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耳病

《顾松园医镜》:耳病

《古今医彻》:耳病

《古今医鉴》:耳病

《备急千金要方》:耳病

《仁术便览》:耳病

《寿世保元》:耳病

《万病回春》:耳病

《血证论》:耳病

《医学摘粹》:耳病

《医学摘粹》:耳病

《医学正传》:耳病

《证治汇补》:耳病

耳为肾,之外候,以肾开窍于耳也。经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又曰∶液脱者,脑髓消,胫酸耳数鸣。又曰∶精脱者,耳聋。故治耳者,当以补肾为主。然有因外感而耳聋者,如经言∶手少阳三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沌沌,盖热邪感入少阳,热气拂郁故也。仲景言∶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盖言肝经之风热上壅故也。宜从本门以施治。有因气逆而耳聋者,如恼怒则气上逆,肝胆之火,客于耳也。宜平肝降气清火。有痰火上升,郁于耳而为鸣,甚则闭塞者,多缘饮酒浓味所致,宜消痰降火。


有因气虚、因血虚而聋者,以补气补血为主,各加降火之品。丹溪言∶耳聋皆属于热,诚哉是言。若人瘦面黑,筋强骨劲而聋者,此精气俱足,乃寿考之征,不须治之。赵氏云∶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少减者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不可不察。又嘉言云∶人当五十以外,肾水渐衰,真火易露,故肾中之气,易出难收,况有肝木之子,疏泄母气,而散于外,是为谋虑郁怒之火一动,肾气从之上逆,耳窍室塞不清,较之聋病天渊。聋病因窍中另有一膜,遮蔽外气,不得内入,故以菖蒲、麝香等药开窍为治。不知肾气至上窍亦隔一膜,不能越出窍外,止于窍中,汨汨有声,如蛙鼓蚊锣,鼓吹不己。故外入之声,为其内声所混,听之不清,若气不上逆,则听清矣。故余悟此理,凡治高年逆上之气,屡有奇效。立方施治,大意全以磁石为主,以其黑色入肾,重能达下,又能制肝木,复以地黄、龟胶群阴之药补之,更用五味、山萸之酸以收之,令肾气归元,听自清矣。夫收摄肾气,乃为治老人之先务,不可不知。又有耳疮、耳肿、耳痛、耳痒。薛氏云∶皆属肝经风热,血虚火盛,或肾经虚火等因,宜审施治。


八仙丸 左归丸饮 保阴煎〔俱见虚劳〕肾虚,耳中潮声、蝉声,无休止时,妨害听闻者,选而用之。耳疮。耳肿、耳痛、耳痒、属肾经虚火者,亦并选用。耳鸣加磁石、〔堕气补肾。〕猪肾〔虚热耳聋甚易。〕如耳中脓血,不闻人声,属肾热者,八仙去萸肉五味,加花粉〔清肃肺气。〕磁石〔引肺金清肃之气,下降于肾,则热自除。〕石菖蒲〔开听户而收脓血,少许。〕外用青黛、黄柏。为末吹之。〔耳脓多属湿热,〕此皆壮水之剂。


