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黄连汤

《妇人大全良方》:黄连汤

《备急千金要方》:黄连汤

《仁术便览》:黄连汤

《删补名医方论》:黄连汤

《伤寒括要》:黄连汤

《时方妙用》:黄连汤

《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连汤

《医方考》:黄连汤

《医方论》:黄连汤

《伤寒寻源》:黄连汤

《医宗金鉴》:黄连汤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黄连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黄连汤

治妊娠子烦,口干不得卧。黄连汤。


黄连(去须)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粥饮调下。酒蒸黄连丸亦妙。


治妊娠心烦热不止。


葱白(一握) 豉(二合)


上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半,去滓,温分三服。


治赤白痢方。


黄连 黄柏 干姜 石榴皮 阿胶(各三两) 当归(二两) 甘草(一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便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


黄连 当归(各五钱) 甘草(炙,一钱半)


空心,水煎服。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连(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集注】程应旄曰∶热在胸中,有烦躁郁闷之证可知。胃中反有邪气,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证寒热俱有,较之大青龙之寒热,已向近里一层,故其证不见之表里际,而只见之上下际。腹中痛者,阴邪在胃而寒乃独治于下也。欲呕吐者,阳邪在胸、而热乃独治于上也。此为上下相格治法,亦寒热并施,而辛寒易以苦寒,辛热加以苦热,更以人参、半夏以补宣中气,升降阴阳。自此条而互及泻心诸汤,皆其法也。


成无己曰∶湿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


喻昌曰∶阴阳悖逆,皆当和解法。


黄连 甘草 干姜 桂枝 人参 半夏 大枣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此方主之. 邪气传里.下寒上热.夫胃中有邪.则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而腹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上热而呕吐.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职也.下寒者.散之以辛.姜桂半夏之任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枣之用.其在斯乎.


黄连 炙草 干姜 桂枝(各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半夏(二钱) 大枣(二粒)


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腹中痛,欲呕吐者。湿家下之,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上如胎亦主之。


黄连 干姜 炙草 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枣(十二枚) 水一斗,煮取


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入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上下匡。(证因上下相格,


因胃


胃气


其入


降和


胎者




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表里之邪柴芩使,上下之邪连桂当。(表里之邪则用柴胡、黄芩,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辣以开之,仲景大法灼然矣。)又与泻心汤法似,(诸泻心法,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全属里证;此方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曰黄连汤,乃表邪尚有一分未尽,胃中邪气尚当外达,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里,则意无不到矣。)后人比类好推详。(“比类”二字,最为医家之要旨,如泻心汤、黄连汤皆柴胡之变法,而一味转旋,便治证各异,故不知比类,则不能尽方之变,又乌能尽病情之变哉!)


黄连(去毛,炒) 干姜(炒) 桂枝(炒) 甘草(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


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作痛者,与此汤以升降阴阳。


黄连之苦,以泄上热而降阳;姜、桂、半夏之辛,以散中寒而升阴;人参、甘草、大枣之甘,可缓中急而益胃。是方也;以黄连之寒,佐以姜、桂之辛,则寒者不滞;以姜、桂之热,君以黄连之苦,则热者不燥。寒热之相用,犹奇正之相倚耳。况夫人参、甘草之益胃,又所以宰中而建招摇矣乎!


黄连(炒) 干姜(炒) 桂枝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变姜连泻心之法而为升降阴阳之法。寒热并用,补散兼行,和法之最佳者。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按胸中有热.则阳邪格于上.故欲呕吐.胃中有邪气.则阴邪格于下.故腹中痛.腹中痛.欲下而不得下也.欲呕吐.欲吐而仍不得吐也.上热下寒.法当和解.方用黄连泻胸热.干姜散胃寒.复以半夏宽中而开结.佐以桂枝通阳而化阴.然上征下夺.宜从中治.故用人参甘草大枣.创建中气.而上下之邪.各随所主之药而分解.此泻心之变方.而又与泻心之取义不同.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连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集注】程应旄曰:热在胸中,有烦躁郁闷之证可知。胃中反有邪气,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证寒热俱有,较之大青龙之寒热,已向近里一层,故其证不见之表里际,而只见之上下际。腹中痛者,阴邪在胃而寒乃独治于下也。欲呕吐者,阳邪在胸,而热乃独治于上也。此为上下相格治法,亦寒热并施,而辛寒易以苦寒,辛热加以苦热,更以人参,半夏以补宣中气,升降阴阳。自此条而互及泻心诸汤,皆其法也。成无己曰:湿家下后,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喻昌曰:阴阳悖逆,皆当和解法。


治胸上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者。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 干姜(一钱) 人参(五分) 桂枝(三分) 半夏(五分) 大枣(一枚)


黄连 干姜 人参 炙草 大枣 半夏 桂枝


腹中痛,欲呕吐。欲呕吐为胸中有热,腹中痛为胃中有寒。上热中寒中气之虚。黄连清热,干姜温寒,参枣炙草补中气,半夏降胃阴以收热,桂枝达肝阳以散寒,寒热不调,故名邪气。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