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杜仲

《本草纲目》:杜仲

《本草备要》:杜仲

《本草便读》:杜仲

《本草乘雅半偈》:杜仲

《本草崇原》:杜仲

《本草从新》:杜仲

《本草分经》:杜仲

《本草分经》:杜仲

《本草撮要》:杜仲

《本草经集注》:杜仲

《本草经解》:杜仲

《本草蒙筌》:杜仲

《本草求真》:杜仲

《本草思辨录》:杜仲

《本草图经》:杜仲

《本草择要纲目》:杜仲

《本经逢原》:杜仲

《得配本草》:杜仲

《顾松园医镜》:杜仲

《冯氏锦囊秘录》:杜仲

《雷公炮制药性解》:杜仲

《雷公炮炙论》:杜仲

《名医别录》:杜仲

《千金翼方》:杜仲

《外科全生集》:杜仲

《医学入门》:杜仲

《神农本草经》:杜仲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杜仲

《吴普本草》:杜仲

《新修本草》:杜仲

《药鉴》:杜仲

《药笼小品》:杜仲

《玉楸药解》:杜仲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杜仲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杜仲

《证类本草》:杜仲

「释名」思仲、思仙、木棉。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


1、肾虚腰痛。用杜仲去皮,炙黄,取一大斤,分作十剂。每夜用一剂,在水一升中浸至五更,煎成三分之二,去渣留汁,放入羊肾三、四片,煮开几次,加上椒盐作羹,空心一次服下。此方中再加薤白工茎,或五味子半斤亦可。


2、风冷伤肾,腰背虚痛。用杜仲一斤,切细,炒过,放酒二程序中浸十日。每日服三合。又方:用杜仲研为末,每日清晨以温酒送服二钱。


3、病后虚汗及自流汗。用杜仲、牡蛎,等分为末,卧时以水送服五小匙。不止,再服。


4、产后诸疾及胎体不安。有杜仲去皮,瓦上焙干,捣为末,煮枣肉调末为丸,如弹子在。每服一丸,糯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补腰膝


甘温能补,微辛能润。色紫入肝经气分。润肝燥,补肝虚。子能令母实,故兼补肾。肝充则筋健,肾充则骨强,能使筋骨相着(皮中有丝,有筋骨相着之象)。


治腰膝酸痛(经曰∶腰者肾之府,转移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将惫矣。一少年新娶,得脚软病,且痛甚,作香港脚治,不效。孙林曰∶此肾虚也。用杜仲一两,半酒半水煎服,六日全愈。按∶腰痛不已者,属肾虚;痛有定处,属死血;往来走痛,属痰;腰冷身重、遇寒即发,属寒湿;或痛或止,属湿热,而其原多本于肾虚,以腰者肾之府也),阴下湿痒,小便余沥,胎漏(怀孕沥血)胎坠(惯坠胎者,受孕一、两月,用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断丝,续断二两,酒浸,山药六两,为糊丸,或枣肉为丸,米饮下。


二药大补肾气,托住胎元,则胎不坠)。


出汉中。浓润者良。去粗皮锉,或酥炙、酒炙、蜜炙,盐酒炒、姜汁炒,断丝用。恶黑参.


杜仲(图缺)


气温而浓.味甘且辛.益肾培肝.腰膝虚疼用取治.除寒胜湿.筋皮连续类相求.(杜仲其树一名木绵.杜仲即其皮也.折之有丝不断.色紫独入肝经.味辛甘而温.善祛逐下焦寒湿.邪去则肝得温养.以遂其生发之性.乙癸同源.子实则母不虚.故又能补肾也.须知杜仲祛邪之力有余.补养之功不足耳.)


(本经上品)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核】曰∶出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会稽上虞县也。


今出建平、宜都,及商州、成州、峡州,诸山大谷中亦有之。树高数丈,叶似辛夷,又类柘叶。初生嫩叶可食,谓之棉芽。木皮状似浓朴,拆之白丝相连,江南单呼曰棉。花、实皆苦涩,亦堪入药。木可作履,以益脚也。修治,削去粗皮。每十六两,用酥一两,蜜三两,和涂火炙,以尽为度。锉细用。


