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理中汤

《冯氏锦囊秘录》:理中汤

《冯氏锦囊秘录》:理中汤

《备急千金要方》:理中汤

《仁术便览》:理中汤

《仁术便览》:理中汤

《仁术便览》:理中汤

《仁术便览》:理中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理中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理中汤

《伤寒括要》:理中汤

《时病论歌括新编》:理中汤

《外科理例》:理中汤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理中汤

《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

《医方考》:理中汤

《医方论》:理中汤

治吐泻手足厥冷。


人参 白术(炒) 干姜(炮) 甘草(炙) 姜枣水煎。恶寒加附子,名曰附子理中汤。


治寒泻便清不渴,呕吐脾胃虚寒。


人参 白木(炒黄) 甘草(炙) 炮姜(各等分) 姜枣水煎服。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治阴寒厥冷,腹胀自利,冗笃等候。


人参 白术 甘草(各三两) 干姜(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寒厥脉沉微者。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甚加熟附子


治五脏直中寒邪,口噤失音,四肢强直,腹痛冷泄,兼治胃脘寒,冷气刺痛。


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去人参名四逆汤。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上水一盏半煎。


见寒门。


治霍乱不渴。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水煎服。


能止伤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方证广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证,学人当自知之。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白姜(炮,各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或只煮干姜甘草汤饮之亦妙。方见《养生必用》。


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心腹痛。


人参 干姜(炮) 白术 甘草(炙,各三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前。远行防霍乱,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如作散,每服方寸匕,酒调下亦得。若转筋者,加石膏 三两;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心四两;肾恶燥,故去术,恐作奔豚,故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复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加术,合前成四两半;腹中痛,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若寒者,加干姜,合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


服药后,食顷,食热粥一杯,微自温覆,勿发揭衣被。哕,则加丁香。吐利止,身体痛不休者,审其原因,以和解之。如初因伤风用桂枝之类,所谓治有本也。


外因


【料简】


凡外所因,必自经络传入脏腑,须以脉证推其所因,随经调之,则尽善矣。假如伤寒在太阴经,当用四逆汤;少阴经,当用附子麻黄汤;厥阴经,当用理中汤。若在太阳经,还用麻黄汤;阳明经,养胃汤;少阳经,小柴胡汤。风暑湿亦然。风则桂枝汤,暑则香薷饮、五苓散,湿则苓术汤、渗湿汤,皆可于诸门随证检用,不复繁引。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


主霍乱.寒多.不用水者. 按仲景法.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名霍乱.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此方主之.凡吐利.以无寒热.不头痛为阴.以有寒热头痛为阳.更以饮水不饮水辨之.百不失也.中州陆沉.吐利交作.其象为乱.故名霍乱.汤名理中.理者治也.治其乱而敉宁之也.白术甘草.自是脾家要剂.干姜祛太阴之寒.无他药可代者.寒则必本于虚.故以人参益气.寒甚者.加附子.其功更大.若审症明确而投之.神效捷于桴鼓.


『主治』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便溏,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感寒霍乱等。


『药物』人参、白术、炮姜、炙草。如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治脾胃不健。饮食少思。或作呕。伤寒及肚腹作痛。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炒各钱半)


水一钟。煎五分。食远服。


此药桂热,所以治寒。


人参、甘草(炙),干姜(炒)、白术。水一盅煎服。若为丸,共为末,炼蜜临时为丸,滚水送下。


如诸吐不纳药者,此阴盛拒阳也,必加童便,猪胆汁者,取童便味酸咸性寒,胆汁味苦性寒,以和理中汤服,则阴体渐消,阳性乃发。故(内经)曰:"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谓也。


治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脉沉而细;以及中寒霍乱,胃中寒饮,喜唾并宜服之。


人参 甘草(炙) 白术 干姜(各三两) 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理中汤主理中乡,(理中者,理中焦之气,以交于阴阳也。)甘草人参术干姜,(人参、甘草


焦之




人参(去芦) 白术(炒) 干姜(炮) 甘草(炮)


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鸭溏,霍乱,此太阴有真寒也,本方主之。


太阴者,脾也。自利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脾喜温而恶寒,寒多故令呕;寒者,肃杀之气,故令腹痛;鸭溏者,后便如鸭之溏,亦是虚寒所致;霍乱者,邪在中焦,令人上吐下泻,手足挥霍而目了乱也。霍乱有阴阳二证,此则由寒而致故耳。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白术(陈壁土炒)二两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一两


每服四钱。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加白术,渴者倍白术,蜷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满去甘草,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脐下动气则去术加桂,悸加茯苓,阴黄加茵陈,寒结胸加枳实。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


寒有外感、有传经、有直中、有痼冷。外感之寒先病在表,后传入里,必发热而恶寒,此伤寒之寒病也;直中之寒,手足厥冷,并不发热;痼冷在内,遇寒而发,暴猝厥逆,其势尤重,此中寒门之寒病也。施治之法,伤寒一门,在表者宜辛散,传里者宜辛温。中寒一门,则每用辛热回阳急救之法。此伤寒、中寒治法之分也。理中汤,治伤寒太阴病,腹痛、便溏等症,亦通治中脘虚寒。惟云治结胸吐蛔,感寒霍乱,此两条则宜去人参、甘草,量加浓朴、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