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知母

《本草纲目》:知母

《本草备要》:知母

《本草便读》:知母

《本草乘雅半偈》:知母

《本草崇原》:知母

《本草从新》:知母

《本草分经》:知母

《本草分经》:知母

《本草分经》:知母

《本草撮要》:知母

《本草经集注》:知母

《本草经解》:知母

《本草蒙筌》:知母

《本草求真》:知母

《本草思辨录》:知母

《本草图经》:知母

《本草择要纲目》:知母

《本经逢原》:知母

《得配本草》:知母

《顾松园医镜》:知母

《长沙药解》:知母

《冯氏锦囊秘录》:知母

《雷公炮制药性解》:知母

《雷公炮炙论》:知母

《名医别录》:知母

《千金翼方》:知母

《外科全生集》:知母

《医学入门》:知母

《神农本草经》:知母

《吴普本草》:知母

《新修本草》:知母

《药鉴》:知母

《药笼小品》:知母

《药征续编》:知母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知母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知母

《证类本草》:知母

「释名」亦名母、连母、母、货母、地参、水参(水须、水浚)、荨、藩、苦心、心草。


「气味」(根)苦、寒、无毒。


「主治」


1、痰嗽。用知母、贝母各一两,研细: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每夜,切生姜三片,二面蘸上药末,放在口里细嚼咽下,随即睡觉。次日必泻,痰嗽渐止。体弱者,不用巴豆。


2、久嗽气急。用知母五钱(去毛切片,隔纸炒过)、杏仁五钱(姜水泡,去皮尖,焙过),同煎服。另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以绝病根。


3、妊娠不足月,腹痛欲产。用知母二两,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粥送下。


4、紫癜风疾。用醋磨知母涂搽。


5、甲疽。用知母,烧存性,研末敷患处。



泻火补水,润燥滑肠


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泻火(泻胃热、膀胱邪热、肾命相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二经气分(黄柏入二经血分,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消痰定嗽,止渴安胎(莫非清火之用)。


治伤寒烦热,蓐劳(产劳)骨蒸(退有汗之骨蒸),燥渴虚烦,久疟下痢(治嗽者,清肺火也。治渴者,清胃热也。退骨蒸者,泻肾火也),利二便,消浮肿(小便利则肿消。东垣曰∶热在上焦气分,结秘而渴,乃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渗湿之药,泻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热在下焦血分,便闭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无阴则阳无以化。宜用黄柏、知母大苦寒之药,滋肾与膀胱之阴。而阳自化,小便自通。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又有隔二隔三之治∶如肺不燥,但膀胱热,宜泻膀胱,此正治;如因肺热不能生水,则清肺,此隔二之治;如因脾湿不运而精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则燥胃健脾,此隔三之治。泻膀胱,黄柏、知母之类;清肺,车前、茯苓之类;燥脾,二术之类。昂按∶凡病皆有隔二隔三之治,不独便闭也)。然苦寒伤胃而滑肠,多服令人泻(李士材曰∶苦寒肃杀,非长养万物者也。世以其滋阴,施之虚损之人,则如水益深矣,特表出以为戒)。


得酒良。上行酒浸,下行盐水拌。忌铁。


知母(图缺)


退肾脏有余之阳.能壮水清金.甘苦微辛质浓滑.清阳明独胜之热.治风消燥咳.沉阴且降气纯寒.(知母味苦.微带辛甘.气寒质润.气味俱浓.沉也阴也.故能入足少阴肾经.清有余之相火.以其色白味甘.故又能清肺火.除胃热.然阴寒润滑之品.过用则有妨脾胃耳.按知母须肺胃肾三经火盛阴亏之证.或热中消渴者.乃可用之.不可但知滋阴之功.而忘其损阳之害也.)


(本经中品)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核】曰∶出濒河怀、卫、彰德、解州、滁州、彭城诸处。二月宿根再发,四月开花,色青


【 】曰∶知母,天一所生,水德体用具备者也。故主濡润燥涸,对待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润下水道者也。设舍肺金之母气,难以游溢转输矣。何也,母气之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乃能游溢通调,转输决渎耳。盖益气者,亦母益子气;补不足者,亦母能令子实也。原夫金为水母,知母者,如子知有母也。别名 母、 母者,依母彰名也。儿草、儿踵、昌支者,繇母命名也。水浚、水参、水须者,离母立名也。连母者,正显子连母义。


货母者,即子母递迁以成变化也。知此则立名之义,或远取物,近取身,可深长思矣。


气味苦寒,无毒。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知母《本经》名连母,又名 母,又名地参,又名水参。出频河、怀卫、彰德、解州、滁州、彭城诸处。形似菖蒲而柔润,其根皮黄,肉白,而外毛,以肥大质润者为佳。)


