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顾松园医镜》:胁痛
胁为肝胆之区。故胁痛。昔人多从肝治。推其致痛之因,亦各不同。有因忿怒气郁,有因肝胆火盛,有因痰饮流注。有因瘀血停留,有因闪挫跌扑,有因食压肝气,治亦有异。其阴虚火旺,而胁肋作痛者,宜从虚劳门治之。仲淳云∶胸胁痛属肝血虚,肝气实而上逆所致。治宜养血和肝,〔生地、归、芍、甘草、续断。〕除热下气〔羚角、苏子、郁金、降香。〕古云∶肝无补法。此论肝气则不可亢,而肝血仍当自养也。
加味逍遥散〔见虚劳。〕治郁怒伤肝,胸膈胁肋肚腹等处作痛,〔肝气喜条达。若因忿怒气郁冲上,则胸胃痛、奔下则少腹痛,横行则胁肋胀痛。〕加减用之。
宜加木香、香附、〔开郁快气。〕枳壳、〔治气结刺痛。〕青皮。〔疏肝胆滞气。〕如肺金气盛,而制肝木太过,而胁痛者,宜泻白散〔抑金。〕合逍遥散〔扶木。〕加减治之。
此方辛散酸收,甘缓养血,而兼宁心扶脾之剂,乃肝经之要药也。
龙胆泻肝汤 治肝胆实火,或胸膈胁肋刺痛,〔以肝脉上贯膈中,布胁肋也。〕或两拗阴囊肿痛,〔肝脉循股内侧,入毛中,过阴器也。〕或头目胀痛,〔肝脉连目系,上出额至巅,〕或少腹作痛,〔肝脉抵少腹也。〕或下部生疮,〔如下疳、便毒、囊痈、悬痈、妇人阴肿、阴疮、阴中突出如挺。〕或乍寒发热,或大便燥结,或大便赤涩等症。
龙胆草〔专泻肝胆之火。〕黄芩 山栀〔君以胆草,同入肝胆。〕生地 白芍〔以凉肝血。〕甘草〔以缓火势。〕木通 泽泻 车前,〔以泄火邪。〕或加羚羊角〔咸寒入肝,除热下气。〕黄连〔吴茱萸汁炒。〕寒热加柴胡,便秘加大黄。
左金丸〔亦可小剂作汤。〕治肝经实火,胁肋作痛,一切肝火之症。〔外用大黄、朴硝捣贴痛处。〕黄连〔泻心火,使肺金清肃,得行令于左,而肝平。猪胆汁炒,径入肝胆。六两。〕吴茱萸〔独入厥阴有功,引连入肝泻火。此从治之义。汤泡三次,炒一两。入汤剂,但浸汁拌炒。〕可加羚羊角。〔能治胸胁痛满。〕
二陈汤〔见中风。〕
四苓散〔见湿。〕痰饮流注,胁下支满而痛,〔甚至有形肿色赤,坚硬不移。〕或咳或呕者,合二方加减用之。
宜加枳壳 青皮 竹沥 白芥子〔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如有热者,少加寒凉药中为引导。〕黄连。〔吴茱萸浸炒。〕如人强壮实,脉滑有力痛甚者,〔去甘草。〕量加甘遂〔驱逐胸胃痰饮之峻药,半分至一分,须同大枣数枚用。〕
犀角地黄汤〔见伤寒。〕失笑散〔见胃脘痛,〕均治瘀血停留,胁肋作痛,及闪挫瘀凝胁痛,随宜采用。
保和汤〔见泄泻。〕治饮食填塞太阴,肝气被压,莫能舒泄,横行胁肋作痛,主此加减。
宜加香砂 香附 青皮 黄连〔吴茱萸浸炒。〕此七方或泻火,或驱痰,或祛瘀,或消食,皆宗肝无补法之良治也。然肝为藏血之海,若失血则空虚,是仍宜补之,慎勿胶执。
【举例】
一 一童子痘后,余热未除,服滋肾等剂,半载无功,骨蒸消瘦,颈顶生核,肚腹胀大,午后发寒热。忽左胁大痛,手不可按。余用左金丸,加青皮、楂肉等药,痛止。数日忽发肿大痛,意其胁内生痈,用夏枯草〔五两煎汤代水〕连翘、贝母。〔各三钱。〕除热散结,生甘菊、〔二两。〕金银花〔五钱。〕紫花地丁、〔一两。〕甘草节〔三钱。〕除热解毒;地榆〔五钱。〕凉血泻热∶牛蒡〔二钱。〕白芷〔一钱五分。〕散结消肿;当归〔一钱五分。〕赤芍〔三钱。〕活血破瘀;皂刺〔一钱五分。〕宣壅通滞;穿三甲〔三钱。〕破血逐痰;二味均能直达疮所,排毒散肿。服二剂果肿消痛止,寒热亦不作,诸症亦渐愈。
《傅青主男科》:胁痛
此乃肝病也,故治胁痛,必须平肝,平肝必须补肾,肾水足而后肝气有养,不治胁痛,而胁痛自平也,方用肝肾兼资汤。
熟地 当归( 各壹两) 白芍( 贰两) 黑栀( 壹钱) 山萸( 伍钱) 白芥子 甘草( 各叁钱)
水煎服。
[ 每咯血之人,胁涨痛而咯,是经血瘀滞胁下也,两方用时加桃仁柒枚,黑荆芥穗捌分尤效。 ]
《古今医案按》:胁痛
张戴人治一人病危笃.自述曰.我别无病.三年前.隆暑时出村野.有以煮酒馈予者.冷冻饮料数升.便觉左胁下闷.渐作痛.结硬如石.至今不散.针灸摩药.殊无寸效.张诊之.两手俱沉实而有力.先以独圣散吐之.一涌二三升.气味如酒.其痛即止.后服和脾安胃之剂而愈.
震按胁下结硬如石.的系积块.若宗养正积自除之说.而用参、术.何异助纣为虐.幸遇戴人.以涌法起其沉 .亦赖脉之沉实有力耳.因知善于切脉.则如礼乐与干戈.俱能戡乱致治也.
虞天民治一人.年四十余.因骑马跌扑.次年左胁胀痛.医与小柴胡汤加青皮、龙胆草等药.不效.诊其脉.左手寸尺皆弦数而涩.关脉芤而急数.右三部惟数而虚.虞曰.明是死血证.用抵当丸一剂.下黑血二升许.后以四物汤加减.调理而安.
震按橘泉翁治一老八十余.左胁大痛.肿起如覆杯.手不可近.谓有瘀血在脾中.而立斋治一人右胁胀痛.喜用手按.谓是肝木克脾土.而脾土不能生肺金.若内有瘀血.虽单衣亦不敢着肉.此可以树辨证之洪范矣.又李士材治李明奇.素雄壮.忽左胁痛.手不可近.用左金丸、泻肝汤.至月余.痛处渐大.右胁亦痛.不能行动.神气如痴.惚惚若有所失.面色黄.两关脉促.谓其蓄血已深.非快剂不下.用桃仁承气汤.一服不动.再加干漆、生大黄五钱.下血块十余枚.遂痛止神清.惟见困倦.先与独参汤.再用八珍汤调理.三月而康.此与橘泉之用承气加归、芍、柴胡、黄柏、黄连者.微有不同.但连、柏苦寒.何以瘀血亦下也.
薛立斋治一妇人.饮食后因怒患疟.呕吐.用藿香正气散.二剂而愈.后复怒.吐痰甚多.狂言热炽.胸胁胀痛.手按少止.脉洪大无伦.按之微细.此属肝脾二经血虚.以加味逍遥散加熟地、川芎.二剂脉证顿退.再用十全大补而安.此证若用疏通之剂.是犯虚虚之戒矣.
震按薛翁自己之注释.及后金坛之垂戒.学人所当切记.
石山治一人.客维扬.病胁痛.医以为虚.用人参羊肉补之.其痛愈甚.一医投龙荟丸痛减.汪诊脉弦濡而弱.曰.脾胃为痛所伤.尚未复.遂以橘皮枳术丸加黄连、当归.服之而安.越五年.腹胁复痛.彼思颇类前病.欲服龙荟丸未决.汪诊之.脉皆濡弱而缓.曰前病属实.今病属虚.非前药可治也.以人参为君.芎、归、芍药为臣.香附、陈皮为佐甘草、山栀为使.煎服十余帖.痛止食进.
震按此人之脉.先后皆濡弱.惟弦与缓不同.而先用清.后用补者.岂以弦为肝火.缓属脾虚耶.然弦而濡弱.亦宜补不宜清矣.观立斋治马庠生之母.左胛连胁作痛.其脉右关弦长.按之软弱.左关弦洪.按之涩滞.薛曰.郁怒伤肝脾.六君加芎、归而愈.则弦脉又不得尽责之肝火也.
王金坛曰.云中秦文山.掌教平湖.每患胁痛.遇劳忍饿则发.以书介家兄来求方.予以参、 、术、地黄、芎、归、萸肉、枣仁、牛膝、木瓜、石斛、苡仁、柏子仁、桃仁之属令常服之.后来谢云.自服药后.积久之疾.一朝而愈.不复发矣.闻魏昆溟吏部.亦以劳饿得胁痛.无大病也.而医者投以枳壳、青皮破气之药.痛愈甚.不数日而殒.予故着之以为世戒.
一人六月途行.受热.过劳.性又躁暴.忽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疮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憎热.次早视之.皮肤上红大如盘.水泡疮又加至三十余粒.医教以水调白矾末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夜痛益甚.胁中如钩摘之状.次早视之.红及半身矣.水泡又增至百数.乃求王古潭.为订一方.以大栝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进药少顷.即得睡.比觉已不痛矣.盖痛势已急.而时医执寻常泻肝正治之剂.又多苦寒.愈添其燥.故病转增剧.水泡疮发于外者.肝郁既久.不得发越.乃侮所不胜.故皮腠为之溃也.栝蒌味甘寒.经云.泄其肝者缓其中.且其为物.柔而滑润.于郁不逆.甘缓润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此其所以奏效之捷也欤.
震按金坛之妙解.从儒理中流露出来.俗人初见此方.毫不解其何意也.但此方适合此证耳.后之学人.勿遽执为锦囊秘策.
孙东宿治李悦斋夫人.胸胁大腹作痛.谵语如狂.寅卯辰三时少轻.午后及夜.痛剧咬人.昼夜不睡.饮食不进者十八日.究其故.原有痰火与头疼牙疼之疾.又因经行三日后.头疼发寒热.医以疟治.因大恶热.三四人交扇之.而两手浸冷水中.口噙水而不咽.鼻有微衄.又常自悲自哭.目以多哭而肿.小水直下不固.喉梗梗吞药不下.脉则左弦数.右关洪滑.孙曰.此热入血室证也.误服刚燥之剂而动痰火.以致标本交作.诸人犹谓热入血室惟夜间谵语如见鬼.何至胸胁疼剧咬人耶.孙曰.仲景云.经水适来适止得疾.皆作热入血室治.痛极咬人者.乃胃虚虫行求食而不得.故喉中梗梗然也.即以小柴胡加桃仁、丹皮而谵语减.次日以安蛔汤与服.而疼止食进.
震按痛极咬人.合以喉中梗梗.认为蛔饥求食.亦属偶然应验.若欲据以辨证.恐不足凭.
《古今医彻》:胁痛
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盖左属阴而右属阳也.阴为血而阳为气也.左者肝也.肝藏血.性浮.喜条达而上升.有以抑之.则不特木郁而火亦郁.故为痛.治之宜疏肝清火理血.左金兼桃仁、红花、钩藤、青皮之属.虚人及季胁下疼者.六味汤滋其水以润之.乙癸同源之意.亦由房劳所致也.右者肺也.肺主气.性沉.喜清肃而下降.有以逆之.则肺苦气上逆而为痛.治之宜降气消痰.前、桔、枳壳、陈皮之属.虚人归脾汤去 、术加延胡主之.以补其母.若香燥破血之药.非其治也.且于中州无碍.不可克代.与外感无涉.不可发散.犯之则汗出发喘.促其毙矣.余每怪时流.
一遇胁痛.不分左右阴阳.不别气血痰火虚实闪挫之因.动称肝经受病.及用药.又以外感法治之.致死不悟.深可悲悯.殊不知胁痛之候.治之一逆.贻祸甚速.即有知者.亦守痛无补法.害亦相等.幸临症者慎焉.
王宇泰先生治一人.患左胁痛.外发红丹数十颗.有投以龙胆泻肝等汤.竟不效.先生曰.肝性燥苦急.宜甘以缓之.用单味栝蒌二两.研霜煎饮.取其甘缓润下.红丹可一洗而愈也.果如先生言.余凡遇左胁疼.烦躁面赤.脉数痰色绿者.每加之辄验.若无痰而阴亏脉虚数.汗出无气以动.六味汤加钩藤.屡获奇效.若血凝气滞.以桃仁、红花、枳壳、醋制青皮、香附、延胡等.或加生地、芍药、钩藤佐之.实火.左金丸亦可选用.
一友右胁痛.以自知医.用发散药.痛愈甚.气息难布.余诊其脉则微弱.特虑其不受补.以单味贝母一两.研细煎汤饮之.保其肺气.使清肃下行.痛即如失.盖栝蒌色绿入肝.有解毒之功.贝母色白入肺.有保残之力.故治各不同也.夫贝母亦能解毒.用之以平肝则无济.栝蒌亦能润肺.用之于误汗则太寒.学人不可不知.
一人患右胁痛.凡旬日.医者误用香燥.致不得坐卧.又延一友.不能治.反曰胸中有滞.止宜消导.若痛止.必不可救.及服其药.果愈甚.病者求死.比余适止.见其苦.慰之曰.不难疗.可一剂而愈.病者喜.伊芳兄云.痛未可止.余怪问其故.则曰.顷医者有是言.故云.余笑曰.令弟苦痛不止欲死.医者又苦痛止不治.何大相背也.检其药.仍用消导加半夏等燥剂.余即取素所历效自制推气散.加延胡索.命煎饮之.又适友人杨子武修至.余告其故.欣然同意.少顷.病者数日不解带.不转动.忽下榻曰.痛愈大半.欲解衣而睡矣.当晚遂安卧.越三日.痛虽愈.但因前久坐.气不归原.不能安枕.余以六味汤加杜仲引气下行.二剂知.四剂已.继六味丸调理而康.盖右胁痛者.肺气之逆也.以其真阴亏损.肺不能归藏于肾水之中.故理肺之后.继以滋阴.亦一法耳.
一人患右胁前岐骨下软肉处痛.医者用破气血药加酒煎.投三四剂.遂叫号不绝.余亦以推气散加延胡饮之.瘥缓.但面赤脉数口干.加入生地、茯苓.去前、桔.痛稍止.又因劳心.后加远志、当归、钩藤、杜仲.去枳壳.乃愈.或问之曰.病名为何.余曰.此名闪肭痛.肭在脐之旁.季胁之前.曰何以知之.曰.腽肭脐乃海狗肾之别称.则肭之命名.当在脐与肾之间也.若劳倦不节.色欲不谨.气血有阻.则软胁前痛.宜补而调之.勿投燥剂可也.
疏肝饮 治左胁痛.
柴胡 当归 黄连(各七分茱制) 青皮(醋炒) 枳壳(麸炒) 白芍(各一钱酒炒)川芎 红花(各五分) 桃仁(九粒研如泥)
姜一片.水煎.如兼痰喘者.不用此药.
推气散 治右胁痛.神应胜原方.
