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本草从新》:耳

《本草图经》:耳

《慈幼新书》:耳

《古今医案按》:耳

《临证指南医案》:耳

《奇效简便良方》:耳

《经络考》:耳

《普济方·针灸》:耳

《冷庐医话》:耳

《奇症汇》:耳

《外科十法》:耳

《续名医类案》:耳

《也是山人医案》:耳

《医述》:耳

《医学入门》:耳

《医学心悟》:耳

《医学心悟》:耳

《医碥》:耳

《医碥》:耳

《医宗金鉴》:耳

《友渔斋医话》:耳

《张氏医通》:耳

《张氏医通》:耳

《正骨心法要旨》:耳

《证治准绳·幼科》:耳

《证治准绳·幼科》:耳

《证治准绳·杂病》:耳

《周慎斋遗书》:耳

一名苍耳、即诗卷耳.轻、发汗、散风湿.


甘苦而温.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


肢挛痹痛.瘰 疮疥.(李濒湖集简方、采根煎熬、名万应膏.)遍身瘙痒.(作浴汤佳.)散气耗血.虚人勿服.去刺酒蒸.忌猪肉.(千金翼、治毒攻手足肿痛欲断、苍耳捣汁渍之、并以滓敷之、立效、春用心、冬用子.)


耳(图缺),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今处处有之。谨按诗人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苓耳。《广雅》谓之 耳,皆以实得名也。陆机疏云∶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 ,今或谓之耳 草。郑康成谓是白胡荽,幽州人呼为爵耳。郭璞云∶形似鼠耳,丛生如盘。今之所有,皆类此,但不作蔓生耳。或曰此物本生蜀中,其实多刺,因羊过之,毛中粘缀,遂至中国,故名羊负来。俗呼为道人头。实熟时采之。古今方书多单用,治丁肿困甚者。生捣根叶,和小儿溺,绞取汁,令服一升,日三。又烧作灰,和腊月猪脂,封上,须臾拔出根,愈。


小儿肾气实,其热上冲于耳,使津液壅滞,化为稠脓,或为清汁,亦有沐浴水入耳中,血气凝滞,渐生疳臭,久乃成聋。汤氏有五耳之名,其本则一,宜龙骨散吹之,外服化毒退热之剂。


胆气不舒,风邪乘袭,少火被郁,两耳肿痛,内流清水,久则变为脓血,身发寒热,耳内如沸汤之响,此风火燥干胆汁之候,治宜舒胆汤。


耳中干耵,无脓无水,痛如针刺,久则焚槁成聋矣,速宜平火汤重剂服之,或以柴胡聪耳汤消息调之。


龙骨散


龙骨(研) 明矾( ,各三钱) 黄丹( ,二钱) 胭脂(一钱) 麝香(少许,同为末)


先捻去脓汁,次用鹅管吹入。


吴遇斋曰∶疮在耳外,用雄黄一钱,红枣一枚去核,包黄在内,火煨存性,取黄研细,搽上即愈。疮在耳内,用鱼首石炼存性,碾细,加朱、麝各少许同碾,吹入自愈。


方鹿村曰∶耳后脓疮,用柿饼蒂七八个,烧灰,将熄时,以碗覆之,冷定为末,入轻粉一钱,香油调涂即愈。


舒胆汤


当归 白芍 元参 花粉 炒山栀 柴胡 石菖蒲


平火汤


熟地 生地 麦冬 玄参 菖蒲


柴胡聪耳汤


柴胡(三钱) 连翘(四钱) 当归 甘草 人参(各一钱) 虻虫(三个,去翅足) 水蛭(五分) 麝香(少许,三件另研) 生姜(一片)


各药煎好,去渣入三末,再煎一二沸,食少远,热服。


程庆其曰∶有虫入耳中,痛不可忍,极似干耵症,用生姜擦猫鼻,取尿滴耳中即出。


仇芑轩曰∶有耵燥暴聋者,用全蝎去毒为末,酒调滴耳中,闻水声即愈。


张友夔壮岁.常苦两耳痒.日一作.遇其甚时.殆不可耐.挑剔无所不至.而所患自若也.常以坚竹三寸许截之.拆为五六片.细刮如洗帚状.极力撞入耳中.皮破血出.或多至一蚬壳而后止.明日复然.失血既多.为之困悴.适有河北医士周敏道至.询之.曰.此肾脏风虚.致浮毒上攻.未易以常法治也.宜买透冰丹服之.勿饮酒.啖湿面菜蔬鸡猪之属.能尽一月为佳.夔用其戒.数日痒止.而食忌不能久.既而复作.乃着意痛断累旬.耳不复痒.


震按此种奇痒.断非寻常之药所能治.若寻常耳痒.或风或火.亦易治也.


立斋治一人.年二十.耳内出水作痛.年余矣.脉洪数.尺脉为甚.属肝肾二经虚热.用加减地黄丸料.一剂而愈.


又一男子每交接.耳中作痛.或作痒.或出水.以银簪挖入.甚喜阴凉.此肾经虚火.用加减八味丸而愈.


又一妇人.因怒发热.每经行.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以手按之.痛稍止.怒则胸胁乳房胀痛.或寒热往来.小溲频数.或小腹胀闷.皆属肝火血虚.用加味逍遥散.诸证悉退以补中益气加五味而痊.


震按以上三案.或凭脉.或证书.亦皆易辨.惟用加减八味丸者.谅其尺脉必微弱.或虚大.故加温药以导纳之.若尺脉洪数.似宜用知柏地黄丸.


〔附〕一妇人于壁上取鸡翎卷耳.适蜈蚣生子在翎上.带入耳中.生小蜈蚣.穿脑内.且痛且痒.百药莫效.一医令烧鸡肉.热置一器内.留一小孔盖上.令病者以耳受之.鸡香熏入.蜈蚣悉攒鸡肉上.其病立愈.


石山治一人.年近六十.面色苍白.病左耳聋.三十年矣.近年来.或头左边及耳皆肿溃脓.脓从耳出甚多.时或又肿复脓.今则右耳亦聋.屡服祛风去热逐痰之药.不效.汪诊左手心脉浮小而快.肝肾沉小而快.右脉皆虚散而数.此恐乘舆远来.脉未定耳.来早脉皆稍敛.不及五至.非比日前之甚数也.夫头之左边及耳前后皆属于少阳也.经曰.少阳多气少血.今用风药痰药.类皆燥剂.少血之经.又以燥剂燥之.则血愈虚少矣.血少则涩滞.涩滞则壅肿.且血逢冷则碍.今复以寒剂凝之.愈助其壅肿.久则郁而为热.腐肉成脓从耳中出矣.渐至右耳亦聋者.脉络相贯.血气相根据.未有血病而气不病也.故始则左病而终至于右亦病矣.是为病久气血两虚.且年六十.气血日涸.而又出外劳伤气血.又多服燥剂以损其气血.脓又大泄以竭其气血.则虚而又虚可知矣.以理论之.当滋养气血.气血健旺.则营运有常而病自去矣.否则不惟病不除.而脑痈耳疽.抑亦有不免矣.人参二钱黄三钱.归身、白术、生姜各一钱.鼠粘子、连翘、柴胡、陈皮各六分.川芎、片芩、白芍各七分.甘草五分.煎服十数帖而愈.


震按汪公之议论精微而又显畅.用药亦标本兼赅.真有掉臂游行之乐.即初诊时乘舆远来.脉未定.而不足凭之说.更可为卤莽者鉴戒.


江应宿治上舍孙顺吾.患耳鸣重听.人事烦冗.杂治半年不愈.江视之.脉数滑.以二陈加瞿麦、 蓄、木通、黄柏.一服知.二服已.


震按耳鸣同而此案与下案法各不同.若易而用之.彼此无效.故知治病之难.难于识病也.


喻嘉言治大司马王岵翁耳鸣.论曰.肾之窍开于耳.耳之聪司于肾.肾主闭藏.因肝木为子.能疏泄母气而散于外.故凡谋虑郁怒之火一动.耳窍不清.听远稍碍.较之聋病.尚属天渊.聋病者.窍中另有一膜.遮蔽外气.不得内入.故以开窍为主.而方书所用菖蒲、麝香等药.及外填内攻等法.皆为此而设.至于高年之人.肾气既衰.阴气不自收摄.越出上窍.耳中如蛙鼓蚊锣.鼓吹不已.外入之声为其内声所混.听之不清.若得气不逆上.听必自清.当用磁石为主.以其重能达下.性主下吸.又能制肝木之上吸.再以地黄、龟胶等群阴之药辅之.更用五味子、山茱萸之酸以收之.令阴气自守于本宫.不上触于阳窍.则空旷无碍.犹之收视而视愈明.返听而听愈聪之理也.方书治少壮人痰火鸣聋.用滚痰丸多效者.以黄芩、大黄、沉香之苦.最能下气.而礞石之重坠.大约与磁石之用相仿也.


震按丹铅续录.载王万里患耳痛.魏文靖公谓易之坎为耳痛.恐则伤肾所致.其论与此颇同.而用青盐、鹿茸、雄、附为剂.则药之阴阳各别.要当以脉辨之.