龙胆泻肝汤〔见胁痛〕治恼怒气逆,肝火上冲而聋者。


宜加羚羊角〔平肝火,下逆气。〕代储石〔性寒,质重降火镇逆。〕此泻肝火之要剂,其平肝降气镇逆之品,在所必加。


清痰降火汤〔自制。〕治痰火上升而聋者。


贝母、栝蒌霜、花粉、茯苓〔消痰。〕苏子、橘红、枳壳〔利气。〕连翘、黄芩〔降火。〕加竹沥、梨汁。甚者加黄连,如醇酒浓味过度,壮实者可用礞石滚痰丸。


【举例】



一 一妇耳内外肿痛,胸胁不利,寒热往来,小便不调。立斋曰∶此肝火伤血所致。先用龙胆泻肝汤四剂,诸症顿退,又用加味逍遥散而愈。


二 一人耳内不时作痛,痛极欲死,痛止如故。立斋诊之,六脉皆安,意其有虫误入,令急取猫尿〔生姜擦鼻、即出〕滴耳,果出臭虫而安。


三 一小儿患耳聋,经年服药不效,殊不知此肾疳也,用六味丸加桑螵蛸,服之而愈。


阴阳之用.互合成体.有如阳窍七.奇数也.而五脏开之.则主受.阴窍二.偶数也.而六腑输之.则主化.然阳窍中.心肺为阴中之阳.则口鼻之气.升降往来.无形而之有形矣.肾肝为阴中之阴.则耳目之窍.虚实交参.有形而之无形矣.故五色则目收之.五味则舌辨之.五臭则鼻吸之.五音则耳纳之.然目之光犹外发.木中有火也.耳之聪惟内受.水性润下也.恒见肾气足者.耳中之墨充塞.而听愈聪.肾气虚者.耳中空窍无碍.而听愈背.明乎此理.可见少阴之气.藏于耳中.而其外蔽者.则少阳之风火.扰乱相扇.驱其外邪斯得矣.若夫肾气不充.少阴之脉不至.惟峻补真阴.入以镇坠之品.则气不上乱.复其司听之职.则虚而能受.如空谷之音.附应立赴矣.不知者.妄以外导法.欲令气通.则阴内阳外.岂能越出而失其常经乎.或又曰.心开窍于舌.寄窍于耳.凡用心过度.火为之扰.然鸣则有之.聋则未也.究之心肾不交.水不升故火不降耳.至痰火为患.耳如蝉鸣.降气则痰下.益水则火息.亦不越摄气归元之旨也.


一色欲损肾.六味丸入杜仲牛膝沉香黄柏枸杞磁石.


一耳中干结.耳鸣而聋.柴胡聪耳汤.


一上焦热.耳鸣而聋.及出脓汁.蔓荆子散.耳痛生疮.黍粘子汤


一停耳.耳中有脓.用桑螵蛸炒.入六味丸.


柴胡聪耳汤


连翘(四钱) 柴胡(三钱) 炙甘草 当归 人参(各一钱) 水蛭(五分炒) 虻虫(三个去壳足炒) 麝香(少许)


上除后三味别研外.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渣.入三味末再煎.食远服.


蔓荆子散


甘菊 蔓荆子 桑白皮 麦门冬 生地 赤茯苓 赤芍药 前胡(各一钱) 炙甘草 升麻 木通(各三分)


姜枣水煎.


黍粘子汤


昆布 苏木 生甘草 蒲黄 龙胆草(各二分) 黍粘子 连翘 生地 炙甘草 当归 黄芩 黄连(各三分) 柴胡黄 (各四分) 桔梗(一钱半) 桃仁(三个去皮尖) 红花(少许)


水煎.


六味丸


怀熟地(八两) 山茱萸 淮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 泽泻 茯苓(各三两) 磁石(一两醋 七次) 沉香(五钱) 牛膝 杜仲(盐水炒) 枸杞子(各二两) 黄柏(一两盐水炒)


为末.添炼蜜糊丸.每服三钱.青盐汤下.



肾脉浮而盛为风,洪而实为热,短而涩为虚。两尺脉短而微,或大而数,皆属阴虚。相火上炎,其人必遗精,而两耳蝉鸣,或聋。



夫耳者,肾之窍也,其为病亦有数种∶有气厥而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伤而聋者;有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而为脓耳者;有耳出津液,风热搏之,结核塞耳,亦令暴聋而为 耳者。然又有左聋者,有右聋者,有左右俱聋者。不可不分经而治之也。



夫左耳聋者,因有所忿怒过度,则动少阳胆火,故从左起,以龙荟丸主之;右耳聋者,因有所色欲过度,则动太阳膀胱相火,故从右起,以六味地黄丸主之;左右俱聋者,因有所醇酒浓味过度,则动足阳明胃火,故从中起,以通圣散、滚痰丸主之。盖左耳聋者,妇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聋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故也;左右俱聋者,膏粱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总三者而论之,忿怒致耳聋者为多。丹溪曰∶厥阴、少阳热多,当用开痰散风热,其此之谓乎。



通明利气汤 治虚火上升,痰气郁于耳中,或闭,或鸣,痰气炽盛,或忧郁痞满,咽喉不利,烦躁不宁。


苍术(一钱,盐水炒) 白术(一钱,瓦焙) 抚芎(八分) 陈皮(二钱半) 香附(一钱,童便炒) 生地黄(一钱,姜汁浸) 贝母(三钱) 黄连(一钱半,酒浸,猪胆汁拌炒)黄芩(一钱半,酒浸,猪胆汁拌炒) 黄柏(二钱,酒炒) 栀子仁(二钱,炒) 玄参(二钱,酒洗) 木香(五分) 槟榔(一钱) 甘草(炙,四分)


上锉二剂,生姜水煎,入竹沥服。


加减龙荟丸〔批〕(按此方治耳鸣之剂) 聪耳泻火。


当归(一两,酒洗) 龙胆草(一两,酒洗) 栀子仁(一两,炒) 黄芩(一两) 大黄(五钱,酒蒸) 芦荟(五钱) 青黛(五钱) 木香(二钱半) 柴胡(五钱) 青皮(一两)胆星(三钱) 麝香(五分)


