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赤石脂

《本草备要》:赤石脂

《本草便读》:赤石脂

《本草崇原》:赤石脂

《本草从新》:赤石脂

《本草分经》:赤石脂

《本草分经》:赤石脂

《本草撮要》:赤石脂

《本草经解》:赤石脂

《本草蒙筌》:赤石脂

《本草求真》:赤石脂

《本草思辨录》:赤石脂

《本草图经》:赤石脂

《本草衍义》:赤石脂

《本草择要纲目》:赤石脂

《本经逢原》:赤石脂

《得配本草》:赤石脂

《顾松园医镜》:赤石脂

《长沙药解》:赤石脂

《冯氏锦囊秘录》:赤石脂

《雷公炮制药性解》:赤石脂

《名医别录》:赤石脂

《千金翼方》:赤石脂

《医学入门》:赤石脂

《药笼小品》:赤石脂

《药性切用》:赤石脂

《药征续编》:赤石脂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赤石脂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赤石脂

《证类本草》:赤石脂


重,涩,固大小肠


甘而温,故益气生肌而调中。酸而涩,故收湿(《独行方》∶ 末,治小儿脐中汁出、赤肿)止血而固下(《经疏》云∶大、小肠下后虚脱,非涩剂无以固之。其他涩药轻浮,不能达下,惟赤石脂体重而涩,直入下焦阴分,故为久痢、泄癖要药。仲景桃花汤用之,加干姜、粳米)。疗肠癖泄痢,崩带遗精,痈痔溃疡,收口长肉,催生下胞(《经疏》云∶能去恶血,恶血化,则胞胎无阻。东垣云∶胞胎不出,涩剂可以下之。又云∶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细腻粘舌者良。赤入血分,白入气分(五色石脂入五脏)。研粉,水飞用。恶芫花。畏大黄。


赤石脂(图缺)


固大肠.治久痢肠红.疗崩带淋漓.甘酸温肾.养心气.可和营敛血.涂癞风蚀烂.敷贴生肌.(赤石脂此石其性最粘而有脂.用以固济炉鼎甚良.其味甘酸.其质重镇.凡用药治病.皆宜察形观色.度其性味.审其寒温.自有得心应手之妙.不必拘拘乎本草诸说.总之其治能入心肾大肠血分.其功不外乎固涩重镇.足以尽之.)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黄胆,泄痢,肠癖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疮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色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


(《本经》概言五色石脂,今时只用赤白二脂。赤白二脂,赤中有白,白中有赤,总名赤石脂。不必如《别录》分为二也。始出南山之阳,及延州、潞州、吴郡山谷中,今四方皆有。此石中之脂,如骨之髓,故揭石取之以理腻粘舌缀唇者为上。)


石脂乃石中之脂,为少阴肾脏之药。又,色赤象心,甘平属土。主治黄胆、泄痢、肠癖浓血者,脾土留湿,则外疸黄而内泄痢,甚则肠癖浓血。石脂得太阴之土气,故可治也。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者,少阴脏寒,不得君火之阳热以相济,致阴蚀而为下血赤白,邪气痈肿而为疽痔。石脂色赤,得少阴之火气,故可治也。恶疮、头疡、疥瘙者,少阴火热不得肾脏之水气以相滋,致火热上炎,而为恶疮之头疡疥瘙。石脂生于石中,得少阴水精之气,故可治也,久服则脂液内生,气血充盛,故补髓益气。补髓助精也,益气助神也,精神交会于中土,则肥健不饥,而轻身延年。《本经》概言五色石脂,故曰各随五色补五脏。


重、涩、固大小肠.


甘温酸涩.能收湿止血而固下.(经疏云∶大小肠下后虚脱、非涩剂无以固之、其他涩药、轻浮不能达下、惟赤石脂体重而涩、直入下焦阴分、故为久痢泄 要药.)疗肠 泄痢.崩带遗精.痈痔溃疡.收口长肉.催生下胞.(经疏云∶能去恶血、恶血化则胞胎无阻、东垣曰∶胞胎不出、涩剂可以下之、又云∶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胞衣、无推荡之峻.)细腻入气分.(五色石脂、各入五脏.)研粉.(亦有 者.)水飞.


