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栀子

《本草纲目》:栀子

《本草备要》:栀子

《本草乘雅半偈》:栀子

《本草崇原》:栀子

《本草从新》:栀子

《本草分经》:栀子

《本草分经》:栀子

《本草分经》:栀子

《本草分经》:栀子

《本草求真》:栀子

《本草思辨录》:栀子

《本草图经》:栀子

《本草衍义》:栀子

《本草择要纲目》:栀子

《本经逢原》:栀子

《顾松园医镜》:栀子

《长沙药解》:栀子

《雷公炮炙论》:栀子

《名医别录》:栀子

《千金翼方》:栀子

《侣山堂类辩》:栀子

《医学入门》:栀子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栀子

《食疗本草》:栀子

《新修本草》:栀子

《药鉴》:栀子

《药征》:栀子

《饮膳正要》:栀子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栀子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栀子

《证类本草》:栀子

「释名」木丹、越桃、鲜支。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


1、鼻血。用山栀子烧灰吹入鼻中。屡试皆效。


2、小便不通。用栀子仁十四个、独头蒜一个、盐少许,俣捣烂贴脐上及阴囊,过一会即通。


3、血淋涩痛。用生栀子不、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4、下泻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


5、热毒血痢。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着。亦可用水煎服。


6、临产下简。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7、热水肿。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8、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


9、胃脘火痛。用大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饮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复发,还要加服玄明粉一钱,才能止痛。


10、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


11、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12、眼来肠秘。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三钱,温服。


13、风痰头痛。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14、火焰丹毒。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15、眉中练癣。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


16、伤折肿痛。用栀子、白面同捣烂,敷涂痛处,甚效。


17、汤烫火烧。用栀子末和鸡蛋清调浓敷涂。



泻心、肺、三焦之火


苦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海藏曰∶或用为利小便药,非利小便,乃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气化而出也),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厥有寒、热二证)心痛以平(丹溪曰∶治心痛,当分新久。若初起因寒、因食,宜当温散。久则郁而成热,若用温剂,不助痛添病乎?古方多用栀子为君,热药为之响导,则邪易伏。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若痛止恣食,病必再作也),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最清胃脘之血。炒黑末服,吹鼻治衄。《本草汇》曰∶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自能摄血。丹溪曰∶治血不可单行、单止,亦不可纯用寒药。气逆为火,顺气即是降火)。治心烦懊 不眠(仲景用栀子豉汤。王好古曰∶烦者气也,燥者血也,故用栀子治肺烦,香豉治肾燥。亦用作吐药,以邪在上焦,吐之邪散,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也。按∶栀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寒),五黄(古方多用栀子、茵陈)五淋,亡血津枯,口渴目赤,紫癜白癞, 疮疡(皮腠,肺所主故也)。


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本经中品)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渣鼻,白癞赤癞疮疡。


【核】曰∶南方、西蜀皆有。木有高下,叶似李而硬浓。五月生花,芬香六出,即西域之卜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生青熟黄,中仁红色。修治须如雀脑,并长须九路赤色者为上。


去先人云∶卮子有色,故主色变。凡苦寒之物,能下能坚,唯卮子反使坚结者解而上出,火空则发之义也,故并作涌泄之剂。


【 】曰∶白英六出,色香俱胜,体性轻浮,棱壳似介,合入手太阴,宣气四达者也。


故主阳气郁结,致色变于色而标见于皮,及浸淫肤肉而疮疡癞 ,此皆火热烁金,非此不能转热恼为清凉耳。五内邪气,胃中热气结而未实者,易于分解,已成燥坚者,非所宜矣。


(素馨弥漫,即丽泽之化工,轻扬六出,宛滕六之飞舞,转炎敲为清肃者也。)


气味苦寒,无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渣鼻,白癞,赤癞,疮疡。


(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本经》谓之木丹,《别录》谓之越桃,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如李,浓而深绿,春荣夏茂,凌冬不凋,五月花开,花皆六出,洁白芬芳,交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则黄赤,其中仁穣亦红赤,入药宜用山栀子,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李时珍曰∶蜀中有红栀子,花烂红色,其实染物亦赭红色。)


