉二月果殁。或问曰∶君未尝诊候,何问之而遽断,知之且在半年之先也?予曰∶脉者形之机,色者气之兆,尝读仓公舍人奴案,故心识其脾伤之色。至春,土不胜木,法当死。然舍人奴以四月死者尚肥,而王之体已瘦耳。又曰∶半年之前,岂无方可治乎?曰∶君不闻扁鹊之言乎?越人非能生死人也,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且疾之所在有四∶曰络,曰经,曰腑,曰脏。络经及腑病,尚属半死,而脏病则绝不可活,况其人脏色已外显,又乌能治哉?


陆养愚治姚天池室,素有肠红症,服山栀、丹皮、芩、连凉血之剂即止。近因恼怒饮食,遂患痞满,按之急痛,大便不行。医以丸药下之,大便已通,按之不痛,而胸膈仍不舒,饮食不进。再以行气药投之,痞胀不减,而便血大作,三四日不止。又以凉血药投之,血不止而反增呕恶,身体微热,旬日间,肌肉削其半。脉之,人迎沉而涩,气口弦而急。夫沉涩者,血失也;弦急者,肝盛也。肝盛则脾虚,而痞满下血之症并作矣。用参、术、归、芍、 、草、枯姜、阿胶,数剂血止胀宽,饮食渐进。去枯姜,加熟地,调理月余而痊。


吕东庄治孙子川,久患下血病症。夏末,忽滞下口渴,不思饮食,坐卧不宁,身体日夜发热,肛门下坠,周遭肿痛,遍身软弱,身子羸瘦,行走懒怠,始则腹内闷痛,继而体热脉洪数。曰∶若论滞下,则诸症皆死候也。然今在下血之后,则未可尽责之滞下,当变法治之。先用白术、茯苓、山药、神曲、苡仁、陈皮、甘草等药,强其中以统血。次用黄连、泽泻、黄芩、丹皮等药,以解郁积之热。后用熟地、归、芍等,以复其阴。次第进之乃痊。


薛立斋治一妇人,下血不已,面色瘦黄,四肢长冷。此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送四神丸,数服而愈。


光禄张淑人,下血烦躁作渴,大便重坠,后去稍缓,用三黄汤加大黄至四两方应,后又用三黄汤二十余剂而愈。此等元气,百中一二。


韩地官之内,脾胃素弱,因饮食停滞,服克伐之剂,自汗身冷,气短喘急,腹痛便血。或用滋补剂皆不应。乃用人参、炮附子各五钱,二剂稍应。却用六君子,每剂加炮附子三钱,四剂渐安。又用前汤,每加附子一钱,数剂乃痊。


一妇人因怒胸痞,饮食少思,服消导利气之药,痰喘胸满,大便下血。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炮姜,四剂,诸症顿愈。又用八珍加柴胡、炒栀全愈。


通府薛允俯下血,服犀角地黄汤等药,其血愈多,形体消瘦,发热食少,里急后重。此脾气下陷,用补中益气加炮姜一剂而愈。


一男子便血,每春间尤甚,且兼腹痛,以除温和血汤治之而愈。


薛立斋治一男子,素有温热,便血,以槐花散治之而愈。


一妇人粪后下血,面色萎黄,耳鸣嗜卧,饮食不甘,服凉血药愈甚。诊之,右关脉浮而弱,以加味四君子汤加升麻、柴胡,数剂脾气已醒,兼进黄连丸数剂而愈。大凡下血,服凉血药不应,必因中虚,气不能摄血,非补中升阳之药不能应,切忌寒凉之剂。亦有伤湿热之食,成肠 而下脓血者,宜苦寒之剂,以内疏之。脉弦绝涩者难治,滑大柔和者,易治也。


一男子粪后下血,诸药久不愈,甚危。诊之,乃湿热,用黄连丸二服顿止,数服而痊。


一男子粪后下血,久而不愈,中气不足,以补中益气汤数剂,更以黄连散数服血止。又服前汤,月余不再作。


马元仪治汪氏妇,患便血症,时适澡浴,忽下血不已,遂汗出躁烦,心悸恍惚,转侧不安。诊得两脉虚涩,虚为气虚,涩为阴伤。人身阳根于阴,阴近于阳,两相维倚者也。今阴血暴虚,阳无偶必致外越,阳越则阴愈无主,其能内固乎?当急固其气,气充则不治血而血自守矣。先以参附理中汤,继以归脾汤及大造丸,平补气血而安。(《入理深谈》。)


蒋氏妇便血久不愈,脉右虚微,左弦搏,此郁伤肝,肝病传脾,二经营血不守。以人参逍遥散和肝益脾,二剂右脉稍透,症减一二。欲速愈,请用苦寒。曰∶肝脾两经为相胜之脏,木旺则土虚,用苦寒之剂则重损其脾,惟此方益土之元,可以柔木,养肝之阴,可以安土。遂守前方,三十余剂而痊。


陆氏《续集验方》治下血不已,量脐心与脊骨平,于脊骨上灸七壮即止。如再发,即再灸七壮,永除根。目睹数人有效。余常用此灸人肠风,皆除根,神效无比。然亦须按此骨突酸疼方灸之,不痛则不灸也。但便血本因肠风,肠风即肠痔,不可分为三,或分三治之非也。(《医说续编》。雄按∶便血肠痔,岂可不分。)


卢州郭医云∶赵俊臣帅合肥日,其胥司马机宜,患酒毒下血,多至升斗,服四物汤,每料加炒焦槐花二两,如常法煎服而愈。(同上。)


王嗣康为蔡昭先处浓朴煎,治积年下血。韩县尉云∶乃尊左藏服之作效。上用浓朴五两,用生姜五两同捣,开于银石器内,炒令紫色,上为一两;大麦 、神曲,二味各一两,同炒紫色。上炒为末,白水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疾作,空心米饮下一百丸,平时三五十丸。嗣康云∶肠胃本无血,元气虚,肠薄,自荣卫渗入。今用浓朴浓肠胃,神曲、麦 消酒食,于术导水,血自不作也。(《医说续编》。雄按∶肠胃本无血,一言询为卓见。)


立斋治张刑部德和,便血数年,舌下筋紫,午后唇下赤,胃肺脉洪。谓大肠之脉散舌下,大肠有热,故舌下筋紫又便血。胃脉环口绕承浆,唇下即承浆也。午后阴火旺,故承浆发赤。盖胃为本,肺为标,乃标本有热也,遂以防风通圣散为丸,治之而愈。后每睡忽惊跳而起,不自知其故,如是者年余,脑发一毒, 痛,左尺脉数,此膀胱积热而然,以黄连消毒散数剂少愈。次以金银花、栝蒌、甘草节、当归,服月余而平。(此肝经血虚而燥也。患此者颇多,以其不甚为害,故医亦莫之知耳。)


南昌郑思济传便红方∶或因酒毒发者,先用川黄连,去须切片,酒炒细末,每服三钱,空心白酒调下,忌荤腥一月。服连末后,必腹痛去血愈多,复用白芍一两,白术五钱,甘草三钱,同炒拣开,先用白芍煎汤服,腹痛自止。后以白术、甘草同煎服,遂愈。又一法,以粳米三分,糯米三分,煮粥空腹服,遂愈。此无他,补胃气则阳明调,所以便红自除也。(《广笔记》。制方精妙。)