某 温邪上郁。耳 右胀。(风温上郁)


薄荷 马勃 桔梗 连翘 杏仁 通草


某(二二) 先起咳嗽。继而耳 胀痛。延绵百日不愈。此体质阴亏。触入风温。未经清理。外因伤及阴分。少阳相火陡起。故入暮厥痛愈剧。当先清降。再议育阴。


苦丁茶 鲜菊叶 金银花 生绿豆皮 川贝母 鲜荷叶梗 益元散


某(女) 风温发热。左耳后肿痛。


干荷叶 苦丁茶 马勃 连翘 杏仁 黑栀皮


毕(三三) 壮年脉来小促数。自春月风温咳嗽。继以两耳失聪。据述苦降滋阴不效。是不明虚实经络矣。内经以春病在头。膏粱之质。浓味酒醴助上痰火。固非治肾治肝可效。每晚卧时。服茶调散一钱。


又 鲜荷叶汁 羚羊角 石膏末 连翘 元参 鲜菊叶 牛蒡子 午服。


又 照前方去牛蒡菊叶加鲜生地鲜银花。


叶 火风侵窍。耳聋。


连翘 薄荷 甘菊 淡黄芩 苦丁茶 黑山栀


顾(二二) 暑邪窍闭。耳失聪。(暑)


鲜荷叶 鲜菊花叶 苦丁茶 夏枯草 蔓荆子 连翘 淡黄芩 黑山栀


某(十八) 左耳 痛。舌白。脉数。体质阴虚。挟受暑风。上焦气热。宜用辛凉轻药。


鲜菊叶 苦丁茶 黑山栀 飞滑石 连翘 淡竹叶


某(二五) 暑热上郁耳 作胀。咳呛。当清气热。


杏仁 连翘壳 淡竹叶 川贝 白沙参 六一散


宓 头重。耳 胀。目微赤。少阳相火上郁。以辛凉清解上焦。(胆火上郁)


连翘 羚羊角 薄荷梗 丹皮 牛蒡子 桑叶


某 风木之郁。耳胀欲闭。


连翘 羚羊角 薄荷梗 苦丁茶 夏枯草花 黑山栀皮 小生香附


倪(十三) 因大声喊叫。致右耳失聪。想外触惊气。内应肝胆。胆脉络耳。震动其火风之威。亦能郁而阻窍。治在少阳。忌食腥浊。


青蒿叶 青菊叶 薄荷梗 连翘 鲜荷叶汁 苦丁茶


汪 耳聋咳嗽。形体日瘦。男子真阴未充。虚阳易升乘窍。书云。胆络脉附耳。先议清少阳郁热。


以左耳为甚故也。


桑叶 丹皮 连翘 黑山栀 青蒿汁 象贝母


丁 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心肾两亏。肝阳亢逆。故阴精走泄。阳不内根据。是以耳鸣时闭。


但病在心肾。其原实由于郁。郁则肝阳独亢。令胆火上炎。清晨服丸药以补心肾。午服汤药以清少阳。以胆经亦络于耳也。(郁伤心肾胆火上炎)


水煮熟地(四两) 麦冬(一两半) 龟版(二两) 牡蛎(一两半) 白芍(一两半) 北味(一两)建莲(一两半) 磁石(一两) 茯神(一两半) 沉香(五钱) 辰砂(五钱为衣)煎方夏枯草(二钱) 丹皮(一钱) 生地(三钱) 山栀(一钱) 女贞子(三钱) 赤苓(一钱半)生甘草(四分)


姚(三十) 气闭耳鸣。(气闭)


鲜荷叶 杏仁 浓朴 广皮 木通 连翘 苦丁茶 防己


金(三八) 下虚。耳鸣失聪。(肾虚) 磁石六味去萸加川斛龟甲远志。


王 肾窍开耳。胆络脉亦附于耳。凡本虚失聪治在肾。邪干窍闭治在胆。乃定例也。今年已六旬。脉形细数。是皆肾阴久亏。肝阳内风上旋蒙窍。五行有声。多动真气火风。然非苦寒直降可效。填阴重镇。滋水制木。佐以咸味入阴。酸以和阳。药理当如是议。


熟地 龟版 锁阳 牛膝 远志 茯神 磁石 秋石 萸肉 五味


某 八十耳聋。乃理之常。盖老人虽健。下元已怯。是下虚上实。清窍不主流畅。惟固补下焦。使阴火得以潜伏。磁石六味加龟甲五味远志。


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胆络脉附于耳。体虚失聪。治在心肾。邪干窍闭。治在胆经。盖耳为清空之窍。清阳交会流行之所。一受风热火郁之邪。与水衰火实。肾虚气厥者。皆能失聪。故先生治法。不越乎通阳镇阴。益肾补心清胆等法。使清静灵明之气。上走空窍。而听斯聪矣。如温邪暑热火风侵窍而为耳聋痛胀者。用连翘山栀薄荷竹叶滑石银花。轻可去实之法。轻清泄降为主。如少阳相火上郁。耳聋 胀者。用鲜荷叶苦丁茶青菊叶夏枯草蔓荆子黑山栀羚羊角丹皮。辛凉味薄之药。清少阳郁热。兼清气热为主。如心肾两亏。肝阳亢逆。与内风上旋蒙窍而为耳鸣暴聋者。用熟地磁石龟甲沉香二冬牛膝锁阳秋石山萸白芍。味浓质重之药。壮水制阳。填阴镇逆。佐以酸味入阴。咸以和阳为主。因症施治。从虚从实。直如庖丁之导 矣。(邹时乘)


徐评 耳聋之法多端。然大段不过清上镇下二条。案中方极稳当。至于外治之法。及虚寒等症。则不可不知也。


桃仁炒研绵裹,日日塞之。



属足少阴肾经(《难经》曰∶肾气通于耳)。耳前属手足少阳三焦、胆、足阳明胃经之会;耳后属手足少阳三焦、胆经之会。耳下曲颊属足少阳胆、阳明大肠经之会;曲颊前属足少阳胆、阳明大肠经之会;前寸许属手阳明大肠经;曲颊后属足少阳胆经。


治 耳有脓汁出(资生经)。穴下关治耳塞。穴风池治耳如物塞。穴听宫治 耳脓出。穴上关。日灸三壮。至二百壮。


治耳有脓汁出。生疮膣耳。 耳。耳鸣如蝉声。重听无所闻。穴耳门


乾隆时,杭州金民以耳科致富,止恃一秘方,今其家已式微,有人传得其方,用之甚效。取大蚌壳全个,中装人粪、千年锻石、野猪脚爪(乌蜡店中有之),以铁丝匝紧蚌壳,外用泥涂,炭火 至青烟起,置地上去火性,研细末,入瓷瓶秘藏,凡患耳中烂,及耳 流水等症,以此渗之立愈。此方天台余以庠传序所述,云不独可治耳疾,凡外症溃烂者。皆可用之,曾有人治裙边疮年久者亦效。


凡人于剃发之后,必取耳以快意,此由少时习惯,遂成自然,往往有取之过深,伤而出血者,《素圃医案》(郑在辛着)一则,尤堪警目,录之。贡武弁年二十余,取耳时为同辈所戏,铜挖刺通耳底,流血不止,延外科治之,初不以为楚,旬日间忽头痛,又延内科治之益甚,迎余往治,则头痛如破,体僵面赤烦躁,脉弦紧,口流脓血,检所服药,皆石膏、栀子、芩、连等味,病患自言脓血不自喉出,余曰∶此脑中脓血,流入鼻内,渗于口中,的系破伤风矣。项强已属不治,幸未再见厥冷,用小续命汤,重加桂枝、附子、干姜,去黄芩,一剂微汗,头痛减半,再剂颈柔,十数剂后,耳内结疤,脑涎亦不流,但其耳竟无闻矣。


李楼《怪症方》云∶有人耳内生物如枣核大,痛不可动者,以火酒滴入,仰之片时,以钳取出绝根,此名耳痔。


《奇病方》云∶有人耳中作痒,以木剌之,尚不足以安其痒,必以铁刀刺其底,始觉快然,否则痒极欲死。此肾肝之火,结成铁底于耳,非汤药可救,方用龙骨一钱,皂角刺一条,烧存性,冰片三分,雄鼠胆一枚,先将前药为末,后以鼠胆水调匀,而后以人乳再调如浓糊一般,将此药尽抹入耳孔内,必然痒不可当,须人执两手,痒定而自愈矣。愈后当常服六味丸,庶不再发。


《类编》云∶族人友夔,壮岁时,苦两耳作痒,每日一作,遇其甚时,殆不可耐,击刮挑剔无所不至,而所患自若。常以坚竹三寸许,截作五六片,细削如洗帚状,极力撞入耳中,皮破血出,或多至一蚬壳而后止,明日复然,失血既多,为之困悴。适有河北医士周敏道,到乡里,因往谒之。周曰∶此肾脏风虚,致浮毒上攻,未易以常法治也。当服透冰丹,更戒酒、面、鸡子之类,能一月为佳。夔用其戒,数日痒止。而食忌不能久,既而复作,乃着意痛戒,迨于累旬耳不复痒。


华佗云∶余治一人,耳内忽长肉一条,手不可近,色红带紫。余曰∶此肾火腾烧于耳也。用硼砂一分,冰片一分点之立化为水。后用六味丸大料饮之,二料痊愈。


《青箱集》云∶孙兆殿丞,治平中有显官权府尹,一日坐堂决事,人吏环立,尹耳忽闻风雨鼓角声。顾左右曰∶此何州郡也?吏对以天府。尹曰∶若然吾乃病耳。遽召孙公往焉,公诊之,乃留药治之。翌日,尹如故。尹召孙问曰∶吾所服药切类四物饮。孙曰∶是也。尹曰∶如虑为大患,服此药立愈,其故何也?孙曰∶心脉大盛,肾脉不能归耳,以药凉心经,则肾脉复归故耳。


杨洪《医方摘要》云∶有人患耳中忽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或血水流出,或干痛不可忍者,蛇蜕烧存性研末,鹅翎吹之,立愈,经验秘方也。


〔源按〕此症为肝脏风虚,浮火上攻,游移不定,因而病患不一,盖蛇属巽,性能平肝祛风,故吹之立愈。


杨起《简便方》云∶一小儿七岁,闻雷即昏倒,不知人事,此气怯也。以人参、当归、麦冬各二两,五味五钱,水一斗,煎汁五升,再水一斗,煎滓取汁二升,烧成膏。每服三大匙,白汤化下,服尽一斤,自后闻雷自若矣。


《太平广记》云∶参政孟庚夫人有奇疾,每有见闻即举身战栗欲绝,其母与弟亦不可见。又恶闻打银铁声,尝有一婢周旋已久,一日偶闻其家所为业,婢曰∶打银。闻其言,疾遂作。因逐其婢,医者竟莫能施其术。


