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草豆蔻

《本草备要》:草豆蔻

《本草便读》:草豆蔻

《本草从新》:草豆蔻

《本草分经》:草豆蔻

《本草分经》:草豆蔻

《本草撮要》:草豆蔻

《本草蒙筌》:草豆蔻

《本草求真》:草豆蔻

《本草择要纲目》:草豆蔻

《本经逢原》:草豆蔻

《得配本草》:草豆蔻

《顾松园医镜》:草豆蔻

《冯氏锦囊秘录》:草豆蔻

《雷公炮制药性解》:草豆蔻

《雷公炮炙论》:草豆蔻

《医学入门》:草豆蔻

《药笼小品》:草豆蔻

《药性切用》:草豆蔻

《饮食须知》:草豆蔻

《玉楸药解》:草豆蔻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草豆蔻


一名草果


燥湿祛痰,除痰截疟


辛热香散。暖胃健脾,破气开郁,燥湿祛寒,除痰化食。


治瘴疠寒疟(佐常山能截疟。或与知母同用,取其一阴一阳,治寒热瘴疟。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寒客胃痛(散滞气,利膈痰,因滞因寒者多效),霍乱泻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解口臭气、酒毒、鱼肉毒(故食料用之)。过剂助脾热,耗气损目。


闽产名草蔻,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如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名草果,如诃子,皮黑、浓而棱密,子粗而辛臭,虽是一物,微有不同。面裹,煨熟,取仁用。忌铁。


草豆蔻(图缺)


性味较白蔻为猛.芳香则中土偏宜.暖胃温中.疗心腹之寒痛.宣胸利膈.治呕吐之乖违.又能燥湿强脾.可变胃辟除陈腐.兼解郁痰肉毒.故和羹服食馨香.(草豆蔻产闽省.形如龙眼.皮淡黄而薄.仁如砂仁.其气馨香而和.略带甘味.其性热.专入脾胃.故功用与白蔻相仿.而治上治中不同.然总属辛香燥烈之品.阴不足者远之.)


闽产名草蔻.燥湿祛寒.


辛温香散.暖胃健脾.燥湿祛寒.治寒客胃痛,霍乱泻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解口臭、酒毒、鱼肉毒.(故食料用之.)辛燥犯血忌.阴不足者远之.形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如砂仁.辛香气和.去膜微炒.香口去臭.同细辛末含之.


辛温香散,暖胃健脾,祛寒燥湿,辛燥犯血忌。


见脾和。


味辛.入足太阴阳明经.功专散滞气.消鬲上痰.得热附子治寒疟.得乌梅治久疟不止.含之去口臭.有内热者宜忌.一名草蔻.



味辛,气温。阳也。无毒。交趾(国名)多生,岭南亦有。苗类杜若梗,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叶渐舒,花渐出,如芙蓉淡红;实结苞,至秋成壳而熟,秋方老,壳方黄,似龙眼微锐。外皮有棱,(如栀子棱。)无鳞甲;中子连缀,(赤似白豆蔻多粒。)


甚辛香。应时采收,曝干收贮。入剂剥壳取子,行经惟胃与脾。去膈下寒,止霍乱吐逆;驱脐上痛,逐客忤邪伤。酒毒万消,口臭即解。


(谟)按∶草豆蔻用治中脘冷疼,鲜有得其真者,市家多以草仁假代,安获奇功?考究《图经》,着明形色俾后医士过目即知。匪但可取效病患,抑亦不受欺于卖者也。


(芳草)逐胃口上风寒止当心疼痛


草豆蔻(专入脾胃)。辛热香散。功与肉蔻相似。但此辛热。燥湿除寒。性兼有涩。不似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又功与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风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见当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热浮散。专治瘴疠寒疟也。故凡湿郁成病而见胃脘作疼。服之最为有效。若使郁热内成。及阴虚血燥者。服之为大忌耳。(时珍曰。草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疗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或云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助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闽产名草蔻。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如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名草果。如诃子。皮黑浓而棱密。子粗而辛臭。虽是一物。微有不同。(草果其义另详。)面裹煨熟取仁。忌铁器。


【气味】


辛温涩无毒.纯阳而浮.入足太阴阳明经.


