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霍乱

《顾松园医镜》:霍乱

《扁鹊心书》:霍乱

《产鉴》:霍乱

《陈氏幼科秘诀》:霍乱

《慈幼便览》:霍乱

《古今医案按》:霍乱

《古今医鉴》:霍乱

《备急千金要方》:霍乱

《仁术便览》:霍乱

《回春录》:霍乱

《急救广生集》:霍乱

《金匮钩玄》:霍乱

《景岳全书》:霍乱

《凌临灵方》:霍乱

《女科秘旨》:霍乱

《女科折衷纂要》:霍乱

《女科证治准绳》:霍乱

《女科证治准绳》:霍乱

《女科证治准绳》:霍乱

《盘珠集胎产症治》:霍乱

《盘珠集胎产症治》:霍乱

《伤寒捷诀》:霍乱

《灸法秘传》:霍乱

《脉症治方》:霍乱

《普济方·针灸》:霍乱

《济阴纲目》:霍乱

《济阴纲目》:霍乱

《伤寒六书》:霍乱

《伤寒明理论》:霍乱

《时病论》:霍乱

《寿世保元》:霍乱

《万病回春》:霍乱

《卫生易简方》:霍乱

《续名医类案》:霍乱

《药症忌宜》:霍乱

《也是山人医案》:霍乱

《医述》:霍乱

《医述》:霍乱

《医效秘传》:霍乱

《医学传灯》:霍乱

《医学集成》:霍乱

《医学入门》:霍乱

《医学摘粹》:霍乱

《医学摘粹》:霍乱

《医学正传》:霍乱

《新修本草》:霍乱

《温热暑疫全书》:霍乱

《医碥》:霍乱

《医碥》:霍乱

《医理真传》:霍乱

《医宗己任编》:霍乱

《友渔斋医话》:霍乱

《幼幼集成》:霍乱

《育婴家秘》:霍乱

《杂病治例》:霍乱

《张聿青医案》:霍乱

《证治汇补》:霍乱

《证治准绳·类方》:霍乱

《证治准绳·女科》:霍乱

《证治准绳·女科》:霍乱

《证治准绳·女科》:霍乱

《证治准绳·杂病》:霍乱

《竹林女科证治》:霍乱

《针灸聚英》:霍乱

霍乱者,挥霍撩乱,起于仓卒,心腹大痛,呕吐泻痢,或憎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泻,心腹俱痛,则吐泻交作。吐泻躁扰烦乱者,方为霍乱。不烦乱者,止名吐泻。经言∶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此脾弱肝强之所致也。又言∶土郁之发,民病霍乱。此郁极则发之所致也。又言∶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此湿伤之所致也。又言∶热至则身热霍乱。此火热之所致也。又言∶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又言∶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此因厥气上逆,清浊不分,饮食不节之所致。《内经》所论致病之因如此。而张戴人则谓霍乱由风、湿、 三气合邪为病。盖脾湿、土为风木所克,郁则为热乃发,发则火上炎故吐,吐者, 也。脾湿下注故泻,泻者湿也。风鱼甚故转筋,转筋者,风也。是统内经风郁湿火合发为言。惟河间则专主火热,而谓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吐泻霍乱。


火性躁动故也。俗只谓停食者,误也。转筋者,热气燥灼于筋,故筋挛而痛,并非寒也。巢氏论霍乱,谓由阴阳二气相干,乱于肠胃间,因遇饮食而变。是即《内经》厥气上逆之条也。考之《金匮》以呕吐而利,名曰霍乱。是专指内伤饮食之病。以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吐利为霍乱者,是兼表邪之所发。


又以热多欲饮水者为热,寒多不用水,汗出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为寒。辨表里寒热分治,诸论不同。自余观之。霍乱每起于夏秋之间,皆由外受暑热,内伤饮食,郁遏正气,不得宣行,陡然而发者为多,纵冬月患之,亦由夏月伏暑所致,不可泥《金匮》有属寒之条,而遂投理中、四逆等剂。


王宇泰云∶治霍乱当从《内经》随宜施治,不可执一。余谓凡病皆然,庶不致误。


加减桂苓甘露饮 治中暑霍乱、齿燥、烦渴、小便短赤。


石膏 滑石 寒水石〔清暑除热。吐泻则脾胃大伤,石膏寒水宜酌量用。〕茯苓〔止吐定泻。〕泽泻〔和水除湿。〕原方有桂枝〔嫌其辛热。〕白术〔嫌其闭气,为霍乱家所忌,并忌温补酸收。〕猪苓〔中暑必多汗,勿过利小便,故去之。〕宜加薄荷〔辛散外邪,开气通窍。〕石斛〔清胃除热,浓肠止泻。〕扁豆〔和中消暑,化清降浊。〕橘红〔和胃调脾,理气通滞。〕引用白扁豆叶。〔捣汁一杯,和服一味,单服有神。〕有食加砂仁、谷芽。转筋加木瓜。如兼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此寒包暑症。〕加香薷、紫苏。


此方消暑、除湿、和中、利气为主,随兼症,加药治之。


香薷饮〔见暑。〕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霍乱吐泻。


宜合回生散。〔藿香、橘红,和中理气,二味为主。原治中气不和,霍乱吐泻。〕此夏月解表而兼和里之剂,宜参暑门加减用之。


霍乱由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致阴阳交错,变成吐泻,初起服珍珠散二钱即愈,或金液丹百粒亦愈。如寒气入腹,搏于筋脉,致筋抽转,即以瓦 烧热,纸裹烙筋转处,立愈。若吐泻后,胃气大损,六脉沉细,四肢厥冷,乃真阳欲脱。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复生,不灸则死也。(霍乱之证,三焦失运,中土受伤。一时心疼腹痛,吐利频作,挥霍撩乱,烦剧不宁。大法温其三焦,调其中土,一剂可愈。至若厥冷无脉,非重用温补不可,否则转筋入腹而死。近世时医不云中暑,即言痧发,禁用官料,竟事凉冰,刺其廉英,针其曲泽,以大泄其血,不知脾胃受伤,中焦之荣血已竭,而复大泄之,譬下井而投以石也。此种医人罔顾人命,真野狼心虎腹人耶!存救人之心者,当须体察。)



产后霍乱,气血俱伤,脏腑虚损;或饮食不消,触冒风冷所致。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乱于肠胃之间,真邪相搏,冷热不调,上吐下利,故曰霍乱也。经云∶渴而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大段虚冷厥逆者加附子来复丹亦妙。


白术散


治产后霍乱,吐利腹痛,烦渴,手足逆冷。


白术 橘红 麦冬(去心) 干姜 人参(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一盏,姜三片,煎服。


温中散


治产后霍乱、吐泻不止。


人参 白术 当归(各一钱) 草豆蔻仁 干姜(各八分) 浓朴(姜制,一钱二分)


水一盏,煎服。


若吐逆不受汤药,用伏龙肝研细末三钱,米汤调。徐徐咽下即受。


其症脉多伏或绝,内有所积,外有所感,邪正相干,阴阳乖隔,留于中脘,阳不升,阴不降,吐利暴作。病在上焦,心痛而吐。病在下焦,腹痛而泻。病在中焦,心腹俱痛,吐泻并作。偏阳多热,偏阴多寒,甚则转筋,腹痛,手足厥逆。又足阳明胃经以养宗筋,暴吐暴泻,宗筋失养,故挛急,甚则舌卷囊缩。脾受贼邪,木来侮土也。吐泻尽,阴阳顺而愈矣。此症乃饮食所伤,切勿与谷食、姜椒等,必待吐尽泻尽,过一二时方与稀粥。若干霍乱,最是急症,不得吐利,阴阳闭而死矣。此干霍乱乃立见安危,惟用盐水灌之,令其大吐,或掘地穴以新汲水投之,搅取澄清饮之,或用手挖喉中探吐尤捷。有宜吐者,虽已吐利,仍用二陈汤吐之,以提其气,又刺委中及十指出血。


凡霍乱用吐泻本方,因风加柴胡、防风,因寒倍半夏,因湿倍苍术、防风,因暑加藿香、扁豆,因食多用枳实、青皮。(治泄泻用益元散加白术末一两,每服一二钱,米汤调服。)


其症先伤于食,后感风寒,邪正相争,心腹绞痛,有上吐下泻者,其症稍轻。有上不得吐、下不得泄者,所以烦躁闷乱,俗名干霍乱,即绞肠痧。其症最急,速宜服盐汤探吐之,乃用藿香正气散,分理其阴阳也。


藿香正气散 治内伤脾胃,外感风寒,吐泻霍乱等症。


藿香枝 紫苏叶 大腹皮 广皮 桔梗 云苓 法半夏 神曲 白芷(各一钱) 川浓朴 炙甘草(各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水煎服。


凡霍乱吐泻腹痛,忌用热汤,犯之必死,须待其吐泻后两时入服药过后,胃气稍复,渴凡霍乱呕吐不能受纳药食,速以新汲水和百沸汤各一杯,调匀,名阴阳汤,饮数口即定凡痰疟及宿食恶毒之物,阻隔中焦,腹胀欲作霍乱,急以盐汤顿服探吐尽痰,食即安。


霍乱吐泻诸药不效,绿豆、胡椒各二十一粒,研细,水煎一盅,加新汲水一盅,调服即安。又方,以六一散一二钱,浓姜汤调服,夏日更妙。六一散,即益元散,见上“伤暑”。


罗谦甫治一人.年近八十.六月.中暑霍乱.吐泻昏冒.终日不省人事.时夜半.请罗治.脉七八至.洪大有力.头热如火.足冷如冰.半身不遂.牙关紧急.盖年高气弱.当暑气极盛.阳明得令之际.中暑明矣.用桂苓甘露饮.甘辛大寒.泻热补气.加茯苓以分阴阳约一两.水调灌之.渐渐省事.三日后.诸证悉去.换人参补中汤.以意增减.十日后平又治蒙古百户昔良海.于戊午春.攻襄阳回.住夏曹州界.因食酒肉.多饮潼乳.得霍乱吐泻证.从朝至午.精神昏愦.已困急.来告.罗视之.脉皆浮数.按之无力.所伤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调桂苓白术散.徐徐服之.稍得安静.又于墙阴掘地约二尺许.贮新水在内.搅动.待一时.澄定.用清者一杯.再调服之.吐泻渐止.至夜安卧.翌日微烦渴遂煎钱氏白术散.时时服.良愈.或问用地浆者.何也.曰.坤属土.土平曰静顺.感至阴之气.又于墙阴贮新汲水.以收重阴之气.阴中之阴.能泻诸阳中之阳.霍乱由暑热内伤所得.故用地浆而愈.


震按此案重在所伤之物已出.故其用药全不以多食酒肉过饮潼乳为治也.


汪石山治一人.年三十余.形瘦弱.忽病上吐下泻.水浆不入口者七日.自分死矣.汪诊脉八至.曰.当夏而得是脉.暑邪深入也.用人参白虎汤进一杯.稍安.后减去知母、石膏.加人参至四五钱.以黄柏、陈皮、麦冬等.随所兼病而佐使.一月平复.


江篁南治一人.于七月间得霍乱证.吐泻转筋.足冷多汗.囊缩.医以伤寒治之.增剧江诊之.左右寸关皆伏不应.尺极微.口渴欲饮冷水.乃以五苓散与之.觉稍定.向午犹渴.以五苓加麦冬、五味、滑石投之.更以黄连香薷饮.冷进一服.次早脉稍出.按之无根形脱.且呃.手足厥逆.饮食不入.入则吐.大便稍不禁.为灸丹田八九壮.囊缩稍舒.手足稍温.继以理中汤.渴犹甚.咽疼热不解.时或昏沉.饮以竹叶石膏汤而愈.


江应宿治一妇人.六月中旬.病霍乱吐泻转筋.医投霍香正气散.加烦躁面赤.揭衣卧地.江诊之.脉虚无力.身热引饮.此得之伤暑.宜辛甘大寒之剂泻其火热.以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吐泻定.再与桂苓甘露饮而愈.


震按霍乱乃最轻之病.何以仲景于伤寒后列为一门.岂北五省之霍乱重于江浙耶.就江浙论.则霍乱因暑湿者多.香薷饮加苓、半、霍香、苍术、木瓜等即效.黄连、石膏不可轻用.人参尤不可轻用.石山篁南二案.不得不用人参.然汪案纯是寒证.一用理中.即热渴咽疼.可知暑月难投温补也.若冬月霍乱.固有因寒者.香薷又在所戒.予生平于盛暑时.


曾以真武汤治霍乱.其人吐泻腹痛.四肢冷.脉微细.恶寒不渴.故敢用之.取效甚速.亦未尝用人参也.



代者霍乱;代而绝者,亦霍乱。又关脉滑,为霍乱吐泻。气口脉弦滑,膈间有宿食留饮。宜顺其性,以盐汤探之。脉结促大,皆不可断以死脉。洪大则易治,脉微细,气少不语,舌卷囊缩者;皆不治也。


滑而不匀,必是吐泻霍乱之候,脉大勿讶。



夫霍乱者,挥霍变乱也。盖因内有所积,外有所伤,阳不升,阴不降,乖膈而成。故心腹卒痛,呕吐下痢,发热恶寒,头痛眩晕,或泻而不吐,或吐而不泻。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齐痛,吐利并作。甚则转筋入腹,四肢厥冷而毙。



急用蓼汤泡洗,艾灸脐中。盖阴阳反戾,清浊相干,治之惟宜藿香正气散,加生姜为上。不惟可以温散风寒,抑亦可以调理脾胃。如身热口渴者,则以薷苓汤加减治之。


霍乱之后,不可早与饮食,恐胃中邪物,吐泻未尽,其新谷入胃,不能传化,必致不救。吐候吐泻过一、二时,饥甚,方与稀粥少食,以渐而将息可也。其有不吐不泻者,名干霍乱,急以盐汤多灌,引其大吐,令宿食殆尽,随证用药调之。既愈之后,若烦热多渴者,以麦门冬汤主之。


一霍乱转筋,用大蓼一把,煎汤荡洗。北人以麦糠代之。使腠理开泄,阳气散则愈也。河间云∶热气燥烁于筋,则挛 而痛也。


一霍乱已死,而腹中尚有暖气者,以盐纳脐中,以艾灸莫计其数。


一霍乱心腹卒痛,炒盐二碗,绢包顿于胸上,并腹肚再以熨斗火熨,气透则苏。续以炒盐绢包乘热烙其背,则万无一失也。



藿香正气散 治四时不正之气,寒温时疫,山岚瘴气,雨湿熏蒸;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风,中湿身重泄泻;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或饮食停滞,复感外邪,头痛发热,战栗恶寒,或呕吐恶心,膈膈满闷,一切气逆不安之症,并能调治。


藿香(二钱) 紫苏(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浓朴(姜制,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 白术(一钱,炒) 茯苓(一钱) 大腹皮(一钱) 桔梗(一钱) 白芷(一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热服。霍乱转筋,加木瓜。腹痛,加炒白芍药;寒痛,加桂;冷甚,加干姜。饮食不化,加香附、砂仁;米谷不消,加神曲、麦芽。心下痞满,加桔梗、枳壳、枳实。肉食不化,加山楂。湿面停积,加萝卜子。中暑冒风,加香藿、白扁豆。时气憎寒发热,加柴胡、干葛。


口干,加麦门冬。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湿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合黄连香薷饮。心腹绞痛,加木香。若频欲登圊,不通利者,加槟榔、枳壳。按霍乱之疾,未有不由内伤生冷,外感风寒而致也。余用藿香正气散治之,百发百中。一岁之内,常治百人,未有不效者。


但有热者,须加姜炒黄连;寒甚,加干姜;万无一失。又腹痛者,加桂;痛甚者,去藿香,加吴茱萸;小便不利,加茯苓;如干霍乱,加枳壳,茯苓、肉桂,最佳。


加减薷苓汤〔批〕(按此方治霍乱属热者宜之) 治霍乱身热口渴,此热暑中也。


猪苓(七分) 泽泻(七分) 白术(五分) 赤茯苓(一钱) 黄连(五分) 香薷(一钱)干葛(七分) 天花粉(一钱) 甘草(五分) 扁豆(十四粒)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如热极,加石膏、知母。泄泻,加升麻、黄芩、滑石。腹痛,加炒白芍药、桂。


理中丸〔批〕(按此方治霍乱属虚寒者宜之) 治转筋霍乱,上吐下利,心腹疼痛,及干霍乱,俗名绞肠沙,并真阴证,手足厥冷。嘉靖甲子年间,梁宋之地,人多患此,自脚心麻至膝,死者不计其数。时大方赵公出示此方,患者咸蒙其惠,因述以广其传。


人参(一钱) 干姜(炒,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炙,一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取一丸细嚼,淡姜汤送下。


忌食米汤,此即理中汤改为丸,取土能塞水之义。若仍煎汤,则不效矣。


阴阳汤 治霍乱吐利腹痛,服药即吐,无法可施,用百沸活河水,及冷井泉水各半碗,合而服之。


百沸汤 治霍乱吐泻,因饮冷或冒寒,或失饥,或大怒,或乘舟车,伤动冒气,令人吐利交作,目眩头旋,手足转筋,四肢厥冷,用药迟缓,须臾不救。


吴茱萸 木瓜 食盐(各五钱)


上三味同炒焦,用百沸汤煎,随病患服之。


干霍乱者,俗名绞肠沙。其症因宿食不消,心腹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挥霍撩乱,所伤之物不得出泄故也。死在顷刻,急宜多灌盐汤探吐之。令物出尽,却服理中汤,更刺十井出血,并委中出血。


盐姜汤 治干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垂毙者。


盐(一两) 生姜(切,五钱)


上二味,同炒色变,以童子溺二盏,煎一盏,温服。


麦门冬汤 治霍乱愈后,烦热多渴,小便不利。


人参(一钱) 白术(炒,一钱) 茯苓(八分) 陈皮(八分) 半夏(制,八分) 小麦(一百粒) 麦冬(去心,二钱) 甘草(七分)


上乌梅三个,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巨阙 关冲 支沟 公孙 阴陵泉 主霍乱。 期门 主霍乱泄注。 鱼际 主胃逆霍乱。 太阴 大都 金门 仆参 主厥逆霍乱。 太白 主霍乱逆冷。 解溪 主膝重脚转筋,湿痹。 三里 主霍乱遗矢失气。 承筋 主螈 脚酸。(《甲乙》云∶主霍乱胫不仁。)


大泉 主眼青转筋,乍寒乍热,缺盆中相引痛。 金门 仆参 承山 承筋 主转筋霍乱。 丘墟主脚急肿痛战掉,不能久立,附筋脚挛。 窍阴 主四肢转筋。 委中 委阳 主筋急身热。 人迎 主霍乱头痛胸满,呼吸喘鸣不得息。


凡霍乱泄出不自知,先取太溪,后取太仓之原。


内有所积,外有所感。阳不升阴不降。乘膈而成,皆因饮食。脉多伏或绝。切勿与谷食米汤饮之饮之即死。必待吐过一二时,饥甚方可饮食。


上古无痘,至汉始有,今时罕有不出痘者。以生齿日繁,地气日热。所以古人最重伤寒,而今世偏多温热也。


于此日上海病因,尤为贴切。地气以日热,秽气亦日盛,若伏暑欲发,客邪外入,两邪交讧,肠胃乃乱,故气道立时闭塞,血脉因而瘀滞,四肢厥冷,手面皆黑。阳明多气多血之经,见证若是之骤者,非气血忽然枯槁也。夫人气以成形耳,气不流行,血肉即死。故初起亟宜开闭。俾气通血活,邪得外泄,则正(气)自复。昧者不知邪闭血凝,热深厥深之理,见其肢冷脉伏,即以为寒,又疑为脱,既不敢刺,更投热药,使邪无宣泄,愈闭愈冷,虽七窍流血而死,亦不悔悟。亦有邪闭而正气无以自容而外脱者,阳从上脱则汗多而气夺,阴从下脱则泻多而液亡。所谓内闭外脱也。欲其不外脱,必开其内闭,如紫雪、绛雪、行军散,皆开闭透伏之良方也。而飞龙夺命丹即合行军、绛雪二方而加峻者,且有人中白引浊下行,尤具斩关夺命之能。



丁酉(岁),八九月间,杭州盛行霍乱转筋之证。沈氏妇,夜深患此,继即音哑厥逆。比晓,孟英诊其脉,弦细以涩,两尺如无,口极渴,而沾饮即吐不已。足胫坚硬如石,转时痛楚欲绝。乃暑湿内伏,阻塞气机,宣降无权,乱而上逆也。为仿《金匮》鸡矢白散例,处蚕矢汤一方。令以阴阳水煎成,候凉徐服。此药入口竟不吐。外以烧酒,令人用力摩擦其转戾坚硬之处。擦及时许,郁热散而筋结始软,再以盐卤浸之,遂不转戾,吐泻渐止。日晡(即下午三时至五时),复与前药半剂,夜得安寐。


次日,但觉困极耳。与致和汤数服而痊。


后治相类者多人,悉以是法出入获效,惟误服附子者,最难救疗。



郑凤梧,年六十余,秋间患霍乱,凛寒厥逆,烦闷躁扰,口不甚渴。孟英诊之,脉细欲伏,苔白而浓,乃暑湿内蕴未化也。须具燃犀之照,庶不为病所蒙。因制燃照汤与之,一饮而厥逆凛寒皆退,脉起而吐泻渐止。随以清涤法愈之。



陆叟,年七十余。仲秋患霍乱。自服单方二三日,呕吐虽已,且频频作哕,声不甚扬。面赤目闭,小便不通。


孟英视之,脉虽虚软,并无脱象。况舌赤而干,利下臭恶。(此证乃)气分伏暑,业扰及营,虑其络闭神昏,胡可再投热剂?遂以∶紫雪(丹)三分,用竹茹 枇杷叶 通草 丹参 连翘 石菖蒲 桔梗 黄芩 芦根煎汤,候冷,调而徐服。


次日复诊,目开哕止,小溲稍行,于前方裁去紫雪,加石斛、苡仁,服二剂,利减能啜米饮矣。随用致和汤十余服而瘳。



一妇,年少体瘦,初秋患霍乱转筋,舌绛目赤,大渴饮冷,脉左弦强,而右滑大。此肝胃之火素盛,而热复侵营也。以∶白虎汤去(粳)米、(甘)草,加生地、蒲公英、益母草、黄柏、木瓜、丝瓜络、薏苡仁,一剂知,二剂已。丹溪云∶“转筋由于血热”,此证是矣。



纪运翔,年十七。五月(患)霍乱,势亦垂危。孟英往视,然已手面皆黑,目陷睛窜,厥逆音嘶,脉伏无溺,舌紫苔腻,大渴汗淋,神情瞀乱,危象毕呈。时未交芒种,暑湿之令未行,仍是冬寒内伏,春令过冷,入夏犹凉,气机郁遏不宣,故欲变温病者,皆转为此证。殊途同归,但不腹痛耳。以寒邪化热,究与暑湿较异也。亟令刺曲池。委中,出血如墨。方以黄芩为君,臣以(山)栀、(豆)豉、(黄)连、(竹)茹、(薏)苡、半(夏),佐以蚕矢、芦根、丝瓜络,少加吴茱萸为使,阴阳水煎,候温,徐徐服之,遂不吐。


次日,脉稍起,又两剂,黑色稍淡,肘膝稍和,反加睛赤烦躁,是伏邪将从外泄也。去吴萸、蚕矢,加连翘、益母草、滑石,而 发遍身,苔始渐化,肢温得寐,小溲亦行。随予清搜化毒之药,多剂而痊。名其方曰“黄芩定乱汤”。嗣治多人,悉以此法增损获效。有史客,素吸洋烟而患此证,与此方数贴后,反便秘目赤,渴汗昏狂,亦是久伏之邪,渐欲外越也。与竹叶石膏汤加减而瘳。


此外,湿盛者,加茵陈,滑石,气实者,加枳(壳)、桔(梗);饮阻食滞者,加浓朴、莱菔;肝郁气结者,加紫苏、楝实。口渴,用茅根汤或藕汁频灌。



王季杰外家,秋夜陡患霍乱,腹痛异常。诊其脉,细数而弦,肢冷畏寒,盖覆甚浓。询其口,不渴而泻,亦不热,然小溲全无,吐者极苦,舌色甚赤。(孟英)曰∶此新凉外束,伏暑内发也。以绛雪、玉枢丹灌之皆不受。泻至四五次,始觉渐热,而口大渴,仍不受饮,语言微謇。孟英令捣生藕汁徐灌之,渐能受。随以∶(黄)芩 (黄)连 (薏)苡 楝(实) 栀(子) (竹)茹桑(叶) (石)斛 蒲公英,煎服,痛即减,吐泻亦止。改用轻清法而愈。