〔源按〕前症良由肝气闭郁,郁久则五脏之气皆郁而不达,不达则清阳不升,心气不舒,故恶见闻。恶见闻而偶有所触则怒,怒则气上,气上即郁火内升,故发战栗。即《素问》所谓诸禁鼓栗,皆属于火是也。夫战栗而气终不克外泄,则火徒乱于中,故至几绝。移时火仍内伏,故又如故。


其恶金声者,因肝火虚也。及见母与弟亦恶,必意有不合,复触其怒耳。乃婢初极相合,因说打银而恶,亦恶金声故也。盖肝木郁久则燥,燥则血虚,故更恶金克。治当用黑逍遥散、左金丸滋水舒木,使郁气畅达,则病当愈也。


《枫HT 别记》云∶毁仲堪父,患耳聪病,闻床下有牛斗声。仲堪视之,有两蚁相斗耳。


〔源按〕修道之士,一旦得道,不特闻蚁斗有声,即纤尘飘落,亦能闻之,并能闻极远之声,谓之耳通。即《内经》所谓∶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为神全。因心气下降,百脉开通故也。若病闻蚁斗如牛,而名耳聪者,良由内火衰微,正气下陷,因窍虚反聪其耳。犹心气下降,以通其脉也。治宜补中益气汤、八味丸。


或问神全之理如何?予曰∶此道家修炼内丹之事。修炼内丹,以心为主,心乃神之舍,神不外游,心常守一。又谓之知一,即圣门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佛氏所谓无住,道家守一者,为意着元关,守而不移,一任呼吸往来,如河东之船,运久则结就圣胎,以成真人。盖人身脐下一寸三分为丹田,又为气海丹田之中,一阴一阳为太极、为元关、为黄庭、为归根窍,复命关,其名不一。凡人之生,得父精母血而成胎。结胎之始,先成两肾,然后布生五脏,及筋骨、皮肉,所以人之元气发于肾,两肾中间,一阴一阳,即谓之太极,是名归根窍,复命关也。命之根蒂,在于此矣。若人呼吸,息息归根,为之归根复命。大凡呼吸,其气止在胸中,而不归根,不复命也。复命是接续其命,使之不绝。盖气归根则气壮,气壮则精盛,久则体变纯阳,而为至真。何得有六淫七情相感,而至殒命乎?经云∶凝神入于气穴,一任真息往来,升降于黄庭之中,旋曲委宛,由心而运至丹田,将太阳之精,从元关、渡尾,上夹脊、双关、风府、泥丸,下明堂,过鹊桥(鼻为上鹊桥,舌为下鹊桥),降玉池,化为甘津,咽下重楼,复入丹田,上下往来,周而复始,如门之有枢,车之有辖,而转运不息也。凡修炼工夫,有一分一分证验,有十分十分证验,难以强得,心惟专一,而不纵横寝寐之际。与神相抱,切不可昏迷而沉于梦境,觉悟之后,常候丹之或存或亡,以为证验。由是至宝蕴于中,精华发于外,容颜浸润,骨节坚强,得此丹头,昼夜运火,炼去阴气,然后十月胎圆,体变纯阳。从此工夫不辍,俾和气周匝于一身,溶溶如云,霏霏如雨,淫淫然若春泽之满池,液液然象河水之冰释,当此之时,仙道已成。看山河如在掌中,视无不见,听无不闻,此即谓之神全也。


又问呼吸升降,如河车之船运,一任真息往来,然其气下降丹田则易,而欲任其上升泥丸则难。予曰∶若能息念行火,以神为用,其气自升。所运之时,舌宜抵 ,口目当闭,不闭则气不归神,神虽至泥丸,而气不能随神而至也。若工夫日久,则阳胜阴消,自然而仙。


又问意着元关,当守而不移,而无如心猿意马,难以拘定奈何?予曰∶经云,起念即觉,觉后即无,久久纯熟,自不走也。又云∶此心由来根据境,未惯独立,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时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和驯熟,此心自能安闲,无问昼夜,行住坐卧,及应事之时,当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即须安养,莫有触恼,少得安闲,即堪自乐。且牛马家畜也放纵不收,犹自生梗,不受驾御,鹰 野鸟也,为人羁维,终日在手,自然调熟,心亦自是,若放逸纵任不收,一任粗疏,何能观妙。


又问何为又有婴儿 女,黄婆为媒之说?予曰∶心即 女,肾即婴儿,脾即黄婆,盖心属阳为离,离卦中虚,为阳极生阴,故反为 女(离因一阴居内,为宅中之女,故名曰 )。肾属阴为坎,坎卦中满,为阴极生阳,故反为婴儿。脾属坤土,坤为老阴,其色黄,故为之黄婆,居坎离之间,主营运其气,若无此土营运,则 女焉得归入洞房,与婴儿交媾,成胎乎?故曰∶黄婆为媒,犹外丹坎离为药物(坎即铅水,离即水中金,此金即在铅中求出,为之兑金是也,犹人真一水中,内有真一之气焉,有此真一之气,则能成内丹,有此水中之金,则能成外丹也)。乾坤为土釜(干为上釜,坤为下釜),釜乃运火之具,若无土釜,则坎离药物,焉得转而成胎乎?内外二丹,总归一理也。


或又问∶佛氏无往之语如何?予曰∶无往谓外无往外相,内无住内相,然内无住,则外亦无住,无住而住,则心自降伏,真性亦自然而见。真性即名真如,天然正觉谓之真,无一不知谓之如,故谓之真如,即圣经所谓明德也。明德真如,皆明性之本体,本体无形,无形亦无所去来,惟天生自如,而未尝少动也。盖人生而始,有天然自觉之性,只缘情欲障碍,则智能全失,故心尝昏昧,若欲超生死而入涅 者,当返观其内,所观之法,即所谓内无住,外亦无住,无住而住,则心自寂而相自灭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所演是偈,因试问空生,可以身相见如来否?答曰∶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言所说之如来,非身相如来。故云即非身相,佛因即告,凡内观见相,皆是虚妄生相,若能灭除虚妄诸相,而但见空空之性,即如来矣。盖如来即是性,自性如来,诚空而无相。故经末复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言如来不可取相,所演说者,但如如不动而已。如如,即真性空也。故不动也,人当返观,真空如如,则相自灭而心自住也,此即谓之即性而修。盖性即佛,修佛即所以修性,佛即法,故又不可以佛法名之。即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犹恐人泥佛法耳。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即谓真性,平等言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灵,其真性皆同。故云平等而无有高下,即所谓无(梵语阿)上(褥多罗)正(三)等(藐)正(三)觉(菩提)也。盖真性即佛,以真性无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觉无偏无亏,故云∶正觉,然所演说真性,不曰如,而曰如如,凡一切为圣为贤为仙为佛,总是一如故名如如。所谓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耳。如所修之人,已登彼岸,而谓之如来。若如未来之时,当十二时中,无一息不内照真空,则真性自现,现即所以入涅 而成正觉也。正觉即知其如来,如来者从真如来,故能成正觉以化众生,而为之如来佛也。凡菩萨谓之觉有情,同佛所证之谓觉,无明未尽之谓情。因无明未尽,不能满觉,故尚有情耳。


又问∶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又即续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言人能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以满无量阿僧祗(即无数之谓)。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观此若修佛者,应作六如观之。盖六如有形而无体性,若作是观,使心易于降伏。故复演说此偈,以作降伏之法,而谓之有为法乎?予曰∶佛言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又恐不悟无相之理,故即云一切有为法,应作六如观之。盖六如乃速于变灭之物,凡世间一切有为之法,犹六如之变灭无常,应作是观,始之有为法,非修持之法。盖佛法无为,无为应无所往而生其心也。若将六如以作内观之法,岂非有住于心乎?况佛有云∶如来于燃灯佛所于法……。


本体失而性反昧矣,性有元性,有气质性。元性,即先天之气。气质性,乃后天之气也。先天之气,即天所赋之灵光,名曰祖气,又名真种子。后天之气,乃父母以情而育体,故媾形之时,情动于内,所动之情,即交感之气,乃即为之后天气也。因有是气,故每遇物而生情,即名气质性耳。有此性,则本性渐失,而此性日长也。若能徐徐划除,则本元自见,而心之所知无不尽矣。


又问∶人有先后二天之气,后天之气,得之父母媾形之时,先天之气,从何入乎?予曰∶人因先有先天之灵气,然后有后天之气质性。当未媾形时,其情未动,故乾坤之间,但有先天之气。已媾之后,坎离两破,情已内感,故又有后天之气也。若不先有是气,而何得有先天之名乎?


又问∶人之幼时,性本不昧,因肾阳未足,故尔不灵,若人或病、或老年,肾阳不足,宜亦茫然无知,何故仍知觉乎?予曰∶幼时肾阳未足,犹冬至一阳初生时,阳气渐长,其气渐升,以壮太阳之光,万物皆生也。人得肾阳渐长,以益其性,则知觉自灵。若或病、或老年,肾阳不足,犹夏至一阴生也,一阴渐生,则太阳燥烈,万物皆萎,此肾阳衰而阳反上浮,故仍知觉,若不知觉,则肾阳绝而死矣。


又问∶小儿为纯阳之体,若人之幼时,肾尚未足,而何得有纯阳之名乎?予曰∶凡父母媾精成胎,不论男女,总以父之阳精为主,母之阴血不过随精施化以成胎。出胎之后,阴少于阳,即食乳,亦但长阳而不阴也。所以孩提时,体皆白而有神,此时名纯阳者,实因阴少于阳,并非因肾阳足而名之也。一食五壳,其色渐苍,乃五壳长阴故也。所以仙人十月胎圆之后,断除壳食,恐阴血日长,不能速成纯阳之体也。


又问∶人因气质用事,故所欲多而其性自昧。然同有是欲,而又有智愚之别何也?予曰∶此气之清浊所分也。得气清者欲虽多而清灵,得气浊者,欲虽少而心昏。又问∶何故人有气清、气浊之分?予曰∶气之清浊,定于结胎时,若时在半夜,天气清和,阴阳递嬗之时,再得父母不食浊味,及心气和平之候,交而成胎,其气自清。若胎结日中,其子必忤逆,或值风雨交作之时,或父母食浊味,及酒后,其气必浊,若遇疾风豪雨,及父母大醉后,并心怀不正,生子不但气浊,必至顽劣,古人所以重胎教也。


