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川芎

《本草便读》:川芎

《本草分经》:川芎

《本草经解》:川芎

《本草择要纲目》:川芎

《顾松园医镜》:川芎

《冯氏锦囊秘录》:川芎

《雷公炮制药性解》:川芎

《外科全生集》:川芎

《医学入门》:川芎

《药鉴》:川芎

《药性切用》:川芎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川芎

川芎(图缺)


辛甘微苦.力能解郁调经.润泽且香.功可和营理气.愈头风之偏正.性喜上升.补肝燥之虚衰.善通奇脉.温宣之性.能疏血分风寒.走窜无方.防劫阴中元气.(川芎.本名芎 .因出川地.故名川芎.至于台芎抚芎.皆因其地而名辛苦甘温.芳香润泽.血中气药也.然走散上升之性.惟血分有郁滞者最宜.至若阴虚血少.宜静不宜动者.不可用之.)


见胆和。


气温.味辛.无毒.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川芎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风为阳邪而伤于上.风气通肝.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所以中风.风邪入脑头痛也.其主之者.辛温能散也.寒伤血.血涩则麻木而痹.血不养筋.筋急而挛.肝藏血而主筋.川芎入肝而辛温.则血活而筋舒.痹者愈而挛者痊也.缓急金疮.金疮失血.则筋时缓时急也.川芎味辛则润.润可治急.气温则缓.缓可治缓也.妇人禀地道而生.以血为主.血闭不通.则不生育.川芎入肝.肝乃藏血之藏.生发之经.气温血活.自然生生不已也.


【制方】


川芎同白芍、归身、生地.名四物汤.治血虚.同甘菊、归身、生地、白芍、甘草.治血虚头痛.同归身、桂心、牛膝.治子死腹中.同续断、生地、白胶、杜仲、山萸、北味、人参、黄 、枣仁.治血崩不止.


【气味】


辛温无毒.浮而升阳也.少阳本经引经之药.又入手足厥阴气分.


【主治】


中风入脑头痛.面上游风.治一切面.一切气.一切血.破宿血.养新血.长肉诸疮疡及排脓.凡郁在中焦.须开提以升其气.解诸郁而通阴阳者.非川芎不为功.凡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也.若助清阳之气而能令气行血调者.非川芎而谁济.但单服过久.则辛喜归肺.肺气偏胜.恐金来贼木.故有暴亡之患.若配合得宜.定无此害.


〔一名川穷,辛温,入肝经。〕主头痛面风,止泪出涕多。〔辛散上升,故多有功于头面,以其能治一切风也。〕去瘀生新,〔又能治一切血疾,血活则去旧生新。〕长肉排脓。〔以其为血中气药也。〕小者名抚芎,诸郁能开,〔辛散之功。〕泻痢可止,〔左传言∶同小麦曲御湿,治河鱼腹疾。时珍用治湿泻,每加二味如神。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加芎为佐。气行血调而愈。


〕血虚头痛之圣药。诸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凡虚火上炎,呕吐咳逆者忌之。单用久服,令人暴亡。


为其辛散走泄真气故也。辛散之祸如此,司命者当知之。。


禀天之温气,地之辛味,故味辛气温无毒,气味俱阳升也。


川芎,入手少阳经、手足厥阴经。止本经头痛,血虚头痛之不可遗;散肝经诸风,头面游风之不可缺。中风入脑头痛,一切正偏俱效。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通肝经血中之气药也。治一切血,破 结宿血,而养新血,及鼻洪吐血溺血,妇人血闭无娠。治一切气,驱心腹结气,诸般积气,并胁痛。气疝,气中恶卒痛气块,排脓消瘀长肉,兼理外科,温中燥湿除寒,专除外感。得牡蛎疗头风眩晕吐逆,得细辛治金疮作痛呻吟,同地黄酒煎,禁崩漏不止,同陈艾汤调末,试胎孕有无。然气味辛散,最忌久服单服,否则走散真气,令人暴亡。抚芎主开郁宽胸,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气升而郁自散矣,故越鞠丸用之。