陈妪,年已七旬,辛亥秋,患霍乱转筋甚危,亟拉孟英救之,已目陷神消,肢冷音飒,脉伏无溺,口渴汗多,腹痛苔黄,自欲投井(此乃烦渴之极也)。令取西瓜汁先与恣饮,方用∶白虎(汤) 加(黄)芩、(黄)连、黄柏、木瓜、威灵仙,略佐细辛分许为剂,覆杯即安。人皆疑用药太凉,何以径效?孟英曰∶凡夏热亢旱之年,入秋多有此证。岂非伏暑使然,况见证如是之炽烈乎?今秋,余已治愈多人,询其病前有无影响?或曰∶五心烦热者数日矣。或曰∶别无所苦,惟见物如红如火,已而病即陡发。夫端倪如此,更为伏暑之的据焉。



附∶一仆夫,纵酒饮食无节,患霍乱吐泻,转筋烦渴等症,几殆。时六七月,霖雨昼夜,饮檐流(溜)水数升而愈。《千金方》云∶“轻者,水瘥”。此偶合古方,余目见其事。后路途中,及六合县,见一人亦患此,服新汲井水,愈。(摘自《陈修园医书七十四种·霍乱论》)。



钱某,患霍乱,自汗,肢冷,脉无。平日贪凉饮冷,人谓寒证,欲用大剂热药,孟英曰∶苔虽白,然浓,而(舌)边绛,且渴甚,头大痛。不可因寒凉致病,而不察其有暑热之伏也。遂以五苓(散)去(白)术,加黄连、浓朴、黄芩、竹茹、木瓜、扁豆叶,服后,脉稍出,汗渐收,吐利亦缓。即去肉桂,加桑枝、滑石、甘草,头痛、吐、利皆止,苔色转黄,随用清暑和中而愈。



丁姓,患霍乱。苔色白薄而不渴,但觉口中粘腻。彼自知医,欲从寒湿治。孟英曰∶中焦原有寒湿,所以不渴。


然而粘腻,岂非暑入而酿其湿为热乎?以∶胃苓(汤)去甘(草)、(白)术,加苡仁、黄连、半夏、枇杷叶,二剂而瘳。



胡泉琴舅氏家之潘妪,年逾古稀,患霍乱转筋频危。孟英用自制蚕矢汤治之而瘳。



某老人,霍乱后,目闭呃忒。医谓“陷脱在即”,拟与桂、附回阳,而未服。孟英询之,得知溺赤口渴,脉情软数。改与整肃肺胃之剂,果得渐安。



段尧卿之太夫人,患霍乱转筋,年逾七十。孟英投自制连朴饮,三啜而瘳。



陈楚珍媳,陡患霍乱,脐间贴以回阳膏而不效。孟英按脉,滑数右甚,口渴苔黄。令揣胸下,果坚硬而痛。


曰∶吐泻虽多,食尚恋膈,非寒证也。回阳膏亟宜揭去,以∶菖(蒲) 枳(实) 苏(叶) (黄)连 (黄)芩桔(梗) (竹)茹 牛(蒡) 海 芦菔为剂,一服而瘳。



王寿和,甫六岁,陡患凛寒身热,筋 面红,谵妄汗频,四肢厥冷,苔色黄腻,口渴唇红。(孟英曰)∶此时邪挟食也。以∶枳实 栀豉汤加菖蒲及冬干芦菔菜,煎成(汤),调入玉枢丹五分灌之。


次日,谵、 皆减,而腹痛吐泻,邪欲转霍乱以外泄也。孟英谓∶“不但伤寒可转霍乱,温热暑湿皆可转霍乱也”。治当迎刃而导之,于前方加苏叶一分、黄连二分,同炒煎服。连吐三、五次,泻六、七次,痛即减。


第三日,神始爽慧。然“去疾莫如尽”。再服原方一剂,遂愈。凡小儿之病,因于食滞者多。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实则谵 。若吐泻,乃病之出路,而世人动辄以惊风药治之,每致偾事。



钱某,患霍乱,兼吐蛔十余条,而口干脉细。是暑伏厥阴以犯中也。以∶(黄)连 (乌)梅 (竹)茹(川)楝 (薏)苡 (石)斛 苏(叶) (黄)芩,清之而愈。



陈某,患霍乱。而所下皆血。苔黄大渴,而舌色紫黯。乃暑毒深伏,起病时又饮烧酒也。用∶犀角 益母地丁 茅根 菖蒲 绿豆 银花 (黄)芩 (黄)连 黄柏 藕汁,大剂灌之,投匕而瘥。



李华甫继室,陡患霍乱,兼溺血如注,头痛如劈,自汗息微,势极危殆。速孟英诊视,脉甚弦驶。曰∶此肝火内炽,暑热外侵也。以∶犀角 木通 滑石 栀子 竹叶 薏苡 银花 茅根 菊叶为大剂,和入藕汁,送当归龙荟丸,吐泻即已,溺血亦减。惟小便时头犹大痛,必使人紧抱其头,重揿其巅,始可略耐。尚是风阳僭极,肺胃不清也。以∶苇茎汤去桃仁,加百合、白薇、元参、小蓟、蒲公英、竹叶、西瓜翠衣、莲子心为方,和入童溺,仍吞当归龙荟丸,服旬日痊愈。



张二梅,年逾六旬,秋间患霍乱转筋。医见高年而厥逆多汗,拟进温补,张不敢服。但用平淡单方,及外治法而瘥。然从此大便不坚,时时自汗,遍身疮疥,畏热异常。立冬后,孟英诊之∶脉甚滑数,口渴苔黄,便溺皆热,犹着夹衣,是赋质偏阳,湿热内盛。幸而未进温补,得以引年,与大剂清化法,渐愈。


某传一方,(治遍身疮疥)颇佳,以麻黄(一两) 川椒(五钱) 蛇床子(五钱) 斑蝥(七枚),雄猪油或地沥青熬透去渣。另用明矾 黄柏(各一两) 蓖麻子 大枫子(各四十粒),共研细末,调入油内,绢包擦患处,能拔蕴毒伏邪,未出旬日可愈。无后患。比余(孟英自称)火酒摩转筋之义正同。



姜秋农,疟泻初痊,遽劳奔走,陡患霍乱转筋。面臂色紫,目陷音嘶,胸闷苔黄,汗多口腻,神疲溲秘,脉细而弦。孟英以∶沙参 蚕矢 苡仁 竹茹 半夏 丝瓜络 木瓜 车前子 扁豆叶 阴阳水煎,送左金丸一钱,外以吴萸一两研末,盐水调涂涌泉穴。


服后,吐泻渐止,噫气不舒,呃忒胁痛,汗减口燥,脘下拒按,脉软而弦。以素多肝郁也。去沙参、蚕矢、木瓜、车前、左金(丸)。加紫菀、郁金、楝实、通草、枇杷叶,二贴(后),溲行呃止,苔退足温,腰胀腿痛,手紫渐淡,去郁(金)、(紫)菀、(木)通、(川)楝,加沙参、石斛、兰叶、藕(肉)、鲜稻头。


亦二帖,脉和胀减,啜粥口咸,体素阴亏也。去半夏、扁豆叶,加归身、花粉、橘皮。


又二帖,大解行而安谷,腰酸少寐。为易∶西洋参,加麦冬、羊藿以调之。


数贴后,又加枸杞、杜仲而愈。



蒋循庵媳,患霍乱转筋,交三日矣。厥逆目窜,膈闷无溺,苔黄苦渴,脉极弦细。屡进桂、附、姜、术,气逆欲死。与∶昌阳泻心汤加减,煎成徐服。外以吴萸研末,卤调贴涌泉穴,服二剂,吐止足温。去(紫)苏、(浓)朴,加(川)楝、(石)斛、蒲公英,多剂获痊。盖伏暑挟素盛之肝阳为病,误服温补,以致遽难廓清也。



戚媪者,年六十余矣,自幼佣食杭州黄连泉家,忠勤敏干,老而弥甚。壬寅秋,患霍乱转筋。余(孟英)视之,暑也。投蚕矢汤,两帖而瘥。


三日后,忽蜷卧不能反侧,气少不能语言,不食不饮。莲泉惶惧,就近邀一老医诊之,以为“霍乱皆属于寒”,且昏沉欲脱,定附子理中汤一方。莲泉知药猛烈,不敢遽投,商之王君安伯,安伯云∶且忽服也。若谓寒证,则前日之药,下咽即毙,吐泻安得渐止乎?莲泉大悟。乃着人飞刺招余往勘。余曰∶此高年之体,元气随吐泻而虚,治宜用补,第余暑未清,热药在所禁耳(先清后补,缓急之间,此中须大学问)。若在孟浪之人,必以前之凉药为未当,今日温补为极是,纵下咽不及救,亦惟归罪于前手寒凉之误也。设初起即误死于温补,而举世亦但知霍乱转筋,是危险之病,从无一人知此证有阴阳之异,治法有寒热之殊,而一正其得失者。此病之所以不易治,而医之所以不可为也。


今莲泉见姜、附而生疑,安伯察病机之已转。乃以∶朝鲜参 麦冬 知母 葳蕤 木瓜 扁豆 石斛 白芍 苡仁甘草 茯苓等。服六剂,始能言动,渐进饮食,调理月余而健。此余热未清,正气大虚者之治法,更有不因虚而余焰复燃者,须用炼雄丹治之。



詹耀堂子,年二十,患霍乱,服姜、桂数剂,泻不止。素吸鸦片烟,疑为虚漏。补之,泻益甚。孟英视之∶大渴而脉弦数。因为起病不因暑热,然阴分素亏,虽饮冷贪凉,热药岂堪过剂?设无便泻以分其药力,则津液早枯矣!


与∶白头翁汤合封髓丹,加银花、绿豆、石斛,一剂知,二剂已。



蒋敬堂母,年七十四。陡患呕泻,身热腹痛,神思不清,孟英诊之,脉微弱而数。曰∶暑脉自虚,不可以高年而畏脱,然辛散痧药,则不免耗伤其津液。爰定∶(黄)芩 (黄)连 滑(石) (石)斛 (竹)茹 (黄)柏银花 竹叶 橘皮 枇杷叶之方,冬瓜汤煎,一剂而热退神清,再剂霍然。



王某,久患吐血,体极孱弱,沈琴痴嘱其丐孟英治之,服药甫有小愈。而酷暑之时,陡患霍乱转筋,大汗如雨,一息如丝。孟英视之曰∶阴血久夺,暑热鸱张,吾霍乱论中之缺典也。姑变法救之。用∶北沙参 枇(杷)叶龙(骨) 牡(蛎) 木瓜 扁豆 苡仁 西滑石 桑叶 蚕砂 石斛 豆卷,投之良愈。嗣后每日调理,仍服滋补以治宿恙。阅二载,闻服温补药,致血暴涌而亡。



周 ,于七月十八日夜,患霍乱转筋甚剧。仓促间,误服青麟丸钱许。比晓,急邀孟英诊之,脉微弱如无,耳聋目陷,汗出肢冷,音哑肌削,危象毕呈。药恐迟滞,因嘱其母先煎高丽参汤亟为接续,随以∶(高丽)参 (白)术 白芍 茯苓 附(片) (肉)桂 干姜 木瓜 苡仁 扁豆 莲实为方,一剂,各症皆减。


次日复诊,孟英曰∶气分偏虚,那堪吐泻之夺泄?误饵苦寒,阳微欲绝。昨与真武(汤)、理中(丸)合法,脾胃之阳复辟矣。刚猛之品,可以撤去。盖吐泻甚而津液伤,筋脉失养,则为之转。薛生白比之“痉”病,例可推也。


凡治转筋,最要顾其津液,若阳既回而再投刚烈,则津液不能复而内风动矣。此治寒霍乱之用桂、附,亦贵有权衡,不可漫无节治,致堕前功也。即于前方裁去(干)姜、附(片)、(肉)桂,加黄 、石斛,服至旬日而愈。


余(周 自称)谓此番之病,危同朝露,若非孟公,恐不能救,常闻张柳吟云∶但使病者听孟英论病之无微不入,用药之无处不到,源源本本,信笔成章,已觉疾瘳过半。


古云∶“檄愈头风”,良有以也。



己丑(年)五月,天气骤热,孟英母,陡患霍乱,肢冷,自汗,脉微,苔白,腹大痛,欲重按。是中虚有素,因热而受寒侵也。进大剂理中汤加桂枝、白芍,覆杯而愈,此所谓舍时从证也。



褚子耘使女患此,已身僵矣。孟英以夺命丹二分,嘱其灌入,顷刻活动,随以解毒活血汤,数服得生。


一人,孟英治愈后,已溺行能食。余热外泄,满面赤瘰,忽然神气瞀乱而死。


一人,孟英治愈,二便已如常矣。越数日,云饮食不得下,戴眼呃忒而逝。


一人,业已向愈,忽然神情恍惚,药不及救。



陈解香弟。患此垂危,孟英治愈,遂不服药,月余复来请勘,已咽痛碍进水谷,颐肿牙糜,牙关甚紧,痰嗽胁痛,溺赤管痛,便溏色酱。此余毒蕴隆,失于清解,脉已弦紧数疾,莫可措手。并录以告贾旅者。


沈春泉,年五十七,立冬前五日,食蟹面后,陡患霍乱转筋,所吐泻者皆水。初进桂、附药,筋转益甚,周身微汗,神倦懒言,指渐冷,脉渐伏,时欲太息。更方用∶牡蛎(一两) 龟板(八钱) 阿胶(四钱),服后势较剧。


孟英视之,苔黄大渴,小便全无,泻出极热,心下拒按。曰∶此伏暑挟食之证。不知何所见而与燥补涩腻之药?


嗣闻其次郎于立冬后,亦患此证,医知伏暑,用黄连等药,吐泻已止。因脉未遽起,不知为伏暑未清,改投桂、附等,三帖而亡。尤可哀也。



陈艺圃,亦知医,其室人于仲秋患霍乱转筋,自诊以为寒也。投热剂,势益甚,招朱椒亭视之,亦同乎主人之见也。病尤剧,乃延孟英决之,曰∶此寒为外束之新邪,热是内伏之真病。口苦而渴,姜、附不可投矣。


与∶河间法(谓表里双解、清热育阴之法),人皆不信也。再与他医商之,仍用热剂,卒至口鼻出血而死。极其悔叹,始服孟英之卓识。余谓霍乱一证,近来时有,而医皆不甚识得清楚,死于误治极多。孟英特着专论,虽急就成章,而辨晰简当,略无支漏,实今日医家首要之书,以其切于时用,不可不亟为熟读而研究哉!



罗吉人,立冬前,患霍乱转筋,某知其阴分素亏,病由伏暑,服药已得转机。数日后,渐有呃忒。孟英视之∶脉弦数左甚,苔焦而渴,龈衄、脘闷、便溏色酱,小便短赤。皆伏暑未清,气机阻塞之象。既失清肃,当脐尚贴回阳膏。屡嘱揭去不从,后闻不起。



石雨田母,年近五旬,陡患霍乱转筋,苔黄大渴,神情烦躁,证属伏暑,脉颇不恶,而浑身冷汗,摇煽不停,已为阳越之象。不敢与方,寻即告殒。



朱巽泉父,年以六旬,患霍乱转筋,证不甚剧,问答音清,而脉微欲绝。亦决其不治,已而果然。


某,丙夜(指午夜)患此证,刺出黑血。侵晓,孟英往视,形脉两脱,大汗如淋,目陷音嘶,溺无苔腻,平素嗜饮少谷,好善忘劳。(此)暑湿蕴中,正气溃散,勉投参药,竟不能救。



方氏女,播迁三载,秋抵申,患肿,因在旅寄,竟不调治。交霜降,肿忽消。不数日,又患霍乱,即神气瞀乱,屋中盘走,口呼姊姊。乃姊强纳之卧,两目转旋不停,泪涔涔下,牙关即紧,欲延孟英诊,竟不及也。


孟英曰∶此流离困苦,忧郁深沉,木土相乘,吐泻而肿,节交霜降,气肃肿消,郁无所宣,直凌脾胃,吐泻陡作,木火勃升,狂走目张,阳从上越,此情志内伤霍乱也。故告危如是之速。



徐氏,素无病,胃亦强,且善作劳,夜分忽泻二次,晨起为孟英梳发未毕,又泻一次。因诊之,脉七至,而细促不耐按,略无病。若此脉病患不病,殆不始于今日,不可救药也。既而泻颇缓,且食山东挂面一小碗,然尚能以乳哺女,而既吸之后,乳即瘪(塌陷)而不起矣。形亦渐削,汗亦渐多,脉亦渐脱,音亦渐嘶,戌刻遽逝。及中气卒然溃散,绝无仅有之候也。



余抗(一)纸客,在舟次病此。至乞孟英诊之,已舌卷囊缩,口开苔黑,形脱神离,不可救药矣。询途中并未服药,谛思其故,暑湿既可伏至深秋而发为霍乱,则冬伤于寒者,至春不为温病,亦可变为霍乱也。虽为温病之变证,而温即热也,故与伏暑为病,不甚悬殊。且细绎仲圣书,亦未尝不微露其意也。如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张石顽注云∶温病始发,即当用黄芩汤去热为主。若伤寒必传至少阳,热邪入里,方可用黄芩、柴胡解之。盖黄芩汤乃温病之主方,即桂枝汤以黄芩易桂枝而去生姜。以桂枝主在表之风寒,黄芩主在里风热,乃不易之定法,其生姜辛散,非温热所宜,故去之。此表里寒热之不可不知者也。周禹载注云∶明言太少二阳,何不用二经药?非伤寒也。伤寒由表入里,此则自内发外。无表何以知?或胁满,或头痛,或口苦引饮,或不恶寒而即热,故不得谓之表也。如伤寒合病,皆表病也。今不但无表,且有下利里证,伤寒协热利,必自传经而入,不若此之即利也。温何以即利?其人中气本虚,内伏已深,不能尽泄于外,势必下走利也。孟英谓∶此论温邪外发未久,即可下走为利,本文更有“若呕者”句,岂非温病可转霍乱,早逗端倪于此乎?。曩纂《温热经纬》,于此条下附注云∶少阳胆木,挟火披猖,呕是上冲,利由下迫,何必中虚始利,饮聚而呕?半夏、生姜,专开饮结,如其热炽,易以(黄)连、(竹)茹。


或问半痴曰∶既肝郁于土而食不下行矣,何以干矢自遗而不觉乎?半痴谓∶胃与大肠,原一气相贯,惟其食滞于胃而不化,似与大肠气不相贯。故广肠之宿粪出而不觉。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是亦变也。所谓不足者,非言中气虚也。以中气为病所阻,则不足于降浊升清之职,故溲便为之改常也。因思霍乱之吐泻无度,干霍乱之便闭不行,皆变也。皆中气为病所阻,而不足于降浊升清之职也。设疑不足为虚,则诸霍乱皆当补中气为治矣。此说与前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可以互证。


八月初,秋阳正烈,姚欧亭,初七日忽然身热呕泻,白苔满布,神惫不支,腹痛汗频,音低溺涩。先与∶(人)参(黄)连 (法半)夏 (浓)朴 (竹茹) 滑(石) 苡(仁) 苏(叶) 蚕砂 扁豆叶,二剂,热退神清,而左脉仍弦,关上高,呕酸无寐,手足振惕。客邪虽解,土受木乘也,去滑(石)、(浓)朴、蚕砂、扁豆叶,加茯神、蛤壳、紫菜、绿豆、白蔻仁,三剂,苔化能眠,知饥泻减。去(白)蔻仁、蛤(壳),加菖蒲、白术,五剂而痊。此霍乱之开阖失常,中枢为邪所乱也。前案之开阖无权,中虚不能主持也。


同是一人,先后一虚一实,正可互勘。至于前病愈后之呕泻振惕,乃为风暑乘虚扰中之霍乱证。



朱鸣岐,患下利转筋。医见肢冷,即投温补,服药即吐,既而呃忒不已。温补加峻,病日以危,延至九朝。孟英按脉,左至弦滑,右弱不应指,苔黄浓而腻浊,小水不行,脐上拒按。因谓曰∶病原不重,误药致剧。命不应死,幸而得吐。与∶枳(实) 桔(梗) (黄)芩 (黄)连 (竹)茹 (半)夏 (紫)苏 (连)翘 芦根 枇杷叶 滑石,开痰行气,舒结通阳。两剂呃果止,而遍身赤 。又二剂,燥矢下而苔化溺行,右脉渐振,随以清肃法调养而瘥。


此证若初治得法,一二剂可愈。举世以泻证、吐证、霍乱证、霍乱转筋证皆为寒证,往往不察病情,辄投热药,今见肢冷而右脉软弱,彼方以为虚寒的据,况服药即吐,呃忒随来,以为霍乱转筋而见呃忒,惶惶然以为虚脱之象,故温补日以加峻,纵使一蹶不起,病者无怨,医家不悔(悟),授受相承,伎俩如是,良可慨已。此外,如胸腹疼痛,疟疾哮喘,经阻产后等证,世俗亦多指为寒病,虽以热药刹(杀)之不知。呃忒则尤多枉死。孟英尝治一角妓,患呃累日。此因破身太早,固是虚证,然血去阴伤,岂可反以温燥助热,遂至下焦不摄。妓性畏药,用一味鸡子黄,连进数服而安。


霍乱转筋腹痛 以苦酒煮絮裹之。(《圣惠方》)


霍乱腹痛甚者 炒食盐一包,熨其心腹,令气透。又以一包熨其背,少顷即止。(《简易方》)


霍乱转筋入腹无可奈何者 以米醋煮青布搽之,冷即易。(《千金方》)


霍乱转筋入腹杀人 以小蒜、盐(各一两),捣敷脐中,灸七壮立止。(《圣济总 》)


霍乱转筋身冷心下微温者 朱砂(二两研) 蜡(三两) 和丸着火,笼中熏之,周遭浓覆,勿令烟泄。兼床下着火,令腹微暖,良久,当汗出而苏。(《外台秘要》)


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 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乾坤秘韫》)


霍乱急救法 转筋者,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旁,后以盐填脐中,灼艾不计壮数,虽已死而胸中有热气者,立苏。研生蒜涂脚掌心,虽昏危入腹者,亦效。再以大蓼一握,煎汤洗之。心腹卒痛,以盐斤许炒热,纸包纱护,顿其胸腹,频火熨,觉热气透入即苏。(《证治汇补》)


干霍乱治法 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绞刺疼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状若神根据。顷刻之间,忽然闷绝。此由脾上郁极,不得发越,以致火热内扰(即俗名绞肠痧也)。用麻皮蘸油,刮臂膊上,或刺膝腕内,有红筋刺出紫血,或刺十指头,出血立愈。若转筋不止,用木瓜、盐二味,煎热汤,浸两足亦妙。(《十便良方》)


绞肠痧阴阳治法 肠痛难忍看,有阴痧,腹痛而手足冷,身上有红点,以灯草蘸油,点火烧之即愈。有阳痧,肠痛而手足暖,以针刺其手指近爪甲处一分半许,出血即安。须先自两臂捋下其恶血,令聚指头,然后刺之。(《集简方》)


附∶王肯堂二方 王肯堂云∶霍乱乃邪气用事,正气无主、溃乱之际,大忌姜汤、米汤、及乌梅、梅酱等汤,服之立死。虽热汤,亦不可用,禁之,禁之。小腹作痛,胀紧如石,气冷并结者,乃房劳伤也。切不可误以为霍乱,妄投冷水及补药之类,服之立死。但用消伤破血调气之剂,如红花、苏木、桃仁、当归、木香、青皮、槟榔之类酒煎,加童便调和,大口咽下,又令病患坐葱汤中浸之。(《医镜》)


戴云∶霍乱者,吐也,有声有物。凡有声无物而躁乱者,谓之干霍乱也。


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其乳近两旁边,此乃千金妙法也。


内有所积,外有所感,阳不升,阴不降,乖隔而成矣。切勿以米汤,吃之立死。脉多伏,为绝。


见成吐泻还用吐,提其气起。


大法∶生姜理中汤最好。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吐用二陈汤加减亦可;或梓树木煎汤吐亦可。


经义


《经脉篇》曰∶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


《气交变大论》曰∶岁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乱。


《六元正纪大论》曰∶不远热则热至,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土郁之发,为呕吐、霍乱。


论证(共三条)