上为末,神面糊为丸,绿豆大。每二十丸,姜汤下,日进三服。一七后,用针砂酒以通其气,针砂一两,穿山甲末一钱,拌针砂养一昼夜,播出山甲,以酒一碗,将针砂浸三四日,噙酒口内,外用磁石一块,绵裹塞耳,忌怒戒色。


玄参贝母汤(陈白野方) 治耳热出汁作痒,乃痰也,肾火上炎也。


防风 天花粉 贝母 黄柏(盐水炒) 白茯苓 玄参 蔓荆子 白芷天麻(各一钱) 生甘草(五分) 半夏(一钱,泡)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温服。


黄龙散〔批〕(按此方治耳脓之剂) 治脓耳,因肾经气实,其热上冲于耳,遂使津液壅滞为脓,久不瘥,变成耳聋,亦有小儿沐浴,水入耳中停留,搏于气血,酝酿成热,亦成脓耳。


枯白矾(一钱) 龙骨(一钱,研) 黄丹(一钱,飞) 胭脂(一钱,烧灰) 麝香(少许)


上为末,先以绵杖子卷去耳中脓水,以药掺入内,日日用之,勿令风入。


鼠粘子汤(陈白野方) 治耳内生肿如樱桃,痛极。


连翘 黄连(酒炒) 玄参 桔梗 栀子(炒) 生甘草 牛蒡子(炒)


龙胆草(炒) 板蓝根(即靛子)


上锉,水煎,食后服,随饮酒一二盏。感脑加香附子一钱。


〔批〕(按此方治耳肿痛之剂) 治耳内忽太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或有血水,或干痛不可忍者。


蛇蜕烧存性,为末,以鹅翎管吹入耳中。


聪耳汤(云林制) 治耳重听。


当归(酒洗,一钱) 白芍(酒炒,一钱) 川芎(一钱) 生地黄(酒洗,一钱) 知母(酒洗,一钱) 陈皮(一钱) 乌药(一钱) 白芷(一钱) 防风(酒洗,一钱) 羌活(酒洗,一钱) 独活(酒洗,一钱) 细辛(七分) 薄荷(一钱) 蔓荆子(一钱) 本(酒洗,一钱) 黄柏(酒炒,一钱)


上作一剂,水煎,食后服,用药后,头低睡一时。


独胜丸 专治耳鸣、耳聋。


黄柏(八两,人乳拌匀,酒浸晒干,再用盐水炒褐色,去皮)


上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下。


熏耳神方(习南泉传) 专治气聋,不论远年近日者神效,实聋难治。


蕲艾(一两,为粗末,后用) 磁石(七钱,烧过) 当门子(即麝香,三粒) 珍珠(七颗,用铁筒套在铁锅底上 过)


上三味,研为细末,合一处令匀,却将白绵纸一张铺热铁器上,用黄蜡五钱搽纸上,分作数片,纸上摊艾,艾上掺药,卷作筒子,点火吹灭,侧耳熏之。重者三四根即通,力能隔耳透咽,既通且用艾塞,不可见风。


透铁关法(贾兰峰传)〔批〕(按此方治耳聋之剂) 治耳聋。


用好活磁石二块,锉如枣大头尖,搽麝香少许于磁石尖上,塞两耳孔,口中噙生铁一块,候一时两耳气透,飒飒有声为度,勤用三五次即愈。


上关 下关 四白 百会 颅息 翳风 耳门 颔厌 天窗 阳溪 关冲 液门 中渚主耳痛鸣声。 天容 听会 听宫 中渚 主聋嘈嘈若蝉鸣。 天牖 四渎 主暴聋。少商 主耳前痛。 曲池 主耳痛。 外关 会宗 主耳浑浑淳淳,聋无所闻。 前谷 后溪主耳鸣,仍取偏历、大陵。 腕骨 阳谷 肩贞 窍阴 侠溪 主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 商阳 主耳中风聋鸣,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壮,左取右,


凡治聋,开郁行气,通圣散正宜服。


两寸脉浮洪上鱼为溢。两尺脉短而微。或大而数。皆属阴虚。法当补阴抑阳。左寸洪数心火上炎。两尺脉洪者。或数者。相火上炎。其人必遗精。梦交。两耳蝉鸣或聋。


耳者属肾。而开窍于少阳之部。通会于手三阳之间。坎离交则聚气以司聪以善听也。关于肾而贯于脑。内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其耳鸣耳痒耳聋者。皆属肾虚。水不上流。清气不升所致也。从补益门治之。其壮年及小儿。耳肿耳痛耳 乃三阳风热壅遏所致也。宜升阳散火汤加黄柏、知母。晚间兼服金花丸可矣。