又问∶人之智愚,在结胎时,得气之清浊所定,乃有双胎,而所生各异何故?予曰∶双胎因母之阴精,冲开父之阳精而成,如结胎之始,居母腹之左,则肾之原根足,居右则不足,左者气血发原之所,故足于左而不足于右。犹天地生物,同一土也,而有壮弱之茎焉。夫智愚总随气之清浊施化,然智有过不及,愚有甚不甚,又随肾原足不足所分,如双胎得气皆清,居左则肾原足,则智常过中,居右则不足,则智常不及。得气皆浊而左居之,则浊愈盛,愚亦愈甚也。


王肯堂治百户张锦,耳内不时作痛,痛而欲死,痛止如故。诊其脉,皆安静,非病也。话间痛忽作,王度其有虫,令即取猫尿滴耳,果出一臭虫,遂不复作。或用麻油滴之,则虫死难出,或用炒芝麻枕之,则虫亦出,但不及猫尿之速也。


〔源按〕虫入耳中,不独壁虱臭虫,如蚰蜒状类,蜈蚣而细甚者,亦能为害。昔有人昼卧,忽蚰蜒入耳,渐觉脑痛,知其入脑莫能为计。一日将午饭,就案而睡,睡中忽喷嚏,觉有物出鼻,视之有鸡馔置案,蚰蜒已居其上,所痛随愈。


又一人患虫入脑而痛,或教以桃叶函枕,一夕虫自鼻出,状如鹰嘴,人莫识其名。


透冰丹


川大黄 山栀仁 蔓荆子 白茯苓 益智仁 葳灵仙 白芷(各五钱) 香墨(烧醋淬干细研) 麝香(各一钱) 茯神(六钱) 川乌(二两,水浸半月,切片焙干,用盐水炒) 天麻 仙灵脾叶(洗焙)


上为细末,炼蜜和如麦饭相似,以真酥涂杵,臼捣万杵,如干,旋入蜜令得和丸如梧子大。用薄荷自然汁,同温酒化两丸,如卒中风,涎潮昏塞,煎皂荚、白矾汤,温化两丸。


升阳散化汤


柴胡(八钱) 防风(二钱五分) 葛根 升麻 羌活 独活 人参 白芍(五钱) 炙甘草(三钱) 生甘草(二钱)


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左金丸


黄连(六两,姜汁炒) 吴茱萸(一两,盐水泡)


水丸。


六味地黄丸(见头门)


补中益气汤(见项门)


八味丸(见手足门)


黑逍遥散(见口门)



(百虫入耳)


豆抵耳,耳内生疔也。乃肝经郁火所结,可用红棉散,兼服加味逍遥散加菊花。百虫入耳,以猫尿滴入,奇效。


红棉散


白矾(二钱) 胭脂(一钱,炼火存性)


上研匀。先用棉杖子搅去脓水,更用棉杖子搅药掺入于耳底即干。若 耳抵耳加麝香五厘。


许叔微治一男子,年二十岁,因疮毒后肾经热,右耳听事不明,每心中拂意,则觉重虚鸣、疼痛。地黄汤、生地、枳壳、羌活、桑白皮、磁石、甘草、防风、黄芩、木通。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日二三服,不拘时候。(《纲目》。)


朱丹溪治冯官人左耳鸣,此因劳得之,法当补阴而镇坠之。黄 、人参、当归、陈皮、茯苓、升麻、酒柏、防风、甘草、白芍,食前热饮,饮了去眠一觉。(《纲目》。其方则似补气而升举之,非补阴镇坠也。)


薛立斋治一人,耳内不时作痛,痛时欲死,痛止如故。六脉皆安,非疮也。语间忽作,度其有虫,令急取猫尿滴耳,果出一臭虫,遂不复痛。或用麻油滴之,则虫死难出。或用炒芝麻枕之,虫亦出,但不及猫尿之速也。(取猫尿法,用生姜擦猫鼻,其尿自出。)


赵养葵治一小儿患耳脓,医以药治之,经年累月不效,殊不知此肾疳也。用六味丸加桑螵蛸,服之愈。


吴孚先治张司马,素有火症,两耳肿痛。系少阳风热,劝延针灸科,刺听会、合谷、临泣寻愈。


柴屿青治汪谨堂夫人,两耳蝉鸣,昕夕不歇,服过人参、熟地四两,无少效。柴曰∶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治耳必责之肾固矣。但诊得两尺尚属有神,决非肾虚,左寸亦平缓无 ,惟右寸关洪大,此肺胃两部风热所壅而致,遂不治病而治脉。(雄按∶鼻塞治心,耳聋治肺,非仅治脉也。)用清解之剂,不数服而右耳已愈,再服数剂两耳全愈。因思耳、目、口、鼻虽于五脏各有分属,而内实相通,治病惟以切脉为凭。夫固有治在此而效在彼者,全在一心之圆机活法也。


李元淳尚书在河阳日,蚰蜒入耳,无计可为,脑闷有声,至以头击门柱,奏状危困,御医疗之不验。忽有人献方,用胡麻油作饼枕卧,须臾自出乃愈。(《图经》、《本草纲目》。)


《江湖记闻》云∶有人壁虱入耳,头痛不可忍,百药不效。用稻秆灰煎水灌入,即死而出也。又莴草捣汁滴入,亦能出百虫入耳。(《本草纲目》。)


薛立斋治一妇人,耳内或耳后顶侧作痛,寒热口苦,月经不调。此肝胆经火兼伤脾胃,用四君加柴胡、升麻、黄 、白芍而愈。后因劳役怒气,呕吐胁胀,用六君子汤加山栀、柴胡而安。


一妇人耳内外肿痛,胸胁不利,寒热往来,小便不调。此肝火伤血,先用龙胆泻肝汤四剂,诸症顿退。又用加味逍遥散而愈。又因怒复作,用小柴胡汤而痊。


一妇人经行后,因劳怒发寒热,耳作痛,以经行为血虚,用八珍汤加柴胡,怒气为肝火,用加味逍遥散,劳役为气伤,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而愈。


一妇人素郁怒,耳内作痛,肿 寒热,面色青黄,经行则变赤,用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而愈。


一妇人怀抱素郁,因怒耳作肿痛,经行不止,发寒发热,面色青赤,肝脉弦数。此久郁伤脾,暴怒伤肝,先用加味小柴胡汤,随用加味逍遥散而痊。


一妇人因怒发热,每经行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胸胁乳房胀痛,或寒热往来,或小便频数,或小腹胀闷,皆属肝火血虚。先用栀子清肝散二剂,又用加味逍遥散数剂,诸症悉退,乃以补中益气而痊。


喻嘉言议王大司马耳鸣症曰∶人之阳气走上窍,而下入于阴位,则有溺泄腹鸣之患。阴气走下窍,而上入于阳位,则有窒塞耳鸣之患。故人当五十以外,肾气渐衰于下,每每从上逆。肾开窍于耳,而以肝木为之子,是以谋虑郁怒之火一动,即疏泄母气,而阴气从之上逆,与聋病相去天渊。聋病者,窍中另有一膜遮闭,外气不得内入,故以开窍为主。方书所用菖蒲、麝香,及外填内攻等法,皆为此而设。耳鸣乃阴气冲至上窍,亦隔一膜,不能越出窍外,止于窍中,薄薄有声,如蛙鼓蝉鸣。外入之声,为内声所混,听之不清。若气稍不逆上,则听稍清。气全不逆上,则听全清矣。治此之法,以重用磁石为主,以其重能达下,性主下吸,又能制肝木之上吸也。用地黄、龟胶群阴之药辅之,更用五味、山萸之酸以收之。令阴气自旺于本宫,不上触于阳窍,然后清清朗朗,声入即通,无壅碍也。方书指为少阳胆、厥阴肝二经热多所致,然少阳之气,能步走上窍,皆络于巅顶,无触筋冲耳之理,不当与厥阴混同立说。通圣散一方,汗下兼用,乃治壮火之法,惟滚痰九,少壮用之,多有效者。以黄芩、大黄、沉香之苦,最能下气,而礞石之重坠,与磁石之用相仿也。高年之人,肾水已竭,真火易露,故肾中之气,易出难收,况有厥阴之子,为之挹取乎。然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盏中添油,灯焰自小,岂非良治哉?


一妇人耳内肿痛出水,寒热口苦,肿连颈项,饮食少思,此肝火甚也。用小柴胡汤加山栀、丹皮稍愈,又加味逍遥散渐愈。用八珍汤加柴胡、丹皮、山栀,调补肝脾全愈。


一妇人耳内肿痛,胸胁不利,寒热往来,小便不调,此肝经发热也。用龙胆泻肝汤四剂,诸症顿退,用加味逍遥散而愈。又因怒复作,用柴胡清肝散而痊。


一妇人耳内不时胀痛,内热口干,劳则头晕,吐痰,下带,此肝脾气虚也。朝用补中益气,夕用加味逍遥散而痊。


一寡妇耳内外作痛,不时寒热,脉上鱼际,此血虚之症。用小柴胡加生地,以抑其血而愈。又项间结核如贯珠,寒热晡热,用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调补肝脾而愈。


