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茶茗

《本草蒙筌》:茶茗

《本草求真》:茶茗

《冯氏锦囊秘录》:茶茗

《雷公炮制药性解》:茶茗

《医学入门》:茶茗


味甘、苦,气微寒。无毒。江淮闽浙俱有,蒙山中顶独佳。(《茶谱》云∶雅州蒙山有五顶,顶上各有茶园。其四顶茶园采摘不废,惟中顶草木繁密,云雾遮蔽,鸷兽时出,人迹罕到。春分前后,多构人力,俟雷发声,并步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饮,即驱宿疾,二两轻身,三两换骨,四两成地仙。予闻此言,初未全信,近见土人带有真者,欲售,其价极贵,其状与石藓颇类似,非原摘嫩芽,疑必制造殊异。故尔少取煎饮,气味果奇,始知前语不诬,无怪显名而传远也。)早采细者曰茶,(芽如雀舌麦颗,虽甚细嫩,犹未称善。又种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微精如针,是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余故也。)晚采粗者曰茗。(茶之粗者,多杂木叶,不可不择。故经云∶粗者损人,细者益人。一说∶春分以前采者曰茗,以后采者曰茶。)入二经络,手足厥阴。专清头目利小便,善逐痰涎解烦渴。下气消宿食,除热治 疮。姜连(生姜、黄连)同煎,止赤白下痢;香油调末,敷汤火炮煨。眼目疼嚼贴两 ,暑天泻少加醋吞。热服宜,冷服忌。(冷则聚痰。)多服少睡,久服消脂(令人瘦。)


唐·毋 云∶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损多益少,观此足征。


(谟)按∶茶茗所治,《本经》以清头目为上,后医坚执《素问》苦以泄之之说。乃云其体下行,如何头目得清也?殊不知,头目不清,多由热气上熏,用苦泄之,则热降而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孽初萌,正得春生之气,是以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者也。故云∶清利头目,有何悖乎?


(味)清胃肾火


茶茗(专入胃肾)。大者为茗。小者为茶。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克足。纤芥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涤。炙爆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属滞。属湿。)头目不清。(属热。)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便血吐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能有效。(汤液云。茶苦寒下行。如何是清头目。蒙筌曰。热下降。则上自清矣。)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损神。)久服瘦人。(伤精。)至于空心饮茶。既直入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阳脏服之无碍。阴脏服之不宜。)


万不宜服。茶之产处甚多。有以阳羡名者。谓之真岩茶。治能降火以清头目。有以腊茶名者。以其经冬过腊。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有以菘萝名者。是生于徽。专于化食。有以日铸名者。生于浙绍。专于清火。有以建茶名者。生于闽地。专于辟瘴。有以苦丁名者。产于六合。专于止痢。有以普洱名者。生于滇南。专于消食辟瘴止痢。至于蒙山。世所罕有。且有许多伪充。真伪莫辨。然大要总属导痰宣滞之品。(茶与生姜同煎。名姜茶散。能治赤白痢。盖茶助阴。姜助阳。合用使其寒热平调。)虽一日之利暂快。而终身之累斯大。损多益少。服宜慎矣。


禀土中之清气,兼得春初生发之意,故味甘、苦,微寒,无毒。入手太阴、少阴经。甘寒之性,故入心肺而除热,消痰利水解毒,且禀天地至清之气,生于山谷砂土之中,感云露之气以为滋培,不受纤芥滓秽,故能除涤一切垢腻,解炙爆之毒也。心脾胃受寒者戒之。酒后不能用,能成饮症。


茶茗细者名茶,粗者曰茗,清头目,利小便,逐痰涎,解烦渴,下气消宿食,除热治疮,除烦去垢,解炙爆毒,姜连同煎,止赤白痢,香油调末敷,汤火伤,眼目痛嚼,贴两 ,暑天泻少,加醋吞。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故云∶“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损多益少,观此足征。若空心饮茶,直入肾经,且寒脾胃,仍引贼入门也,戒之。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痈烂疮,为末香油调敷。


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主下气醒睡,除痰消疮,利便生津,破热气,清头目,善祛油腻,解煎炙毒。


按∶茶茗清利之品,故五脏咸入。然过食伤脾,令人面黄消瘦,其醒睡者,亦以伐脾故耳。


茶茗苦消痰热渴,爽神头目自能清,消积止泻利小便,更疗腰痛卒心疼。


早采为茶,晚采为茗。微寒,无毒。入手足厥阴经。主去痰热烦渴,清头目,悦神醒神,令人少睡,下气消食,止泻及赤白痢,利大小便;兼治气壅腰疼,转动不得,心痛不可忍,并浓煎热服,冷则聚痰。《液》云∶阴证汤内用此,去格拒之寒,与治伏阳大意相似。诸烂疮及汤火疮,细嚼敷之,或为末,香油调搽。瘰 已破者,用细茶、蜈蚣等分,炙令香熟,为末,先煎甘草汤洗,后以此末敷之。目热、赤涩痛,嚼烂贴目两角,其痛即止。久食损人,去人脂令人瘦。《茶序》云∶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又解炙炒毒甚妙。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