萧万舆治陈克元,年二十八,元气虚寒,面青白,肢体频冷,呕痰饱胀,小便清利,患大便下血,数月不出,脉沉伏如无,重按着骨,方见蠕动。曰∶脉症相符,此脏气虚寒血脱也。以十全大补汤去川芎、白芍,加熟附子、炮姜,少佐升麻,服四剂,便血顿止。若以此属热,妄投寒剂,必无生矣。


朱孝廉明耻,面色青黄,初为感寒,过饮姜汤,患内热脱血,服芩、连寒剂即愈。后因劳复发,再服不纳,惟静养两旬方瘥。近因惊复作,仍倦怠增剧。脉之,六部皆沉缓濡弱。曰∶始受辛热,投以苦寒,宜乎即愈,但热气既消,而广肠血窍尚未敛,血故遇劳即发。夫劳则伤脾,脾伤则不能统血,致下陷循故窍而出,此因于劳,非由于热也。今屡发而元气愈虚,惟至静固中之剂庶可耳。以熟地为君,参、 、归、术为臣,丹皮、炙草、知母、茯苓、阿胶为佐,引用升、柴,为丸与服,仍兼饮加减归脾汤,月余诸症如失。(虚寒积热之外,又有此一症,但既云至静固中之剂,则当归、丹皮似尚未合法。)


彭予白病脱血,久不痊,因积劳所致。万以为劳伤脾肺,即肾家伎巧亦为之竭。曰∶得无遇事过时而失食,热升燎于首面乎?曰∶正苦此耳,屡服芩、连清火之剂漫不应。脉之,六部沉缓,与六味加肉桂、人参、五味子丸服,不数月沉 顿痊。


乙丑岁,萧寓楚中时,适有仆妇每患便血,投以脏连丸,随服随愈。


刘友善属文病便血,服香连丸,经岁不愈,饮食如常。冬娶妇辍药,却愈。次夏患痢,且能健啖,起居不倦,投香连丸四剂,至夜发厥而死。此症全属肝火,于此可见。大都此积服寒凉,脾气渐伤,又娶亲后,精血日耗,元气不支,故遇血即仆,理可知也。祸非旦夕,有由来矣。


钱国宾治戴思云妻,得病年余,大便下血如腐,或紫或红,身体昏晕,久病虚且损矣。其脉浮滑沉滞,脾部更甚。细思血脉病久,当见芤虚数涩,此痰脉也。以导痰汤加九制大黄,二三服愈。


蒋仲芳治徐万寿,年二十余,七月中,下血不止,遍医不效。至十月初,屡次昏晕,事急矣。诊之,右寸独得洪数,是必实热在肺,传于大肠也。用麦冬、花粉、桔梗、元参、黄芩、山栀、五味、沙参,服数剂而愈。近见一症,寒热微渴,胸满微烦,小便利,大便稀而少,状如鸡粪,其色黑。蒋谓大便黑者,血之瘀,稀者,中之寒。血瘀间寒,积在下焦,不得不下,遂用当归活血汤加熟大黄,温而行之,下尽黑物而愈。盖瘀血在下,兼热者多,兼寒者少,故古人未有陈案,此又出古法之外也。


吴桥治婺源令君,入府城乃病溲血,昼夜凡百行,溲皆纯血,咳逆绝食且昏沉。医者以为新病也,请宣之。


姚令君曰∶不然,公止中道宿,就近召吴医乃可。桥暮至,六脉沉微,乃曰∶明府下元极虚,误下且不救。甲夜进温补之剂,熟寐至夜分,觉乃啜粥汤,病去十七八,惊自语曰∶何速也?试再诊之。曰∶明府无忧,脉归矣。再剂而起,三剂乃归。(《太函集》。)


程氏兄弟并溲血,兄瘥弟剧,则以弟逆桥入中庭,必由兄室,见兄在室烦乱,其言支离,户外徐视之,死气黪黪。弟妇速桥未入,则弟自房内号 。桥作而叹曰∶异哉,两君子俱死矣。然瘥者顾急,则予望而知之;剧者顾缓,则予闻而知之。长君色有死征,次君声有余响故也。既而诊之,兄脉将绝,病得之内,重以误下伤阴,家人以为然。病者始病而内,以故里急浓重乘之,族医递为之下,急重乃通。今绝水浆,四肢逆冷,法曰∶下痢烦躁者死,语言错乱者死,四肢厥冷者死,水浆不入者死。四端皆在不治中者,兄死。诊其弟病,视乃兄为轻,或当小愈,第多嗜多怒,亦必不终。旬日溲血平,寻以过饱,淫怒伤脾,未几卒。(《太函集》。)


聂久吾表侄,年三十,初咳红,服滋养清凉而愈。忽大便下血,血在下为顺,勿遽止之,半月后,用新制脏连丸与服之愈。川连为末,酒拌入猪大肠,韭菜盖蒸烂,捣匀晒干仍为末。每连一两,入侧柏叶、当归末各二钱,和匀,米糊为丸,梧子大,空心,温酒或白汤下二钱五分。


魏玉横曰∶赵正为室人,年近四旬,便血,面黄肢肿。凡补气补血,及气血两补,升提固涩,凉血温中之剂,莫不备尝,而归脾为多,均罕验。方书谓粪前血,其来近,粪后血,其来远。今则二者皆有。脉之,关前盛,关后衰,且弦且数,曰∶此非脾不统血也,乃肝木挟火上乘于胃,血因之上逆,以病患肺气强,不为呕血,反侧溢入于大肠而为便血。故有时血先注,渣滓后注,则便前有血;有时渣滓先注,血后注,则便后有血;有时渣滓前后与血俱注,则便前后俱有血。盖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血去虽多,而不甚困也。第峻养其肝,使不挟火上逆,血自止矣。与生地黄、熟地炭、白芍、枣仁、杞子各五钱,炙甘草、酒黄芩各五分,川楝肉一钱,八剂全安。


一少年素有便血,自言触秽腹痛,经日不止,因觅土医刺委中穴,出血如注,是即大发寒热,头痛如捣,腹胁满痛,不能转侧,谵语如鬼状。一馆中师,以大柴胡下之而愈。愈后,不时寒热咳嗽,服滋阴清肺之药两月,而其咳嗽愈甚。近日饮食多进,大便作泻而兼下血,左右关尺皆弦细而数。张飞畴曰∶此必刺委中时,感冒风寒,因其人素有便血,邪乘虚入,而为热入血室,如阳明病下血谵语之例。用大柴胡得愈者是偶中,痛随利减之效,原非正治,所以愈后不时寒热咳嗽,脾胃清阳之气下陷,而肺失通调输化之气也。斯时不与调补脾胃,反与清肺,则脾气愈伤,不能统血,而为下脱泄泻之患。虚损已成,虽可久,复生恐难为力矣。