一妇人耳内外或作痛,或赤肿,或寒热,月经旬日而止,潮热内热,自汗盗汗。此肝脾气血俱虚而有热,用归脾汤、六味丸而愈。


一妇人性急,或耳内作痛,或耳外赤肿,发热胁胀,日晡益甚。此怒气伤肝,气血俱虚,朝用加味逍遥散加黄柏、桔梗,夕用归脾汤送地黄丸而愈。


一孀妇耳内外作痛,或项侧结核,内热晡热,月经不调,吐痰少食,胸膈不利。此郁怒伤肝,朝用归脾汤,以解脾郁,生脾气,夕用加味逍遥散,以清肝火,生肝血而愈。


一女子耳下肿赤,寒热口苦,月经不调,小腹内结一块,此肝火气滞而血凝也。先用小柴胡加山栀、川芎、丹皮,又用柴胡清肝散而痊。


一妇人耳肿痛,发寒热,与荆防败毒散四剂,表症悉退。以散肿溃坚汤数剂,肿消大半。再以神效栝蒌散,四剂而平。


一男子肝经风热,耳下肿痛发热,脉浮数,以薄荷丹治之愈。薄荷、皂角、连翘、三棱、首乌、蔓荆、豆豉、荆芥。


一男子每怒耳下肿,或胁作痛,以小柴胡汤加青皮、木香、红花、桃仁,四剂而愈。


一妇人耳鸣内热,经行不调,肢体倦怠,饮食无味,以肝脾虚热,用四君加柴胡、山栀、丹皮、甘草而愈。


一男子耳内出脓,或痛或痒,服聪耳益气汤不应,服防风通圣散愈甚,以补肾丸治之而愈。


魏玉横曰∶朱余二女,中表姊妹也,年十六七。朱则耳痛,常发瘾疹,因感冒痛暴甚,耳门连顶皆肿,以养青汤加黄芩、羚羊、蒌仁,二剂而愈。余则耳痛常流脓水,因患 ,医与荆防发之,遂出血不止,膈间嘈辣,前方去羚羊加知母、赤芍,二剂血止,数剂脓水干。二人脉皆关弦寸鼓,乃肾与肝胆之火也。


余某早失怙恃,困苦颠连,年十四,就西溪吴氏质库食力,值冬月查盘,提唱劳剧,忽右耳暴痛不可忍,如刺如锥。约一日夜内起一 ,迸出黄水,涓滴不绝,数日乃干,第水出则痛减,水干则痛除。自后过劳即发,其痛至欲求死。如是者,年必数次。偶问一医,彼见少年得此,谓由暴怒伤肝,瘀血为患,教服抵当丸,不知此属劳伤肝肾,龙雷之火上攻而然。幸合药时肆中无虻虫、水蛭,竟因循不服。后年二十余,右耳渐聋,病遂不作。盖此中经络枯绝,火亦不能透达也。(雄按∶余亦十四岁失怙,而废书服贾,虽困苦备尝,而尚不致有疾者,以母氏主持家事也。读此既感少境之与先生相类,又憾学术空疏,不能起老母之危 ,涕泪交流,为之淹卷。)


叶天士治丁某。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心肾两亏,肝阳亢逆,故阴精走泄,阳不行根据,是以耳鸣时闭。但病在心肾,其原实由于郁,郁则肝阳独亢,胆火上炎。清晨服丸药,以补心肾,午服汤药,以清少阳,以胆经亦终于耳也。水煮熟地四两,麦冬一两半,龟板二两,牡蛎两半,白芍两半,北五味一两,建莲两半,磁石一两,茯神两半,沉香五钱,辰砂五钱为衣。煎方∶夏枯草二钱,丹皮一钱,生地三钱,山栀一钱,女贞子三钱,赤茯钱半,生甘草四分。


徐灵胎曰∶方极清和可喜。耳聋之法多端,大端不过清上镇下二条。此案方极稳当。至于外治之法,及虚寒等症,亦不可不知也。


沈(五一)风温上受.耳 胀痛.胆脉络于耳.议清少阳气分之热.


桑叶(一钱) 杏仁(二钱) 连翘(去心,一钱五分) 羚羊角(一钱) 桔梗(一钱) 川通草(一钱) 薄荷梗(一钱) 马勃(四分)



韩(三八)暑风袭于少阳.胆脉络于耳.木火上炎.清窍失聪.


青蒿梗(一钱) 鲜菊叶(一钱五分) 马勃(三分) 鲜荷叶(三钱) 连翘壳(一钱五分) 黑山栀(一钱五分) 苦丁茶(三分) 鲜生地(五钱)



谢(四二)少阴久亏.耳鸣时闭.书云.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凡外邪治少阳.内伤从少阴为定例.


熟地(三钱) 牡蛎(二钱) 麦冬(朱砂拌,三钱) 北五味(一钱五分) 磁石(一钱五分) 白芍(二钱) 茯神(二钱) 龟版(二钱)



戴(六一)久患耳鸣.兼有鼻衄、牙宣等症.衄血虽经向愈.仍若是心肾素亏体质.而肝阳上逆.清窍蒙蔽.拟方候裁.


原熟地(盐水炒,四钱) 拣麦冬(二钱) 牡蛎(二钱) 大白芍(刮净酒炙,一钱五分) 龟腹版(四钱) 磁石(二钱) 云茯神(二钱) 北五味(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加沉香(三分) 滚水磨冲


经义


肾主耳。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太阳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肝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素问》)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数鸣。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


哲言


耳者肾之窍。察耳之好恶,知肾之强弱。肾为人之根本,故耳叶红润者生;或黄、或白、或黑、或青而枯者死;薄而白、薄而黑、或焦如炭者,皆为肾败。若伤寒耳聋,寒热胁痛,此属少阳,当和解之。若阴证耳聋,舌卷、唇青,此属厥阴,为难治也。(《伤寒五法》)


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脓。(《证治汇补》)


耳痛、耳鸣、耳痒、耳脓、耳疮,当从少阴正窍,分寒、热、虚、实而治之,不可专作火与外邪治。(《赵氏医贯》)


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胆脉附于耳。体虚失聪,治在心肾;邪干窍闭,治在胆经。盖耳为清空之窍,清阳交会之所。一受风热火郁之邪,与水衰火亢肾虚气厥者,皆能为患。治法不越通阳、镇阴、益肾、补心、清胆等法。如温、暑、火、风侵窍,而为耳聋痛胀者,用连翘、山栀、薄荷、竹叶、银花,轻可去实之法,轻清泄降。如少阳相火上郁,耳聋 胀者,用荷叶、苦丁茶、菊叶、夏枯草、蔓荆、山栀、羚角、丹皮辛凉味薄之品,清泄少阳郁热。如心、肾两亏,肝阳亢逆,与内风上旋蒙窍而为耳鸣暴聋者,用熟地、磁石、龟甲、二冬、牛膝、秋石、山萸、白芍味浓质重之药,壮水制阳,填阴镇逆,佐以酸味入阴,咸以和阳。(《临证指南》)


耳聋虚热分新旧,


新聋多热,少阳、阳明火多故也,宜散风热、开痰郁之剂;旧聋多虚,肾常不足故也,宜滋补兼通窍之剂。脉症以肾为主,迟濡为虚,浮动为火,浮大为风,沉涩为气,数实为热。


两胃怒左相火右;


浓味动胃火,则左右俱聋;愤怒动胆火,则左耳聋;色欲动相火,则右耳聋。三者,愤怒为多。


痰火风湿(气)闭可通,


痰火,因膏粱胃热上升,两耳蝉鸣。热郁甚,则气闭渐聋,眼中流火,宜二陈汤加黄柏、木通、 蓄、瞿麦。因酒者,通圣散加南星、枳壳、大黄,或滚痰丸。风聋,因风邪入耳,必内作痒,或兼头痛。风热或因郁者,防风通圣散,先将大黄酒煨,又酒炒三遍,后人诸药俱用酒炒煎服。风壅连头目不清者,清神散。风虚者,排风汤、桂香饮、芎芷散。湿聋,因雨水浸渍,必内肿痛,凉膈散加羌活、防风,俱用酒炒,或五苓散加陈皮、枳壳、紫苏、生姜。湿痰,神芎丸。湿热挟气,木香槟榔丸。气聋,因脏气厥逆,上壅入耳,痞塞不能,必兼眩晕。实人因怒者,当归龙荟丸;虚人因思者,妙香散。忧滞者,流气饮子加菖蒲;上盛下虚者,秘传降气汤加菖蒲。


虚劳精气脱难救。


虚聋,因久泻,或大病后,风邪乘虚入耳,与气相搏,嘈嘈而鸣,或时眼见黑花。阴虚者,四物汤加知、柏、菖蒲、远志,或肾气丸加磁石、故纸、菟丝子、黄柏。阳虚者,八味丸、益肾散、磁石汤。劳聋,昏昏聩聩,瘦瘁乏力。因劳力脱气者,补中益气汤加菖蒲;有火者,加知、柏、茯苓;因房劳脱精者,人参养荣汤加知、柏,或补骨脂丸。如久聋,肾虚气虚,绝不闻者,难治。


耳鸣乃是聋之渐,


惟气闭多不鸣便聋。风热鸣者,解毒汤加生地、知母,或通圣散;痰火鸣甚,当归龙荟丸;挟湿,神芎丸,或青木香丸;肾虚微鸡,滋肾丸。气虚,四君子汤下;血虚,四物汤下;阴虚,虎潜丸。


停脓疼皆风热凑;


耳,原有油液,风热搏击结核,鸣欲聋者,外用生猪脂、地龙、锅煤等分,姜汁和丸枣核大,绵裹入耳,令润挑去;重者,内服柴胡聪耳汤。脓耳,风热上壅,流脓,外用枯矾五分,陈皮、胭脂俱烧灰各二分,麝五厘,为末,吹耳;重者,内服犀角饮子。耳疼如虫走者,风盛;干痛者,风热或属虚火;有血水者,风湿。外用蛇蜕烧存性为末吹入,或枯矾末亦可。疼甚,用吴萸、乌头尖、大黄捣烂, 足掌心。重者,内服东垣鼠粘子汤。


