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胃痛

《普济方·针灸》:胃痛

《吴鞠通医案》:胃痛

《医学集成》:胃痛

《医法圆通》:胃痛

《友渔斋医话》:胃痛

治胃气逆。穴鱼际治胃胀不调。胃虚不嗜食。穴水分治胃脘暴痛。穴鬲俞治肠胃不调。腹痛。穴下脘治胃寒胀。穴肾俞治胃中寒。穴胃俞治胃虚胀。穴水分治胃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恶闻食臭。肠鸣腹痛。食不化。穴三里。


治胃热不嗜食。穴下廉 悬钟治胃中弱。食不下。穴心俞治胃气上逆。唾血。穴太渊治胃弱补胃。穴胃俞。灸百壮。


治胃寒不能食。食多身瘦。肠鸣腹满。胃胀胃热。穴三里。三十壮。


伊芳氏 三十岁 甲子十月二十七日 脉弦急,胁胀攻心痛,痛极欲呕,甫十五日而经水暴至甚多,几不能起,不欲食,少腹坠胀而痛。此怒郁伤肝,暴注血海,肝厥犯胃也,议胞宫阳明同治法。盖《金匮》谓胞宫累及阳明,治在胞宫;阳明累及胞宫,治在阳明。兹因肝病下注胞宫,横穿土位,两伤者两救之。仍以厥阴为主,虽变《金匮》之法,而实法《金匮》之法者也。


制香附(三钱) 乌药(二钱) 半夏(五钱) 艾炭(三钱) 郁金(二钱) 黄芩炭(一钱)小茴炭(二钱) 血余炭(三钱) 青皮(八分) 五灵脂(钱半)


五杯水,煎两杯,分二次服。二帖大效。


二十九日 《金匮》谓胞宫累及阳明,则治在胞宫;阳明累及胞宫,则治在阳明。兹肝厥既克阳明,又累胞宫,必以厥阴为主,而阳明胞宫两护之。


制香附(三钱) 淡吴萸(二钱) 半夏(五钱) 萆 (二钱) 川楝子(三钱) 艾炭(钱半)小茴香(三钱,炒黑) 乌药(二钱) 黑栀子(三钱) 桂枝(三钱) 杜仲炭(二钱)


水五杯,煎取两杯,分二次服。



伊芳氏 二十一岁 十一月二十九日 脉双弦而细,肝厥犯胃,以开朗心地要紧,无使久而成患也。


半夏(六钱) 青皮(钱半) 生姜(三大片) 广皮(钱半) 淡吴萸(二钱) 乌药(二钱)川椒(二钱,炒黑) 郁金(二钱) 川楝子皮(二钱) 降香末(三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二次服。三帖。



王氏 二十六岁 肝厥犯胃,浊阴上攻,万不能出通阳泄浊法外,但分轻重耳。前三方之所以不大效者,病重药轻故也,兹重用之。


十一月初四日 川椒炭(五钱) 良姜(五钱) 小枳实(三钱) 川朴(三钱) 半夏(五钱)乌药(三钱) 淡吴萸(五钱) 云连(一钱) 两头尖(三钱,圆者不用) 降香末(三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分六次。二帖。


初六日 重刚劫浊阴,业已见效,当小其制。


川椒炭(三钱) 良姜(三钱) 乌药(二钱) 半夏(三钱) 小枳实(三钱) 青皮(二钱)广皮(钱半) 浓朴(二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二帖。



车 脉沉弦而紧,呕而不渴,肢逆且麻,浊阴上攻厥阴,克阳明所致,急宜温之。


乌药(三钱) 半夏(五钱) 淡吴萸(五钱) 川椒炭(三钱) 川朴(三钱) 干姜(三钱)荜茇(二钱) 小枳实(三钱) 青皮(二钱)


头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清臣曰:此证男子少而女子多。由气量窄狭,凡事不能自主,每成斯疾。


方书谓有九种。无论寒、火、虫、食,治法总兼行气。至有真心痛者,旦发夕死,用药尤在所当急。


游走无定,为气痛,调气饮:香附、郁金、沉香、元胡、砂仁、荔核、广香。或排气饮,寒加姜、桂;热加栀、芍。


喜冷恶热为火痛,石室丹:白芍一两、生地五钱、当归、炒栀各三钱、枳壳、陈皮各二钱,甘草一钱。或白芍四钱,甘草二钱汤,加栀、连、香附、枳壳、橘叶、夏枯草。


喜热恶冷为寒痛,嵩崖方:良姜、官桂、半夏、砂仁、贯仲、甘草。或神保丸,广香、胡椒各二钱半,全蝎七个,巴豆十粒去油,研末为丸,朱砂为衣,每柿蒂汤下三分。


嗳腐吞酸,为食痛,藿砂平胃散,加曲、麦、草寇。或焦查三钱,陈皮、半夏、神曲各钱半,麦芽两钱,枳实、厚朴各一钱,生姜。


吐沫流涎,为痰痛,二陈加白蔻、广香,一加苍术、草蔻、白芥。或偏治汤:白芍、焦术各三钱,当归、茯苓、柴胡、半夏各二钱,白芥、甘草各一钱。


痛不移处,为死血,桃红四物加丹皮、枳壳、元胡,甚者加酒军。或化瘀丹:归尾、赤芍、香附、元胡、苏木、红花、酒军、泽兰、甜酒。


胀满拒按,为实痛,撼积丹:槟榔、枳实、丑牛、大黄各三钱,牙皂二片,研末,酒下。或化滞煎:槟榔、大黄、枳实、厚朴、广香、甘草。


心悸喜按,为虚痛,补中汤加苓、夏、吴萸。或异功散加吴萸、木香。


面白吐涎,为虫痛,理中汤去草,加乌梅、花椒。或二陈去草加槟榔、史君、楝根。


按胃痛一证,有饮食、寒热、虚实之别,切不可执定有形质之胃,当于胃中往来之气机上理会方可。[眉批]于气机上理会,上乘妙法,《莲花经》也。夫人身内有胃,乃受饮食之具,譬如田地任人播种,秀实凭天。倘遇灾侵,而有黄落之恐,田地肯任其咎乎?古人拟胃曰阳土。钦安论治胃病,当理会气机,皆一定不易之理法也。学者即不能入理深谭,按定外内阴阳之法,总不至谬治误人。


因饮食停滞于胃,胃中之气机不畅而致者,其人定见饱闷吞酸嗳气(气原本作“夫”,据文义改。),痛处手不可近。法宜消食行滞,如厚朴七物汤,平胃散加香附、麦芽之类。


因胃阳不足,复感外寒生冷食物,中寒顿起而致者,其人必喜揉按,喜热饮,或口吐清水,面白唇青。法宜温中行气,如香砂六君汤,理中汤加官桂、砂仁、香附、木香之类。


因积湿生热,与肠胃素有伏热,过食厚味而生热;气郁不舒而生热所致者,其人定多烦躁,唇红气粗,大便坚实等情。法宜下夺,清热为主,如调胃承气汤、大黄木香汤、四磨汤之类。


更有一等,心胃腹痛,面赤如朱,欲重物压定稍安者,此是阴盛逼阳于外之候。法宜扶阳祛阴为急,切不可照常法治之。


近来市习,多以元胡、乳、没、二皮、术、棱、五香、枳壳、厚朴之味投之。果有积滞,主立奇功。若胃肠素亏,必增其害,不可不知也。


潘妪 痞升脘痛,纳少难消,两脉沉伏,七情内伤,中阳失运,头疼畏风,亦是浊阴僭上。


桂枝木(七分) 吴茱萸(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党参(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砂仁末(五分) 香附(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