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耳实

《本草乘雅半偈》:耳实

《本草经集注》:耳实

《本草蒙筌》:耳实

《冯氏锦囊秘录》:耳实

《雷公炮炙论》:耳实

《名医别录》:耳实

《千金翼方》:耳实

《新修本草》:耳实

(本经中品)


【气味】甘温,有小毒。


【主治】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


【核】曰∶所在有之,与麦互相为候,麦黄种 , 黄种麦也。茎高四五尺,有黑色斑点,叶如葵,四畔宽纽。七八月开细白花,结实如妇女珥 ,外壳坚韧,刺毛密布,中列两仁


【 】曰∶ 耳,麻类也。尔雅名卷耳,取实如鼠耳,其色苍苍,复名苍耳,雒下谓之胡荽,江东呼为尝 ,以叶青白似胡荽,白花细茎可作茹,伧人皆食之,滑而少味,故幽冀谓之 茹菜,又谓之尝思菜也。离骚单名曰 ,以譬小人,服谓 绿 以盈室是矣。博物名羊负来,谓雒人入蜀,有 耳着羊毛,蜀人种之,曰羊负来,故 多丛刺,亦好着人衣也。


图经名道人头。纲目名猪耳,又名喝起草。记事珠名地葵,又名进贤菜。名号虽多,总属象形取义,今遵本经 耳为正。盖耳者听之官,肾之窍,肺之司,故 形似耳,实中两仁似肾,壳皮坚韧,丛毛刚劲,从革作金之肺象也。固入肺肾,以肾为主,肾藏志,志者肾之神也。


志强窍斯开,窍开耳斯听,耳听声斯入。若以肺为主,设肾不司窍,虽有其声,不与耳接,非耳外声,声无所尔。益气者,窍开气斯益,设有气无窍,亦填塞不输,何繇宣布,亦可入肝,色苍故也。入肝则肝得其用,肝以金为用耳。肝固开窍于目,而目之能视,肾所司也。


即转拨瞳仁,需以利金;又可入脾,味甘故也。设土实不灵,遂致肌死,以及肢挛,敦土德用,自然反活回鲜。又可入心,气温故也。心用为水,水司液,心司血,血液充满,乃得筋转脉摇,故不独五脏咸入,即筋骨肌肉,头目脑髓,靡不周到。但致疾之因,风湿使然,风淫偏胜,刚以济之,如痹于头,则风头寒痛;痹于百骸,则周痹;痹于四肢,则四肢拘挛痛;


痹于肌肉,则肌肉死恶;痹于膝,则膝痛;痹于气,则气损;痹于耳,则耳聋;痹于目,则目盲;痹于志,则志颓;痹于身,则身重身木,罔觉有触,种种变证,皆借以濡润宣达,交互承制者也。世但知治疗疮疡,殊失灵异。备录名相,用广见闻。



味苦、甘,温。叶∶味苦、辛,微寒,有小毒。主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膝痛,溪毒。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一名胡 ,一名地葵,一名 ,一名常思。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实熟时采。


此是常思菜,伧人皆食之。以叶覆麦作黄衣者,一名羊负来。昔中国无此,言从外国逐羊?



味苦、甘,气温。叶苦、辛,微寒。有小毒。本生蜀川,今发各处。一名苍耳实。


小刺多,羊过即粘缀毛中,故又名之曰羊负来也。秋采微炒入药,最忌猪肉、米泔。散疥癣细疮遍身瘙痒者立效,驱风湿周痹四肢挛急者殊功。止头痛善通顶门,追风毒任在骨髓。杀疳虫湿 ,主恶肉死肌。益气开聪明,强志暖腰膝。亦堪久服,明目轻身。根叶逢端午收藏,辟恶入病家无畏。汁搀小便同饮,去疔肿如神。 按舌下流涎,治目黄好睡。若被犬咬,急服弥佳。痔发肛门,煎汤熏妙。


即苍耳也。得土之冲气,兼禀天之春气,故味苦甘温无毒。叶味辛苦微寒,有小毒。


耳实,散疮癣细疮,遍身搔痒者立效,驱风湿周痹,四肢挛急才殊功,止头痛,善通顶门,追风毒,任在骨髓,杀疤虫湿 ,主恶肉死肌,捣汁饮,治疗肿如神,煎汤熏,疗诸痔立效,益气开聪明,强志,暖腰膝,苦以燥湿,甘以和血,温以通行,为驱风去湿之圣药。六神曲以之配苍龙,风本象也。


雷公云∶凡采得,去心,取黄精,用竹刀细切拌之,同蒸,从巳至亥,去黄精,取出,阴干用。


味苦.叶,味苦、辛,微寒,有小毒.主治膝痛,溪毒.一名 ,一名常思.生安六安田野,实熟时采.


《本经》原文∶耳实,味甘,温.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久服益气,耳目聪明,


味甘苦,温;叶∶苦辛,微寒,有小毒。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肌,膝痛,溪毒。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一名胡 ,一名地葵,一名 ,一名常思。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实熟时采。



味苦、甘,温。叶,味苦、辛,微寒,有小毒。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去恶肉死肌,膝痛,溪毒。


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一名胡 ,一名地葵,一名 ,一六安田野,实熟时采。


此是常思菜,伧人皆食之。以叶覆麦作黄衣者,一名羊负来。昔中国无此,言从外国逐羊毛中来,方用亦甚稀。


〔谨案〕苍耳,三月以后、七月以前刈,晒干为散。夏,水服;冬,酒服,主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日二服,丸服二十、三十丸;散服一、二匕。服后乃皮落,肌如凝脂,令人省睡,除诸毒螫,杀疳湿KT 。久服益气,耳目聪明,轻身强志,主腰膝中风毒优良。忌食猪肉米泔,亦主 狗毒。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