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泽兰

《本草纲目》:泽兰

《本草备要》:泽兰

《本草便读》:泽兰

《本草乘雅半偈》:泽兰

《本草崇原》:泽兰

《本草从新》:泽兰

《本草分经》:泽兰

《本草分经》:泽兰

《本草分经》:泽兰

《本草经集注》:泽兰

《本草蒙筌》:泽兰

《本草求真》:泽兰

《本草图经》:泽兰

《本草衍义》:泽兰

《本草择要纲目》:泽兰

《本经逢原》:泽兰

《得配本草》:泽兰

《滇南本草》:泽兰

《顾松园医镜》:泽兰

《冯氏锦囊秘录》:泽兰

《雷公炮制药性解》:泽兰

《名医别录》:泽兰

《千金翼方》:泽兰

《外科全生集》:泽兰

《医学入门》:泽兰

《神农本草经》:泽兰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泽兰

《吴普本草》:泽兰

《新修本草》:泽兰

《药笼小品》:泽兰

《玉楸药解》:泽兰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泽兰

《证类本草》:泽兰

「释名」水香、都梁香、虎兰、虎蒲、龙枣、孩儿菊、风药。根名地笋。


「气味」(叶)苦、微温、无毒。


「主治」


1、产后水肿,血虚浮肿。有泽兰、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醋酒送下。


2、小儿蓐疮。由大人嚼泽兰心把疮周围封起来。很有效。


3、疮肿初起。把泽兰捣烂封住,有效。


4、损伤瘀肿。治法同上。


5、产后阴翻(产后阴户燥热,变成翻花状)。用泽兰四两,煎汤熏洗。二、三次后,再加枯矾一起煎洗。



通、行血,消水


苦泄热,甘和血,辛散郁,香舒脾。入足太阴、厥阴(脾、肝)。通九窍,利关节,养血气,长肌肉,破宿血,调月经,消症瘕,散水肿(防己为使)。


治产后血沥腰痛(瘀行未尽),吐血鼻血,目痛头风,痈毒扑损。补而不滞,行而不峻,为女科要药(古方泽兰丸甚多)。


时珍曰∶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俱生下湿。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叶光有歧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叶有毛者为泽兰。嫩时并可 (音那)


而佩之,《楚辞》所谓纫秋兰以为佩是也(朱文公《离骚辨证》云∶必花叶俱香,燥湿不变,方可刈佩。今之兰蕙,花虽香而叶无气,质弱易萎,不可刈佩),吴人呼为香草,俗名孩儿菊(夏日采,置发中,则发不 ,浸油涂发,去垢香泽,故名泽兰)。兰草走气分,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经曰∶数食肥甘,传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泽兰走血分,故能消水肿,涂痈毒,破瘀除症,而为妇人要药。以为今之山兰者误矣。


防己为使(寇宗 、朱丹溪并以兰草为山兰之叶,李时珍考众说以讥之。按别本云∶兰叶甘寒,清肺开胃,消痰利水,解郁调经,闽产者力胜。闽产为胜,则是建兰矣。李士材云∶兰叶禀金水之气,故入肺脏,东垣方中尝用之。《内经》所谓治之以兰除陈气者是也,余屡验之。李时珍又谓东垣所用乃兰草也。其集诸家之言曰∶陈遁斋《闲览》云楚骚之兰,或以为都梁香,或以为泽兰,或以为猗兰,当以泽兰为正,今之所种如麦门冬者名幽兰,非真兰也,故陈止斋着盗兰说以讥之。既名幽兰,正合骚经矣。方虚谷《订兰说》言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儿菊者;今之所谓兰,其叶如茅者,根名土续断,因花馥郁,故得兰名。杨升庵曰∶世以如蒲萱者为兰,九畹之受诬也久矣。又吴草庐《有兰说》曰∶兰为医经上品,有根有茎,草之植者也。今所谓兰无枝无茎,因黄山谷称之,世遂谬指为离骚之兰。寇氏本草溺于流俗,反疑归说为非。夫医经为实用岂可诬哉?今之兰果可以利水杀虫而除痰癖乎?其种盛于闽,朱子闽人,岂不识其土产而辨析若此。世俗至今,犹以非兰为兰,何其惑之甚也。