枳壳(麸炒) 前胡 山楂(各钱半) 钩藤(二钱) 甘草(三分) 广皮 葛根 桔梗(各一钱)
《古今医鉴》:胁痛
脉
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
病
夫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病自两胁下痛引小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而治之。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若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胁痛,此外因也。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而导其气,则无有不愈矣。
治
胁痛者,肝火盛,木气实也。有死血,有痰流注,有肝急者。
一、木气实,用苍术、川芎、青皮、柴胡、芍药、甘草,水煎服。
一、痛甚者,肝火盛,以当归龙荟丸姜汤下,泻肝火之要药也。
一、死血作痛,用桃仁去皮留尖,红花酒拌焙干,川芎,香附童便浸,青皮,水煎服。
一、肝苦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苍术,血病入血药中,苦者,恶也、嫌也。或小柴胡汤亦效。
一、凡胁痛皆是肝木有余也,用小柴胡汤加青皮、川芎、芍药、龙胆草。
一、凡胁痛用青皮,必须用醋炒过。
一、凡瘀血作痛,用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煎服,痛甚而元气实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方
枳壳散 治胁间如物刺,是气实也。
枳壳(面炒黄,一两五钱) 甘草(炙,七钱五分)
上为末,每二钱,浓煎葱白汤下,不拘时服。
当归龙荟丸 治泻肝火盛之要药,因内有湿热,两胁痛甚,伐肝木之气。
当归 龙胆草 山栀子 黄连 大黄(酒湿火煨)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二钱五分) 麝香(五分,另研) 加柴胡(五钱) 青皮(一钱)
上为细末,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治妇人胁痛。
香附子(四两,醋一碗,盐一两煮干) 白芍药(二两) 肉桂(二两) 玄胡索(炒,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滚汤调。
治诸痛熨法韭菜根,捣烂,醋拌炒,绢包熨痛处。
《仁术便览》:胁痛
系火郁,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肝急。木气实,用苍术、川芎、青皮、当归之类。痛甚者,肝火盛以龙荟丸焙热姜汤下,是泄火之要药。死血,用桃仁、川芎。痰流注,以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抚芎、川芎、苍术。
一方 治咳嗽胁痛,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皮、青黛入姜汁。
《回春录》:胁痛
单小园巡检,患右胁痛,医予温运药,病益甚,至于音喑不能出声,仰卧不能反侧,坐起则气逆如奔,便溺不行,汤饮不进者,已三日矣。孟英诊其脉∶沉而弦。与∶旋复 赭石 薤白 蒌仁 (黄)连 (法)夏 竹茹 贝(母) 枳实 紫菀,加雪羹,服之,一剂知,数剂愈。
《金匮钩玄》:胁痛
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肝急;有痰流注。
木气实∶川芎、苍术、青皮、当归,龙会丸,泻火要药。
死血∶桃仁、红花、川芎。
痰流注∶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
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抚芎、苍术。血病入血药中行血。胁痛甚者,用姜汁下龙会丸,肝火盛故也。
咳嗽胁痛,二陈汤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景岳全书》:胁痛
经义
《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
《大奇论》曰∶肝雍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邪客篇》曰∶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胁。
《热论篇》曰∶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刺热篇》曰∶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刺足厥阴少阳。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玉机真藏论》曰∶风寒客于人,弗治,则病入舍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名曰肝痹,胁痛出食。春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
《五脏生成篇》曰∶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
《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咳论》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 ,立已。
《骨空论》曰∶ 络季胁引小腹而痛胀,刺噫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奇病论》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厥论》曰∶少阳之厥,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
《腹中论》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治以乌贼鱼骨丸。
《脉解篇》曰∶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五脏生成篇》曰∶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经脉篇》曰∶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也,是动则病手心热,甚则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胆足少阳也,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本藏篇》曰∶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隔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 ,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脾小则脏安。脾大则苦凑 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标本病传论》曰∶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肾病少腹腰脊痛, 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反胁痛而吐甚。岁火太过,炎暑流行,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胁不可转侧。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 胁痛。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岁土不及,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凋,胸胁暴痛,下引少腹。木不及,其HT 东,其脏肝,其病内舍 胁,外在关节。火不及,其HT 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金不及,其HT 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六元正纪大论》曰∶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
《至真要大论》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心胁痛不能反侧。厥阴司天,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胸中烦热,右 满。阳明司天,民病左胁痛,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厥阴之胜,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太阴之胜,病在胁。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 胁痛。阳明之复,清气大来,病生 胁,气归于左。
论证(共三条)
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此非诸经皆有此证,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次相传,延及少阳、厥阴,乃致胁肋疼痛。故凡以焦劳忧虑而致胁痛者,此心肺之所传也;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以色欲内伤,水道壅闭而致胁痛者,此肾与膀胱之所传也,传至本经,则无非肝胆之病矣。至于忿怒疲劳,伤血,伤气,伤筋,或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此自本经之病。
病在本经者,直取本经,传自他经者,必拔其所病之本,辩得其真,自无不愈矣。
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辩,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胁痛有左右血气之辩,其在诸家之说,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气亦系于右,故湿痰流注者,亦在右。若执此说,则左岂无气?右岂无血?食积痰饮,岂必无涉于左乎?古无是说,此实后世之谬谈,不足凭也。
然则,在气在血,何以辩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第详察所因,自可识别。
且凡属有形之证,亦无非由气之滞,但得气行,则何聚不散?是以凡治此者,无论是血是痰,必皆兼气为主,而后随宜佐使以治之,庶得肯 之法,无不善矣。
论治(共三条)
一、外感证,邪在少阳,身发寒热而胁痛不止者,宜小柴胡汤、三柴胡饮,或河间葛根汤之类酌宜用之。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若元气本虚,阴寒外闭,邪不能解而胁痛畏寒者,非大温中饮不可。
内伤肝胆,气逆不顺而胁痛者,宜排气饮、推气散、沉香降气散、木香调气散之类主之。若郁结伤肝,中脘不快,痛连两胁,或多痰者,宜香橘汤。若暴怒伤肝,气逆胀满,胸胁疼痛者,宜解肝煎。若怒气伤肝,因而动火,胁痛、胀满、烦热,或动血者,宜化肝煎。若气滞胸胁,痛而兼喘者,宜分气紫苏饮。若男子忧郁伤肝,两胁疼痛者,宜枳实散。若男妇肝肾气滞,自下而上,痛连两胁者,宜木通散。若悲哀烦恼,肝气受伤,脉紧胁痛者,枳壳煮散。若因惊气逆,胁痛不已者,桂枝散。若食积作痛,但痛有一条杠起者是也,大和中饮,或用保和丸。若痰饮停伏胸胁疼痛者,导痰汤加白芥子。若肝火内郁,二便不利,两胁痛甚者,当归龙荟丸,或左金丸。若从高跌坠,血流胁下作痛者,复元活血汤。若妇人血滞,胁腹连痛者,芍药散、决津煎。若肝脾血虚,或郁怒伤肝,寒热胁痛者,逍遥散。若肝肾亏损,胁肋作痛,头眩心跳身痛,或妇人经水不调,经后作痛者,补肝散。
内伤虚损,胁肋疼痛者,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倘于此证,不知培气血,而但知行滞通经,则愈行愈虚,鲜不殆矣。惟宜左归饮、小营煎及大补元煎之类主之。或有微滞者,用补肝散亦可。若忧思过度,耗伤心脾气血,病有如前者,宜逍遥饮、三阴煎、七福饮之类主之,或归脾汤亦可。若以劳倦,过伤肝脾气血而病如前者,宜大营煎、大补元煎之类主之。
灸法
治卒胁痛不可忍者,用蜡绳横度两乳中,半屈绳,从乳斜趋痛胁下,绳尽处灸三十壮,更灸章门(七壮)、丘墟(三壮,可针入五分)。
胁痛论列方
三阴煎(新补十一) 七福饮(新补七) 小柴胡汤(散十九) 逍遥散(补九二) 归脾汤(补三二) 三柴胡饮(新散三) 逍遥饮(新因一) 推气散(和三七七) 大温中饮(新散八)枳实散(和三七六) 导痰汤(和九一) 柴胡疏肝散(散百十) 香橘汤(和三七四) 解肝煎(新和十一) 当归龙荟丸(寒一六七) 桂枝散(散百十一) 化肝煎(新寒十) 复元活血汤(外二百四十) 小营煎(新补十五) 决津煎(新因二) 左归饮(新补二) 河间葛根汤(散百十二)大营煎(新补十四) 芍药散(妇百三十) 补肝散(妇九二) 沉香降气散(和四十) 排气饮(新和六) 木通散(攻百十一) 大补元煎(新补一) 木香调气散(和四四) 左金丸(寒一五四) 大和中饮(新和七) 分气紫苏饮(和三七五) 保和丸(小三五) 枳壳煮散(散百九)
论外备用方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 肝火) 栀子清肝散(寒六十 风热) 桃仁承气汤(攻四 瘀血)神芎丸(攻七三 风痰) 神保丸(攻五三 寒气食积) 大黄附子汤(攻百十二 寒积) 控涎丹(攻八二 痰) 白术丸(和三七八 息积) 加味小柴胡汤(散二一 伤寒) 木香顺气散(和四三 肝气)
《临证指南医案》:胁痛
张(六五) 胁胀夜甚。响动则降。七情致伤之病。(肝郁)
橘叶 香附子 川楝子 半夏 茯苓 姜渣
陈 气热攻冲。扰脘入胁。
川连 牡蛎 夏枯草 炒半夏 香附 炒白芥子
徐(四九) 劳怒阳动。左胁闪闪。腹中微满。诊脉弦搏。左甚。当先用苦辛。
郁金 山栀 半夏曲 降香末 橘红 金石斛
汤(十八) 气逆。咳血后。胁疼。(金不制木)
降香汁(八分冲) 川贝(一钱半) 鲜枇杷叶(三钱) 白蔻仁(五分) 杏仁(二钱) 橘红(一钱)
丁 由虚里痛起。左胁下坚满。胀及脐右。大便涩滞不爽。用缓攻方法。(湿热壅滞)小温中丸。
某 痰饮搏击。胁痛。(痛兼痰饮)
半夏 茯苓 广皮 甘草 白芥子 刺蒺藜 钩藤
沈(三十) 左胁下痛。食入则安。(营络虚寒) 当归桂枝汤加肉桂。
朱(五二) 左乳傍痛绕腰腹。重按得热少缓。此属阴络虚痛。十一年不愈。亦痼疾矣。
当归(三钱) 肉桂(一钱) 小茴(七分) 丁香皮(五分) 茯苓(二钱) 淡干姜(一钱)
尤(四五) 痛从中起。绕及右胁。胃之络脉受伤。故得食自缓。但每痛发。必由下午黄昏。当阳气渐衰而来。是有取乎辛温通络矣。
当归 茯苓 炮姜 肉桂 炙草 大枣
郭(三五) 痛必右胁中有形攻心。呕吐清涎。周身寒凛。痛止寂然无踪。此乃寒入络脉。气乘填塞阻逆。以辛香温通法。(寒入络脉气滞)
荜茇 半夏 川楝子 延胡 吴萸 良姜 蒲黄 茯苓
汪(六八) 嗔怒动肝。寒热旬日。左季胁痛。难外舒转。此络脉瘀痹。防有见红之事。静调勿劳可愈。(血络瘀痹)
桃仁 归须 五加皮 泽兰 丹皮 郁金
又 桃仁 归须 丹皮 桑叶 川楝子皮 黑山栀皮
又 络虚则热。液亏则风动。痛减半。有动跃之状。当甘缓理虚。炙甘草汤去姜桂。
又 痛止。便难。液耗风动为秘。议用东垣通幽法。
当归 桃仁 柏子霜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肉 红花
凌 肝着。胁中痛。劳怒致伤气血。
川楝子皮 炒延胡 归须 桃仁 生牡蛎 桂枝木
沈(二一) 初起形寒寒热。渐及胁肋脘痛。进食痛加。大便燥结。久病已入血络。兼之神怯瘦损。辛香刚燥。决不可用。
白旋复花 新绛 青葱管 桃仁 归须 柏子仁
王(二四) 左前后胁板着。食后痛胀。今三年矣。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
桃仁 归须 小茴 川楝子 半夏 生牡蛎 橘红 紫降香 白芥子 水泛丸。
汪 痛在胁肋。游走不一。渐至痰多。手足少力。初病两年。寝食如常。今年入夏病甚。此非脏腑之病。乃由经脉。继及络脉。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瘀从便下。诸家不分经络。但忽寒忽热。宜乎无效。试服新绛一方小效。乃络方耳。议通少阳阳明之络。通则不痛矣。
归须 炒桃仁 泽兰叶 柏子仁 香附汁 丹皮 穿山甲 乳香 没药 水泛丸。
程(四八) 诊脉动而虚。左部小弱。左胁疼痛。痛势上引。得食稍安。此皆操持太甚。损及营络。五志之阳。动扰不息。嗌干舌燥心悸。久痛津液致伤也。症固属虚。但参术归 补方。未能治及络病。
内经肝病。不越三法。辛散以理肝。酸泄以体肝。甘缓以益。肝宣辛甘润温之补。盖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自臻效验耳。
炒桃仁 柏子仁 新绛 归尾 橘红 琥珀痛缓时用丸方。
真阿胶 小生地 枸杞子 柏子仁 天冬 刺蒺藜 茯神 黄菊花四两丸。
朱 肝络凝瘀。胁痛。须防动怒失血。旋复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
李(十九) 左胁痞积攻疼。
生牡蛎 南山楂 炒延胡 川楝子 炒桃仁 归须 丹皮 桂枝木
蒋(三六) 宿伤。左胁腹背痛。
炒桃仁 归须 炒延胡 片姜黄 五加皮 桂枝木 橘红 炒小茴
沈 暮夜五心热。嗌干。左胁痛。肝肾阴亏。(肝肾阴虚)
人参 生地 天冬 麦冬 柏子霜 生白芍
黄 左胁骨痛。易饥呕涎。肝风内震入络。(肝风入络)
生地 阿胶 生白芍 柏子仁 丹皮 泽兰
又 照前方去白芍泽兰加桃仁桑枝
又 肝胃络虚。心嘈如饥。左胁痛便燥少血。
生地 天冬 枸杞 桂圆 桃仁 柏仁熬膏。加阿胶收。
程 胁下痛犯中焦。初起上吐下泻。春深寒热不止。病在少阳之络。(胆络血滞)
青蒿根 归须 泽兰 丹皮 红花 郁金
胡(三四) 诊脉右弦。左小弱涩。病起积劳伤阳。操持索思。五志皆逆。而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先胁痛。晡暮阳不用事。其病渐剧。是内伤症。乃本气不足。日饵辛燥。气泄血耗。六味滋柔腻药。原非止痛之方。不过矫前药之谬而已。内经肝病三法。治虚亦主甘缓。盖病既久。必及阳明胃络。渐归及右。肝胃同病。人卧魂藏于肝。梦寐纷纭。伤及无形矣。议用甘药。少佐摄镇。(肝肾皆虚)
人参 枣仁 茯神 炙草 柏子仁 当归 龙骨 金箔桂圆肉煮浓汁。捣丸。
胁痛一症。多属少阳厥阴。伤寒胁痛。皆在少阳胆经。以胁居少阳之部。杂症胁痛。皆属厥阴肝经。以肝脉布于胁肋。故仲景旋复花汤。河间金铃子散。及先生辛温通络。甘缓理虚。
温柔通补。辛泄宣瘀等法。皆治肝着胁痛之剂。可谓曲尽病情。诸法毕备矣。然其症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不可概论。苟能因此扩充。再加详审。则临症自有据矣。(邹时乘)
徐评 案中用药。颇能变通。心思有不可及处。惟用补之处。未免太重耳。
《盘珠集胎产症治》:胁痛
膀胱宿有停水,恶露下而不尽,气血与水相激,故令胁肋胀痛。
痛而呕吐,抵圣汤(攻十二)。非姜桂之辛以行药,势反助其胀矣。
肝经血瘀,四物汤加肉桂、延胡、蒲黄、红花。(补七)
肝经气虚,四君子汤加当归、白芍。(补四)
肝经血虚,四物汤加人参、白术。(补七)
肾水不生肝木,六味丸。(补二)
肺金盛克肝木,泻白散。(散二十六)
身热汗出,加参生化汤。(和二十四)
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补三十九)
怒伤于肝,两胁胀痛,吐血寒热,宜八珍汤加柴胡、丹皮。(补五)
《奇效简便良方》:胁痛
白芥子研末,水调敷。或白芥子五钱,炒研末,开水服。(虽年老虚弱百药不效者,三服除根)
《伤寒捷诀》:胁痛
少阳胆经循胁过.邪入此经痛无那.心下坚满引胁痛.十枣医治定须可.阳明坚满大便结.项强不食并潮热.因而转入少阳经.惟小柴胡汤最功.
