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顾松园医镜》:胆

《普济方·针灸》:胆

《医述》:胆

胆在肝之短叶间,主藏而不泻。引经报使,用柴胡、青皮。子时气血注于胆。


足少阳脉胆之经,始从两目锐 生,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至肩入缺盆。支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锐 循,一过 颊缺盆合,〔别锐 抵 下颊。〕下胸贯膈胆肝经,〔络肝属胆。〕循胁气街绕毛际,横入髀枢环跳行。直者缺盆下腋胁,股膝外 辅骨寻。〔膝下内旁高骨也,下外辅骨前。〕下抵绝骨踝前过,〔绝骨外踝上际骨也。〕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别跗入大指,三毛之际接肝经。〔足大指爪后为三毛。〕


胆者。肝之腑也。两旁一百四穴。出甲乙经。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足少阳脉之所出也。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于侠溪。侠溪者。水也(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陷者中。足少阳脉之所溜也。为荣。春三月宜灸之)。注于临泣。临泣者。木也(在足小指次指间本节后陷者中。去侠溪一寸半。足少阳脉之所注也。为输。夏三月宜灸之)。过于邱墟(在足外廉踝下。如前陷者中。去临泣三寸。足少阳脉之所过也)。行于阳辅。阳辅者。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许。去邱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入于阳陵泉。阳陵泉者。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足少阳脉之所入也。为合。秋三月宜灸之)。


窍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灸三壮。主胁痛。咳逆不得息。及喘爪甲上与肉分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不已。复取之。手足清烦热。汗不出。四肢转筋。头疼如锥刺之。循循然不可以动。动益烦心。喉痹舌卷口干。胸内廉痛不可反侧。耳聋。耳鸣)


侠溪(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陷者中。灸三壮。主胸中支满寒如风吹状。寒热。热病汗不出。目外 赤痛。头眩。两颔痛。逆寒汗不出。多汗。耳鸣。聋。目痒。胸中痛不可反侧。痛无常处。 疟狂疾)。


地五会(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者中。不宜灸。使人瘦。不出三年死。主内伤。唾血。不足。外无膏泽。乱肿)。


临泣(在足小指次指间本节后。去侠溪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壮。主厥逆气喘胸满中风身汗不出而清。髋髀中痛。不得行。足皮痛。胸中满。腋下肿。马刀。痿。喜自啮颊。天牖中肿。淫泺胫酸。头眩。枕骨颔颅痛。目涩身痹。洒淅振寒。季胁下支满。寒热。胸胁腰腹膝外廉痛。月水不利。见血而有身。败则及乳肿胸痹。心一痛不得息。痛无常处。大风目外痛。身热痱。缺盆中痛。疟日西发)。


丘墟(在足外廉踝下。如前陷者中。去临泣三寸。灸三壮。主目视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见。腰胁痛。脚酸。转筋。胸胁痛。善太息。胸满彭彭然。疟振寒。腋下肿。痿厥寒足腕不收。 坐不能起。髀枢脚痛。大疝腹坚。寒热。胫肿。狂疾)。


悬钟(足三阳之络。在外踝上三寸陷者中。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灸五壮。主肠满。胸中有热。不嗜食。小儿腹满。不能饮食)。


光明(足少阳络。在外踝五寸。灸五壮。主身体寒少热甚。恶心惕然。此与绝骨穴疗病同功。主淋漓胫酸。热病汗不出。狂痛。虚则痿 。坐不能起。实则厥胫热。膝痛。身体不仁。手足偏小。啮颊。不能俯仰。 )。


外丘(足少阳 。少阳所生。在外踝上七寸。灸三壮。主肤痛。痿痹。骨胁满头痛。项内寒热。癫疾常呕沫)。


阳辅(在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之端。如前三分许。去丘墟七寸。灸三壮。主寒热腰痛如小锤居其中。沸然肿不可以咳。咳则崩绾及诸节痛。上下无常处。寒热酸痛。四肢不举。腋下肿。马刀挟瘿。髀膝胫骨摇酸。痹不仁。喉痹)。