畏芫花.恶大黄、松脂.(经水过多、赤石脂、破故纸等分为末、米饮下二钱.)


甘温,酸涩体重,固大小肠,直入下焦阴分,而固下收湿止血,催生下胞衣,为久痢泄 要药。


见大肠和。


味甘温酸涩.入手足阳明经.功专浓肠止利.得干姜粳米治下利脓血.得蜀椒附子治心痛彻背.得故纸等分为末.米饮下.治经水过多.研粉或 研.水飞用.畏芫花.恶大黄松脂.


气大温.味甘酸辛.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肠 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人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火)


赤石脂气大温.禀天春夏木火之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络经.味甘酸辛无毒.得地中东西土木金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土、手阳明燥金大肠.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心包络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代心君行事之府也.石脂气味酸温.则条畅心包络.而心君之气得所养矣.肝开窍于目.辛温疏达.则肝和而目明.精者五脏阴气之华也.甘酸之味可以益阴.所以益精而补髓也.腹者太阴经行之地.太阴为湿土.土湿而寒则痛.石脂气温.温能行寒去湿.所以主之也.胃与大肠为阳明燥金.阳虚不燥.则肠 下利.石脂温辛收涩.故主下利及小便利.盖涩可以固脱也.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火有虚实.实火可泻.虚火可补.心包络代君行事.其气味酸温.可补心包络之火也.肝藏血.肝血不藏.则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矣.味甘酸可以藏肝血.气温可以达肝气.所以主之也.久服补益阳明.阳明经行于面.所以好颜色.肾为悭藏而藏智.酸收益阴.所以益智.阳明胃气充益.所以不饥而延年也.


【制方】


赤石脂同炮姜、粳米.名桃花汤.治痢下脓血.专为末酒服.治痰饮.同炮姜蒸饼丸.名桃花丸.治痢下白冻.



味甘、酸、辛,气温。无毒。多产泰山,无时收采。种有五色,实共一名。虽各补脏不同,总系收敛之剂。可以隅反,不必概言。形赤粘舌为良,火 醋淬才研。畏芫花莫见,恶大黄松脂。凡百溃汤收口长肉,但诸来血止塞归经。养心气涩精,住泻痢除痛。(白者入大肠经,止泻尤妙。)


(石)入大肠血分固脱


赤石脂(专入大肠)。与禹余粟壳。皆属收涩固脱之剂。但粟壳体轻微寒。其功止入气分敛肺张仲景用桃花汤治下痢便脓血。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禹余甘平性涩。其重过于石脂。此则功专主涩。其曰镇坠。终逊禹余之力耳。是以石脂之温。则能益气生肌。石脂之酸。则能止血固下。至云能以明目益精。亦是精血既脱。得此固敛。始见目明而精益矣。催生下胎。亦是味兼辛温。化其恶血。恶血去则胞与胎自无阻耳。故曰固肠。有之能。下胎。不无推荡之峻。细腻粘舌者良。(时珍曰。石脂虽五种。而性味主治不甚相远。)赤入血分。白入气分。研粉水飞用。恶芫花。畏大黄。


石脂揭两石中取之。邹氏云∶两石必同根歧出而相并,脂者粘合两石之胶,故所治皆同本异趋而不相浃之病,得此乃汇于一处,专力以化之。仲圣所用石脂四方,固与邹说符合。


刘潜江不以东垣、海藏、濒湖、仲醇专主收涩为然,就本经补髓益气鬯发其义,虽不如邹氏之亲切证明,而所见自超。抑愚窃有以伸之∶别录于赤石脂曰补髓好颜色,则其补髓确是脑髓,与白石脂之补骨髓有别,本经且主头疡;何东垣但以为性降乎。夫髓生于精,精生于谷,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是中土者生精化髓之源也。而石脂味甘大温,补益脾胃,质粘能和胃阴,性燥复扶脾阳。其所以上际,则辛入肺为之。所以至脑,则酸入肝为之。(外台述删繁论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石脂确有补脑髓之理,千金赤石脂散,治冷冻饮料过度,致令脾胃气弱,痰饮吐水无时,本事方云试之甚验,盖即邹氏所谓联合其涣散者,谓石脂为胃药非脾药可乎。夫下之精秘,则上之髓盈。石脂补髓,亦半由于秘精。