薛立斋治一妊娠下血,服凉血之药,下血益甚,食少体倦。此脾气虚而不能摄血,用补中益气汤而愈。后因怒而寒热,其血仍下。此肝火旺而血沸腾,用加味逍遥散血止,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一妊妇下血,发热作渴,食少体倦,属脾气虚而肝火所侮,用四君子加柴胡、山栀血止。因怒复作,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栀、升麻而安。


一妊妇六月,每怒血下,甚至寒热头痛,胁胀腹痛,作呕少食。薛谓寒热头痛,乃肝火上冲;(此语无人解通。)胁胀腹痛,乃肝气不行;作呕少食,乃肝火侮胃;小便下血,乃肝火血热。用小柴胡加白芍、炒山栀、茯苓、白术而愈。


一妊妇胎及六月,形体倦怠,饮食少进,劳役下血,胎动不安,用六君加当归、熟地、升麻、柴胡而愈。


张子和治一妇,娠半年,因伤损下血。张诊之,以三和汤,一名玉烛散,承气汤、四物汤对停,加朴硝煎之,下数行,痛如手拈,下血亦止。此法可与智识高明者言,膏粱之家,慎勿举似,非徒骇之,抑又谤之。呜乎!正道难行,正法难用,古今皆然。


孙文垣治侄孙妇,三孕而三小产,六脉滑数,乃气虚血热也。因血频下,甚恐怖,终日偃卧,稍起血即大下,与生地、白芍、白术、地榆、桑皮、寄生、续断、甘草、升麻、椿根白皮、黄柏、条芩服之,血三日不来,惟白带绵绵下。因起身稍劳,血复行,谓血滑已久,若不涩,必不能止。又血海甚热,亦肝风所致,防风子芩丸,正与病对,宜制与之。又制白芍六两,侧柏叶、条芩各三两,防风、椿根白皮各二两,蜜丸服之,遂血止胎定,足月产子,此后绝无胎漏之患。后遇此证,第用此法皆验。


张路玉治郑墨林夫人,素有便红证,妊七月,正肺气养胎时,患冬温咳嗽,咽痛如刺,下血如崩,脉较平时反觉小弱而数,此热伤手太阴血分也。与黄连阿胶汤,二剂血止。后去黄连,加葳蕤、桔梗、人中黄,四剂而安。


柴屿青治其外家母,怀孕五月,与女伴争竞致伤,腹痛见红,稳婆验云∶昨夜子已在产门,定死腹中。诊其六脉如常,验其舌红活,断以决无此理。用安胎养血药,二剂而起。至十月满足,产一子。


叶杏林曰∶一妇人妊娠,月信不断,而胎不损。产科熊宗古曰∶妇人血盛气衰,其体必肥,是以月信来而胎不损。若作漏胎,则胎必堕。若不作漏胎,则胎未必堕也。


立斋治一妊妇尿血,内热作渴,寒热往来,胸乳作胀,饮食少思,肝肺弦弱,此肝经血虚而有热也。用加味逍遥、六味兼服渐愈。又用八珍汤加柴、栀、丹皮而全愈矣。


魏玉横曰∶许竹溪室人,妊娠七月,偶以举重跌磕,遂胎动下血甚多,与熟地一两,杞子五钱,白芍三钱,甘草五分,枣仁三钱,数剂全愈。


胡田室人先尝妊娠,以胎漏诸治罔效。延至二十四月而产。近有孕,仍漏血下,因胃痛,求治。脉之,两关弦数,与生地、杞子、沙参、麦冬、川楝,胃痛愈,而胎亦不漏矣。



〔丹〕下血不可用纯寒凉药,必于寒凉药中,加辛味为佐。久不愈者,后用温剂,必兼升举药中加酒浸炒凉药,如酒煮黄连丸之类。凡用血药,不可单行单止。肠风独在胃与大肠出,治用黄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定肠风痛,用苍术、滑石、当归、生地黄、黄芩、甘草。下血属虚者,当温散之,四物加干姜、升麻。便血过多者,四物加 皮。有热者,四物加山栀、升麻、秦艽、阿胶。有兼风者,苍术、秦艽、芍药、香附。胃清血,非蓝实不除。



〔《本》〕如下清血色鲜者,肠风也。血浊而色黯者,藏毒也。肛门射如血线者,虫痔也。亦是一种下部虚,阳气不升,血随气而降者。


仲景云∶脉弦而大者,弦为紧,大为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此下部虚而下者也。若得革脉,须宜服温补药。虫痔宜熏,《千金》用皮艾者佳,予尝用有效。(方见痔。)



〔垣〕升麻补胃汤治宿有肠血症,因五月大热吃杏,肠 下血远三四尺,散漫如筛,腰沉沉然,腹中不痛,血色紫黑,病名湿毒肠 ,是阳明少阳经血症,升阳汤主之。


升麻(一钱半) 羌活(一钱) 独活(五分) 柴胡 防风(各钱半) 葛根(三分) 肉桂(少许)白芍药(五分) 牡丹皮(半钱) 黄 (一钱) 熟地 生地(各五分) 归身(三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如麻子大,作二服,水二盏,煎一盏,去渣,稍热食前服。


和中益胃汤治太阴阳明腹痛,大便常溏泄,若不泄,即秘而难见,在后传作湿热毒,下鲜红血,腹中微痛,胁下急缩,脉缓而洪弦,中指下得之,按之空虚。


熟地(三钱) 归身(酒洗,三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苏木(一分) 本(二分)甘草(炙,三分) 益智(三分)


上作一服,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午食前温服,一帖愈。


升阳除湿和血汤治肠 下血。另作一 ,其血HT 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下,春二月中旬,日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当升阳去湿热,和血脉,不两服而愈。


生地 牡丹皮 甘草(各五分) 白芍药(一钱半) 熟地 黄 (一钱) 升麻(七分)归身 苍术 秦艽 肉桂(各三分) 陈皮(二分) 甘草(炙,五分)


上 咀,作一服,水四大盏,煎一盏稍热,空心服立效。


益智和中汤治肠 下血,红或深紫黑色,腹中痛,腹皮恶寒,右三部脉中指下得之俱弦,按之无力,关脉甚紧,肌表阳明分凉,腹皮热而喜热物熨之,内寒明矣。


升麻(一钱) 葛根(五分) 白芍药(钱半) 甘草(炙,一钱) 桂枝(四分) 益智(五分)半夏(五分) 肉桂(一分) 归身(一钱) 黄 (一钱) 干姜(少许) 牡丹皮 柴胡(各五分)


上为粗末,作一服,水三盏,煎一盏,食后温服。



〔丹〕妇人年六十,性多沉怒,大便下血,十余年不止,食减形困,心摇动,或如烟熏,情性极恶,早起面微浮急。此时便血尤未尽绝,中间若得一二日不来,则意思稍清,但遇稍不如意事,则血复作,百法不治。左三部脉浮大,稍重手则无,久取之又似滞涩,而至数不匀,右三部沉涩细弱,寸脉沉绝。予谓气郁生涎,涎郁胸中,清气不升,经脉壅遏不降,心血绝少,不能自养,所以有如熏之状。非开涎不足以行气,非气行则血不能归隧道,以壮脾为君,诸药佐之。遂以二陈汤加酒红花、升麻、当归身、酒黄连、青皮、贝母、泽泻、黄 、人参、白术、酒芍药,每帖生附子一小片煎服,四帖后血止。遂去附子,加干葛、牡丹皮、山栀子,而如熏之状亦除去。