大要调气与开关(窍),


肾,水窍,耳而能闻声者,水生于金也。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听声。


凡治诸聋,必先调气开郁,间用磁石羊肾丸开窍。盖聋皆痰火郁结,非磁石镇坠,乌、桂、椒、辛、菖蒲辛散流通,则老痰郁火何由而开?然亦劫剂也,愈后以通圣散和之可也。


外治暴聋亦可透。


暴聋,用甘遂为丸塞耳,内服单甘草汤;稍久,用松香五钱溶化,入巴豆二十粒,葱汁捣丸,绵裹塞耳,左聋塞右,右聋塞左,双聋次第塞之。冻耳,用榄核烧灰,油调搽;如烂,贝母末干糁。百虫入耳,用清油灌入,口吸气,久自出。如蜒蚰入耳,用信花、雄黄各一钱为末,先用一字点耳中,次用猫尿灌之,取猫尿以生姜擦牙自出。又方用琴弦一段,将弦头略软二分,蘸驴胶,入耳粘出。凡卧不宜浓被覆塞耳气,久则不通,故养生者,常摩耳廓,以防聋也。


耳者,肾之窍。察耳之枯润,知肾之强弱。故耳叶红润者生,枯槁者难治。薄而白,薄而黑,薄而青,或焦如炭色者,皆为肾败。若耳聋及耳中痛,皆属少阳,此邪在半表半里,当和解之。若耳聋、舌卷、唇青,此属厥阴,为最重也。


耳者,肾之外候,《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然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凡伤寒邪热耳聋者,属少阳证,小柴胡汤主之。若病非外感,有暴发耳聋者,乃气火上冲,名曰气闭耳聋,宜用逍遥散,加蔓荆子、石菖蒲、香附主之。若久患耳聋,则属肾虚,精气不足,不能上通于耳,宜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人参、石菖蒲、远志之类。其患耳鸣如蝉声、如钟鼓声,皆以前法治之。若风热相搏,津液凝聚,变为停豆抵耳之患,或脓水淋漓或痒极疼痛,此皆厥阴肝经风热所致,宜用加味逍遥散,去白术,加荷叶、木耳、贝母、香附、菖蒲之属,外用红棉散吹之。若耳内生疮,并用前药加金银花主之。又百虫入耳,宜用猫尿滴之,次则葱汁犹可。若用麻油,恐虫陷耳中不得出也。


又法,以猪肉炙香,置耳边,诈就寝,令虫闻肉香,则出矣。


小柴胡汤(见少阳经病。


逍遥散(见类中。


六味地黄丸(见虚劳。


经谓肾开窍于耳。又谓心开窍于耳。解者谓心本开窍于舌,因舌无窍,故借窍于耳。肺络会于耳。胆、三焦脉皆走耳前,入耳中,过耳后。胃脉上耳前,筋结耳前。小肠、膀胱脉,俱结耳后完骨。胃之支脉亦过耳后。又《素问》谓心、肾、肺、脾、胃五络,皆属之于耳中。又谓肝病气逆则耳聋。


耳聋,声有所蔽塞则不通,在外之蔽塞,与在内之蔽塞一也。内气本流通,何以蔽塞?则风火痰血之为之也。在上为心肺之气,在下为肝肾之气,在中为脾胃之气。气动而为火,火动而为风,壅于上焦,扰攘不清,则外入之声,为其所乱。若更蒸液而痰凝,伤阴而血瘀,则耳窍蔽塞。甚则为痛为肿,结核停脓,不但聋也。不甚则为鸣,气上出于耳而作响也。气上盛则鸣甚,不盛则鸣不甚。上焦气壅属实,下焦气逆属虚,或阴虚而火上炎,或阳虚而火上浮也。中焦多属湿热,酒食之所郁积也。各脏腑经脉,皆能动气生火作声,岂必拘定脉络通耳者乃然哉。此皆言内气上壅者,若气虚下陷则亦聋。以清气自下,浊气自上,清不升则浊不降也。


更有老年精脱气衰,不能上通者,即无浊火上乱,而精气萎弱,既不上通,则窍遂渐闭,如路久不行而茅塞也。亦有沉静之人,收视返听,精气退藏于密,而上窍亦渐闭者,乃高寿之征也。明此义,而纷纷之说,皆一以贯之矣。耳聋治法∶热者犀角饮子,大便秘者加大黄。壅热生风,犀角散。兼外风者,防风通圣散(见中风)。兼痰者,滚痰丸。(见痰。)郁火,防风通圣散,加大黄酒煨,再用酒炒三次,又同各味通用酒炒。加味逍遥散(见郁。)厥气上逆者,多见眩晕之证,沉香降气汤,苏子降气汤。甚者吞养正丹(并见气),以镇坠之。肾水虚精脱者,必颧颊黑,六味地黄丸(见虚损)、《本事》地黄汤。(内有羌、防二味,为肾虚而兼受风邪也,无风邪者去之。)肾虚寒者,八味丸(见虚损)、益肾散。


多恐为肝虚,四物汤(见血)加羌、防、柴胡、菖蒲、伏神。劳役伤,房劳伤,虚火上炎,瘦悴昏 ,是为劳聋,益气聪明汤。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外风袭,使经气闭塞,是为风聋,多见头痛,排风汤(见中风)、桂心散、磁石丸。气壅头目不清,清神散。气闭不通,通气散。外治∶通神散、通耳法、追风散。甘遂半寸,绵裹插耳中,口嚼甘草。苍术长七分,一头削尖,插耳内,一头平,安艾灸,觉耳中有热气,效。久聋,萆麻子丸、胜金透关散。


耳鸣。经谓上气不足。又谓脑髓不足,则脑转耳鸣。皆精气虚弱之故也。王汝言谓耳鸣甚者,多是痰火上升,又感恼怒而得。若肾虚而鸣者,其鸣不甚,当见劳怯等证。薛立斋云∶若血虚有火,四物汤(见血)加山栀、柴胡。气虚,补中益气汤(见气)。


血气俱虚,八珍(见虚损)加柴胡。若怒而鸣,气实,小柴胡(见寒热)加芎、归、山栀;虚用八珍加山栀。若午前甚者,阳气实,热也,小柴胡加黄连、山栀;阳气虚,补中益气(见气)加柴胡、山栀。午后甚者,阴血虚也,四物(见血)加白术、茯苓。若肾虚火动,哄哄然,胫酸,或痰盛作渴,必用地黄丸(见虚损)。甚者当镇坠,正元饮(见眩晕)咽黑锡丹(见呃逆)。有热者,龙齿散。肾者,宗脉所聚,窍于耳。宗脉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气与之搏而鸣。先用生料五苓散(见伤湿),加制枳壳、橘红、紫苏、生姜同煎,吞青木香丸,(见气。)散邪疏风下气,续以归芎饮和养之。若更四肢抽掣痛,睡着如打战鼓,耳内觉有风吹奇痒,黄 丸甚效。


耳肿痛生疮,鼠粘子汤、柴胡清肝饮。耳湿肿痛,凉膈散(见发热)加酒炒大黄、黄芩,酒浸防风、荆芥、羌活。湿多,外用枯矾吹入耳中。耳湿结块,生猪脂、地龙粪、釜下墨研末、葱汁和捏如枣核,绵裹入耳,润则换。耳干痛亦用此方。耳痛如虫内走,蛇蜕灰吹入立愈。


耳。劳伤气血,热气乘虚入聚,则生脓汁也。内服柴胡聪耳汤、蔓荆子散,外用红绵散。壮人积热者,玉屑无忧散送解毒雄黄丸,(并见咽喉。)下三四次效。


出脓,发灰吹之。耳脓溃烂,矾灰、铅丹吹。又方,陈皮烧灰一钱,轻粉三分,麝五厘,吹入即干。耳出血,龙骨末吹即止。按初起忌敛涩,铅丹、矾不宜用,红棉散亦勿用也。


耳痒。沈存中病赤目,百治不瘥,邱华问耳中痒否,痒是肾风,四生散(见中风)


二三服即瘥。如言服二次,目反大痛,更二服遂愈。以语孙和甫,孙曰∶尝见吕吉甫目久病,服透冰丹乃瘥,透冰丹亦疗肾风也。《圣惠》云∶有耳痒直挑剔出血乃止者,此肾虚浮毒上攻也,宜透冰丹。戒酒、面、鸡、猪之属一月,若不能戒者,无效也。


虫入耳,生姜擦猫鼻即尿,取滴耳,虫即出。或用管入耳极力吸之。


蚁、蜈蚣入耳,生姜汁或蒜汁灌,或炙猪肉、鸡肉置耳边。苍蝇入耳,皂角子虫研烂,生 血调灌耳中。蚤、虱入耳,菖蒲末炒,乘热棉裹着耳边。蜒蚰入耳,盐擦耳内,或硼砂、胆矾等分为末吹,即化水。水入耳,薄荷汁点立效。耳中有物不能出,弓弦头散处敷好胶,入耳中粘之,徐徐引出立效。百虫入耳,用茶油一滴渗入耳内,即效而安。


犀鱼(镑) 木通 石菖蒲 甘菊花(去根枝) 玄参 赤芍药 赤小豆(炒,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水二钟,姜五片,煎一钟,无时服。



犀角屑 甘菊花 前胡 枳壳(麸炒黄) 石菖蒲 羌活 泽泻 木通 生地黄(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 甘草(炙,二钱半) 为末,每服三钱,水煎,去滓温服。



生地黄(一两半) 枳壳 羌活 桑白皮(各一两) 磁石(捣碎,水淘三二十次,去尽赤汁为度,二两) 甘草 防风 黄芩 木通(各半两) 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去滓,日二三服。



磁石(制) 巴戟 川椒(开口者,各一两) 石菖蒲 沉香(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猪肾一只细切,和以葱白、少盐、并药,湿纸十重裹煨,令香熟,空心,细嚼,温酒送下。



辣桂 川芎 当归 石菖蒲 细辛 木通 木香 白蒺藜(炒,去刺) 麻黄(去节) 甘草(炙,一钱) 白芷梢 天南星(煨、制各一钱半) 水二钟,葱白二根,紫苏五叶,姜五片,煎一钟,食后服。一方加全蝎去毒一钱。



磁石(火 ,醋淬七次) 防风 羌活 黄 (盐水浸,焙) 木通(去皮) 白芍药 桂心(不见火,各一两) 人参(半两) 为细末,用羊肾一对,去脂膜捣烂,打酒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



甘菊花 白僵蚕(炒,各半两) 羌活 荆芥穗 木通 川芎 防风(各四钱) 木香(一钱)