霍乱一证,以其上吐下泻,反复不宁而挥霍撩乱,故曰霍乱,此寒邪伤脏之病也。盖有外受风寒,寒气入脏而病者;有不慎口腹,内伤食饮而病者;有伤饥失饱,饥时胃气已伤,过饱食不能化而病者;有水土气令,寒湿伤脾而病者;有旱潦豪雨,清浊相混,误中沙气阴毒而病者,总之皆寒湿伤脾之证。邪在脾胃,则中焦不能容受,故从上而出则为吐,从下而出则为泻,且凡邪之易受者,必其脾气本柔,而既吐既泻,则脾气不无更虚矣。故凡治霍乱者,必宜以和胃健脾为主。健者,培补之谓,因其邪气已去,而胃气受伤,故非培补不可也。和者,调和之谓,以其胃气虽伤,而邪犹未尽,故非察其邪正,而酌为调和不可也。若其寒少滞多,则但以温平之剂调之可也;若滞因于寒,则非温热之剂不能调也。而诸家有言为火者,谓霍乱之病多在夏秋之间,岂得为之伤寒乎?吁!谬亦甚矣。不知夏秋之交,正多脏寒之病,盖一以盛暑将杀,新凉初起,天人易气,寒之由也;一以酷暑当令,生冷不节,疾病因时寒之动也。人以夏秋之外热易见,而脏腑之内寒难见,故但知用热远热,而不知用寒远寒,见之浅陋,多有如此,此所以多致误也。学人于此,当熟察之。


转筋霍乱证,以其足腹之筋拘挛急痛,甚至牵缩阴丸,痛迫小腹,最为急候,此足阳明厥阴气血俱伤之候也。观河间曰∶转筋,经云反戾也,热气燥烁于筋,则挛螈而痛,火主燔烁燥动故也。或以为寒客于筋者,误也,盖寒虽主于收引,然止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为转筋也。所谓转者,动也,阳动阴静,热证明矣。丹溪亦曰∶转筋属血热。余谓此二子之言,总属一偏之见,不可从也。试以《内经》质之,不有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此转筋者,谓非反折筋急之病乎,而何以谓之热也?夫所谓转者,以其坚强急痛,有如扭转之状,是谓转筋,今西北方以转字作去声者,即其义也。而河间曰∶转者,动也,则不为强矣。且凡患转筋者,必于大吐大泻之后,乃有此证,未闻于吐泻之前,而先见转筋者也。若转于吐泻之前而谓之火,犹可云因火而病也,既转于吐泻之后,则上下皆已火去,岂因吐泻而反生火耶?又何以吐泻之前火不转耶?河间其何以解之。盖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此证以阳明血气骤损,筋急而然,本非火也。观无择陈氏曰∶转筋者,以阳明养宗筋,属胃与大肠。今暴吐下,津液顿亡,外感四气,内伤七情,攻闭诸脉,枯削于筋,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卵缩、舌卷,为难治。此说始为切当。若从河间而作火治,能无误乎?余故曰不可从也。


夏秋新凉之交,或疾风豪雨,或乍寒乍暖之时,此皆阴阳相驳之际,善养生者,最于此时宜慎,凡外而衣被,内而口腹,宜增则增,宜节则节,略为加意,则却疾亦自不难。


其或少有不调,而为微寒所侵,则霍乱吐泻、搅肠腹痛、疟痢之类,顷刻可至,此其所忽者微,而所害者大也。且膏粱与藜藿不同,薄弱与强壮迥异。矧强者犹不可恃强,而弱者顾可以忘弱耶,此自珍者之不可忽也。


论治(共七条)


一、霍乱初起,当阴阳扰乱,邪正不分之时,惟宜以姜盐淡汤徐徐与之,令其徐饮徐吐,或以二陈汤探吐之,则吐中自有发散之意。必俟滞浊大出,胃气稍定,乃察其有无泄泻,有无胀满,有无呕恶,以辩邪正虚实,然后随其证而调理之,自无不愈者。但于吐泻扰乱之后,胃气未清,邪气未净之时,凡一切食饮之类,宁使稍迟,切不可急与粥汤,以致邪滞复聚,则为害不小也,不可不慎,亦不可妄用凉药。


霍乱初起,胃口不清,邪气未净,或痛而呕恶不止,察其邪甚于上者,宜和胃饮、神香散或平胃散,择而用之;邪甚于下者,宜五苓散、胃苓汤,或苓术二陈煎之类主之。


霍乱无胀无痛,而但呕恶不宁者,此脾胃受伤,虚寒证也。若胃气微虚兼滞者,宜六君子汤,或温胃饮主之。若但虚无滞者,宜理中汤,或五君子煎主之。若虚而无寒者,止用四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亦可。若虚在阴分,水中无火,因泻而呕恶不已,胸腹膨膨者,必用理阴煎,或去当归加人参主之。若吐痢,四肢拘急,脉沉而迟,此脾肾证也,宜四君子加姜、附、浓朴,或理阴煎主之。


霍乱杂证,凡霍乱后身热不退,脉数无汗者,宜酌其虚实,于前治法中加柴胡主之。寒邪甚者,宜用麻黄。吐痢,脉浮自汗者,宜四君子加桂枝主之。吐痢,头痛身热而渴者,宜五苓散。吐痢因于过食,或瓜果生冷,以致食留不化,遂成痞隔、霍乱者,宜大小和中饮,或六和汤主之。若生冷寒胜者,宜加炮姜、肉桂、吴茱萸之类。《元戎》曰∶太阴证,霍乱者,理中加橘红,名治中汤。若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理中去白术加熟附子,名四顺汤。若吐痢后转筋者,理中加火 石膏一两。


转筋腹痛者,因胃气暴伤,以致阳明、厥阴血燥筋挛而然。法当养血温经,乃为正治。若邪滞未清者,或先宜和胃饮加肉桂、木瓜主之。若气虚者,宜四君子汤加当归、肉桂、浓朴、木瓜之类。阴虚少血者,宜理阴煎加肉桂、木瓜主之。又治转筋法,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揪两乳,此《千金》法也。


干霍乱证,最为危候。其证则上欲吐而不能出,下欲泻而不能行,胸腹搅痛,胀急闷乱,此必内有饮食停阻,外有寒邪闭遏。盖邪浅者易于行动,故即见吐痢,邪深者阴阳格拒,气道不通,故为此证。若不速治,多致暴死。宜先用盐汤探而吐之,一以去其滞隔,一以通其清气,但使清气得升,然后浊气得降,从泻而出,斯不致害。药以温中散滞破气等剂,庶乎胃气可舒而邪随以散,宜排气饮加减主之,或神香散,或《局方》七气汤亦可酌用。


向余荆人患此,几致不救,有治按在腹痛门。


霍乱之后,多有烦渴者,此以吐痢亡津,肾水干涸,故渴饮欲水,势所必然。但宜温暖调脾以止吐泻,脾气得和,渴将自止;或以独参汤徐徐与之,最妙法也。其有本以阳脏,而因泻亡阴,或见火盛喜冷,内热脉洪者,宜益元散或竹叶石膏汤之类,甘凉以济之,亦无不可。


述古(共三条)


仲景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此下即理中汤加减法)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吐痢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吐痢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既吐且痢,小便复痢而大汗出,下痢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吐痢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巢氏病源》曰∶霍乱吐泻,皆由温凉不调,阴阳淆混,二气相干,致脾胃受伤,变为霍乱。寒气客于脾则泻,客于胃则吐。亦由饮酒食肉腥脍,生冷过度,或因坐卧湿地,当风取凉,使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水谷不消,皆成霍乱。


陈无择曰∶霍乱者,心腹卒痛,呕吐下痢,憎寒壮热,头痛眩运,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泻,心腹俱痛则吐痢并作,甚至转筋入腹,霍乱恶证,无越于斯。盖阴阳反戾,清浊相干,阳气暴升,阴气顿坠,阴阳痞膈,上下奔逸。治之惟宜温暖,更详别三因以调之。外因诸风,则恶风有汗,伤寒则恶寒无汗,冒湿则重着,伤暑则热烦。内因九气所致,郁聚痰涎,痞膈不通,遂致满闷,随其胜复,必作吐痢。不内外因,或诸饱食脍炙,恣饮乳酪冰脯,寒浆旨酒,胃既 胀,脾脏停凝,内郁必发,遂成吐痢,当从不内外因也。


针灸法


刺委中穴出血,或刺十指头出血,皆是良法。今西北人,凡病伤寒热入血分而不解者,悉刺两手、 中出血,谓之打寒,盖寒随血去,亦即红汗之类也。故凡病以寒霍乱者,亦宜此法治之。今东南人有括痧之法,以治心腹急痛,盖使寒随血聚,则邪达于外而脏气始安,此亦出血之意也。


霍乱吐泻不止,灸天枢、气海、中脘四穴,立愈。


霍乱危急将死,用盐填脐中,灸二七壮,立愈。


转筋,十指拘挛不能屈伸,灸足外踝骨尖上七壮。


霍乱论列方


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六君子汤(补五) 大和中饮(新和七) 小和中饮(新和八) 二陈汤(和一) 神香散(新和二十) 平胃散(和十七) 和胃饮(新和五) 温胃饮(新热五) 胃苓汤(和百九十) 五苓散(和一八二) 四逆汤(热十四) 理中汤(热一) 理阴煎(新热三) 独参汤(补三五) 六和汤(和一二七) 排气饮(新和六) 益元散(寒百十二)理中丸(热一) 桂枝汤(散九) 五味异功散(补四) 苓术二陈煎(新和四) 《局方》七气汤(和五十) 竹叶石膏汤(寒五) 四逆加猪胆汁汤(热十六)


论外备用方


人参散(和一二六 胃寒) 缩脾饮(和一七三 暑毒)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 风寒) 丁香散(和一二八 气逆) 治中汤(热十 中气不和) 吴茱萸汤(热一三八 阴暑) 木瓜汤(热八二 转筋) 大顺散(热七七 寒湿) 姜附汤(热三二 厥冷转筋) 冷香汤(热八一 生冷滞) 霍乱三方(热八四) 干霍乱二方(热八六) 养正丹(热一八八 气壅滞) 诃子散(热八三 老幼皆宜) 四顺附子汤(热九六 阴寒) 冷香饮子(热八十 阴暑) 《千金》霍乱方(热八五) 附子粳米汤(热七九 四逆干呕)



施左(五月) 寒暑秽湿互扰阳明,清浊升降混淆,霍然吐泻交作,脉形沉弦而滑。治宜和中为先。


生米仁 老木香左金丸(三分同拌) 查炭 木猪苓 青荷梗 广藿香 半夏曲 六神 曲泽泻 制川朴 新会皮 赤苓 车前草徐,霍乱转筋治之非易。(照施氏方加木瓜钩藤)。


吐泻频腹痛.服六和汤.次用丹溪安胎饮.


丹溪安胎饮


白术 当归 熟地(各二钱) 川芎 条芩(各八分) 人参(一钱) 紫苏 陈皮 甘草(各四分) 砂仁(三分) 姜枣引.


治内伤饮食.外感风寒.用藿香正气散.若因食滞.用平胃散.如果系脾胃损伤.阳气虚寒.手足厥冷.必须温补.然后详审.毋使胎动.


《大全》云∶饮食过度,触风冷,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谓之霍乱。其间或先吐,或腹痛吐利,是因于热也。若头痛体疼发热,是挟风邪也。若风折皮肤,则气不宣通,而风热上冲为头痛。若风入肠胃则泄利呕吐,甚则手足逆冷,此阳气暴竭,谓之四逆。妊娠患之,多致伤胎也。万密斋曰∶霍乱者,阳明胃经之病名也。盖因平日五味肥酿,腐积成痰,七情郁结,气盛为火,停蓄胃中,乍因寒热之感,邪正交争,阴阳相混,故令心腹绞痛,吐利并作,挥霍变乱,故名霍乱。如邪在上脘,则当心而痛,其吐多。邪在下脘,则当脐而痛,其利多。邪在中脘,则当腹而痛,吐利俱多。吐多则伤气,利多则伤血,血气受伤不能护养其胎,况邪气鼓击胎元,母寿未有不殒者矣。此危恶之症,不可不亟治也,宜香苏散加藿香主之。


〔大〕呕吐而利者,名霍乱也。原疾之由,皆因肠胃虚冷,饮食过度,触冒风冷,使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致令挥霍变乱也。或先心痛而吐者,或先腹痛而利者,或吐利俱作者,或头痛身体壮热而脉浮洪者,或阳气暴绝而手足逆冷,而脉息微绝者。治之当分阴阳,察其虚实,辨其冷热,观其脉息。热者凉之,冷者温之,以平为期。《百问》云∶凡霍乱吐利,热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吐利已,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夏月间中暑霍乱,大烦渴,四肢逆冷,冷汗出,脚转筋者,香薷散浓煎沉冷服即效。(凡霍乱之脉,得浮洪者易治,微迟者并短气者难治。)


〔薛〕贾元良先生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胞络之经,其证头疼口干,面垢自汗,倦怠少气,或背寒恶热,甚者迷闷不省,或霍乱吐利,呕痰腹痛,或下血发黄生 等证。治法∶清心火,利小便为主。若自汗热甚,用白虎汤。若头疼恶寒,用十味香薷散。泄泻烦渴,饮水吐逆,用五苓散。热甚烦渴,用益元散清之。


若表解里热甚者,用黄连解毒汤。脉微下利,作渴喜温,或厥冷不省人事,宜竹叶石膏汤加熟附半枚冷冻饮料;次以来复丹、五苓散治之。故东垣云∶脾胃虚弱,遇夏月淫雨,身重短气,甚则四肢痿软,脚欹眼黑,当滋肺气以补水之源,是以五月常服五味子、人参、麦门冬之剂,为热伤元气故尔。丹溪所谓夏月伏阴在内也。盖人之腹属地,巳月六阳尽出于地之上矣,是人之阳气亦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而腹中之阳虚矣。又加以凉台水馆,大扇风车,寒泉水果,冰凉之物,自内及外,不用温热,病所由生。陈无择云∶凡中 切不得用冷药,惟用温养,得冷即死。道途无汤,即以热土熨脐中,溺以热尿即苏,概可见矣。


《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难经》曰∶伤暑得之为正邪,火自病也。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伤寒论》曰∶太阳中 者,身热头痛而脉微弱,或发热恶寒而脉弦细芤迟。大抵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而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弱。故先哲立法,夏月宜补,良有以也。前证若内有所积,外有所感,用二陈汤加减治之;或萝卜子捣碎,服而吐之。若饮米汤即死,云云同前论。若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边,此《千金》妙法也。干霍乱不得升降,死在须臾,当以盐汤吐之,后以二陈汤加川芎、苍术、防风、白芷、姜煎服。若登圊而不通,加枳壳。若食瓜果、饮冷、乘风、霍乱,用六和汤倍加藿香。大凡中暑而亡者,皆因元气虚弱,暑热乘之,以致泄泻,阳气暴脱,实为阴寒之证,宜急补其阳,庶得保生,缓则不救。其他执为暑热,投以寒药,鲜不误事。愚故以回阳固本之方,继之于后。


加减理中丸 主霍乱临时方,亦可治男子。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五丸,取汤和一丸,服之,日三服。吐多利少者,取枳实三枚,炙、去穣、四破,水三升煮取一升,和一丸服之。吐少利多者,加干姜一累。


吐利干呕者,取半夏半两,泡洗去滑,水二升,煮取一升,和一丸服。若体疼痛不可堪者,取枣三枚,水二升,煮一升,和一丸服。吐利太极,转筋者,以韭汁洗腹肾,从胸至足踝勿逆,即止。若体冷微汗,腹中寒,取附子一枚,炮去皮,四破,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和一丸服。吐利悉止,脉不出,体犹冷者,可服诸汤补之。


四顺汤 治霍乱吐利腹痛,手足逆冷,脉微欲绝。


附子(一枚,破八块) 干姜(三两) 人参 甘草(各一两)


上 咀,水煎服。


四逆加猪胆汁汤 治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甘草(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生用) 猪胆汁(半合)


上三味, 咀,每服五钱,水三盏,煮至二盏,去滓,纳猪胆汁,分二次温服,其脉即来。


香薷散 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 生冷过度,或起居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弱,因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便至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先心痛而吐者,或先腹痛而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后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者,或但呕而无物出者,或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者,或烦闷昏塞欲死者,妊妇霍乱吐利,此药悉能主之。


香薷叶(四两) 白扁豆 浓朴(各二两)


上 咀,每服半两,水一大盏,酒一分,慢火浓煎至六分,去滓,井中浸令冰冷,顿服无时候,连并二三服,立见神效。(《苏沈良方》中名香茸散,《百问》同,有黄连,无扁豆。)


诃子散 治老幼霍乱吐利,一服取效。又治九种心痛及心脾冷痛不可忍。


诃子皮 甘草 浓朴 干姜 草果仁 陈皮 良姜 茯苓 神曲 麦门冬(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候发刺痛不可忍,用水一盏,煎七分,入盐服,急则监点。


胡椒汤 治霍乱吐利甚妙。


胡椒(四十九粒) 绿豆(一百四十九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木瓜煎汤调下。


〔补遗〕凡霍乱身热,脉浮洪而渴者,此必胃有热,宜竹茹汤。吐止,然后以五苓散、不换金正气散、六和汤等治之。或若阳气暴绝,四肢逆冷,脉微欲绝,可用理中汤、理中丸、治中汤之类,甚者加附子。如中暑霍乱吐利,尝以香薷散入半夏少许,用生姜自然汁搜药剂,入铜铫炒干,再入好红曲酒,又搜润药,又炒干,却入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井中浸冷服,效。


〔大〕夫饮食过度,触冒风冷,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谓之霍乱。其间或先吐,或腹痛吐利,是因于热也。若头痛体疼发热,是挟风邪也。若风折皮肤,则气不宣通,而风热上冲为头痛。若风入肠胃则泻利呕吐,甚则手足逆冷,此阳气暴竭,谓之四逆。妊娠患之,多致伤胎也。


〔薛〕按前证若因内伤饮食,外感风寒,用藿香正气散。若因饮食停滞,用平胃散。果脾胃顿伤,阳气虚寒,手足逆冷者,须用温补之剂。治当详审,毋使动胎也。一妊妇霍乱已止,但不进饮食,口内味酸,泛行消导宽中。余曰∶此胃气伤而虚热也,当用四君子汤。彼不信,仍服人参养胃汤,呕吐酸水,其胎不安,是药复伤也。乃与四君子汤,俾煎熟,令患者先嗅药气,不作呕则呷少许,恐复呕则胎为钓动也。如是旬余愈。


人参白术散


白术 茯苓 人参 甘草 木香 藿香(各半两) 干葛(一两)


为末,沸汤调服二钱。吐甚者,加生姜汁频频饮之。


人参散 治妊娠霍乱吐泻,心烦腹痛。


人参 浓朴(姜制) 橘红(各二钱) 当归(炒) 干姜 甘草(炙,各一钱)


作一服,水二盅,姜三片,红枣三枚,煎一盅,服无时。


白术散 治妊娠霍乱,腹痛吐利不止。


白术(炒) 益智仁 枳壳(麸炒) 橘红(各七钱半) 草豆蔻(煨,去皮) 良姜(炒,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三钱,水煎入姜半分,去滓温服,无时。


木瓜煎 治妊娠霍乱吐泻,转筋入腹则闷绝。


吴茱萸(汤炮,七次) 生姜(切,各七钱半) 木瓜(切,一两半) 一方有 香(七钱半)甘草(一钱) 茱萸(半两) 加紫苏煎。


上细锉,水二盏,煎一盏二分,去滓分三服,热服,无时。


缩脾饮 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乱之后,服热药太多,致烦躁,宜沉井水中候冷,频频服。


草果仁(四两) 乌梅肉(三两) 甘草(二两半)


上 咀,每半两,水一碗,姜十片,煎八分,沉冷服。


妊娠霍乱腹痛,四肢冷逆,汗出脉虚弱者,理中汤治之。


上四方内,用干姜、豆蔻、茱萸,俱大温之剂。若发热烦渴,脉数阳证者,服之即死,宜用后方。


竹茹汤(呕吐) 益元散 桂苓甘露饮 冬葵子汤(并见杂病霍乱。)


〔大〕产后霍乱,气血俱伤,脏腑虚损,或饮食不消,触冒风冷所致。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乱于肠胃之间,真邪相搏,冷热不调,上吐下痢。故曰霍乱也。经云∶渴而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大段虚冷者,加附子,来复丹亦妙。


〔薛〕一产妇停食霍乱,用藿香正气散之类,已愈。后胸腹膨胀,饮食稍过即呕吐,或作泻。余谓此脾胃俱虚,用六君子汤加木香治之,渐愈。后因饮食失调,兼恚怒,患霍乱,胸腹大痛,手足逆冷,用附子散,又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而康。设泥痛无补法而用辛散,或用平补之剂,必致不起。一产妇吐泻咽酸,面目浮肿,此脾气虚寒。先用六君加炮姜为主,佐以越鞠丸而咽酸愈。又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而脾胃康。


白术散 治产后霍乱吐利,腹痛烦渴,手足逆冷。


白术 橘红 麦门冬(去心) 干姜 人参(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去渣,温服。


温中散 治产后霍乱,吐泻不止。


人参 白术 当归 草豆蔻仁 干姜(各一两) 浓朴(一两半,制)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


附子散 疗产后霍乱不止,手足逆冷。


附子(炮) 白术 当归 吴茱萸(洗) 桂心 人参 丁香 橘红 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粥饮调下,不拘时。


高良姜散 治产后霍乱吐利,腹中 痛。


良姜 当归 草豆蔻仁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粥饮调下。


上二方非真寒不可用。


《局方》参苓白术散,疗产后霍乱吐利,身热带渴者良。(方见杂病泄泻。)


若吐逆不受汤药,以伏龙肝细末三钱,米汤调下即受。


余详杂病霍乱门。


呕吐伤气,泻利伤血,妊娠危症也。急治之。


心腹绞痛,吐痢并作。因五味积而为痰,心情郁而为火,乍感寒热,邪正交争,阴阳相混,故致此病。香苏散加藿香。(散十八。)回生散。(散十九。)


心躁腹痛,吐泻并作。六和汤。(和二十。)


头痛发热。是风邪也。藿香正气散。(散二十。)


热气郁结,胸中烦躁。芦根、竹茹、葛根、麦冬、知母、人参、葱。


四肢厥逆,脉息虚弱。人参白术散。(和二十一。)


此由劳伤气血,脏腑虚损,食不运化,而邪复乘之,致阴阳升降不顺,清浊乱于肠胃,冷热不调,邪正相搏而然。


血块疼痛未净,生化六和汤。(和三十六)


血痛已除,藿香温胃散。(散二十八)


渴而饮水,五苓散。(泻五)


手足逆冷,问无血痛,用附子散。(热六)



呕吐而利名霍乱.四肢逆冷成斯患.寒多不渴理中汤.热多而渴五苓散.暑月忽然心撮痛.两脚转筋多冷汗.上吐下利并燥烦.水浸香藿吞数盏.霍乱者.谓挥霍乱也.外有所感.内有所伤.阴阳争膈.邪正交争.故上吐下泻.而腹中痛也.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吐泻交作.此湿霍乱.症轻易治.若上不能吐.下不能泻.则邪不能出.壅塞正气.关格阴阳.此干霍乱.俗名绞肠痧.其死甚速.切勿与谷食.即米汤下咽亦死.然霍乱主治.亦有不同.如热多口渴而吐利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渴而吐利者.理中汤主之.若挟中湿而吐利者.藿香正气散主之.若挟中暑而吐利者.三物香薷饮主之.大抵霍乱有挟外感者.有挟内伤者.主治最难分别.古方通用盐熬热童便调饮.极为得治.近时通用阴阳水最为稳当.服之有神工.藿香正风用紫苏.大腹陈皮桔梗咀.甘草云苓半夏曲.浓朴白芷枣姜投.香薷饮内药四般.浓朴相参扁豆攒.加上黄连为绝妙.和中祛暑颇能安.


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急灸期门可愈。


期门(见臌胀。)


【脉】


六脉隐伏.右关弦滑.浮洪者可治.微而迟.气少不语者难治.两关弦缓者.乃木克土也.不急治而则死.


【症】


陈无择云∶霍乱者.心腹卒痛.呕吐下利.增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痢.心腹俱痛.吐痢俱作.甚则转筋入腹遂毙矣.盖此症乃阴阳反戾.清浊相干.阳气暴升.阴气顿绝.治之则宜温暖.切禁寒凉.转筋以阳明养宗筋.属胃与大肠.今暴吐下.津液顿亡.外感四气.内伤七情.饮食甜腻.攻闭诸脉.枯削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舌卷卵缩者.难治也.又有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绞刺疼痛.蛊毒烦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顷刻便至闷绝.最难治.死在须臾.以其升降不通故也.惟吐法最良.或下之亦妙.吐下后.以二陈加参术调之.