又于前方加缩砂、炒神曲、熟地、木香,倍参、术,服半月而全愈。


治下血。苍术、地黄,同擂细末为丸,不用铁器。



〔《玄》〕大便下血曰肠风,切勿止涩,究其本末症状,先清其表,后攻其里,其血自止。


如脉洪大,宜后方四物合解毒汤调治。(解毒汤方见发热。)



〔《本》〕治肠风泻血。


牵牛(五两) 牙皂(三两,不蛀者,捶碎)


上二味水浸三日后,除皂角不用,将酒一升煮,令干焙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温酒送下,空心日午夜卧各一服。或转下黄物,不妨。病可后,每日常服五丸,饭饮送下。



〔洁〕黄连汤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者,谓之湿毒下血。


黄连 当归(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


芍药黄连汤治大便下血,腹中痛者,谓热毒下血。


芍药 黄连 当归(各半两) 大黄(一钱) 淡桂(五分) 甘草(炙,二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如痛甚者,调木香、槟榔末一钱服之。



〔垣〕夫肠 者,为水谷与血,另作一 ,如HT 桶涌出也。夏湿热太甚,正当客气盛,而主气弱,故肠 之病甚也,以凉血地黄汤主之。


黄柏(去皮) 知母(炒。各一钱) 青皮(炒) 槐子(炒) 当归 熟地(各五分)


上 咀,俱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如小便涩,脐下闷,或大便前后重,调木香、槟榔细末各半钱,稍热于食前空心服。如里急后重,又不去者,当下之。如腹中动摇有水声,而小便不调者,停饮也,诊是何脏,以去水饮药泻之。假令脉洪大,用泻火利小便之类是也。


如胃虚不能食,而大渴不止,不可用淡渗之药止之,乃胃中元气少故也,与七味白术散补之。(方见消渴。)如发热恶热烦躁,大渴不止,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或无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症也,此血虚发躁,当以黄 一两,当归二钱, 咀。水煎服。如大便秘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利之则必致病重,反郁结不通,以升阳除湿防风汤升其阳,则阴气自降矣。


升阳除湿防风汤


苍术(酒浸,炒,去皮,净,四钱) 白术(一钱) 白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 防风(二钱)


上 咀,除苍术另作片,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盏,纳诸药同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空心食前服。如飧泄不禁,以此药导其湿。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苍术益胃去湿。脉实,腹胀闭塞不通,宜从权,以苦多甘少药泄之。如得通,复以升阳汤助其阳。或不便,以升阳汤中加泄药通之。


当归和血散治肠 下血,或湿毒下血。


槐花 青皮 荆芥 熟地 白术(各六分) 当归 升麻(各一钱) 川芎(四分)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清水饮汤调,食前下。



〔《本》〕治肠风脏毒,槐花散。


槐花(炒) 柏叶(捣烂,焙) 荆芥 枳壳


上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空心食前服。(《经验》治下血,槐花、荆芥等分为末,酒调下一钱。)



〔《玄》〕大便下血者,肺与大肠受热,宜四物同解毒药,入艾煎,下三黄丸调治之。



〔丹〕治便血久久伤血,并麻风症,癣疮见面者用。


龟板(二两) 升麻 香附(各半两) 白芍药(一两半) 侧柏叶(一两) 椿皮(七钱半)


上为末粥丸,先用四物加白术、黄连、廿草、陈皮等药,作汤送下。


积热便血。苍术 陈皮(各二钱半) 黄柏 黄芩(各七钱半) 连翘(半钱) 生地膏(六两)


上为末,以地黄膏搜为丸。


脉缓大,口渴便血,月经紫色,劳挟湿热。


白术(五钱) 地黄 黄柏(炒) 白芍药(各三钱) 地榆(二钱) 黄芩(一钱) 香附(二钱)


上为末,炊饼为丸。


孙用和治肠风泻血。黄 、黄连等分为末,酒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罗〕结阴丹治肠风下血,脏毒下血,诸大便血疾。


枳壳(麸炒) 威灵仙 黄 陈皮(去白) 椿根白皮 何首乌 荆芥穗(各半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陈米饮入醋少许煎过,放温送下。



〔《本》〕椿皮丸


臭椿皮(刮去粗皮焙,十四两) 苍术 枳壳(各二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空心食前,米饮下三四十丸。


治肠风泻血,久不止,玉屑丸。


槐根白皮(去粗皮) 苦楝根(去皮,各三两) 椿根白皮(四两,三味于九月后二月前取,软者晒干) 天南星 半夏(各半两,并生用) 威灵仙(一两) 寒食面(三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水一盏,煎沸下丸子,煮令浮,以匙抄起,温温送下不嚼,空心食前服。


顷年有人下血,几盈盆,顿尔疲萎,诸药不效。予曰∶此正肠风,令服玉屑丸,三服而愈。



〔《经》〕治脏毒下血。以苦楝子炒黄为末,蜜丸,米饮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斗》〕治肠风痔泻血。羊蹄根叶,蒸烂一碗,食之立瘥。



〔《外》〕治卒下血不止。龙胆草一虎口,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五服瘥。



〔《本》〕蕨菜花不以多少,文武火焙干为末,每服三钱,饭饮调下。



〔子和〕一男子脏毒下血,当六月热不可堪,自甘于死,忽思蜜水,猛舍性命饮一大盏,痛止血住。



〔《素》〕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骆龙吉云∶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其脉虚涩者是也。因血结不行故下。阴阳别论)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从容篇)



〔罗〕真定总管史侯男,年四十二岁,形体本瘦,因勉强饮酸酒得腹痛,次传泄泻,十余日。


便后见血,或红或紫,肠鸣腹痛。医以诸见血皆热,治以芍药柏皮汤之类,前证如故,仍不欲食,食则呕酸,形体愈瘦。面色青黄不泽,心下痞,恶冷物,口干,时有烦躁,不得安卧。请予治之,诊得脉弦细而微迟,手足稍冷。《内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又曰∶


邪至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以平胃地榆汤主之。


苍术(一钱) 白术 陈皮 茯苓 浓朴(各五分) 甘草(炙) 干姜 当归 炒曲 白芍药 益智仁 人参(各三分) 地榆(七分) 升麻(一钱) 葛根(五分) 黑附子(炮,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此药温中散寒,除湿和胃,数服病减大半。又灸中脘二七壮,引胃气上升,次灸气海百壮,生发元气,灸则强食生肉,以还少丹服之,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壮,温脾壮胃,生发元气,次服芳香之剂,慎言语、节饮食而愈。



〔海〕杨师大醉,醒发大渴,饮水三大盏,又饮冰茶三碗,后病便鲜血四次,约一盆。先与吴茱萸丸,翌日又与平胃五苓各半散,三大服,血止后自利。又与神应丸,四服自利乃止。或问曰∶