阳交(一名别阳。一名足 。阳维 。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间。灸三壮主寒厥。癫疾螈 惊狂。喉痹胸满。面肿。寒热。髀胫不收。喑不能言)。


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足少阳脉气所发。灸三壮。主太息。口苦。咽仲介介数唾。胁下支满。呕吐逆。髌痹引膝股外廉不仁。筋急。呕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将捕之胆胀)。


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者中。不宜灸。主膝外廉痛不可曲伸。胫痹不仁)。


中渎(在脾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者中。足少阳脉气所发。灸五壮。主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者。痹不仁)。


环跳(在痹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足少阳脉气所发。灸五十壮。主枢中痛。不可举。腰胁相引急痛。髀筋 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


本神(在曲差旁一寸半。发际一分。直耳上入发际四分。足少阳阳维之会。灸五壮。主头目眩痛。颈项强急。胸胁相引。不得倾侧。癫疾呕沫。小儿惊痫)。


头维(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禁不可灸。主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


临泣(当目上 直上入发际五分陷者中。足少阳太阳之会。灸三壮。主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小儿惊痫反视)。


目窗(一名至宫。在临泣后一寸。足少阳阳维之会。灸三壮。主头痛目瞑。远视KTKT 。上齿龋肿)。


正营(在目窗后一寸。足少阳阳维之会。灸五壮。主牙齿痛。唇吻强。上齿龋痛恶寒)。


承灵(在正营后一寸半。足少阳阳维之会。灸五壮。主脑风头痛。恶见风寒。鼽衄。鼻窒。喘息不通)。


脑空(一名颞 。在承灵后一寸半。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灸五壮。主头痛身热。引两颔急脑风。目瞑头痛。风眩。目痛。鼻管疽发为厉。鼻癫风。劳疾急瘦)。


风池(在颞 后发际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灸五壮。主寒热癫疾僵仆。狂热病汗不出。头眩痛。 疟。颈项痛。不能顾。目泣出互引鼻鼽衄。目内 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喉痹。腰伛偻引项。筋挛不收)。


颅息(在耳后青脉间。足少阳脉气所发。灸三壮。主身热。头胁痛不可反侧。小儿痫喘不得息。耳鸣)。


悬颅(在曲周颞 上廉。足少阳脉气所发。灸三壮。主热病头痛。引目外 而痛。烦满汗不出。引颔齿面赤皮痛)。


颔厌(在曲周颞 上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会。灸三壮。主善嚏。头痛身热。目眩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 而痛。耳鸣)。


悬厘(在曲周颞 下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会。灸三壮。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耳鸣善嚏)。


阳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灸三壮。主头痛。目瞳子不可以视。侠白强急。亦不可以顾)。


丝竹空(一名目 在眉后陷者中。足少阳脉气所发。不可灸。不幸使人目小及盲目眩头痛。互引目中赤KT KT 。脐风目上插 。反目憎风。癫疾狂热烦满)。


瞳子 (在目外去 五分。手足少阳之会。灸三壮。主青盲无见。远视KT KT 。目中肤翳白膜。一名后曲)。


天冲(在耳上如前三分。灸九壮。主头痛。癫疾呕沫 。互引善惊)。


蟀谷(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嚼而取之。灸三壮。主醉。酒风发。两角眩痛。一云头弦不能饮。烦满呕出)。


曲鬓(在耳上入发际曲隅陷者中。鼓颔有空。足太阳少阳之会。灸三壮。主颈颔支满。引邪。牙齿口噤不开。急痛不能言)。


浮白(在耳后入发际一寸。下曲颊后。灸三壮。主足缓不收。痿不能行。口不能言。寒热喉痹。咳逆吐疝。胸中积满。不得喘息。胸痛耳聋。嘈嘈无所闻。颈项痈肿不能言。及肩臂不能举。齿牙龋痛)。


