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郁金

《本草纲目》:郁金

《本草备要》:郁金

《本草便读》:郁金

《本草乘雅半偈》:郁金

《本草从新》:郁金

《本草分经》:郁金

《本草分经》:郁金

《本草分经》:郁金

《本草分经》:郁金

《本草撮要》:郁金

《本草经解》:郁金

《本草蒙筌》:郁金

《本草求真》:郁金

《本草图经》:郁金

《本草衍义》:郁金

《本草择要纲目》:郁金

《本经逢原》:郁金

《得配本草》:郁金

《顾松园医镜》:郁金

《冯氏锦囊秘录》:郁金

《雷公炮制药性解》:郁金

《千金翼方》:郁金

《医学入门》:郁金

《新修本草》:郁金

《药笼小品》:郁金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郁金

《证类本草》:郁金

「释名」马。


「气味」(根)辛、苦、寒、无毒。


「主治」


1、颠狂症。用郁金七两、明矾三两,共研为末,加稀同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2、痘毒攻心(痘疮忽由白色变成紫黑我,不出脓,日夜哭叫)。用郁金一枚、甘草二钱半,加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将郁金切片焙干,研为末,加脑子(炒)半钱。每服一钱,以生猪血五七滴和新汲水调下。二服后毒气从手足心发出,如痈状,病乃全愈。


3、心气痛。和郁金、附子、干姜,等分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男用酒,女用醋送下。


4、产后心痛(血气上冲欲死)。用郁金(烧存性)研细,取二钱,以米醋调灌能,转危为安。


5、鼻血、吐血。用郁金研细,水服二钱。不愈。再服一次。


6、阳毒下血(热气入骨,痛不可忍)。用郁金五个,牛黄一个、如皂荚子大,做成散剂,每服用醋浆水一碗煎三沸后,待温把药送下。


7、尿血。用郁金一两、葱白一握,加水一碗煎成三合,温服。一天服三次。


8、风痰壅塞。用郁金一分、藜芦十分,共研为末。每取少许,温浆水调下。同时,以浆水一碗,漱口吐涎。可以吃一点东西压一下药味。


9、痔疮肿痛。用郁金研细,加水调匀搽患处。



宣,行气解郁,泻,泄血破瘀


辛苦气寒。纯阳之品,其性轻扬上行,入心及包络,兼入肺经。凉心热,散肝郁,下气破血(行滞气,亦不损正气。破瘀血,亦能生新血)。


治吐衄尿血,妇人经脉逆行(经不下行,上为吐衄诸症。用郁金末,加韭汁、姜汁、童便服,其血自清。痰中带血者,加竹沥),血气诸痛,产后败血攻心,癫狂失心(癫多喜笑,尚知畏惧,证属不足;狂多忿怒,人莫能制,证属有余。此病多因惊忧、瘀血塞于心窍所致。郁金七两,白矾三两,米糊丸服,名白金丸。郁金入心散恶血,明矾化顽痰故也),痘毒入心(郁金一两,甘草二钱半,煮干焙研末,冰片五分,每用一钱,加猪血五、七滴,新汲水下。治斑痘始有白泡,忽搐入腹,紫黑无脓),下蛊毒(同升麻服,不吐则下)。


出川广,体锐圆如蝉肚,外黄内赤,色鲜微香,味苦带甘者真(市人多以姜黄伪之)。


郁金(图缺)


解郁宽胸.心肺可通肝可及.辛开苦降.血瘀能逐气能宣.因其质属芳香.豁痰涎于心窍.却谓性偏寒燥.疗癫痫于肝家.广产者色黄.善行气而有功肺部.川产者色紫.能破血而兼达营中.(郁金辛苦而寒.善宣善达.入上焦心肺二经.功专破血行气.气行血开.则郁自解.痰自降.其所以祛心窍痰涎恶血者.皆无非辛散苦降之功.川产者色紫质坚.稍有区别耳.郁金之功.皆取其苦辛香燥.逐瘀行气力量.若病因虚而致者.不可用也.)


