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大黄虫丸

《何氏虚劳心传》:大黄虫丸

《删补名医方论》:大黄虫丸

《退思集类方歌注》:大黄虫丸

《医方考》:大黄虫丸

《医方考》:大黄虫丸

《金匮》云∶五劳虚极羸瘦,(经云∶五劳所劳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瘦,大肉欲脱也。)腹满(脾不健运也。)不能饮食,(胃不容纳也。)食伤、饮伤、忧伤、房劳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血伤,(其受病之原不同,皆可以渐而至极。)内有干血,(诸伤脏腑,则真气不能统血于周身,营血痹着,而不行于经络,是以瘀积不散而内有干血也。)肌肤甲错,(甲错者,如鳞也。)两目黑黯,(肝主血,主目,干血之气,内乘于肝,则上熏于目,而黑黯也。)缓中补虚,此丸主之。(瘀血得去,饮食自进,则气血复,故为缓中补虚。)


大黄(酒蒸,三两) 虫(三两) 水蛭(炒枯) 虻虫(去足、翅,炒) 蛴螬(炙焦)干漆(破血去瘀之品,君以大黄听令于将军矣) 黄芩(清热,以瘀久必生热也。酒炒,一两) 杏仁(利气,以气滞则不行也。去皮尖,三两) 生地(四两) 芍药(收养阴血,酒炒,二两)甘草(调和诸药,一两)


十三味为末,蜜丸小豆大,酒送五丸,每日三服。


此方破血行瘀,乃世俗所称干血劳之良治也。内有干血瘀积之久,牢不可拔。新生血不能周血,峻药缓图,陆续渐除,俾瘀积去,而虚劳庶可复,死里求生之方也。嘉言云∶有劳之之极,血滞不行,惟就干涸,皮鲜滑泽,面无荣润。于是气之所过,血不为动,徒蒸血热,或日晡,或子午,始必干蒸,候蒸散,微汗而热解,热蒸不已,不死何待?甚有热久则蒸,其所瘀之血,化而为虫,遂成传尸瘵症。又云∶童子脏腑脆嫩,才有寒热积滞,易于结癖成疳,待其血痹不行,气蒸发热,即女子血干经闭,发热不止,劳瘵之候更多,待其势成,纵有良法,治之无及。倘能服膺仲景几先之哲,于男子童子女子瘵病,将成未成之候,胃气尚可胜药,急宜导其血,同人参以行之。如琼玉膏中加桃仁泥、大黄末之属,或用此丸,以琼玉膏润补之药送之。行瘀退热,全生保命,所关甚大,第率常者,弗能用耳!愚按∶此方乃攻击之剂,因干血而设,非虚劳常用之方,若见之不真而误投,反速之毙矣。


治五劳七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大黄(酒蒸,十两) 桃仁(去皮尖,炒,四两) 杏仁(去皮尖,炒,四两) 黄芩(炒,二两)甘草(三两) 芍药(炒,四两) 地黄(十两) 干漆(炒,一两) 虻虫(去翅足,炒,一两五钱)水蛭(炙黄,百枚) 蛴螬(炒,一两五钱) 虫(去头足,炒,一两)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集注】李中梓曰∶劳伤之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此内有瘀血者也。瘀之日久,则必发热,热涸其液,则血干于经隧之间,愈干愈热,愈热愈干,而新血皆损。人之充养百骸,光华润泽者,止藉此血,血伤则无以沃其肤,故甲错也。目得血而能视,血枯则无以荣,其目故黯黑也。仲景洞见此证,补之不可,凉之无益,而立此方。经曰∶血主濡之,故以地黄为君。坚者削之,故以大黄为臣。统血者脾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又酸苦涌泄为阴,故以甘、芍、桃仁为佐。咸走血,苦胜血,故以干漆之苦,四虫之咸为使。夫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今人遇一劳证,便用滋阴之药,服而不效,坐以待毙,术岂止此耶!


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者,用此缓中补虚。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杏仁 桃仁(各一升) 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虫(半升) 芍药(四两) 甘草(三两)


蜜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虫丸( 虫破坚通络行伤,大有功效,故方名表之。)治干血劳,(喻嘉言《医门法律》曰∶“此干血劳之良治也。血结在内,手足脉相失者宜之。”)大黄(从胃络宣瘀润燥)地黄(滋肾燥)芩(清肺卫)杏(润心营)桃,(补肝虚)芍药(扶脾补虚)甘草(缓中解毒)与干漆,(破脾胃关节之瘀血)虻虫(性升入阳络破血)水蛭(性潜入阴络逐瘀)并蛴螬。(去胁下之坚血)血既瘀干攻必润,润补兼投琼玉膏。(按∶五劳虚极痹而内成干血者,悉皆由伤而血瘀,由瘀而为干血。假如食伤脾,忧伤肺,醉饮伤肝,房室伤肾,劳伤心,饥伤胃,是诸伤者,总皆伤其经络营卫之气也。细绎本文云“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暗黑”,明是不能纳谷以通流营卫,则营卫凝泣。瘀积之血,牢不可破,即有新生之血,亦不得畅茂条达,惟有日渐羸瘦,而成内伤干血劳,其有不死者几希矣。仲景另出手眼而制此方,以缓中补虚。缓者,舒也,绰也,指方中宽舒润血之品言也。故喻嘉言《医门法律》谓兼入琼玉膏润补之药同用尤妙,勿以 、术补中,失却宽舒胃气之义。仲景妙法,得喻氏之言而益彰,活人无算矣。)


大黄(十两,蒸) 黄芩(二两,炒) 干地黄(半两) 杏仁(去皮尖) 蛴螬(炒)虻虫(去翅,炒各一升) 甘草(三两) 干漆(炒) 桃仁(去皮尖,各一两) 芍药(四两) 水蛭(百枚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日三服,每服酒下五丸。


仲景云∶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


夫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者,天地之道也。小人不退,则君子不进者,家国之道也。故蒸热之久,内有干血,干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者,人身之道也。是方也,干漆、桃仁、虻虫、水蛭、蛴螬、 虫,去干血之品也。君以大黄,是听令于将军矣。佐以芍药、地黄,生新血也。佐以杏仁、甘草,致新气也。佐以黄芩,驱游热而坚肠胃也。仲景为百代医宗,良有识矣。今世人一遇五劳羸瘦,用滋阴而不愈,则坐以待毙。呜呼!术岂止于此耶?


大黄(十两,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干漆(炒) 桃仁(各一两) 芍药(四两)杏仁(去皮尖) 虻虫(去翅足,炒) 蛴螬(炒,各一升) 虫(半升,炒) 水蛭(百枚,炙黄) 干地黄(半两)


共为末,蜜丸小豆大。日三服,每五丸。


腹胀有形块,按之而痛不移,口不恶食,小便自利,大便黄色,面黄肌错者,血证谛也,此丸与之。


腹胀有形块,按之而痛移者,气与火也,今痛不移,则属有形矣。然食与血皆有形,食而腹胀则恶食,今不恶食,则知其为血矣。小便自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大便黑色者,病属于阴也。面黄肌错者,血病则不能荣养其容,濡泽其肤,故令萎黄甲错耳。大黄,攻下之品也,引以干漆、虻虫、蛴螬、水蛭、 虫、桃仁之辈,则入血而攻血。芍药、地黄,生新血于去瘀之际。杏仁、甘草,致新气于逐败之余。而黄芩之苦,又所以浓肠坚胃,而不为攻下所伤耳。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