《灸法秘传》:胁痛
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临泣可愈。
临泣(从两目中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
《冷庐医话》:胁痛
胁痛当辨左右,有谓左为肝火或气,右为脾火或痰与食。(丹溪则谓左属瘀血右属痰。)
有谓左属肝,右为肝移邪于肺。余观程杏轩治胁痛在右而便闭,仿黄古潭治左胁痛法,用栝蒌一枚,甘草二钱,红花五分神效,以栝蒌滑而润下,能治插胁之痛,甘草缓中濡燥,红花流通血脉,肝柔肺润,其效可必,是肝移邪于肺之说为的也。又观薛立斋治右胁胀痛,喜手按者,谓是肝木克脾土,而脾土不能生肺金,则为脾为肺,固一以贯之矣。
《评琴书屋医略》:胁痛
胁痛多属少阳厥阴,以两胁属少阳,又肝脉络布于胁也。治主宣络,佐以平肝。
川楝子椙夏枯草三钱 旧青皮? 醋炒 延胡索一钱半 台乌药一钱 粉丹皮,去心 双钩藤四钱
加鲜橘柚叶,剪碎青葱管寸断各三钱。
凡久痛必入络,须加桃仁,红花以活络血,或参入旋覆花汤以降络,或佐入苏子、生薏米、降香(叶氏三味惯并用)、芥子以通络。王肯堂谓:大忌陈皮、生姜、细辛,服之即令肝胀,以其能补肝故也。用青皮宜醋炒酸,能破结,直入肝经故也。痛甚者,加醋半酒杯,冲药服。
凡痛亦当知在气在血,见症各有不同痛而不臌,按之愈痛,痛无时,止瘀血作痛也。痛而且臌,得嗳即缓,痛有止时,怒气作痛也。怒气作痛加醋炒柴胡,佐青皮以伐其肝,少加木香,佐乌药以开其气,红花、当归又或酌用以和其血也(或去钩藤、延胡)。瘀血作痛加桃仁、归尾、红花(去钩藤、乌药、青皮、枯草,或少佐醋炒柴胡、川芎),或加苏木、山查、蓬术,等若痛甚加大黄下之。此气与血见症所由,亦气与血用药所宜辨也。若微痛着于一处,此为痰痛,上拟方药不合用,必君以芥子,佐以竹沥、姜汁治之,其丝瓜络、白蒺藜、浙贝、胆星、蒌皮、青皮、黄连等,亦合佐使。
《伤科汇纂》:胁痛
《丹溪心法》云∶恶血停留于肝,居于胁下而痛,按之则痛益甚。
《可法良规》云∶盖打扑坠堕恶血,宜砭不宜留。况十二经络之血,生于心,藏于肝,脾。小腹与胁皆肝经部位,恶血蓄而不行,必生胀满,疼痛自汗。法当破血生血,清厥阴肝
《医学入门》云∶瘀血必归肝经,胁腋痛或午后发者,小柴胡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大便坚黑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选粹》云∶跌仆胁痛,血归肝也,破血消痛汤、复元活血汤、乳香神应散皆可参用。
《寿世保元》:胁痛
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
夫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症自两胁下。痛引小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而治之。
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于胁。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若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胁痛者。此外因也。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导其滞。则无不愈矣。
一论左胁下痛。肝积属血。或因怒气所伤。或颠仆闪挫所致。而为痛也。
疏肝散 主方。
黄连(吴茱萸煎炒二钱) 柴胡 当归(酒洗各一钱五分) 青皮(去穣) 桃仁(研如泥)枳壳(麸炒各一钱) 川芎 白芍(酒炒各七分) 红花(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远服。
一论右胁痛者。肝邪入肺也。
推气散
片姜黄 枳壳(麸炒各一钱) 桂心(少许)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一方。加广陈皮一钱五分。半夏姜炒一钱。
一论左右胁俱痛。肝火盛而木气实也。
柴胡归芎汤
柴胡 川芎 白芍 青皮(去穣) 枳壳(麸炒各一钱五分) 甘草 香附子 当归龙胆草 木香 砂仁
上锉一剂。姜一片。水煎。温服。
一论因内有湿热。两胁痛甚。伐肝木之气。泻肝火之要药也。
当归龙荟丸
当归 龙胆草 山栀子 黄连 大黄(酒浸纸裹煨)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三钱五分) 麝香(另研五分) 加柴胡五钱。青皮去穣醋炒一两。
上为细末。神曲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一论劳伤身热胁痛者。脉必虚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川芎、白芍、青皮、木香、砂仁、小茴香、枳壳。去白术、升麻。
一论左胁下有块。作痛不移者。是死血也。活血汤。(方见腹痛)根据本方加青皮。去白芍一论男子房劳兼怒。风府胀闷。两胁胀痛。此色欲损肾。怒气伤肝。六味地黄丸料加柴胡、当归。一剂而安。(方见补益)
一妇人口苦胁胀。此肝火也。用小柴胡汤加黄连、栀子。稍愈。更以四君子汤加当归、白芍、柴胡。调理脾胃而瘥。
《万病回春》:胁痛
脉∶两胁疼痛,脉必双弦;紧细弦者,多怒气偏;沉涩而急,痰瘀之愆。
□
左胁痛者,肝经受邪也。
疏肝散 治左胁下痛,肝积属血,或因怒气所伤,或跌扑闪挫所致,或为痛。
黄连(吴茱萸煎汁炒,二钱) 柴胡、当归(各一钱) 青皮、桃仁(研如泥) 枳壳(麸炒。各一钱) 川芎 白芍(各七分) 红花(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远服。
□
右胁痛者,肝邪入肺也。
推气散 治肝邪入肺,右胁痛甚,胀满不食。
片姜黄 枳壳(麸炒。各二钱) 桂心(少许) 炙甘草(五分) 一方加陈皮(一钱半) 半夏(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
□
左右胁俱痛者,肝火盛而木气实也。
柴胡芎归汤 治肝火盛而木气实,胁下痛。
柴胡 川芎 白芍 青皮(去穣) 枳壳(麸炒。各一钱半) 香附 当归 龙胆草 木香(另研) 砂仁甘草(各五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水煎,不拘时服。
当归龙荟丸 泻肝火盛之要药。因内有湿热,两胁痛甚,伐肝木之气。
当归 龙胆草 山栀仁 黄连 大黄(酒浸湿,火 ) 芦荟加柴胡(五钱) 青黛(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另研) 青皮(一两、去穣,醋炒)
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
两胁走注痛而有声者,是痰饮也。二陈汤治痰饮胁下痛(方见痰症)。根据本方加枳壳、砂仁、木香、川芎、青皮、苍术、香附、茴香,去甘草。
劳伤身热胁痛者,脉必虚也。补中益气汤治内伤劳役胁下痛(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川芎、白芍、青皮、木香、砂仁、枳壳、茴香,去黄 、白术、升麻。
咳嗽气急作热,脉滑数者,是痰结痛也。久而不治成胁痈。栝蒌枳实汤治痰结胁下痛(方见痰症)。根据本方加白芥子、青皮、茴香,去桔梗、片芩,发热加柴胡。
左胁下有块,作痛不移者,是死血也。活血汤治死血胁下痛(方见腹痛)。根据本方加青皮,去乌药。
右胁下有块,作痛饱闷者,是食积也。香砂平胃散治食积胁痛(方见伤食)。根据本方加青皮、木香、山楂肉、麦芽、干姜、槟榔,去藿香、苍术。发热加柴胡,去半夏。
【补遗方】
平肝流气饮 治胁痛及小腹至绕脐并疝气内外疼者。当归(酒洗,一钱) 白芍(酒炒,四分)川芎(六分) 橘皮(盐汤洗,一钱) 茯苓(去皮,一钱) 半夏(姜制) 青皮(醋炒,六分) 黄连(酒炒,八分) 柴胡(七分) 香附(童便浸、炒,八分) 浓朴(姜汁炒,七分) 栀子(盐水拌炒,八分) 甘草(炙去皮,四分) 吴茱萸(煮三次,去水,炒,四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煎,空心热服。
□
一、胁肋胀痛,若大便通和,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也。用小柴胡汤加青皮、山栀清之(方见伤寒。)
一、男子房劳兼怒,风府胀闷,两胁胀痛。余作色欲损肾,怒气伤肝。用六味丸料加柴胡、当归,一剂而安(方见补益。)
《吴鞠通医案》:胁痛
伊芳氏 二十岁 肝郁胁痛 病名肝着,亦妇科之常证,无足怪者。奈医者不识,见其有寒热也,误以为风寒而用风药。夫肝主风,同气相求,以风从风,致令肝风鸱张;肝主筋,致令一身筋胀;肝开窍于目,致令昼夜目不合、不得卧者七八日;肝主疏泄,肝病则有升无降,失其疏泄之职,故不大便,小溲仅通而短赤特甚。医者又不识,误以为肠胃之病,而以大黄通之,麻仁润之,致令不食不饥,不便不寐,六脉洪大无伦,身热,且坐不得卧,时时欲呕,烦躁欲怒,是两犯逆也。《金匮》论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不待智者而知其难愈也。议宣通络脉法,肝藏血,络主血故也,必加苦寒泄热,脉沉洪有力,且胆居肝内,肝病胆即相随故也。
旋复花(五钱) 炒黄连(二钱) 桃仁(四钱) 归须(四钱) 郁金(三钱) 川楝皮(五钱) 新绛(四钱) 绛香末(四钱) 苏子(四钱)
急流水八碗。
又 服前方见小效,即于前方内加∶
丹皮(三钱,炒黑) 生香附(二钱) 减 川楝皮(二钱)
又 胁痛减其大半,但不得寐,时时欲呕,拟两和阳明厥阴,仍兼宣络。
半夏(五钱,醋炒) 青皮(钱半) 降香末(三钱) 新绛(三钱) 归须(三钱) 苏子霜(三钱) 秫米(一撮) 桃仁(三钱) 川楝皮(二钱) 广郁金(二钱) 黄芩(二钱)
煮三碗,日二夜一。
又 昨方业已效,今日复苦药,即苦与辛合,能降能通之意,即于前方内加∶
(姜汁炒)古勇黄连(二钱)
又 昨用苦辛法,脉减便通。今日腹中觉痛,将近经期,一以宣络为主。
新绛纱(五钱) 苏子霜(二钱) 丹皮(二钱,炒) 制香附(二钱) 两头尖(二两) 旋复花(五钱) 元胡索(二钱) 条芩(钱半,酒炒) 桃仁泥(四钱) 降香末(三钱) 归须(三钱)郁金(三钱)
水八碗,煮取三杯,日二夜一。
又 昨日一味通络,已得大便通利,腹中痛止,但不成寐;今日用胃不和则卧不安,饮以半夏汤,覆杯则寐法,仍兼宣络。此仲景先师所谓冲脉累及阳明,先治冲脉后治阳明也。
半夏(一两) 旋复花(五钱) 降香末(二钱) 秫米(二两) 新绛(四钱)
水十杯,煮成四杯,日三夜一。
又 昨与半夏汤和胃,业已得寐,但脉沉数,溲赤短,议加苦药,泄肝热而通小肠火府。
半夏(六钱) 降香末(三钱) 黄柏(二钱,盐水炒) 秫米(一两) 新绛(四钱) 旋复花(五钱) 生香附(三钱) 黄连(二钱,炒)
煎法如前。
又 昨日和胃宣络,兼用苦通火府,今日得寐,溲色稍淡,口亦知味,是阳明有渐和之。惟胸中微痛,背亦掣痛,按肝脉络胸,背则太阳经也。是由厥阴而累及少阳,肝胆为夫妻也;由少阳而累及太阳,少太为兄弟也。今日仍用前法,加通太阳络法。
半夏(五钱) 降香末(三钱) 黄柏(钱半,盐水炒) 旋复花(三钱) 古勇黄连(一钱)桂枝尖(三钱) 新绛(三钱) 秫米(六钱) 生香附(三钱)
煎法如前。
又 绕脐痛者,瘕也,亦冲脉肝经之病。
桂枝尖(三钱) 新绛(三钱) 半夏(五钱) 炒云连(一钱) 当归(三钱,炒黑) 生香附(三钱) 淡吴萸(三钱,炒) 小茴香(三钱,炒黑) 秫又 两和肝胃,兼治瘕痛。
半夏(八钱) 青皮(二钱) 吴萸(三钱,炒黑) 新绛纱(三钱) 小茴香(三钱,炒黑) 生香附(三钱) 旋复花(三钱) 桂枝尖(三钱) 云连(钱半,炒黑) 淡干姜(二钱) 乌药(三钱) 秫米(一两) 降香末(三钱) 全当归(三钱,炒黑)
煮成四碗,日三夜一。
又 腹中拘急而痛,小便短赤,皆阴络阻塞,浊阴凝聚之象。与宣通阴络降浊法。
桂枝尖(三钱) 降香末(三钱) 琥珀(三分,研细末) 小茴香(三钱,炒) 川楝皮(三钱) 原麝香(五分,研冲) 新绛(三钱) 两头尖(二钱) 元胡索(二钱) 吴萸(钱半) 归须(三钱) 桃仁泥(二钱)
水六杯,煮成二杯,每服半杯,冲韭白汁两小茶匙,日二杯,夜一杯,明早一杯。
又 仍用前方,但昨日未用半夏,今彻夜不寐,酉刻再服《灵枢》半夏汤一帖。
又 因肝病不得疏泄,兼有痹痛,拟两疏气血法。
桂枝尖(三钱) 川楝子(三钱) 小茴香(三钱,炒黑) 牛膝(二钱) 防己(二钱) 降香末(三钱) 新绛(三钱) 归须(三钱) 蚕砂(三钱) 桃仁泥(三钱) 黄连(一钱,吴萸汁炒)
又 诸证悉减而未尽,左脉已和,右脉弦大,是土中有木,于两疏气血之中,兼泄木安土法。
桂枝尖(三钱) 牛膝(二钱) 郁金(二钱) 归须(三钱) 白芍(三钱,酒炒) 杏仁(三钱)蚕砂(三钱) 降香末(二钱) 半夏(五钱) 青皮(二钱) 川楝子(三钱) 防己(二钱) 新绛(三钱) 小茴香(三钱) 茯苓皮(三钱)
又 右脉弦刚,土中木盛。
白芍(六钱,酒炒) 茯苓块(四钱) 郁金(三钱) 桂枝尖(四钱) 降香末(三钱) 新绛(三钱) 姜半夏(六钱) 归须(三钱) 广皮(二钱) 小茴香(三钱) 川楝子(三钱)
又 脉弦数,头痛时止时甚,向来时发时止,已非一日。此乃少阳络痛,虚风内动也。
今日且与清胆络法,勿犯中焦。
桑叶(二钱) 甘菊花(二钱) 刺蒺藜(一钱) 丹皮(钱半) 羚羊角(八分) 苦桔梗(一钱) 炒白芍(二钱) 钩藤(一钱) 生甘草(八分)
又 治下焦络法。
桂枝尖(二钱) 泽兰(钱半) 新绛(二钱) 整当归(五钱) 生香附(三钱) 小茴香(三钱) 白芍(六钱,酒炒) 缩砂蜜(二钱,研细) 郁金(三钱)
煮成三杯,日二夜一。
又 八脉丽于肝肾,肝病久,未有不累及八脉者,用通补阴络,兼走八脉法。
桂枝尖(一钱) 杞子(二钱炒黑) 小茴香(二钱) 杭白芍(六钱) 归身(三钱) 缩砂仁(钱半) 新绛(钱半) 桂圆肉(二钱)
又 法同前。
桂枝尖(一钱) 全当归(三钱) 桂圆肉(二钱) 广木香(一钱) 炒白芍(六钱) 降香末(三钱) 生香附(三钱) 新绛(三钱) 川芎(二钱) 泽兰(一钱)
尹氏 三十二岁 误服大辛大温,致伤心阳,使下焦浊阴来攻,过提致少阳无忌,有升无降,上愈盛,下愈虚。且与镇固法,非治病也,特医药耳。
新纱(三钱) 栀子(三钱,炒黑) 半夏(六钱) 旋复花(三钱) 古勇黄连(钱半) 代赭石(一两,) 降香末(五钱) 焦白芍(三钱) 紫石英(一两,研细) 炙龟板(五钱)
煮成三大茶杯,分三次服,渣再煎一杯服。
又 镇冲脉,泄胆阳,业已得效,仍宗其法。其血络之郁痛未能卒治,盖事有缓急也。
紫石英(一两) 代赭石(一两) 焦白芍(五钱) 新绛纱(四钱) 古勇黄连(一钱) 山栀(三钱,炒) 炙龟板(八钱) 旋复花(三钱) 半夏(六钱)
□
苏氏 三十二岁癸亥十月二十八日 脉弦数,左尺独大,瘕居右胁,发则攻心,痛跃不止,病名肝着,先宜宣络,后补八脉。
新绛纱(三钱) 归须(二钱) 广郁金(二钱) 旋复花(三钱) 炒桃仁(三钱) 两头尖(三钱,拣净两头圆) 降香末(三钱) 丹皮(三钱,炒) 元胡索(二钱)
初二日 肝着用通络法,业已见效,仍宗前法。但必须用化气丹间服为妙,取其治病而不伤正耳。
新绛纱(三钱) 归须(二钱) 元胡索(二钱) 旋复花(三钱) 桃仁(三钱) 生香附(三钱) 苏子净霜(三钱) 降香末(三钱) 半夏(三钱) 广郁金(三钱) 乌药(二钱)
二帖。
初三日 于前方内加∶
两头尖(三钱) 丹皮炒(三钱) 白芍(三钱) 韭白汁(三小匙)
初六日 药力不及,且用进法。
新绛纱(三钱) 桃仁泥(三钱) 藏红花(二钱) 旋复花(三钱) 归须(钱半) 生香附(三钱) 焦白芍(六钱) 丹皮(五钱) 川楝子(三钱)
三帖。
十四日 仍宗前法。
新绛纱(三钱) 桃仁泥(五钱) 归须(二钱) 旋复花(三钱) 藏红花(三钱) 降香末(三钱)子(三钱)
三帖。
十六日 甲子正月十九日 业已见效,照前方日服半帖,丸药减三分之二。
经来五日,颜色已正,不得过行伤正。其瘕气,留为丸药化可也。兹拟宁心止汗。
白芍(六钱,炒) 粉丹皮(三钱) 洋参(二钱) 茯苓块(五钱) 制五味(一钱) 牡蛎(五钱)小麦(三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三帖。
□
甘氏 五十岁 凡两畔不同者,皆肝病也。此证气至丑寅则上升,暮卒复。左脉沉弦,右脉浮弦,升降失司,痰饮斯聚。
姜半夏(五钱) 降香末(三钱) 旋复花(三钱) 小枳实(三钱) 广陈皮(三钱) 杏仁泥(三钱) 苏子霜(三钱) 黄芩炭(八分) 生姜(三片)
《续名医类案》:胁痛
窦材治一妇人脾气虚,致积气留于胁下,两肋常如流水,多服草神丹而愈。(原批∶脾虚致积,当用温行;水流胁下,当行温化。)