昂按∶朱子辨兰,援《离骚》纫 以为证,窃谓纫 亦骚人风致之词耳。如所云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之落英,岂真露可饮而英可餐乎?又云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岂真芰荷可衣芙蓉可裳乎?宋儒释经执泥,恐未可为定论也。第骚经既言秋兰,则非春兰明矣。本经既言泽兰,则非山兰明矣。是《离骚》之秋兰,当属本经之泽兰无疑也。然《离骚》不尝曰春兰兮秋菊乎?不又曰结幽兰而延伫乎?不又曰疏石兰以为芳乎?若秋兰既属之泽兰,将所谓春兰幽兰石兰者,又不得为山兰,当是何等之兰乎?且山兰为花中最上之品,古今评者,列之梅、菊之前今反屈,于孩儿菊之下,以为盗袭其名,世间至贱之草皆收入本草,独山兰清芬佳品,摈弃不录,何其不幸若斯之甚也!本草杀虫之药良多,皆未必有验,至于行水消痰,固山兰之叶力所优为者也。盖李时珍、陈、方、吴、杨辈,皆泥定陈藏器以泽兰、兰草为一类二种,遂并骚经而疑之。崇泽兰而黜山兰,遂令兰草无复有用之者。不思若以为一类,则《本经》兰草一条,已属重出,何以《本经》兰草反列之上品,而泽兰止为中品乎?况一入气分,一入血分,迥然不同也。又骚经言兰者凡五,除木兰人所共识,其余春兰、秋兰、幽兰、石兰若皆以为孩儿菊,是不特一类二种,且四种一类矣。而以为九畹之受诬,岂理也哉?盖《本经》言泽兰,所以别乎山也;言兰草,明用叶而不用其花也;骚经言秋兰,所以别乎春也;言石兰,所以别乎泽也。愚谓秋兰当属泽兰,而春兰、石兰定是山兰。其曰幽兰,则山兰之别名,以其生于深山穷谷故也。寇氏、朱氏之论,又安可全非也,姑附愚说,以咨多识之士)。


泽兰(图缺)


辛香无毒.甘苦微温.行水消瘀.入肝脾而解散.除风逐湿.行经络以分消.若夫另有佩兰.开郁功多.能省头中垢腻.且可宣除陈腐.辛香较胜.堪医脾病消瘅.(泽兰生泽旁.其叶如兰而香.苦辛而温.入肝脾二经消瘀行水.以其温而带甘.故不伤正气.妇人多用之.治血化为水之证.尤为入彀.治风者亦血行风自灭耳.况兼味辛而为叶者乎.佩兰一名省头草.辛平气香.入肺脾肝三经.功用相似泽兰.而辛香之气过之.故能解郁散结.杀蛊毒.除陈腐.濯垢腻.辟邪气.至于行水消瘀之效.二物亦相仿耳.但泽兰治水之性为优.佩兰理气之功为胜.又为异也.)


(本经中品)


【气味】苦微温,无毒。


【主治】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气,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


【核】曰∶所在有之,多生水中。二月生苗,茎方节赤,四叶相值,叶似兰草,但不甚香,枝叶间微有白毛为异。七月作萼,色纯紫,开时色紫白。根色青紫,与兰草亦相类也。


修治,细锉,以绢囊盛之,悬于屋之南畔角上,阴干取用。


【 】曰∶泽兰生水中,乃水气所聚,澄洁水体,宣通水用者也。故主乳妇内衄,大腹水肿四肢浮肿,骨节中水,及金疮痈肿疮脓,悉属体失澄洁,用失宣通,其辟不祥,与中风余疾,皆体用功力耳。


气味苦,微温,无毒。主治金疮,痈肿,疮脓。


(泽兰始出汝南诸大泽旁,今处处有之,多生水泽下湿地,叶似兰草,故名泽兰。茎方色青节紫,叶边有锯齿,两两对生,节间微香,枝叶间微有白毛,七月作萼色纯紫,开花紫白色,其根紫黑色。)


泽兰本于水,而得五运之气,故主治三因之证。生于水泽,气味苦温,根萼紫黑,禀少阴水火之气也。茎方叶香,微有白毛,边如锯齿,禀太阴土金之气也。茎青节紫,叶生枝节间,其茎直上,禀厥阴之木气也。主治金疮痈肿疮脓者,金疮乃刀斧所伤,为不内外因之证。痈肿乃寒邪客于经络,为外因之证,疮脓乃心火盛而血脉虚,为内因之证。泽兰禀五运而治三阴之证者如此。


通、行血、消水.