先人云∶杜仲,从土从中,其色褐,为土克水象,肾之用药也。腰本肾府,湿土为害,必侵肾水,而腰先受之,据名据色,可以疗也。若象形,能使筋骨相着,又一义矣。


【 】曰∶杜,牝。仲,次,合阴,合耦,合象太阴之始生。自上而下,从外而内者也。皮络如绵,皮理如革,合至阳沦肤始尽,至阴容平始平也。平则转出为降,降则中实;中实,遂成入令矣。入则精志益,筋骨强,藏精而起亟矣。何患老之将至,余沥之有;又何患藏阴之形未充,致奉生者少,转为痿厥,及木用不及之有。既容且平,又何患长夏之土化未攘,与秋金骤敛,中含润湿之有。


(至阳沦肤始尽,所谓夏三月,此谓蕃莠,至阴容平始平;所谓秋三月,此谓容平。至阳,即太阳;至阴,即太阴。)


气味辛平,无毒。主腰膝痛,补中,盖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杜仲木皮,状如浓朴,折之有白绵相连,故一名木绵。杜字从土,仲者中也,此木始出豫州山谷,得中土之精,《本经》所以名杜仲也。李时珍曰∶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谬矣。在唐宋本草或有之矣,《神农本经》未必然也。)


杜仲皮色黑而味辛平,禀阳明、少阴金水之精气。腰膝痛者,腰乃肾府,少阴主之。膝属大筋,阳明主之。杜仲禀少阴、阳明之气,故腰膝之痛可治也。补中者,补阳明之中土也。益精气者,益少阴肾精之气也。坚筋骨者,坚阳明所属之筋,少阴所主之骨也。强志者,所以补肾也。阳明燥气下行,故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则金水相生,精气充足,故轻身耐老。


愚按∶桑皮、桑叶有丝,蚕食桑而结茧,其色洁白,其质坚牢,禀金气也。藕与莲梗有丝,


补腰膝.


甘温能补.微辛能润.色紫入肝经气分.润肝燥.补肝虚.子能令母实.故兼补肾.肝充则筋健.肾充则骨强.能使筋骨相着.(皮中有丝、有筋骨相着之象.)治腰膝酸痛.(经曰∶腰者肾之府、转移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将惫矣、一少年新娶、得脚软病不效.孙琳曰∶此肾虚也、用杜仲一两、半酒半水煎服、六日全愈.


按腰痛不已者、属肾虚、痛有定处、属死血、往来走痛、属痰积、腰冷身重、遇寒即发、属寒湿、或痛或止、属湿热、而其原无不有关于肾、以腰者肾之府也.)阴下湿痒.小便余沥.胎漏(怀孕沥血.)胎堕.(惯堕胎者、受孕一两月、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断丝、续断二两酒浸、山药六两糊丸、或枣肉丸、米饮下、二药大补肾气、托住胎元、则胎不堕.)肾虽虚而火炽者勿用.产湖广湖南者佳.(色黄、皮薄肉浓.)去粗皮锉.或酥炙、蜜炙、盐酒炒、姜汁炒、断丝用.恶元参.(川杜仲色黑、皮浓肉薄、不堪用.)


甘温微辛,入肝经气分,润肝燥补肝虚又兼补肾,能使筋骨相着,补腰膝。


见肝补。


味苦辛.入足厥阴经.功专治肝虚.得羊肾治肾虚腰痛.得牡蛎治虚汗.得糯米、山药、枣肉治胎漏胎坠.得补骨脂、青盐、枸杞能壮肾阳.或酥酒炙.蜜炙盐酒炒.姜汁炒.炒断丝用.恶元参.



味辛、甘,平、温,无毒。主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脚中酸疼痛,不欲践地。久服轻身,耐老。一名思仙,一名思仲,一名木绵。生上虞山谷又上党及汉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阴干。(畏蛇蜕皮、玄参。)


上虞在豫州,虞、号之虞,非会稽上虞县也。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状如浓朴,折之多白》三○五页)


气平.味辛.无毒.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盐水炒)


杜仲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味辛无毒.得地润泽之金味.专入手太阴肺经.气味升多于降.阴也.腰者肾之腑.膝者肾所主也.杜仲辛平益肺.肺金生肾水.所以腰膝痛自止也.中者阴之守也.辛平益肺.肺乃津液之化源.所以阴足而补中也.初生之水谓之精.天一之水也.杜仲入肺.肺主气而生水.所以益精气.精气益则肝有血以养筋.肾有髓以填骨.所以筋骨坚也.肺主气.辛平益肺.则气刚大.所以志强.阴下者即篡间.任脉别络也.痒湿者湿也.杜仲辛平润肺.则水道通而湿行也.小便气化乃出.有余沥气不收摄也.杜仲益肺气.气固则能摄精也.久服辛平益气.气充则身轻.辛润滋血.血旺则耐老也.盐水炒则入肾.醋炒则入肝.以类从也.