王海藏治一妇人,先病恶寒,手足冷,全不发热,脉八至,两胁微痛。治者从少阳治之。阳在内伏于骨髓,阴在外致使发寒,治当不从内外,从乎中治也。宜以小柴胡调之,倍加姜、枣。
许学士云∶沈存中良方,顷在建阳,医者王琪言∶诸气惟膀胱胁下痛最难治,惟神 丸能治之。熙宁中,予病项骨痛,诸医皆作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于背膂,又两臂牵痛甚苦。忆琪语有证,乃令服之,一服而瘥。再发,又一服立效。方用木香、胡椒各二钱五分,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研,干蝎七枚。上四味共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用朱砂为衣。每服五丸,视诸经痛,用引送下。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任下。
朱丹溪治一妇人,脾疼带胁痛,口微干,问已多年。时尚秋,用二陈汤加川芎、干葛、青皮、木通,下芦荟丸二十粒。
张宅张郎气痛,起自右胁,时作时止,脉沉而弦,小便时有赤色,吞酸,喜呕出食,此湿痰在脾肺间,而肝气乘之。小柴胡汤去黄芩加川芎、白术、木通、白芍、滑石、生姜,煎汤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一妇人气晕,两胁胸背皆痛,口干,用青皮、半夏各一钱,白术、黄芩、川芎各三钱,木通二钱五分,陈皮、桔梗各二钱,甘草炙半钱。上分六帖,煎热服。又胁下有食积一条扛起,加吴茱萸、炒黄连。
孙文垣治徐三泉子,每午发热,直至天明,夜热更甚,右胁胀痛,咳嗽则疼痛,坐卧俱疼。医以疟治罔效,已二十余日。后医谓虚,投以参、术,痛益增。诊之,左弦大,右滑大搏指。经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据脉肝胆之火,为痰所凝,必勉强作文,过思不决,木火之性,不得通达,郁而为痛。夜甚者,肝邪也。初治当通调肝气,一剂可瘳。误以为疟,燥动其火,补以参、术,闭塞其气。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今汗不出,舌苔已沉香色,热郁极矣。不急救,立见凶危。以仲景小陷胸汤为主。大栝蒌一两,黄连三钱,半夏曲二钱,前胡、青皮各一钱,水煎服。夜服当归龙荟丸,微下之。医犹争曰∶病久食不进,精神野狼狈若此,宁可下乎?曰∶病属有余,有余者泻之。已误于补,岂容再误哉?服后夜半痛止热退,两帖全安。
虚山内人胸胁胀痛,五更嘈杂,则痛更甚,左寸关脉洪滑。孙谓此肝胆有郁火,胃中有胶痰,乃有余之病。经云∶木郁则达之。又云∶通则不痛。与以当归龙荟丸一钱五分,( 按∶既云木郁达之,却不用达之之药,而用逆折之法,火虽暂泄,而木之本性亦伤矣。此亦劫剂之类也。)大便行一次,痛随止。惟声不开,(却是何故?)以陈皮、柴胡、贝母、茯苓、甘草、白芍、酒芩、香附、杏仁、桔梗,调之而安。
学士徐检老体丰浓,善饮,致有肠风,计下血不下数桶,因而委顿。己卯冬,右胁极疼痛,上至耳后,夜分尤甚,左右不能转动,动则痛甚,饮食减,面色青,汗出如雨,湿透衣被,故不敢合睫而睡。族医皆投以香附、青皮及辛散之剂,痛愈甚,汗愈多,面愈青。逆予诊之,两寸短弱,左关弦而搏指,右关沉滑,六脉皆近七至。予曰∶据病在少阳经,必始于怒,木火之性上而不下,故上冲耳后而皆痛也。夜痛甚者,盖夜属肝气用事。《内经》云∶司疏泄者肝也。邪在肝胆,故合目汗即大出。中焦原有湿痰,(此语凡案必阑入,而前后并不照应。)法当调肝清热,解毒为主,(毒字鹘突之至。)兼利小便。(语亦无因。)不可遽止汗,使邪无出路。逆其木火之性,不惟痛加,且将发肿毒,而害非浅矣。《内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当预防之。(亦非此症真谛。)公曰∶何为敛剂而谓不宜?予曰∶当归六黄汤内有地黄、当归、 ,皆滞痰闭气之味,桔梗亦非所宜。经曰下虚者及怒气上升者,皆不可用,故当慎也。(且将发肿以下,皆有心穿插。)因以柴胡、黄连为君,白芍、甘草、天花粉为臣,以前胡、连翘为佐,龙胆草为使。服后汗虽仍旧,痛即减三之一,不妨睡矣。仍用前药,病又减半。第三日又服,左右转动如常,饮食亦加。予未至,公已先迎姑苏盛氏。盛公幼时窗友也,家世授医。公初不急予,日引领期盛到,可刈枯铲朽也。盛至诊毕,遂诘曾用何剂?公予剂示盛,盛大叫称谬。谓当隆冬之候,汗多如此,阳气大泄,何以柴胡为君?喉中痰既未清,又何不用桔梗、当归六黄汤?前贤已试之药,置而不用,是舍纪律而务野战也。即以六黄汤加桔梗以进。(据此孙君真是神仙。)公雅信盛,仍倾心以从,速煎服之,未超时而旧病随作,色色加恶,(四字忮甚。)左右复不能转动,自戌至子丑,若不能支持者。语之曰∶服孙君药虽未全可,亦已去泰甚。彼曾言二药不可用,何为轻犯而受此苦?宜取孙君药煎饮,饮下即伏枕,鼾睡达旦始寤。(抑或未必。)
命使速予至,而叩予曰∶人言隆冬汗出,不当用柴胡,而公用为君,何旨?予曰∶胆与肝为表里,肝胆之火郁而不发,故痛。痛极而汗,汗出而痛减者,是火从汗出,盖汗乃邪出之门也,予故曰汗不可敛。本草云柴胡泻肝胆火,而以黄连佐之。《内经》云木郁则达,火郁则发,言当顺其性而利导之,势则易克。古人治火之法,轻则正治,重则从其性而升之者。以此,盖医贵变通,如阴虚火动而汗出者,内无余邪,故以六黄汤敛而降之,常治法也。今内有余邪未出,遽敛降之,邪无从出,势必成毒,故变常而从治者,使邪有出路。木火之性不逆,则毒不成,而痛可减也。公曰∶善哉,孙君之剂,奇正相生,不下孙武子兵法,何轻以无纪律议之?愿投而奏凯也。
予曰∶公数日后疮疡大发,两块且有兴块作痛,此毒出之征,公于时无恐。改用柴胡、白芍、甘草、丹参、苦参、茯苓、瞿麦、车前、黄柏、连翘、金银花,三日而痛全减,汗全收,左右不难转动矣。逾日,公谓肌肤痒甚,然似瘾疹,岂疮出欤?欲以药治之。予曰∶可。再三日,两胯果然发兴块,如棋子大者数枚,且痛。予已制蜡矾丸以待,至是授服之,疮果遍身大发,两腿为甚,一月余而瘳,公始信予防毒之言不谬,披愫交欢,且作序识胜,(何胜云有?)期与终身不替云。
是案孙君生平得意笔也,然治法非奇,行文颇谬,盈篇猥语,满纸忮心,本不入选,顾集中收彼案微,悉加节略,独于此仍其原本,以见一斑。第亦偶然,非有心吹索前人之短也。
刘默生治诸葛子立,胁痛连腰脊,不能转侧,服六味加杜仲、续断不效。或者以为不能转侧,必因闪挫,与推气散转剧。刘诊之曰∶脉得弦细乏力,虚寒可知。与生料八味丸加茴香,四剂而安。(《医通》。)
李士材治一妇人,受暑胁痛,皮黄发泡,用清肝破气之剂不效。用大栝蒌一个,捣烂,加粉草、红花少许,药入而痛止。(《病机沙篆》。)
薛立斋治一妇人,性急,吐血发热,两胁胀痛,日晡益甚,此怒气伤肝,气血俱虚也。朝用逍遥散,倍加炒黑山栀、黄柏、贝母、桔梗、麦冬,夕以归脾汤、地黄丸而愈。
龚子材治一妇人,口苦胁胀,此肝火也。用小柴胡加黄连、栀子少愈,以四君子汤加当归、白芍、柴胡,调理脾胃而瘥。
吴孚先治蒋氏妇,善怒,两胁作痛,历所医用补脾伐肝不应。脉之,左关细涩,右脉无 。此肝胜则克脾,脾败则自困,补尚嫌缓,何以伐为?乃与四物汤加阿胶、玉竹、枣仁、枸杞,令服三十剂,胀减七八,丸服全瘳。
柴屿青治侍卫范讳弘宾太夫人,吐痰胁痛,饮食无味。告以肝病一二十年矣,率服平肝之药,凡香附、郁金等,各服过数斤,(此二味为治肝病要药,然用之气病则可矣,用之血病,则与干将莫邪无异也。慎之。)今为我理肝气可也。柴曰∶肝脉已虚,理无再用伐肝,况肾肝同治,乙癸同源,自应以滋肾养肝为主。先服加味逍遥散二剂,即以八仙长寿丸进。太夫人曰∶熟地腻膈,恐勿堪用。柴曰∶此方熟地直走肾家,断无腻膈,且风以散之,必需雨以润之。服后果验,调理数月而康。
按∶二地腻膈之说,不知始自何人。二地腻膈之说,何尝无之,此与参、 助热,同一至理。乃好用参、者,必引甘温除大热之语,以为参、 不热,及试之阴虚之人,而其弊立见。盖参、 所去之热,乃脾肺虚乏之热,非肝肾亏损之热也。今玉横又以为二地不腻,不知二地之不腻,乃脾肺火燥之体,非脾肺虚寒之人也。矫枉者必过其正,然哉!文田按∶王氏驳正魏说,真可谓平允通达。致令数百年人皆畏之如虎,俾举世阴虚火盛之病,至死而不敢一尝。迨已濒危,始进三数钱许,已无及矣,哀哉!
朱丹溪治杨淳三哥,旧有肾疾,上引乳边及右胁痛,多痰,有时膈上痞塞,大便必秘,平时少汗,脉弦甚,与保和、温中各二十丸,研桃仁、郁李仁,吞之而愈。(《纲目》。)
陈三农治一人,右胁痛引背,口干舌燥,上身发热,腰以下俱冷,右关尺不起。此血虚气无所附,宜用温药行动其气,使气有所归,水升火自降矣。用干姜、肉桂各五分,当归一钱,吴茱萸半分,盐水煎服,上身热退,下体温暖,阳气渐回。但食难消化,些元气未复耳。理脾为主,养血次之,胃气一转,诸病自愈。用参、苓、归、术各一钱,姜、桂各五分,神曲六分,陈皮四分,炙甘草三分,渐愈。
一人遇劳与饥则胁痛,用八珍加牛膝、木瓜、山药、石斛、苡仁、枣仁、柏子仁、桃仁,数服顿愈。一人同此,医投平肝药,痛甚而殒。谨录之,以为世戒。
一人痛引腰胁,脉弦数有力,知肝火郁结也,投龙荟丸五十粒,顿愈。(《大还》。)
立斋治一男子,脾胃不和。服香燥行气之剂,饮食少思,两胁胀闷;服行气破血之剂,致饮食不入,右胁胀痛,喜手按之。(虚症可知。)曰∶乃肝木克脾土,而脾土不能生肺金也。用滋化源之药四剂,诸症顿退。又曰∶火令在迩,当再补脾土,以养肺金。不信,后复作,吐脓而殁。
王肯堂治云中泰语山,掌教平湖,因劳患两胁满痛,清晨并饥时尤甚。书来求方,知其肝虚,当母子兼补。令用黄芩、白术、当归、熟地、川芎、山萸、山药、柏子仁之类,佐以防风、细辛各少许,姜、枣煎服,不数剂而愈。王客长安时,闻魏昆溟吏部之变,因投谒忍饥,归而胁痛,无他苦也。粗工以青皮、枳壳之类杂投之,遂致纠缠不痊,可不监哉!
朱丹溪治寿四郎,右胁痛,小便赤少,脉少弦不数。此内有久积痰饮,因为外感风寒所遏,不能宣散,所以作痛。以龙荟丸三十五粒,细嚼姜皮,以热汤下,服后胁痛已安,小便尚赤少。再与白术三钱,陈皮、白芍各二钱,木通一钱半,条芩一钱,甘草五分,姜三片,煎热饮之。
方提领年五十六,因饮酒后受怒气,于左胁下与脐平作痛,自此以后渐成小块,或起或不起,起则痛,痛止则伏,面黄口干无力,食少,吃物便嗳,服行气药转恶风寒。脉之,左大于右,弦涩而长,大率左手重取则全弦。此热散太多,以致胃气大伤,阴血下衰。且与和胃汤,以补胃气,滋养阴血,并下保和丸,助其运化。俟胃稍实,阴血稍充,却用消块和胃。人参三钱,白术钱半,陈皮一钱,白芍、归身各五分,干葛三分,红花豆大,炙草二钱,作一帖,下保和丸二十五粒龙荟丸十五。
按∶此症全属肝伤,木反克土,其块隐现不常,乃虚气也。时师多以香燥辛热治之,促人年寿。余治此不下数十人,悉用一气汤加川楝、米仁、蒌仁等,不过三五剂,其病如失。若立斋多用加味逍遥散,鼓峰、云峰辈,多用滋水生肝饮,皆不及余法之善。
薛立斋治昆庠马进伯母,左胛连胁作痛。遣人索治,意此郁怒伤肝脾,用六君加桔梗、枳壳、柴胡、升麻。彼别用苍术药,益甚,始请治。其脉右关弦长,按之软弱,左关弦洪,按之涩滞,乃脾土不及,肝木太过,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也。遂用前药数剂,脉症悉退。再加芎、归全愈。此等症,误用败毒行气破血导痰,以致不起者多矣。
一治男子因怒,胁下作痛,以小柴胡加四物,加青皮、桔梗、枳壳,治之而愈。
内翰李蒲汀太夫人,左胁内作痛,牵引胸前。此肝气不和,尚未成疮,用小柴胡汤加青皮、枳壳、四剂少可。再加芎、归,治之愈。
张景岳治一姻家,年力正壮,素饮酒,常失饥伤饱,偶饭后胁肋大痛,自服行气化滞等药,复用吐法,尽出饮食,吐后逆气上升,胁痛虽止而上壅胸膈,胀痛更甚,且加呕吐。张用行气破滞等,(愚哉!)呕痛渐止,而左乳胸胁之下,结聚一块,胀实拒按,脐腹膈间不能下达,每戌亥子丑之时,胀不可当。因呕吐既已,可以用下,凡大黄、芒硝、三棱、巴豆等,及萝卜子、朴硝及大蒜罨等法,毫不应,愈攻愈胀,(势所必然。)因疑其脾气受伤,用补尤觉不便,(庸极。)汤水不入者二十余日,无计可施。只得用手揉按其处,觉肋下一点,按着痛连胸腹。细为揣摩,正在章门穴。章门为脾之募,为脏之会,且乳下肋间正属虚里大络,乃胃气所出大路,而气实通于章门。因悟其日轻夜重,本非有形之积,而按此连彼,则病在气分无疑。(犹属盲猜。)乃用神术散,令日服三四次,兼用艾火灸章门十四壮,以逐散其结滞之胃气,(到底未知为肝病。)不三日胀果渐平,食乃渐进,始得保全。(幸矣。)此其症治俱奇,诚所难测哉。
按∶张君生平于薛氏诸书,似未曾寓目,至胁痛由于肝脉为病,至死不知,良可哀也。此症之愈,全在一灸,与呃逆病诸治不效,灸虚里立止正同。
黄古潭治一人,六月途行受热过劳,性且躁暴,忽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疮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增热。次早视之,皮肤上红大如盘,水泡疮又加至三十余粒,医教以水调白矾末敷,仍以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夜痛更甚,胁中如钩摘之状。次早视之,红已半身,水泡增之百数,乃载以询黄,为订一方。以大栝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甘草二钱,红花五分,(雄按∶玉横之一贯煎,当是从此案悟出,而更加周到,可谓青出于蓝矣。)进药少顷即得睡,比觉已不痛矣。盖病势已急,而时医执寻常泻肝正治之剂,又多苦寒,益资其燥,故病转增剧。发水泡疮于外者,肝郁既久,不得发越,仍侮所不胜,故皮肤为之溃也。栝蒌味甘寒,经云泄其肝者缓其中,且其为物柔而滑润,于郁不逆,甘缓润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此其所以奏功之捷也欤。(同上。)
阐发栝蒌之功,此案为最,然犹未尽其蕴。
吴桥治陈泉,中年两胁极痛楚,冷汗淋漓,伏枕 ,呕逆绝勺饮者六日矣。桥诊之曰∶无伤,此蓄血尔。家人曰∶固也,昔者呕血数升,即有蓄且尽矣。曰∶蓄未尽尔,尽则当瘥。日暮乃投补中行血一剂,饮之仅内其半,中夜尸寝,家人升屋而号。桥曰∶再予之半,阳当回,故寝以需来复,复则败血行矣,第具人参汤待之。鸡鸣而苏,大汗大吐大下,下则垂垂满器,如腐肝败 ,乃进参汤,大汗渐止。又七日乃复。初或问蓄血而腹不鼓,何也?且昔呕血数升,其后何蓄之多也?曰∶病得之怒而伤肝,或以蹶而蓄血伤肝,则血不纳,蓄血则道不通,犹之沟浍塞流,则新故皆壅矣,故多也。(《太函集》。)
汪云程年近七旬,患胸胁痛,转侧滋甚,寒热交作,喘咳烦躁,再信不能伏枕。医下之,病益深。桥诊之,六脉浮滑大而搏指,曰∶病得之过饮,且下,故火上炎。以清凉一服而愈。(《太函集》。)
魏玉横曰∶范康侯年弱冠,患胁痛,已六七年,更医既屡,转益羸瘠,食少而气馁,言懒而神疲,稍远行则心下怦怦然,遇劳则膈间如裂。就予诊,告以初时但腹胁痛,医与逍遥散,暂愈再发,再复不应矣。医投四磨饮,亦暂愈再发,再投亦不应矣。又更医用五香散、越鞠丸,则愈而即发,自是腹中忽有块。再更医以为痞积,进青皮、浓朴、五灵脂、延胡索之类,块益多,时隐时现,上下左右,约六七枚,如拳如掌,往来牵痛。近有老医谓为虚也,用当归、白芍、香附、郁金之类,服之了无进退。予曰∶似君之疾,遍宇内矣,误治而毙者,可胜道哉。盖古来方书,于此症殊无肯綮,无怪乎世之梦梦也。原其误人之始,只肝无补法四字,遂使千万生灵,衔冤泉壤。或以疏散成劳,香燥成膈,或以攻伐成鼓,或以辛热成痈,其于变症,笔难尽述。幸子青年,禀赋浓而未婚,故仅若此,否则不可言矣。今据脉已细数弦涩,脏气已亏,幸不数,且无咳嗽夜热,犹可为也。第服余剂,只可希远效,而不可求近功耳。与生熟地、沙参、麦冬、杞子、枣仁等剂略安。至数十剂,块渐减。遂以方为丸,服数年益就痊可。今已娶,第能樽节,庶无后患也。盖此症惟两仪膏最妙,然有力者始能用之。
方某年三十余,因析居 墙,胁痛,左胁下有块如 ,按之坚硬,食下则胀,痛甚不能侧卧,百治莫应,枯瘁如柴矣。偶于药肆,遇人谓之曰∶此病惟淳佑桥魏某能治。因就诊。脉之弦且急,曰∶肝举症也。肝叶左三右四,血足则润而下垂。今怒火伤阴,其叶燥硬,故举而不下也。经曰,肝病则迫胃逆咽。故左叶张,则支腋而不可侧卧;右叶张,则侵脘而不能容食。昧者不知,投以香散,则如火上添油耳。与生熟地、沙参、麦冬、蒌仁、米仁、杞子、川楝,十余剂,其病如失。
詹渭丰母年六十余,九月间疟后自汗,余已愈之。至十一月,胁痛大作,医以加味黑逍遥散治之,未为误也。服一剂,至夜分忽晕厥欲脱。盖柴胡、白术,皆非阴虚火盛之人所宜进也。黎明急余治,脉之,两关俱伏,两尺极微,足冷过膝,面如纸灰。云初起左胁痛,服药后忽移于右,遂发厥,厥虽止而痛剧,不可转侧,痛处不可按。察其舌,燥硬如干荔,已危矣。姑与生熟地、杞子各五钱,沙参、麦冬各三钱,服下痛略减。前方加倍,再入米仁五钱,蒌仁二钱,其痛乃复归左胁,能转动矣。仍服前方数剂而愈。余常治数贫人,感症后不能进饮食,宛如百合病,脉之或弦或涩,按其胁或左或右,或有块无块,皆曰痛甚。检其方,诸燥药外,有服柴胡至二三两者。察其舌,或中干,或枯燥,或紫赤,是皆诛伐太过,伤其肝肾之害也。悉以前方,相其伤之轻重,为剂之大小,数服而愈。又赵氏子年十六,金氏女年十七,其家皆素封,病胁痛,服逍遥散皆五十余剂,病益困。以前方去熟地与之,皆不服,乃更从香燥而殁。盖地黄、杞子,举世咸畏之如虎,缘本草谓地黄腻而杞子热也,其杀人亦多矣。言医药者可不慎哉。