(唐本草)


【气味】辛苦寒,无毒。


【主治】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


【核】曰∶原从大秦国,及西戎来,今蜀地、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不及蜀中者佳。四月生苗,茎叶都似姜黄,末秋复从茎心抽茎,黄花红质,不结实,根如指顶,长寸许,体圆无枝,芳香色黄,横纹宛如蝉腹也。古者合玄 以酿酒,名之曰鬯。周礼郁人掌 器,凡祭祀宾客之 事,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浸水染衣,色极鲜丽,经久不变,炙之微有郁气也。


先人云∶金本克木,反为木用,故名郁金。其轻达有金象,其高远似春暄。


【 】曰∶以郁合 ,酿之成鬯,则酒色香而黄,在器流动,诗所谓黄流在中者是矣。


周人尚臭灌用鬯,阴达于九渊,阳彻于九天,故曰条畅于上下,致气于高远,所以降神也。


经云∶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设遏逆于中,则萎畅于四肢,为结、为积、为宿、为淋矣。与香薷合其德,略有异同。香薷偏于卫与阳,郁金偏于营与阴。将形脏,弥玄府,敷幽门则一耳。


( 者百谷之本;郁者百草之华,合以成鬯。上畅于天,下畅于地,无所不畅。故天子以鬯为贽。)


(宣、解郁、泻、凉血破瘀.)


辛苦微甘.气寒.其性轻扬.上行入心及包络.兼入肺经.凉心热.散肝郁.破血下气.治吐衄尿血.妇人经脉逆行.(经不下行、上为吐衄诸证、用郁金末、加韭汁、姜汁、童便服、其血自清、痰中带血者、加竹沥.)血气诸痛.产后败血攻心.颠狂失心.(颠多喜笑、尚知畏惧、证属不足、狂多忿怒、人莫能制、证属有余、因惊忧痰血塞于心窍所致、用郁金七两、白矾三两、薄荷糊丸、名白金丸、郁金散恶血、白矾化顽痰.)痘毒入心.(因瘀血凝滞、而痘疹陷伏者、可用.)阳毒.生肌定痛.能开肺金之郁.故名.今医用此开郁.罕效.


如真阴虚火亢吐血.不关肺肝气逆.不宜用也.(近日郁证、多属血亏、用破血之药开郁、郁不能开、而阴已先败、致不救者多矣.)出川广.体锐圆如蝉肚.外黄内赤.色鲜微香.


折之光明脆彻.苦中带甘者乃真.(今市中所用者、多是姜黄、并有以蓬莪术伪之者、俱峻削性烈、挟虚者大忌.)


辛苦微甘,轻扬上行,入心包、心、肺,凉心热,散肝郁,破血下气,治经水逆行、气血诸痛,耗真阴。


见肺和。


见肺和。


见肺和。


味辛.入手少阴厥阴经.功专去恶血.破结聚.得明矾治失心癫狂.得甘草、片脑治痘毒入心经不下行.上为吐衄.及下为尿血.用郁金末、韭汁、姜汁、童便服.痰中带血加入竹沥.


气寒.味辛苦.无毒.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郁金气寒.禀天冬令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辛苦无毒.得地金火之二味.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心主血.肺主气.味苦破血.气寒降气.所以主血积下气也.疮口热则腐烂血流.苦寒之品.为末治外.能生肌止血也.破恶血者.即味苦破血积之功.其主血淋尿血者.则入小肠苦寒清血之力也.以其生肌止血.所以又主金疮.


【制方】


郁金同韭菜、降香、归身、生地、童便.治吐血衄血.同牛黄.治阳毒失血.