何不用黄连之类以解毒?予曰∶若用寒药,其疾大变,难治。寒饮内伤,复用寒药,非其治也。况血为寒所凝,入大肠间,而便下血,温之乃行,所以得热则自止。杨氏饮冷酒,泻血,服对金散止。亦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之意也。


唐生病,因饮酪水,及食生物,下利紫黑血十余行,脾胃受寒湿毒,与六神平胃散半两,加白术三钱,以利腰脐间血,一服愈。



〔《易》〕胃风汤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


人参 茯苓 川芎 官桂 当归 芍药 白术(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粟米百余粒同煎七分,去渣,稍热空心服,小儿量力增减。


若加熟地、黄 、甘草等分为十味,名十补汤。若虚劳嗽,加五味子。若有痰,加半夏。若发热,加柴胡。若有汗,加牡蛎。若虚寒,加附子。若寒甚,加干姜,皆根据本方等分。若骨蒸发热,饮食自若者,用十补汤加柴胡一两。若气弱,加人参。若小便不利,加茯苓。若脉弦涩,加川芎。


若恶风,加官桂。若脉涩,加当归。若腹痛,加白芍药。若胃热湿盛,加白术。



〔洁〕治血下,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若血瘀色紫者,陈血也,加熟地黄。


若血鲜色红者,新血也,加生地黄。若寒热者,加柴胡。若肌热者,加地骨皮。若脉洪实痛甚者,加酒浸大黄。


治肠风,乌荆丸。


川乌头(一两,炮,去皮尖) 荆芥穗(二两)


上为末,醋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送下,熟水亦得。有病发时,食前日三服。无病时,日一服。



〔仲〕下血,先便后血者,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甘草 熟地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升)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下血,先血后便者,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赤小豆(五两,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一两)


上杵为末,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梅师云∶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以赤豆杵末,水调吞下方寸匕。又方,治肠风,赤小豆炒黑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全文见五脏。)



〔《素》〕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生气通天论)


上饮食不节,肠 ,如罗谦甫治真定总管史侯男,饮酸酒下血法,及海藏治杨师饮冰茶下血法,治唐生饮酪水下血法是也。并见寒湿条。



〔世〕 治酒积下血不止,粪后见,诸药不效。


神曲(一两半) 白酒药(二丸)


上同为末,用清水调,捏作饼子,慢火上炙黄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亦治泄泻神效。



〔《灵》〕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 。(论疾诊尺篇)



〔易〕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下血。(方论寒湿条。)



〔丹〕治肠风下血及血崩。用五灵脂炒,去火毒,每服二钱。



〔世〕肠风下血。马鞭草叶,研碎扭汁服。



〔丹〕脏毒下血。车前草连根一握,生姜一小块,新水研碎去渣,候血欲下时,腰间必觉重,便服此药一盏。少坐渐觉冷下腹中,即登厕,已不见血矣,甚者不过再服。



〔《本》〕治肠风脏毒,酒痢下血。


黄连 生姜


上二味煎汤,下二气丸,次服五槐丸,方列于后。


又方


金星草(三两,草味苦寒,大解丹石毒) 陈干姜


上为末,每服一钱,新汲水调,空心服。


孙真人治粪后有血,浓煎艾叶汤,和生姜汁三合服之。



〔《本》〕治脏毒,蒜连丸。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熟,研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



〔《衍》〕患暴下血。以葫五七枚,去梗皮,量多少入豆豉捣为膏,可即丸如桐子大。以米饮下五六十丸,无不愈者。(葫即蒜也,本草称其能清血。)



〔垣〕乌梅丸治肠风下血,服之立效。


真僵蚕(一两) 乌梅肉(焙干,一两)


上为末,薄糊丸如鸡头肉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汤送下,日三服。



〔《本》〕五槐丸治脏毒。


五倍子 槐花(陈者) 百药煎(好者。各等分)


上焙干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汤下,一日三服。



〔丹〕治下血。用白芷、五倍子为末,丸服。



〔《本》〕治肠风。


五倍子 白矾(各五钱。)


上为末,顺流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饮下,忌酒。


上酸寒之剂



〔《千》〕粪前有血,令人面黄。石榴皮取末,茄子枝汤下。



〔丹〕治肠风下血,百药不效。有一良医,独用山里枣,俗名鼻涕团,又名酸枣,最治下血之疾。试取干者为末,服之应手而安。药苟对症,其效若此,乌可以贱而忽之哉。(《衍义》云∶酸枣微热。)


上酸热之剂。



〔《本》〕丈夫伤血,妇人血崩渍,入大肠出血。


草豆蔻 槟榔(各炒紫色) 罂粟壳(烧灰)


上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世〕冬荣散 治肠风下血。(方见溲血。)



〔《博》〕治远年日久肠风下血不止。枳壳烧灰存性,羊胫炭为末,和匀,用浓米饮一中盏调下,空心五更初一服,如人行五里,再服立效。(每服枳壳灰五钱,炭末七钱)



〔《本》〕治肠风,炒赤小豆散。(方见上下血条赤豆当归散下注。)


又方 栝蒌三个,烧灰存性,每服三钱,空心米饮调下。



〔《灵苑》〕治肠风下血久不止。茄蒂烧存性为末,每服三钱匕,食前米饮调下。(丹溪云∶


茄蒂烧灰存性,山栀炒。等分为末,丸之,米饮下百丸。)



〔《本》〕治肠风。丝瓜烧灰存性,空心温酒调服二钱。



〔《食疗》〕治下鲜血。栀子烧灰,水和一钱匕,服之,量其大小多少服之。



〔《广》〕治泻血不止。桑耳一两,熬令黑,水一大升三合,煎取六大合,去渣,空心分温三服。



〔《本》〕治肠风下血。


核桃壳 茧蜕 皮鞋底 赤鸡冠花(等分)


上烧灰为末,每服一钱,空心温酒下。


又方 治脏毒。


当归 枳壳 侧柏叶 陈槐花子 百草霜 芍药(各一两)


上锉碎,一处炒令烟微起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日午米汤下,各食前服甚妙。



〔丹〕一方 治肠 。用陈年棕榈烧灰,百药煎为丸服。



〔《本》〕又方 皂角树上蕈,新瓦上焙干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山》〕脏毒便血。生藕节切片,清早蘸平胃散嚼下。



〔丹〕治肠痔大便常血,取葱白三五斤煮作汤,盆中坐立瘥。



灸刺肠 下血有二法∶


其一取肝。经云,病注下血,取曲泉是也。


其二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所生病者,黄胆肠 ,视盛虚热寒陷下,而施补泻疾留灸也。



〔《脉》〕关脉芤,大便出血数斗者,以鬲俞伤故也,宜灸鬲俞。若下重去血者,宜针关元。



〔垣〕治肠风下血,灸二十椎下,随年壮三报穴立愈。



〔《甲》〕肠中有寒热注下,肠 便血,会阳主之。肠鸣 泄,下 主之。肠 泄切痛,四满主之。肠 ,中 主之。(一名中都。)



