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麻黄汤

《冯氏锦囊秘录》:麻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仁术便览》:麻黄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汤

《删补名医方论》:麻黄汤

《儒门事亲》:麻黄汤

《儒门事亲》:麻黄汤

《时病论歌括新编》:麻黄汤

《时方妙用》:麻黄汤

《小儿药证直诀》:麻黄汤

《医述》:麻黄汤

《医学读书记》:麻黄汤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

《医方考》:麻黄汤

《医方考》:麻黄汤

《医方论》:麻黄汤

《伤寒寻源》:麻黄汤

《医宗金鉴》:麻黄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麻黄汤

仲景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亦治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脉浮而紧者,麻黄汤主之;并治哮证。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无汗再服。


时珍曰∶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恶寒,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皆由皮毛而入,反毛肺之合也,证虽属太阳,然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使邪尽从外解耳。凡伤寒即发于冬寒之时,寒邪在表,闭其腠理;非辛温不能散之,此麻黄、桂枝等剂,所以必用也。温病、热病发于暄热之时,郁热自内达外,无寒在表,则非辛凉苦寒苦酸之剂不能解之,此桂枝、麻黄等,所以不可用也。然前哲谓,冬不用麻黄,夏不用桂枝者,盖以冬主闭藏,不应疏泄,夏本炎热,不可辛温,《经》所谓∶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也。


又曰∶麻黄惟冬月寒邪在表,腠密无汗者,必用。是何与前说相反耶?戒不用者,明时令之常,虑轻用也。言必用者,发病机之理,虑遗用也。或舍时从症,或舍症从时,临症变通,存乎其人,倘一概疑惧,惟以轻和之剂代之,必有阴受其夭折矣。


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方。


麻黄 生姜 黄芩(各一两) 甘草 桂心 石膏 芍药(各半两) 杏仁(十枚)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儿若小以意减之。


治小儿伤寒方∶葛根汁 淡竹沥(各六合)


上二味相和,二三岁儿分三服,百日儿斟酌服之,不宜生,煮服佳。


治小儿时气方∶桃叶三两捣,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若复发,烧雄鼠屎二枚,烧水调服之。


麻黄(四两) 甘草(一两) 桂心(五寸) 五味子(半斤) 半夏 生姜(各二两)


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儿服一合,大小节度服之,便愈。


治小儿丹肿及风毒风疹方。


麻黄(一两半) 独活 射干 甘草 桂心 青木香 石膏 黄芩(各一两)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三岁儿分为四服,日再。


又方 治小儿恶毒丹及风疹方。


麻黄 升麻 葛根(各一两) 射干 鸡舌香 甘草(各半两) 石膏(半合)


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岁儿分三服,日三。


治恶风毒瓦斯,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瓦斯冲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当即服此第一服,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麻黄(一两) 大枣(二十枚) 茯苓(三两) 杏仁(三十枚) 防风 白术 当归 升麻 川芎 芍药 黄芩 桂心 麦冬 甘草(各二两)


上十四味 咀,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见风。


治伤寒头及腰痛,身体骨节疼,发热恶寒,不汗而喘方。


麻黄(三两) 桂枝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绞去滓,服八合,覆令汗。


治疟须发汗方。


麻黄 栝蒌根 大黄(各四两) 甘草(一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发前食顷一服,临发一服,服后皆浓覆服汗。


治疟或间日发者或夜发者方∶


恒山 竹叶(各一两) 秫米(一百粒) 石膏(八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铜器中渍药,露置星月下高净处,横刀其上,明日取药,于病患房中以铜器缓火煎取三升,分三服,清旦一服,未发前食顷一服,临发一服,三服讫,静室中卧,莫共人语,当一日勿洗面手及漱口,勿进食,取过时不发乃澡洗进食,并用药汁涂五心胸前头面,药滓置头边,曾用神效。(《救急方》用乌梅二七枚)


又方 先作羊肉 面饼饱食之,并进少酒随所能,令欣欣有酒气入密室中,燃炭火浓覆取大汗即瘥。


又方 烧黑牛尾头毛作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上气脉浮,咳逆,喉中水鸡声,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方。


麻黄(八两) 甘草(四两) 大枣(三十枚) 射干(如博棋子二枚)


上四味 咀,以井华水一斗,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肺胀咳而上气,咽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方。