一论思虑烦心而神散。精脱于下。则真阴不上泥丸。而气不聚。故耳鸣耳重听及耳内痒


安神复元汤


黄 (蜜炙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当归(酒洗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 升麻(五分)黄连(酒炒一钱) 黄芩(酒炒一钱) 黄柏(酒炒三钱) 知母(一钱) 防风(一钱) 蔓荆子(七分) 麦门冬(一钱) 茯神(一钱) 酸枣仁(炒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甘草(五分) 甘枸杞子(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圆眼肉三枚。水煎服。


一论劳聋、气聋、风聋、虚聋、毒聋、久聋、耳鸣。劳聋者。劳火鼓其听户也。气聋者气塞滞于听户也。风聋者。耳热闭其听户也。虚聋者。气血虚耗而神不用也。毒聋者。脓血障碍。妨于听户也。久聋者。病非一日。邪气壅塞也。凡有是聋者。势必耳鸣。故总系其耳鸣也。


千金补肾丸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怀熟地黄(酒蒸) 黄 (蜜炒) 人参 白茯神 山茱萸(酒蒸去核) 牡丹皮 泽泻 菟丝子(酒制) 石斛 蛇床子 肉苁蓉 干姜 桂心 大附子(炮去皮脐) 巴戟(去心) 远志(去心) 细辛 甘草(各二两) 石菖蒲(一两) 防风(一两五钱)


共二十三味。西园公加山药二两。殊效。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三四十丸。盐汤送下。


一论虚火上升。痰气郁于耳中。或闭或鸣。痰火炽盛。或忧郁痞满。咽喉不利。烦躁不宁。


通明利气汤


苍术(盐水炒一钱) 白术(去芦炒一钱) 川芎(八分) 陈皮(盐水浸二钱) 香附(童便炒二钱) 黄柏(酒炒二钱) 栀子仁(炒一钱) 贝母(三钱) 生地黄(姜汁浸一钱) 黄连(一钱半酒浸猪胆汁炒) 玄参(酒洗二钱) 木香(五分) 槟榔(一钱) 甘草(炙四分) 黄芩(一钱半酒浸猪胆汁炒)


上锉二剂。生姜水煎。入竹沥同服。


一论阴虚火动而耳聋或鸣者。六味地黄丸。(见补益)根据本方加黄柏、知母、石菖蒲、远志去心。屡验。


一治耳鸣主方。


黄连 黄芩 栀子 当归 陈皮 胆星(各一钱) 龙胆草 香附(各八分) 元参(七分)青黛 木香(各五分) 干姜(炒黑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煎七分。入元明粉三分。痰盛加五分。食后服。如作丸子。加芦荟五分。麝香二分。为末。神曲糊为丸。每服五十丸。淡姜汤送下。如肾虚耳鸣者。服六味地黄丸。


一论耳主风者。耳肿作痛。牙关紧急。乍寒乍热。饮食不下是也。


射干散 苦竹吴绍源传。


升麻 桔梗 射干 昆布 连翘 甘草


上锉。水煎热服。汗出立愈。并治面肿牙痛咽喉痛。神效。


一治耳鸣如流水声。耳痒及风声。不治久成聋。生乌头一味。掘得。乘湿削如枣核大。


塞耳中。旦易一次。夜易一次。不三日愈。


一论塞药治耳聋殊效。


石菖蒲(一寸) 巴豆(一粒去壳) 全蝎(一个去足尾)


上为末。葱汁为丸。如枣核大。绵裹塞耳。即通。


一论塞药专治耳聋。或因病因气。及感风邪而聋者。若年老而聋者。不治。


蚯蚓去土。阴干为末七分。麝香三分。用葱切寸许。塞药于内。左聋塞右耳。右聋塞左耳。左右俱聋。两耳俱塞。即效。一治耳聋。


通灵丹


安息香(一钱五分) 桑螵蛸(一钱五分) 阿魏(一钱五分) 朱砂(五分) 蓖麻子仁(七个) 巴豆仁(七个) 独蒜(七个)


上为细末。入二仁与蒜同研为丸。如枣核大。每用一丸。绵裹入耳内。觉微痛即去。


一论 耳生脓并黄水。


红棉散


枯白矾(五分) 干胭脂粉(二分半) 麝香(少许) 片脑(一分) 熟炉甘石(五分)


上为末。先以棉杖子展干脓水。另将鹅翎管子送药入耳底。一方。用蛀竹粉、易矾、甘石。亦效。


一治耳卒肿。出脓水。用枯矾为末。以笔管吹耳内。日三四次。或以棉裹塞耳中。


一治上热。耳出脓汁。


甘草(炙) 升麻 木通 赤芍 桑白皮(炒) 生地黄 前胡 赤茯苓 蔓荆子 甘菊花(各等分)