味苦,气寒。纯阴。属土与金,有水。无毒。色赤兼黄,生蜀地者胜;体圆有节,类蝉肚者真。倘或入药难求,采山茶花可代。(烧灰存性,研细调服。)凉心经下气,消阳毒生肌。禁尿血,除血淋,兼驱血气作痛;破恶血,止吐血,仍散积血归经。因性轻扬上行,又治郁遏殊效。名由此得,曾载《本经》。


(芳草)入心散瘀通滞


郁金(专入心)。辛苦而平。诸书论断不一。有言此属纯阴。其论所治。皆属破气之说。有言性温不寒。其论所治。则有疗寒除冷之谓。究之体轻气窜。其气先上行而微下达。凡有宿血凝积。及有恶血不堪之物。先于上处而行其气。若使其邪其气其痰其血在于膈上而难消者。须审宜温宜凉。同于他味。兼为调治之。(震亨曰。郁金属火与土。其性轻扬上行。治吐血衄血唾血血腥。及经脉逆行。并宜郁金末加韭汁姜汁童尿同服。其血自消。痰中带血者。加竹沥。又鼻血上行者。郁金韭汁加四物服之。)如败血冲心。加以姜汁童便。去心疯癫。明矾为丸。朱砂为衣。与受蛊毒。加以升麻之类。(经验方治失心癫狂。用真郁金七两。明矾三两。为末。薄糊丸。白汤下。又妇人癫狂十年。至人授此。初服心胸间有物脱去。神气洒然。再服而苏。此惊忧。痰血络聚心窍所致。郁金入心去恶血。明矾化顽痰故也。又范石湖文集云。岭南有挑生之害。于饮食中行厌胜法。鱼肉能反生于人腹中。而人以死。则阴役其家。初得觉胸腹痛。次日刺人。十日则生在腹中也。凡胸膈痛。即用升麻或胆矾吐之。若膈下痛。即以米汤调郁金末二钱服。即泻出恶物。或合升麻郁金服之。不吐则下。)若使恶血恶痰恶瘀恶淋恶痔。在于下部而难消者。俟其辛气既散。苦气下行。即为疏泄。而无郁滞难留之弊矣!此药本属入心散瘀。(庞安常伤寒论方云。斑痘始有白泡。忽搐入腹。紫黑无脓。用郁金一两。甘草二钱半。水半杯。煮干。去甘草。切片。焙。研末。入冰片五分。每用一钱。以生猪血五七滴。新汲水下。)因瘀去而金得泄。故命其名曰郁金。书云此药纯阴而寒者。因性主下而言也。有云是药性温而言者。因气味辛香主上而言也。各有论说不同。以致理难画一耳。因为辨论正之。出川广。圆如蝉肚。外黄内赤。色鲜微香带甘者真。市人多以姜黄伪充。


郁金(图缺),《本经》不载所出州土。苏恭云∶生蜀地及西戎,胡人谓之马 。


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初生,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根黄赤,去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古方稀用,今小儿方及马医多用之。谨按许慎《说文解字》云∶郁,芳草也。十叶为贯,百二十贯,筑以煮之为郁。郁,今郁林郡也。木部中品有郁金香,云生大秦国,二月、三月有花,状如红蓝。其花即香也。陈氏云∶为百草之英。既云百草之英,乃是草类,又与此同名,而在木部非也。今人不复用,亦无辨之者,故但附于此耳。



郁金不香。今人将染妇人衣最鲜明,然不奈日炙。染成衣,则微有郁金之气。


【气味】


辛苦寒无毒.属火与土有水.其性轻扬.上行入心及胞络.


【主治】


补血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治阳毒.祛胃下血频痛.