秘精易而补髓难,故本经别录,皆于补髓上冠以久服字。千金羌活补髓丸不收石脂,而无比山药丸,曰此药通中入脑鼻必酸痛勿怪。入脑自指石脂,而石脂未尝专任,可知虚损之难疗而无近效也。


赤石脂(图缺),生济南、射阳及泰山之阴。苏恭云∶济南泰山不闻出者,惟虢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慈州吕乡县并有,及宜州诸山亦出,今出潞州。以色理鲜腻者为胜,采无时。古人亦有单服食者。《乳石论》载服赤石脂,发则心痛,饮热酒不解,治之用葱豉绵裹,水煮饮之。


《千金翼》论曰治痰饮吐水无时节者,其源以冷冻饮料过度,遂令脾胃气羸,不能消于饮食,饮食入胃,则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自任,稍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淡水,又不下痢,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淡饮,服诸药不效,用此方遂愈。其杂诸药用者,则张仲景治伤寒下痢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其方用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干姜一两,粳米半升,以水七升煮之,米熟为准,去滓,每饮七合,内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日三愈。止后服,不尔尽之。又有乌头赤石脂丸,主心痛彻背者。乌头一分,附子二分,并炮,赤石脂、干姜、蜀椒各四分。五物同杵末,以蜜和丸,大如梧子,先食服一丸,不知,稍增之。



今四方皆有,以舌拭之,粘着者为佳。有人病大肠寒滑,小便精出,诸热药服及一斗二升,未甚效。后有人教服赤石脂、干姜各一两,胡椒半两,同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饭前米饮下五七十丸。终四剂,遂愈。


【气味】


甘酸辛大温无毒.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


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肠癖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补五脏虚乏.补心血.生肌肉.浓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甘酸辛温,无毒。五色石脂并温,无毒。


《本经》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肠 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


发明 赤石脂功专止血固下。仲景桃花汤治下利便脓血者,取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而固肠胃也。火热暴注;初痢有积热者勿用。《本经》养心气,明目益精,是指精血脱泄之病而言,用以固敛其脱,则目明精益矣。疗腹痛肠 等疾,以其开泄无度,日久不止,故取涩以固之也。治产难胞衣不出,乃指日久去血过多无力迸下,故取重以镇之也。东垣所谓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


设血气壅滞而胞衣不出,又非石脂所宜也。其白者敛肺气、涩大肠。《金匮》风引汤用之专取以杜虚风复入之路也。青者入肝,黄者入脾,黑者入肾,总取治崩利水之功,各随其色而用之。


畏芫花、豉汁。恶大黄、松脂。


甘、酸、温涩。入手少阴、足阳明经。浓肠胃,除水湿。收脱肛,止崩带,下胞胎,补心血,生肌肉。(能助火以生土,故长肌肉。)得干姜、胡椒,醋糊丸,治大肠寒滑,小便精出。配干姜、粳米,治久痢脓血。(以其直入下焦,故为久痢之要药。)配破故纸,治经水过多。配伏龙肝为末,敷脱肛。配牡蛎、盐,糊丸,治小便不禁。佐川椒、附子,治心痛彻背。研末敷脐,止汗。


赤入血分,白入气分,粘舌者良。 ,醋淬研,水飞用。非寒痢白积不宜用,初病湿热者禁


〔辛甘酸温,入心、肾、胃、大肠四经。研细宜调服。〕止久痢泄泻,除崩淋赤滞。〔下焦虚脱,无以闭藏,他药固涩,性多轻浮,惟此体重性涩,能直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吐饮无时,小便不禁,调服即止,〔有人频吐稀清痰水,诸药不效,服此而愈。〕肛门下脱,肌肉难生,敷之立效,〔一切疮痈不敛,赤石脂研末掺之,即生肌如神。〕痢疾积滞未尽,服之有祸。。


【本经】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创,头疡,疥搔。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生山谷中。


味甘、酸、辛,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经。敛肠胃而断泄利,护心主而止痛楚。


《伤寒》桃花汤,干姜三两,粳米一升,赤石脂一斤,用一半研末。水七升,煮米熟,去渣,温服七合,入赤石脂末方寸匕。治少阴病,腹痛下利,小便不利,便脓血者。以水土湿寒,脾陷肝郁,二气逼迫,而腹为之痛。木愈郁而愈泄,水道不通,则谷道不敛,膏血脱陷,凝瘀腐败,风木摧剥,而下脓血。粳米补土而泻湿,干姜温中而驱寒,石脂敛肠而固脱也。