石菖蒲 甘草(各一钱半) 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茴香 木香 全蝎 玄胡索 陈皮 菖蒲(各一钱) 羌活 僵蚕 川芎 蝉蜕(各半钱)


穿山甲(二钱) 甘草(一钱半) 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全蝎(一枚) 地龙 土狗(各二个) 明矾(半生半 ) 雄黄(各半两) 麝香(一字) 上为末,每用少许,葱白蘸入耳中,闭气,面壁坐一时。(三日一次。)



磁石(用紧者,如豆大一块) 穿山甲(烧存性,为末,一字) 上二味,用新绵花裹了,塞所患耳内,口中衔少生铁,觉耳内如风雨声即愈。



藜芦 雄黄 川芎 石菖蒲 全蝎 白芷 藿香 鹅不食草 薄荷 苦丁香(各等分)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每用些少吹鼻中。如无鹅不食草,加片脑少许。



蓖麻子(三十一个,去油用) 皂角(煨,取肉半锭) 生地龙(中者一条) 全蝎(二个,焙) 远志(去心)


磁石(火 ,醋淬七次,研细,水飞) 乳香(各二钱) 上为细末,以黄蜡熔和为丸塞耳中。



川乌头(一个,炮) 细辛(各二钱) 胆矾(半钱) 鼠胆(一具) 上为细末,用鼠胆调和匀,再焙令干,研细,却入麝香半字,用鹅毛管吹入耳中,吹时口含茶清,待少时。



龙齿 人参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 远志(去心,各半两) 丹砂 铁粉 龙脑 牛黄麝香(各二钱半,俱另研) 为细末,研匀,每服半钱匕,食后,用沸汤调服,日三服。



川芎 当归 细辛(各半两) 石菖蒲 官桂 白芷(各三钱) 每服三钱,水二盏,入紫苏、姜、枣,煎至一盏服。



黄 (一两) 沙苑蒺藜(炒) 羌活(各半两) 黑附子(大者一个) 羯羊肾(一对,焙干) 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煨葱、盐汤下。



桔梗(半两) 桃仁(一钱) 柴胡 黄 (各三分) 连翘 黄芩 黍粘子 当归梢 生地黄黄连(各二分) 蒲黄 炙甘草 草龙胆 昆布 苏木 生甘草(各一分) 红花(少许) 水煎,稍热服,食后。忌寒药。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柴胡 黄芩 山栀 花粉 防风 牛蒡 连翘 甘草作痒亦可服。



柴胡(三钱) 连翘(四钱) 水蛭(半钱,炒,另研) 虻虫(三个,去翅足,研) 麝香(少许,研) 当归身人参 炙甘草(各一钱) 上除另研外,以水二盏,姜三片,煎至一盏,下水蛭等末,再煎一二沸,食远,稍热服。



蔓荆子 赤芍药 生地黄 桑白皮 甘菊花 赤茯苓 川升麻 麦门冬(去心) 木通前胡 炙甘草(各一钱) 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服。



白矾(二钱) 胭脂(二字) 研匀,先用绵杖子展去脓及黄水尽,用别绵杖子引药入耳中,令到底掺之,即干。



(治一切风疾。)


川大黄(去粗皮) 山栀 蔓荆子(去白皮) 白茯苓(去皮) 益智仁(去皮) 威灵仙(去芦头,洗,焙干) 白芷(各半两) 香墨(烧,醋淬,干,研细) 麝香(研,各一钱) 茯神(去木,半两) 川乌(二两,用河水浸半月,切作片,焙干,用盐炒) 天麻(去苗) 仙灵脾叶(洗,焙) 为细末,炼蜜和如麦 相似,以真酥涂杵臼,捣万杵。如干,旋入蜜令得所,和成剂。每服旋丸如桐子大,用薄荷自然汁同温酒化下两丸。中风涎潮,皂荚、白矾汤化四丸。小儿惊风,薄荷汁化下一丸。



黄 人参(各五钱) 升麻(一钱半) 葛根(二钱) 蔓荆子(三钱) 芍药 黄柏(酒炒,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每服四钱,水二盏,煎一盏,临睡热服,五更再煎服。


●耳者,司听之窍也。耳门之名曰蔽,耳轮之名曰廓。


●凡耳被砍跌打落,或上脱下粘,或下脱上粘


·内用封口药,外用消毒定痛散敷贴。


·及耳后看脱落所向,用鹅翎横夹定,却用竹夹子直上横缚定,缚时要两耳相对,轻轻缚住,或用缀法。


按、方剂:●封口药、消毒定痛散、缀法:俱见鼻梁骨伤


曹(五九) 时届严寒,封藏不固,两耳鸣胀,切脉洪实,理宜介类潜阳。


龟板(三钱) 牡蛎(二钱) 贡干(二钱) 枸杞(二钱) 萸肉(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川柏(一钱) 知母(一钱) 桂心(四分)


沈(三七) 肝肾之火,上冲清道,左耳胀痛。


羚羊角 夏枯草 丹皮 黑栀 知母 川柏 香附 通草 葱管两服出脓而愈。


(耳鸣 耳肿痛 耳疹 耳中痒 耳脓 耵聍 虫入耳中)


经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蒙招尤。目冥耳聋。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赵以德曰。耳者肾之窍。足少阴经之所主。然心亦寄窍于耳。在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外。其余十经脉络。皆入于耳中。盖肾治内之阴。心治外之阳。合天地之道。精气无不变通。故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斯聪矣。灵枢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故凡一经一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中者。皆足以乱主窍之精明。而兼至聋聩。此言暴病者也。若夫久聋者。于肾亦有虚实之异。左肾为阴。主精。右肾为阳。主气。精不足。气有余。则聋为虚。其人瘦而色黑。筋骨健壮。此精气俱有余。固藏闭塞。是聋为实。乃高寿之兆也。此皆禀赋使然。不须治之。又有乍聋者。经云。不知调阴阳七损八益之道。早丧之节也。其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此亦无治也。惟暴聋之病。与阴阳隔绝之未甚。经脉欲行而未通。冲击其中。鼓动听户。随其气之微甚而作嘈嘈风雨诸声者。则可随其邪以为治。外此又有耳触风邪。与气相击。其声嘈嘈。眼如见火。谓之虚鸣。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焉。谓之脓耳。人耳间有津液。轻则不能为害。若风热搏之。津液结硬。成核塞耳。亦令暴聋。谓之耵耳。前是数者。肾脉可推。风则浮而盛。热则洪而实。虚则涩而濡风为之疏散。热为之疏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并退。然后以通脉调气安肾之剂治之。罗谦甫云。夫暴聋者。由肾虚风邪所乘。搏于经络。随其血脉上入耳。正气与邪气相搏。故卒聋也。风虚耳聋。排风汤、桂辛散。肾脏风虚。黄 丸。兼气虚。去附子加肉桂、人参。肝肾虚火。姜蝎散。风热耳聋。犀角饮子。厥聋。经云。暴厥而聋。偏闭塞不通。内气暴薄也。复元通气散去白牵牛。加全蝎、石菖蒲、川芎、生姜、葱白。吞养正丹凡治耳聋。皆当调气。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肿。四物汤加肉桂吞龙荟丸降火。及复元通气散调气。耳聋有湿痰者。滚痰丸下之。耳聋面颊黑者。为精脱肾虚。烧肾散。耳聋多恐者。为肝虚。温胆汤下养正丹。外治。用通神散、蓖麻丸。一方。用地龙三枚。盐少许。同入葱管内。化水滴耳中。三五日效。一法。用磁石豆大一块。鲮鲤甲三片。烧存性。绵裹塞耳中。口衔生铁少许。觉耳中如风雨声即愈。


耳鸣 经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故耳鸣。又云。液脱者。脑髓消。筋酸耳数鸣。凡此皆耳鸣之属虚者也。经云。太阳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又云。厥阴之脉。耳鸣头眩。又云。少阳所至为耳鸣。治以凉寒。凡此皆耳鸣之属实者也。王汝明曰。耳鸣如蝉。或左或右。或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鸣。郁甚则闭塞矣。若平昔饮酒浓味。上焦素有痰火。清痰降火为主。大抵此证先因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若肾虚而鸣者。其鸣不甚。其人多欲。当见虚劳等证。喻嘉言曰。凡治高年肾气逆上而耳鸣。当以磁石为主。以其重能达下。但性主下吸。不能制肝木之上吸。更以地黄、龟胶群阴之药辅之。五味、山萸之酸以收之。令阴气自旺于本宫。不上触于阳窍。由是空旷无碍。岂更艰于远听哉。丹溪取通圣散治饮酒过度而耳鸣。亦无确见。惟滚痰丸一方。少壮用之多效。以黄芩、大黄、沉香之苦最能下气。礞石之重坠。大约与磁石相仿也。薛立斋云。若血虚有火。用四物加山栀、柴胡。若中气虚弱。补中益气加山栀、丹皮。若因怒便聋。而或耳鸣。属肝胆气实。小柴胡加芎、归、山栀。若午前甚者。阳气实热也。小柴胡加黄连、山栀。午后甚者。阴血虚也。四物加白术、茯苓。若肾虚火动。耳中哄哄然。是无阴也。加减八味丸。肾虚耳中潮声蝉声。无休止时。妨害听闻者。当坠气补肾。正元散下黑锡丹。间进安肾丸。肾脏虚风耳鸣。夜间睡着如擂战鼓。四肢掣痛。耳内觉有风吹奇痒。黄 丸、四生散选用。


耳肿痛 属少阳相火。犀角饮子加脑、麝为丸。经云。少阳之胜耳痛。治以辛寒是也。耳内痛生疮。用鼠粘子、连翘、归、芍、芩、连、甘、桔、生地、桃仁、黄 、柴胡、草龙胆之类。耳湿肿痛。用凉膈散加羌、防、荆芥。外用龙骨、黄丹等分。枯矾减半。加麝少许吹入。或龙骨、黄丹、干胭脂为末亦佳。或用五倍子烧灰。同枯矾吹之。