陈理堂母六旬外,久病胁痛,每发必伏枕经旬。医所与皆香附、郁金、青皮、木香、小茴、延胡索、五灵脂、龙胆草之类,或配六郁,或偕左金而已。近发则腰背胀痛,呕逆便秘,口燥不眠,脉则两寸搏指,两关弦而乏韵,此将成关格之候。投以滋水养肺金之剂,或入川楝,或入川连,只一二剂即愈。诫以多服,以杜其渐。然性甚畏药,愈即止矣,关格之患,其将来乎。此与膈症门胡氏妇病同。
黄锦芳治刘尚卿,右胁痛,咳嗽头痛,肝脉微起,右脉沉滑,而脾部有一小珠,嗽必努力,痰则清稀,上有白沫,挑起如藕丝不断。用附子二钱,茯苓二钱,半夏二钱,故纸三分,木香五分,牛膝一钱,嘱其勿食腻滞等物,俾水行痰消,气平而痛自止。病者问痰病自何而来?黄曰∶痰病甚多,五脏各有见症。在脾名湿痰,其候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厌,腹胀食滞,其痰滑而易出,宜二陈、六君之类治之;在肺名气痰,又名燥痰,其候脉涩面白,气上喘,洒淅恶寒,悲愁不乐,其痰涩而难出,宜利膈清肺饮加减治之;在肝名风痰,脉弦面青,肢胁满闷,便溺闭涩,时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宜十味导痰汤、千缗汤加减治之;在心名热痰,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口干唇燥,时多喜笑,其痰坚而成块,宜凉膈散加苓、半治之;在肾名寒痰,脉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点而多稀,宜桂苓丸、八味丸加减治之。至论其本,则痰之化在脾,而痰之本在肾。如火不生土者,即火不制水,阳不胜阴者,必水反侮土,是阴中之火衰也。火盛金燥,则精不守舍,津液枯槁,则金水相残,是阴中之水衰也。寒痰湿痰,本脾家病,然必由于肾水之亏。木郁风生,本肝家病,然必由于肾水之亏。火盛克金,其痰在肺,然必由于肾火之炽。今此症痰虽在胁、在胃、在脾,实因肾火衰微而起,故用附子迅补真火以强土,苓、半以除脾湿,木香以疏滞气,牛膝引左气下行归肾,故纸引右气下行归肾,气归则痰清矣。果数剂而愈。
《也是山人医案》:胁痛
□
曹(三六)左胁痛.咳痰.邪入于络.
粗桂枝(八分) 归须(一钱) 郁金(一钱) 炒桃仁(去尖研,一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降香(末,五分) 炒白芥子(五个)
□
赵(廿八)嗔怒动肝.左胁连少腹痛.
川楝子(二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归须(一钱) 炒延胡(一钱) 郁金(一钱) 炒桃仁(一钱) 青皮(一钱) 炒小茴(五分)
□
夏(四五)寒热胁痛.拟从少阳通络.
青蒿梗(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归须(一钱) 郁金(一钱) 炒白芥子(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霜桑叶(一钱)
□
吴(三六)形寒胁痛.半月不衰.面白足冷.此属操劳损阳.谋虑伤肝之征.是非轻象.辛香刚燥.决不可进.
旋复花(一钱) 柏子仁(二钱) 新绛(一钱) 归肉(一钱五分)红花(五分) 青葱管(五分) 桃仁(一钱)
又 胁痛病自肝起.渐归及左.饮食少进.多梦纷纭.肝胃同病.勉拟甘缓和阳.
人参(一钱) 炙草(五分) 枣仁(炒焦研,二钱) 当归(一钱五分) 龙骨(三钱) 茯神(一钱) 柏子仁(二钱) 金箔(三片)
《医述》:胁痛
经义
春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痛。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
○胆足少阳也,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素问》)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胁下痛;肝偏倾则胁下痛。
○脾小则脏安,脾大则苦凑 而痛,脾高则 引季胁痛。(《灵枢》)
哲言
伤寒胁痛属少阳胆经,以胁居少阳之部。杂证胁痛属厥阴肝经,以肝脉布于胁肋。其证有虚、实、寒、热,不可概论。(《临证指南》)
胁痛宜分左右、辨虚实。左胁痛者,肝受邪也;右胁痛者,肝邪入肺也;左右胁痛者,气滞也;左右胁注痛有声者,痰饮也;左胁下有块作痛夜甚者,死血也;右胁下有块作痛饱闷者,食积也。咳嗽引痛,喘急发热者,痰结也;时作时止,暴发痛甚者,火郁也;满闷惧按,烦躁多怒者,肝实也;耳目KT 聩,爪枯善恐者,肝虚也;隐隐微痛,连及腰胯,空软喜按者,肾虚也。胁痛,咳嗽腥臭,面赤唾痰者,肺气伤也;胁内支满,目眩,前后下血者,肝血伤也;两胁拘急,腰腿疼痛不能转侧者,湿热郁也;胸右近胁一点刺痛,内热咳嗽者,肺痈也。(《证治汇补》)
胁痛病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传及少阳,厥阴,乃致胁肋疼痛耳。故凡以焦劳忧虑而致胁痛者,此心肺所传也。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以色欲内伤、水道壅闭而致胁痛者,此肾与膀胱之所传也。传至本经,则无非肝、胆之病矣。至于忿怒、疲劳、伤血、伤气、伤筋,或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此自本经之病。病在本经者,直取本经。传至他经者,以拔其所病之本,自无不愈。
○胁痛,诸家有左、右、血、气之辨。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气亦系于右,故湿痰流注者亦在右。若执此说,则左岂无气?右岂无血?食积、痰饮,岂必无涉于左乎?古无是说,此后世之谬谈,不足凭也。然则在气、在血,何以辨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则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则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详察所因,自可识别。且凡属有形,无非由气之滞。但得气行,则何聚不散?凡治此者,无论是血、是痰,必兼治气为主。(张景岳)
胁痛者∶瘀血,按之痛,不按亦痛,痛无休息而不膨;气痛则时止而膨,嗳即宽,旋复痛。以此辨验气血为妙。(《见闻录》)
每验怒气易动者,最多肝痛之证。其左胁骨下痛而有块,扁大如痞,实非痞也;乃肝叶血燥不下垂故也。(《己任编》)
损证,胁下常有一点痛不止者,名干胁痛,甚危。(《医学入门》)
补编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
按∶胁下偏痛之偏字,当是满字,当改之。(《医宗金鉴》)
胁痛一证,不徒责在肝胆,而他经亦累及之。有寒、热、虚、实之不同,痰积、瘀血之各异。尝考经旨,谓肝脉挟胃、络胆,上贯膈,布胁肋。胆脉贯膈、络肝,循胁里,其直者循胸过季胁。是两胁之痛,皆属肝胆为病。内伤不外气、血两端,外感责在少阳一经而已。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暴怒。非怫意交加,则忧郁莫解;非酒色耗扰,则风寒外袭,痛之所由生也。使其人而虚寒也者,则五内亏而痛矣;使其人而虚热也者,则隧道塞而痛矣;使其人而实热也者,或邪气入而痛,或郁火发而痛矣。痛在气分者,治在气∶寒者温之、虚者补之、热者清之、实者泄之,血药不宜用也。使其人而血虚也者,则肝少血养而痛矣;使其人而血热也者,则木火内灼而痛矣;使其人而血分实热也者,或邪在半表半里而痛,或满闷惧按多怒而痛矣。痛在血分者,治在血。血虚者以血药补之,血热者以阴药滋之,血实者以苦药通之,气药不宜用也。更有瘀血内蓄,痰饮内聚,及肥气、痞气,皆属有形之积。非益血则邪不退,即令气寒而得此,亦易补阳在先,补阴在后,阴阳两补。痰瘀除而积聚消,胁痛岂有不愈者哉?虽然,操心者常有此证,房劳者每有此患。医家不明肝肾同原、精髓内空、相火易上之理,一味辛香行气,冀其奏功。不知辛能通窍,香能耗血,肝病不已,复传于肺,咳嗽喘促,甚至血动,斯时有莫可如何者矣。是以初起确认为肝肾之病,宜乙癸合治∶用六味汤加人乳、河车之属,俾水生而木荣,母实而子安,此正治之法也。倘气因精虚者,宜用八味汤加人参、河车之属,阴中求阳,坎中生火,此从治之法也。或谓内伤胁痛,逍遥散乃不易之方;外感胁痛,小柴胡为必用之药。二者可以尽病之情乎?而犹未也。诚以法之运用无穷,方之变化无定。通因通用者,治肝邪之有余;塞因塞用者,治肝藏之不足。而其间必以拒按、喜按,探虚实之消息;喜温、喜冷,验寒热之假真。更宜以脉之大、小、迟、数、有力、无力为辩,神而明之,勿泥也。且胁痛而及他脏者,亦有之矣。咳唾腥臭者,肺痈也;痛连胃脘、呕吐酸味者,木凌脾也;痛而寒热谵语如见鬼状者,妇人热入血室也。舍气血而何所补救哉?盖甘可缓中,则木气条达,自然右降而左升;和能平怒,则疏泄令行,渐次气充而血润,胁痛云乎哉?(《会心录》)
肝之脏在两胁,肝之治在下焦。肾肝居下,阴中之阴也。滋水所以养肝,肾为肝之母也。世人治胁痛,分左属血、右属气,必用青皮、枳壳破气之药,谓肝得疏泄而病愈。然在初起气实者,亦或有效,久则非培其母不可。
阳气变化,内风乘胃为呕,攻胁为痛。肝居左而痛偏炽与右,肝木犯土之征。经旨调肝为刚脏,非柔不和,当用镇阳熄风方法,如牡蛎、阿胶、生地、小麦之类。(叶天士)
内伤胁痛,用生香油、生蜜各一杯和匀,服一、二次即愈。(周慎斋)
脉候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金匮》)
胁痛∶脉弦数有力为肝盛有余;弦数无力为肝虚有火。弦为饮,沉为气,浮数为风,弦弱为阳虚,沉细为阴虚。(张路玉)
选案
余弟于六月途行,受热过劳,性躁,忽左胁痛,皮肤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疮三、五点,脉数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药一服,其夜痛极热增,次早皮肤红大如盘,疮加三十余粒。又以白矾末井水调敷,药加青黛、龙胆草。其夜痛苦叫号,次早红及半身,疮增百数。予心不怿,载归询黄古潭先师。观脉案药方。晒曰∶切脉认药则审矣,制药订方则未也。夫用药如用兵,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今病势有烧眉之急,累卵之危,岂可执寻常泻肝之法正治耶?是谓驱羊搏虎矣。且苦寒愈资其燥,故病转增。水泡疮发于外者,肝郁既久,不得发越,侮所不胜,故皮腠为之溃。至于自焚则死矣。订方∶以大栝蒌一枚,连皮捣烂,加甘草二钱、红花五分,戌时进药,少顷得睡,至丑时方醒。问之,已不痛矣。急煎药渣与服,睡至天明,微利一度,复睡至辰,起视肤红已释,疮亦尽敛,后亦不服他药。夫病重三日,饮食不进,呻吟不辍,一剂而愈,可谓神矣!夫栝蒌味甘寒,经云;损其肝者缓其中。且其为物,柔而滑润,甘缓润下。考之本草,栝蒌能治插胁之痛。盖为其缓中润燥,以致于流通,故痛自止也。(孙一奎)
一妇患伤寒,寒热胁痛,块坚如石,昼夜呻吟,诊脉弦滑,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加牡蛎、青皮、枳壳,服药二剂,块消病愈。(程星海)
一人胁痛,脉右虚,左微弦小,面色黄。凡久痛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用《金匮》旋复花汤,加柏子仁、归须、桃仁。(叶天士)
一人捕鱼为业。起初左肋块痛,续渐痛甚,控引背俞,诸药不效。或教取 树嫩枝,浓铺痛处,煮大麦仁饭,乘热盖 枝上,每日两次。经年之病,数日而愈。(《见闻录》)
一人左胁痛,后传于右,断为不起。按∶肝有七叶,左三、右四。其治在左,其脏在右,痛传于右,邪入脏矣,后果死。(周慎斋)
《医述》:胁痛
妊妇胁痛有三∶哭泣也,内伤也,恼怒也。不可服行血破气药,宜用童便,或紫苏饮去人参加当归、白芍为稳。(《见闻录》)
《医述》:胁痛
产后胁痛,若肝经血瘀,用元胡索散;肝经气虚,用四君汤加柴胡;肝经血虚,用四物汤加柴胡;肾水不能生肝木,用六味丸;肺金克制肝木,用泻白散。(薛立斋)
《医学纲目》:胁痛
□
〔丹〕肝木气实,肝火盛而胁痛者,当归龙荟丸,为泻肝火要药。胁痛甚者,用生姜自然汁,吞下龙荟丸,以肝火盛也。(龙荟丸方见治法门肝实条。)
经云∶肝气实则怒。又云∶肝痛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龙荟丸治肝实胁痛,其人气收者,善怒是也。甚则用姜汁吞下。经云∶风木淫胜,治以辛凉是也。
寿四郎右胁痛,小便赤少,脉少弦不数,此内有陈久积痰饮,因外感风寒所遏,不能宣散,所以作痛。与龙荟丸三十五粒,保和丸三十粒,细嚼姜片,以热汤下,服后胁痛已安,小便尚赤少,再与∶
白术(三钱) 陈皮 芍药(各二钱) 木通(一钱半) 条芩(一钱) 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煎热饮之。
一妇人脾疼,带胁痛,口微干,问已多年。时尚秋,用二陈汤加川芎、干葛、青皮、木通,下芦荟丸二十粒。
章宅张郎气痛,自右胁时作时止,脉沉而弦,小便时有赤色,吞酸,喜呕,出食,此湿痰在脾肺间,所以肝善乘之。小柴胡汤去黄芩,加川芎、白术、木通、芍药、滑石、生姜煎汤,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一妇人气晕,两胁胸背皆痛,口干。
青皮 半夏(五钱) 白术 黄芩 川芎(三钱) 木通(二钱半) 陈皮(二钱) 桔梗(二钱)甘草(炙,五分)
上分六帖,煎热服。又∶胁下有食积一条扛起,加吴茱萸、炒黄连。
□
〔《本》〕治因惊伤肝,胁骨里疼痛不已,桂枝散。
枳壳(一两,小者) 桂枝(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
〔洁〕匀气散 专治胁痛。
山栀 熟地 茯苓 细辛 桂心 川芎(各等分)
上研为末,加羊脂煎服。
□
〔《本》〕治胁下疼痛不可忍,兼治肺弱,芎葛汤。
川芎 干葛 桂枝 细辛 枳壳 人参 芍药 麻黄 防风(各半两) 甘草(二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日三服。有汗避风。
治胁下风气作块寒疝,发则连小腹痛凑心。其积属肝,在右胁下,故病发,则右胁手足头面昏痛,不思饮食。
干葛(一两) 麻黄(二分) 附子(一个) 川芎 防风 当归 枳实 芍药 桂枝 羌活 甘草(各四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服,日三。有汗避风。
治胁痛如前。兼去手足枯悴,薏苡仁丸
薏苡仁(一两) 石斛(用细者,二钱) 附子(半两) 牛膝 生地黄(各三钱) 细辛 人参 枳壳 柏子仁 川芎 当归(各半两) 甘草 桃仁(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食前,日三服。丸子食前,煮散食后,相兼服为佳。
治悲哀烦恼伤肝气,至两胁骨疼,筋脉紧,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两胁牵痛,四肢不能举,渐至脊膂挛急。此药大治胁痛,枳壳煮散。
枳壳(四两,先煎) 细辛 桔梗 防风 川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去渣,空心食前温服。
右肝虚胁痛,经所谓木不及,病中清, 胁痛是也。中清,谓中有寒也。热实胁痛,当归龙荟丸是也。
□
〔仲〕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钱) 附子(二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更进一服。
□
〔垣〕神保丸 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肾气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宿食不消。
木香(二钱半) 胡椒(二钱半) 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研) 干蝎(七枚)
上四味共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亦用朱砂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任下。