辛苦平,无毒。《本草》以为性寒,误矣。安有辛香而寒之理,蜀产者体圆尾锐,如蝉腹状,发苗处有小孔,皮黄而带黑,通身粗皱如梧桐子纹,每枚约重半钱,折开质坚色黄中带紫黑,嗅之微香不烈者真。若大小不等、色黄、皮起细横纹、有须如线,折之中空、质柔、内外皆黄、其气烈者,即片子姜黄也。体圆首尾相似,通身横纹,发苗处无小孔,折开气烈触鼻者,染色姜黄中之小者也。莪术则大块、色青黑,最大者为广术,与此不类。


苏恭不能分别,乃为一物,谬矣。


发明 郁金辛香不烈,先升后降,入心及包络。治吐血、衄血、唾血血腥,破恶血。血淋,尿血,妇人经脉逆行,产后败血冲心,及宿血心痛,并宜郁金末加姜汁、童便同服,其血自清。痰中带血者加竹沥。又鼻血上行者加入四物汤。一妇患失心风癫十年,用郁金四两,佐明矾一两为丸,朱砂为衣,才服五十丸,心间如有物脱去,再服而苏。以郁金入心去恶血,明矾化顽痰,朱砂安神故也。又能化症瘕为水,岭南蛊毒为害,初觉胸腹痛,即用升麻或胆矾吐之。若膈下急痛,以米汤调郁金末三钱服之,即泻恶物。或合升麻、郁金服之,不吐则下,此李巽岩为雷州司理,鞫狱得此方活人甚多。按∶以上诸治,其功皆在破血生新。


今世误以为诸血圣药,病者不惜重费,医者藉为射利,咸以姜黄代充,为害非浅。凡属阴虚失血,及阴火迫血上逆,咸为切禁。


辛、苦、寒。入手少阴、厥阴经。凉心散郁,破血下气。治血气心腹诸痛,妇人经脉逆行,吐血衄血,产后血败冲心,失心颠狂,痰迷心窍,痘毒入心,挑生蛊毒。得甘草、猪心血、冰片,治痘毒入心。得明矾,治痰痴。配葱白,治尿血。配升麻,治挑生蛊毒。(岭南有挑生之害于饮食中者,鱼肉能反生于人腹中,须此解之。)佐藜芦,决风痰壅滞。佐槐花,解热毒。调韭汁、姜汁、童便,治逆经。冲淡竹沥,降痰火。(气降火亦降。)捣末用,或磨汁用。阴虚火炎,气虚胀滞,吐血不关气郁者,禁用。


〔辛苦寒,入心、肺、胃、肝四经。折之光明脆彻,苦中带甘味者真,但难得耳。〕治血气心腹之痛,〔以其为血分之气药。故治血积气壅有神。〕止大怒气逆之血。〔气降则血归经。〕能开郁滞,故为调逆气、行瘀血之要药。


阴虚火炎失血,非关气逆呕吐者用亦无功。。


禀天令清凉之气,兼得土中金火之味,故其味辛苦,其气寒而无毒。气味俱薄,阴也,降也。入酒亦能升,辛能散,苦能泄,故善降逆气,入心,肝、胃三经。治郁结血凝气滞,体圆有横纹如蝉,肚尖圆而光明绝彻,苦中带甘味者。


郁金,味苦气寒,服之凉心经而下气,用之消阳毒以生肌,禁小便尿血,除尿管血淋。驱血气作痛,破瘀积恶血,止吐血上升,仍散积血归经。因性轻杨,专治郁遏殊效。但凡真阴虚极,火炎迫血妄行,而非气分拂逆,肝气不平,以致吐血者,不可用也。


主治(痘疹合参) 功效同前,古方用以发痘疹陷伏之症。大抵因瘀血郁滞者可用,郁金入心,专行血病;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蓬术入肝,治气中之血;三棱入肝、治血中之气。然痘疮始终全赖气血,凡如此品伤气及血者,皆所禁用。


按∶郁金能开肺金之郁,故名郁金。性本峻厉,况市中常以姜黄代之,攻削峻骤,徒有过而无功,虚人尤宜慎之。(郁金七两,同明矾三两为细末、薄米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昔人曾治妇人癫狂,十年不愈。初服此药心胸间有物脱去,即神气洒然,再服而苏。此惊忧痰血总聚,心窍所致,此药入心,去恶血,明矾化顽痰故也。又《范石湖文集》云∶岭南有平生之害,其术于饮食中行厌胜法,致鱼肉能反生于人腹中而死,则阴役其家。初得觉胸腹痛,次日刺人,十日则生在腹中也。凡胸膈痛即用升麻或胆矾吐之。若膈下痛,急以米汤调郁金末二钱,服即泻出恶物。