知母质性滋润,得寒水之精,故气味苦寒,有地参,水参之名。又名连母、 母者,皮有毛而肉白色,禀秋金清肃之气,得寒水之精,而禀秋金之气,须知水之有母也。禀寒水之精,故主治消渴热中。皮外有毛,故除皮毛之邪气。肉浓皮黄,兼得土气,故治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者,补肾水之不足。益气者,益肺气之内虚。夫金生其水,故补肾水之不足。土生其金,故益肺气也。


泻火补水、润燥滑肠.


辛苦寒滑.泻肾家有余之火.(膀胱邪热、服此亦清.)因而上清肺金.(兼泻胃热.)入二经气分.(黄柏入肾经血分、故二药每相须而行.)润肾滋阴.消痰定嗽.止渴除烦.(火入于肺则烦、泻肾家有余之火、是其本功、至于清金诸效、良由相火不炎、自当驯至也.)安胎.(能去胎前之热.)治伤寒烦热.蓐劳骨蒸.(退有汗之骨蒸.)利二便.消浮肿.(小便利则肿消、东垣曰∶热在上焦气分、结秘而渴、乃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渗湿之药、泻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热在下焦血分、便秘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无阴则阳无以化、宜用黄柏知母、大苦寒之药、滋肾与膀胱之阴、而阳自化、小便自通、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又有隔二隔三之治、如肺不燥、但膀胱热、宜泻膀胱、此正治、如因肺热不能生水、则清肺、此隔二之治、如因脾湿不运、而精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则燥胃健脾.)此隔三之治、(泻膀胱、黄柏知母之类、清肺、车前茯苓之类、燥脾、二术之类.凡病皆有隔二隔三之治、不独便 也.)伤胃滑肠.


令人作泻.(李士材本草通元药性解曰∶苦寒肃杀、非长养万物者也、世以其滋阴、用治虚损上行酒浸,下行盐水拌.忌铁.


见肾寒。


见肾寒。


辛苦寒滑,入肺肾二经气分,泻膀胱邪热下焦有余之火,使相火不炎肺金清肃,兼泻胃热润燥滋阴利二便,滑肠伤胃。


味苦.入手太阴足阳明经.功专治消渴烦热.得麦冬清肺止渴.得地黄滋肾润燥.得人参治妊娠子烦.蓐劳骨蒸.久疟下痢.然苦寒伤胃滑肠.多服令人泻.得酒良.上行酒浸.下行盐水拌.忌铁.



味苦,寒,无毒。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治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一名 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 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沈燔。一名 ,一名昌支。


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今出彭城。形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止。甚治热结,亦主疟热烦?


气寒.味苦.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去毛盐水炒)


知母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肾属水.心属火.水不制火.火烁津液.则病消渴.火熏五内.则病热中.其苦之者.苦清心火.寒滋肾水也.除邪气者.苦寒之味.能除燥火之邪气也.热胜则浮.火胜则肿.苦能清火.寒能退热.故主肢体浮肿也.肾者水藏.其性恶燥.燥则开合不利.而水反蓄矣.知母寒滑.滑利关门而水自下也.补不足者.苦寒补寒水之不足也.益气者.苦寒益五脏之阴气也.


【制方】


知母同麦冬、石膏、贝母、陈皮、鳖甲、青蒿、牛膝.治久疟烦渴.同桂枝、白芍、甘草、饴糖.治脾虚胃热.多食而烦.同牛膝、生地、白芍、甘草、桂枝、桑枝.治手足牵引.夜卧不安.同白芍、花粉、甘草、桂枝.治柔痉.惊呼不安卧.同黄柏、车前、木通、天冬、甘草.治强阳不痿.



味苦、辛,气寒,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阴中微阳。无毒。多生徐解二州,(并属南直隶。)形类菖蒲;柔软肥白有力,枯黯无功。去净皮毛,忌犯铁器。引经上颈,酒炒才升。益肾滋阴,盐炒便入。乃足少阴本药,而又入足阳明、入手太阴也。补肾水,泻去无根火邪;消浮肿,为利小便佐使。初痢脐下痛者能却,久疟烦热甚者除。治有汗骨蒸热痨,疗往来传尸疰病。润燥解渴,(患人虚热口干,宜倍用之。)止咳消痰。久服不宜,令人作泻。仍治溪毒,河润澡洗,先以药末,投水上流,自无患矣。


(谟)按∶东垣云∶仲景用此为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燥也。盖烦者肺,燥者肾,以石膏为君,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燥。缓以甘草、粳米之甘,使不速下也。经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表热里寒者白虎汤。瓜蒂、知母味皆苦寒,何谓治胸中寒也?曰∶读者当逆识之,如言乱臣十人,乱当作治。仲景言寒,举其效言之,热在其中矣。若果为寒,安得复用苦寒之剂?且白虎汤证,脉尺寸俱长,其热明矣。岂可因其辞而害其意乎?