【治】


霍乱.乃阳明症.宜和中平胃为主.治以生姜理中汤最妙.吐利转筋.胁下痛.脉弦者.木克土也.平胃散.加木瓜主之.吐利转筋.腹中痛.体重.脉沉而细者.四君加白芍药干姜主之.四肢厥冷.脉微者.附子理中汤主之.身热烦渴者.钱氏白术散.转筋者.男子宜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其乳.此千金妙法也.大抵此症急无药.惟陈氏吐法最佳.后随症调理.


【方】


六和汤 治伏暑霍乱.


人参 白术 半夏 杏仁(各八分) 甘草(四分) 砂仁(六分) 藿香 木瓜 茯苓 扁豆 浓朴(各一钱) 香茹(一钱五分)


上作一服.用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一钟半.煎八分.不拘时服.


不渴.腹痛.吐利.加干姜(七分).


渴而腹痛.吐利.加干葛(八分)、泽泻、滑石(各七分)、麦门冬(八分)、五味(五分).


转筋.加酒当归、酒红花(各七分)、黄芩(八分).


四肢厥冷.脉微者.加干姜、附子(各一钱).


又方 三因吐法 用治霍乱.并干霍乱.急无药者.此法极妙.用极咸盐汤二升.热饮一升.刺口探令吐宿食尽.不吐更服.吐讫仍服.三吐乃止.此法胜于他法远矣.世俗鄙而不用.坐视其死.哀哉.吐后以二陈汤.加参术调理.万无一失.


人参(微寒。微温) 干姜(温。大热) 术(温) 附子(温。大热) 桂心(大热) 陈橘皮(温)


浓朴(温。大温) 香 (音柔。温) 高良姜(大温) (温) 木瓜(温) 肉豆蔻(温) 草豆蔻(温) 丁香(温)


大全云∶饮食过度,触冒风冷,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谓之霍乱(论霍乱详明,杂症亦不外此)。其间或先吐,或腹痛吐利,是因于热也;若头痛体疼发热,是挟风邪也。若风折皮肤,则气不宣通,而风热上冲为头痛;若风入肠胃,则泄利呕吐,甚则手足逆冷,此阳气暴竭,谓之四逆。妊娠患之,多致伤胎也。


薛氏曰∶前证若因内伤饮食,外感风寒,用藿香正气散;若因饮食停滞,用平胃散;若果脾胃顿伤,阳气虚寒,手足逆冷者,须用温补之剂。治当详审,毋使动胎也。


万密斋曰∶霍乱者,阳明胃经之病名也。盖因平日五味肥酿,腐积成痰,七情郁结,气盛为火,停蓄胃中,乍因寒热之感,邪正交争,阴阳相混,故令心腹绞痛,吐利并作,挥霍变乱,故名霍乱。如邪在上胃脘,则当心而痛,其吐多;邪在下胃脘,则当脐而痛,其利多;邪在中脘,其腹中痛,吐利俱多。吐多则伤气,利多则伤血,血气受伤,不能护养其胎,况邪气鼓击胎元,母寿未有不殒者矣。此危恶之证,不可不亟治也,宜香苏散加藿香叶主之。


香苏散加藿香方 治妊娠霍乱。(此方平正可法)


香附(炒) 紫苏(各二钱) 陈皮(一钱) 甘草(炙) 藿香叶 缩砂(各五分)


上锉,水煎服、如转筋,加木瓜一钱。胎动不安,加白术一钱半。如夏月得之,加黄芩一钱半,黄连一钱,香薷二钱。如冬月得之,加人参、白术各一钱,干姜炮五分。


回生散 治中气不和,霍乱吐泻,但一点胃气存者,服之回生,(此方甚良)


陈皮(去白) 藿香(各五分)


上为末,水煎,温服。


七味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吐泻作渴不食。


白术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木香 藿香(各半两) 干葛(一两)


上为末,沸汤调服二钱。吐甚者,加生姜汁频频服之。


理中汤 治妊娠霍乱腹痛,四肢逆冷,汗出脉虚弱者。


白术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钱)


上锉,水煎服。甚者,加熟附子五分。


人参散 治妊娠霍乱吐泻,心烦腹痛,饮食不入。(心烦腹痛而用人参、炮姜,岂烦非热,而痛属虚乎,虚实寒热,用者须斟酌之)


人参 浓朴(姜制) 橘红(各二钱) 当归(炒)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白术散 治妊娠霍乱腹痛,吐利不止。(此真虚寒腹痛吐利方也,勿妄用)


白术(炒) 益智仁 枳壳(麸炒) 橘红(各七钱半) 草豆蔻(煨去皮) 良姜(炒,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入生姜半分,水煎,去滓,温服。


木瓜煎 治妊娠霍乱吐泻,转筋闷绝。(此方可常用)


吴茱萸(汤洗七次) 生姜(切,各七钱半) 木瓜(竹刀切,一两半)


上细锉,水二盏煎一盏二分,去滓,分三服,热服。


一方有 香七钱半,甘草一钱,茱萸半两加紫苏煎。


上四方,用干姜、豆蔻、茱萸,俱大温之剂(霍乱切忌温药,犹者必死,即不发热烦渴者,亦不可轻用,慎之慎之)。若发热烦渴,脉数阳证者,服之即死,宜用后方。


竹茹汤(方见胎前门恶阻)


益元散 桂苓甘露饮 冬葵子汤(并治霍乱,方见胎前门子淋)


大全云∶产后霍乱,气血俱伤,脏腑虚损,或饮食不消,触冒风冷所致,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乱于肠胃之间,真邪相搏,冷热不调,上吐下痢,故曰霍乱也。经云∶渴而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大段虚冷者,加附子来复丹亦妙。(凡霍乱暑症者,多不可轻用热补之剂,盖暑热之气迷结心胸,若投以温补,是实也,今人饮以冷水则生,与之热饮则死者,可想矣)


薛氏曰∶一产妇停食霍乱,用藿香正气散之类,已愈,后胸腹膨胀,饮食稍过,即呕吐或作泻。余谓此脾胃俱虚,用六君子汤加木香治之,渐愈。后因饮食失调兼恚怒,患霍乱,胸腹大痛,手足逆冷,用附子散,又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而康。设泥痛无补法而用辛散,或用平补之剂,必致不起。(此以饮食稍过,即呕吐或泻,知其脾虚矣,致于手足冷能不温之乎,然以霍乱愈后故可服,否则不宜也。平日吐泻与霍乱吐泻不同,治法亦别。盖此非霍乱正治法,弗妄试也,尽信书不如无书,正为此耳)


一产妇吐泻咽酸,面目浮肿,此脾气虚寒,先用六君加炮姜为主,佐以越鞠丸,而咽酸愈,又用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而脾胃康。


四生散 治一切霍乱吐泻,极效。


方见胎前霍乱。


五苓散 治霍乱渴而饮水者。


白术(炒) 茯苓 猪苓(各一钱) 泽泻(二钱半) 桂(三分)


上锉作一服,水煎服。


理中丸 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饮食少思,肚腹膨胀。(用此方者,当认虚寒二字为主)


人参 白术(炒)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钱)


上为末,米糊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嚼细,白汤下。


白术散 治产后霍乱吐泻,腹痛烦渴,手足逆冷,或大便不实。


白术 橘红 麦门冬(去心) 人参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锉,每服四钱,姜水煎服。


温中散 治产后霍乱,吐泻不止。


人参 白术 当归 草豆蔻仁 干姜(各一两) 浓朴(姜制,一两半)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


附子散 治产后霍乱不止,手足逆冷。


附子(炮) 桂心 吴茱萸(炮) 丁香 当归 白术 人参 橘红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粥饮调服。


高良姜散 治产后霍乱吐利,腹中绞痛。


良姜 当归(吐泻用当归者甚少,而前三方皆用之,亦非理之所宜也) 草豆蔻仁(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粥饮调下。(霍乱忌粥饮,此又以粥饮调,所宜所忌,有虚实寒暑之别焉)


上二方,非真寒不可用。


藿香正气散 治外感风寒,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泄泻,或作疟疾。(主症的确,诚为对病良药)


藿香(一钱半) 桔梗(炒) 大腹皮 紫苏 茯苓 白术(炒) 白芷 半夏曲 陈皮 浓朴(制,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锉,加姜枣,水煎服。


来复丹 治伏暑吐泻,身热脉弱,其效如神,仓卒间须用此药。(伏暑要药。伏暑者,暑热之气因时感冒,伏于心胸之间,以致正气郁闷,上下不得宣通,遂令闷绝而死,有如尸厥之状,所谓中脘闭结,三焦不通者是也,暑月长途,往往有之,切不可补,宜备此药以济之)


硝石(一两,同硫黄火上微炒,用柳木条搅结砂子,不可火大) 舶上硫黄 太阴玄精石(研,各一两) 五灵脂(去砂石) 青皮 陈皮(各二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易简方》云∶硝石性寒,佐以陈皮,其性疏快,硫黄性寒味涩,若作暖药以止泻误矣,盖用啖食生冷,或冒暑热之气,中脘闭结,挥霍变乱,非此药不能通利三焦,分理阴阳,其功甚效而速。


一方 治吐逆不受汤药者。


伏龙肝为细末,每服三钱,米饮下。(以其得火土相成之化,故能燥湿,治吐逆也)


霍乱者,上吐下利,挥霍而撩乱者是也。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邪在中焦,既吐且利。然胃气为邪气所伤,阴阳乖隔,遂上吐而利也,乃谓霍乱。其余但称吐利者,有以异也。故以干霍乱死者多,湿霍乱死者少。吐利则所伤之物得以泄出,胃中水谷尽也。


伤寒霍乱.何以明之.上吐而下利.挥霍而撩乱是也.邪在上焦者.但吐而不利.邪在下焦者.但利而不吐.而若邪在中焦.胃气不治.为邪所伤.使阴阳乖隔.遂上吐而下利.若止呕吐.而利经止.得之吐利.必也上吐下利.躁扰烦乱.乃谓之霍乱.其与但称吐利者.有以异也.伤寒吐利者.邪气所伤.霍乱吐利者.饮食所伤也.其有兼伤寒之邪.内外不和者.加之头痛发热而吐利也.经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是霍乱兼伤寒者也.霍乱头痛发热.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以其中焦失治.阴阳乖隔.必有偏之者.偏阳则多热.偏阴则多寒.许仁则曰.病有干霍乱.有湿霍乱.干霍乱死者多.湿霍乱死者少.盖吐利则所伤之物.得以出泄.虽霍乱其则止于胃中水谷泄尽则止矣.所以死者少.及其干霍乱而死多者.以其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则所伤之物.不得出泄.壅闭正气.关隔阴阳.烦扰闷乱.躁无所安.喘胀干霍乱而死.呜呼.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者.岂得致霍乱耶.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丧身之由.实自致尔.


霍乱之证,在夏秋为多,得之于风、寒、暑、热,饮食生冷之邪,杂糅交病于中,正不能堪,一任邪之挥霍扰乱,故令三焦混淆,清浊相干,乱于肠胃也。其证呕吐泻利,腹中大痛,脉多微涩,或沉而伏,或大而虚。其风甚者,则头痛寒热。寒甚者,则转筋厥冷。暑甚者,则大渴引饮。邪在上焦则吐多,下焦则泻多,中焦则吐泻俱甚。总宜治乱保安法加减主之,风甚加苏叶、橘红,寒甚加草蔻、木瓜,暑甚加芦根、竹茹,吐多加黄连、干姜,泻多加葛根、荷叶。倘吐泻不已,损伤中焦之气,以致阴阳间隔,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不多饮水者,无分风、寒、暑、热,急以挽正回阳法救之。若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名曰干霍乱也,又名绞肠痧也,急用古方炒盐调童便,服之探吐则愈。若舌卷筋缩,卵阴入腹为难治。


大率霍乱之脉,洪大而滑者生,微涩渐迟者死。


脉大者生。脉微弱而迟者死。脉代者。霍乱。气少不语。舌卷囊缩者。皆不治。


夫霍乱者。挥霍变乱也。其症心腹卒痛。呕吐下利。发热憎寒。头痛眩晕。或泻而不吐或吐而不泻。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泻。心腹俱痛。则吐泻俱作。甚则转筋颓顿。手足厥冷。死生反掌间耳。治宜藿香正气散。加生姜为上。不惟可以温散风邪。抑亦可以调理吐泻盖有吐有泻。名湿霍乱。死者少也。若上不得吐下不得泻。名干霍乱。而死者多也。治之急须以盐汤灌之。令其大吐。庶有可生者。切莫与谷食。虽米饮一呷。入口即死。必待吐泻过二三时。直至饥甚。方可与稀粥。慢慢调理可也。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其乳。近肱两边。此千金妙法也。


一论四时不正之气。寒疫时气。山岚瘴气。雨湿蒸气或中寒腹痛吐泻。中暑冒风吐泻。


中湿身重泄泻。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饮食停滞。复感外寒。头痛憎寒。或呕逆恶心。胸膈痞闷。


或发热无汗者并治。


藿香正气散


藿香(二钱) 紫苏 陈皮 浓朴(姜汁炒) 半夏(姜汁炒) 白术(炒去芦) 白茯苓(去皮) 桔梗 大腹皮 白芷(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枣子煎服。霍乱转筋。加木瓜二钱。腹痛。加炒白芍二钱。寒痛。


加官桂八分。冷甚。加干姜八分。饮食不化。心下痞闷。加香附、砂仁一钱。米谷不化。加神曲二钱。中暑冒风。加香薷一钱。扁豆二钱。时发憎寒壮热。加柴胡一钱。干葛二钱。发热。加麦门冬二钱。淡竹叶三钱。口渴作泻。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湿热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合黄连香薷散。心腹绞痛。加木香一钱。若频欲登圊不通利者。加枳壳一钱。


一论霍乱之疾。未有不由内伤生冷。外感风寒而致也。余用藿香正气散治之。百发百中一岁之内。常治百人。未有不效者。但有热者。须加姜炒黄连六分。寒甚者。加干姜八分。万无一失。又腹痛。加桂五分。痛甚。去藿香。加吴茱萸四分。小便不利。加茯苓三钱。如干霍乱。加枳壳一钱。白茯苓三钱。官桂五分最佳。


一治虚弱之人。上吐下泻。霍乱。手足厥冷。腹痛。脉微者。乃阴症也。


理中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干姜(炒八分)甘草(炙八分)


若为寒气湿气所感者。加附子一钱。名附子理中汤。若霍乱吐泻。加青皮二钱。陈皮一钱。名治中汤。若干霍乱心腹作痛。先以盐汤频服。候吐出。即进此药。若呕吐者。于治中汤内加丁香五分。半夏二钱。生姜二片。若泄泻。加橘皮、茯苓名补中汤。若溏泻不已。于补中内加附子一钱。若不喜饮食。米谷不化。加砂仁八分。附子八分。陈皮二钱。茯苓三钱。若霍乱吐泻。心腹作痛。手足厥冷。去白术加附子八分。名四顺汤。若伤寒结胸。先以桔梗汤。再不愈。及诸吐利后。胸痞欲绝。


心膈高起。急紧痛手不可近。加枳实二钱。茯苓三钱。名枳实理中汤。若渴者。再于枳实理中汤。加天花粉三钱。渴欲饮水。加白术一钱五分。若霍乱转筋。理中汤加火 石膏三钱。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五分。肾恶燥。故去白术。恐欲作奔豚。故加官桂。若悸多。加茯苓三钱。若腹满。去白术。加附子八分。若饮酒过多。或啖炙爆热食。发为鼻衄。加川芎一钱五分。若伤胃吐血。以此药能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


一论转筋霍乱。上吐下泻。腹内疼痛。及干霍乱。俗名绞肠痧。真阴症。手足厥冷。宜服


理中丸


人参(二钱) 干姜(炮八分) 白术(三钱) 甘草(炙八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重一钱。细嚼。淡姜汤下。忌食米汤。此即理中汤改为丸。取土能塞水之义。若仍煎汤。则不效矣。一论干霍乱者。俗名绞肠痧。其症因宿食不消。心腹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挥霍撩乱。所伤之物。不得泄出故也。死在须臾。急宜多灌盐汤探吐之。令物出尽。却服理中汤。或理中丸亦可。更刺十指出血。并委中出血。


一霍乱身热口渴。此热暑中也。


加减薷苓汤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香薷(一钱) 干葛(二钱) 赤茯苓(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如热极。加石膏二钱。知母二钱。泄极。加升麻五分。滑石三钱腹痛。加炒芍药二钱。桂三分。寒痛亦如此。


一霍乱吐泻。用生姜细切。以新汲水调益元散。炖热服之即止。


一论霍乱吐泻。因饮冷。或冒寒。或失饥。或大怒。或乘车舟。伤动胃气。令人上吐下泻不止。头晕眼花。手足转筋。四肢厥冷。用药迟缓。须臾不救。


百沸汤


吴茱萸(五钱) 木瓜(五钱) 食盐(五钱)


上三味同炒焦。用沸汤煎之。随病患意。冷热服之。


一方。用枯白矾为末。每服一钱。百沸汤煎。点服。


一治伤食吐泻腹胀。


顺逆丹


白术(去芦土炒) 白茯苓(去皮) 陈皮 川浓朴(去皮姜炒) 泽泻(各一两) 猪苓(八钱)苍术(米泔浸炒两半) 神曲(炒七钱) 麦芽(炒七钱) 砂仁(三钱) 木香(三钱) 甘草(五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米汤研化下。


一治脾虚气陷。吐泻烦渴。用


参术散


人参 白术(炒用) 白茯苓(去皮) 山药 藿香 葛根 升麻


上为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


一论霍乱已愈。烦热多渴。小便不利。宜


麦门冬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三钱) 陈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麦门冬(三钱去心) 甘草(八分) 小茴香(八分) 乌梅(二钱)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论干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出冷汗欲绝者。盐一大把。炒令黄。入童便一碗。


温和服之。少顷。吐下即愈。


一治霍乱吐泻。心腹作痛。炒盐两碗。纸包纱护。顿其胸前。并肚腹上截。以熨斗火熨气透则苏。续又以炒盐熨其背。则十分无事。


一治霍乱转筋。用皂角末吹一小豆入鼻中。得吐即愈。


一霍乱转筋。用大蓼一握。煎汤荡洗。北人以麦糖代之。便腠理开泄。阳气散则愈。河间云。热气燥灼于筋。则挛螈而痛也。


一转筋入腹欲死者。生姜一两捣烂。以酒五杯煎服。


一霍乱上吐下泻。(邓对峰传)用韭菜捣汁一盏。重汤煮熟。热服之。立止。


一霍乱吐泻腹痛。服药即吐。无法可施。用百沸汤半碗。井泉水半碗。合而服之即安。名阴阳汤。极效。


一治霍乱吐泻。樟树皮一把煎汤。温服立止。


一霍乱不拘寒暑。吐泻不出。腹痛烦躁。谓之干霍乱。死在旦夕。急将病患腿腕黄纹上蘸温水拍打。紫红脉见。以布针或瓷瓦刺破。出紫血即愈。


一治霍乱吐泻。霍香梗一味。水煎服。立效。一方。加陈皮尤妙。


脉∶霍乱吐泻,滑而不匀,或微而涩,代伏惊人,热多洪滑,弦滑食论。


夫霍乱者,有湿霍乱、有干霍乱,皆是内伤饮食生冷、外感风寒暑湿而成。湿霍乱,忽时心腹疼痛,或上吐,或下泻,或吐泻齐作,搅乱不安,四肢厥冷,六脉沉欲绝,此名湿霍乱,俗云虎野狼病。因风则伯风有汗;因寒则怕寒无汗;因暑则热烦躁闷;因湿则身体重着;因食则胸腹饱闷。治用正气散加减。若吐泻烦渴躁不止、厥冷痛甚、转筋入腹者死。夏月因伏暑热,伏暑霍乱吐泻者甚多,手足虽厥冷,脉虽虚小,切不可用姜附热药治,在暑症香薷饮内治之。有干霍乱者,最难治,死在须臾,俗云搅肠痧。忽然心腹绞痛、手足厥冷、脉沉细或沉伏、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阴阳乖隔,升降不通,急用盐汤探吐及刺委中穴出血,治用理中汤加减。慎勿用米汤补住邪气难治。直待吐泻后,方可用清米汤补接元气。若吐泻不出,胸腹胀硬,面唇青,手足冷过肘膝,六脉伏绝,气喘急,舌短囊缩者,死症也。



湿霍乱者,吐泻腹痛,脉沉伏欲绝也。


藿香正气散 治四时不正之气、寒疫时气、山岚瘴气、雨湿蒸气,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风吐泻,中湿身重泄泻,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饮食停滞,复感外寒,头痛憎寒,或呕逆恶心、胸膈痞闷,或发热无汗者并皆治之。


藿香(二钱) 紫苏 陈皮 浓朴(姜汁炒) 半夏(姜汁炒)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桔梗大腹皮 白芷 甘草(炙。各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枣煎,温服。霍乱转筋加木瓜;腹痛加炒芍药,寒痛加官桂,冷甚加干姜,饮食不化,心下痞闷加香附、砂仁;米谷不化加神曲、麦芽;肉食不化加山楂;心下痞加枳实、青皮;中暑冒风加香薷、扁豆;时气憎寒壮热加柴胡、干葛;发热加麦门冬、淡竹叶;口渴作泄,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湿热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合黄连香薷散,心腹绞痛加木香;若频欲登厕不通利者,加枳壳。


夏月暑热霍乱者,吐泻烦渴、自汗脉浮也。香薷饮(方见暑症。)夏月暑热明知,多食生冷、瓜果、面食,却于风凉处坐卧,以致饮食停滞,胸腹饱胀作痛,或吐或泻,手足冷,脉沉细,或伏暑,是湿霍乱。用前正气散内加减治之。不可作夏月伏暑。霍乱吐泻腹痛、口渴烦躁、自汗面垢、脉虚躁乱不宁者,此是伏暑霍乱也,香薷饮加减治之。



干霍乱者,心腹饱胀绞痛,不吐不泻,脉沉欲绝也。(先用盐汤探吐,急用此方。)


理中汤 治干霍乱,心腹饱胀、绞痛、不吐不泻,脉沉欲绝。


藿香 苍术(米泔制) 浓朴(姜汁炒) 砂仁 香附 木香 枳壳(麸炒) 陈皮(各一钱) 甘草(炙)干姜 官桂(各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磨木香调服。夏月干霍乱不吐不泻、胸腹绞痛、烦渴自汗,不可用姜桂;心腹绞痛、面唇青、手足冷、脉伏欲绝加附子、茴香,去苍术;心腹饱闷硬痛结实者,加槟榔、枳实、山楂、栝蒌、萝卜子,去甘草、枳壳、苍术,胃寒呕哕发呃加丁香、茴香、香附、良姜,去官桂、甘草、苍术;虚汗加附子,去苍术;外用炒生姜渣揉法,急用盐汤探吐,得物出为好,及刺委中穴,血出甚妙。



霍乱吐泻止后,发热头疼身痛、口干脉数者。


参胡三白汤


人参(五分) 柴胡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白芍(炒) 当归 陈皮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十粒) 山栀子 甘草(各五分) 乌梅(一个)


上锉一剂,枣一枚,灯草一团,水煎温服。



有异乡人初到地方不服水土,或吐或泻、胸腹饱闷,或肿胀不吐泻者,宜服。


加减正气散


藿香 苍术(米泔浸炒) 浓朴(姜汁炒) 陈皮 砂仁 香附 半夏(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枣一枚、灯芯一团,水煎温服。泻加白术炒、山药、乌梅、炒米,呕吐同上;腹痛加木香、茴香;饱闷加益智仁、大腹皮;发肿气喘加苏子、桑白皮、木通、猪苓、大腹皮、木香,去甘草;小水短赤加木通、猪苓、山栀、车前,去半夏、甘草;胸腹饱胀,或四肢浮肿,如不吐泻者,加萝卜子、枳壳、大腹皮、木通,去半夏、甘草;内热烦渴加葛根、黄连、山栀、乌梅,去半夏、甘草,内寒手足冷、脉沉细,加干姜、官桂。