或合升麻郁金服之,不吐则下。李巽严侍郎为雷州推官鞠狱,得此方,活人甚多。)


味辛苦,性温无毒,入心肺二经。主下气破血开郁,疗尿血淋血金疮,楚产蝉肚者佳按∶郁金本草言其性寒,自《药性论》始言其治冷气,今观其主疗,都是辛散之用,性寒而能之乎?夫肺主气,心主血,郁金能行气血,故两入之。丹溪云∶属火而有土与水,古人用以治郁遏不散者,故名。


味辛苦,无毒。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


郁金辛苦寒无毒,冷气胀痛醋磨服,凉心止血破血凝,金疮用之即生肉。


郁金亦不甚香,但其气轻扬,能致达酒气于高远以降神也。正如龙涎无香,能散诸香之气耳。古人用以治郁。金,言其色也。纯阳。主下气宽中,心腹冷气结聚胀痛,温醋磨服之。凉心止血,破恶血血积,血淋尿血、诸失血亦用之。疗金疮,生肌甚速,兼治马热病,女人小儿方多用之。出蜀地。色赤似姜黄,中空如蝉肚者佳。


水洗焙,或醋煮。



味辛、苦,寒,无毒。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


此药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根黄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生蜀地及西戎,马药用之。破血而补。胡人谓之马 。岭南者有实似小豆蔻,不堪啖。(新附)


辛苦微寒,入心及心包络,并入肺。


开心肝之郁。


治气血诸痛。


如阴虚火亢,不关心肝气逆,不宜用也。


出川广者佳。


味辛苦,寒,无毒。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药论》云∶单用亦可。治女人宿血气结聚,温醋摩服。亦啖马药,用治胀痛,破血而补。《经验方》∶治尿血不定。葱白相和煎服。生∶蜀中者佳,胡人谓之马术。


(郁金_图缺)


味辛、苦,寒,无毒。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


唐本注云∶此药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根黄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生蜀地及西戎。马药用之,破血而补,胡人谓之马 。岭南者有实似小豆蔻,不堪啖。


(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郁金,单用亦可。治女人宿血气心痛,冷气结聚。温醋摩服之。亦啖马药,用治胀痛。


图经曰∶郁金,《本经》不载所出州土,苏恭云∶生蜀地及西戎,胡人主谓之马 ,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初生,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


根黄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古方稀用。今小儿方及马医多用之。谨按许慎《说文解字》云∶郁,芳草也。十叶为贯,百二十贯筑以煮之为郁。郁,今郁林郡也。木部中品有郁金香,云生大秦国。二月、三月有花,状如红蓝,其花即香也。陈氏云∶为百草之英,既云百草之英,乃是草类。又与此同名,而在木部,非也。今人不复用,亦无辨之者,故但附于此耳。


经验方∶治尿血不定。以一两捣为末,葱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盏,煎至三合,去滓,温服,日须三服。经验后方∶治风痰。郁金一分,藜芦十分,各为末,和令匀,每服一字,用温浆水一盏,先以少浆水调下,余者水漱口都服。便以食压之。孙用和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疼痛不可忍。郁金五个大者,牛黄一皂荚子,别细研,二味同为散。每服用醋浆水一盏,同煎三沸,温服。丹房镜源云灰可用结砂子。说文曰芳草也。十叶为贯,百廿贯筑以煮之为郁。从臼门缶鬯 其饰也,一曰郁鬯,百草之华。远方郁人,所贡芳草。合酿之以降神。周礼郁人,凡祭祀之裸,用郁鬯。


衍义曰∶郁金不香,今人将染妇人衣最鲜明,然不耐日炙。染成衣,则微有郁金之气。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