麻黄 芍药 生姜(仲景用干姜) 细辛 桂心(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斤) 石膏(四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仲景名小青龙加石膏汤,用甘草二两,为九味。)


治伤寒,太阳脉浮,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而喘。冬时得病宜服,春分后


麻黄(去节,一两半) 桂枝(一两) 甘草(五钱) 杏仁(五十个)


上每服五钱,水一盏煎。


治太阳伤寒,脉浮紧而数,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胸满而喘者。


麻黄(去节) 桂心(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杏仁(二十五粒)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服,覆取微汗。夏则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或汗出后,无大热而喘者,去桂,加石膏四两。


治太阳风寒在表,头项强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恶风寒无汗,胸满面喘,其脉浮紧或浮数者,用此发汗,虽有是证,若脉浮而弱,汗自出,或尺中脉微与迟者,俱不可用。风、寒、湿成痹,肺经壅塞,昏乱不语,冷风哮吼最宜。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六十枚)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温覆取微汗,不须啜粥。一服汗出,停后服。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注】凡风寒在表,脉浮紧数无汗者,皆表实也,宜麻黄汤主之。名曰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麻黄性温,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枝性温,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证属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以桂枝制节之妙也。杏仁之苦温佐麻黄逐邪而降逆;


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行气于元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必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须啜粥而藉汗于谷也。其不用姜、枣者,以生姜之性横散于肌,碍麻黄之迅升,大枣之性泥滞于膈,碍杏仁之速降,此欲急于直达,稍缓则不迅,横散则不升矣。然则为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用之若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后不解,盒饭以桂枝代之。此方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庸工不知其制在温覆取汗,若不温覆取汗,则不峻也。世谓麻黄专能发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汤合桂枝汤,名麻桂各半汤,用以和太阳留连未尽之寒热。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汤,名桂枝二越婢一汤,用以解太阳热多寒少之寒热。若阳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散太阴肺之邪。若阴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以温散少阴肾家之寒。《金匮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还魂汤,用以治邪在太阴,卒中暴厥,口噤气绝,下咽奏效,而皆不温覆取汗。是知麻黄汤之峻与不峻,而温覆与不温覆。此仲景用方之心法,岂常人所能得而窥耶!


麻黄(一两,去根) 官桂(七钱) 甘草(三钱半,炙) 杏仁(二十二个,去皮尖,麸炒黄色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钟,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汗出自解。


治因风寒、衣服单薄致嗽。


麻黄(不去节) 甘草(生用) 杏仁(生用)


上为粗末。每服三、二钱,水煎,食后温服。


『主治』伤寒太阳病,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而喘,脉浮而紧诸症。


『药物』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服法』水煎,温服取汗。


麻黄(三钱去根节.) 桂枝(二钱) 杏仁(去皮尖.二十三枚.) 甘草(一钱)


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吹去上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不须 粥.余将息如前法.


治伤风发热、无汗、咳嗽、喘急。


麻黄(去节三钱,水煮去沫,漉出晒干) 肉桂(二钱) 甘草(炙一钱) 杏仁(七个去皮尖麸炒黄研膏)


每服一钱,水煎服。以汗出为度,自汗者不宜服。


麻黄一方,与桂枝各半,则小发汗;加石膏、姜、枣,即于发表中清火而除烦躁;去桂枝之辛热,加石膏之辛寒,则于发表中清火而定喘;君以文蛤,即于发表中祛内外之湿热;加连翘等之苦寒,即于发表中清火而治黄;加附子、细辛之大辛热,加附子、甘草之辛甘,亦因少阴表里之微甚,并非为严寒之时拘。医咸谓麻黄不可轻用,安知仲景之神化哉?


○先辈言麻黄汤主治伤寒,不治中风,似非确论。盖麻黄汤、大青龙汤,治中风之重剂;桂枝汤、葛根汤,治中风之轻剂。伤寒可通用之,非主治伤寒之剂也。


○麻黄汤证,发热骨节疼,即是风寒两伤,营卫俱病。先辈何故以大青龙治营卫两伤,麻黄汤治寒伤营而不伤卫,桂枝散治风伤卫而不伤营,曷不以桂枝证之恶寒,麻黄证之恶风,一反勘耶?要之,冬月风寒本同一体,故中风、伤寒皆恶风、恶寒,营病卫必病。中风之重者,便是伤寒;伤寒之浅者,便是中风。不必在风寒上细分,须当在有汗、无汗上着眼耳。(柯韵伯)