(山草)治肺久伏热邪以清化


知母(专入肺。兼入肾)。辛苦微滑。能佐黄柏以治膀胱热邪。缘人水肿癃闭。本有属血属气之分。肺伏热邪。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便秘而渴。此当清肺以利水者也。热结膀胱。真阴干涸。阳无以化。便秘不渴。此当清膀胱以导湿者也。黄柏气味纯寒。虽能下行以除膀胱湿热。但肺金不肃。则化源无滋。又安能上达于肺而得气分俱肃乎?知母味辛而苦。沉中有浮。降中有升。既能下佐黄柏以泄肾水。复能上行以润心肺。(汪昂曰。黄柏入二经血分。故二药必相须而行。)俾气清肺肃。而湿热得解。是以昔人有云。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诚以见其金水同源。子母一义。不可或离之义。(震亨曰。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又有隔二隔三之治。如肺不燥但膀胱热。宜泻膀胱。此正治。如因肺热不能生水。则清肺。此隔二之治。如因脾湿不运而津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则燥胃健脾。此隔三之治。泻膀胱黄柏知母之类。清肺车前茯苓之类。燥脾二术之类。)故书皆言用此在上则能清肺止渴。却头痛。润心肺。解虚烦喘嗽。吐血衄血。去喉中腥臭。在中则能退胃火。平消瘅。在下则能利小水。润大肠。去膀胱肝肾湿热。腰脚肿痛。并治痨瘵内热。阴火热淋崩渴等症。若谓力能补阴。则大谬矣。(补阴惟地黄为首。)景岳谓此性最沉寒。本无生气。用以清火则可。(的解)用以补阴。则何补之有。第其阴柔巽顺。似乎有德。犹之小人在朝。国家元气受其剥削。而有阴移而莫之觉者。是不可不见之真而辨之早也。读此可为妄用知母黄柏一箴。得酒良。上行酒浸。下行盐水拌。忌铁。


知母为肺胃肾三经清气热之药,洁古、东垣、丹溪,咸以知母与黄柏为滋阴之品,后人遂视为补剂。知母之润,虽不似黄柏之燥,然寒滑下行,使热去而阴生则有之,究无补性能益阴之不足。即以泻邪火,亦当适可而止。否则降令太过,脾胃受伤,真阳暗损,诚有如李濒湖所言者。


散皆无知母,白虎汤有知母而无渴证,加人参乃始治渴。盖以阳明热盛,清热诚要;然膏知无益阴生津之能,于清热之中再加以人参,则病去而正即复,其用意之周密,千金外台且逊之,桂枝芍药知母汤,仲圣之用知母,即本经所谓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者。邹氏解之,但以知母为治火阻于下,则未免肤浅。试历引他说以补之∶张隐庵云∶知母皮外有毛,故除皮毛之邪气;肉浓皮黄,兼得土气,故治肢体浮肿。张石顽云∶除邪气肢体浮肿,是指湿热水气而言。叶香岩云∶肾恶燥,燥则开阖不利而水反蓄,知母寒滑,滑利关门而水自下。合观三说,而此方之用知母,可晓然矣。


知母(图缺),生河内川谷,今濒河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根黄色,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燥乃止;四月开青花如韭花;八月结实。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尔雅》谓之 (徒南切),又谓之 (直林切)藩是也。《肘后方》用此一物,治溪毒大胜。其法连根叶捣作散服之,亦可投水捣绞汁,饮一、二升。夏月出行,多取此屑自随。欲入水,先取少许投水上流,便无畏。兼辟射工。亦可和水作汤浴之,甚佳。


【气味】


苦寒无毒.沉而降.阴也.又云阴中微阳.入足阳明手太阴气分.