栀子气味苦寒,其色黄赤,春荣夏茂,凌冬不凋,盖禀少阴之气化。少阴寒水在下,而君火在上也。花多五瓣,而栀花六出。六者水之成数也。稍秒结实,味苦色赤,房刻七棱九棱,是下禀寒水之精,而上结君火之实。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者,禀寒水之精,而治热之在内也。面赤,酒 鼻,白癞,赤癞,疮疡者,结君火之实,而治热之在外也。栀子能启寒水之精,清在上之火热,复能导火热之气以下降者,如此。


栀子生用能起水阴之气上滋,复导火热以下行,若炒黑则但从上而下,不能起水阴以上滋,故仲祖栀子豉汤生用不炒,有交 水火,调和心肾之功。而后人委言栀子生用则吐,炒黑则不吐,且以栀子豉汤为吐剂。愚每用生栀及栀子豉汤,并未曾吐。夫不参经旨,而以讹传讹者,不独一栀子为然矣。


泻心肺三焦之火.


苦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由小便出.(海藏曰∶或用为利小便药、非利小便、乃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腑、得此气化而出也.)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厥有寒热二证.)心痛以平.(丹溪曰∶治心痛当分新久、若初起因寒因食、宜温散、久则郁而成热、若用温剂、不助痛添病乎、古方多用栀子为君、热药为之向导、则邪易失、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若痛止恣食、病必再作也.)吐衄崩淋.血痢之病以息.(最清胃脘之血、炒黑末服、吹鼻治衄.)治心烦懊 不眠.(仲景用栀子豉汤、好古曰∶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故栀子治肺烦、香豉治肾躁、亦用作吐药、以邪在上焦、吐之则邪散、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也、按栀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热客寒.)五黄.(古方多用栀子茵陈.)五淋.目赤.紫癜白疠. 疮疡.(皮腠肺所主故也.)损胃伐气.虚者忌之.心腹痛不因火者.尤为大戒.世人每用治血.不知血寒则凝.反为败证.(本草汇曰∶治实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自能摄血、丹溪曰∶治血不可单行单止、亦不可纯用寒凉.气有余而逆为火、顺气即是降火.)内热用仁.表热用皮.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烧灰吹鼻、止衄.)


见心寒。


见心寒。


见心寒。


苦寒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下行由小便出,解三焦郁火,最清胃脘之血,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灌木)治心肺热邪曲屈下行


栀子(专入心肺)。味苦大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书言能泻心肺热邪。使之屈曲下从小便而出。(肺清则气化行。而膀胱津液。亦得由气化而化。故曰能利小便。究之皆泻肺心药耳。)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心痛以平。(心痛因热。治当用此。但丹溪谓心痛久则郁而成热。此止就其大势论耳。若使痛喜手按。及痛喜饮热汤。其痛虽久。岂可以作热治乎?仍当以脏之阴阳及今所见之兼症兼脉。以分病之是寒是热。药之宜温宜凉。则得之矣。不可以痛久成热为泥。)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栀子止治热郁之血耳。若经寒而血不归。不可妄用。本草汇曰。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能自摄血。绣窃见今医士。不论寒热虚实。但见病血。即作热治。妄用栀连芩柏。殊为可惜。)