【制方】


杜仲同续断、砂仁.治胎前杂症.同续断、山药糊丸.治频堕胎.专一味酒炒丸.治腰背痛.



味辛、甘,气平、温。气味俱薄,降也,阳也。无毒。汉中(属四川)产者第一,脂浓润者为良。刮净粗皮,咀成薄片,姜汁润透,连炒去丝。凡为丸散煎汤,最恶玄参蛇蜕。补中强志,益肾添精。腰痛不能屈者神功,足疼不能践者立效。除阴囊湿痒,止小水梦遗。


(乔木)温补肝气达于下部筋骨气血


杜仲(专入肝)。辛甘微温。诸书皆言能补腰脊。为筋骨气血之需。以其色紫入肝。为肝经气药。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故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且性辛温。能除阴痒。去囊湿。痿痹痈软必需。香港脚疼痛必用。(按庞元英谈薮。一少年新娶后得脚软病。且疼甚。医作香港脚治不效。路钤孙琳诊之。用杜仲一味。寸断片拆。每以一两。用半酒半水一大盏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全愈。琳曰。此乃肾虚。非香港脚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则为效容易矣!)胎滑梦遗切要。若使遗精有痛。用此益见精脱不已。以其气味辛温。能助肝肾旺气也。胎因气虚而血不固。用此益见血脱不止。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功与牛膝地黄续断相佐而成。但杜仲性补肝肾。能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中。熟地滋补肝肾。竟入筋骨精髓之内。续断调补筋骨。在于曲节气血之间之为异耳。独怪今世安胎。不审气有虚实。辄以杜仲牛膝续断等药引血下行。在肾经虚寒者。固可用此温补以固胎元。(如古方之治三四月即坠者。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断丝续断二两。酒浸山药六两。为末糊丸。或枣肉为丸。米饮下。固肾托胎之类。绣见今时医士。不审虚实。用此安胎甚多。殊为可惜。)若气陷不升。血随气脱。而胎不固者。用此则气益陷不升。其血必致愈脱无已。故凡用药治病。须察脉症虚实。及于上下之处。有宜不宜。以为审用。若徒守其一曲。(胎动症类甚多。若不细心揣摩。安得不守一曲?)以应无穷之变。非惟无益。且以增害。(不通医士。多犯是弊。可惜可惜!)出汉中浓润者良。去粗皮锉。或酥或酒或蜜以炙。或姜或盐或酒以炒。在人随症活变耳。恶黑参。(今医止守备要以求药性。若备要论有遗漏。便不他求。可惜。)


本经杜仲主腰脊痛,脊有误作膝者,注家即以腰膝释之。不知杜仲辛甘色黑,皮内有白丝缠联,为肝肾气药非血药。其温补肝肾之功,实在腰脊。性温化湿而甘能守中,不特腰脊痛可止,即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何不可已。别录谓脚中酸疼不欲践地。不俗之故,自在腰脊,与不能有异。总当以主腰脊痛为用是物之主脑。即后世治频惯堕胎,亦岂为脚膝事哉。


杜仲(图缺),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今出商州、成州、峡州近处大山中亦有之。木高数丈,叶如辛夷,亦类柘;其皮类浓朴,折之内有白丝相连。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用。江南人谓之 。初生叶嫩时,采食,主风毒香港脚,及久积风冷、肠痔、下血。亦宜干末作汤,谓之芽。花、实苦涩,亦堪入药。木作屐,亦主益脚。箧中方主腰痛补肾汤,杜仲一大斤,五味子半大升,二物细切,分十四剂,每夜取一剂,以水一大升,浸至五更,煎三分减一,滤取汁;以羊肾三、四枚,切,下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空腹顿服。用盐酢和之,亦得,此亦见崔元亮《海上方》。但崔方不用五味子耳。


(凡用削去粗皮.用酥油和蜜涂炙.细锉用.)


【气味】


辛平无毒.沉而降.阴也.


