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茺蔚子

《本草乘雅半偈》:茺蔚子

《本草崇原》:茺蔚子

《本草经集注》:茺蔚子

《本草图经》:茺蔚子

《本草衍义》:茺蔚子

《得配本草》:茺蔚子

《名医别录》:茺蔚子

《千金翼方》:茺蔚子

《千金翼方》:茺蔚子

《医学入门》:茺蔚子

《新修本草》:茺蔚子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茺蔚子

《证类本草》:茺蔚子

(本经上品)


【气味】辛甘,微温,无毒。


【主治】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


【核】曰∶茺蔚即益母。尔雅名萑、 。刘歆云∶萑,臭秽也。臭秽,即茺蔚。陆机云∶,益母也。益母,即茺蔚。故曾子见之而感思也。古用实,今用草。盖茺蔚专精在实,取充盛密尉之义。用草则舍密从疏矣。出海滨池泽,今园圃田野,近水湿处甚繁。二月生苗,如嫩蒿状;入夏渐高至三四尺,茎四棱,如黄麻茎。叶尖岐如蓍艾叶。茎有节,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开小花,红紫色,亦有白色者。每萼内有细子四粒,粒似蒿子,色黑褐,有三棱,药肆中往往作巨胜子货之。生时微臭,夏至后茎叶皆枯,根色白也。修治,微炒发香,或蒸熟,向日中曝干,舂簸去壳取仁,伏 ,制砂,白花者良。


先人云∶生成止在三春,具备肝木体用,诚生荣之物,益母之珍也。


【 】曰∶生成在春,节穗森荣,实作三棱,合天三生木,得木体之全,具五行之相,大益肝胆者也。茺蔚之名,言能自上按下,从内彻外,丰美备足。何也?十一脏腑,取决甲胆故尔。故主上明眼目,下输水气,内益精髓,外固形骸。益母者,胎从厥阴始结,产自少阳发伸,娠前娠后,靡不以肝胆为刍狗者。种种功力,悉以充肝之用,尉木之体,玩索解分,自(胎从厥阴始结,指巳亥作胞胎,产自少阳发伸,指寅申之甲拆。)


气味辛甘,微温,无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


(茺蔚《本经》名益母,又名益明。《尔雅》名 。今处处有之,近水湿处甚繁。春生苗如嫩蒿,入夏长三四尺,其茎方,其叶如艾,节节生穗,充盛蔚密,故名茺蔚。五月采穗,九月采子,每萼内有细子四粒,色黑褐。)


茺蔚茎叶甘寒,子辛温。《本经》辛甘微温,概苗实而言也。茎方子黑,喜生湿地,禀水土之气化,明目益精,得水气也。除水气,土气盛也。久服则精气充尉,故轻身。



味辛、甘,微温、微寒,无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气。治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久服轻身。茎∶主治瘾疹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一名贞蔚。生海滨池泽,五月采。


今处处有。叶如荏,方茎,子形细长三棱。方用亦稀。(《大观》卷六,《政和》一五三页)


茺蔚子(图缺),生海滨池泽,今处处有之。谨按《毛诗》云∶中谷有 (他回切)。《尔雅》云∶萑(音佳), 。郭璞云∶今茺蔚也。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陆机云∶《韩诗》及《三苍》皆云∶ ,益母也。故曾子见之感恩。刘歆亦谓∶ ,臭秽。臭秽即茺蔚也。今园圃及田野见者极多,形色皆如郭说。而苗叶上节节生花,实似鸡冠,子黑色,茎作四方棱。五月采。又云九月采实,医方中稀见用实者。唐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法,五月五日采根苗具者,勿令着土,曝干捣罗,以水和之。令极熟,团之如鸡子大,再曝,仍作一炉,四曝开窍,上下置火。安药中央,大火烧一炊,久即去大火,留小火养之,勿令绝。经一伏时出之,瓷器中研治下筛,再研,三日收之,使如澡豆法。《广济方》疗小儿疳痢困垂死者,取益母草煮食之,取足,瘥止,甚佳。韦丹治女子因热病,胎死腹中,捣此草并苗,令熟,以少许暖水和,绞取汁,顿服,良。又主难产,捣取汁七大合,煎半,顿服,立下。无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又名郁臭草,又名苦低草。亦主马啮,细切此草,和醋炒,敷之良。



叶至初春亦可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唐武后九烧与灰入紧面药。九烧之义,已具冬灰条中。


即益母子


制硫黄、砒石。


辛、甘、微温。入足厥阴经血分。除风热,明眼目,调经水,惟子为良。治疮肿,消水气,行郁血,茎叶为良。


或炒用,或蒸熟烈日晒燥用。禁用与益母草同。


味甘,微寒,无毒,主治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一名贞蔚.生海滨.五月采.


《本经》原文∶充蔚子,味辛,微温.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茎,主瘾疹痒,


味辛甘,微温,微寒,无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气。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久服轻身。


味辛甘,微温,微寒,无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气。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久服轻身。



主瘾疹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一名贞蔚。生海滨池泽,五月采。


茺蔚子味甘辛温,行血养血解心烦,逐水去风止损痛,女药称仙号返魂,茎可洗疮花治带,叶敷诸疮可无痕。


茺,充实也;蔚,盛貌。无毒。善行瘀血,养新血。治血逆心烦,益心力,逐水气浮肿,去风热疮毒。


治折伤内损有瘀,天阴则痛。兼能明目养精,除大热头痛。一名益母者,善救胎前因热病子死腹中,难产,产后血胀血晕,产前诸疾,求嗣调经,无所不效,故曰妇人仙药。单用煎膏,号曰返魂丹,详七卷。茎,煎汤,洗瘾疹瘙痒;若初生小儿浴之,不生疮疥。花,治妇人赤白带下,每末二钱,空心温汤下。叶,治小儿疳痢垂死、大人痔疮,煮粥或取汁饮之。疔肿、乳痛、丹毒、诸恶疮疖、蛇毒,已破未破,捣汁内服、外敷。