且能治心烦懊。五黄五淋。亡血津枯。口噤目赤风疮等症。此数语业已道其大要矣。然更就其轻清以推。则浮而上者其治亦上。故能治心肺之火。而凡在上而见消渴烦燥。懊 不眠。头痛目赤肿痛等症。得此以除。(烦属气。燥属血。仲景栀子豉汤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燥。又用栀子作吐药。以散在膈之邪。即经所谓高者因而越之是也。故栀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食。)就其味苦而论。则苦而下者。其治亦下。故能泻肝肾膀胱之火。而凡在下而见淋闭便结。疸黄疝气。吐衄血痢。损伤血瘀等症。得此以泄。(易简方治衄血不止。用山栀子烧灰吹之。屡效。普济方治小便不通。用栀子仁十四个。独蒜头一个。食盐少许。捣贴脐及囊。良久即通。怪症奇方治吃饭直出。用栀子二十四个。微炒去皮。水煎服。食疗本草治下痢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服一钱匙。绣按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耳。)惟其气浮。故仲景用此以吐上焦之痰滞。惟其味苦能降。故丹溪用此以降内郁之邪耳!但治上宜生。治下宜炒宜黑。虽其上下皆入。而究则由自肺达下。故能旁及而皆治者也。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若使并非实热。概为通用。恐不免有损食泄泻之虞矣。生用。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栀子花白蕊黄仁赤,其树最喜灌溉,意在条达其性体,为心肺肝胃三脏一腑之药。惟花时不采,而采者为黄赤之实,体轻入气,而性阴又入血,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苦寒涤热,而所涤为瘀郁之热,非浮散之热,亦非坚结之热。能解郁不能攻坚,亦不能平逆,故阳明之腹满有燥屎,肺病之表热咳逆,皆非其所司。独取其秉肃降之气以敷条达之用,善治心烦与黄胆耳。心烦或懊 或结痛,黄胆或寒热不食或腹满便赤,皆郁也。心烦心下濡者为虚,胸中窒者为实。实与虚皆汗吐下后余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栀子解郁而性终下行,何以能吐?协以香豉,则一升一降,邪不任受则吐。黄胆之瘀热在表,其本在胃,栀子入胃涤热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陈辅之,则瘀消热解而疸以愈。然则栀子于肺无与乎?仲圣云∶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肺与大肠相表里,服栀子则益其大肠之寒,此可为秉金气之一证。至治肝则古方不可胜举,总不离乎解郁火。凡肝郁则火生,胆火外扬,肝火内伏,栀子解郁火,故不治胆而治肝,古方如泻青丸、凉肝汤、越鞠丸、加味逍遥散之用栀子皆是。凉膈散有栀子,以治心也。泻黄散有栀子,以治胃也。而泻白散不遴入,则以肺中气热而不涉血者,栀子不与也。本经主胃中热气,朱丹溪谓最清胃脘之血,究栀子之治,气血皆有而血分为多。然不能逐瘀血与丹皮桃仁分功;其解血中之郁热,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亦不入足太阳与手足少阳;不入足太阳,故不利小便。茵陈蒿汤所以必先煮茵陈,许学士之治酒 鼻,朱丹溪之治热厥心痛,集简方之敷折伤肿痛,皆属血中郁热。其余之治,悉可类推。


栀子(图缺),生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浓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及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深红。九月采实,曝干。南方人竞种以售利。《货殖传》云∶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言获利之博也。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而圆,小核,房七棱至九棱者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张仲景《伤寒论》及古今诸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香豉、甘草等四物作汤饮。又治大病起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并小利而愈。其方极多,不可悉载。栀子亦疗血痢挟毒热下者。葛洪方以十四枚去皮,捣,蜜丸,服如梧子三丸,日三,大效。又治霍乱转筋,烧栀子三枚,末服,立愈。时行重病后劳发,水煮十枚,饮汁温卧,彻汗乃愈,挟食加大黄别煮汁,临熟内之,合饮微利,遂瘥。



仲景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治之。


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张仲景《伤寒论》已着。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子、火炮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钱匕,服之无不效。


【气味】


苦寒无毒.轻清上行.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肺经.


【主治】


五内邪气.胃中热气.心中烦闷.除时疾热利五淋.通小便.治心烦懊 不得眠.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祛肝胆屈曲之火使之下行.凡心痛稍久.若温散之.反助火邪.栀子泻三焦之火.清胃脘之血.使邪易伏而病易退也.然本草不言栀子能吐.而仲景用为吐药何也.盖栀子本非吐药.因邪气在上拒格而不纳食.令上吐则邪因以出.所谓高者越之也.又栀子非利小便之药.而本草言能通利小便者何也.盖膀胱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栀子能导肺邪.肺清则化行.乃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先入中州故也.故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又反复颠倒心中懊 .以栀子豉汤治之.因其虚.故不用大黄之寒而有毒.反用栀子之虽寒而无毒者.乃祛胃中之热气也.