许学士云∶沈存中《良方》载∶顷在建阳,医者王琪言,诸气唯膀胱胁下痛,最难治,谓神保丸能治之。
熙宁中病项筋骨痛,诸医皆作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于背膂,又臂挛痛甚苦,忆琪语有证,乃合服之,一服而瘥,再发又一服,立效。
□
〔洁〕煮黄丸 治胁下 癖痛,如神。(方见内伤饮食。)
□
〔丹〕控涎丹 治一身气痛及胁走痛。痰挟死血,加桃仁泥。凡胁痛有痰流注,二陈加南星、川芎、苍术。实者,控涎丹下之。
□
〔《本》〕治男子两胁疼痛。枳实散。
枳实(一两) 白芍药(炒) 雀脑芎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姜枣汤调二钱,酒亦得,食前,日三服。
□
〔东〕调中顺气丸 治三焦痞滞,水饮停积,胁下虚满,或时刺痛。
木香 白豆蔻(去壳) 青皮(炮) 京三棱(炮。各一两) 陈皮 大附子(各二两) 半夏(汤炮七次,一两) 缩砂(去壳) 槟榔 沉香(各半两)
上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六十丸,食后,陈皮汤送下。
沉香导气散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痞塞。
沉香(二钱半) 人参(五钱) 槟榔(二钱半) 白术 乌药 麦 (炒) 神曲(炒) 紫苏叶 大腹皮(炒) 浓朴(制。各一两) 诃子皮(炮,半两) 香附(炮,一两半) 姜黄 橘红 甘草(各四两)京三棱(二两) 广术(炮,四两) 益智(二两) 红花(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沸汤点服。
丹溪云∶胁痛有死血者,桃仁、红花、川芎之类是也。若跌扑胁痛者,亦为污血流归胁下而痛,东垣复元活血汤之类是也。治法见 扑伤损门。
运气胁痛者,乡境皆病胁痛也,其证有二∶
其一,风木助肝气实而痛。经云∶厥阴所至为胁痛。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两胁,里急支满。
又云∶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胁痛,治以凉剂得痊也。
其二,燥金攻肝虚而痛。经云∶少阳所至为胁痛。又云∶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胁痛。又云∶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又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 胁痛,治以温剂得痊也。
□
〔丹〕咳嗽胁痛方。二陈汤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
《内经》灸刺胁痛有三法∶
其一取肝。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取其经,厥阴与少阳。又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是也。
其二取胆络。经云∶邪客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其病不已,复刺如法是也。
其三取心。经云∶心手少阴脉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视虚实热寒陷下,施补泻疾留灸之法也。
□
〔《集》〕胁痛∶悬钟 窍阴(此二穴,左取右,右取左,窍阴出血妙。) 外关 三里(此一穴正取。)
又法∶支沟 章门 中封 阳陵泉(治闪挫。) 行间(泻肝怒气。) 期门(治伤寒后胁痛。)
治胁并胸痛不可忍∶期门(四分。) 章门(六分,灸七壮至七七壮。) 行间 丘墟 涌泉
□
〔东〕胸胁痛∶期门(沿皮三寸。) 支沟 胆俞(沿皮半寸。) 胸胁胀满痛∶公孙 三里 太冲三阴交 腰胁痛 环跳 至阴 太白 阳辅
□
〔《撮》〕胁肋痛∶支沟(透间使,泻之,灸。) 外关(透内关,如取支沟,不必再取外关。)
□
〔《通》〕胁痛∶阳陵泉
□
〔《甲》〕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腹中气胀,嗑嗑不嗜食,胁下痛,阴陵泉主之。
□
〔仲〕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
〔《灵》〕合腋张胁者肺下,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青色粗理者肝大,肝大则逼胃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凡胁骨偏举者肝偏倾,肝偏倾则胁下痛。揭唇者脾高,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俱见本藏篇。)脾满气逆。(见喘条。)
《医学集成》:胁痛
清臣曰:胁痛系肝病,当分外感、内伤。但外感少而内伤多,宜各随所因调治。
又曰:肝气宜顺不宜逆,故胁痛必须平肝,平肝必须补肾,肾水足,斯肝木有养,其气自平,而痛自止。
伤寒,小柴胡汤加苓、芍、青皮、牡蛎。
食积,和胃饮加曲、麦、枳实、青皮、木香。
怒伤,平肝散:白芍、川芎、丹皮、青皮、柴胡、枳壳、薄荷、甘草。
瘀血,桃仁承气汤加归、芎、青皮、柴胡、鳖甲。
痰气,和胁饮:苍术、青皮、香附、半夏、白芥、姜黄、枳壳、甘草。
郁结,逍遥散加川芎、陈皮、郁金、香附。
劳伤,补中汤加白芍、青皮。
房劳,归芍六味丸加柴胡、青皮。
虚损,肝肾兼资汤:白芍一两、当归、熟地各五钱、枣皮二钱半、青皮三钱,甘草钱半。火,加炒栀一钱。痰,加白芥一钱。
《医学入门》:胁痛
胁痛本是肝家病(痛引小腹,善怒),宜分左右审实虚;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肝阳血阴,右肺阴气阳。实者,肝气实也,痛则手足烦躁不安卧,小柴胡汤加芎、归、白芍、苍术、青皮、龙胆草,或单黄连丸;虚者,肝血虚也,痛则悠悠不止,耳目聩,善恐,如人将捕,四物汤加柴胡梢,或五积散去麻黄,加青木香、青皮。虚甚成损,胁下常一点痛不止者,名干胁痛,甚危,八物汤加木香、青皮、桂心。有火,去桂加山栀,或吴萸水炒黄连。
左为怒火与死血,
大怒气逆及谋虑不决,或外感风邪,皆令肝火动甚,胁痛难忍,古萸连丸、当归龙荟丸。轻者,小柴胡汤加黄连、牡蛎、枳壳。瘀血必归肝经,夜痛或午后发者是,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没。痛甚者,古枳芎散。便坚黑者,桃仁承气汤,或泻青丸。
皮痛吐血者,热伤肝也,小柴胡汤加芎、归、生地。外用韭菜熨胁及琥珀膏贴。
右食痰饮七情居;
食积胁下如杠,梗起一条作痛,神保丸,枳实煎汤下。轻者,保和丸。痰饮流注肝经,喘咳引痛者,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柴胡、白芥子,或入青黛少许,姜汁二匙。痰甚者,控涎丹。如胸背胁痛,喘急妨闷者,栝蒌实丸。饮水停滞胁下,如捶痛者,浓煎葱白汤,调枳壳煮散。甚者,用伤寒水证治法。七情凝滞,如有物刺痛,气促呕吐者,分气紫苏饮、流气饮子、调中顺气丸。郁气挟食,连乳痛者,推气散、盐煎散。悲哀伤者,枳壳煮散、四味枳实散、一块气丸。素有郁者,越曲丸。
两胁常兼左右证,
湿热盛则两胁痛,当归龙荟丸,诸胁痛皆效,痛不可舒伸者,用此丸二钱半,加姜黄、桃仁各五钱,蜜丸或煎服。外感胁痛寒热者,小柴胡加枳梗(详伤寒)。
久久成积还有余。
胁痛二三年不已者,乃痰瘀结成积块。肝积肥气,肺积息贲,发作有时,虽皆肝木有余,不可峻攻,宜枳术丸加官桂、陈皮、桔梗、甘草,蜜丸服,或复元通圣散,附胁臊方。
《医学心悟》:胁痛
问曰∶胁痛何以是半表半里证?答曰∶足少阳胆经,布之胁下,故有胁痛。至于他经,或出于巅背,或布于面目,则无此症。又问曰∶水气亦有胁痛,何也?答曰∶水气胁痛,必见干呕,咳引胁下痛,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极重者,十枣汤攻之。若半表半里胁痛,外必兼见少阳证。
《医学心悟》:胁痛
伤寒胁痛,属少阳经受邪,用小柴胡汤。杂症胁痛,左为肝气不和,用柴胡疏肝。七情郁结,用逍遥散。若兼肝火、痰饮、食积、瘀血、随症加药。右为肝移邪于肺,用推气散凡治实证胁痛,左用枳壳,右用郁金,皆为的剂。然亦有虚寒作痛,得温则散,按之则止者,又宜温补,不可拘执也。
小柴胡汤 (见伤寒。
《医学正传》:胁痛
论
《内经》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盖心生血,肝纳血,因大怒而血不归经,或随气而上出于口鼻,或留于本经而为胁痛。又或岁木太过而木气自甚,或岁金有余而木气被郁,皆能令人胁痛。经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是亦肝木有余之证也。外有伤寒发寒热而胁痛者,足少阳胆、足厥阴肝二经病也,治以小柴胡汤,无有不效者。或有清痰食积,流注胁下而为痛者。或有登高坠仆,死血阻滞而为痛者。又有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以致脾土虚乏,肝木得以乘其土位,而为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膈噎不通、食饮不下之证。医者宜于各类推而治之。毋认假以为真也。
脉法
《脉经》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堕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若软而散( 、 、濡、软古通用),其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暴渴多饮,而溢入于肌肤肠胃之外也。
《脉经》曰∶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若胁下痛,有气支满,引少腹而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痛,腰背痛,足为逆寒,时癃,妇人月水不来,时无时有,得之少时有所坠堕。
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
方法
丹溪曰∶胁痛属肝,木气实(因怒气大逆,肝气郁甚,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使木气大实,故火盛肝气急也),有死血(因恶血停留于肝,搏于胁下而作痛,病则咳嗽气急引胁痛),痰流注(因痰积流。注于厥阴之经,亦能使胁下痛,病则咳嗽气急引胁痛)。
当归龙荟丸 泻肝火大盛之要药,因内有湿热,两胁痛甚,伐肝木之气,肝实宜之。
当归 龙胆草 栀子仁 黄连 黄芩 大黄(酒湿 火煨)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二钱五分) 麝香(五分,另研)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一方,加柴胡五钱,青皮一两,热甚者烘热服。
一方 木气实者,用川芎、苍术、青皮、芍药、柴胡、甘草、龙胆草,各等分,水煎服。
左金丸 泻肝火行湿,为热甚之反佐。
黄连(六钱) 吴茱萸(一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淡姜汤下。
一方 破血行气,治死血作痛之证。
桃仁(去皮留尖,另研) 红花(酒拌焙干) 川芎 香附(童便浸) 青皮(各等分)
上细切,水煎服。
加味二陈汤 治湿痰流注,胁内作痛。
本方加泡南星、苍术、川芎、姜,水煎服。
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抚芎、苍术。或用小柴胡汤,盖本方为胁痛发寒热者必用之要药也。
左胁痛,以柴胡为君,加佐使药川芎、青皮、龙胆草之类。
两胁走痛,或用控涎丹(因清痰流注作痛者可用,盖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方见痰门)。
治咳嗽胁痛者,二陈汤加南星、青皮、香附、青黛、姜汁。一云,四物汤加青皮等药,以疏肝气。
气弱之人,胁下痛,脉细紧或弦,多从劳役怒气得之,八物汤加木香、青皮,或加桂心,水煎服之。
去滞气用青皮,盖青皮乃肝胆二经药,人多怒,胁下有郁积,固宜以解二经之实者。若二经气血不足,先当补血气,少加青皮可也(此承上条意思言也)。
肥白人气虚,发寒热而胁下痛,用参、 补气,柴胡、黄芩退热,木香、青皮调气。瘦黑人寒热胁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大黄之类行之。
发寒热胁痛,似觉有积块,必是饮食太饱劳力所致,必用龙荟丸治之。
解痛治标药,外用琥珀膏贴之。又方,用芥菜子,水研敷。又方,以吴茱萸醋研,水调敷。又方,以韭菜叶捣细,炒热贴而以熨斗盛火熨之。
□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五条)
□
推气散(局方) 治右胁痛甚,胀满不食。
片姜黄 枳壳(麸炒) 桂心(各五钱) 甘草(炙,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水煎亦可。
枳芎散(东垣) 治右胁疼痛不可忍。
枳实(麸炒) 川芎(各五钱) 甘草(炙,一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或酒调下。
异香散(东垣) 治腹胁膨胀,痞闷噎塞,腹胁 痛。
蓬莪术(煨) 益智仁 甘草 京三棱(各一钱) 青皮 陈皮(各五分) 石莲肉(三分) 浓朴(姜制,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白盐少许,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分气紫苏饮(河间) 治腹胁疼痛,气促喘急。
五味子 桔梗(去芦) 紫苏叶 桑白皮(蜜炙黄色) 草果仁 陈皮(去白) 大腹皮(酒洗净) 茯苓 甘草(炙,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白盐少许,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渣空心温服。
芎葛汤(河间) 治胁下疼痛不可忍者。
桂枝 川芎 细辛 干葛 防风(去芦,各八分) 芍药 枳壳 麻黄 人参 甘草(炙,各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
(丹溪活套)云∶凡胁痛者,多是肝木有余也,宜用小柴胡加青皮、川芎、芍药、龙胆草,甚者煎成正药,入青黛、麝香。痰流注者,本方倍半夏,加橘红、南星、苍白术、茯苓、川芎之类。瘀血作痛者,小柴胡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或乳香、没药煎服。痛甚而元气壮实者,桃仁承气汤下之而愈。性急多怒之人,时常腹胁作痛者,小紫胡加川芎、芍药、青皮之类煎服。甚者以煎药送下当归龙荟丸,其效甚速。
□
(医案)
金氏子,年四十余,因骑马跌扑,次年左胁胀痛。医与小柴胡汤加草龙胆、青皮等药,不效。来求治,诊其脉左手寸尺皆弦数而涩,关脉芤而急数,右三部惟数而虚。予曰∶明是死血证。用抵当丸一剂,下黑血二升许,后以四物汤加减调理而安。
《友渔斋医话》:胁痛
陈(五十) 肝火内煽,络脉受伤,胁肋大痛,疏痛气血。
桃仁(二钱) 红花(一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延胡索(一钱五分活血化气第一品) 旋复花(一钱) 青葱管(七寸二味能入络止痛)
□
周(四十) 肝阳犯胃,胁痛呕吐。
川楝肉 归须 生白芍 橘白 半夏 山栀 茯苓 炙草 老姜
渣三服痛止呕除,午后觉脘中嘈杂,六脉细软,胃土久受木侮,气虚不能健运。阳明以通为补,以降为顺,所以补中须佐清降。
人参 蒸于术 茯苓 半夏 枳壳 橘皮 归身 白芍 炙草
□
张(二五) 木郁为热而胁痛,湿蕴则肌黄并见矣。
柴胡 薄荷 丹皮 黑栀 延胡索 旋复花 归须 桃仁 新绛 青葱管久痛必入络脉,今三服既得减去什七,治黄新病要紧。纳少嗜卧,因脾气欠运,疸症之常,此恙若平一二分痛,不治而瓦解矣。
柴胡 薄荷 夏枯草 川连 山栀 香附 广皮 木通 茵陈
□
徐(五一)右胁闪痛,咳呛腥痰,内痈之象。
苡仁 桑皮 地骨皮 橘红 茯苓 杏仁 党参 白术 甘草六服竟愈。