【补遗方】


治霍乱吐泻,用绿豆粉和白砂糖少许,服之即愈。


干霍乱不得吐者,用淡汤一碗,入皂角末三分,盐一撮调服探吐之。慎勿与米汤吃,反动邪气则难治矣。


治霍乱吐泻干姜 胡椒 胡黄连(各三分)、绿豆粉(五分。)


上为末,每服三分,沸汤点服。


阴阳汤 用井水和百沸汤各半碗同服,神效。


洗法 治霍乱转筋,蓼一把,去两头,水煎熏洗。


灸法 治霍乱已死,腹中有暖气者,用盐纳脐中,灸七壮。


治霍乱吐泻腹痛 用高良姜一两,锉细。水三盏,煎二盏半,去渣,下粳米二合,煮粥食。


又方 用高良姜五两炙焦,锉细。酒一升,煎三五沸,顿服立止。


治霍乱不吐不下 用丁香十四枚为末,以热汤一盅调,顿服。


治霍乱腹痛吐下 用桑叶捣汁,服一盏。冬月用干者,煎浓汁服。


治霍乱痢泻不止,转筋入腹欲死 用生姜三两捣烂,酒一升,煮三四沸,顿服。


治霍乱吐下不止 用艾一握,水三升,煮一升,顿服。


治霍乱转筋 用柏枝煎汤淋洗。


治大泻霍乱不止 用附子炮去皮脐,为末。每服四钱,盐半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立止。


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懑短气,未得吐下,若转筋 烧栀子二七枚研末,熟水调服。


治霍乱 用浓朴、姜汁浸,火炙为末。新水调二钱匕服,不拘时。


治霍乱后胃气烦逆 用苦苣根生捣汁饮。


治转筋 用故绵以酽醋浸瓶中蒸,及热裹病患脚,冷更易,勿停瘥。


治霍乱吐痢不止 用扁豆末和醋,服之下气。


又方 吐痢后转筋,生捣扁豆叶一握,以少醋浸汁,服之立瘥。


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懑短气,未得吐下 饮好醋三盏,老小羸者,饮一二盏。


治霍乱 糯米一合,水研煮粥服。此米不可多食,发风动气使人多睡,缓人筋,令人软,孕


治霍乱转筋 取蓼一手握,去两头,水二升半,煮一升,顿服。


又方 肝虚转筋,用赤蓼茎叶切三合。水三合,酒一盏,煎八分,去渣,温分二服。


治霍乱后吐逆不止 用糯米以清水研一碗,饮之即止。


治霍乱后烦躁,卧不安稳 用葱白二十茎,大枣二十枚。水三升,煎二升,分服。


治霍乱心悸热渴 用糯米水研。冷熟水混,取米泔汁,任意饮之。


治霍乱转筋 用香薷浓煮汁,服半升,无不瘥者。若四肢烦冷,汗出而渴者,加蓼子同煮饮之。


治霍乱心腹胀满,未得吐下 用小蒜一升锉细。水三升,煮一升,顿服。


治筋脉挛急,不得屈伸者 用薏苡仁生,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无时,日进三服,勿


治腿转筋 但用自脚踏实地自止。


治足筋急痛 用生姜半斤捣如膏,贴裹痛处。


治转筋吐泻 用艾叶、木瓜各半两,盐二钱。水盅半,煎一盅,待冷冻饮料。


治干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 用盐一两,生姜半两切,同炒色变。以水一碗,煎熟温服。甚者加童便一盏。


治霍乱 用橘皮、生姜煎服。


又方 用干姜、小蒜叶、官桂,各单方水煎服。


治霍乱吐泻 用屋下倒挂尘,滚汤泡,澄清服之。大忌饮食,入腹则死。吃冷水不妨,不


治霍乱转筋 用皂角末吹一小豆入鼻中,得嚏便瘥。


又方 用山豆根末二钱,橘皮汤调下。


治霍乱烦躁 用乱发如鸡子大烧灰,盐汤二盏和服之,未愈再服。


又方 用木瓜煎汤;或枝叶亦可治霍乱吐泻转筋。


治霍乱吐痢 用桃叶三升切细。水五升,煮一升三合,温分二服。


治霍乱心痛无汗,吐不止 用梨枝叶一握。水二升,煎一升服。


治霍乱转筋烦渴 用米泔汁饮数升立瘥。


治霍乱不吐 用白粱粉五合,水一升和如粥,顿服。黄粱粉、糯米亦可。


治霍乱吐下后,大渴多饮则伤人 用黄粱米五升,水一斗,煮三升,澄清,稍稍饮。亦止泄痢。


治霍乱吐泻转筋,头旋眼花,四肢逆冷 用吴茱萸、木瓜、食盐各半两,同炒焦。先用瓦瓶,水三升,煮百沸,入前药煎至二升,服之。


又方 用枯白矾为末,每服一钱,沸汤调服。


又方 用盐一撮,醋一盏。煎七分,温服;或盐、梅、咸、酸等物,亦可煎服。


治霍乱吐泻不能服药 用绿豆、胡椒各四十九粒,研碎,水煎服。如渴甚,新汲水调服甚效。


又方 用木瓜、茱萸各二钱,茴香、甘草各半钱。水二盏,姜三片,紫苏十叶,煎六分,空


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及胃虚感寒,呕吐不止 用人参、甘草、干姜、白术等分,锉细。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及治诸症,有加减法∶


若为寒气、湿气所中者,加附子一两;


若霍乱吐泻者,加橘红、青橘各一两;


若干霍乱心腹作痛,先以盐汤少许频服,候吐出令透,即服此药;


若呕吐者,加橘红、丁香、半夏一两,生姜十片,同煎;


若泄泻者,加橘红、茯苓一两;


若溏泄不已者,加橘红、茯苓、附子;


若不喜饮,水谷不化者,再加缩砂;


若霍乱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于本方内去白术加熟附子;


若伤寒结胸,先以橘梗、枳壳等分煎服,不愈者及诸吐利后胸痞欲绝,心膈高处急痛,手足不可近者,加枳实、茯苓;


若渴者,再加栝蒌根;


若霍乱后转筋者,加火 石膏;


若脐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官桂。肾恶燥故去术,恐作奔豚故加桂;


若悸多者,加茯苓;


若渴欲饮水者,去术加附子;


若饮酒过多及啖炙爆热物发鼻衄,加川芎;


若伤胃吐血,此药能宽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只用本方。


张子和曰∶泰和间,余见陈下广济禅院,其主僧病霍乱。一方士用附子一枚及两者,干姜一两,泡水一碗同煎,放冷服之,服讫则呕血而死。顷,合流镇李彦直,中夜忽作吐泻,自取理中丸服之。医者至,以为有食积,以巴豆下之,三五丸药亦不动,至明而死,可不哀哉!遂平李仲安,携一仆一佃客至偃城,夜宿邵辅之书斋中,是夜仆逃,仲安觉其逸也,骑马与佃客往临 急追之。时当七月,天大热,炎风如箭,埃尘漫天,至辰时而还。曾不及三时,往退百二十里,既不获其人,复宿于邵氏斋。忽夜间闻呻吟之声,但言救我,不知其谁也。 火寻之,乃仲安之佃客也。上吐下泻,目上视而不下,胸胁痛不可动摇,口欠而脱臼,四肢厥冷,此正风、湿、 三者俱合之症也。其婿曾闻其言,乃取六一散以新汲水锉生姜调之,顿服半升,其人复吐。乃再调半升,令徐服之,良久方息。至明,又饮数服,遂能起,调养三日平复。(雄按∶此证近世屡行,然多在夏热亢旱之年。今秋,江浙盛行,死者甚众。余延医者,无不活。询其病前有无影响,或曰五心烦热者数日矣,或曰身中殊不自觉,但视物皆作红色,已而病即陡起。大端倪若此,伏暑可知。七月中旬,治一陈妪,年已七旬,吐泻转筋,肢冷音飒,脉伏无溺,口渴汗多,腹痛胎黄,自欲投井。予以白虎合三黄,加木瓜、威灵仙,略佐细辛少许,兼以西瓜汁恣饮,即日而瘳。一李姓妇人患此,更兼溺血如注,头痛如劈,脉甚弦驶,心悸畏惊。余谓虽属暑邪,肝阳炽极,以犀角、栀子、柏叶、茅根、石斛、滑石、竹茹、银花、生苡仁,为大剂,和入藕汁,送下当归龙荟丸三钱而霍乱即止。专治血分,旬日亦痊。若此二法,即余前论中,亦未之及也。)


张甲侨居司徒蔡谟家,远出数宿,谟昼眠,梦甲云∶暴病心腹疼,腹满不得吐而死。所病干霍乱可治,而人莫知其药,故死耳。但以蜘蛛生断其脚,吞之则愈耳。谟觉,探之果死。其后干霍乱者,试用辄瘥。(《客中间集》出《幽明录》。)


孙文垣治程氏子,先醉酒,后御色,次早四肢冷,胃脘痛极,脉仅得四至。或以郁火为治,投以寒凉,痛更甚,三日前所食之西瓜,吐出未化。乃翁以为阴症伤寒,欲用附子理中汤,不决,逆孙治之。视其面色青惨,叫痛而声不扬,坐卧烦乱,此是霍乱兼蛔厥之症也。先当止痛安蛔,后理霍乱,可免死也,迟则误事矣。急用五灵脂醋炒三钱,苍术一钱五分,乌梅三个,川椒、炮姜、梅心各五分,水煎饮下,痛减大半。下午以大腹皮、藿香、半夏、陈皮、山楂、五灵脂、茯苓,两帖全安。


沈继庵内人,患发热头痛,遍身痛,干呕口渴,胸膈胀闷,坐卧不安。医与参苏饮,其干呕愈甚,又加烦躁。孙诊之,则右手洪大倍于左,左浮数,曰∶干霍乱也。以霍香正气散去白术、桔梗,加入白扁豆、香薷,一帖吐止。惟口渴额痛尚未除,以石膏、香薷、滑石各五钱,橘红、藿香、葛根各二钱,槟榔、木瓜各一钱,甘草五分,姜三片,一帖而愈。


柴屿青治沈阳少宗伯德福,夏月抽筋吐泻,用六和汤而愈。秋间过府署致谢之。再诊其脉,弦洪异常,谓宜合丸剂调养。彼谓病已可,不信。因谓京兆吴颖庵曰∶德公脉气不佳,不预行服药,脉已先时而见,明年春夏可虑。至期暴脱,急着人相邀,已无及矣。(凡吐泻转筋者,其肝脉必弦洪,未必平素有病也。)


陈三农治一妇,暑月方饭后,即饮水而睡,睡中心腹痛极,肢冷上过肘膝,欲吐利而不得吐利,绞痛垂死,六脉俱伏,令以藿香正气散,煎汤吐之。一吐减半,再吐而安矣。《局方》藿香正气散∶朴、陈、桔、半、草、芷、苓、藿、腹皮、苏叶。


陆祖如治陈敬桥母,四旬外,身躯肥胖,暑月多啖生冷,夜半腹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泻。或与藿香正气散,入口即吐,不得下咽。诊之,左三部沉紧而细,右寸关沉实有力,面色紫胀,四肢厥冷,昏不知人,牙关紧闭。此寒气太重,中焦气滞,不得克化。先用乌梅擦牙,俟开,即投抱一丸三厘,腹中鸣响,去垢秽若干,四肢温暖,面色如常,然昏昏似醉,懒于言语。恐元气大削,遂用归、芍、川芎、茯苓、豆蔻、木香、陈皮、木通等,四剂全愈。


王宇泰治一老人,暑月霍乱,昏冒不知人,脉七八至,洪大无力,头热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关紧急。此年高气弱,不任暑气,阳不维阴即泻,阴不维阳即吐,阴阳不相维,则既吐且泻也。正值暑气极盛之时,非甘辛大寒之剂,不能泻其暑热,坠其阳焰,而安其神明。遂以甘露饮甘辛大寒,泄热补气,加茯苓以分阴阳,雪水调灌即愈。


治一妇,患吐泻十余日,水粒不入,发热烦躁,欲去衣服,六脉浮洪,重按全无。用六君子加藿香、砂仁、附子,冷服,诸症悉愈。


薛立斋治进士李通甫之内,冬间开衣箱,其内衣裳,乃夏月所晒者,开时觉为暑气所侵。良久,患霍乱,足趾跟俱转筋,甚恶,自分必死。用香薷饮一剂,急煎,下咽即愈。


仪部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足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此阴寒症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包瑞溪学宪,传缪仲淳伤暑霍乱神方∶丝瓜叶一斤,白霜梅肉一枚,并核中仁同研极烂,新汲水调服,入口立瘥。(《广笔记》。)


马铭鞠传霍乱方∶用粟米连壳捣碎,煎汤服下后立愈。屡试神效。


梁溪顾圣符,传治霍乱方∶取扁豆叶捣汁一碗,饮之立愈。


缪仲淳治高存之家仆妇,患霍乱,以砂仁一两,炒研,盐一撮,沸汤调,冷服,一剂愈。伤冷物者,加吴茱萸四钱。


见胃虚条内。


忌宜俱同暑。



汪(十三)暑湿内踞.上吐下泻.拟宣达脾胃之阳.


藿香叶(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赤苓(三钱) 飞滑石(三钱) 木瓜(一钱) 南楂炭(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



范(廿八)暑湿内蕴.上呕吐.下洞泄.拟宣通三焦.


广藿香(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六一散(三钱) 炒浓朴(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茯苓皮(三钱) 南楂炭(二钱)



汪(十二)身热腹痛.呕逆便泄.


鲜藿香叶(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赤苓(二钱) 朱砂六一散(三钱) 木瓜(一钱) 南楂炭(二钱) 炒浓朴(一钱五分) 淡黄芩(一钱)


经义


岁土不及民,民病飧泄霍乱。


○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


○土郁之发,为呕吐霍乱。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行,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素问》)


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灵枢》)


哲言


病有霍乱者何?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张仲景)


病有干霍乱、湿霍乱。干霍乱死者多,湿霍乱死者少。盖吐利则所伤之物得以泄出,泄尽则止矣,所以死者少。干霍乱以其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则所伤之物不得泄出,壅闭正气,隔绝阴阳,烦扰闷躁,喘胀而死者多矣。(成无己)


上吐下利,烦扰躁乱,谓之霍乱,与但称吐利者有异。盖暴于旦夕者为霍乱,可延至数日者为吐利。


○伤寒吐利,由邪气所伤。霍乱吐利,由饮食所伤。此病多发于夏秋之交,寒月亦间有之。昔人云∶多由伏暑所致,未必皆然。大抵湿土为风木所克,故呕泻者,湿土之变也;转筋者,风木之变也。(《张氏医通》)


霍乱者,以其上吐下泻,反复不定,而挥霍撩乱故名。此寒邪伤脏之病也。尽有外受风寒,寒气入脏而病者;有不慎口腹,内伤食饮而病者;有伤饥失饱而病者;有水土气令寒湿伤脾而病者;有旱潦豪雨,清浊相混,误中沙气阴毒而病者,总皆寒湿伤脾之证。邪在脾胃,则中焦不能容受,故从上而出则为吐,从下而出则为泻。且凡邪之易受者,以其脾气本柔,既吐既泻,则脾气更虚。故凡治此证者,必以和胃健脾为主。若寒少滞多,则但以温平调之;若滞因于寒,则非温热之剂不能调也。而诸家有言为火者,谓霍乱多在夏秋之间,岂得为寒?不知夏秋之交,正多脏寒之病。盖一以盛暑将杀,新凉初起,天人易气,寒之由也。一以酷燥当令,生冷不节,疾病因时,寒之动也。人以夏秋之外热易见,而脏腑之内寒难窥,故但知用热远热,而不知用寒远寒,多致误也。


○霍乱转筋,甚至牵缩阴丸,痛迫少腹,最为危急,此足阳明、厥阴气血俱伤之候也。观河间曰转筋,《经》云反戾也。热气燥灼于筋,则挛 而痛,火主燔灼燥动故也;或以为寒客于筋者,误也。盖寒虽主于收引,然止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为转筋乎?所谓转者,动也。阳动阴静,热证明矣。丹溪亦曰∶转筋属于血热。余谓此言,总属偏见。试以《内经》质之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此非反折筋急之病乎!


而何以谓之热也?夫所谓转者,以其坚强急痛,有如扭转之状。而河间曰,转者,动也。则可谓强矣。且凡患者必于吐泻之后乃有此证,未闻吐泻之前而先见转筋者也。若转于吐泻之前而谓之火,犹可云因火而病也。既转于吐泻之后,则上下皆已火去,岂因吐泻而反生火耶?盖阳明为脏腑之海,主润宗筋。此证以阳明血气骤损筋急而然,本非火也。陈无择曰∶转筋者,以阳明养宗筋,今暴吐下,津液顿亡,宗筋失养,必致挛急,甚则卵缩舌卷,此说始为切当。(张景岳)


暑月痉证与霍乱同出一源。风自火生,火随风转,乘入阳明则呕,戕及太阴则泻,是名霍乱。窜入筋中则挛急,流入脉络则反张,是名痉。但痉证多厥,霍乱少厥。盖痉证风火闭郁,郁则邪势内炽,不免逼乱神明,故多厥。霍乱风火外泄,泄则邪势外解,不致循经内走,故少厥。此痉与霍乱之分别也。然痉证邪滞三焦,三焦乃火化;风得火而愈煽,则逼入膻中而暴厥。霍乱邪走脾胃,脾胃乃湿化,邪由湿而停留,则淫及诸筋而转筋。


又痉之挛急,乃湿热生风。霍乱之转筋,乃风来胜湿。总由湿热与风淆乱清浊,升降失常之故。夫湿多热少,则风入土中而霍乱;热多湿少,则风乘三焦而痉厥。厥而不反者死。


胃液干枯,火邪盘踞也。转筋入腹者死,胃液内涸,风邪独劲也。厥证用辛,开泄胸中无形之邪也;干霍乱用探吐,泄胃中有形之滞也。然泄邪而胃液不上升者,热邪益炽;探吐而胃液不四布者,风邪更张,终成死候,不可不知。(薛生白)


霍乱新定,不可即与谷食。恐中焦未清,反助邪气,必待过一、二时,饥甚方可渐与米饮。若遽进谷食,下咽立毙。(《证治汇补》)


补编


霍乱,头疼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张仲景)


冒暑之霍乱吐泻,以治暑为主。避暑之霍乱吐泻,以和中温中为主。(喻嘉言)


霍乱,乃湿土兼风木为害,治宜疏风散寒,利湿降火。邪在上者宜吐,以提其气。惟吐利不止,元气耗散,病势危笃或大渴喜冷,或恶寒逆冷,或发热烦躁,欲去衣被,此阴盛格阳,不可误认热证,妄投凉药,宜四逆理中汤冷服。(《证治汇补》)


夏秋感冒,吐泻霍乱,六和汤为要药。其有身热烦渴,气粗喘闷,或吐泻厥逆躁扰者,此伤暑霍乱也,宜香薷饮冷服。甚则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火伏于厥阴,为热极似阴之候,急作地浆煎竹叶石膏汤,误作寒治必死。


○举世治霍乱,不问虚实寒热,概用藿香正气散。


不知此方专主胃气不和,阴阳错乱;或夏秋寒热交加,饮食冷热并进;及水土不服之霍乱,固为合剂。如见厥逆冷汗,虚烦喘哕,面赤戴阳,脉虚细无力者,此脾肾俱虚,虚阳失守之候,猛进理中四逆,尚恐不救,况堪从事耗气之剂乎?


○凡夏秋霍乱,有一毫口渴,即是伏热,切不可用温药。如燥渴,小便不利,五苓散为主,方中肉桂亦宜酌用。惟泄泻不渴,二便清利者,方可用理中温之。


○干霍乱者,心腹胀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烦躁闷乱,俗名搅肠沙。此土郁不能发泄,火热内炽,阴阳不交之故。或问方书皆言宿食与寒气相搏,何以独指为火耶?曰∶昏乱躁闷,非诸躁狂越之属火者乎?每致急死,非暴病暴死之属火者乎?但攻之太过,则脾愈虚;温之太过,则火愈炽;寒之太过,则反捍格;治须反佐,然后火可散耳。古法有盐煎童便,非但用之降火,且兼取其行血。又法盐汤探吐,并用盐填脐中,以艾灸二七壮,屡效。(《张氏医通》)


夏月不头痛发热,但少腹疼痛,或心腹俱痛,不能屈伸,医疑为阴证,不知皆缘暑火流注脏腑。治宜六和汤解之;或四苓散加香薷、木瓜、紫苏、半夏之类和之;或正气散或二陈汤加浓朴、山栀,或炒盐和滚汤吐之。


大抵此证以吐法为上,若用热药,去生远矣。


○暑气入腹,恶心腹痛,上吐下泄,泄如水注,此暑火暴发,升降不利,清浊不分。宜用五苓散或胃苓汤,分阴阳,去暑气。


○更有上下关闭,竟不吐泻者为干霍乱。惟心腹绞痛,令人立毙急行吐法,通则可救。(《瘟疫暑热全书》)


肝虽主筋,而转筋则因风寒湿热袭伤脾胃所致。转筋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属阳明。用木瓜治转筋者,取其理脾以伐肝也。土病则金衰而木盛,故用酸以收脾肺之耗散,而藉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泻木以助金也。(李时珍)


脉候


脉伏或微涩者霍乱。霍乱脉得洪大者吉,虚微迟细者凶。脉见结促代伏者,不可便断为死。其有吐泻后,阳气已脱,或遗尿不语,膏汗如珠,躁欲入水,舌卷囊缩者,乃为死候。(《张氏医通》)


附方


治霍乱方 用食盐炒热绢包,令病患仰卧,将盐包放脐上,盐锅入水一碗煎滚,候冷冻饮料下。至脐寒热合而阴阳和矣。


又方 用阴阳水浸汗脚布服之效。


○又法地浆饮之即愈。


霍乱急救方 令病患偃卧,将膝腕内以手蘸温水,轻轻急拍,待紫红筋见出,用瓷锋刺出血立愈。


治转筋法 男子以手牵其阴,女子以手牵其乳,皆验。


霍乱者,阳明胃经病也。良由妊娠平日五味肥甘,腐积成痰,七情郁结,气盛为火,停胃中。乍因寒热之感,阴阳相混,故令心腹绞痛,吐利并作,挥霍变乱。吐多伤气,利多伤血,气血受伤,不能养胎。邪气鼓击,而母未有不殒者,不可不亟治也。香苏散加藿香主之。(万密斋)


妊娠霍乱,吐利绞痛,最易伤胎。宜辨其饮食生冷,暑、湿、风、寒四气之感,随其邪之所因而治之,尤以保胎为主。(萧慎斋)


经曰、有发热头疼,身痛恶寒,而吐利兼作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是也。然有干霍乱、湿霍乱之异。湿霍乱者,上吐下利,所伤之物,得以尽出而自愈矣。干霍乱者,上不得吐,下不得利,物不能泄出,拥闭邪气,关隔阴阳,烦扰扰闷乱,绞肠腹痛而死矣。大抵伤寒吐利,邪气所伤。杂病吐利,饮食所伤。呜呼,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岂能霍乱耶。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丧身之由,实自至耳。


霍者.挥霍眩晕.乱者.心神烦乱.若上吐下泻.不烦乱者.谓之吐泻.非霍乱也.夫霍乱之因.由于暑食伤脾.中州郁结.清气不得上升.浊气不得下降.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泻.心腹俱痛者.则吐泻齐作.初起之时.脉多代结.或见沉细.最难辨其寒热.大法口渴转筋知其为热.宜用清暑化滞汤.至于霍乱已除.转筋不愈者.水谷之气.传于肝经.热伤其血.则大筋为之软短.湿伤其筋.则小筋为之弛长.宜于消食之中.佐以木瓜苡仁黄芩麦冬当归白芍.无不应也.但男子之筋聚于阴器.女子之筋聚于乳头.男子用手扯其阴器.女子用手扯其两乳.可免转筋入腹之死.又有阴邪霍乱者.脉沉细缓.肢凉唇青.此因冷物伤脾.气不宣通.宜用浓朴温中汤.更有干霍乱者.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心腹绞痛.须臾即死.当以手 吐之.方可用药.其间冷热之治.亦与前症无异也.凡患此者.不可与之饮食.一周时许.热退身凉.方可少与米饮.助其元气.若痛止即食.病再复来.勿归咎于医也.脉诀云.霍乱之脉.见微迟气少不语.大为难医.盖言暑伤于气.正气欲脱.故难治也.