苦寒无毒。入吐剂取肥栀生用,入降火药以建栀、姜汁炒黑用。


《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 鼻白癞,赤癞疮疡。


发明 栀子仁体性轻浮,专除心肺客热。《本经》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等病,不独除心肺客热也。其去赤癞白癞疮疡者,诸痛痒疮,皆属心火也。炮黑则专泻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最清胃脘之血,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因其虚故不用大黄,即亡血亡津。内生虚热,非此不去也。治身黄发热,用栀子柏皮汤。身黄腹满小便不利,用茵陈栀子大黄汤,取其利大小便,而蠲湿热也。古方治心痛恒用栀子,此为火气上逆,气不得下者设也,今人泥丹溪之说,不分寒热通用,虚寒何以堪之?大苦大寒能损伐胃气,不无减食泄泻之虞。故仲景云,病患旧有微溏者不可与之。世人每用治血,不知血寒则凝,反为败证。治实火之吐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吐血养正为主,气壮则自能摄血,此治疗之大法,不可少违者也。


〔苦寒,入心、肺、胃三经。炒透研。〕治胸中懊 ,而眠卧不宁;疏脐下血滞,而小便不利。〔以其能清心、肺、大、小肠郁火血热故也。〕清太阴肺,轻飘而上达;〔轻飘象肺。


色赤象火,故能泻肺中之火。东垣言其入肺中血分。〕泻三焦火,屈曲而下行。〔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治胃脘火痛,〔亦治热厥心痛。〕疗酒热鼻赤,〔酒热伤肺则鼻赤,甚者延及于面。〕黄胆可理,赤目能除。〔苦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治上诸症。〕苦寒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者忌之,血虚发热者亦忌,心腹痛不因火者勿用。世人每用治血,不知血寒则凝,反为败症。凡治吐血,,当以顺气为先,气降则血自归经,此大法也。


【本经】卮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皶鼻,白赖,赤癞,创疡。一名木丹。生川谷。


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清心火而除烦郁,泻脾土而驱湿热,吐胸膈之浊瘀,退皮肤之熏黄。


《伤寒》栀子干姜汤,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煎,分三服。得吐,止后服。治太阳伤寒,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者。大下败其中气,浊阴上逆,瘀生腐败,阻隔君火,身热心烦。干姜降逆而温中,栀子吐浊瘀而除烦热也。


栀子厚朴汤,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枚。煎,分二服。得吐,止后服。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以下伤土气,中脘郁满,阳明不降,浊阴上逆,陈郁填塞,阻隔君火,烦躁不宁。枳、朴,泻满而降逆,栀子吐浊瘀而除烦也。


栀子香豉汤,栀子十四枚,香豉四两。煎,分二服。得吐,止后服。治伤寒汗下后,烦热,胸中窒者。汗下败其中气,胃土上逆,浊气填瘀,君火不得下行,故心宫烦热,胸中窒塞。香豉调中而开窒,栀子扫浊瘀而除烦热也。治阳明伤寒,下后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下伤胃气,浊阴上逆,客居胸膈,宫城不清,故生懊憹。香豉和中而下气,栀子涌浊淤而清懊憹也。治厥阴病,利后虚烦,按之心下濡者。香豉和中而泻湿,栀子决浊瘀而清虚烦也。


栀子甘草香豉汤,栀子十二枚,香豉四两,甘草二两。煎,分二服。得吐,止后服。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则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此栀子香豉证。而少气者。香豉、甘草,调胃而补中气,栀子涤浊瘀而清虚烦也。


栀子生姜香豉汤,栀子十二枚,香豉四两,生姜五两。煎,分二服。得吐,止后服。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则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此栀子香豉证。而呕者。香豉、生姜,降逆而止呕吐,栀子荡浊瘀而清虚烦也。


栀子柏皮汤,栀子十五枚,甘草一两,黄柏皮一两。治太阴伤寒,发热身黄者。湿在经络,郁而不泻,则发热身黄。甘草、柏皮,补中而清表热,栀子泻湿而退身黄也。


《金匮》栀子大黄汤,栀子十四枚,香豉一升,枳实五枚,大黄三两。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热痛者。酒疸湿热郁蒸,故心懊憹。甲木冲击,故生热痛。香豉、枳、黄,降浊而泻热,栀子清心而除懊憹也。


茵陈蒿汤,方在茵陈。治太阴病,身黄腹满,小便不利者,谷疸同此。大黄硝石汤,方在大黄。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者,皆用之,以清乙木之郁蒸,泻膀胱之湿热也。


栀子苦寒,清心火而除烦热,烦热既去,清气下行,则浊瘀自涌。若热在膀胱,则下清水道,而开淋沥。盖厥阴乙木,内孕君火,膀胱之热,缘乙木之遏陷,亦即君火之郁沦也。善医黄疸者,以此。


雷公云∶凡使,勿用颗大者,号曰伏尸栀子,无力。须要如雀脑,并须长,有九路赤色者上。


凡使,先去皮、须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一名越桃,生阳.九月采实,曝干.