□
陶(二八) 左肋痛如刀割,畏寒身热,神气昏惫,脉象模糊,势甚危急。此乃客邪干犯,疏风兼治络,冀得速平,方保无事。多有变失血者,亦属瘀滞,流行无妨。
炒延胡 当归 红花 桃仁 橘红 生香附 旋复花 苏叶 青葱管
《杂病治例》:胁痛
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肝急。
行血 轻者用桃仁红花、川芎。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抚芎、苍术。
下 龙会丸泻火之要药。木气实者承气。初痛脉气实者十枣汤。
和解 小柴胡加牡蛎。
导痰 二陈加南星、川芎、苍术、柴胡。
行气 咳而胁痛,二陈、南星、多加香附、青皮、青黛、姜汁。木气实,或血气两调
捷嚏 用不卧散吹之。
针 丘墟、中渎。
《张氏医通》:胁痛
(季胁痛 腋下肿痛)
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肝病内舍胸胁。邪在肝。则两胁下痛。肝热病者。胁满痛。胆动。病心胁痛。不可反侧。肝所生病。腋下肿胁痛。肺病传肝。胁痛出食。
肝舍于 胁。故胁痛多属于肝。然经筋所过挟邪而痛者。自有多端。不可执一。且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左胁多怒伤或留血作痛。右胁多痰积或气郁作痛。其间七情六郁之犯。饮食劳动之伤。皆足以致痰凝气聚。血蓄成积。虽然。痰气亦有流于左胁者。然必与血相持而痛。血积亦有伤于右胁者。然必因脾气衰而致。其间虚实治法。可默悟矣。
伤寒少阳胁痛。用小柴胡汤。硬满。加薄桂。不大便。加枳壳。兼胸胁满痛。加枳、桔。若不因伤寒而胁痛。身体微热。枳壳煮散。盖枳壳为治胁痛专药。诸方皆用之。寒气引胁下痛。枳实理中汤。戴复庵云。腹纳诸般冷痛。枳实理中汤加减。作无限用。胁痛而气喘。分气紫苏饮、增损流气饮选用。有胁痛而吐血者。此热伤肝也。小柴胡去半夏、黄芩。加丹皮、鳖甲。两胁肿痛。或腹痛。或小便涩滞者。属湿热。龙胆泻肝汤。脉弦痛在左属肝火。宜柴胡山栀、当归、青皮、芍药。不已。加吴茱萸炒川连。甚则加酒炒龙胆草。如果肝气实。当归龙荟丸。因怒伤肝。肝气郁甚。柴胡疏肝散。气滞作痛。两手脉沉伏或弦。痛引胸胁。不得俯仰屈伸。二陈加枳壳、香附、木香。左胁痛者。木气实也。抑青丸。火盛者。佐金丸从治之。有蓄血偏着左胁而痛者。复元活血汤。右胁痛。乃悲伤肺气所致。推气散加桔梗。或只用川芎、枳壳二味作汤服之。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金匮大黄附子汤。两胁走痛。脉沉弦而滑。乃湿痰流注在胁下。导痰汤加白芥子、枳壳、香附、木香。甚则控涎丹导而下之。食积寒痰。流于胁下。痛若锥刺。手不可近。诸药不效者。神保丸。食积胁痛发寒热。痛引心下。恶心恶食。必有一条扛起。有脉必滑。二陈加香、砂、枳、术、曲、朴、楂、芽。甚则加吴茱萸制川连。结积痰癖冷痛。煮黄丸。气弱人胁下痛。脉弦细或紧。多从劳役怒气得之。六君子加木香、芎、归、桂心。肥白人气虚发热而胁痛。用参、 、柴胡、黄芩、枳壳、木香之类。甚则加桂。瘦弱人阴虚寒热。胁下痛多怒。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丹皮、鳖甲之类。甚则加大黄。咳嗽引胁下痛。为水饮停蓄。小青龙汤。胁下硬满引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有时头痛心下痞者。十枣汤。干咳引胁下痛。发寒热。为郁结所致。逍遥散。若胁下有块痛。乃过饱劳力所致。逍遥散加木香、丹皮、青皮。死血作痛。日轻夜重。或午后热。脉短涩。桃核承气汤。易肉桂。加穿山甲、鳖甲、青皮。不应。加熟附子一片。如跌扑胁痛。亦宜上方。凡内伤胁痛不止者。生香油一盏。生蜜一杯。和匀服。一二次即止。房劳肾虚之人。胸膈胁肋多隐隐微痛。乃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宜补骨脂、杜仲、牛膝补肾。当归、熟地和血。及七味丸调理。
季胁痛 经云。冬脉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又足少阳之筋。引胁外转筋。膝不可屈伸。 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 。季胁痛。按季胁痛。无不因肾虚者。加减八味丸、肾气丸选用。
腋下肿痛 少阳湿热留薄。则腋下肿痛。小柴胡加抚芎、枳壳。实人。去参加草龙胆。体肥痰盛。加白芥子。有痰饮搏聚而痛者。加味导痰汤加柴胡为向导。
〔诊〕 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弦数有力。为肝盛有余。弦数无力。为肝虚有火。弦小而细为饮。脉沉为气。浮弦为风。弦小而弱者。为阳虚。沉细为阴虚。
刘默生治诸葛子立。胁痛连腰脊不能转侧。服六味丸加杜仲、续断。不效。或者以为不能转侧。必因闪挫。与推气散转剧。刘诊之曰。脉得弦细乏力。虚寒可知。与生料八味加茴香。四剂而安。
《证治汇补》:胁痛
大意
足厥阴肝经之络.令人胁痛.(内经)然亦有少阳胆经病者.亦有肝乘脾经者.有肝侮肺经者.有肝肾同治者.当推原之.(汇补)
内因
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风冷外侵.跌仆伤形.叫呼伤气.或痰积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为痛.(医鉴)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汇补)
外候
胁痛宜分左右.辨虚实.左胁痛者.肝受邪也.右胁痛者.肝邪入肺也.左右胁胀痛者.气滞也.左右胁注痛有声者.痰饮也.左胁下有块作痛.夜甚者.死血也.右胁下有块作痛.饱闷者.食积也.咳嗽引痛.喘急发热者.痰结也.时作时止.暴发痛甚者.火郁也.满闷惧按.烦躁多怒者.肝实也.耳目 HT .爪枯善恐者.肝虚也.
隐隐微痛.连及腰胯.空软喜按者.肾虚也.胁痛咳嗽腥臭.面赤唾痰者.肺气伤也.胁内支满.目眩.前后下血者.肝血伤也.两胁搐急.腰腿疼痛.不能转侧者.湿热郁也.胸右近胁一点刺痛.内热咳嗽者.肺痈也.当须防之.(汇补)
危候
虚甚成损.胁下常有一点痛不止者.此因酒色太过.名干胁痛.大危.(入门)
胁痛成积
凡胁痛年久不已者.乃痰瘀结成积块.肝积肥气在左.肺积息贲在右.发作有时.虽皆肝木有余.肺积郁.不可峻攻.(汇补)
脉法
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脉经)弦而紧细者.怒气也.弦而沉涩者.郁滞也.大抵弦涩者顺.洪大者逆.
若弦急欲绝.胁下如刀刺.状如飞尸者.不治.(汇补)
治法
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玉策)胁者.肝胆之区.肝为尽阴.
喜条达而恶凝滞.胆无别窍.喜升发而恶抑郁.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汇补)
用药
主以二陈汤.加柴胡.青皮.气加香附、枳壳.火加胆草、芍药.痰加南星、苍术.食加枳实、山楂.瘀加桃仁、红花.肝火旺者.左金丸.木气盛者.当归龙荟丸.如气血俱虚.脉细紧.或弦大.多从劳役怒气得者.用八珍汤加木香、青皮、桂心少许.劳役太过.肝伤乘脾者.补中益气汤加芍药.或建中汤与六君子合用.房色太过.肾肝两伤者.地黄汤加芍药、当归.有膈间停痰宿食.或挟恚怒.抑其肝气.不得上达.两胁大痛.面青或黑.脉代者.用盐汤探吐.得吐则生.不吐则死.(汇补)
胁痛选方
柴胡疏肝散(统旨)
柴胡 陈皮 枳壳(各一钱) 芍药 川芎(各八分) 香附(三钱二分)
甘草(四分) 生姜(一片)
水煎.
左金丸 治肝火作痛.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
为末.水丸.
加味柴胡汤(良方) 治伤寒少阳症胁痛.
柴胡 黄芩(各二钱) 牡蛎 半夏 枳壳 甘草(各一钱)
姜、枣.水煎服.
枳壳煮散(本事) 治悲怒内郁.风寒外束.肝气受伤.两胁骨疼.筋脉急.腰脚重.两股筋急酸痛.渐至脊背.
腰急.此方主之.
枳壳(麸炒四两先煎) 细辛 川芎 桔梗 防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一两)
为粗末.每服四钱.姜、枣、水同煎.空心服.
控涎丹 治痰痛.
甘遂 大戟 白芥子香橘汤(良方) 治七情气滞.中脘不快.腹胁胀痛.
香附(炒) 橘红 半夏(各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红枣(三枚)
水煎.食远服.
推气散(济生) 治气痛.
枳壳 桂心 姜黄(各五分) 甘草(三分)
姜、枣.水煎.
桃仁承气汤 治血瘀.(方见血症)
当归龙荟丸 泻肝火痛.
当归 胆草 山栀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
一方有青皮、柴胡.痛甚者.以姜汁吞下.
八珍汤 治虚症胁痛.(方见中风)
外治法
或用白芥子水研敷患处.或用吴茱萸研细.醋调敷.或用韭菜打烂醋拌.放在痛处.以熨斗火熨之.
《证治准绳·类方》:胁痛
加味小柴胡汤(《良方》) 治伤寒胁痛。
柴胡 黄芩(各二钱) 人参(去芦) 半夏(各一钱半) 牡蛎粉 枳壳(麸炒) 甘草(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盅,食远服。
枳壳煮散(《本事》) 治悲哀烦恼伤肝气,至两胁骨疼,筋脉紧,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两胁牵痛,四肢不能举,渐至脊肉挛急,此药大治胁痛。
枳壳(麸炒,四两,先煎) 细辛 川芎 桔梗 防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去渣,空心食前温服。
导痰汤(见痰饮。) 半硫丸(见大便不通。)
芎葛汤(《本事》) 治胁下痛不可忍者。
川芎 干葛 桂枝 枳壳(麸炒) 细辛 芍药 麻黄 人参(去芦) 防风(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
上作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日三。有汗避风。
香橘汤(《良方》) 治七情所伤,中脘不快,腹胁胀满。
香附子(炒) 橘红 半夏(姜制。各三钱) 甘草(炙,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盅,食远服。
分气紫苏饮(《良方》)
紫苏叶 桑白皮 五味子(去梗) 桔梗(去芦) 草果仁 大腹皮 白茯苓 陈皮 甘草(炙。各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入盐少许,煎至一盅,空心服。
推气散(《济生》) 治右胁疼痛,胀满不食。
片姜黄 枳壳(麸炒) 桂心(不见火。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食远服。
枳芎散(《济生》) 治左胁刺痛,不可忍者。
枳实 川芎(各半两) 粉草(炙,二钱)
上引同上,酒调亦可。
柴胡疏肝散(《统旨》)
柴胡 陈皮(醋炒者二钱) 川芎 芍药 枳壳(麸炒,各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香附(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桃仁承气汤(见伤寒蓄血。)
复元活血汤(《发明》) 治从高坠下,恶血流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柴胡(半两) 栝蒌根 当归(各三钱) 红花 甘草 穿山甲(炮。各二钱) 大黄(酒浸,一两)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枚)
《黄帝针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行,下干胁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于胁下,经属厥阴、少阳,宜以柴胡为引,用为君。以当归和血脉,又急者痛也,甘草缓其急,亦能生新血,(甘生血)阳生阴长故也,为臣。穿山甲、栝蒌根、桃仁、红花破血润血,为之佐。大黄酒制,以洗涤败血,为之使。气味和合,气血各有所归,痛自去矣。
上件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煮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或不尽,服乳香神应散。
破血散疼汤(东垣) 治乘马跌伤,损其脊骨,恶血流于胁下,其痛苦楚,不能转侧,妨于饮食。
羌活 防风 中桂(各一钱) 苏木(一钱五分) 连翘 当归尾 柴胡(各二钱) 水蛭(三钱,炒烟尽,别研) 麝香(少许,别研)
分作二服,每服水一大盏,酒二大盏,除水蛭、麝香别研如泥,煎余药作一大盏,去渣,上火令稍热,二味调入,空心服。
导痰汤(见痰饮。) 保和丸(见伤食。)
当归龙荟丸(钱氏)
当归(焙) 草龙胆 山栀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麝香(半钱,别研)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生姜汤下二三十丸。忌发热诸物。兼服防风通圣散。
桂枝散(《本事》) 治因惊伤肝,胁骨里疼痛不已。
枳壳(一两,小者) 桂枝(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大黄附子汤(《金匮》)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更进一服。
煮黄丸(见心痛。) 控涎丹(见行痹。)
枳实散(《本事》) 治男子两胁疼痛。
枳实(一两) 白芍药(炒) 雀脑芎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姜、枣汤调二钱,酒亦得,食前,日三服。
黑锡丹(见头痛。)
补肝散(滑氏)
山茱萸 柏心 薯蓣 天雄 茯苓 人参(各五分) 川芎 白术 独活 五加皮 大黄(各七分) 橘皮(三分) 防风 干姜 丹参 浓朴 细辛 桔梗(各一两半) 甘草 菊花(各一两) 贯众(半两) 陈麦曲 大麦 (各一升)
上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若食不消,食后服。若止痛,食前服。
补肝汤(滑氏)
山茱萸 甘草 桂心(各三两) 桃仁 细辛 柏子仁 茯苓 防风(各三两) 大枣(二十四枚)
上 咀,以水九升,煮五升,去渣,分三服。
补肝散(滑氏) 治肝肾二经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眩,寒热发热,或身痛经不调。
山茱萸肉 当归 五味子(炒杵) 山药 黄 (炒) 川芎 木瓜(各半两) 熟地黄(自制)
白术(炒。各一钱) 独活 酸枣仁(炒。各四钱)
上为末,每服五钱,枣水煎服。
槟榔汤(滑氏)
槟榔(二十四个) 附子(七枚) 母姜(七两) 茯苓 橘皮 桂心(各三两) 桔梗 白术(各四两)
上 咀,以水九升,煮三升,去渣温服,每服一升。
若气喘者,加芎 (三两),半夏(四两),甘草(二两)。
神保丸(见伤食。) 神芎丸(见头痛。)
治胁下风气作块,寒疝发则连小腹痛揍心,其积属肝,在右胁下,故病发则右胁手足头面昏痛,不思饮食。
干葛(一两) 麻黄(五钱) 附子(一个) 川芎 防风 当归 枳实 芍药 桂枝 羌活甘草(各四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服,日三。有汗避风。
薏苡仁丸 治胁痛如前,兼去手足枯悴。
薏苡仁(一两) 石斛(用细者,二钱) 附子(半两) 牛膝 生地黄(各三钱) 细辛 人参 枳壳 柏子仁 川芎 当归(各半两) 甘草 桃仁(各一两)
上为细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食前,日三服。丸子食前,煮散食后,相兼服为佳。
沉香寻气散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痞塞。
沉香(二钱半) 人参(五钱) 槟榔(二钱半) 白术 乌药 麦 (炒) 神曲(炒) 紫苏叶 大腹皮(炒) 浓朴(制,各一两) 诃子皮(炮,半两) 香附(炮,一两半) 姜黄 橘红 甘草(各四两) 京三棱(二两) 广术(炮,四两) 益智(二两) 红花(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沸汤点服。