上锉。姜、枣煎服。


一治人耳如蝉鸣。服四物汤。耳鸣益甚。此元气虚损之症。五更服六味丸。食前服补中益气汤。顿愈。此症若血虚而有火。用八珍汤加山栀、柴胡。气虚而有火。四君子汤加山栀、柴胡。若因怒即聋或鸣。实用小柴胡加芎、归、山栀。虚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午前甚。用四物加白术、茯苓。久用补中益气。午后甚。用地黄丸。


一论治人因怒耳鸣。吐痰作呕。不食。寒热胁痛。用小柴胡合四物。加山栀、茯苓、陈皮而瘥。


一论耳鸣。因虚火妄动。心神不宁。以益气汤去升麻、参、 。加半夏、茯苓、川芎、白芍、竹茹、黄柏、黄连、天麻、蔓荆子、细辛。


一论耳中常鸣。生地黄截塞耳。数易之。以瘥为度。一法。以纸裹。灰火中煨之用。良一治耳痛。肺火盛。肾气虚。以四物汤四钱。黄柏三钱。童便煎。空心服。


一寡妇耳内外作痛。不时寒热。脉上鱼际。此血盛之症。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以抑其血而愈。又项间结核如算珠。寒热。用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调补肝脾而愈。


六味丸(方见补益)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八珍汤(方见补益) 四君子汤(方见补益)小柴胡汤 加味逍遥散 加味归脾汤(方俱见妇人虚劳)


一专治耳内常鸣。耳聋。


独胜丸


川黄柏(去皮八两人乳拌匀晒干再用盐水炒绢包)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子大。每百丸。空心。以盐汤送下。


一治耳、内肿痛。脓血出。枯白矾末。入麝香少许。吹耳中。日三四度。或棉裹塞耳中立瘥。


一治耳聋。细辛为末。熔黄蜡为丸。如鼠粪大。棉裹塞耳中。立瘥。又以灸耳前陷中七壮。


一治气道壅塞。两耳聋聩。用甘遂如枣核大。棉裹塞耳中。却以甘草放口内随嚼。又宜生葱白塞耳内。频换即通。


脉∶耳病肾虚迟濡;其脉浮大为风;洪动火贼;沉涩气凝;数实热塞。此久聋者,专于肾责;暴病浮洪,两尺相同;或两尺数,阴火上冲。



耳者,肾之窍。肾虚则耳聋而鸣也。


滋肾通耳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黄 知母(酒炒) 黄柏(酒炒) 黄芩(酒炒) 柴胡 白芷 香附(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胸膈不快加青皮、枳壳少许。



耳左聋者,忿怒动胆火也。


龙胆汤


黄连 黄芩 栀子 当归 陈皮 胆星(各一钱) 龙胆草 香附(各八分) 玄参(七分) 青黛木香(各五分) 干姜(炒黑、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至七分,入玄明粉三分,痰盛加至五分,食后服。如作丸药,加芦荟五分、麝香二分为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姜汤下。



耳右聋者,色欲动相火也。


滋阴地黄汤


熟地黄(一钱六分) 山药(八分) 山茱萸(去核、八分) 牡丹皮 泽泻 白茯苓 黄柏(酒炒)石菖蒲(各六分) 知母(酒炒,六分) 远志(去心,六分) 当归(酒炒,八分) 川芎(八分) 白芍(煨、八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如作丸,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送下,酒亦可。亦治大病后耳聋。



两耳俱聋者,浓味动胃火也。防风通圣散(方见中风)。根据本方加酒煨大黄,再用酒炒三次,及诸药俱用酒炒。



两耳肿痛者,肾经有风热也。


荆芥连翘汤


荆芥 连翘 防风 当归 川芎 白芍 柴胡 枳壳 黄芩 山栀 白芷 桔梗(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两耳出脓者,肾经亦风热也。


蔓荆子散 治上焦热,耳内生脓,或耳鸣而聋。


蔓荆子 升麻 木通 赤芍 桑白皮(蜜水炒) 麦门冬(去心) 炙甘草 生地 前胡 赤茯苓 甘菊花(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食后服。


吹耳散


干胭脂 海螵蛸 龙骨 枯矾 冰片 密陀僧( ) 胆矾 青黛 硼砂 黄连 赤石脂(减半)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先用绵纸条拭干脓水后,吹入末药。