面上风刺。为末,用面汤调,烧灰涂之。亦制硫黄。子、苗,入洗面药,令光泽。小儿 耳,取汁滴之。治马咬,和醋炒为末封之。初春亦可取作菜食。治病,花、茎、子、叶同功。



味辛、甘,微温、微寒,无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气,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久服轻身。茎,主瘾疹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一名贞蔚。生海滨池泽,五月采。


今处处有。叶如荏,方茎,子形细长三棱。方用亦稀。


〔谨案〕捣茺蔚茎,敷疔肿,服汁使疔肿毒内消。又下子死腹中,主产后血胀闷,诸杂毒肿、丹游等肿。取汁如豆滴耳中,主 耳。中虺蛇毒敷之良。


味辛甘,微温,微寒、无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气,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日云∶治产后血胀,及治勒乳痛成痈。一云∶治折伤瘀血及小儿疳痢、痔疾。茎∶主瘾疹可作汤浴之。一名益母,一名益明,生海滨池泽,五月采。一云∶捣茎敷疔肿,服汁内消,又下子死腹中。


(茺蔚子_图缺)


味辛,甘,微温、微寒,无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气,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久服轻身。


茎 主瘾疹(上音瘾,下音诊)痒,可用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一名贞蔚。


生海滨池泽。五月采。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叶如荏,方茎,子形细长、三棱。方用亦稀。唐本注云∶捣茺蔚茎敷疔肿,服汁使疔肿毒内消。又下子死腹中,主产后血胀闷,诸杂毒肿、丹油等肿。取汁如豆滴耳中,主 耳。中虺蛇毒敷之良。今按陈藏器本草云∶此草,田野间人呼为郁臭草,本功外,苗、子入面药,令人光泽。亦捣苗敷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又按别本注云∶其子状如菥 子而稍粗大,微有陈气,作煎及捣绞取汁服之,下死胎也。臣禹锡等谨按尔雅释草注云∶萑。今茺蔚也。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


又名益母。疏引刘歆曰∶萑,臭秽。臭秽即茺蔚也。日华子云∶治产后血胀,苗、叶同功。乃益母草子也。节节生花如鸡冠,子黑色,九月采。


图经曰∶茺蔚子,生海滨池泽,今处处有之。谨按《毛诗》云∶中谷有 (他回切)。《尔雅》云∶萑(音隹), 。郭璞云∶今茺蔚也。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陆机云∶《韩诗》及《三苍》皆云,益母也。故曾子见之感恩。刘歆亦谓∶ ,臭秽。臭秽即茺蔚也。今园圃及田野见者极多,形色皆如郭说,而苗叶上节节生花,实似鸡冠子,黑色,茎作四方棱,五月采。又云九月采实,医方中稀见用实者。唐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法∶五月五日采根苗具者,勿令着土,曝干捣罗,以水和之,令极熟,团之如鸡子大,再曝,仍作一炉,四旁开窍,上下置火,安药中央,大火烧一炊久,即去大火,留小火养之,勿令绝。经一复时出之,瓷器中研治筛,再研三日,收之,使如澡豆法。《广济方》∶疗小儿疳痢困垂死者,取益母草煮食之,取足,瘥止,甚佳。韦丹治女子因热病胎死腹中,捣此草并苗令熟,以少许暖水和,绞取汁,顿服,良。又主难产,捣取汁七大合煎半,顿服,立下。无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又名郁臭草,又名苦低草。亦主马啮,细切此草和醋炒,敷之良。


圣惠方∶治妇人勒乳痛成痈。益母为末,木调涂乳上一宿,自瘥。生捣烂用之亦得。又方∶治产后血不下。益母捣绞汁,每服一小盏,入酒一合,温搅匀服。外台秘要∶治折伤内损有瘀血,每天阴则痛,兼治产妇诸疾神方∶三月采益母草,一名负担,一名夏枯草,洗择令净,于箔上摊曝令水干,则用拔断,可长五寸以来,勿用刀,即置锅中,以水二硕以来,令草上水深二、三寸,煎煮,候益母烂,水三分减二,漉出草,取五、六斗汁,泻入盆中,澄之半日以来,以绵滤取清汁,盆中滓淀尽弃之。其清汁于小釜中,慢火煎取一斗以来如稀饧。每取梨许大,暖酒和服之,日再服。以和羹粥并可。如远行,不能稀煎去,即更炼可丸得。每服之,七日内则疼痛渐瘳,七日平复。或有产妇恶露不尽及血晕,一、二服瘥。其药治风,益心力,无忌。肘后方∶治一切产后血病,并一切伤损。益母草不限多少,竹刀切,洗净,银器内炼成膏,瓷器内封之,并以酒服,内损亦服。孙真人治马咬方∶益母草细切,和醋炒,封之。食医心镜∶治小儿疳痢,痔疾。以益母草叶煮粥食之,取汁饮之亦妙。简要济众∶新生小儿浴法∶益母草五两锉,水一斗,煎十沸,温浴而不生疮疥。斗门方∶治疖子已破,用益母捣敷疮,妙。丹房镜源烧益母灰,用面汤溲,烧之遍,治面上风刺,亦制硫黄。集验方∶治妇人带下赤白色,益母草花开时,采捣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汤调下。子母秘录∶治产后血晕,心气绝。


益母草研绞汁,服一盏,妙。又方∶治小儿疳。益母草绞汁,稍稍服。


衍义曰∶茺蔚子,叶至初春,亦可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唐武后九烧此灰,入紧面药。


九烧之义,已具冬灰条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