苦泄热,甘和血,辛散郁,香舒脾.微温行血.入足太阴、厥阴.(脾、肝.)通九窍.利关节.破宿血.通月经.消症瘕.散水肿.(甘温能和血行血、独入血海、攻击稽留、其消水肿者、乃血化为水之水、非脾虚停湿之水也.)治产后血沥腰痛.(瘀行未尽.)身面浮肿.吐血鼻洪.目痛头风.痈毒扑损.性虽和缓.终是破血之品.无瘀者勿轻用.(古方泽兰丸甚多、近今禀赋渐薄、不可常用.)时珍曰.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俱生下隰.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叶光有歧为兰草.茎微方.节短.叶有毛为泽兰.嫩时并可 (音那.)而佩之.楚词所谓、纫秋兰以为佩也.(朱子离骚辨证云∶必花叶俱香、燥湿不变、方可刈佩、今之兰蕙、花虽香而叶无气、质弱易萎、不可刈佩.)泽兰走血分.消水肿.涂痈毒.破瘀除症.为妇人要药.兰草走气分.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为消渴良药.(经曰∶数食肥甘、传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亦名大泽兰.(与泽兰俱生下隰之地故也.)俗呼省头草、夏月采置发中、则发不腻、兰泽草、香草.(浸油涂发、去垢香泽、故名兰泽、又名香草.)以为山兰误矣.(寇宗 、朱丹溪、并以兰草为山兰之叶、李时珍考众说以讥之曰∶陈遁斋闲览云∶楚骚之兰、或以为都梁香、或以为泽兰、或以为猗兰、当以泽兰为正、今之所种如麦门冬者、名幽兰、非真兰也、故陈止斋着盗兰说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儿菊、今所谓兰、其叶如茅者、故得兰名、杨升庵云∶世以如蒲萱者为兰、九畹之受诬也久矣、又吴与澄草庐集、有兰说云∶兰为医经上品、有枝有茎、草之植者也、今所谓兰、无枝无茎、因黄山谷称之、世遂谬指为离骚之兰、寇氏本草、溺于流俗、反疑旧说为非、夫医经为实用、岂可诬哉、今之兰、果可以利水杀蛊而除痰癖乎、其种盛于闽、朱子闽人、岂不识其土产、而辨析若此、世俗至今、犹以非兰为兰、何其惑之甚也、洛按、时珍之辨兰草、指实详明、征据凿凿、则兰草为泽兰之一类二种也、夫复何疑、若山兰叶、全无气味、于以上之称名不符、何能有以上之功效乎、汪氏力辨兰草为山兰叶、但并无实据、不过为臆度之见尔.


士材所着本草、滥收兰叶、致无识之医、遂有加建兰叶为引者.)


苦甘辛香,微温而性和缓,入肝脾血分而行血,独入血海,攻击稽留,通经破瘀,散郁舒脾。省头草气香味辛性凉,入气分,调气生血养营,利水除痰治消渴,经所谓兰除陈气者此也。马兰辛凉,功同泽兰,入阳明血分。


见脾和。


见脾和。



味苦、甘,微温,无毒。主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产后金疮内塞。一名虎兰,一名龙枣,一名虎蒲。生汝南诸大泽傍,三月三日采,阴干。(防己为之使。)


今处处有,多生下湿地。叶微香,可煎油,或生泽傍,故名泽兰,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汤。人家多种之,而叶小异。今山中又有一种甚相似,茎方,叶小强,不甚香。既云泽兰,又生泽傍,故山中者为非,而药家乃采用之。(《大观》卷九,《政和》二二二页)



味苦、甘。一云苦、辛,气微温。无毒。水泽多生,家园亦种。苗高二三尺许,紫节方茎;(有四棱。)叶尖对生有毛,但不光润。八月花开白色,状与薄荷花同。初采微辛,此为异耳。采收入药,防己使良。理胎产百病淹缠,女科须觅;消身面四肢浮肿,湿中宜求。