有气闭耳聋者,候气复顺自明也。


治耳闭不明 用真麝香为末,葱管吹入耳内,后将葱塞耳孔内,耳自明矣。


通明利气汤 治虚火升上,痰气郁干耳中,或闭或鸣,痰火炽盛,忧郁痞满,咽喉不利,烦躁不宁。


苍术(盐水炒) 白术(瓦焙) 香附(童便炒) 生地黄(姜汁炒) 槟榔(各一钱) 抚芎(八分)陈皮(盐水浸炒,一钱) 贝母(三钱) 黄连(酒浸猪胆汁炒) 黄芩(同上制。各一钱) 黄柏(酒炒)栀子仁(炒) 玄参(酒洗,各一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上锉作二剂,姜煎,入竹沥同服。


清聪丸 治耳鸣及壅塞至于聋者。


橘皮(盐水洗,去白,一两半) 赤茯苓(去皮) 半夏(姜制,一两) 青皮(醋炒) 柴胡梢 酒黄芩玄参 蔓荆子 桔梗 全蝎(去毒) 菖蒲 黄连(酒炒。各一两五钱) 生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酒糊丸,绿豆大。每服一百二十丸,临卧茶清送下。


清聪化痰丸 治耳聋耳鸣,壅闭不闻声音,乃饮食浓味,夹怒气以动肝胃之火,宜清窍也。


橘红(盐水洗,去白) 赤茯苓(去皮) 蔓荆子(各一两) 枯芩(酒炒,八钱) 黄连(酒炒) 白芍(酒浸,煨) 生地黄(酒洗) 柴胡 半夏(姜汁炒。各七分) 人参(六钱) 青皮(醋炒,五钱)


生甘草(四钱)


上共十二味为细末,葱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晚用姜汤茶清任下。


治耳聋耳鸣方 甘草、生地胭脂包,甘遂、草乌白绵包。日夜换塞两耳,常塞其耳自通。


肾虚耳聋,用六味丸加黄柏、知母、远志肉、石菖蒲。(方见补益。)


耳鸣用六味丸,以全蝎二十枚,炒去毒为末。每用三钱,调酒送下百丸,空心服。


李少宰耳如蝉鸣,服四物汤耳鸣益甚。余以为足三阴虚。五更服六味丸,食前服补中益气汤顿愈。(方见补益。)


黎司马因怒耳鸣吐痰,作呕不食,寒热胁痛,用小柴胡汤(方见伤寒) 合四物汤(方见补益)、加山栀、茯神、陈皮而痊。


陈修园曰.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聋.有为大声所震而聋者.皮膜破也.或聋或不聋者.心肾不交也.宜磁朱丸.以交心肾.有先耳鸣而后聋者.肾虚不能闭藏阴气.窒塞于阳窍也.宜六味丸去丹皮.加磁石五味龟板.令阴气自盛于本宫.不触于阳窍而愈.若外感暴聋.总不外少阳一经.足少阳胆脉绕耳叶.手少阳三焦脉入于耳.邪气壅塞.听宫为其所掩.宜逍遥散.去白术.加黄芩半夏生姜竹黄羚羊角玉竹治之.风火交煽.宜防风通圣散.肝火炽甚.宜当归芦荟丸.尺脉弱者.宜桂附地黄丸.尺脉数者.宜大补阴丸.俱加磁石菖蒲肉苁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笔楮所能尽.


按上陈修园说最明.但又有久病之人.以及产妇.中宫大虚.不能堵塞肝肾之气.以致虚火上冲.而发耳鸣者.虽系胆与肾中之火.却要填补脾胃.以堵塞之.归脾汤.加柴胡山栀子鱼鳔莲子五味治之.四君子汤.加莲米芡实薏苡仁黄精白芍淮山药.亦治之.


耳病者,浊阴之不降也。耳为冲虚之官,必阴降而浊沉,其耳乃声入而能通。若浊阴上逆,甲木不降,相火郁发则为热肿。木邪冲突则为疼痛,木气堵塞则为重听,久之气血郁阻,肌肉腐溃,则成痈脓,然浊阴之不降,实戊土之中气不运也。宜调其中气,使浊降清升而耳病自愈矣。如耳内热肿疼痛者,以柴胡芍药茯苓汤主之。如耳流黄水者,以苓泽芍药汤主之。如耳渐重听者,以参茯五味芍药汤主之。


柴胡芍药茯苓汤


芍药(三钱)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茯苓(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热甚加黄芩,脓成加丹皮。桃仁。


苓泽芍药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


参茯五味芍药汤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橘皮(三钱) 五味(一钱)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耳病提纲〕 火邪上逆病旋成,耳或重听热肿生,疼痛痈脓当速治,法宜降浊更升清。