窍阴(在完骨上。枕骨下。手足太阳少阳之会。灸五壮。主管疽发厉。项痛引颈痈肿不能顾)。


完骨(在耳后入发际四分。足太阳少阳之会。灸三壮。主头风。耳后痛。烦心。足痛不收。失履口 僻。头项摇 。牙车急。癫疾僵仆。狂虚面有气。齿牙龋痛。小便赤黄。喉痹项肿。不可俯仰。侠肿引耳。 疟狂易)。


渊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之。胸满。马刀。臂不举。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主肿马疡。腹内溃者死。寒热生马疡疮)。


大包(脉出渊腋下三寸。脾之大络。布胸胁中。九肋间。及季肋端。灸三壮。主大风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皆纵)。


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胁。足少阳脉气所发。灸三壮。主胸中暴满。不得卧。喘息)。


天池(一名天会。在耳后一寸。腋下三寸着胁。直腋撅肋间。手心主足少阳脉之会。灸三壮。主寒热胸满。颈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声。喉中鸣)。


章门(脾募也。一名长平。一名胁 。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足厥阴少阳之会侧卧屈上足。举臂取之。灸三壮主腹中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干燥。不嗜食胸胁支喘息而肿膈呕心痛。及伤饱身酸 羸瘦。腰痛不得反侧。贲豚腹满。肿。腰清脊强四肢懈堕。善怒。咳少气郁。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举。马刀强。身 石水胸胀)。


带脉(在季肋下一寸八分。灸五壮。主妇人少腹坚痛。月水不通)。


五枢(在带脉下三寸。一日在水道下一寸半。灸五壮。主男子阴疝。两丸上下入少腹痛。妇人下赤白。里急螈 )。


京门(肾募也。一名气府。一名气俞。在监骨腰中季肋。本侠脊灸三壮。主 。反折腰痛。不可久立俯仰。寒热腹 央央然。不得息。溢饮。水道不通。溺黄。少腹里急。重洞泄骨痹。痛引背也)。


维道(一名外枢。在章门下五寸三分。足少阳带脉之会。灸三壮。主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气不能食)。


居 (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者中。阳跷足少阳之会。灸三壮。主腰引痛少腹。在腹前两筋间。主肩前痛。与胸相引痛。臂里挛急。手不得上举至肩)。


后腋(在腋后廉际两筋间。主腋外相引而痛。手臂拘挛急。不得上头)。


转谷(在傍骨下二骨间陷者中。主胸胁支满。不欲食。谷入不化。呕吐复出。举腋取之)。


饮 (在食门下一寸骨间陷者中。主腹满胪胀。极痛引脐傍。腹鸣濯濯若中有水声。仰腹取之)。


应突(在饮 下一寸。主饮食不入。腹中满。大便不得节。腹鸣泄注。仰腹取之)


胁堂(在腋阴下二骨间陷者中。主胸胁支满。胪胀贲豚。噫哕喘逆。胆视目黄。举腋取之)。


旁庭(在胁堂下二骨间陷者中。举腋取之。灸三壮。主卒暴中飞尸遁。及胸胁支满。时上攻抢心。呕吐喘逆。咽干胁痛)。


始素(在腋胁下廉下二寸骨陷者中。主胁下支满。腰痛引腹。筋挛难伸。阴气上缩。举臂取之。)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难经》曰∶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长三寸,盛精汁三合,是经多气少血。按华元化曰∶胆者,中清之府,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李士材)


勇者气行则止,怯者着而为病。《经》言最宜旁通。凡人之所不畏者,皆是也。遇大风不畏,则不为风伤。遇大寒大热不畏,则不为寒热中。饱餐非出于勉强,则必无留滞之患。气以胆壮,邪不能干。故曰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医参》)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