破宿血去症瘕殊功,行瘀血疗扑损易效。散头风目痛,追痈肿疮脓。长肉生肌,利门通窍。


根色紫黑,地笋为名。与粟根相侔,凡血证俱治。女人产后,堪作菜蔬。


又种益奶草收,脱肛最捷。炙令香燥,渍酒饮之。


(芳草)兰草入气利水除痰 泽兰入肝脾行水和血


泽兰(专入肝脾)。苦甘而辛。即今妇人采置发中除垢者是也。玩书所论泽兰。与本经兰草同为一类。其生泽旁。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对节生有细齿。但兰草则茎圆节长。叶光有岐。泽兰则茎微节方。短叶有毛之为异耳。二物并于嫩时皆可刈佩。以其花叶皆香。置于发中。能以辟垢省头。故虽呼为香草。俗则呼为孩儿菊。与于山兰。其花虽香。而叶绝无气者。迥不相同。(时珍曰。兰草泽兰。一类二种。虽生水旁下湿处。但以茎圆节长。而叶光有岐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而叶有毛者为泽兰。朱文公离骚辨证云。必花叶俱香。燥湿不变。方可刈佩。今之兰蕙花虽香。而叶无气。质弱易萎。不可刈佩。汪昂曰。本经既言泽兰。则非山兰明矣。是离骚之秋兰。当属本经之泽兰无疑也。吴草芦曰。兰为医经上品之药。有枝有茎。今所谓兰无枝无茎。因黄山谷称之。遂谬指为《离骚》之兰耳。)兰草茎圆叶光。其性专主入气。虽书载有久服益气。轻身不老肤语。然究止属利水除痰。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即内经所谓数食肥甘。传为消渴。治之以兰。以除陈气是也。(东垣治消渴生津饮。用兰叶。盖本于此。又此草浸油涂发。去风垢。令香润。史记所谓罗襦襟解。微闻香泽者是也。)泽兰茎方叶毛。虽书载有和血舒脾。长养肌肉之妙。然究皆属入脾行水。入肝治血之味。是以九窍能通。关节能利。宿食能破。月经能调。症瘕能消。水肿能散。产后血淋腰痛能止。吐血衄血。目痛风瘫。痈毒扑损能治。(时珍曰。兰草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营卫流行而病邪解。兰草走气道。泽兰走血分。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


观此则书所云舒脾和血。不过因其水消血除之意。岂真舒脾和血之味也乎?入补气补血之味同投。则消中有补。不致损真。诚佳品也。防己为使。(根名地笋。)


泽兰(图缺),生汝南诸大泽旁,今荆、徐、随、寿、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茎秆青紫色,作四棱;叶生相对,如薄荷,微香;七月开花,带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三月采苗,阴干。荆湖、岭南人家多种之。寿州出者无花子.此与兰草大抵相类,但兰草生水旁,叶光润,阴小紫,五、六月盛。而泽兰生水泽中,及下湿地,叶尖,微有毛,不光润,方茎紫节,七月、八月初采,微辛,此为异耳。今妇人方中最急用也。又有一种马兰,生水泽旁,颇似泽兰,而气臭味辛,亦主破血,补金创,断下血。陈藏器以为《楚辞》所喻恶草即是也,北人呼为紫菊,以其花似菊也。又有一种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桠,不对生,花心微黄赤,亦能破血,皆可用。



按《补注》云∶“叶如兰。”今兰叶如麦门冬,稍阔而长,及一二尺无枝梗,殊不与泽兰相似。泽兰才出土便分枝梗,叶如菊,但尖长。若取其香嗅,则稍相类。既谓之泽兰,又曰生汝南大泽旁,则其种本别。如兰之说误矣。


(凡用大小泽兰.细锉.以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令干用.)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金疮痈肿疮脓.兰草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荣卫流行而病邪解.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泽兰走血分.故能治水肿.涂痈毒.破瘀血.消症瘕.而为妇人要药.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


苦甘微温,无毒。取叶,酒洗之。


《本经》主金疮痈肿疮脓。


发明 泽兰入足太阴、厥阴血分,专治产后血败流于腰股,拘挛疼痛,破宿血,消症瘕,除水肿、身面四肢浮肿。《本经》主金疮、痈肿,疮脓,皆取散血之功,为产科要药也。更以芎、归、童便佐之,功效胜于益母。


亦名孩儿菊


防己为之使。


苦、辛、温。入足厥阴,兼足太阴经血分。破宿血,去症瘕,兼除痰癖、蛊虫,能疗目痛痈肿。配防己,治产后水肿。配当归,治月水不利。


煎汤熏洗产后阴户燥热,遂成翻花。(再加枯矾煎洗之即安。)