《本经》原文∶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渣鼻,白癞赤癞疮疡.一名木丹.生川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鼻,白癞赤癞疮疡。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一名木丹,一名越桃。生南阳川谷,九月采实,曝干。


栀子冬不陨叶,五月感一阴之气,生花六出,洁白芬香,得金水之气也。其实结于枝梢,圆小赤色,味苦性寒,乃阴中之阳,肾之心品也,故炒黑而成离中之虚,导心火以下交于肾。元如曰∶六者,阴之终也,花多五瓣,如雪花、栀子花、玄精石,皆感阴气生成。


栀子苦寒泻肺火,更除胃热心烦 ,目赤鼻衄身发黄,止痢通淋消癞颗。


形似酒栀。味薄。无毒。阴中阳也,入手太阴经。易老云∶轻浮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泻肺中之火。


又除胃热呕哕发黄,及亡血亡津、中干内热。仲景治伤寒心下懊 、癫狂不得眠,用此吐之。因邪盛拒而不纳,吐则邪得以出,其实栀子非吐药,惟治心中烦闷耳。兼治风痰头眩,目赤面赤,鼻衄鼻 ,止痢通淋,白癞赤癞诸疮疡,亦泻肺心火耳。本经谓解大小肠热,肺清而气自顺化。治发黄者,亦除胃湿热耳。近有治阴火用童便炒黑,谓其能益少阴经血;得故纸能滋阴降火,清上固下,性虽寒而带补。《衍义》曰∶屈曲下行,降火开郁,能治块中之火。东垣云∶治脐下血滞结而不得小便。又曰∶凉心肾。是药乃上中下美剂,要之皆泻肺火,调肺气,滋肺源耳。紧小七棱者良。用仁去心胸热,用皮云肌表热,寻常生用。虚火童便炒七次至黑色。



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邪之气。胃中热气,黄色入阳明,性寒能清热。面赤,酒鼻,白癞、赤癞,疮疡。此皆肉肌之病,乃阳明之表证也。


栀子正黄,亦得金色,故为阳明之药。但其气体清虚,走上而不走下,故不入大肠而入胃,胃在上焦故也。胃家之蕴热,惟此为能除之。又胃主肌肉,肌肉有近筋骨者,有近皮毛者,栀子形开似肺,肺主皮毛,故专治肌肉热毒之见于皮毛者也。



(一)主喑哑,紫癜风,黄胆,积热心躁。〔证〕


(二)又方,治下鲜血,栀子仁烧成灰,水和一钱匕服之。量其大小多少服之。〔证〕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鼻,白癞、赤癞,疮阳川谷。九月采实,曝干。


解玉支毒。处处有,亦两三种小异,以七道者为良。经霜乃取之。今皆入染用,于药甚希。玉支即踯躅 也。


气寒,味苦,无毒。气薄味浓,气浮味降,沉也,阴之阳也。主心烦懊 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利五淋,通小便。除胸中之热甚,止胃脘之热痛。留皮去热于肌表,去皮劫热于心胸。酒炒上行,盐浸下降。入手太阴一脏,因轻浮象肺,因赤色象火,故治至高之气,而泻肺中之火也。本经不能作吐,仲景用为吐药者,为邪气在上,拒而不能纳食,令其上吐,邪始得出。经曰,在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亦不能利小便,易老用为利小便者,实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经曰,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者,此之谓也。本经又谓治大小肠热、及胃中热者,此因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于中州故焉。加生姜陈皮,治呕哕不止。加浓朴枳实,除腹满而烦。加茵陈,治湿热发黄。加甘草,治心气虚满。倘除烦躁于心内,须加香豉而建功,盖烦者,气也。躁者,血也。


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躁也。若加生姜汁,尤治心腹久疼。上焦客热善驱,五肿黄病竟解。去目赤作障,止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 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又能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驱诸火邪从小便中出,解毒汤用此,取其引诸药从膀胱中出也。研末吸鼻,能止衄血。炒黑入药,能止吐血。