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未有究其精微。尝绎思之,似有一得。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于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证兼面赤怫郁咳嗽,以及痰喘胸满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 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李时珍)


寒邪伤人阳气,郁而成热,皮肤闭而成实,麻黄轻以去实,辛以发阳气,温以散寒气。


杏仁佐麻黄通肺气,使腠理开泄,王好古谓其为治卫实之药者是也。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枝、甘草虽以佐之,实监制之耳!东垣云∶麻黄汤是阳经卫药也,开腠理使阳气申泄,此药为卫实也。


治太阳病风寒在表,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胸满而喘,其脉浮紧或浮数者,宜此发汗。若脉浮弱,汗自出,或尺脉微迟者,俱不可服。若风、寒、湿三气成痹,及冷风哮嗽,最效也。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洗净,二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枚) 甘草(一两,生)


太阳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不利,恶寒无汗而喘,脉来尺寸俱紧者,麻黄汤主之。


足太阳经,起目内 ,循头背腰 ,故所过疼痛不利;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于外,则必壅塞于内,故令作喘;寒气刚劲,故令脉紧。麻黄之形,中空而虚;麻黄之味,辛温而薄,空则能通腠理,辛则能散寒邪,故令为君。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其利气;入甘草者,亦辛甘发散之谓。抑太阳无汗,麻黄之用固矣!若不斟酌人品之虚实,时令之寒暄,则又有汗多亡阳之戒。汗多者宜扑粉,亡阳者宜附子汤。


麻黄(去节,三钱) 桂枝(洗净,二钱) 杏仁(去皮尖,七枚) 甘草(一钱)


肺部原有风痰,背 复感寒邪而成哮喘者,此方主之。


背 者,背间之 穴,主输脏气者也。一受风寒,则脏气为寒邪所闭,不得宣越,故作哮喘。麻黄之辛,能开腠散寒;桂枝之温,能解肌疏表;杏仁微辛,入肺利气;甘草甘平,调中发散。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用)


先煮麻黄数沸,去沫,内诸药煎。热服。覆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仲景立方之祖,医中之圣也。所着《伤寒》、《金匮》诸书,言言典要,为后人度尽金针。即如伤寒太阳一症,头绪最繁,有风伤卫者,有寒伤营者,有风寒两伤营卫者。不得其解,无所措手。今观其用桂枝汤治风伤卫,用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风寒两伤营卫。劈分三项,开三大法门,后人察脉辨症,谨守成规,庶不至于偾事。但仲景本为随受随发,冬月之正伤寒而设,非可以此法混施于春温、温疫等症。后人不明此理,一概混投,误人实多。于是辨论者纷纷而起,遂将温症寒症纠缠不已。愈辨愈明者固多,愈辨愈晦者亦不少。予则以为春温归春温,温疫归温疫,伤寒归伤寒,各分门类划然了然,不必互相引证,反使人多所惶惑也。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汤泡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此太阳伤寒主治之方也.经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同属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中风头痛.伤寒亦头痛.中风发热.伤寒亦发热.中风恶风.


伤寒亦恶风.至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乃属体重之征.似与中风不同.然身疼痛.亦有宜桂枝解表者.然则从何辨其证之的宜麻黄.不宜桂枝耶.其着眼全在无汗而喘四字.麻黄走卫发汗.杏仁下气定喘.以是为主.而佐以桂枝入营散寒.甘草和中保液.视桂枝之调和营卫.以取微汗者不同也.


桂枝麻黄.分主太阳病风伤卫寒伤营二证.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而麻黄汤中何以反用桂枝.或谓麻黄发汗太峻.取桂枝以监制之.予则不信也.按桂枝辛热.能入营而助汗.桂枝汤中.尚取芍药监制桂枝.岂桂枝反能监制麻黄.盖凡病之在太阳者.全要从营卫上讨消息.风则伤卫.卫气疏则风易入.卫属阳.风为阳邪.两阳相合.则卫强而营反弱.故脉缓而有汗.卫邪易出.但取主桂枝入营助汗.而无取麻黄过泄卫分之气也.寒则伤营.营气实则寒易着.营主阴.寒为阴邪.两阴相搏.则寒凝而卫亦闭.故脉紧而无汗.营邪不易出.宜主麻黄走卫发汗.必兼藉桂枝以散营分之寒也.此本发汗之峻剂.故更不须啜稀粥以助药力也.不用姜枣者.以姜性升而枣味滞.虑碍杏仁下气定喘之功也.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则紧固为寒邪之定脉矣.然沉紧者不宜发汗.当以浮字为辨.故又曰脉浮者病在表当发汗.宜麻黄汤也.脉之紧者与数不同.紧以象言.有坚凝之义.数以数言.有迅走之状.伤寒脉数者为欲传也.但浮而数则病尚在表.可乘其半渡而击之.亦宜以麻黄汤发汗也.