〔《怪穴》〕治肠风下血,肘内曲泽下一寸。



〔《集》〕又法∶三间、商阳、大陵、内关、命门、扶承。



〔海〕血症与黄证,俱头汗出,恶风,口饮酒,便褐色或黑色者,亦同血症治之。



〔《素》〕肾脉小搏沉为肠 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大奇论)


淫而夺精,身热色夭然,及酒后下血,血笃重是逆也。(全文见诊生死。)



〔《素》〕心肝 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大奇论)帝曰∶肠 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身寒则生。帝曰∶肠 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 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俱通评虚实论)脾脉外鼓沉为肠 ,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 ,易治。(俱大奇论)腹胀便血,脉大时绝,是逆也。如此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全文见诊生死。绝谓断绝而不相续也。)



〔《脉》〕肠 下脓血,脉沉小留连者生,数疾且大,有热者死。肠 筋挛,其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紧者死。



〔《素》〕阴阳虚,肠 死。(阴阳别论)胃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全文见诊病传变。)


伤寒下血,若太阳病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桃仁承气汤也。(方论见蓄血。)


若阳明胃实谵语者,宜刺期门穴。(论见谵语。)


太阳病,以火熏汗不得汗,其人必躁而清血。(论见躁。)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太阳病下之,其脉浮滑者,必下血。(论见大法。)


少阴病,但欲寐,一身手足尽热者,必便血也。伤寒热少厥微,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若欲食者愈,若呕而胸胁烦满者,必便血也。



肠风多在胃与大肠病。


清热补血 四物加炒栀子、炒黄连、秦艽、升麻、阿胶、棕皮、下槐角丸。


温 因寒致者,当温散,四物加升麻、炮姜、棕灰。或肠胃受寒湿毒,宜当归四逆、平胃之类。


灸 三里。


针 隐白。


解络脉之结 或单用枳壳一味。


一方∶黄连(一两) 枳壳(二两) 槐花(八两)


上以槐花炒上二味,去花不用,止以二味煎,进,立效。


劫 一方用百药煎一两,取一半烧为灰,作末,糊丸梧桐子大,每五六十丸空心服之。一法用血余灰、棕榈皮灰、鞋底灰,猪牙皂角灰,酒服半两。


赤小豆当归散(《金匮》)


赤小豆(五两,水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一两)


上捣为末,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黄土汤(《金匮》)


甘草 熟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升)


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黄连汤(洁古)


黄连 当归(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半)


每服五钱,水煎。


芍药黄连汤(洁古)


芍药 黄连 当归(各半两) 大黄(一钱) 淡桂(五分) 甘草(炙,二钱)


每服五钱,水煎。痛甚者,调木香、槟榔末一钱。


升麻补胃汤(东垣)


升麻 柴胡 防风(各一钱半) 黄 羌活(各一钱) 独活 白芍药 牡丹皮 熟地黄生地黄 甘草(炙。各五分) 葛根 当归身(各三分) 肉桂(少许)


上作二服,水二盏,煎一盏,去渣,稍热食前服。


和中益胃汤(东垣)


熟地(三钱) 当归身(酒洗,三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苏木(一分) 本(二分) 甘草(炙,三分) 益智(三分)


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午饭前服。


升阳除湿和血汤(东垣)


生地黄 牡丹皮 炙甘草 生甘草(各五分) 白芍药(一钱半) 黄 (一钱) 升麻(七分) 熟地黄 当归身 苍术 秦艽 肉桂(各三分) 陈皮(二分)


水四大盏,煎至一盏,稍热空心服。


益智和中汤(东垣)


白芍药(一钱五分) 当归身 黄 升麻 炙甘草(各一钱) 牡丹皮 柴胡 葛根 益智仁 半夏(各五分) 桂枝(四分) 肉桂(一分) 干姜(少许)


上为粗末,水三盏,煎一盏,去渣,食后温服。


七味白术散(见消痹。)


升阳除湿防风汤(东垣)


苍术(泔浸,去皮净,炒,四钱) 白术 白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 防风(二钱)


上除苍术另作片,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盏,纳诸药,同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空心食前服。


如飨泄不禁,以此药导其湿。如飨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苍术益胃去湿。脉实,腹胀闭塞不通,宜从权,以苦多甘少药泄之。如得通,复以升阳汤助其阳。或不便,以升阳汤中加泄药通之。


结阴丹(《宝鉴》) 治肠风下血,脏毒下血,诸大便血疾。


枳壳(麸炒) 威灵仙 黄 陈皮(去白) 椿根白皮 何首乌 荆芥穗(各半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陈米饮入醋少许,煎过放温送下。


平胃地榆汤(《宝鉴》)


苍术 升麻 黑附子(炮。各一钱) 地榆(七分) 白术 陈皮 茯苓 浓朴 干姜 葛根(各半钱) 甘草(炙) 当归 炒曲 白芍药 益智仁 人参(各三分)


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


胃风汤(《易简》)


人参 茯苓 川芎 官桂 当归 芍药 白术(各等分)


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粟米百余粒,同煎七分,去渣,稍热空心服。小儿量力增减。


若加熟地、黄 、甘草等分为十味,名十补汤。若虚劳嗽加五味子,若有痰加半夏,若发热加柴胡,若有汗加牡蛎,若虚寒加附子,若寒甚加干姜,皆根据本方等分。若骨蒸发热,饮食自若者,用十补汤加柴胡一两。若气弱加人参,若小便不利加茯苓,若脉弦涩加川芎,若恶风加官桂,若脉涩加当归,若腹痛加白芍药,若胃热湿盛加白术。


连蒲散


黄连 蒲黄(炒。各一钱二分) 黄芩 当归 生地黄 枳壳(麸炒) 槐角 芍药 川芎(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酒毒加青皮、干葛,湿毒加苍术、白术。


理物汤 即理中汤、四物汤并用。


黄连阿胶丸(见滞下。) 香连丸(见滞下。) 四物汤(见虚劳。) 理中汤(见霍乱。) 黑神散(见鼻衄。) 胶艾汤(见溲血。) 震灵丹(见泄泻。) 驻车丸(见滞下。) 吴茱萸丸(见噎。) 平胃散(见中食。)


五苓散(见消痹。) 神应丸(见伤食。)


枳壳散(《和剂》)


枳壳(去穣,炒,二十四两) 甘草( ,六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空心沸汤点服。


酒煮黄连丸(见伤暑。) 乌梅丸(见伤寒厥。) 小乌沉汤(见鼻衄。)


乌连汤(《三因》)


黄连 乌头(炮。各等分)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五分,空心温服。热加黄连,冷加乌头。


荆梅花丸(缺。)


蒜连丸(《济生》)


独头蒜(一个) 黄连(去须,不拘多少,研末)


上先用独头蒜煨香熟,和药拌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陈米饮送下。


乌荆丸(《和剂》) 治诸风纵缓,言语謇涩,遍身麻痛,皮肤瘙痒;并妇人血风,头疼眼晕;及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有病风挛搐,头颔宽 不收,六七服瘥。


川乌(炮。去皮脐,一两) 荆芥穗(二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汤任下。有疾,食空时日进三四服;无疾,早晨一服。


棕灰散(《事亲》)


败棕(不拘多少,烧灰存性,为细末)