根名地笋,主治同。血虚枯秘者禁用。


怪症∶忽然疼痛,或遍身疼痛异常,名鬼箭风。用泽兰一两,桃仁三十粒,酒水各半煎服。


泽兰(图缺),一名红梗草。味苦、辛,性微温。入肝、肾二经。行血,破瘀,治腹痛。并攻痈疽疮毒、排脓,跌打损伤,一切瘀血;且用以通经。


泽兰,一名红秆草。生有水处,绿叶红秆,高二、三尺许,软枝。感土泽之气,故味苦、甘而入血分,兼得春气,故微温。无毒。主治身面、四肢湿气肿,破瘀血,去症瘕,散头风,行血。


〔甘苦微温,入肝、脾二经。〕活血有消瘀之能,〔甘能活血,独入血海攻击稽留,故主产后百病。〕利水有消蛊之效。〔利水消蛊者,乃血化为水之功,非脾虚停湿之水也。〕行而带补,服之无偏盛之忧。。


感土泽之气,故味苦甘而入血,兼得乎春气,故微湿而无毒,为妇人产后百病、血涩腰痛、血气衰冷、成劳羸囊,或为面浮肿泄热,和血行而带补之要药。


泽兰,理胎产百病淹缠,消身面四肢湿肿,破宿血去 瘕行瘀血,疗扑损,散头风目痛,追痈肿疮脓,长肉生肌,总皆行血和血,行中带补之功也。


主治(痘疹合参) 妇人产后,恶露未尽者,痘中亦用之。感土泽之气,入血海而消瘀,行中带补,气味平和。


味苦,性微温无毒,入小肠经。通肝脾之血,产前后百病皆治,通九窍,利关脉。又主头风目痛,鼻红吐血。治痈排脓,防己为之使。


按∶泽兰能通利小肠,则肝脾无壅阏之患,故能通关窍以理血脉也。行血而无推荡之患,养雷公云∶要别识雌雄,其形不同大泽兰,形叶皆圆,能生血益气与荣,合小泽兰通别同用。


味甘,无毒.主治产后金疮内塞.一名虎蒲.生汝南诸大泽傍.三月三日采阴干.(己为之使.)


《本经》原文∶泽兰,味苦,微温.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


味苦甘,微温,无毒。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金疮痈肿疮脓,产后金疮内塞。一名虎兰,一名龙枣,一名虎蒲。生汝南诸大泽旁,三月日采,阴干。


治痈疔,通九窍,利关节,破宿血,生肌,利小肠。


泽兰甘苦辛微温,皮肤骨节水难存,逐旧生新和血脉,妇人百病可寻源。


生池泽,其香似兰。无毒。入手少阳经。利身面四肢肚腹浮肿及骨节中水,通九窍,利关脉,养新血,破宿血,消 瘕。产后腹痛,衄血,中风余疾,濒产血气衰冷,成痨羸瘦,头风月痛,血沥腰疼,百病审因皆效,妇人急用药也。兼治丈夫鼻衄吐红面黄,金疮痈肿,排脓生肌长肉,扑损瘀血。有二种,叶圆根青黄者,能生血调气;叶上斑根须尖者,能破血通久积。四五月采。细锉,绢袋盛,风干。


味苦微温。


主乳妇内(《御览》作衄血),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创痈肿创脓。一名虎兰,一名龙枣。生大泽傍。


《吴普》曰:泽兰,一名水香,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酸无毒,李氏温,生下地水傍,叶如兰,二月生,香,赤节,四叶相值枝节间。


《名医》曰:一名虎蒲,生汝南,三月三日采,阴干。


案《广雅》云:虎兰,泽兰也。



味苦微温。主乳妇内衄,清阳明经络湿热之邪。中风余疾,气温体轻,故能散余风。


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统治内外一切水病。金疮,痈肿疮脓。亦皆湿毒之病。


泽兰生于水中,而芳香透达,节实茎虚,能于人经络受湿之处分疏通利,无所隔碍。盖其质阴而气阳,故能行乎人身之阴,而发之于阳也。



《御览》卷九百九十


一名水香。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酸,无毒。李氏∶温。生下地水旁。叶如兰,二月生苗,赤节,四叶相值枝节间。三月三日采。