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一斤,禹余粮一斤。治伤寒下利不止,利在下焦,服理中汤,利益甚者。己土湿陷,庚金不敛,则为泄利。而己土湿陷之利,其病在中,理中可愈,庚金不敛之利,其病在下,理中不能愈。石脂、余粮,涩滑而断泄利也。


乌头赤石脂丸方在乌头。用之治心痛彻背,以其保宫城而护心君也。


赤石脂酸收涩固,敛肠住泄,护心止痛,补血生肌,除崩收带,是其所长。最收湿气,燥脾土,治停痰吐水之病。更行瘀涩,破凝滞,有催生下衣之能。兼医痈疽、痔瘘、反胃、脱肛之证。


禀土金之气,色赤则象火,故味甘、酸、辛,气大温,无毒。气薄味浓,降而能收,阳中阴也。入手阳明大肠,兼入手足少阴经。味涩可以去脱,色赤可以入血,甘温可以补中,所以为阴分收敛补益及涤除温热之用也。


赤石脂,系收敛之剂。火锻醋淬,研碎,百溃疡疽,收口长肉,一切来血,止塞归经,养心气塞精,住泻痢除痛。治肠癖 下,崩带脱肛,取色赤以和畅血脉。且体重而涩,直入下焦,以收敛也。治胞衣不下者,取体质之重,兼辛温而使恶血化也。故云∶“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胞衣无推荡之峻”。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疮胃虚泻痢不止者,权用人丸药,为去脱收涩之方,宜红醋淬用之。


味甘,性平无毒,入心经。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下痢,痈疽疮痔,女子崩漏产难,下胞衣,恶大黄及松脂,畏芫花。


按∶石脂色赤,宜入心经,腹痛诸证,皆火为之殃,崩漏诸证,皆血为之祸,心主血属火,得石脂以疗之,而更何庸虞哉?


味甘、酸、辛,大温,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治腹痛,泄 ,下痢赤白,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延年.生济南、射阳,及太山之阴,采无时.(恶大黄,畏芫花.)


味甘酸辛,大温,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泻 ,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生济南,射阳及太山之阴,采无时。


赤石脂甘酸且温,生肌敛口疮无痕,固肠胃又涩精血,下胎衣为入心源。白者性味俱相似,青黄黑各应脏论。


赤以色言,脂乃石之膏粘也,无毒。降也,阳中之阴也。敷痈疽、疮疖、痔 ,排脓止痛,生肌敛口,固肠胃,疗腹痛泄 、寒滑疳泻、下痢赤白、涩精益精,止小便利及淋沥。又止吐血、衄血及女子崩中漏下,难产胞衣不下。经云∶涩可去脱。石脂为收敛涩剂,而又能催生下胞衣者,何也?盖赤脂入丙,白脂入庚故也。所以赤者主养心气,镇惊悸。凡使,色理鲜腻粘舌者佳。火通赤,放冷细研,水飞三次。晒干。恶大黄,畏芫花。白石脂,味甘、酸,平,无毒,主养肺。青石脂,味酸,平,无毒,主养肝胆气。黄石脂,味苦,平,无毒,主养脾气。黑石脂,味咸,平,无毒,主养肾气,强阴。