【主治】


腰膝痛.益精气.坚筋骨.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脚心酸痛.不欲践地.润肝燥.补肝经风虚.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甘温则能补.微辛则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


【恶】(玄参)


辛甘温无毒。盐酒炒断丝用。


《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有余沥。


发明 杜仲,古方但知补肾,而《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等病,是补火以生土也。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故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但肾虚火炽,梦泄遗精而痛者勿用,以其辛温引领虚阳下走也。


恶元参、蛇蜕皮。


辛、甘、淡,气温。入足少阴经气分。除阴下之湿,合筋骨之离,补肝气而利于用,助肾气而胎自安。凡因湿而腰膝酸疼,内寒而便多余沥,须此治之。得羊肾,治腰痛。配牡蛎,治虚汗。配菟丝、五味,治肾虚泄泻。配糯米、山药,治胎动不安。佐当归,补肝火。入滋补药,益筋骨之气血。入祛邪药,除筋骨之风寒。


去粗皮用。治泻痢,酥炙。除寒湿,酒炙。润肝肾,蜜炙。补腰肾,盐水炒。治酸疼,姜汁炒。内热,精血燥者,禁用。肾中之气不足,因之寒湿交侵,而腰足疼痛,用杜仲温其气,燥其湿,而痛自止。


故合破故、胡桃、为蟠桃果,治腰膝酸疼之胜药。若精水不足,内多虚热者,用此治之,水益燥,火益盛,其痛更甚。


如略用钱许,为熟地之使,则又能理气而使之不滞。


〔辛甘温,入肝、肾二经。去皮酥炙,或盐水炒。〕补肝益肾,强筋壮骨,〔肝充则筋健,肾充则骨强。〕腰膝之酸痛皆痊,〔腰脊不利,及脚膝酸疼,无力以行,加而用之。〕遍体之机关尽利。〔东垣谓其能使筋骨相着。〕肾虚火炽者勿用。。


禀阳气之肥,得金气之浓,故味辛、甘,气平,微温,无毒。入足少阴兼入足厥阴经,功专肝肾,故所主治皆筋骨之病,专用补肾,淡盐酒拌炒。若同调补筋骨药用,则生用,或酒炒;若同祛湿除痹药用,以姜酒拌炒。同滋补药则益筋骨之气血,同祛风药则去筋骨之风湿,总所主不离筋骨也。


杜仲,益肾添精,治腰脊疼痛难伸,补中强志,止梦遗,小便余沥,助肝肾,坚筋骨,除阴痒,去囊湿,痿痹瘫软必需,脚痛不能践地立效,补肾气,润肝燥。牛膝主下部血分,杜仲主下部气分,故每相须为用,东垣云∶杜仲能使筋骨相着。


按∶杜仲性温而不助火,可以久服,功专肾肝二经,直走下部,筋骨气分,牛膝直走下部经络血分,熟地滋补肾肝筋骨精髓之内,续断调补筋骨曲节气血之间,故数味每相须为用,以为筋骨气血之需,互相佐使成功也。


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肾经。主阴下湿痒,小便余沥,强志,壮筋骨,滋肾止腰痛。


去粗皮,酥蜜炙去丝用,恶蛇蜕、玄参。


按∶杜仲降而属阳,宜职肾家之证。然精血燥者,不宜多用。


雷公云∶凡使先须削去粗皮,用酥蜜和作一两炙之,以尽为度。炙干了,细锉用,凡修事一斤,酥一两,蜜三两,二味相和合处用也。


雷公云∶凡使,先须削去粗皮,用酥、蜜和作一处,炙之尽为度;炙干了,细锉用。


凡修事一斤,酥二两,蜜三两,二味相和,令一处用也。


味甘,温,无毒.主治脚中酸疼痛,不欲践地.一名思仲,一名木绵.生上虞及上党汉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阴干.(畏蛇蜕皮、玄参.)


《本经》原文∶杜仲,味辛,平.主要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


味辛甘,平,温,无毒。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余沥,脚中酸疼,不欲践地。久服轻身耐老。一名思仙,一名思仲,一名木绵。生上虞山及上党汉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


去皮,每斤用蜜三两涂炙,蜜尽为度。肝经药也。补中益肾,补肝虚,坚筋强志。


杜仲辛甘温无毒,肾虚风冷背腰缩,脚弱阴痒小便遗,强志坚盘精自足。


昔有人姓杜名仲,用治腰痛而愈,故名。沉而降,阳也。治肾虚冷生风,腰疼背痛,甚则腰脊挛缩,浑身强直,脚膝酸疼不欲践地,阴下湿痒,小便余沥,强志,坚筋骨,益精气,兼治妇人胎脏不安,产后诸疾。