主治心烦也,旁治发黄。


【考证】


大黄硝石汤证曰∶黄胆。


栀子柏皮汤证曰∶身黄。


以上二方,栀子皆十五枚。


栀子豉汤证曰∶烦。


栀子甘草豉汤,证不具也。(说在香豉部中)


栀子生姜豉汤,证不具也。(说在香豉部中)


枳实栀子豉汤,证不具也。(说在枳实部中)


栀子浓朴汤证曰∶心烦。


栀子干姜汤证曰∶微烦。


茵陈蒿汤证曰∶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以上七方,栀子皆十四枚。


栀子大黄豉汤证曰∶黄胆。


以上一方,栀子十二枚。


上历观此诸方,栀子主治心烦也明矣。发黄者,其所旁治也,故无心烦之证者而用之,则未见其效矣。


【互考】


栀子大黄豉汤,栀子十二枚。为则按∶当作十四枚,是栀子剂之通例也。


为则按∶香豉,以心中懊 为主,栀子则主心烦也。


【辨误】


本草诸说,动辄以五色配五脏。其说曰∶栀子色赤,味苦入心而治烦。又曰∶栀子治发黄,黄是土色,胃主土,故治胃中热气。学人取其然者,而莫眩其所以然者,斯为可矣。


【品考】


栀子 处处出焉。锉用。



味苦,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疗目赤热,利小便。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渣鼻,白癞赤癞,疮疡,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药性论》云∶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病。解∶玉支毒。


杀∶ 虫毒。


栀子,味苦性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疗心中懊 颠倒而不得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得利。易老有云∶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肺中之火。


(栀子一_图缺)


(栀子二_图缺)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渣鼻白癞,赤癞疮疡,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一名木丹,一名越桃。生南阳川谷。九月采实,曝干。


陶隐居云∶解玉支毒。处处有。亦两、三种小异,以七棱者为良。经霜乃取之,今皆入染用于药甚稀。玉支,即羊踯躅也。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山栀子,杀 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病。


图经曰∶栀子,生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浓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


生青熟黄,中仁深红。九月采实,曝干。南方人竞种以售利。《货殖传》云∶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言获利之博也。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为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张仲景《伤寒论》及古今诸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香豉、甘草等四物作汤饮。又治大病起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并小利而愈。其方极多,不可悉载。栀子亦疗血痢挟毒热下者。


葛末服立愈。时行重病后劳发,水煮十枚饮汁,温卧彻汗乃愈。挟食加大黄别煮汁临熟纳之合饮,微利遂瘥。


雷公云∶凡使,勿用颗大者,号曰伏尸栀子,无力。须要如雀脑,并须长有九路赤色者上。凡使,先去皮、须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食疗∶主喑哑,紫癜风,黄胆,积热心躁。又方∶治下鲜血。栀子仁烧灰,水和一钱匕,服之,量其大小多少服之。千金方∶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浓乃佳。已成疮,烧白糖灰粉之燥,即瘥。


肘后方∶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若转筋。烧栀子二七枚研末,熟水调服。


梅师方∶治火丹毒,捣和水调敷之。又方∶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物发动,以三十枚擘,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又方∶治热病新瘥,早起及多食后发。以十枚,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温服。卧令微汗,若食不消,加大黄三两。又方∶治伤寒瘥后交接发动,因欲死,眼不开,不能语。栀子三十枚,水三升,煎取一升,服。又方∶治 犬咬。栀子皮烧末,石硫黄等分,同研为末,敷疮上,日三、二敷之,瘥。博济方治冷热气不和,不思饮食,或腹痛 剌。山栀子、川乌头等分,生捣为末,以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炒生姜汤下。


如小腹气痛。炒茴香、葱、酒任下二十丸。兵部手集∶治头痛不可忍,是多风痰所致。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吐即止。胜金方∶治妇人临产痢。不限多少烧灰,细末。空心熟水调一匙头,甚者不过五服。孙尚药∶治伤寒下痢后更烦,按之心下KT 者,虚烦也。栀子十四枚,擘,豉四合,上二味以水四升,煎栀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煎取一升,去滓,分再服,得吐余勿服,呕有痈脓者脓者不可服,呕脓尽乃愈。古今录验∶秦王散胃疸食多喜饮,栀子实主之。


丹房镜源栀子柔金。


衍义曰∶栀子,仲景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治之。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张仲景《伤寒论》已着。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子火炮、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钱匕,服之无不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