清热化滞汤


枳壳 浓朴 山楂 杏仁 半夏 黄芩 赤茯 桔梗 枇杷叶 麦冬


转筋倍加木瓜.(治热霍乱主剂他如热甚加川连吴萸除楂朴方为合拍要在辨其有食滞否)


浓朴温中汤


浓朴 枳壳 杏仁 半夏 桔梗 炮姜 甘草 藿香 香茹 陈皮


(按寒霍乱此方尚欠斟酌果系三阴经证宜从治中汤甚则四逆汤白通汤皆可随证选择而用惟藿茹枳桔应在删除之列盖邪既入阴挽之犹恐不及岂可再事耗散其真气哉)


清臣曰:霍乱者,心腹猝痛,挥霍撩乱也,即搅肠痧。证由感恶毒厉气使阴阳不和、经络不通,上吐下泄,或不吐不泄,或吐而不泄,或泄而不吐,或渴欲饮冷,或渴欲饮热,或两脚转筋,俗呼为麻脚证。治此之法,总以调气行血开郁为主。


上吐下泄,为湿霍乱,藿香正气散。热,加黄连吴萸水炒;寒,加干姜。或胃苓汤去桂、草,加藿、半、苏梗。


不吐不泄,为干霍乱,调气散:香附、藿香、沉香、木香、丁香、橘红、厚朴、槟榔、白蔻、香圆,研末,姜汤下。或四味回阳饮,加细辛、胡椒、生姜。


吐而不泄,和胃饮加白蔻、丁香。或二陈,去草,加藿、砂、厚朴、黄荆子、陈香圆、灶心土。


泄而不吐,五苓散加滑石、甘草。或胃苓汤加前仁。


饮冷为热,四苓散加石膏、花粉、香薷、黄连、枳壳、甘草。或加味香薷饮:香薷、厚朴、黄连、滑石、甘草。


饮热为寒,元吉丹:条参四钱、焦术、茯苓各三钱、半夏二钱、白蔻、砂仁、附子、炮姜各钱半、大枣。甚者,加胡椒、丁香。或砂半理中加陈皮、青皮。


吐泄后转筋,吕祖庙石刻方:苍术、羌活、柴胡各二钱,木通、泽泻各一钱,神曲、陈茶各三钱,老葱。或藿香一两、陈皮三钱、砂仁二钱、吴萸黄连水炒、木瓜各五钱、食盐一钱,用无根水煎服,忌姜、茶、肉、粥。外男子手挽其阴向上,女子手牵其乳向两旁。


霍乱暑湿干三种,


一种暑霍乱,即湿霍乱,但此疾夏秋惟甚,纵寒月亦多由伏暑,故名。一种湿霍乱,有声有物。一种干霍乱,有声无物。治见三卷。


病本中焦湿热壅;


标因外感四气,或日间感热、夜间受冷,或内素郁热,外又感寒,一时阴阳错乱;然病本因饮食失节,或酥酪酒浆生冷,以致湿热内甚,中焦脾土失运,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是以上吐下泻,脉多伏绝。又有挟七情郁气,痰涎聚膈,痞塞不通者,外见痰喘眩晕,亦必由伤饮食为之根也。


心腹卒痛或热寒,


先心痛者,则先吐;先腹痛者,则先泻;心腹俱痛者,则吐泻俱作。轻则吐泻而已。凡吐泻时,切不可与谷食,虽米汤,一呷咽立死,必待吐泻尽,过半日饥甚,方可渐食稀粥。偏阳分,则多热而渴;偏阴分,则多寒而不渴。


痰喘烦渴却可恐;


痰喘、二陈汤、加味半硫丸。虚烦不眠,既济汤。烦渴,九君子汤、桂苓甘露饮。大渴大躁大汗遗尿者死,回生散、养正丹救之。


转筋舌卷囊缩危,


阳明胃与大肠,以养宗筋。暴吐暴泻,津液骤亡,小筋失其所养,故轻者两脚转筋而已,重者遍体转筋,手足厥冷,若欲绝者,仓卒之际,宜以盐填脐中,灼艾不计壮数,虽已死,而胸中有暖气者,立苏,急用茱萸散加小茴、甘草、苏叶煎服,再研生蒜涂脚掌心,虽昏危入腹者,亦效。如血热转筋不已者,四物汤加黄芩、红花,或苍术、南星。水药不入者,古椒豆散。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边。如舌卷囊缩转筋入腹者,死。


分利升降消食冗。


霍乱乃湿热兼风木为害,治宜散风寒,利湿降火,故四时通用藿香正气散,为散风寒湿之要药。寒月厥冷,脉沉不渴者,五积散、理中汤、古姜附汤;暑月烦渴者,黄连香薷散冷服,俱宜合五苓散,以分消上下,或更合益元散降火尤妙,此皆分利法也。又当引清气上升,使浊气自然下降。吐泻未彻者,宜用二陈汤加芎、芷、苍术、防风,探吐以提其气。如吐涌不止,宜所服药中加木瓜、槟榔,以降其气。又有可下者,但不可纯用凉药。挟七情者,七气汤、古参萸汤。伤饮食者,红丸子、保和丸,俱姜汤送下。通用四君子汤,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吐利转筋,腹痛体重,脉沉细,加白芍、良姜;四肢拘急,脉沉迟,属少阴,加姜、附、浓朴;吐利转筋,胁痛脉弦者,木克土也,平胃散加木瓜,或小建中汤加柴胡、木瓜;四肢厥冷,脉微缓,属厥阴者,小建中汤,加当归、附子。


霍乱者,食寒饮冷而外感风寒者也。脾胃以消化为能,如水谷不消,在上脘则胃逆而为吐,在下脘则脾陷而为利,或吐或利,不并作也。若风寒外束,经迫腑郁,则未消之饮食,不能容受,于是吐利并作,而霍乱之病成矣。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是以筋转也。如霍乱头疼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以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以理中丸主之。如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或吐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以四逆汤主之,如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如恶寒脉微,而复和,利止亡血也,以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如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五苓散


(方见痰饮) 用抑扶煎尤妙(方见痢疾)


理中丸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各三两) 炼蜜为丸,白滚水调服,作汤亦可。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四两。吐者,去白术加生姜三两,下利者,仍用术。


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寒加干姜,足前成四两。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杯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四逆汤


(方见呕吐) 用茯苓四逆汤加半夏尤妙(方见泄泻)


通脉四逆汤


(方见泄泻)加猪胆半杯


四逆加人参汤


即四逆汤加人参


桂枝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水煎温服,须臾啜稀粥,温覆取微似汗。


〔霍乱提纲〕 食寒饮冷感风寒,吐利交加总不安,木气失荣筋更转,温脾暖肾治何难。


五苓证


(方见伤寒) 头疼身痛力难支,热渴频思饮水时。霍乱已成何药治,扶阳利湿五苓宜。


理中丸


(证附) 霍乱寒多不饮时,理中丸用效神奇。参姜术草能温补,吐利交加并可医。


四逆证


(方见伤寒) 吐逆适当汗出时,恶寒发热病弥危,四肢厥冷还拘急,附子姜甘却可医。


茯苓四逆证


(方见伤寒) 肢厥脉微吐泄时,腹中疼痛力难支,真阳已败脾初陷,汤用茯苓四逆宜。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证附) 吐利俱停汗出初,四肢拘急不能舒,姜甘附子加猪胆,扶起残阳病可除。


四逆加人参汤


(证附) 恶寒脉象尚微和,利止旋惊亡血多,四逆加参真入妙,温中益气病能瘥。


桂枝证


(方见伤寒) 当时吐利病全休,惟觉身中痛尚留,此是表寒仍未解,桂枝汤用效堪收。



《内经》曰∶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陈无择曰∶霍乱者,心腹卒痛,呕吐下利,憎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齐痛,吐利并作,甚则转筋,入腹即死。盖阴阳反戾,清浊相干,阳气暴升,阴气顿坠,阴阳痞隔,上下奔趋。河间曰∶吐泻不止者,其本在于中焦,或因渴而大饮,饮而过量,或因饥而始食,食而过饱,以致湿热内甚,故阴阳交错而不和,是为吐泻。仲景曰∶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此为急病也,然吐泻为患,十死其一、二,如挥霍撩乱而不得吐泻者,此名干霍乱也,多死。法日既有其入,必有所出。今有其入而不得其出者,痞塞也。故转筋吐泻者,其气有三∶一曰火,二曰风,三曰湿。大抵霍乱吐泻之证,皆风火湿热之为害耳。治法宜分利阴阳,散风行湿而降火也。又当引清气上升,使浊气下降,无有不安。


仲景又曰∶热多欲饮水,五苓散;寒多不饮水,理中丸。河间亦曰∶凡觉此证,急用五苓益元散、桂苓甘露饮,乃吐泻之圣药也。慎勿与粟米粥汤,入胃必死。丹溪曰∶内有所积,外有所感,阳不升,阴不降,乖隔而成,非因鬼邪,皆饮食所致,此先哲确论也。切勿与谷食,虽米汤一呷,下咽立死。必待吐泻止,过半日饥甚,方可与稀粥少食,以渐而将息也。学人详之。


脉法


脉微而涩,或代而散,或隐而伏,或大而虚。


脉右关滑,为霍乱吐泻。


脉结促代者,不可断以死。脉大者生。脉微弱渐迟者死。


脉洪者为热。脉弦者为饮。气口脉弦滑,膈间有宿食留饮,宜顺其性以盐汤探吐之。


方法


丹溪曰∶大法,生姜理中汤最好。有宜吐者,虽自吐利,还须以吐法提其气,用二陈汤探吐,或樟木屑煎汤,或盐汤,皆可吐之。


一方∶苍术、浓朴、陈皮、干葛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或用姜汤下保和丸四、五十粒。


转筋属血热,四物汤加酒芩、红花、苍术、南星,煎服。


转筋,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傍,此千金妙法也。


干霍乱(忽然心腹痛 ,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者是也,俗名 肠痧即是),难治,死在须臾,升降不通故也。宜吐以提其气,最是良法。内有物所伤,外为邪气所遏,大法宜发汗,有用吐法者,即兼发散之义。有用温药解散者,二陈汤加川芎、苍术、防风、白芷等解散药也。


委中穴出血,或十指头出血,皆是良法。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条)



桂苓甘露饮(河间)


五苓散(二方并见中暑门。)


半夏汤 治霍乱转筋,吐泻不止。


半夏曲 茯苓 白术(各五钱) 淡桂(二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渴者以凉水调下,不渴者以温水调下,不拘时候。


理中丸(仲景)


白术 人参 干姜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凉水化下。


六和汤(河间) 治霍乱,吐泻不止。


白术 半夏(泡) 砂仁(炒) 杏仁(泡去皮尖) 人参 甘草(各五分) 赤茯苓 藿香(洗去土) 白扁豆(姜汁拌炒) 木瓜(各一钱) 香薷 浓朴(姜汁制炒,各二钱)


上细切,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浆水散(机要)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尽冷,脉弱不能言语,甚而吐逆不止。


半夏(二钱) 附子 干生姜 炙甘草 桂心(各五分) 良姜(三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浆水煎服之。


姜附汤(活人) 治霍乱,吐泻转筋,手足厥冷,多汗。(方见伤寒门。)


理中汤(局方) 治过食生冷,遂成霍乱吐泻,食不消,心腹满闷不快。加青皮、陈皮,名治中汤。更加丁香、附子,名丁香治中汤。宜临病斟酌施治。(方见伤寒门。)



(祖传方)


灸法∶治霍乱已死而胸中尚有暖气者,灸之立苏。


其法,以盐填满脐孔,灸之不计壮数。


又法 治霍乱吐泻不止,灸天枢、气海、中脘四穴,立愈。


天枢二穴,在脐心两傍各开二寸。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半。中脘一穴,在脐上四寸。


洗法 治霍乱转筋。


用大蓼一握,水煮熏洗,立效。



(丹溪活套)云∶凡霍乱不渴,用生姜理中汤。如渴,用五苓散加五味子、麦门冬、滑石。转筋,用四物汤加酒芩、红花、南星、苍术。又云∶冬月,用理中汤。夏月,用黄连香薷散,放井中浸冰冷,顿服乃效。


一方 治吐泻,用藿香、苍术、浓朴、陈皮、砂仁、白芷、甘草、半夏、茯苓、人参、炒神曲各等分,水煎。遇寒加干姜,寒甚加附子。



人参(《本经》微寒,《别录》微温)


术(《本经》温)


附子(《本经》温,《别录》大热)


桂心(《别录》大热)


干姜(《本经》温,《别录》大热)


橘皮(《本经》温)


浓朴(《本经》温,《别录》大温)


香薷(《别录》微温)


麇舌(《别录》微温)


高良姜(《别录》大温)


木瓜(《别录》温)


暑气入腹.恶心腹痛.上吐下泻.泻如水注.此暑火暴发.升降不利.清浊不分.所泻者皆五脏之精液.宜速止之.用五苓散.或胃苓汤.利小便.清暑火.甚者桂苓甘露.


此证有夹食积者.医用下之误矣.不知精液暴涸.元气顿伤.当立止之为上.按云止者.非通因塞用之谓也.分阴阳.去暑气.则吐利自止矣.


霍,言其手足之扰动,如挥霍也;乱,言其内之邪正变乱也。其证心腹卒痛,或吐或泻,或吐泻交作,甚则两足转筋,转筋甚而从足入腹,或通身筋皆转,舌卷囊缩者死。若无吐泻,而止转筋腹痛者,名干霍乱,即俗所谓搅肠痧也。病由邪气结滞中焦,阻隔上下,正气不通。上之阳气不得下通于阴,则上壅,故吐。下之阴气不得上通于阳,则下迫,故泻也。(此言阳上阴下之阻隔也,亦有阴上阳下者,又有阴阳参错,清浊邪正混淆,寒热互争,彼此拒格不通者,于是血气营卫之行失次,彼顺此逆,搏击于中矣。)上吐下泻,则中焦之邪得以分消,有不药亦愈者。若邪气炽盛,吐泻适足虚其正气,邪愈结而不运矣。转筋由筋中素蕴火邪,血液久虚所致,然未遽然也。若因霍乱吐泻,顿亡津液,则血液之虚者愈虚。或不因吐泻,而外冒风寒,腠理闭密,热气怫郁激发,则火邪之烈者愈烈,(干霍乱之转筋,及寻常转筋以此。)于是挛缩急痛,而不可忍矣。


观其情形急暴,属火无疑。或以为寒,谓寒则收引,不知收引特拘急牵强耳,与转筋之挛痛异常者不同,乌可混哉。或疑转筋多在足,明属阴寒。盖足居下部,属阴多寒,又感风寒,筋脉收引劲急。霍乱不论寒证热证,皆邪结中焦,阳气不能下达,两足必冷,故每转筋。若果由火热,则是筋皆转矣,何独足乎?此论足独转筋由于寒,亦有理,然谓一于寒,而中无火邪,则非矣。若无火邪,则阴凝而静,断无躁急转戾之理。


且霍乱乃脾胃病,故足独转筋,不可谓必由于寒也。丹溪治遍身转筋入肚,作极咸盐汤于槽中暖浸,以润其燥。(血热也,寒而劲急者,亦可用以软坚。)治霍乱当审其为何邪。河间谓为热甚所致,火性躁暴也。凡暴病暴死,皆属于火也。《准绳》谓以脾湿为本,脾湿盛则亦郁而生热也。张子和则以风湿热三气合而为邪,盖脾湿土,为肝风木所克,(肝木清气,为湿所遏,不得升,不升则湿愈不行,若受木克者然。)


郁为热而暴发,发则心火上炎,故吐,脾湿下流,故泻也。王海藏亦谓,风湿热与食相合为邪。《明理论》则谓他病霍乱,多由饮食所伤,若伤寒霍乱,则由邪入中焦,胃气不和,因之阴阳痞隔而致。诸公之论,当兼采之,不可执一说以误人也。大抵夏秋之交,最多此证。盖夏月人多食冷冻饮料水,其寒湿之气,与暑热之气,交抟胃中,是为寒热不和,即无所郁遏,亦将久而病发。若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则闭滞不行,其发也暴矣。病之将作,必先腹中 痛,痛高近心则先吐,痛下近脐则先泻。因冒风则恶风有汗,因冒寒则恶寒无汗,冒湿则身体重着,伤暑则心神烦躁。问其曾否食过何物,曾否七情动气,更分寒热虚实治之。气少唇青肉寒,四肢拘急,畏冷喜热,脉沉迟,人事清醒者,寒也,(霍乱暴证,原属于火,但火由寒激,发则火泄而寒独存也。)理中汤(见中寒。)脉绝者,通脉四逆汤(见厥)。吐利不止,元气耗散,格阳于外,或口渴喜冷,得水则不能饮,或发热烦躁,欲去衣被,不可误以为热,宜理中汤,甚则附子理中汤,(并见中寒。)不效则四逆汤(见厥),并宜放十分冷服。转筋者,理中汤去术,加生附子一枚。


或理中汤加冻胶锉炒一钱。(血为寒凝,状如冻胶,故加此治之,且以润其燥。)


或煎浓盐汤浸,仍缚系其腿胫,勿令入腹。或灸承山二十七壮,神效。(一法,男子手挽其阴,女子手牵乳近两旁。)


身热烦渴,气粗口燥,喜冷畏热,心神闷乱,脉洪数者,热也。若更四肢重着,骨节烦疼者,兼湿也。中暑霍乱,宜香薷饮(见中暑),井底沉极冷顿服,桂苓白术散亦妙。


湿盛者,除湿汤(见中湿)、诃子散。暑湿相搏者,二香散。热多饮水者,五苓散(见伤湿)。


转筋者,木瓜煮汁饮之,或香薷煮汁亦可,或烧栀子二十枚为末,熟水调下。烦渴者,吐泻后津竭也,止渴汤、增损缩脾饮、茯苓泽泻汤、小麦门冬汤。霍乱后,下利不止,腹中 痛,恐作痢,宜黄连丸。霍乱后,下利见血,止血汤、赤石脂汤。


按寒热诸症,疑似难决,必参诸脉。然霍乱气闭,脉多沉伏不见,或涩滞歇至,(须辨其应指有力无力)。则亦难辨矣。切不可妄投药,且先以阴阳水分理之,刮痧法最妙,干霍乱尤宜。法用瓷碗之精细者,汤温之,香油抹边令滑,不伤肉,刮脊两旁俞穴,引出脏腑之邪,又刮手足湾,引之四散,热血随刮透出,起红紫疙瘩,红者轻,紫者重,黑者更甚。盖气结则血凝,血凝而气愈滞,血散气行,则立愈矣。七情郁结者,七气汤。胁下痛者,木克土也,建中加柴胡木瓜汤。兼外感风邪者,六和汤(见伤暑)。倍藿香,煎熟调苏合香丸(见诸中)。大抵苏合香丸、藿香正气散(见中风),最能通关理气,所必用也。霍乱非有邪不致,有邪即为实,虽虚人亦不得纯补,惟吐泻后当细察之。若已透畅,人困弱,脉虚软,是邪已去而正虚也。若吐泻未透,脉仍涩滞有力,人仍烦躁不宁,是邪尚未尽也,须别之。吐泻不止,头目晕眩,肢冷转筋,须臾不救者,吴茱萸汤。汗出厥逆不解者,四逆汤(见厥)。吐泻后,小便利,汗出者,即内外热,亦宜温之。吐泻后,二便不通,胃中实痛者,结粪留滞,四君子(见气)加大黄一两。吐泻后,胸膈高起,痞塞欲绝,理中汤(见中寒)加枳实、茯苓。吐泻已透,而余吐余泻未止,腹有余痛,宜一味报秋豆叶煎服,干者尤佳。罗谦甫治一人伤酒肉潼乳,霍乱吐泻,脉沉数,(热未去也。)按之无力。(所伤之物已去。)以新汲水半碗,调桂苓白术散,徐服之。少安,又于墙阴掘地二尺许,入新汲水搅之,澄清,名地浆,再调服之而愈。墙阴土,重阴也,暑热躁甚,非此不除。又治一人,年八十,中暑霍乱,吐泻昏迷,头热如火,足冷。以桂苓甘露饮泻热补气,坠浮火以安神明,加茯苓以分阴阳,冰水调灌之而愈。再以参术调中汤,调理平复。妊娠产后霍乱,不外上法,但须顾胎防虚。


干霍乱不得吐泻,则邪结中焦,用温热立死。炒盐入新汲水乘热多饮,探吐之,不吐更服,吐乃饮,三吐乃止。(大抵邪尽即止,勿泥。)此法极妙,凡欲吐而不得吐,及吐不透者,并宜之。须极咸乃妙。吐后心腹 痛,频欲登圊,苦于不通,藿香正气散(见中风)加枳壳一钱,(生者更速。)多下来复丹。(见中暑。若泻则不可用此丹。)


不效,须用神保丸,(见伤饮食。)但此丸必到大肠乃行。若隔于上,则转服转秘,须用来复丹研末,汤调,吞养正丹(见气)百粒,庶可引前药到下。戴复庵法,先服浓盐汤探吐,次调苏合香丸吞来复丹,仍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枳壳。浓朴汤、活命散、冬葵子汤。顶心有红发急拔之,取青蒿汁和水饮愈。或刺委中穴,并十指头出血亦妙。火甚者,药须反佐。古方煎盐汤调童便入药,取其下降以通阴也,兼能行血。


凡霍乱,切不可与粥饮。盖邪滞未化,谷食一入,益结滞不行,往往致死。并忌酒、姜汤、蒜、乌梅、梅酱、热汤,一切收敛温热之药。


桂枝 人参 白术 白茯苓(各半两) 泽泻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或新汲水、姜汤下亦可。一方有木香、藿香、葛根各半两。



诃子(炮,去核) 甘草(炙) 浓朴(姜制) 干姜(炮) 神曲(炒) 草果(去壳) 良姜(炒) 茯苓 麦芽(炒) 陈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候发不可忍时,用水煎,入盐少许服之。



霍香 白术 浓朴 陈皮 茯苓 半夏 紫苏 桔梗 白芷 香薷 黄连 扁豆(各一钱) 大腹皮 甘草(各半钱) 水二钟,姜五片,葱白三根,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人参 麦门冬(去心) 茯苓(去皮) 桔梗 栝蒌根 葛根 泽泻 甘草(各五钱,炙) 又为细末,每服三钱,不拘时,蜜汤调下。



草果 乌梅 甘草 砂仁(各四两) 干葛(二两) 每服五钱,姜五片同煎,以水浸极冷,旋旋服之,无时。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甘草(炙) 桂心(各二两) 白术(三两) 每服四钱,姜三片同煎,食前服。一方有小麦五两。



麦门冬(去心) 白茯苓(去皮) 半夏(汤泡七次) 橘皮 白术(各一钱半) 人参 小麦 甘草(炙,各一钱) 水二钟,姜五片,乌梅少许,同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黄连(去须,微炒) 黄柏(微炒) 浓朴(去皮,生姜汁涂,炙令香,以上各七钱半) 当归(微炒) 干姜(炮)


木香(不见火) 地榆(各半两) 阿胶(捣碎,炒黄燥,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粥饮下。



当归 桂心 续断(各三两) 生地 炮姜(各四两) 蒲黄 阿胶(炒) 炙草(各二两) 共为末,每服三钱,水煎,温服三服。



赤石脂(四两) 升麻 白术(各一两半) 乌梅(去核,炒干) 干姜(炮制,各一两) 陈廪米(微炒)


栀子仁(各半两) 上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半夏(汤泡) 浓朴 白芍药 茯苓(各二钱) 桂心 紫苏 橘红 人参(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钟,姜七片,红枣一枚,煎一钟服。



桂枝(二两半) 芍药(二两) 甘草(一两) 胶饧(半升)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木瓜 柴胡(各五钱) 每服一两,水三盏,煎一盏半,去渣,下胶饧两匙服。



吴茱萸 木瓜 食盐(各半两) 上同炒令焦,先用瓷瓶盛水三升,煮令百沸,入药煎至二升以下,倾一盏,冷热随病患服之。



(此张子和方。刘河间则合五苓、六一,而加石膏、寒水石,内滑石四两,二石各二两,白术、茯苓、泽泻各一两,余各五钱。


肉桂 藿香 人参(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白茯苓(去皮) 白术 甘草(炙) 泽泻 葛根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冷水任调下。



(一方加犀角)


生地黄 熟地黄 天冬 麦冬 石斛 茵陈 黄芩 枳壳 枇杷叶 甘草 等分,每服五钱。



黄 (炙,四分) 桑白皮(五分) 人参 炙甘草 白茯(各二分) 五味子(二十粒) 白术(三分)


地骨皮 麦冬 陈皮(各二分) 青皮(一分) 水煎,大温服,早饭后。忌多言语、劳役。



浓朴(去皮,生姜汁涂,炙令香) 枳壳(去穣,麸炒) 高良姜 槟榔 朴硝(各七钱半) 大黄(炒,二两) 上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一盏,温服。



丁香(七粒) 菖蒲根(半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半两) 盐(一合) 上锉碎,用童便一盏半,煎一盏,分二次温服。



冬葵子 滑石 香薷 木瓜(各二钱) 日四五服。



沸汤 井水 各半钟,和服。


腹痛吐、泻交加,而欲饮水者,热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五苓加炒枝)。吐、泻交加而欲饮热者,寒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理中汤)。


有湿霍乱.腹痛而上吐下泻者是也.藿香散主之.有干霍乱者.俗名斑痧.又名搅肠痧.吐泻不见.面色青冷.腹中绞痛.乃阴阳错乱.最恶之候.而最易治.急刺委中部分出血.明矾末调饮探吐.或用阴阳盐汤.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苎麻根蘸清菜油.刮夺命穴督脉后顶天庭等处.后服砂仁细末数口.连嗳数十声即愈.如遍身有斑者.用油纸捻火 之.以响为度.或用荞麦汤饮之即愈.然其要在急刺委中出血.则不死.(即十指头出血.亦是良法.按委中穴乃两膝内弯正中处.紧对膝盖.伸足取之.)


