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本草纲目》:葱

《本草备要》:葱

《本草蒙筌》:葱

《本经逢原》:葱

《服食导饵》:葱

《饮膳正要》:葱

《饮食须知》:葱

「释名」芤、菜伯、和事草、鹿胎。


「气味」(葱茎白)辛、平;叶温;根、须、汁并无毒。


「主治」


1、感冒同寒。用葱白一把、淡豆豉半合,泡汤服,取汗。


2、伤寒头痛。用连须葱白半斤、生姜二两,水煮,温服。


3、风湿身痛。用生葱捣烂,加香油几点,水煎,调川芎、郁金末各一钱服。引吐为好。


4、动胎。有葱白煮浓汁饮下,胎未死即安稳,胎已死即产出。无效再服。药中加川芎亦可。


5、脱阳危症(大吐大泄之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在性交后小腹肾痛,外阴退缩,冷汗厥逆)。先以葱白炒热熨脐,后以葱白三、七根捣烂,酒煮灌服,阳气即回。


6、突然心痛,牙关紧闭。用老葱白五根,去皮须,捣成膏,以匙送入喉中,再灌入麻油四两,但得下咽即可渐愈。


7、霍乱烦躁。用葱白二十根、大枣二十枚,水三升煎成二升,分次服。


8、蛔虫引起心痛。用葱茎白二寸、铅粉二钱,捣成丸服下即愈。葱能通气粉能杀虫。


9、小便闭胀。用葱白三斤,锉细,炒过,分包两个布袋中,交替熨小腹,气透即通。


10、大小便闭。用葱白捣烂,调醋封小腹上,同时在封药处灸七壮。


11、肿毒尿闭,小便不通。用葱切入麻油,煎至黑色,去葱取油,随时涂肿处。


12、阴囊肿痛。用葱白、乳香捣涂,即时痛止肿消。又方:煨葱,加一点盐,捣成泥,涂肿处。


13、小便溺血。用葱白一把、郁金一两,加水一升煎至二合,温服。一天服三次。


14、肠痔有血。用葱白三斤煮汤熏洗,立效。


15、痈疽肿硬。用米粉四两、葱白一两,同炒黑,研为末,调醋敷贴,药干即换,以肿消为度。


16、刀伤瘀血。用大葱白二十枚、麻子三升,捣碎,加水九升煮取一升半,一次服,吐出脓血即愈。如未全愈,可再次服药。


17、跌打损伤。用葱白连叶煨热,捣烂敷伤处。药冷即换。


18、火焰丹毒。用生葱汁敷涂。


19、喉中肿疼。气不通畅,用葱须阴干,研为末。每用二钱,加胆矾末一钱,和匀。取二、三分海外侨胞入喉中。



轻,发表和里,宣,通阳活血


生辛散,熟甘温(陶宏景曰∶白冷青热,伤寒汤中不得用青),外实中空,肺之菜也。


肺主皮毛,其合阳明(大肠)。故发汗解肌,以通上下阳气(仲景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并加之,以通脉回阳),益目睛(白睛属肺),利耳鸣,通二便(时珍曰∶葱管吹盐入玉茎中,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极效)。治伤寒头痛,时疾热狂,阴毒腹痛(阴证厥逆,用葱白安脐上熨之)。气通则血活(气为血帅),故治吐血衄血,便血痢血(《食医心镜》∶葱煮粥食,治赤白痢,薤粥亦良),折伤血出(火煨研封,止痛无瘢),乳痈风痹,通乳安胎(妇人妊娠伤寒,葱白一物汤,发汗而安胎,加生姜亦佳。《删繁方》∶合香豉、阿胶,治胎动)。通气故能解毒,杀药毒、鱼肉毒、蚯蚓毒、 犬毒。诸物皆宜,故曰菜伯,又曰和事草。取白连须用,亦有用青者。同蜜食杀人,同枣食令人病(《百一方》∶患外痔者,先用木鳖煎汤熏洗,以青葱涎对蜜调敷,其凉如冰。《独行方》∶水病足肿,煮汤渍之,日三五度佳)。



味辛,气温。味薄气浓,升也,阳也。无毒。四时常有,各处俱栽。每用食品中,调合五味。同蜜菘菜啖,易致杀人。若服常山,亦须戒忌。凡资治疗,务取白根。入足阳明胃经,及手太阴肺脏。出汗疏通骨节,归目驱逐肝邪。理霍乱筋转难当,治伤寒头痛如破。杀鱼肉毒,通大小肠。散面目肿浮,止心腹急痛。去喉痹,愈金疮,安妊娠,塞衄血。香港脚贲豚气,连须煎可除;蛇伤蚯蚓伤,和盐 即解。功专发散,食多神昏。病属气虚,尤勿沾口。


叶煎汤,入干姜黄 共剂;洗疮疥,去风水肿痛如神。花同吴茱萸水煎,亦治心脾间痛甚。实补不足,温中益精。葱汁平温,又主溺血。


胡葱良,蟠葱即龙爪葱


辛平,无毒。服地黄、常山、蜜桂者犯之无效。生葱尤忌。葱与鸡雉、犬肉食之,令人动血。


《本经》作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作汗。


发明 葱茎味辛温,上升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即《本经》作汤以下主治,故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香豉汤。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者,白通汤内用葱白,以其辛温通阳气也。妊娠风邪喘嗽,非葱白、橘皮不除,且能安胎顺气。金疮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用葱连叶煨熟敷之,冷即频易,其痛立止,更无瘢痕也。


以葱叶专散血气。葱须专行经络。葱花主心痹痛如刀刺。葱子明目,补中气不足。蟠葱专主冷热疝气。胡葱化五石,消桂为水,疗肿毒。


性味 辛温。


功能 通阳宣痹,解表发汗,健胃祛痰,增进食欲。


效用 解表发汗,可治风寒感冒,风湿身痛,麻痹证。杀菌消炎,可用于治疗肺结核、白喉、痢疾等胃肠道炎证。通阳宜痹,通上下一身阳气,治疗因痰浊阴寒闭阻、阳气不通所致眩晕、胸膈闷满,鼻寒喉痹,心腹疼痛,乳汁不通,二便不利。还可用以治疗食欲欠佳,寒痰咳嗽之证。


现代研究发现,葱含蛋白质、脂肪、糖、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等,其药用成分是葱蒜杀菌素、挥发油等。



味辛,温,无毒。主明目,补不足,治伤寒发汗,去肿。


味辛,叶温、根须平。正月食生葱,令人面上起游风。多食令人虚气上冲,损须发,五脏闭绝,昏人神。为其生发,散开骨节,出汗之故也。生葱同蜜食,作下利。烧葱同蜜食,壅气杀人。生葱合枣食,令人胪胀。合雉肉鸡肉、犬肉食,多令人病血。同鸡子食,令气短。勿同杨梅食。胡葱久食伤神,令人多忘,损目明绝血脉,发痼疾,患狐臭。 齿人食之转甚。同青鱼食,生虫蛆。四月勿食胡葱,令人气喘多惊。服地黄、何首乌、常山者,忌食葱、忌诸葱。并与蜜相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