削去粗皮,酥蜜涂炙,或姜汗涂炙,以丝断为度。恶蛇蜕、玄参。叶嫩时采食之,主风毒香港脚及久积风冷,肠痔下血。


味辛平。


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一名思仙。生山谷。


《吴普》曰:杜仲,一名木绵,一名思仲。(《御览》)


《名医》曰:一名思仲,一名木绵,生上虞及上党汉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


案《广雅》云:杜仲,曼榆也。《博物志》云:杜仲,皮中有丝,折之则见。



味辛平。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其质坚韧者,其精气必足,故亦能坚定人身之筋骨气血也。除阴下痒湿,补皮利湿。小便余沥。坚溺管之气。久服,轻身耐老。强健肢体。杜仲木之皮,木皮之韧且浓者此为最,故能补人之皮。又其中有丝连属不断,有筋之象焉,故又能续筋骨。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



《御览》卷九百九十一


一名木绵,一名思仲。



味辛、甘,平、温,无毒。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脚中酸疼痛,不欲践地,久服轻身能老。一名思仙,一名思仲,一名木绵。生上虞山谷又上党及汉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阴干。


畏蛇蜕皮、玄参。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会稽上虞县也。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状如浓朴,折之多白丝为佳。


用之薄削去上甲皮横理,切令丝断也。


气平温,味辛甘,气味俱薄,降也,阴也,无毒。补中强志,益肾添精。腰痛不能屈者,同芡实枣肉丸之神方,足疼不能践者,入黄 苍术煎之灵丹。除阴囊湿痒,止失精梦遗,故大造丸补阴丸皆用之也。


续绝补伤,强筋健腰。


盐水炒断丝。


青娥丸同补骨脂、核桃肉,治虚寒腰痛,凡腰膝不足者宜之,并能固胎。


味辛,气平,入足厥阴肝经。荣筋壮骨,健膝强腰。


杜仲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益肝肾,养筋骨。


味辛甘,平、温,无毒。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脚中酸疼不欲践地。《药性论》云∶能治肾冷 腰。病患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日华子云∶暖。治肾劳腰脊挛伛。入药炙用。恶∶蛇蜕皮、玄参。


恶蛇蜕玄参凡用炒去丝


杜仲,味辛甘平性温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二∶强志壮筋骨;滋肾止腰痛。酥炙去其丝,功能如神应。


(杜仲_图缺)


味辛、甘,平、温,无毒。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脚中酸疼不欲践地。久服轻身耐老。一名思仙,一名思仲,一名木绵。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恶蛇蜕皮、玄参。)


陶隐居云∶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会稽上虞县也。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状如浓朴,折之多白丝为佳。用之,薄削去上皮,横理切令丝断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生深山大谷。树高数丈,叶似辛夷。折其皮多白绵者好。今所在大山皆有。药性论云∶杜仲,味苦。能治肾冷 (公对切)腰痛也。腰病患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日华子云∶暖。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


图经曰∶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今出商州、成州、峡州近处大山中亦有之。


木高数丈,叶如辛夷,亦类柘,其皮类浓朴,折之内有白丝相连。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用。江南人谓之 。初生叶嫩时采食。主风毒香港脚及久积风冷,肠痔下血亦宜。干末作汤。谓之 芽。花、实苦涩,亦堪入药。木作屐。亦主益脚。《箧中方》主腰痛补肾汤∶杜仲一大斤,五味子半大升,二物切,分十四剂,每夜取一剂,以水一大升,浸至五更,煎三分减一,滤取汁,以羊肾三、四枚切下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空腹顿服,用盐、酢和之亦得。此亦见崔元亮《海上方》,但崔方不用五味子耳。


雷公云∶凡使,先须削去粗皮,用酥蜜和作一两炙之尽为度,炙干了细锉用。凡修事一斤,酥二两,蜜三两,二味相和,令一处用也。圣惠方治卒患腰脚疼痛,补肾。杜仲一两去粗皮,炙微黄锉,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用羊肾二对,细切去脂膜,入药中煮,次入薤白七茎,盐、花椒、姜、醋等如作羹吃。空腹食之。肘后方腰背痛。杜仲一斤,切,酒二升,渍十日。服三合。胜金方治妇人胎脏不安,并产后诸疾,宜服杜仲丸。瓦上干,于木臼中捣为末,煮枣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烂嚼以糯米饮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