麻黄汤为发汗之重剂.投之不当.变逆非小.即宜发汗之剂.亦须相人之津液.若尺中迟者不可发汗.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疮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汗家不可重发汗.俱在麻黄之禁例矣.然当发汗者.或疑畏而不发.邪气不从表解.转陷入里.其变逆亦不小.总须审系营卫俱实.无汗而喘者.可放心用之而无疑.此全在平脉辨证工夫.


伤寒有从衄解者.经云.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


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热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又云.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注家随文衍义.谓衄后当再用麻黄.以散余邪.按伤寒有衄家不可发汗之禁.而经又言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衄后病解.何以又用麻黄之峻攻.柯韵伯谓麻黄汤主之五字.当属未致衄以前是前人倒找文法.此言近是.


再按太阳病之主麻黄汤.总以脉浮无汗而喘.为对证之药.其有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邪结上焦.不可妄下.治不从阳明而从太阳.仍宜麻黄汤也.太阳病过十日以上.脉浮细.嗜卧.设胸胁满痛者.属柴胡证.若脉但浮者.是邪尚恋太阳.治亦从太阳而不从少阳.仍宜麻黄汤也.


再按柯韵伯谓桂枝麻黄.是通治太阳风寒之药.中风之重者.便是伤寒.伤寒之轻者.便是中风.桂枝发汗之轻剂.麻黄发汗之重剂.不必在风寒上细分.只在有汗无汗上着眼.此启后人淆乱之阶.不可为训.要之麻黄发汗.杏仁定喘.无汗而喘.是伤寒之的证.麻黄汤是伤寒之的方.用者审之.


治太阳风寒在表,头项强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恶风寒无汗,胸满而喘,其脉浮紧或浮数者,用此发汗。虽有是证,若脉浮而弱,汗自出,或尺中脉微与迟者,俱不可用。风,寒,湿成痹,肺经壅塞,昏乱不语,冷风哮吼最宜。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六十枚,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温覆取微汗,不须啜粥。一服汗出,停后服。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注】凡风寒在表,脉浮紧数无汗者,皆表实也,宜麻黄汤主之。名曰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麻黄性温,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枝性温,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证属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


监以桂枝制节之妙也。杏仁之苦温佐麻黄,逐邪而降逆。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行气于元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必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须啜粥而藉汗于谷也。其不用姜,枣者,以生姜之性横散于肌,碍麻黄之迅升,大枣之性泥滞于膈,碍杏仁之速降,此欲急于直达,稍缓则不迅,横散则不升矣。然则为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用之若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后不解,盒饭以桂枝代之。此方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


庸工不知其制在温覆取汗,若不温覆取汗,则不峻也。世谓麻黄专能发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汤合桂枝汤,名麻桂各半汤,用以和太阳留连未尽之寒热。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汤,名桂枝二越婢一汤,用以解太阳热多寒少之寒热。若阳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以散太阴肺之邪。若阴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以温散少阴肾家之寒。『金匮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还魂汤,用以治邪在太阴,猝中暴厥,口噤气绝,下咽奏效。而皆不温覆取汗。是知麻黄汤之峻与不峻,而温覆与不温覆。此仲景用方之心法,岂常人所能得而窥耶!


麻黄 杏仁 桂枝 炙草


卫气收敛,则无汗恶寒,体痛腰痛骨节疼痛。肺气不降,则呕逆而喘。荣卫分离,中气必虚。卫气不开,表阳必虚。麻黄泻卫气之收敛,杏仁降肺气之逆,炙草补中气,桂枝调荣卫达表阳也。收敛之病,气机滞塞,故不用枣,既不用枣,亦不用姜矣。寒伤荣气,荣气减少,卫气加多,故卫气与荣气分离而卫现收敛之病。紧脉乃收敛向内之象。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