上每服二钱,空心,好酒或清米饮调服。


三灰散(《杨氏》)


干侧柏(略焙,为末,五钱) 桐子炭(再烧作炭,为末,二钱) 棕榈(烧存性,为末;勿令化用白灰,三钱)


上分作二服,空心糯米饮调下。


败毒散(见伤湿。)


槐花汤(《统旨》)


槐花(炒) 侧柏叶(杵) 荆芥穗 枳壳(麸炒黄色。各二钱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空心温服。


断红丸(《济生》)


侧柏叶(炒黄) 川续断(酒浸) 鹿茸(火去毛,醋煮) 附子(炮,去皮脐) 阿胶(蛤粉炒成珠子) 黄(去芦) 当归(去芦,酒浸,以上各一两) 白矾(枯,半两)


上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十全大补汤(见虚损。) 黄 饮 即黄 六一汤。(见自汗。)


附方


〔痔下血不止〕


芎归丸


川芎 当归 神曲(炒) 槐花(微炒) 黄 地榆(以上各半两) 荆芥穗 头发(烧存性) 木贼阿胶(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黑丸子(《良方》) 专治久年痔漏下血。


百草霜 白姜(各一两) 木馒头(三两) 乌梅 败棕 柏叶 乱发(以上各一两二钱半,俱各烧存性,为末) 桂心(三钱) 白芷(五钱)


上为细末,研匀,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用米饮汤送下。


加味四君子汤 治五痔下血,面色萎黄,心忪耳鸣,脚弱气乏,口淡食不知味。


人参 白术 茯苓 白扁豆(蒸) 黄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点服。一方,有五味子,无甘草。


臭樗皮散(《良方》) 治痔漏下血及脓不止。


臭樗皮(微炒) 酸石榴皮 黄连(去须) 地榆 阿胶(炒令黄。各一两) 艾叶(三分,微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粥饮调下。


神效方(《良方》) 治痔疾下血,日夜不止。


白矾(五两) 绿矾(三两) 黄丹 伏龙肝 皮(各二两)


上捣碎,入瓷罐子内,用炭火五七斤,烧炭尽为度,候冷取出,研如粉,以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米饮下。


地榆散(《良方》) 治血痔。


上用地榆为细末,每服二钱匕,食前米饮调下,日三服。


治血箭痔上用苦楝子肉,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苍耳子煎汤送下,日三服。


止血方 治痔疮血出不止。


上用明血竭,为末敷之。


治痔疾便血方上用活鲫鱼一个,八两重者,洗净,鳞、尾、肠、肚皆不去。用棕皮二两,洗净寸截,先将棕一两,铺在瓦罐子内,次安鱼,上面却将棕一两盖之,即闭罐口,黄泥固济、火畔炙干。量罐子开一地坑,先安小砖一片,后坐罐子,四面用熟炭火六七斤烧 ,候烟绝取罐子,于净地以瓦盆合定,净土拥,勿令透气,经一宿出火毒,开取药细研。每服一钱,食前用米饮调下。忌动风之物。


猪脏丸 治大人小儿大便下血日久,多食易饥,腹不痛,里不急。先用海螵蛸炙黄,去皮,白者为末,以木贼草煎汤调下,三日后效。


黄连(二两,锉碎) 嫩猪脏(二尺,去肥)


上以黄连塞满猪脏,扎两头,煮十分烂,研细,添糕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米饮送下。


槐角散 治脾胃不调,胀满下血。


槐角(二两) 枳壳 当归 苍术 陈皮 浓朴(制。各一两) 乌梅 甘草(各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猪脏丸 治痔 下血。


猪脏(一条,洗净控干) 槐花(炒,为末,填入脏内,两头扎定,石器内米醋煮烂)


上捣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当归酒下。


鲫鱼方 治肠风血痔,及下痢脓血,积年泻血,面色萎黄。


大活鲫鱼(一尾,不去鳞肚,下穿孔,去其肠秽,入白矾) 白矾(一块,如金橘大)


上用败棕皮重包,外用浓纸裹,先煨令香熟,去纸,于熨斗内烧,带生存性,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温米饮调下。一方,瓦瓶内盖定,炭火烧为灰,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粥饮下。


胜金丸(一名百药散) 治肠风下血,溺血不止,及脏毒或便血。


百药煎(三两,一两生用,一两炒焦,一两烧存性)


上为细末,软饭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一方,为细末,米汤调二钱服。


四季侧柏散 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


侧柏叶(烧存性,春采东,夏采南,秋采西,冬采北)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糯米饮调下。一方,用叶一斤,洗炙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枳壳汤调下。


肠风黑散 治脏毒下血。


荆芥(烧) 枳壳(炒。各二两) 乱发 槐花 槐角 皮(炙) 甘草(炙,各一两半。)


上同入瓷瓶内,泥固济,烧存三分性,出火气,同枳壳炙木馒头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服,水煎亦可。


黄连散 治肠风下血,疼痛不止。


黄连 贯众 鸡冠花 乌梅肉 大黄(各一两) 甘草(炙,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米汤调下。


椿皮丸 治痔漏下血疼痛。


东行椿根白皮上为细末,醋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汤送下。


卷柏丸 治脏毒。


卷柏(生石上,高四五寸,根黄如丝,茎细,上有黄点子,取枝焙干用) 黄 (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服。


治肠风脏毒方山里果(晒干)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血之在身,有阴有阳,阳者顺气而行,循流脉中,调和五脏,洒陈六腑,如是者谓之荣血也。阴者居于络脉,专守脏腑,滋养神气,濡润筋骨。若其脏感内外之邪,伤则或循经之阳血至其伤处,为邪气所阻,漏泄经外;或居络之阴血,因着留之邪,僻裂而出,则皆渗入肠胃而泄矣。世俗每见下血,率以肠风名之,不知风乃六淫中之一耳。或风有从肠胃经脉而入客者,或肝经风木之邪内乘于肠胃者,则可谓之肠风。若其他不因风邪而肠胃受火热二淫,与寒燥湿怫郁其气,及饮食用力过度,伤其阴络之血者,亦谓之肠风可乎。许学士谓下清血色鲜者,肠风也。血浊而色黯者,脏毒也。肛门射如血线者,脉痔也。然肠风挟湿者,亦下如豆汁及紫黑瘀血,不必尽鲜,正当以久暂为别耳。然要之皆俗名也。世医编书者,或以泻血为肠风,或分泻血与肠风脏毒为二门,皆非也。先血而后便,此近血也。由手阳明随经下行,渗入大肠,传于广肠而下者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先便而后血,此远血也。


由足阳明随经入胃,淫溢而下者也。黄土汤主之。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血色不鲜,或紫黑,或如豆汁,黄连汤主之。下血腹中痛,谓之热毒下血,血色鲜,芍药黄连汤主之。东垣治宿有肠血症,因五月大热吃杏,肠 下血远三四尺,散漫如筛,腰沉沉然,腹中不痛,血色紫黑,是阳明、少阳经血证,升麻补胃汤。(湿毒)