柴胡芍药茯苓汤


(证附) 桔甘芍药茯苓全,半夏柴胡喜共煎,耳内肿疼经服后,上升邪热总能痊。(热甚加黄芩脓成加丹皮桃仁)


苓泽芍药汤


(证附) 泽芍柴胡共茯苓,杏仁半夏妙通灵,耳中有病流黄水,此药煎成服莫停。


参茯五味芍药汤


(证附) 橘皮芍药草兼苓,五味人参佐更灵,半夏并施能降浊,此方专治耳重听。



《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又曰∶耳为肾之外候。一曰∶肾通窍于耳。一曰∶心通窍于耳。夫肾之为脏,水脏也,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肾而一阴藏焉,而又有相火存乎命门之中也,每挟君火之势而侮所不胜,经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是矣。其或嗜欲无节,劳役过度,或中年之后,大病之余,肾水枯涸,阴火上炎,故耳痒耳鸣,无日而不作也。或如蝉噪之声,或如钟鼓之响,甚为可恶,早而不治,渐而至于龙钟,良可叹哉!治法宜泻南方之火,补北方之水,无有不安者焉。钱仲阳曰∶肾有补而无泻。厥有旨哉。


脉法


两寸脉浮洪上鱼为溢,两尺脉短而微,或大而数,皆属阴虚,法当补阴抑阳。


左寸洪数,心火上炎,两尺脉洪或数者,相火上炎,其人必遗精,梦与鬼交,两耳蝉鸣或聋。


方法


丹溪曰∶大病后耳聋,及阴虚火动而聋者,宜补阴降火,四物汤加黄柏主之。


耳鸣,宜当归龙荟丸;多饮酒人,宜木香槟榔丸。


耳聋,以茱萸、乌头尖、大黄三味为末,津调贴涌泉穴,以引火下行。


又方 治耳痛,以白矾枯吹入耳中,及青矾烧灰吹之,皆效。


又方 治耳痛及 耳,用桑螵蛸炙黄为末,加麝少许,吹入耳中,极效。或用胭脂胚子、蛀竹末,加麝香少许,吹入妙。


又方 治诸虫入耳,用香油滴入耳中,其虫即出,或死于耳内。或用驴牛乳或鸡冠血滴入皆好。


又方 治诸虫入耳,用桃叶卷作角子,切齐其头,纳入耳中,其虫从角中走出。


大补丸 治耳鸣欲聋。


用黄柏一味,不拘多少,细切盐酒拌,新瓦上炒褐色,为细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如气虚,以四君子煎汤下;血虚,以四物汤下。


凡耳鸣耳聋,皆是阴虚火动,或补肾丸,或虎潜丸,或滋阴大补丸皆好。



(以上丹溪方法凡九条)



滋肾丸(东垣) 治耳鸣耳聋。


黄柏(盐酒炒,一两) 知母(去毛,酒浸,一两) 肉桂(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盐汤下。


柴胡聪耳汤(东垣) 治耳中干结,耳鸣而聋。


连翘(四钱) 柴胡(三钱) 炙甘草(少许) 当归身 人参(各一钱) 水蛭(五分炒另研) 虻虫(三个,去翅足炒,另研) 麝香(少许,另研)


上除后三味别研外,其余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加三味末子,再煎一、二沸,食远服。


蔓荆子散(东垣) 治上焦热,耳鸣而聋,及出脓汁。


炙甘草 升麻 木通 赤芍药 桑白皮(蜜制) 麦门冬 生地黄 前胡 甘菊花 赤茯苓 蔓荆子(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服。


鼠粘子汤 治耳痛生疮。


昆布 苏木 生甘草 蒲黄 草龙胆(各二分) 鼠粘子 连翘 生地黄 当归梢 黄芩 炙甘草 黄连(各三分)


柴胡 黄 (各四分) 桔梗(一钱五分) 桃仁(三个,去皮尖,另研) 红花(少许)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稍热食后服。忌寒药利大便。



(祖传方)


治耳内忽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或有血水流出,或干痛不可忍者,用蛇蜕皮烧存性,细研,以鹅翎管吹入耳中,立愈。


大意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耳.(内经)分新旧治之.新聋多热.少阳阳明火盛也.旧聋多虚.少阴肾气不足也.(汇补)


内因


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盛则肾气充足.耳闻耳聪.(心法)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四气得以外入.七情得以内伤.遂致聋 耳鸣.(大全)


外候


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脓.(绳墨)


风聋


耳者宗脉之所附.宗脉虚而风邪乘之.使经气否而不宣.是为风聋.内必作痒.或兼头痛.(丹溪)


厥聋


十二经络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于耳.是谓厥聋.痞塞不通.必兼眩晕.(丹溪)


劳聋


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真元.憔悴力疲.昏昏愦愦.是谓劳聋.有能将息得宜.则其聋自轻.如日就劳伤.


