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四生丸

《妇人大全良方》:四生丸

《妇人大全良方》:四生丸

《仁术便览》:四生丸

《删补名医方论》:四生丸

《儒门事亲》:四生丸

《外科理例》:四生丸

《时方歌括》:四生丸

《是斋百一选方》:四生丸

《医方考》:四生丸

《医宗金鉴》:四生丸

治血风骨节疼痛,抬举臂不起,行履不得,并浑身麻痹。


白僵蚕(炒去丝) 地龙(去土) 白附子(生) 五灵脂 草乌(去皮尖,各等分)


上为细末,以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茶酒任下。或作末,酒调半钱亦可。


又尝治一男子,因饱低头负重吐血,诸药无效,亦投四生丸及青饼子即安,更不发。仆观初虞世治吐血,不喜用竹茹、生地黄、藕汁。然亦不可狎泥此说。如阳乘于阴,血得热则流散,经水沸溢,宜服凉药以解之。大黄、犀角、生地黄、生艾、藕汁岂能无效?如阴乘于阳,所谓天寒地冻,水凝成冰,宜服温药以暖之。干姜、肉桂岂能无功?学人更宜思之。


四生丸 疗吐血。凡吐血、衄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宜服此药。


生荷叶 生艾叶 生柏叶 生地黄上等分烂研,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候。


陈日华云∶先公绍兴初游福清灵石寺,主僧留饮食。将竟,侍者赴堂,斋罢来侍立,见桌子不稳,急罄折极之,举首即呕血,盖食饱拗破肺也。明年再至寺,因问去年呕血者无恙否?其主僧答云∶得四生丸服之遂愈。自得此方,屡救人有效。


疗热甚呕血者。以犀角地黄汤、《局方》小三黄丸,以白茅根煎浓汤吞之妙。


治吐衄血,阳盛于阴,血热妄行。此大全良方,甚效。


生荷叶 生艾叶 生柏叶 生地黄(各等)


上研烂如鸡弹大。每服一丸,水三钟,煎至一钟服。


一方 先吐血,后见痰嗽。此阴虚火动,痰不降下。


当归 川芎 芍药 生地黄(各二钱半) 山栀(炒) 贝母 天花粉(各一钱) 牡丹皮(八分)


一方 治先痰嗽,后见血,是痰积热。


知母(去毛) 贝母(去心) 栝蒌仁(炒) 生地 芍药(各一钱) 山栀(炒,一钱二分) 天花粉(二钱半) 麦冬(一钱)


上水煎,食远温服,渣再煎。


治阳盛阴虚,血热妄行,或吐或衄者。


生地黄 生柏叶 生荷叶 生艾叶(各等分)


上四味,捣烂为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滚汤化服。


【集注】柯琴曰∶阴虚而阳无所附,则火炎上焦;阳盛则阳络伤,故血上溢于口鼻也。


凡草木之性,生者凉,而熟之则温;熟者补,而生者泻。四味皆清寒之品,尽取其生者,而捣烂为丸,所以全其水气,不经火煮,更远于火令矣。生地多膏,清心肾而通血脉之源。


柏叶西指,清肺金而调营卫之气。艾叶芳香,入脾胃而擅去瘀生新之权。荷叶法震,入肝家而和藏血摄血之用。五志之火既清,五脏之阴安堵,则阴平阳秘,而血归经矣。是方也,可暂用以遏妄行之热血,如多用则反伤营。盖血得寒,则瘀血不散,而新血不生也。


设但知清火凉血,而不用归脾、养荣等剂以善其后,鲜有不绵连岁月而毙者。非立法之不善,妄用者之过耳。


(一名润肠丸)


黑牵牛 大黄 朴硝 皂角(去皮弦,蜜炙,以上各等份)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后温水下。


治血风。骨节疼痛。不能举动。或行步不前。或浑身瘙痒。或麻痹。


地龙(去土) 僵蚕(炒去丝) 白附子(生) 五灵脂 草乌(去皮尖各等分)


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酒任下。或作末。酒调服。


治阳盛阴虚.血热妄行.或吐或衄者.


四生丸用叶三般.艾柏鲜荷生地斑.(生侧柏叶.生艾叶.生荷叶.生地黄各等分.)共捣成团入水化.血随


柯韵伯曰心肾不交.则五脏齐损.阴虚而阳无所附.则火炎上焦.阳盛则阳络伤.故血上溢于口鼻也.凡草木之性.生者凉.而熟之则温.熟者补.而生者泻.四味皆清寒之品.尽取其生者.而捣烂为丸.所以全其水气.不经火煮.更以远于火令矣.生地多膏.清心肾而通血脉之源.柏叶西指.清肺经而调营卫之气.艾叶芳香.入脾胃而和生血之司.荷叶法震入肝家.而和藏血之室.五脏安堵.则水火不相射.阴平阳秘.而血归经矣.是方也.可暂用以遏妄行之血.如多用.则伤营.盖血得寒.则瘀血不散.而新血不生也.设但知清火凉血.而不用归脾养营等剂.以善其后.鲜有不绵连岁月而毙者.非立方之不善.妄用者之过耳.○热可制寒


专治左瘫右痪,口眼 斜,中风涎急,半身不遂,不能举者,悉皆治之。


五灵脂 当归 骨碎补 川乌头(去皮尖)


上件各等分,为细末,用无灰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渐加至十丸、十五丸,温酒送下。如服此药莫服灵宝丹,恐药无效!


生荷叶 生艾叶 生地黄 生柏叶


四件烂捣,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


阳乘于阴,血热妄行,或吐或衄,此方亦良。


统而论之,生之则寒,则四生皆能去火。析而论之,则荷、艾轻香,去火于气。 、柏质实,泻火于阴。火去则血归经,而吐衄愈矣。


治阳盛阴虚,血热妄行,或吐或衄者。


生地黄 生柏叶 生荷叶 生艾叶各等分,右四味,捣烂为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滚汤化服。


【集注】柯琴曰:阴虚而阳无所附,则火炎上焦;阳盛则阳络伤,故血上溢于口鼻也。凡草木之性,生者凉,而熟之则温;熟者补,而生者泻。四味皆清寒之品,尽取其生者,而捣烂为丸,所以全其水气,不经火煮,更远于火令矣。生地多膏,清心肾而通血脉之源。柏叶西指,清肺金而调营卫之气。艾叶芳香,入脾胃而擅去瘀生新之权。荷叶法震,入肝家而和藏血摄血之用。五志之火既清,五脏之阴安堵,则阴平阳秘,而血归经矣。是方也,可暂用以遏妄行之热血,如多用则反伤营。盖血得寒,则瘀血不散,而新生血不生也。设但知清火凉血,而不用归脾,养荣等剂以善其后,群有不绵连岁月而毙者。非立法之不善,妄用者之过耳。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