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元参

《本草备要》:元参

《本草便读》:元参

《本草从新》:元参

《本草撮要》:元参

《本草经解》:元参

《外科全生集》:元参

《神农本草经》:元参

《药笼小品》:元参

《药性切用》:元参

《玉楸药解》:元参


补水,泻无根之火


苦咸微寒。色黑入肾。能壮水以制火,散无根浮游之火(肾水受寒,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益精明目,利咽喉,通二便。


治骨蒸传尸,伤寒阳毒发斑(亦有阴证发斑者),懊 (郁闷不舒),烦渴,温疟洒洒,喉痹咽痛(本肾药而治上焦火证,壮水以制火也。肾脉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系舌本。肾虚则相火上炎,此喉痹、咽肿、咳嗽、吐血之所由来也。潮热骨蒸,亦本于此。此与黄能治下焦带浊崩淋同义),瘰疠结核(寒散火,咸软坚),痈疽鼠 (音漏)。脾虚泄泻者忌用。蒸过焙用,勿犯铜器。恶黄 、山茱萸、姜、枣。反藜芦。


元参(图缺)


入肾滋阴.皆取咸寒归下部.清咽利膈.都因润降引浮阳.故又兼达肺经.除上焦之烦热.且可潜消 毒.退时气之温邪.性滑色玄.滞脾妨胃.(元参一名黑参.其色玄.其质润.甘咸而寒.功专入肾.其种种治法.皆不外乎壮水潜阳.肺不受火刑逼之意.至于温疫 疹.皆恐热伤肾水.故可用之.古人有五参之名.以五色配五脏.此亦其一也.近道山谷处处有之.)


泻无根之火、补阴.


苦咸微寒.入肺肾二经.(景岳云∶本草言其入肾、而不知其尤入肺脏也、元素曰∶元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清肃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活人书、治伤寒阳毒汗下后、毒不散、心下懊 、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者、俱用元参、以此论之、治胸中氤氲之气、泻无根浮游之火、当以元参为圣剂也.)除烦止渴.降火滋阴.明目(为末、米泔煮羊肝、日日蘸食之、亦治赤脉贯瞳神.)解毒.利咽喉.(通肺气.)通二便.下水气、治头痛.(火热生风.)鼻疮.(肺热也、末涂、或以水浸软、塞之.)瘰 鼠 .(俱生捣敷、日三易.)发斑咽痛.颈下结核.急喉痹风.(以上皆整肃肺气之功.)痈疽疝气.温疟游风.潮热骨蒸.(肺金为肾水之上源、肺金清、则肾水自生、故又能理痨.)脾虚泄泻者忌.取青白者.(元参色本青白、其黑色、乃后来湿蒸之坏色、若收采时即晒干、并不黑也.)蒸过再焙.勿犯铜器.恶黄 、萸肉、姜、枣.反藜芦.


味咸.入足少阴经.功专清火滋阴.得甘草、桔梗止咽痛.得牡蛎、贝母治瘰 .元参酒炒一钱.荆芥穗微炒一钱.泡汤频饮.治头晕目眩神效.脾虚泄泻者忌用.蒸焙勿犯铜器.恶黄 、山茱萸、姜、枣.反藜芦.


气微寒.味苦.无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蒸晒)


元参气微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气味俱降.阴也.腹中者心肾相交之区也.心为君火.心不下交于肾.则火积于上.而热聚肾为寒水.肾不上交于心.则水积于下而寒聚矣.元参气寒益肾.味苦清心.心火下而肾水上.升者升而降者降.寒热积聚自散矣.女子以血为主.产乳余疾.产后诸症以产血伤也.心主血.味苦清心.所以主之.补肾气者.气寒壮水之功也.令人明目者.益水可以滋肝.清心有以泻火.火平水旺.目自明也.


【制方】


元参同生地、甘菊、蒺藜、杞子、柴胡.能明目.同贝母、连翘、甘草、花粉、薄荷、夏枯草.治瘰 .同升麻、甘草.治发 咽痛.同知母、麦冬、竹叶.治热病燥热烦乱.


蒸晒,忌铜器,消痈,滋阴降火,利咽喉,通小便。


味苦微寒。


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一名重台。生川谷。


《吴普》曰:元参,一名鬼藏,一名正马,一名重台,一名鹿腹,一名端,一名元台,神农桐君黄帝雷公扁鹊苦无毒,岐伯咸,李氏寒,或生冤朐山阳,二月生叶如梅毛,四四相值似芍药,黑茎方高四五尺,华赤,生枝间,四月,实黑。(《御览》)


《名医》曰:一名元台,一名鹿肠,一名正马,一名减,一名端,生河间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暴干。


案《广雅》云:鹿肠,元参也。《范子计然》云:元参出三辅,青色者善。


能清浮火。配入丸料,能入肾补水;若煎剂中,只可治虚火上炎。


时人每有咽痛,辄用元参、麦冬,不知风温与寒郁为患,二味并不能治,而反滞邪,岂可浪用?


苦甘微寒,入肺肾二经。除烦止渴,解毒利咽,泻无根浮游之火。脾虚泄泻忌。亦有熟用者。


味甘,微苦,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清肺金,生肾水,涤心胸之烦热,凉头目之郁蒸、瘰疬、斑疹、鼻疮、喉痹皆医。


元参清金补水,凡疮疡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之证俱善。清肺与陈皮、杏仁同服。利水合茯苓、泽泻同服。轻清飘洒,不寒中气,最佳之品。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