《图经》云∶五色石脂,主治并同,后人分之,今惟用赤白二种,余不复识,制法同上。曾青、燕屎为使。恶松脂、细辛。畏黄芩、黄连、甘草。得浓朴并米饮,止便脓。


甘温酸涩。


能收湿,止血固下,疗肠癖泻痢久不愈。


甘温微涩,入血分而涩血止利,固下定崩。醋 细研用。


主治水毒下利。故兼治便脓血。


【考证】


桃花汤证曰∶下利便脓血。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曰∶下利不止。


上二方,赤石脂各一斤。


乌头赤石脂丸,证不具。


上一方,赤石脂一两。


据此三方,则赤石脂,治水毒下利不止便脓血明矣。


【互考】


赤石脂配干姜,则治腹痛下利。若无腹痛,则不配干姜。


乌头赤石脂丸,证不具。但云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虽然,此方岂惟治心背彻痛乎?后世误载之《金匮要略·心痛》病篇内。故世医皆以为但治心痛之方也。 按∶此方本当在六经病篇内,某证条下,而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矣。今详前后之条,及病证方法,盖厥阴病,蛔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下利恶寒者主之。当是同甘草粉蜜汤,大建中汤等,在乌梅丸之前后矣。《外台秘要》第七心背彻痛方内曰∶仲景《伤寒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小注云∶出第十五卷中。然则是本《伤寒论·蒸阴病》篇内方,而必有前后之证存矣。何以言之?则蜀椒治蛔厥。干姜治下利腹痛,乌头、附子,并治四肢厥逆,赤石脂惟治下利。由此观之,此方岂惟治心背彻痛乎?余尝疑乌梅能治蛔,故蛔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则此方不可无乌梅矣。然则乌头是乌梅之误矣乎?凡仲景之方,无乌头、附子并用者,则益知乌头是乌梅之误矣。 又按∶《外台秘要》第七久心痛方内,有范汪疗久心痛方,又名乌头赤石脂丸。方内有桂心,(桂心即桂枝,唐方皆以桂枝为桂心)无附子,此为异耳。或疑附子是桂枝之误矣乎?桂枝能治上冲而厥者,乌头、附子,本同物同功,并存以俟明者试效而已。


桃花汤方曰∶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是分赤石脂一斤以为各半斤。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取七合,又取半斤赤石脂末内方寸匕,温服,一日三服。后内赤石脂末方寸匕者,未知何故也,宜随仲景之法施之。《外台秘要》引崔氏方,阮氏桃花汤,分两法,则与此不同,可考。


【品考】


赤石脂理腻粘苦缀唇,鲜红桃花色者为上品,近年佐渡州所产者是也。凡方有桃花名者,以


味甘酸辛,大温,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 ,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痔疮,女子崩漏中下,产难胞衣不下。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药性论》∶君。补五脏虚乏。一云∶治痰饮吐水及伤寒下痢,又治大肠寒滑、小便精出。恶∶大黄、松脂。畏∶芫花。


赤石脂,味甘酸,性温无毒。降也,阳中之阴也。其用有二∶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


(赤石脂_图缺)


味甘、酸、辛,大温,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 ,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生济南、射阳及泰山之阴。采无时。(恶大黄,畏芫花。)


唐本注云∶此石济南太山不闻出者,今虢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及慈州吕乡县并有,色理鲜腻,宜州诸山亦有。此五石脂中,又有石骨,似骨,如玉坚润,服之力胜钟乳。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赤石脂,君,恶松脂,补五脏虚乏。


图经曰∶赤石脂,生济南、射阳及泰山之阴。苏恭云∶济南泰山不闻出者,唯虢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慈州吕乡县并有,及宜州诸山亦出,今出潞州。以色理鲜腻者为胜。采无时。古人亦有单服食者。《乳石论》载服赤石脂,发则心痛,饮热酒不解,治之用葱豉绵裹,水煮饮之。《千金翼》论曰∶治痰饮吐水无时节者,其源以冷冻饮料过度,遂令脾胃气羸,不能消于饮食,饮食入胃,则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自任,稍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淡饮,服诸药不效,用此方遂愈。其杂药用者,则张仲景治伤寒下痢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其方用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干姜一两,粳米半升,以水七升煮之,米熟为准,去滓,每饮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服,日三愈。止后服,不尔,尽之。


又有乌头赤石脂丸,主心痛彻背者。乌头一分,附子二分,并炮,赤石脂、干姜、蜀椒各四分,五物同杵末,以蜜和丸,大如梧子,先食服一丸,不知,稍增之。


斗门经∶治小儿疳泻。用赤石脂杵罗为末如面,以粥饮调半钱服,立瘥。或以京芎等分同服,更妙。


衍义曰∶赤石脂,今四方皆有,以舌试之,粘着者为佳。有人病大肠寒滑,小便精出,诸热药服及一斗二升,未甚效。后有人教服赤石脂、干姜各一两,胡椒半两,同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饭前米饮下五、七十丸,终四剂,遂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