【主治】


风寒客邪.散滞气.利膈上痰.若身受寒邪.口食寒物.胃寒作痛.用之如鼓应桴.若热郁者.则不可用.恐其积温成热.有偏胜之患也.


辛涩温,无毒。面裹煨熟,去面用。


发明 草豆蔻性温,入脾胃二经。东垣曰∶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当心疼痛者宜之。丹溪曰∶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若明知口食寒物胃脘作痛,或湿郁成病者用之神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积温成热也。然多用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故阴虚血燥者忌之。


一名草果


味辛、微香,性温。阳也、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达膜原,破郁结,除寒燥湿,消积化痰。治瘴疠寒疟,杀诸鱼肉毒。同知母,治寒热瘴疟。(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太阴独胜之热。)同熟附子、姜、枣,治脾寒疟疾。(寒多热少,或单寒不热,或大便泄,小便多,不能食。)


滇广所产,形如诃子,皮黑浓而棱密,子粗而辛臭。面裹, 火煨熟,去皮研用。疟不由于瘴疠,气不实、邪不盛者,禁用。


〔辛温。入脾、胃二经。炒研。〕散冷滞之气,止心腹之疼。


性温热,气芳烈,因火热作痛者忌用。。


得地二之火气而有金,复兼感乎夏未秋初之令以生,故大辛热无毒,阳也,浮也。


草豆蔻,行经惟脾胃。去膈下寒,止霍乱吐逆;驱脐上痛,逐客忤邪伤;酒毒尤消,口臭即解;破滞散郁,消食化痰,祛寒燥湿。久服过服,耗阴伤肺。有血症而阴不足者切戒。


味辛,性热无毒,入脾胃二经。主风寒客邪在胃。其余与白者同功,而性尤燥急,不及白蔻有清高之气。


按∶草豆蔻辛温发散,故入脾胃而主风寒。多食大损脾胃,《衍义》谓其虚弱不食者宜此,恐非,胃火者大忌。


雷公云∶凡使须去蒂并向里子后,取皮,用茱萸同于锅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雷公云∶凡使,须去蒂并向里子后,取皮,用茱萸同于?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草豆蔻辛气亦温,心胃寒痛呕翻翻,下气温中除霍乱,善进饮食退酒烦。


实结于草上。无毒。浮也,阳也。入足太阴、阳明经。主风寒邪犯胃口之上,心腹胃脘作痛作胀,呕吐霍乱,下气温中,补脾胃,磨积滞,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最宜,兼消酒毒,去口臭。面包煨熟,去面用。雷公以茱萸同炒,微黄黑,去萸,取豆蔻皮并子杵用之。


产闽中辛温香散,暖胃健脾。治客寒胃痛,霍乱吐泻。


辛燥耗血,阴不足者忌。


辛温气散,燥湿散滞,温胃祛风,微炒用。


味辛涩,性温。多食能助脾热,伤肺损目。不如缩砂仁白豆蔻之性气和也。


味辛,气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湿调中,运行郁浊,善磨饮食,能驱痰饮,治胃口寒湿作痛,疗腹中腐败成积,泄秽吞酸俱效,蛮烟瘴雨皆医,痎疟堪疗,霍乱可愈,反胃噎膈之佳药,呕吐泄利之良品,化鱼骨肉停留,断赤白带下。


草豆蔻调和脾胃,温燥寒湿,运行郁浊,推宕陈宿,亦与砂仁相仿,而性气颇烈,内郁稍重者宜之。


面包裹,煨研,去皮。


面包煨熟用


草豆蔻,味辛性温无毒。浮也,阳也。其用有二∶去脾胃积滞之寒邪;止心腹新旧之疼痛。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