藿香散


藿香 苍术 浓朴 陈皮半夏 茯苓


是症每由暑邪伤食,或受寒凉,卫应于胃,卫气不宣,胃亦阻滞,而成腹痛吐泻并作者。治当疏卫和胃,消食利湿,清暑并施,药如香薷、(恶寒可用。)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炒白术、扁豆、神曲、楂肉、(伤食可用。)浓朴、黄芩、黑栀、广霍之类,随症选用。其转筋者,属风寒湿俱有,病在肝,当分辨何因,加入对症之药治之。惟霍乱初起,胸闷腹痛,切忌谷食,不知者竟致殒命。故体中稍有不适,宁至空腹,安后稍食稀粥,渐渐加增,亦养生之一法也。


经曰∶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其证先伤于食,后感风寒,邪正相争,心腹绞痛,有上吐下泻者;有上不得吐,下不得泻者,所以烦躁闷乱,其证最急,速宜盐汤探吐之,俟其吐泻之后,乃用藿香正气散分理其阴阳可也。但见喘而搐者,不治。


按∶此乃干霍乱也,俗名绞肠痧,由其上不得吐,下不得泻,所以抽搐昏乱。若上既能吐,下既能泻,则宿食痰饮俱去,安有昏乱之理。若曰大吐大泻之后,而见昏愦,此即脱证之例,岂作搐之谓耶?看书若止随文解义,则执一不化,皓首无成,然此犹为中人言之也;至有全不知书,道听途说,讹讹相指,以致于诬民惑世者,此类医中尽多。昔人谓巫者对本宣科,教风扫地,予谓巫者犹能对本宣科,而医中之不肖者,即欲宣科,更苦干无本可对。然则医风之扫地,不殆有甚乎?


【入方】


盐汤探吐法 法见二卷霍乱门。


藿香正气散 治内伤脾胃,外感风寒,吐泻霍乱等证。


藿香梗 家苏叶 大腹皮 真广皮 芽桔梗 白云苓 法半夏 六神曲 香白芷(以上各一钱) 川浓朴炙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剂,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霍乱无嫌吐泻频,绞肠干痛腹中寻,


治其吐泻多寒热,干痛须防喘与惊。


霍乱之病起于仓卒,多因失食伤寒,阴阳乖隔,上吐下泻,而躁烦闷乱也。人有三焦,上主纳水谷,入而不出;中生腐化水谷,流行脏腑;下焦立分别水谷,出而不入。上焦者,上冒脘也,邪在上焦则吐。下焦者,下胃脘也,邪在下焦则泻。中焦者,中胃脘也,邪在中焦则上吐下泻。霍乱者得吐泻,则邪气上下得出,无苦也。陈莝出尽,吐泻自止。不吐不泻者干霍乱,又名绞肠沙,其病因胃邪气无从出也。若加喘满惊搐者,十不救一。其吐泻着,须分寒热,主治大要断其乳食,恐增痰也,故霍乱饮米汤必死。霍乱吐泻,宜用藿香正气散主之。方见感冒四气。


其先泻后吐者,乃脾胃应食①,故先泻白水,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滞,此为冷也.宜补温之,钱氏益黄散方见脾脏。及理中汤加霍香、木瓜主之。


①脾胃虚食:忠信堂本作“脾胃虚冷”。


理中汤:治霍乱吐泻,水谷不化,手足厥冷。


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煨),各等分。加藿香,木瓜。


[口父]咀,水煎服,或为末①,蜜丸,芡实大,米饮化下。霍乱姜汤送下。


其先吐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故促唇红吐来面赤② 。渴饮水浆,脉洪而数③,此为热也,宜和解之,五苓散加霍香主之。


①[口父]咀,水煎服,或为末:原作“那咀,水煎,为未”,据忠信堂本改。


②故促唇红吐来面赤:忠信堂本为“故唇红面赤吐沫”。


③而字下原脱“数”,据忠信堂本补。


五苓散:治小儿霍乱吐泻,躁渴饮水。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加藿香。


上末,水煎。


其于霍乱不得吐泻者,有盐汤吐法最佳。但小儿必待探吐之,或以针刺手十指甲缝令血出,或于委中刺血,皆良法也。


或发惊搐,或腹胀气喘者,皆死候也,急用:


枳实一枚,锉。制半夏一枚、劈破。黄连三分,切细


用水煎汤,人甘遂末五厘,沉香磨水一匙,和匀灌之。


得吐住后,进合香丸。


病素有积者,发则吐泻不止,非霍乱也。宜下之,脾积丸主之。方见积聚。



内有所积,外有所感。


宣 就微吐之,以提其气,或用樟木汤吐亦可。


解散 干霍乱不用凉剂,二陈加川芎、仙术、防风、白芷。


分利



朱(左) 吐泻交作。中州阻窒,恐至内闭。


川朴(一钱) 槟榔(一钱) 制半夏(二钱) 青陈皮(各一钱) 鲜佛手(一钱五分) 川雅连(吴萸汤拌炒三分) 木香(五分) 范志曲(二钱) 赤白苓(各二钱) 淡干姜(六分) 广藿香(三钱) 枳实(磨冲五分)鲜生姜(二钱) 伏龙肝(一两煎汤代水) 玉枢丹(一锭用佛手藿香汤旋磨旋冲旋饮)



童 吐泻交作,心胸窒蔽。气湿交阻,清浊不司升降,恐其内闭。


制半夏 新会皮 炒竹茹 赤白苓 嫩苏梗 川朴 大腹皮 陈香薷 鲜佛手 煨木香伏龙肝 玉枢丹



陈(左) 痛泻之后,继以呕吐,中州不舒。脉形沉细。此寒湿内阻。


川朴 枳实 大腹皮 广皮 南楂炭 制半夏 蔻仁 赤白苓 鲜佛手



郁(左) 带病入闱,病邪未澈,昨复啖饭二次,复食冷柿三枚,寒食交阻,胸中阳气逆乱,阴阳之气,一时挥霍变乱。泄泻稀水,继而复吐。阳气闭郁,肢厥脉伏,汗出不温,目陷音低。频渴欲饮,中脘不通,胸中大痛。中阳毫无旋转之权,有内闭外脱之虞。拟黄连汤以通胃中阴阳,参以芳化而开闭郁。


台参须(一钱) 甘草(四分) 淡干姜(七分) 枳实(一钱) 制半夏(二钱) 川雅连(七分)川桂枝(七分) 焦楂炭(三钱) 车前子(三钱) 橘皮(一钱) 辟瘟丹(七分)


【二诊】 用仲景黄连汤以和胃中阴阳,参以芳化而开气机,六脉俱起,肢厥转温,胸痛亦止,泄泻亦减。


病虽转机,而湿热何能遽楚,以致湿化为热,劫烁阴津。舌苔干黄,毫无津液。频渴欲饮,时带呃忒,小溲全无,神识迷沉。极为危险。勉拟辛咸寒合方,参以芳开。


生石膏(一两) 滑石(四钱) 官桂(六分) 茯苓(三钱) 寒水石(三钱) 猪苓(二钱)于术(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鲜荷梗(一尺) 紫雪丹(六分)



姚(左) 外寒束缚里热,致寒热互阻,三焦清浊相干。吐泻交作,中脘不通。宜苦辛以开三焦。但霍乱时症,未可与寻常并论。


制半夏(二钱) 川朴(一钱) 淡吴萸(三分) 川雅连(五分) 云茯苓(三钱) 晚蚕砂(三钱)藿香(三钱) 炒竹茹(一钱五分) 白蔻仁(五分) 广皮(一钱) 香薷(一钱) 太乙丹(五分)题臣 饮食内停,寒热杂感,致清浊相干,三焦闭塞。始则上吐下泻,今则欲吐不出,欲泻不爽,腹笥板滞,按之满痛噫出卵臭,脉伏肢厥,螺瘪目陷清浊溷淆,湿食停阻,吐泻虽得稍停,而浊积更加闭塞,气道不宣,阳不敷布。危险已极,勉与显卿仁兄先生同议苦辛开通,降泄浊积。即请高明商进。


川雅连(姜汁炒七分) 上川朴(一钱) 枳实(一钱五分) 木香(五分) 橘皮(一钱) 淡吴萸(七分)姜半夏(二钱) 白蔻仁(五分) 大腹皮(二钱) 范志曲(二钱) 备急丸(三分佛手汤送下)


大意


霍乱者.腹中卒痛.上下奔迫.(三因)手足抽掣而挥霍.眼目旋转而撩乱也.(参黄)


内因


盖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伤于中脏.停积胃脘.外为风寒暑湿相干.以致浊邪壅滞.脾土不运.阴阳反戾.


升降失宜而成此症.(大全)


外候


心腹卒痛.呕吐下利.憎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泻.心腹俱痛.吐泻俱作.甚则转筋.


入腹则毙.(三因)


寒症


因寒腹痛者.腹痛吐泻.口和不渴.四肢清凉.此症发于秋后者较多.然当三伏时.亦有挟寒而病者.乃因暑求凉.过吞生冷.填塞至阴.抑遏肝气故也.宜用辛温芳香之品.(汇补)


暑症


因暑霍乱者.口渴心烦.吐泻清水.自汗面白.出言懒怯.此症发于暑月者恒多.然在秋冬亦有之.因冒伏藏之暑而患者.宜甘寒清胃治之.(汇补)


吐泻分别


邪在胃腑则吐.邪在脾脏则泻.脾胃两伤.吐泻兼作.(巢氏)


转筋


暴吐暴泻.津液顿亡.宗筋失养.致令挛缩.轻者仅在手足.重者必及遍体.(三因)


寒热分辨


因寒者.不烦少渴.或吐利后.乃见烦渴.以津液外亡也.因暑者.大烦大渴.吐利清水.未吐利前.预见烦渴.


以暑邪内扰故也.(汇补)


禁与谷食


凡霍乱后.切不可即与谷食.恐中气未清.反助邪气.必待吐泻过一二时.饥甚.方可渐与米饮.若遽进饮食.下咽立毙矣.慎之.(汇补)


脉法


脉微而涩.或代而散.或隐而伏.或大而虚.或结促代.皆不可断为必死.大率脉来洪滑者生.微涩渐迟者死.(汇补)


治法


霍乱乃湿土兼风木为害.治宜疏风散寒.利湿降火.(入门)如邪气实在上者.宜吐.已经吐利而未透者.仍宜再吐以提其气.惟吐利不止.元气耗散.病势危笃.或大渴喜冷而不能咽.或恶寒逆冷.或发热烦躁欲去衣被.此阴盛格阳.不可误认热症.妄投凉药.宜四逆理中汤冷服.(汇补)


干霍乱症


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绞刺疼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状若神根据.顷刻之间.忽然闷绝.(三因)此由脾土郁极.不得发越.以致火热内扰.不可过攻以伤脾.过热以助火.过寒以拒格.惟用反佐之法.然后郁可开.


火可散.古方用炒盐调童便服之探吐.此降火行血.开郁疏利.均得之矣.(必读)


此症俗云痧痛.用开口花椒七粒.或绿豆.阴阳水一盏吞服.或生矾三钱研末.阴阳水调服碗许.或麻皮蘸油刮臂膊上.或视膝腕内有红筋刺出紫血.或刺十指头出血.立愈.若转筋不止.用木瓜盐汤顿煎饮之.外仍用热汤浸足.(汇补)


死症


湿霍乱病.大喘大渴大躁大汗.遗尿者死.舌卷囊缩.转筋入腹者死.干霍乱病.上不得吐.下不得泻.所伤之物不得出.壅闭正气.关格阴阳者死.(汇补)


急救法


转筋者.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旁.后以盐填脐中.灸艾不计壮数.虽已死而胸中有热气者立苏.研生蒜涂脚掌心.虽昏危入腹者亦效.再以大蓼一握.煎汤洗之.心腹卒痛.以盐斤许炒热.纸包纱护.顿其胸腹.频以火熨.觉热气透入即苏.(汇补)


用药


主以藿香正气散.挟暑.加香薷、扁豆.挟寒.加浓朴、官桂.挟食.加山楂、麦芽.挟气.加苏梗、枳壳.胸满.


加枳实.转筋.加木瓜.小便不利.合五苓散.烦渴不宁.调益元散加姜汁.此皆分利之法也.又当引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泻未彻者.二陈汤加苍术、防风探吐.以提其气.如吐涌不止.二陈汤加木瓜、槟榔.以降其气.不可纯用凉药.恐伤中气.不可遽用补药.闭塞邪气.惟吐泻既久.汗出肢冷脉脱者.用理中四逆等汤.冷香饮子之类.煎好冷服.


霍乱选方


藿香正气散 能分理中焦.治不服水土.吐泻腹痛.恶心胸满.


大腹皮 白芷 茯苓 苏梗 藿香(各一钱) 浓朴白术 陈皮 桔梗 半夏(各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加姜、枣服.


六和汤 益元散(二方见暑症) 理中汤(方见中寒)


人参汤 治寒湿霍乱.吐泻久而脉虚者.


人参 浓朴 广皮(各一钱) 木香 干姜(各五分) 加桂心、半夏.


加味建中汤 治寒湿霍乱转筋之症.


桂枝 白芍 甘草 柴胡 木瓜 饴糖 生姜 大枣水煎去渣.入饴二匙服.


吴茱萸汤 治转筋入腹.腹痛欲死.


吴茱萸 木瓜 食盐(各一钱)


先炒令极焦.水煎温服.


冷香饮子 治寒湿霍乱.因伤肉面瓜果停物而致者.


草果仁(三钱) 附子 橘红(各一钱) 甘草 生姜水煎冷服.


人参白术散 治霍乱后.饮食不入.


人参(七分)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 木香(各四分) 藿香(八分) 干葛(五分)


加姜汁.水煎.


暑霍乱症.用丝瓜叶二片、霜梅一个.捣烂.和冷水服.仍以新汲水浸足.


加减理中汤(《良方》)


人参 干姜 白术(各三钱) 甘草(炙,一钱)


水二盅,煎一盅,不拘时服。


若为寒湿气所中者,加附子一钱,名附子理中汤。


若霍乱吐泻者,加橘红、青皮各一钱半,名治中汤。


若干霍乱心腹作痛,先以盐汤少许频服,候吐出令透,即进此药。


若呕吐者,于治中汤内加丁皮、半夏各一钱,生姜十片煎。


若泄泻者,加橘红、茯苓各一钱,名补中汤。


若溏泄不已者,于补中汤内加附子一钱;不喜饮食,水谷不化者,再加砂仁一钱。


若霍乱呕吐,心腹作痛,手足逆冷,于本方内去白术,加熟附子,名四顺汤。


若伤寒结胸,先加桔梗、枳壳等分,不愈者,及诸吐痢后胸痞欲绝,心胸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实、白茯苓各一钱,名枳实理中汤。


若渴者,再于枳实理中汤内加栝蒌根一钱。


若霍乱后转筋者,理中汤内加火 石膏一钱。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官桂一钱半。肾恶燥,去术;恐作奔豚,故加官桂。


若悸多者,加茯苓一钱。


若渴欲饮水者,加白术半钱。


若寒者,加干姜半钱。


若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一钱。


若饮酒过多,及啖炙爆热食,发为鼻衄,加川芎一钱。


若伤胃吐血,以此药能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只用本方。


二香散(《良方》) 治暑湿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


藿香 白术 浓朴 陈皮 茯苓 半夏 紫苏 桔梗 白芷 香薷 黄连 扁豆(各一钱) 大腹皮 甘草(各半钱)


水二盅,姜五片,葱白三根,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香薷散(《活人》) 治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郁中焦,名为霍乱。此皆饱食多饮,复睡冷席,外邪内积,结而不散,阴阳二气,壅而不反,阳气欲降,阴气欲升,阴阳交错,变成吐痢,百脉混乱,荣卫俱虚,冷搏筋转,皆宜服此。


浓朴(去皮,姜汁炒) 黄连(姜汁炒,各二两) 香薷(四两) 甘草(半两)


上为末,每服四钱,水煎,不犯铁器,慢火煎之。兼治不时吐痢,霍乱,腹撮痛,大渴烦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两脚转筋,痛不可忍者,须井中沉令极冷,顿服之乃效。


桂苓白术散(《宝鉴》) 治冒暑饮食所伤,传受湿热内盛,霍乱吐泻,转筋急痛,满腹痛闷,小儿吐泻惊风,皆宜服此。


桂枝 人参 白术 白茯苓(各半两) 泽泻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两)


一方,有木香、藿香、葛根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或新汲水姜汤下亦可。


桂苓甘露饮(《宝鉴》) 流湿润燥,治痰涎,止咳嗽,调脏腑寒热呕吐,服之令人遍身气液宣平,及治水肿泄痢。


肉桂 藿香 人参(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白茯苓(去皮) 白术 甘草 泽泻 葛根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冷水任调下。


六和汤(见伤暑。)


苏合香丸(见卒中。)


除湿汤(见中湿。)


诃子散(《三因》) 治老幼霍乱,一服即效。


诃子(炮,去核) 甘草(炙) 浓朴(姜制) 干姜(炮) 神曲(炒) 草果(去壳) 良姜(炒) 茯苓 麦芽(炒) 陈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候发不可忍时,用水煎,入盐少许服之。


七气汤(《三因》) 治七气郁结五脏之间,互相刑克,阴阳不和,挥霍变乱,吐痢交作。


半夏(汤泡) 浓朴 白芍药 茯苓(各二钱) 桂心 紫苏 橘红 人参(各一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七片,红枣一枚,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吴茱萸汤(《良方》) 治冒暑伏热,腹痛作泻或痢,并饮水过度,霍乱吐泻,其证始因饮冷,或冒寒,或忍饥,或大怒,或乘舟车,伤动胃气,令人上吐下泻并行,头旋眼晕,手脚转筋,四肢逆冷,用药迟慢,须臾不救。


吴茱萸 木瓜 食盐(各半两)


上同炒令焦,先用瓷瓶盛水三升,煮令百沸,入药煎至二升以下,倾一盏,冷热随病患服之。卒无前药,用枯白矾为末,每服一大钱,沸汤调服。更无前药,用盐一撮,醋一盏,同煎至八分,温服。或盐梅咸酸等物皆可服。


通脉四逆汤(见泄泻。) 五苓散(见消瘅。) 四逆汤(见厥。) 平胃散(见中食。) 建中汤(见伤寒吐。)


建中加木瓜柴胡汤 平胃散加木瓜亦可。


桂枝(二两半) 芍药(二两) 甘草(一两) 胶饧(半升)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木瓜 柴胡(各五钱)


每服一两,水三盏,煎一盏半,去渣,下胶饧两匙服。


四君子加白芍药高良姜汤


四君子汤(各一两) 白芍药 良姜(各五钱)


同前法煎服。


四君子加姜附浓朴汤


四君子汤(各一两) 生姜 附子(炮) 浓朴(姜制。各三钱)


同前法煎服。


建中加附子当归汤


桂枝(一两) 芍药(二两) 甘草(半两) 胶饧(半升) 附子(炮) 当归(各三钱)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同前法煎。


藿香正气散(见中风。) 来复丹(见中暑。) 神保丸(见伤饮食。) 养正丹(见气。) 四顺汤即理中汤倍加甘草。十补散即十全大补汤。


木瓜汤(《直指》) 治吐泻不已,转筋扰闷。


酸木瓜(一两) 茴香(二钱半,微炒) 吴茱萸(半两,汤洗七次) 甘草(炙,二钱)


上锉散,每四钱,姜五片,紫苏十叶,空腹急煎服。


止渴汤(《良方》)


人参(去芦) 麦门冬(去心) 茯苓(去皮) 桔梗 栝蒌根 葛根 泽泻 甘草(炙。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蜜汤调下。


增损缩脾饮(《宝鉴》)


草果 乌梅 甘草 砂仁(各四两) 干葛(二两)


每服五钱,生姜五片同煎以水浸极冷,旋旋服之,无时。


茯苓泽泻汤(《三因》)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甘草(炙) 桂心(各二两) 白术(三两)


每服四钱,生姜三片同煎,食前服。一方,有小麦五两。


麦门冬汤(《良方》)


麦门冬(去心) 白茯苓(去皮) 半夏(汤泡七次) 橘皮 白术(各一钱半) 人参 小麦 甘草(炙,各一钱)


水二盅,生姜五片,乌梅少许,同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白术散(《良方》) 治伤寒杂病一切吐泻烦渴,霍乱虚损气弱,保养衰老,及治酒积呕哕。


白术 茯苓(去皮) 人参 藿香(各半两) 葛根(一两) 木香(二钱半) 甘草(炙,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如烦渴,加滑石二两,甚者加姜汁,续续饮之,无时。


乌梅散(《良方》)


乌梅肉(微炒) 黄连(去须,微炒) 当归(微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熟艾(以上各七钱半) 阿胶(捣碎,炒令燥) 肉豆蔻(去壳) 赤石脂(以上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细末,不拘时,粥饮调下二钱。


黄连丸(《良方》)


黄连(去须,微炒) 黄柏(微炒) 浓朴(去皮,生姜汁涂炙令香,以上各七钱半) 当归(微炒) 干姜(炮裂) 木香(不见火) 地榆(以上各半两) 阿胶(捣碎,炒黄燥,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粥饮送下。


止血汤(《良方》) 治霍乱下焦虚寒,或便利后见血。


当归(焙) 桂心(去粗皮) 续断(各三两) 生地黄(焙) 干姜(炮制。各四两) 阿胶(炙令燥) 蒲黄甘草(炙。各二两)


上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赤石脂汤(《良方》) 治霍乱下焦热结,或痢下脓血烦痛。


赤石脂(四两) 升麻 白术(各一两半) 乌梅(去核,炒干) 干姜(炮裂。各一两) 陈廪米(微炒)


栀子仁(各半两)


上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浓朴汤(《良方》) 治干霍乱。


浓朴(去皮,生姜汁涂炙令香) 枳壳(去瓤,麸炒) 高良姜 槟榔 朴硝(各七钱半) 大黄(炒,二两)


上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一盏,温服。


活命散 治脾元虚损,霍乱不吐泻,腹胀如鼓,心胸痰壅。


丁香(七粒) 菖蒲根(半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半两) 盐(一合)


上锉碎,用童便一盏半,煎一盏,分二次温服。


冬葵子汤(《良方》) 治干霍乱,大小便不通,手足俱热,闷乱。


冬葵子 滑石(研) 香薷(各二两) 木瓜(一枚,去皮瓤)


上捣筛,每服五钱,水二盅,煎一盅,温服,日四五服。


人参散(《大全》) 治脾胃虚寒,霍乱吐泻,心烦腹痛,饮食不入。


人参 浓朴(姜制) 橘红(各一钱) 当归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五分)


上用枣,水煎服。


人参白术散(《良方》) 治脾胃虚弱,吐泻作渴,不食。


白术 茯苓 人参 甘草(炒) 木香 藿香(各五分) 干葛(一钱)


上用水煎服。吐甚,加生姜汁频饮之。


木瓜煎(《良方》) 治吐泻转筋,闷乱。


吴茱萸(汤炮七次) 生姜(切。各二钱半) 木瓜(木刀切,一两半)