气针丸(《奇效》,下同) 治久积风壅,心胸筑痛,两胁心胸似有针刺,六脉沉伏,按之手不可近。此药屡试神验,常服疏滞气,止刺痛。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大黄(以上各四两) 牵牛(取头末半斤,半生半炒)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食前服。量虚实加减。
治胁痛如打芫花 菊花 踯躅花(各等分)
上用布囊贮,蒸热以熨痛上,冷复易之。
木通散 治男子妇人胁肋苦痛。
木通(去节) 青皮(去白) 萝卜子(炒) 茴香(炒) 川楝子(取肉,用巴豆半两,同炒黄,去巴豆。各一两) 滑石(另研) 莪术 木香(以上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不拘时,用葱白汤调服,甚者不过三服。
芍药散 治妇人胁痛白芍药 玄胡索(炒) 肉桂(以上各一两) 香附子(二两,醋一升,盐半两,同煮干)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白汤调下。
白术丸 治息积病,胁下满逆妨闷,喘息不便,呼吸引痛。不可针灸,宜导引服药。
白术 枳实 官桂(以上各一两半) 人参(二两) 陈皮 桔梗(醋炒)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温酒送下,日三服。
芎归芍药汤 治肝积,气滞左胁下,遇发作手足头面昏痛。
川芎 当归 芍药 桂枝 防风 枳实 羌活 甘草(各一钱六分) 干葛(四分) 麻黄侧子(二分)
上 咀,分作二帖,每帖用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服。有汗避风。
乳香神应散(附) 治从高坠下,疼痛不可忍,及腹中疼痛。
乳香 没药 雄黑豆 桑白皮 独科栗子(各一两) 破故纸(二两,炒香)
上为细末,每服半两,醋一盏,于砂石器内煎至六分,入麝香少许,去滓温服。
《证治准绳·杂病》:胁痛
或问胁痛从肝治,复有可言者乎?曰肝病内舍 胁而胁痛也,则何异于心肺内舍膺胁而痛者哉。
若谓肝实病而 胁痛也,则何异于肝木不及、阳明所胜之 胁痛者哉。若谓由是厥阴肝经所过而痛也,则何异于足少阳、手心主所过而胁痛者哉。若谓独经脉挟邪而痛也,则何异于经筋所过而痛者哉。岂执一说而可已乎。非察色按脉,遍识各经气变,虽在一病之中,而辨其异状者,卒不能也。且夫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是故肝生于左,肺脏于右,所以左属肝。肝脏血,肝阳也,血阴也,乃外阳而内阴也。上属肺,肺主气,肺阴也,气阳也,外阴而内阳也。由阴阳互脏,其左胁多因留血作痛,右胁悉是痰积作痛,其两胁之病,又可一概而言乎。若论其致病之邪,凡外之六淫,内之七情,劳役饮食,皆足以致痰气积血之病。虽然痰气固亦有流注于左者,然必与血相搏而痛,不似右胁之痛无关于血也。戴云∶伤寒胁痛属少阳经,合用小柴胡汤。痛甚而不大便者,于内加枳壳。若寻常胁痛,不系正伤寒时,身体带微热者,《本事方》中枳壳煮散,用枳壳、桔梗、细辛、川芎、防风各四分,干葛钱半,甘草一钱。若只是胁痛,别无杂证,其痛在左,为肝经受邪,宜用川芎、枳壳、甘草。其痛在右,为肝经移病于肺,宜用片姜黄、枳壳、桂心、甘草。此二方出严氏《济生续集》,加减在人。
又有肝胆经停痰伏饮,或一边胁痛,宜用严氏导痰汤。痰结成癖,间进半硫丸。盖枳壳乃治胁痛的剂,所以诸方中皆不可少。曾见潘子先说,有人胁痛,下青龙汤痛止,兼嗽得可,此其痛必在右胁故也。灼然知是寒气作痛,枳实理中汤为宜。挟外感风寒,有表证,宜芎葛汤。中脘不快,腹胁胀满,香橘汤。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分气紫苏饮。悲哀伤肝,气引两胁疼痛,枳壳煮散。右胁痛,推气散。左胁痛,枳芎散,或柴胡疏肝散。死血者,日轻夜重,或午后热,脉短涩或芤,桃仁承气汤加鳖甲、青皮、柴胡、芎、归之属。若跌扑胁痛者,亦是死血,宜复元活血汤、破血散瘀汤。怒气者,脉弦实有力,大剂香附合芎归之属。痰饮停伏者,脉沉弦滑,导痰汤加白芥子。戴云∶停饮胁痛,《本事方》面丸最佳。食积痛,凡痛有一条扛起者是也。用保和丸,或吴茱萸炒黄连,神曲、麦芽、山楂、蓬术、三棱、青皮。发寒热胁痛,觉有积块,当归龙荟丸。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又云∶肝气实则怒,左关必弦实鼓击,独大于诸脉,知肝火盛也。龙荟丸治肝实胁痛,其人气收者,善怒是也。甚则用姜汁吞下。经云∶风木淫胜,治以辛凉是也。
因惊伤肝胁痛,桂枝散。仲景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煮黄丸,治胁下 癖痛如神。控涎丹,治一身气痛及胁走痛。痰挟死血,加桃仁泥。凡胁有痰流注,二陈加南星、川芎、苍术,实者控涎丹下之。枳实散,攻中有补,虚人可用。戴云∶曾有人胁痛连膈,进诸气药,并自大便导之,其痛殊甚,后用辛热补剂,下黑锡丹方愈。此乃虚冷作痛,愈疏而愈虚耳。
肝气不足,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发抢心腹痛,目不明了,爪甲枯,口面青,宜补肝汤。左胁偏痛久,宿食不消,并目KT KT昏风泪出,见物不审,而逆风寒偏甚,宜补肝散。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其脉迟弱者,宜槟榔汤。肝气虚,视物不明,两胁胀满,筋脉拘急,面色青,小腹痛,用山茱萸、当归、山药、黄 、五味子、木瓜、川芎各一两半,熟地黄、白术各一两,独活、酸枣仁各四铢为末。
每三钱匕,枣二枚,水一盏,煎取八分,空心服。房劳过多,肾虚羸怯之人,胸膈之间多有隐隐微痛,此肾虚不能约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既虚则鲜有不滞者,所以作痛。宜用破故纸之类补肾,芎、归之类和血,若作寻常胁痛治,即殆矣。一人六月途行,受热过劳,性又躁暴,忽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疮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增热。
次早视之,皮肤上红大如盘,水泡疮又加至三十余粒,医教以水调白矾末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夜痛益甚,胁中如钩摘之状。次早视之,红已及半身矣,水泡又增至百数。乃载以询黄古潭,为订一方,以大栝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进药少顷即得睡,比觉已不痛矣。盖病势已急,而时医执寻常泻肝正治之剂,又多苦寒,愈资其燥,故病转增剧。水泡疮发于外者,肝郁既久,不得发越,乃侮所不胜,故皮腠为之溃也。栝蒌味甘寒,经云泄其肝者缓其中,且其为物,柔而滑润,于郁不逆,甘缓润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此其所以奏效之捷也欤。《九灵山房集》云∶里钟姓者,一男子病胁痛,众医以为痈也。投诸香姜桂之属益甚。项彦章诊其脉告曰,此肾邪病,法当先温利而后竭之,投神保丸下黑溲痛止,即令更服神芎丸,或疑其太过,彦章曰向用神保丸,以肾邪透膜,非全蝎不能引导,然巴豆性热,非得芒硝、大黄荡涤之,后遇热必再作,乃大泄数出病已。彦章所以知男子之病者,以阳脉弦,阴脉微涩,弦者,痛也。涩者,肾邪有余也。肾邪上薄于胁不能下,且肾方恶燥,今以燥热发之,非得利不愈。经曰∶痛随利减,殆谓此也。云中秦文山掌教平湖,与家兄同官,每患胁痛,遇劳忍饿则发,介家兄书来求方,予为处以人参、黄 、白术、当归、川芎、地黄、牛膝、木瓜、山茱萸、石斛、薏苡仁、酸枣仁、柏子仁、桃仁之属,令常服之。后来谢云,自服药后,积久之疾,一朝而愈,不复发矣。闻魏昆溟吏部,亦以劳饿得胁痛,无大病也。而医者投以枳壳、青皮破气之药,痛愈甚,不数日而殒。予故着之以为世戒。
【诊】合腋张胁者肺下,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青色粗理者肝大,肝大则逼胃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凡胁骨偏举者,肝偏倾,肝偏倾则胁下痛。揭唇者脾高,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脉双弦,是两手俱弦也。沉涩是郁,细紧或弦者怒气。
《止园医话》:胁痛
胁痛此胁痛系新得之症,指西医之肋膜炎而言,其他若日久之胁痛,(肋间神经痛)肋膜癌肿、肝脏硬化、胆石等症不在此例。
【原因】本症由于感冒外伤,肺炎,或其他脏器炎症之波及而发,由于激怒,或抑郁,而致此症者尤多。中医对此症,责之肝胆气滞血瘀,其说皆有至理,故激怒以下数字均采中医说。
【症候】此症分三种:
1.为干性肋膜炎但觉胸胁刺痛,于呼吸时更甚,脉多弦数。
2.为渗出性肋膜炎因恶寒而发中等度之弛热,呼吸困难,胸部刺痛剧烈,干咳、脉弦数,食欲缺损,渗出液潴留过多时,患者能自觉之,听之可微闻振荡声。
3.为化脓性肋膜炎,屡以寒战而发高热,脉多洪大而数,以上诸症皆剧烈,大便多干燥,小便多短赤。
以上三种症候,治不得法,最易诱起肺结核症,化脓性肋膜炎,屡以寒战而发高热,且有性命危险。诱起腹膜炎等则危险。
【治法】渗出性、化脓性二者,以施行西医外科手术为良,用套管针抽除渗出物及脓液。其内服药之有卓效者,则为撒里天尔酸那笃当膜(撒曹)其馀则为下剂,及麻醉止痛剂,最近余子汉真患较重之渗出性肋膜炎,即以撤曹四·○苦丁二·○蒸馏水二○○·○分六次,一日三次服而治愈。亦能有效。然中医治此症,注重肝胆二经,分别气郁、血瘀、痰饮,及虚、实、寒、热,不但对于新得之胁痛,可以根本治愈,即对于日久之胁痛,神经痛亦能奏效,绝不致演成非用外科手术不可之痛苦,且亦绝无波及其他脏器之虑,此则中医对此症和平有效,可取之方法,不能不表而出之。
中医对干性之肋膜炎,以橘络、枳实、旋覆花、钩藤、龙胆草、赤芍、陈皮、青皮、川栋子等药为有效,对渗出性者,则以茯苓、橘红、半夏中医名此为痰饮加重用之,合前药无不奏效。茯苓须用五、六钱以上,半夏二、三钱。至于化脓性之肋膜炎率用柴胡、陈皮、青皮、瓜蒌仁、穿山甲、蒲公英、金银花、桃仁、生地、桑叶、山栀、夏枯草、连翘参照中医外科肝痈症治法,以此症近似肝脓疡也。等,消肿退热,更有奇效。他若久病之胁痛,参用红花、归须、桃仁、元胡等,注重在疏通血络,更有精义。而对此症兼发之咳嗽,则加枇杷叶、杏仁、贝母,气逆加降香,阴亏咳血加白芍,均甚圆活灵妙,屡试屡验,绝不致酿成危症也。川军亦为有效之品。
【医验】赵君,住北京西四牌楼大拐棒胡同六号,年十八岁,业铁工。因激怒斗殴,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致患胁痛,来诊时已得病四日热度昼夜不退,三十九度六痛不能卧,咳嗽呕恶,患侧高肿隆起,呼吸时痛尤甚,不能手按。恶寒四日不解,大便燥结,小便赤短,舌黄,脉左右均洪数,精神不清,呼气有腐败臭味,有化脓嫌疑自觉肋内如有水汁存留,胀满异常。经诊断为肝经瘀热胁痛,防成内痈,急以解毒疏肝,参以外科医理论治,与下方:
第一方连翘六钱、金银花四钱、蒲公英五钱、瓜蒌仁四钱、青皮二钱、陈皮二钱、杏仁二钱、贝母三钱、荆芥一钱、防风一钱、钩藤三钱、丹皮四钱、元胡二钱,水煎服。此方内服,外用冷罨法于肋间高肿处,一日三次施行,中药系于晚间临睡时服下。又用阿斯比林三·○乳糖三·○分六包,一日二次,自上午六点钟至下午六点,分服二包,于三日之间,备用六包。中药则服第一剂取微汗,第二剂已不恶寒,减去荆芥、防风,照方再服二剂,计三日之间,病势大减,热度降至摄氏表三十八度强,痛亦减轻,肿亦略退,脉仍洪数有力,患者来诊,深致感谢。但仍不能卧下,呼吸仍痛甚,大便一次,小便仍赤短,乃与下方:阿斯比林并非连日必用,不发热则不用也。
第二方生白芍二钱、竹叶三钱、丹皮三钱、杏仁三钱、青皮二钱、陈皮三钱、大腹皮二钱、元胡二钱、前胡二钱、枳实二钱、龙胆草二钱、贝母二钱、钩藤一钱、连翘四钱,水煎服。仍照前服药法,白日与以撤曹四·○苦丁二·○蒸馏水一○○·○分六次,二日分服,临睡服中药一次,共服二剂,胁痛全止,体温三十八度,脉渐平和,尚有咳嗽,便燥,预防转变肺炎,(肋膜炎诱起肺结核者亦有多例)又与下方:
第三方瓜蒌仁二钱、白芍三钱、金银花四钱、钩藤三钱、杏仁三钱、贝母三钱、丹皮三钱、小青皮二钱、橘红二钱、苏子二钱、寸冬三钱、天冬三钱、桑叶三钱,水煎服。仍照前服药法,白日与以重曹三·○托氏散○·三分六包,二日分服,一日三次。临睡服中药一次,共服二剂,以后减去西药,又服五剂,完全治愈。
此症为较重之肋膜炎,必须中西药互用,方收速效。只用中药,或只用西药,收效均不能迅速,且此数种中西药品之用法,试验四十余年,绝无妨碍也。
《周慎斋遗书》:胁痛
左胁痛为肝气有余,宜小柴胡加四物。左属肝,属血,痛为肝气有余,有余便是火,火郁则血凝,故以柴胡泻肝气,四物和肝血。
右胁痛为肺气不降,血中之气病也,宜芎归芍药汤加乌药、青皮、肉桂、陈皮调之。右属气,痛为气滞,气滞则血凝,故以乌药、青皮、陈皮调气,芎、归、芍药、肉桂和血。
饮食劳役而致两胁痛者,左,补中益气汤加白芍,右,补中加青皮。盖左宜破血,右宜破气。两胁下痛,上穿助,系气血有火,用药止痛,必因肉桂,有行有补乃愈。河间法也。
左胁痛宜升提,枳实、川芎各五钱,炙甘草二钱,共末,酒调下。
右胁痛,宜降气,枳壳、桂心各四钱,姜黄四钱,炙甘草二钱,共末,姜、枣汤下。
两胁痛,宜行气行血。人参、枳实、白芍、川芎各五钱,共细末。每服二钱,姜汤下。
凡内伤胁痛不止,生香油一杯,生蜜一杯,和匀服,一二次即愈。
或饮冷水而致胁痛者,用干姜、肉桂,但温而不散,必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其痛即止
验案
一人因房事不遂意,左胁痛如刀刺,中脘痛则急死,日日如此。痛已四年,诸医不效。
因多服开郁调气药,大便结燥。予诊之,用木香散胸中结气,川芎去肋胸痛,郁金下气止痛,三味各三钱,当归、生地、黑山栀、贝母、陈皮、香附、炮姜各五钱,解郁消痰,养血顺气温中,黑芝麻三合滑肠,白檀香三钱调气,甘草二钱和中,酒煮常服,酒完痛止。
一妇有孕六月,左胁痛如刀割,喘嗽气促,不能安卧,身热汗出,痛甚则厥,厥则脉绝。先服黄 、枳壳、肉桂、川连、苏梗、杏仁。右胁痛稍止而气更促,此因肺虚气不降也。用人参三钱,川附、肉桂各五分,甘草八分,黄 、白芍各一钱,砂仁末一钱。三帖愈。盖妇人重身,有故则毒药无殒,所以肉桂之下胎而适足以安胎也。
《竹林女科证治》:胁痛
产后胁痛,此恶血为患也。宜四物汤倍川芎、当归,加鬼箭羽、红花、延胡索各一钱。若左胁痛,宜养血佐肝丸。若右胁痛,宜推气养血丸。
四物汤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白芍(二钱) 川芎(一钱)
水煎服。
养血佐肝丸
香附(醋制,二两)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陈皮 半夏(酒炒) 白术(蜜炙) 青皮(酒炒)神曲(炒)萝卜子(炒) 牡丹皮 红花 茯苓(各一两) 柴胡(酒炒) 桃仁(去皮尖,各八钱) 草龙胆(酒洗,六钱)三棱 蓬术(俱醋炒,各五钱)
为末,酒丸,白汤下百丸。
推气养血丸
香附(童便制,二两)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白术(蜜炙) 青皮(酒炒) 陈皮 枳实 乌药浓朴(姜汁炒) 神曲 干姜(炒黑) 白芥子(炒,各一两) 三棱 蓬术(俱醋炒,各八钱) 麦芽(炒)肉桂(各六钱) 木香(三钱)
为末,醋丸,米饮下百丸。
《重订灵兰要览》:胁痛
《九灵山房集》云∶昔钟姓者一男子,病胁痛,众医以为痈也。设诸香、姜、桂之属益甚。
项彦章诊其脉告曰∶此肾邪病,法当先温利而后补之,投神保丸,下黑溲痛止。即令更服神芎丸。
若疑其太过。彦章曰∶向用神保丸,以肾邪透膜,非全蝎不能导引,然巴豆性热,非得芒硝、大黄荡涤之,后遇热必再作,乃大泄数次病已。项彦章所以知男子之病,以阳脉弦,阴脉微涩,弦者痛也,涩者,肾邪有余也。肾邪上薄于胁不能下,且肾恶燥,热方发之,非得利不愈,经曰∶痛随利减,殆谓此也。房劳过度,肾虚羸怯之人,胸胁之间,每有隐隐微痛,此肾虚不能约,气虚不能生血之故。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既虚则鲜有不滞者。所以作痛,宜用破故纸之类补肾,芎、归之类和血,若作寻常胁痛治,则殆矣。
当辨左右气血而施治,痛在左,肝火挟气也。痛在右,脾火挟痰食也。治从润肺柔肝,而得捷效,乃肝移邪于肺之明证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