则为久聋.(心法)


虚聋


虚聋由渐而成.必有兼症可辨.如面颊黧黑者.精脱.少气咽干者.肺虚.目KT 善恐者.肝虚.心神恍惚.惊悸烦躁者.心虚.四肢懒倦.眩晕少食者.脾虚.(汇补)


脉法


脉证以肾为主.迟濡为虚.洪动为火.浮大为风.沉涩为气.数实为热.滑利为痰.(入门)


治法


肾窍于耳.而能听声者.肺也.因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也.凡治耳聋.必先调气开郁.(入门)其次.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补养.郁为之开导.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治之.(汇补)


聋分左右


浓味动胃火.则左右俱聋.忿怒动胆火.则左聋.色欲动相火.则右聋.(入门)


用药


风聋.用清神散.加羌活、防风、细辛、独活.气郁.用二陈汤.加香附、菖蒲、乌药、青皮.劳聋.用补中益气汤.加菖蒲、远志.虚聋.用八珍汤.加菖蒲、远志.精耗.用六味丸.加枸杞、五味.虚炎.用八味丸.加磁石、龟胶.肝胆实火.用小柴胡.加芎、归、山栀.脾胃实火.用清胃散.加黄芩、山栀.肾虚阴火.用地黄汤.加黄柏、知母.


【附:耳鸣】


耳鸣是痰火上升.壅闭听户.有渐聋之机焉.大抵因痰火在上.又因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若肾虚而鸣者.其鸣不甚.当具劳怯之状.(杂着)


【附:耳痛】


如虫走者风痛.干痛者风热.湿痛者风湿.微痛者虚火.(入门)又有耳后攻击作痛作肿.此是少阳经之湿火.(绳墨)


外用蛇蜕烧灰存性为末.吹入以治风.或用枯矾末吹入治风湿.或青箬烧灰吹之亦效.重者内服凉膈散.其肾胆二经火动者.实用小柴胡.虚用逍遥散.


【附:脓耳】


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时出.为之脓耳.(心法)


治宜蔓荆子散.外用轻粉、明矾、黄丹、龙骨、麝香、蚌粉为末.绵缠竹拭耳.或用白矾、胭脂、麝香各一钱.为末吹之.


【附:停耳】


停耳由气郁生痰.内火攻冲.形似赤肉.或兼脓汁溃烂.(绳墨)


治宜二陈加玄参、花粉、黄芩、山栀、连翘、柴胡、蔓荆.


【附:耵耳】


人耳间有津液.轻则不能为害.若风热搏之.津液结塞成核.能令暴聋.为之耵耳.(丹溪)


治宜四物加羌活、防风、柴胡、黄芩、连翘、玄参等.外用生猪油、地龙、釜墨等分.研细末.以葱汁和捏如枣核.薄绵裹入耳.令润则挑出.


【附:耳衄】


耳中出血为耳衄.左关脉来弦数者.为少阳经火.尺脉或躁或弱者.少阴经虚.


少阳经火.宜柴胡清肝散.少阴经虚.用六味地黄丸.外治用龙骨末吹入.


【附:耳痒】


寻常耳痒.有风有火.易于调治.甚有耳痒不歇.挑剔出血.不能住手.此肾藏风毒上攻于耳.宜透水丹治之.并戒酒色膏粱浓味.


耳病选方


清神散 治风热上攻于耳.


甘菊 羌活 荆芥 木通 川芎 防风 木香 菖蒲 僵蚕 甘草二陈汤 治气逆壅闭于耳.(方见痰症)


补中益气汤 治阳虚气陷耳聋.


四物汤 治阴虚血弱耳聋.


六味地黄丸 治耳聋属精气虚脱.


八味丸 治耳聋属元阳虚脱.(以上四方俱见中风)


龙荟丸 治热盛痰火耳聋.


当归 胆草 黄连 黄芩 黄柏 芦荟 大黄 青黛 木香 麝香益肾散磁石 巴戟 沉香 菖蒲 川椒猪肾一枚.和以葱白炒盐并药.用湿纸裹煨.白汤下.


凉膈散栀子 连翘 薄荷 黄芩 甘草 赤芍 大黄 桔梗治久聋快捷方式法用酒一斗.入故铁十斤.煮一炷香.投磁石三两.研末浸酒中.三日.令病患醉饮.复以绵裹磁石一块内耳中.覆头一卧.酒醒即愈.又治虚症.


又方.用斑蝥三枚.炒巴豆去心皮二两.入麝香少许.丸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以微响黄水出为度.(此治实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