味苦、甘,微温,无毒。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产后金疮内塞。一名虎兰,一名龙枣,一名虎蒲。生汝南诸大泽旁,三月三日采,阴干。


防己为之使。今处处有,多生下湿地。叶微香,可煎油,或生泽旁,故名泽兰,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汤。人家多种之,而叶小异。今山中又有一种甚相似,茎方,叶小强,不甚香。既云山中者为非,而药家乃采用之。


〔谨案〕泽兰,茎方,节紫色,叶似兰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者,是。陶云都梁香,乃兰草尔,俗名兰香,煮以洗浴,亦生泽畔,人家种之,花白,紫萼茎圆,殊非泽兰也。陶注兰草,复云名都梁香,并不深识也。


苦辛微温,入肝脾两经。


通九窍,利关节,破宿血,通月经。


无瘀者勿轻用。


俗云即省头草,非也。马兰草凉血止鼻衄。


味苦,微温,入足厥阴肝经。通经活血,破滞磨坚,胎产俱良,瘕癥颇善,止腰腹疼痛,消痈疽热肿,扑打吐衄能瘳。


泽兰辛温香散,行血破瘀,通脉安胎,一切痈疽癥瘕、金疮扑打、吐衄诸证皆医。而气味和平,不伤迅利,行经化结之良品也。


味苦甘,微温,无毒。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金疮痈肿,产后、金疮内塞。《药性论》云∶使。味苦辛。主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羸瘦。日华子云∶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症瘕,产前后百病,通小肠,生肌,消扑损瘀血,治鼻洪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


(泽兰_图缺)


味苦、甘,微温,无毒。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产后金疮内塞。一名虎兰,一名龙枣,一名虎蒲。生汝南诸大泽旁。三月三日采,阴干。(防己为之使。)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多生下湿地。叶微香,可煎油。或生泽旁,故名泽兰,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汤。人家多种之而叶小异。今山中又有一种甚相似,茎方,叶小强,不甚香。既云泽兰又生泽旁,故山中者为非,而药家乃采用之。唐本注云∶泽兰,茎方,节紫色,叶似兰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者是。陶云都梁香,乃兰草尔。俗名兰香,煮以洗浴,亦生泽畔,人家种之,花白紫萼,茎圆,殊非泽兰也。陶注兰草,复云名都梁香,并不深识也。臣禹锡等谨按吴氏云∶泽兰一名水香。神农、黄帝、歧伯、桐君∶酸,无毒。季氏∶温。生下地水旁,叶如兰,二月生香,赤节,四叶相值枝节间。药性论云∶泽兰,使,味苦、辛。主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又治通身面目大肿。主妇人血沥,腰痛,日华子泽兰,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症瘕,产前产后百病,通小肠,长肉生肌,消扑损瘀血,治鼻洪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四月、五月采,作缠把子。


图经曰∶泽兰,生汝南诸大泽旁,今荆、徐、随、寿、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茎秆青紫色,作四棱。叶生相对,如薄荷,微香。七月开花,带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三月采苗,阴干。荆、湖、岭南人家多种之。寿州出者无花子。此与兰草大抵相类,但兰草生水旁,叶光润,阴小紫,五、六月盛。而泽兰生水泽中及下湿地,叶尖,微有毛,不光润,方茎紫节,七月、八月初采,微辛,此为异耳。今妇人方中最急用也。又有一种马兰,生水泽旁,颇似泽兰,而气臭,味辛。亦主破血,补金创,断下血。陈藏器以为《楚词》所喻恶草即是也。北人呼为紫菊,以其花似菊也。又有一种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桠,不对生,花心微黄赤。亦能破血,皆可用。


雷公云∶凡使,须要别识雄雌,其形不同。大泽兰形叶皆圆,根青黄,能生血调气与荣合。


小泽兰回别,采得后,看叶上斑,根须尖,此药能破血,通久积。凡修事,大小泽兰须细锉之。用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令干用。子母秘录∶治小儿蓐疮,嚼泽兰心封上。


衍义曰∶泽兰,按《补注》云∶叶如兰。今兰叶如麦门冬,稍阔而长,及一、二尺无枝梗,殊不与泽兰相似。泽兰才出土便分枝,梗叶如菊,但尖长。若取香嗅,则稍相类。既谓之泽兰。又曰生汝南大泽旁,则其种本别。如兰之说误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