主治(痘疹合参) 能助清气而利头目,排脓消瘀,筋挛寒脾,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引参 而补元阳;同当归治气虚、血虚、血滞。搜肝风,润肝燥,温中散寒,开郁行气,燥湿皆不可缺,但性温能走而发散,故七日前暂为升提导引。如头面疮不起发,或作痒者尤宜。七日后少用,盖欲收敛,而恶发泄耳。且性味走窜上行,故功多于头面。若一切血症禁之,恐引火上腾,以耗阴分。


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肝经,上行头角,引清阳之气而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之血以调经。久服令人暴亡。白芷为使,畏黄连,小者名抚芎,主开郁。


按∶川芎入肝经,能补血矣,何云暴亡?以其气升阳,其味辛散,善提清气,于上部有功,然宜中病即已。若久用,则虚逆且耗,故有此患,凡气升痰喘火剧中满等证,不宜用之。


不油者佳,忌独用。主一身气血,开郁去瘀血,调经种子,排脓生肌,头风目泪,多涕,去湿。


川芎辛温行血气,止头疼破血海瘀,更散心郁治痈疽,风寒湿痹亦能去,叶名蘼芜治老风,又主咳逆及蛊疰。


芎,穹也,至高之位,性主头病,故名。无毒。浮而升,阳也。入手足厥阴,少阳本经药。主血虚中风,入脑冷痛,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东垣所谓上行头角,助清阳之气而止痛是也。主妇人经闭无子。


或崩中不止,或胎动不安,子死腹中,或胎衣不下,或产后血晕,破瘀血,养新血,一切衄吐溺血皆治。东垣所谓下行血海,养新生之血而调经是也。丹溪云∶川芎味辛,但能升散而不能下守,血贵宁静而不贵躁动,四物汤用之,以行血药之滞耳,岂有辛散而能养下元之血哉?愚谓东垣、丹溪原不相背,盖行滞破瘀而后新生之血可养。丹溪又曰∶痈疽诸疮肿痛药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能散火邪耳。又开郁行气,止胁痛、心腹坚痛,诸寒冷气,疝气,亦以川芎入心助行气血而邪自散也。古人所谓血中气药,信哉!一切风寒湿痹、气痹、血痹、腰脚软弱、半身不遂皆治。《日华》云∶治一切血,一切气,一切风,一切劳损。但单服、多服、久服则走泄真气,多致暴亡。川产形块重实色白者良。水洗,略炒或蒸。生用痹皮风。自芷为使。得细辛疗金疮止痛,得牡蛎疗头风吐逆。蘼芜,辛温无毒。主身中老风、头中久风、风眩。又治咳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疰。


四五月采苗,阴干。


气温,味辛,无毒,气浓味薄,升也,阳也。血药中用之,能助血流行,奈过于走散,不可久服多服,中病即已,过则令人暴卒死。能止头疼者,正以有余,能散不足,而引清血下行也。古人所谓血中之气药者,以能辛散,又能引血上行也。痈疽药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能散故耳,盖心帅气而行血,川芎入心,则助心帅气而行血,气血行,则心火散,邪气不留,而痈疽亦散矣。东垣谓下行血海者,非也。何者?血贵宁静,不贵疏动,川芎味辛性温,但能辛散,而不能下守,胡能下行以养新血哉,即四物汤中用之,特取辛温以行地黄之滞耳。痘家血不活者,用杏仁汁制之,加少许,以行肌表之血,何也?盖芎之辛,但能行血,单用恐成内燥


辛温升浮,入手足厥阴,为足少阳引经。升清阳而开诸郁,润肝燥而补肝虚,上行头下行血海,乃搜风散滞,止痛调经之专药。但辛窜之剂,气升火炎者,忌单服、久服,暴亡。


川芎,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二∶上行头角,助元阳之气而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之血以调经。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