太阴阳明腹痛,大便常溏泄,若不泄,即秘而难见,在后传作湿热毒,下鲜红血,腹中微痛,胁下急缩,脉缓而洪弦,中指下得之,按之空虚,和中益胃汤。(湿热)肠下血,另作一派,其血HT 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下,腹中大作痛,乃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升阳除湿和血汤。(湿热)肠 下血,红或深紫黑色,腹中痛,腹皮恶寒,右三部脉,中指下得之俱弦,按之无力,关脉甚紧,肌表阳明分凉,腹皮热,而喜热物熨之,内寒明矣,益智和中汤。(挟寒)夫肠 者,为水谷与血另作一派,如HT 桶涌出也。夏湿热太甚,正当客气盛而主气弱,故肠 之病甚也。以凉血地黄汤主之,黄柏、知母炒各一钱,青皮炒、槐子炒、当归、熟地各五分,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如小便涩,脐下闷,或大便前后重,调木香、槟榔细末各半钱,稍热于食前空心服。如里急后重又不去者,当下之。如腹中动摇有水声,而小便不调者,停饮也。诊是何脏,以去水饮药泻之,假令脉洪大,用泻火利小便之类是也。


如胃虚不能食而大渴不止,不可用淡渗之药止之,乃胃中元气少故也。与七味白术散补之。如发热恶热,烦躁,大渴不止,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或无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躁,当以黄 一两,当归二钱, 咀,水煎服。如大便秘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利之则必致病重及郁结不通,以升阳除湿防风汤,升其阳则阴气自降矣。《素问》云∶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骆龙吉云∶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其脉虚涩者是也。因血结不行故下,古方有结阴丹。罗谦甫治因强饮酸酒得腹痛,次传泄泻,十余日便后见血,或红或紫,肠鸣腹痛,服凉药如故,仍不欲食,食则呕酸,心下痞,恶冷物,口干烦躁,不得安卧,其脉弦细而微迟,手足稍冷,以平胃地榆汤,温中散寒,除湿和胃,数服病减大半,又灸中脘二七壮,引胃气上升,次灸气海百壮,生发元气。灸则强食生肉,又以还少丹服之,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壮,温脾壮胃生发元气,次服芳香之剂,慎言语节饮食而愈。八物汤去生地黄、甘草,加官桂,名胃风汤,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盖亦结阴之类也。为阴气内结,故去甘寒而加辛热,结者散之也。洁古云∶如下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若血瘀色紫者,陈血也,加熟地黄。若血鲜色红者,新血也,加生地黄。若寒热者,加柴胡。若肌热者,加地骨皮。此证乃甲欺戊也,风在胃口中焦,湿泄不止,湿既去尽而反生燥,庚欺甲也。本无金气,以甲胜戊亏,庚为母复 也。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是反制胜己之化也。若脉洪实痛甚者,加酒浸大黄。戴复庵以色鲜为热,色瘀为寒。热血,连蒲散,寒血,理物汤。血色鲜红者,多因内蕴热毒,毒瓦斯入肠胃,或因饮酒过多,及啖糟脏炙爆,引血入大肠,故泻鲜血,宜连蒲散吞黄连阿胶丸,及香连丸,或一味黄连煎饮。大泻不止者,四物汤加黄连、槐花,仍取血见愁草少许,生姜捣取汁和米饮服。于血见愁草中,加入侧柏叶、与生姜同捣汁尤好。有暑毒入肠胃下血者,一味黄连煎汤饮。


肠风下血,以香附末加百草霜,米饮调服。加入麝香少许,其应尤捷。冷气入客肠胃下瘀血,理中汤不效,宜黑神散米饮调下,或用胶艾汤加米汤煎,吞震灵丹。


扑内损,恶血入肠胃,下出浊物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黄茄为末酒调。酒积下血不止,粪后见,用神面一两半,白酒药二丸,同为末,清水调捏作饼子,慢火上炙黄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亦治泄泻。海藏治梅师大醉,醒发渴,饮水及冰茶后,病便鲜红,先与吴茱萸丸,翌日又与平胃、五苓各半散三大服,血止复自利,又与神应丸四服,自利乃止。或问何不用黄连之类以解毒,曰若用寒药,其疾大变,难治。寒饮内伤,复用寒药,非其治也。况血为寒所凝,入大肠间而便下血,温之乃行,所以得热则自止。唐生病因饮酪水及食生物,下利紫黑血十余行,脾胃受寒湿毒,与六神平胃散半两,加白术三钱,以利腰脐间血,一服愈。《撄宁生卮言》云∶肠风则足阳明积热久而为风,风有以动之也。脏毒则足太阴积热久而生湿,从而下流也。风则阳受之,湿则阴受之。戴氏《要诀》云∶脏毒者,蕴积毒瓦斯久而始见;肠风者,邪气外入随感随见。《三因方》五痔、脏毒、肠风之辩甚详,脏毒、肠风之血出于肠脏间,五痔之血出于肛门蚀孔处,治各不同。(无择翁乌连汤,治脉痔,外无形而所下血一线如箭,或点滴不能已,此由脉窍中来也,详见痔门。)肠风、脏毒不拘粪前粪后,并宜米饮汤调枳壳散,下酒煮黄连丸,或枳壳散下乌梅丸。此乃因登厕粪中有血,却与泻血不同,或用小乌沉汤和黑神散,米饮调下。血色清鲜者,以瓦松烧灰研细,米饮调服,宜减桂五苓散加茅花半钱,吞荆梅花丸,仍以侧柏叶同姜捣烂,冷水解下,侵些米饮佳。


如血色淡浊者,胃风汤吞蒜连丸,或乌荆丸,或棕灰散,仍以米饮调香附末,或三灰散。肠风,腹中有痛,下清血,先当解散肠胃风邪,甚者肛门肿疼,败毒散加槐角、荆芥,或槐花汤、枳壳散。脏毒腹内略疼,浊血兼花红脓并下,或肛门肿胀,或大肠头突出,大便难通,先以拔毒疏利之剂,追出恶血脓水,然后以内托并凉血祛风量用,人虚兼以参、 、苓、术助养胃气。诸般肠风脏毒,并宜生银杏四十九个,去壳膜烂研,入百药煎末,丸如弹子大。每两三丸,空心细嚼米饮下。下血久,面色痿黄,渐成虚惫,下元衰弱,宜黄 四君子汤下断红丸,或十全大补汤,或黄饮。


【中蛊脏腑败坏下血】如鸡肝,如烂肉,其证唾水沉,心腹绞痛者是也。治之方,马蔺根末,水服方寸匕,随吐则出。白 荷叶,密安病患席下,勿令病患知觉,自呼蛊主姓名。蚯蚓十四枚,以苦酒三升渍之,服其汁。 毛烧末,水服方寸匕。(吐毒) 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吐或用苦酒一升,煮瓠令消,服之。


【诊】肾脉小搏沉为肠 下血,血温身热者死。淫而夺精,身热色夭然,及酒后下血,血笃重是逆也。心肝 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身热则死,身寒则生。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脉沉小留连者生,数疾且大有热者死。腹胀便血,脉大时绝,是逆也,如此者不及一时而死矣。胃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治。脾脉外鼓,沉为肠 ,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 ,易治。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