【主治】


泻肾经之火.作利小便之佐使.疗利疾重下痛.祛消渴及久疟.烦热.凡伤寒烦燥不得眠者.烦出于肺.燥出于肾.白虎汤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谓非大凉不能清肾之源也.然必缓之以甘草粳米之甘.使不速下.用者酌之.又热在下焦血分.烦扰懊 .小便闭塞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无阴而阳无以化.法当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气化.小便自通.知母苦寒.能直达肾与膀胱.清邪热以领正气.泻即补也.又热在上焦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其病小便闭塞而渴.知母气薄味薄.泻肺火而清肺金.亦泻即是补也.后人不谙泻补之义.竟以知母黄柏为滋阴补肾之剂.祸及脾胃.中气致伤.则惑之甚也.用者慎之.


苦平寒,无毒。肥白者良。盐、酒炒用。


《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发明 知母沉降入足少阴气分,及足阳明,手足太阴,能泻有余相火,理消渴烦蒸。仲景白虎汤、酸枣汤皆用之,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热而除烦。但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近世误为滋阴上剂、劳瘵神丹,因而夭枉者多矣。《本经》言除邪气,肢体浮肿,是指湿热水气而言。故下文云,下水补不足,益气,乃湿热相火有余,烁灼精气之候,故用此清热养阴,邪热去则正气复矣。


得黄柏及酒良。伏硼砂、盐。


辛,苦,寒。入足少阴、手太阴经气分。泻肾火,除骨蒸,退邪热,滋化源。疗初痢腰痛,治久疟酷热,消痰定嗽,止渴除烦。得人参,治子烦。得地黄,润肾燥。得莱菔子、杏仁,治久嗽气急。配麦冬,清肺火。


拣肥润里白者,去毛,铜刀切片。犯铁器,损肾。欲上行,酒拌焙燥。欲下行,盐水润焙。


肠胃滑泄,虚损发热,二者禁用。


邪热伏于肺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秘塞不通,用知母清金,而泉源滋长,此所以有知母补阴之谓。若真水不足,膀胱失气化之司,速当补肾,使阴气行而阳自化,便自通也。


知母苦寒,大伤肾水,尤宜禁用。


〔苦寒,入肺、胃、肾三经。去毛。上行、酒焙,下行、盐水焙。〕泻肺火,疔喉中腥臭痰嗽;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故阳强不痿者,每同黄柏、天冬、甘草、车前治之有效。〕消肢体浮肿,〔诸病浮肿,皆属于火。能泻肺、胃、膀胱、肾家诸经之火,而又能利水,浮肿自消矣。〕除伤寒烦躁。〔烦躁不眠者,肺热则烦,肾热则躁,胃不和则不卧也。〕善止消渴,能医色疸。〔皆清热滋阴之效。〕主泻肾家之火,而又最能清肺、胃之热。


阴寒之品。久服则令人泄。故肾虚阳痿,脾虚溏泄,不思食、不化食者,皆不可用。。


【本经】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清金泻热,止渴除烦。


《伤寒》白虎汤,方在石膏。《金匮》酸枣仁汤,方在枣仁。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在桂枝。并用之,以其清金而泻火,润燥而除烦也。


知母苦寒之性,专清心肺而除烦躁,仲景用之,以泻上焦之热也。甚败脾胃而泻大肠,火衰土湿,大便不实者忌之。后世庸工,以此通治内伤诸病,滋水灭火,误人性命,至今未绝。其诸主治,泻大肠,清膀胱。


禀天地至阴之气,故味苦微甘,气寒而无毒,入手太阴、足少阴经。入清热药用宜生。入滋肾药用宜盐酒拌炒。


知母,补肾水,泻无根火邪,消浮肿,为利小便佐使。初痢脐下痛者能却,久疟烦热甚者堪除。治有汗骨蒸热痨,疗往来传尸疰病。润燥解渴,止渴消痰,上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为三经气分药,久服不宜,令人作泻。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阴火上潮,诸热不退,口渴好饮冷水,泻气分中之火。然疹家多用治痘,惟宜于痘后养阴退阳。


按∶知母,泻肾经有余之火,惟狂阳亢甚者宜之。若肾虚而泻之,则愈虚而虚火愈甚,况寒能伤胃,润能滑肠,其害人也隐而深,譬诸小人,阴柔巽顺,深受其祸,莫觉其非也。


味苦,性寒无毒,入肾经。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阳胜,滋化源之阴生。勿犯铁器,犯之损肾,烧去毛,盐酒炒用。


按∶知母入肾,为生水之剂,水盛则火熄。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口渴干咳眼花目眩,便赤腰痛,褥劳,烦躁不眠,此皆阳盛阴衰之证,服之皆愈。若肺家寒嗽,及肾气虚脱雷公云∶凡使先用槐砧上捶锉,烧干,木臼中杵捣。勿令犯铁器。行经上颈。酒炒用。