每服二三钱,用水煎。


〔大〕呕吐而利者,名霍乱也。原疾之由,皆因肠胃虚冷,饮食过度,触冒风冷,使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致令挥霍变乱也。或先心痛而吐者,或先腹痛而利者,或吐利俱作者,或头痛身体壮热而脉浮洪者,或阳气暴绝而手足逆冷,而脉息微绝者。治之当分阴阳,察其虚实,辨其冷热,观其脉息。热者凉之,冷者温之,以平为期。《百问》云∶凡霍乱吐利,热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吐利已,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夏月间中暑霍乱,大烦渴,四肢逆冷,冷汗出,脚转筋者,香薷散浓煎沉冷服即效。(凡霍乱之脉,得浮洪者易治,微迟者并短气者难治。)


〔薛〕贾元良先生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胞络之经,其证头疼口干,面垢自汗,倦怠少气,或背寒恶热,甚者迷闷不省,或霍乱吐利,呕痰腹痛,或下血发黄生 等证。治法∶清心火,利小便为主。若自汗热甚,用白虎汤。若头疼恶寒,用十味香薷散。泄泻烦渴,饮水吐逆,用五苓散。热甚烦渴,用益元散清之。


若表解里热甚者,用黄连解毒汤。脉微下利,作渴喜温,或厥冷不省人事,宜竹叶石膏汤加熟附半枚冷冻饮料;次以来复丹、五苓散治之。故东垣云∶脾胃虚弱,遇夏月淫雨,身重短气,甚则四肢痿软,脚欹眼黑,当滋肺气以补水之源,是以五月常服五味子、人参、麦门冬之剂,为热伤元气故尔。丹溪所谓夏月伏阴在内也。盖人之腹属地,巳月六阳尽出于地之上矣,是人之阳气亦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而腹中之阳虚矣。又加以凉台水馆,大扇风车,寒泉水果,冰凉之物,自内及外,不用温热,病所由生。陈无择云∶凡中 切不得用冷药,惟用温养,得冷即死。道途无汤,即以热土熨脐中,溺以热尿即苏,概可见矣。


《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难经》曰∶伤暑得之为正邪,火自病也。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伤寒论》曰∶太阳中 者,身热头痛而脉微弱,或发热恶寒而脉弦细芤迟。大抵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而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弱。故先哲立法,夏月宜补,良有以也。前证若内有所积,外有所感,用二陈汤加减治之;或萝卜子捣碎,服而吐之。若饮米汤即死,云云同前论。若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边,此《千金》妙法也。干霍乱不得升降,死在须臾,当以盐汤吐之,后以二陈汤加川芎、苍术、防风、白芷、姜煎服。若登圊而不通,加枳壳。若食瓜果、饮冷、乘风、霍乱,用六和汤倍加藿香。大凡中暑而亡者,皆因元气虚弱,暑热乘之,以致泄泻,阳气暴脱,实为阴寒之证,宜急补其阳,庶得保生,缓则不救。其他执为暑热,投以寒药,鲜不误事。愚故以回阳固本之方,继之于后。


加减理中丸 主霍乱临时方,亦可治男子。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五丸,取汤和一丸,服之,日三服。吐多利少者,取枳实三枚,炙、去穣、四破,水三升煮取一升,和一丸服之。吐少利多者,加干姜一累。


吐利干呕者,取半夏半两,泡洗去滑,水二升,煮取一升,和一丸服。若体疼痛不可堪者,取枣三枚,水二升,煮一升,和一丸服。吐利太极,转筋者,以韭汁洗腹肾,从胸至足踝勿逆,即止。若体冷微汗,腹中寒,取附子一枚,炮去皮,四破,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和一丸服。吐利悉止,脉不出,体犹冷者,可服诸汤补之。


四顺汤 治霍乱吐利腹痛,手足逆冷,脉微欲绝。


附子(一枚,破八块) 干姜(三两) 人参 甘草(各一两)


上 咀,水煎服。


四逆加猪胆汁汤 治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甘草(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生用) 猪胆汁(半合)


上三味, 咀,每服五钱,水三盏,煮至二盏,去滓,纳猪胆汁,分二次温服,其脉即来。


香薷散 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 生冷过度,或起居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弱,因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便至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先心痛而吐者,或先腹痛而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后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者,或但呕而无物出者,或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者,或烦闷昏塞欲死者,妊妇霍乱吐利,此药悉能主之。


香薷叶(四两) 白扁豆 浓朴(各二两)


上 咀,每服半两,水一大盏,酒一分,慢火浓煎至六分,去滓,井中浸令冰冷,顿服无时候,连并二三服,立见神效。(《苏沈良方》中名香茸散,《百问》同,有黄连,无扁豆。)


诃子散 治老幼霍乱吐利,一服取效。又治九种心痛及心脾冷痛不可忍。


诃子皮 甘草 浓朴 干姜 草果仁 陈皮 良姜 茯苓 神曲 麦门冬(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候发刺痛不可忍,用水一盏,煎七分,入盐服,急则监点。


胡椒汤 治霍乱吐利甚妙。


胡椒(四十九粒) 绿豆(一百四十九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木瓜煎汤调下。


〔补遗〕凡霍乱身热,脉浮洪而渴者,此必胃有热,宜竹茹汤。吐止,然后以五苓散、不换金正气散、六和汤等治之。或若阳气暴绝,四肢逆冷,脉微欲绝,可用理中汤、理中丸、治中汤之类,甚者加附子。如中暑霍乱吐利,尝以香薷散入半夏少许,用生姜自然汁搜药剂,入铜铫炒干,再入好红曲酒,又搜润药,又炒干,却入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井中浸冷服,效。


〔大〕夫饮食过度,触冒风冷,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谓之霍乱。其间或先吐,或腹痛吐利,是因于热也。若头痛体疼发热,是挟风邪也。若风折皮肤,则气不宣通,而风热上冲为头痛。若风入肠胃则泻利呕吐,甚则手足逆冷,此阳气暴竭,谓之四逆。妊娠患之,多致伤胎也。


〔薛〕按前证若因内伤饮食,外感风寒,用藿香正气散。若因饮食停滞,用平胃散。果脾胃顿伤,阳气虚寒,手足逆冷者,须用温补之剂。治当详审,毋使动胎也。一妊妇霍乱已止,但不进饮食,口内味酸,泛行消导宽中。余曰∶此胃气伤而虚热也,当用四君子汤。彼不信,仍服人参养胃汤,呕吐酸水,其胎不安,是药复伤也。乃与四君子汤,俾煎熟,令患者先嗅药气,不作呕则呷少许,恐复呕则胎为钓动也。如是旬余愈。


人参白术散


白术 茯苓 人参 甘草 木香 藿香(各半两) 干葛(一两)


为末,沸汤调服二钱。吐甚者,加生姜汁频频饮之。


人参散 治妊娠霍乱吐泻,心烦腹痛。


人参 浓朴(姜制) 橘红(各二钱) 当归(炒) 干姜 甘草(炙,各一钱)


作一服,水二盅,姜三片,红枣三枚,煎一盅,服无时。


白术散 治妊娠霍乱,腹痛吐利不止。


白术(炒) 益智仁 枳壳(麸炒) 橘红(各七钱半) 草豆蔻(煨,去皮) 良姜(炒,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三钱,水煎入姜半分,去滓温服,无时。


木瓜煎 治妊娠霍乱吐泻,转筋入腹则闷绝。


吴茱萸(汤炮,七次) 生姜(切,各七钱半) 木瓜(切,一两半) 一方有 香(七钱半)


甘草(一钱) 茱萸(半两) 加紫苏煎。


上细锉,水二盏,煎一盏二分,去滓分三服,热服,无时。


缩脾饮 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乱之后,服热药太多,致烦躁,宜沉井水中候冷,频频服。


草果仁(四两) 乌梅肉(三两) 甘草(二两半)


上 咀,每半两,水一碗,姜十片,煎八分,沉冷服。


妊娠霍乱腹痛,四肢冷逆,汗出脉虚弱者,理中汤治之。


上四方内,用干姜、豆蔻、茱萸,俱大温之剂。若发热烦渴,脉数阳证者,服之即死,宜用后方。


竹茹汤(呕吐) 益元散 桂苓甘露饮 冬葵子汤(并见杂病霍乱。)


〔大〕产后霍乱,气血俱伤,脏腑虚损,或饮食不消,触冒风冷所致。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乱于肠胃之间,真邪相搏,冷热不调,上吐下痢。故曰霍乱也。经云∶渴而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大段虚冷者,加附子,来复丹亦妙。


〔薛〕一产妇停食霍乱,用藿香正气散之类,已愈。后胸腹膨胀,饮食稍过即呕吐,或作泻。余谓此脾胃俱虚,用六君子汤加木香治之,渐愈。后因饮食失调,兼恚怒,患霍乱,胸腹大痛,手足逆冷,用附子散,又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而康。设泥痛无补法而用辛散,或用平补之剂,必致不起。一产妇吐泻咽酸,面目浮肿,此脾气虚寒。先用六君加炮姜为主,佐以越鞠丸而咽酸愈。又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而脾胃康。


白术散 治产后霍乱吐利,腹痛烦渴,手足逆冷。


白术 橘红 麦门冬(去心) 干姜 人参(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去渣,温服。


温中散 治产后霍乱,吐泻不止。


人参 白术 当归 草豆蔻仁 干姜(各一两) 浓朴(一两半,制)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


附子散 疗产后霍乱不止,手足逆冷。


附子(炮) 白术 当归 吴茱萸(洗) 桂心 人参 丁香 橘红 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粥饮调下,不拘时。


高良姜散 治产后霍乱吐利,腹中 痛。


良姜 当归 草豆蔻仁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粥饮调下。


上二方非真寒不可用。


《局方》参苓白术散,疗产后霍乱吐利,身热带渴者良。(方见杂病泄泻。)


若吐逆不受汤药,以伏龙肝细末三钱,米汤调下即受。


余详杂病霍乱门。


陈无择曰∶霍乱者,心腹卒痛,呕吐下利,憎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俱痛,吐利并作,甚则转筋入腹则毙。盖阴阳反戾,清浊相干,阳气暴升,阴气顿坠,阴阳痞膈,上下奔迫,宜详别三因以调之。外因,伤风则恶风有汗,伤寒则恶寒无汗,冒湿则重着,伤暑则烦热。内因,九气所致,郁聚痰涎,痞膈不通,遂致满闷,随其胜复,必作吐利。或饱食脍炙,恣餐奶酪、冰脯、寒浆、旨酒,胃既 胀,脾脏停凝,必因郁发,遂成吐利,当从不内外因也。或问霍乱病,亦复有他论者乎,曰尝考之《内经》,有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


有土郁之发,民病呕吐霍乱注下。(上湿土霍乱,即仲景五苓散、理中丸之类。)有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餐泄。(上土虚风胜霍乱,即罗谦甫桂苓白术散之类。)有热至则身热霍乱吐下。(上热霍乱,即《活人书》香薷散之类。)《灵枢》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蛊胀,取之所别。有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取之三里。巢氏因此一条,乃云霍乱者,由阴阳清浊二气相干,乱于肠胃间,因遇饮食而变,发则心腹绞痛。挟风而实者,身发热,头痛体疼。虚者但心腹痛而已。亦有因饮酒食肉腥脍,生冷过度,居处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水谷不化,皆成霍乱。自巢氏之说行,后世守之以为法,无复知《内经》诸条者矣。至刘河间乃云吐下霍乱,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吐泻霍乱,火性躁动故也。世俗止谓是停食者误也。转筋者,亦是脾胃土衰,肝木自甚,热气燥烁于筋,则筋挛而痛,亦非寒也。


张戴人则以风湿 三气合而为邪。盖脾湿土为风木所克,郁则热乃发,发则心火炎上故呕吐,呕吐者 也。脾湿下注故注泄,注泄者湿也。风急甚故筋转,转筋者风也。可谓善推病情者乎。王海藏亦谓风湿热外至,生冷物内加,内外合病者,此条殆似之矣。凡治病当从《内经》随宜施治,安可执一端而已哉。然则此病当以何为要,曰脾胃之湿为本,诸邪感动者为病之由。然其间脾胃有虚有实,邪有阴阳相干之孰甚,皆宜消息处治。至若《明理论》谓伤寒吐利者,由邪气所伤。霍乱吐利者,由饮食所伤。其有兼伤寒之邪,内外不和者,加之头痛发热而吐利者,是霍乱伤寒也。原仲景之意,岂必在饮食始为是病,彼于寒邪传入中焦,胃气因之不和,阴阳痞膈者,安得不有以致之乎。不然,何以用理中、四逆等汤治之。此疾多生夏秋之交,纵寒月有之,亦多由伏暑而然,病之将作,必先腹中 痛,吐泻之后,甚则转筋,此兼风也。手足厥冷,气少唇青,此兼寒也。身热烦渴,气粗口燥,此兼暑也。


四肢重着,骨节烦疼,此兼湿也。伤风、伤寒,当于伤寒吐利门中求之。若风暑合病,宜石膏理中汤。暑湿相搏,宜二香散。夏月中暑霍乱,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烦躁,四肢逆冷,汗自出,两脚转筋,宜香薷饮,井底沉极冷,顿服之。桂苓白术汤亦妙。罗谦甫治蒙古人,因食酒肉、饮潼乳,得吐泻霍乱症,脉沉数按之无力,所伤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调桂苓白术散,徐徐服之,稍得安静,又于墙阴掘地约二尺许,入新汲水搅之澄清,名曰地浆,用清一杯再调服之,渐渐气和,吐泻遂止。翼日微烦渴,却以钱氏白术散,时时服之良愈。或问用地浆者何也?曰坤为地,地属阴土,平曰静顺,感至阴之气,又于墙阴贮新汲水,取重阴之气也。


阴中之阴能泄阳中之阳,霍乱症由暑热内伤而得之,故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脏,躁则消亡。又加暑热,七神迷乱,非至阴之气何由息乎。又治提学侍其公七十九岁,中暑霍乱吐泻,昏冒不知人,脉七八至洪大无力,头热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关紧急,此年高气弱,不任暑气,阳不维阴则泻,阴不维阳则吐,阴阳不相维则既吐且泻矣。前人见寒多以理中汤,热多以五苓散,作定法冶之。今暑气极盛,阳明得时之际,况因动而得之,中暑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剂不能泄其暑热,坠浮焰之火而安神明也。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泻热补气加茯苓以分阴阳,冰水调灌之,渐省人事,诸症悉去后,慎言语,节饮食三日,以参术调中汤以意增减服之,理其正气,逾旬方平复。戴氏云∶人于夏月多食瓜果及饮冷乘风,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绝上下,遂成霍乱。六和汤倍藿香煎熟,调苏合香丸。湿霍乱,除湿汤、诃子散。七情郁结,五脏六腑互相刑克,阴阳不和,吐利交作,七气汤。霍乱转筋,吐泻不止,头目昏眩,须臾不救者,吴茱萸汤。霍乱吐利转筋,四肢逆冷,须臾不救,急以茱萸食盐汤。霍乱多寒,肉冷脉绝,宜通脉四逆汤。有宜吐者,虽已自吐利,还用吐以提其气,用二陈汤探吐,或樟木煎汤亦可吐,或白矾汤亦可吐。《三因》吐法,用极咸盐汤三升,热饮一升,刺口令吐,宿食便尽,不吐更服,吐讫仍饮,三吐乃止,此法胜他法远矣。俗人鄙而不用,坐观其毙,哀哉。吐后随证调理,亦有可下者。《保命集》云∶夫伤寒霍乱者,其本在于阳明胃经也。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与脾脏为表里,皆主中焦之气,腐熟水谷。脾胃相通,湿热相合,中焦气滞,或因寒饮,或因饮水,或伤水毒,或感湿气,冷热不调,水火相干,阴阳相搏,上下相离,荣卫不能相维,故转筋挛痛,经络乱行,暴热吐泻。


中焦、胃气所主也。有从标而得之者,有从本而得之者,有从标本而得之者。六经之变,治各不同,察其色脉,知犯何经,随经标本各施其冶,此治霍乱之法也。如头痛发热,邪自风寒而来,中焦为热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阳分,则为热,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以散之。如邪稍下者居阴分,则为寒,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以温之。


如吐利后,有表者解之,汗出厥者温之。如既吐且利,小便利,大汗出,内外热者,亦温之。如吐下后汗出,厥逆不解,脉欲绝者,四逆等汤治之。伤寒吐泻转筋,身热脉长,阳明本病也。宜和中平胃散、建中汤,或四君子汤。脉浮自汗者,四君子加桂五钱主之。脉浮无汗者,四君子加麻黄五钱主之。伤寒吐泻转筋、胁下痛,脉弦者,木克土也,故痛甚。平胃散加木瓜五钱,亦可治宜建中加柴胡、木瓜汤。伤寒吐泻后,大小便不通,胃中实痛者,四君子加大黄一两主之。伤寒吐泻转筋,腹中痛,体重,脉沉而细者,宜四君子加芍药高良姜汤。伤寒吐泻,四肢拘急,脉沉而迟,此少阴霍乱也。宜四君子加姜附浓朴汤。厥阴霍乱,必四肢逆冷,脉微缓,宜建中加附子当归汤。戴复庵云∶霍乱之病,挥霍变乱,起于仓卒,与中恶相似,但有吐利为异耳。其证胸痞腹 ,气不升降,甚则手足厥逆,冷汗自出,或吐而不泻,或泻而不吐,或吐泻兼作,或吐泻不透,宜苏合香丸以通其痞塞,继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半钱,仍以苏合香丸调吞来复丹。若果泻已甚,则不可用来复丹,泻而不吐,胸膈痞满,先以阴阳汤,或浓盐汤顿服,以导其吐。已吐未吐,并藿香正气散,间进苏合香丸。吐而不泻,心腹 痛,频欲登圊,苦于不通,藿香正气散加枳壳一钱,多下来复丹。欲捷则用生枳壳。若更不能作效,逼迫已甚,其势不容不用神保丸,但神保虽能通利,亦入大肠而后有功。若隔于上而不能下,转服转秘,须用来复丹研末汤调,吞下养正丹百粒,庶可引前药到下。吐泻兼作,心腹缠扰未安者,藿香正气散加官桂、木香各半钱,不愈则投四顺汤。吐利不止,元气耗散,病势危笃,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恶寒战掉,手足逆冷,或发热烦躁欲去衣被,此盖内虚阴盛,却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为热,宜理中汤,甚则附子理中汤,不效则四逆汤,并宜放十分冷服。霍乱已透,而余吐余泻未止,腹有余痛,宜一味报秋豆叶煎服,干者尤佳。霍乱并诸吐泻后,胸膈高起,痞塞欲绝,理中汤加枳实半钱,茯苓半钱,名枳实理中汤。吐泻已愈,而力怯精神未复者,十补散。


【转筋】陈氏云∶转筋者,以阳明养宗筋,属胃与大肠。今暴吐下津液顿亡,外感四气,内伤七情,饮食甜腻,攻闭诸脉,枯削于筋,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舌卷囊缩者,难治也。


刘宗浓云∶冷热不调,阴阳相搏,故转筋挛痛,甚者遍体转筋,此实阴阳之气反戾,风寒乘之,筋失血气所荣,而为挛缩急痛也。又河间论转筋皆属火。丹溪谓属血热。


二公之论转筋,非因于霍乱者也。其不因霍乱而转筋者,诚如二公之言。亦有血虚筋失所养,则转而急痛不能舒也。若夫霍乱而转筋,则陈氏、刘氏备矣。亦有荣血中素有火热,卒然霍乱而风寒外束,荣中之热内郁,而其势猖狂,则筋亦为之转动也。


大抵霍乱见此症,甚者多不可救,宜急治之,木瓜煮汁饮之。香薷煮汁饮之。烧栀子二十枚,研末熟水调下。(热者宜之。)理中汤去术,加生附子一枚。或理中汤加冻胶锉炒一钱,或以造曲蓼汁暖热浸,或用浓盐汤浸,仍令其絷缚腿胫,若筋入腹及通身转筋者,不可治。(寒者宜之。)《直指》木瓜汤。皂角末一小豆许,入鼻中取嚏。蓼花一把,去两头,以水二升半,煮一升半,顿服之。灸承山二十七壮,神效。


【烦渴】陈氏云∶阴阳反戾,清浊相干,水与谷并,小便闭涩,既走津液,肾必枯燥,引饮自救,烦渴必矣。止渴汤主之。霍乱烦渴,以增损缩脾饮主之,能解伏热,消暑毒,止吐利。霍乱之后,服热药太多,烦躁作渴,尤宜服之。霍乱吐泻后,烦渴饮水,宜茯苓泽泻汤。霍乱已愈,烦热多渴,小便不利,宜小麦门冬汤。霍乱后,恶心懒食,口干多渴,宜白术散。霍乱后,利不止,冷汗出,腹胁胀,宜乌梅散。霍乱后,下利无度,腹中 痛,宜黄连丸。霍乱后,下利见血,宜止血汤,赤石脂汤。洁古老人云∶霍乱转筋,吐泻不止,病在中焦,阴阳交而不和,发为疼痛。此病最急,不可与分毫粥饮,谷气入胃则必死矣。《保命集》云∶凡霍乱慎勿与粟米粥汤,入胃即死。如吐泻已多,欲住之后,宜以稀粥渐渐补养,以迟为妙。


【诊】霍乱,遍身转筋,肚痛,四肢厥冷欲绝者,其脉洪大易治。脉微囊缩舌卷不治。霍乱之后,阳气已脱,或遗尿而不知,或气少而不语,或膏汗如珠,或大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皆不可治也。


【干霍乱】忽然心腹胀满搅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燥乱愦愦无奈,俗名搅肠沙者是也。


此由脾土郁极而不得发,以致火热内扰,阴阳不交,或表气发为自汗,或里气不通而作腹痛。然膈上为近阳也,膈下为近阴也。若欲阴阳之气行,必先自近从上开之,阳气得通,则先下之阳也。若欲阴阳之气行,必死于其火也。曰方论皆谓脾胃有宿食,与冷气相搏,子何言为火耶?曰神志昏冒,烦躁闷乱,非诸躁狂越之为属火者乎。不急治即死,非暴病暴死之属火者乎。但处治不可过于攻,攻之过则脾愈虚,亦不可过于热,热之过则内火愈炽,不可过于寒,寒之过则火必与捍格,须反佐以治。然后郁可升,食可出,而火可散矣。古方有用盐熬,调以童便,非独用其降阴之不通,阴既不通,其血亦不行,兼用行血药也。此诚良法,足可为处方者比类矣。


丹溪云∶吐提其气,最是良法,吐中兼有发散之义。有用解散者,不用凉药,但二陈汤加川芎、苍术、防风、白芷。戴复庵法∶先以浓盐汤顿服,次调苏合香丸,吞下来复丹,仍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枳壳各半钱。浓朴汤、活命散、冬葵子汤。刺委中穴,并十指头出血亦好。


【妊娠霍乱】若先吐或腹痛吐利,是因于热也。若头痛体疼发热,是挟风邪也。


若风折皮肤,则气不宣通,而风热上冲为头痛。若风入肠胃,则泄利呕吐,甚则手足逆冷,此阳气暴竭,谓之四逆。妊娠患多致损胎也。薛氏曰∶若因内伤饮食,外感风寒,用藿香正气散。若因饮食停滞,用平胃散。果脾胃顿伤,阳气虚寒,手足厥冷,须用温补之剂,治当详审,毋使动胎也。人参散、人参白术散、缩脾饮、木瓜煎、竹茹汤、四君子汤、理中丸、香薷饮。


【产后霍乱】陈氏云∶因脏腑虚损,饮食不消,触冒风冷所致。若热而饮水者,五苓散。寒而不饮水者,理中丸。虚冷者加附子,来复丹尤妙。予谓宜参之于《保命集》治法。


产后霍乱或渴而饮水,宜五苓散。或寒多不渴,宜人参理中汤。或吐利厥冷,宜附子理中汤。或腹痛甚而手足寒,宜高良姜散。或转筋,宜木瓜散。不止用辣蓼煎汤洗之。


五苓散


白术(蜜炙) 猪苓 茯苓(各七分) 肉桂(五分) 泽泻(一钱二分)


水煎服。


人参理中汤


人参 白术(蜜炙) 干姜(炒黄,各三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附子理中汤


人参 白术(蜜炙) 干姜(炒黄,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附子(制熟,一钱)


水煎服。


高良姜散


高良姜 当归 草蔻仁(各等分)


水煎服。


木瓜散


木瓜(一钱五分) 吴萸(泡) 茴香(各一钱) 苏叶(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服。


霍乱阴陵承山穴.次及解 与太白.霍乱吐泻治关冲.支沟三里与尺泽.再及太白一穴内.


再及中封承山穴.阴陵阳辅与关冲.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