雷公云∶凡使,先于槐砧上细锉,焙干,木臼杵捣。


勿令犯铁器。


无毒.主治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沈燔,一名 .生河内.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本经》原文∶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一名 母,一名母.生川谷.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泻。一名 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 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沉燔,一名 。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去尾切片,上行,酒润焙;下行,盐水润焙。泻有余之相火,多服令人泄。


知母苦寒润心肺,补肾泻火更清胃,劳蒸渴嗽止疟斑,兼利小肠消肿溃。


补阴药用之,以其能知血之母也。无毒。沉而降,阴中阴也。入足阳明、手太阴,足少阴本药。润心肺,滋化源,止惊悸,下气消痰。泻肾火、胃火之圣药。内伤虚劳,阳盛有汗,骨蒸热劳,往来传尸疰病,消渴口干,咳嗽,伤寒,久疟,烦热发斑皆治。兼通小肠,除邪气,肢体浮肿及胁膈中恶,风汗内疸,妊娠腹痛,产后蓐劳,辟射工溪毒。经云∶多服令人泄。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去皮,补药盐水或蜜水蒸,或炒,上行酒炒。忌铁器。


味苦寒。


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一名蚳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蝭母。生川谷。


《吴普》曰:知母,神农桐君无毒,补不足益气。(《御览》引云:一名提母)


《名医》曰: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蓬,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沈燔,一名薅,生河内,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芪,芪母也。荨,苋藩也,或从爻作薅。《广雅》云:芪母儿踵,东根也。《尔雅》云:薅,莐藩。郭璞云:生山上,叶如韭,一曰蝭母。《范子计然》云:蝭母,出三辅,黄白者善。玉篇作(上艹下是)母。



《御览》卷九百九十


一名提母。神农、桐君∶无毒。补不足、益气。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一名 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 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沈燔,一名 ,一名昌支。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今出彭城。形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止。甚疗热结,亦疗疟热烦也。


气寒,味苦,气味俱浓,阳中阴也。主滋阴降火,或肾虚火动,而消渴烦渴者,皆当用之。补肾水,泻无根火邪。消浮肿,为利水佐使。初痢脐下痛者能却,久疟烦热甚者堪除。


又治骨蒸劳热,及虚火干肺而咳嗽者。或肺中停痰而咳嗽者。此足少阴本药,而又入足阳明手太阴也。若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不宜用之。引下盐炒,引上酒浸。忌铁。


滋肾泻火,育阴滑肠。


热病阴不足者宜之,而便溏忌用。知、柏二味,寒而滋阴,其质粘腻可证也,故丹溪常用之,然配入养血剂中为善。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酸枣汤。


上四方。


主治烦热。


【考证】


白虎汤证曰∶表有热。又曰∶里有热。白虎加人参汤证曰∶大烦渴。又曰∶表里俱热、舌上干燥而烦。又曰∶发热。又曰∶身热而渴。酸枣汤证曰∶虚烦。今由此诸证,则知母能治烦热。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热,胁下邪气。《药性论》云∶君。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损,患人虚而口干加用之。日华子云∶治热痨、传尸疰病,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虚乏,安心止惊悸。


君 勿犯铁器行经上颈酒炒用


知母,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中之阴也。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阳盛∶滋化源之阴生。


(知母_图缺)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一名 (音歧)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 (音匙,又音提)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沉燔,一名 (杜含切),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一名昌支。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陶隐居云∶今出彭城。形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止。甚疗熟结,亦主疟热烦也。臣禹锡等谨按尔雅云∶ , 藩。释曰∶知母也,一名 ,一名 藩。郭云∶生山上,叶如韭。范子云∶提母出三辅,黄白者善。吴氏云∶知母,神农、桐君∶无毒,补不足,益气。药性论云∶知母,君,性平。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日华子云∶味苦、甘。治热劳,传尸疰病,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


图经曰∶知母,生河内川谷,今濒河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根黄色,似菖蒲而柔润。


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燥乃止。四月开青花如韭花,八月结实。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尔雅》谓之 (徙南切),又谓之KT (直林切)藩是也。《肘后方》用此一物治溪毒大胜。


其法∶连根、叶捣作散服之。亦可投水捣绞汁,饮一、二升。夏月出行,多取此屑自随。欲入水,先取少许投水上流,便无畏。兼辟射工,亦可和水作汤浴之,甚佳。


雷公云∶凡使,先于砧上细锉,焙干,木臼杵捣,勿令犯铁器。圣惠方∶治妊娠月未足似欲产,腹中痛。用知母二两末,蜜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粥饮下二十丸。《杨氏产乳》同。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