耳疹 耳疹属少阳三焦。或足厥阴肝经血虚风热。或怒动肝火而致。若发热 痛。属三焦厥阴风热。用柴胡清肝散、栀子清肝散之类。慎不可专治其外复伤气血也。有因肾虚风热作痒。挖伤成疮者。六味丸加白蒺藜。


耳中痒。 肾家有风。四生散。每作时服二三剂即瘥。


耳脓 者湿热聚于耳中也。复元通气散如前加减。外以五倍子、全蝎、枯矾为末。入麝少许吹入。或橘皮烧灰存性。入麝少许。先以绵拭耳内。脓净吹之。如壮盛之人。积热上攻。耳中出脓水不瘥。凉膈散泻之。


耳中耵聍。 耳鸣耳聋。内有污血。外用莱菔捣汁。研麝少许滴入。余法与耳聋相参治之。


虫入耳中。 将生姜擦猫鼻。其尿即出。取尿滴耳中。虫即出。或用炒芝麻枕之。虫亦出。耳中有物不可出。以弓弦或钱串绳。剪令头散蘸好胶着耳中。使其物粘之。徐徐引出效。薛立斋治一男子。每交接。耳中痒痛或水出。以银簪探之。甚喜阴凉。此肾经虚火。用加减八味丸而愈。又治一妇因怒发。每经行。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以手按之痛稍止。怒则胸胁乳房胀痛。或寒热往来。小便频数。或小腹胀闷。皆属肝火血虚。加味逍遥散十剂。诸证悉退。以补中益气加五味而痊。


耳者心肾之窍。肝肾之经也。心肾主内证精血不足。肝胆主外证风热有余。或聋聩或虚鸣者。


禀赋虚也。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禀赋不足。地黄丸。肝经风热。柴胡清肝散。若因血燥。栀子清肝散。不应。佐以六味丸。若因肾肝疳热。朝用六味丸。夕用芦荟丸。若因乳母膏粱积热而致者。子母并服加味清胃散。


耳者,司听之窍也。耳门之名曰蔽,耳叶之名曰郭。凡耳被砍跌打落,或上脱下粘,或下脱上粘,内用封口药,外用消毒定痛散敷贴;及耳后看脱落所向,用鹅翎横夹定,却用竹夹子直上横缚定,缚时要两耳相对,轻轻缚住,或用缀法。


封口药 消毒定痛散(俱见鼻柱骨伤)


缀法(见鼻柱骨伤)


〔张涣〕小儿耳中诸病,由风入于脑,停积于手太阳之脉,则令耳聋。风与湿相搏,则两耳生疮。又,儿稍大,见月初生,以手指之,则耳下生疮者,名月蚀疮。


又,乳母与儿洗浴,误令水入耳中,水湿停积,搏于血气,蕴结成脓,谓之 耳。


〔薛〕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也,心肾主内症精血不足,肝胆主外证风热有余,或聋聩,或虚鸣者,禀赋虚也,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禀赋不足宜用六味地黄丸(肾)。肝经风热宜用柴胡清肝散。若因血燥用栀子清肝散(发热)未应,佐以六味丸,间服九味芦荟丸(疳)。若因肾肝疳热,朝用六味丸,夕用芦荟丸。若因食积内热,用四味肥儿丸(疳)。若因乳母膏粱积热而致者,宜加味清胃散(齿痛)。脾经郁结而致者,加味归脾汤(惊悸)。肝经怒火而致者,加味逍遥散(虚热),皆令乳母服之,兼与其儿少许。


不可专于治外,不惟闭塞耳窍,抑亦变生他证,延留日久,遂成终身之聩矣,慎之。


《宝鉴》歌云∶太阳入耳损听聪,气滞时多耳必聋,鸣是风并气相系,痛应脑户有邪风,肾热郁蒸 耳患,日深疼痛出稠脓,不有稠脓非此患,只因滴水入其中。


巢氏云,耳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小儿肾脏盛而有热者,热气上冲于耳,津液壅结,即生脓汁,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内,而不倾沥令尽,水湿停积,搏于血气,蕴结成热,亦令脓汁出,皆为之 耳,久不瘥即变成聋也。


〔张涣〕红蓝花散 治 耳久不瘥。


红蓝花(洗,焙干) 黄柏(锉。各一两) 乌鱼骨 黄芩(各半两) 以上捣罗为细末,吹用雄黄(水磨,细研,半两) 麝香(一分,研细)


上件,都研匀细。以绵缠 药,塞耳中,日再换。


〔田氏〕红玉散 治小儿脓耳。


枯白矾 干胭脂 麝香(各一钱)


上同研匀。先以绵裹杖子捻净,掺之。


〔汤氏〕龙黄散 治小儿停耳,汁出不止。


枯白矾 龙骨末 黄丹(炒。各半两) 麝香(一钱)


上同研细。先以绵杖子榐脓水尽,用散一字半分,为两处吹入耳内,日二次。


〔丹〕停耳,硫黄末敷之,日一夜一,妙。


《秘要》用蛐 灰末吹入立效,有疮者敷之。(孙真人方同)


薛氏云∶诸外治方,但可治腑证之轻者,若系肝经风热血燥等证,必根据前方论内服合宜之药,外用此以收脓湿,亦无不可,若专泥攻而失内治,误矣。


【耳】属足少阴肾经。(《中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素问》曰∶肾在窍为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师传》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故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注∶牙车即颊车穴也,在耳下曲颔端陷中。耳偏高者肾偏倾,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玄珠》曰∶耳薄而黑或白者,肾败也。又属手少阴心经。《素问》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又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又属手太阴肺经。(李东垣曰∶耳本主肾,而复能听声者,声为金,是耳中有肺水,土生于申也。


王太仆曰∶手太阴肺络,会于耳中,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而耳聋)。又属足厥阴肝经。(《素问》曰∶肝病气逆则耳聋不聪。朱丹溪曰∶耳聋属热,少阳、厥阴热多)。又属手足少阳三焦胆,手太阳小肠经之会。(《灵枢》曰∶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龙,窗龙者,耳中也。《素问》曰∶一阳独啸,少阳厥也,其终者耳聋。注∶啸,耳中鸣如啸聋也。胆及三焦脉皆入耳,故气逆上则耳中鸣。又曰∶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则胸胁痛而耳聋,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灵枢》曰∶手太阳所生病者,耳聋,目黄)。又属手足阳明大肠胃经。(《素问》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灵枢》曰∶聋而痛者,取手阳明。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又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又属足太阳膀胱经。(《素问》曰∶太阳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又属手足少阴心肾,太阴肺脾,足阳明胃经之络。


(《素问》曰∶此五络皆属于耳中,上络左角,邪客之则病)。


【耳前】属手足少阳三焦胆,足阳明胃经之会。(《素问》曰∶上部人,耳前之动脉。注∶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脉气之所行也)。


【耳后】属手足少阳三焦胆经之会。(李东垣曰∶少阳者,邪出于耳前后也。按此语并证上文)。


【耳下曲颊】属足少阳胆,阳明大肠经之会,又属手太阳小肠经。(《灵枢》曰∶手太阳当曲颊)。


【曲颊前】属足少阳胆,阳明大肠经之会。


【前寸许】属手阳明大肠经。


【曲颊后】属足少阳胆经。


(《灵枢》曰∶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保命集》云∶夫耳者,以窍言之水也,以声言之金也,以经言之手足少阳俱会其中也。有从内不能听者主也,有从外不能入者经也。有若钟鸣者,有若钟声者,有若火 然者,各随经见之,其间虚实不可不察也。假令耳聋者,何谓治肺,肺主声,鼻塞者肺也。


何谓治心,心主臭。如推此法,皆从受气于始,肾受气于巳,心受气于亥,肝受气于申,肺受气于寅,脾受气于四季,此治法皆生长之道也。赵以德曰∶耳者肾之窍,足少阴经之所主,然心亦寄窍于耳,在身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外,其余十经脉络皆入耳中。盖肾治内之阴,心治外之阳,合天地之道,精气无处而不交通,故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斯聪矣,因此耳属二脏之窍也。于是诸经禀其阴阳五行,精明者皆上入之,所以宫商角征羽之五音,从斯辨矣。经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是也。若二气不调则交通不表,故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而阳气之闭塞者,或因烦劳,阴虚气浮;或因卫气不下,循脉积聚于上;或得于邪风与阳并盛;或因热淫之胜;或因三焦之火独光,而耳中浑浑 ;或因经脏积热所致;或因大怒气上而不下。夫如是者,皆由心气虚实不调。虚则不能治其阳下与阴交,实则恃阳强而与阴绝。经曰∶至阴虚,天气绝是也。而地气之冒明者,或忧愁不解,阴气闭塞,不与阳通;或内外湿饮痞隔,其气不得升降,则耳中亦浑浑 ;或肾精脱,若热病之精脱,二者尺脉绝则死;或耳中因二气不和,结干耵聍塞之。夫如是,皆由肾气不和,虚则阴气微不能上交于阳,而阳是暴实,则阴气逆不纳其阳也。《灵枢》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故凡一经一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中者,皆足以乱二脏主窍之精明。至于聋聩,此言暴病者也。若夫久聋者,于肾亦有虚实之异。左肾为阴主精,右肾为阳主气,精不足,气有余,则聋为虚。其人瘦而色黑,筋骨健壮,此精气俱有余,固藏闭塞,是聋为实,乃高寿之兆也。二者皆禀赋使然,不须治之。又有乍聋者,经曰∶不知调阴阳七损八益之道,早衰之节也。其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此亦无治也。唯暴聋之病,与阴阳隔绝之未甚,经脉欲行而未通,冲击其中,鼓动听户,随其气之微甚而作嘈嘈风雨诸声者,则可随其邪以为治,补不足,泻有余,务使阴阳和平,自然清净之气上走耳中而听斯聪矣。曰若子所表,言水火同开此窍,何《原病式》之非温补耶。曰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以五脏开窍于面部,分阴精阳气言之,在肾肝居阴,故耳目二窍阴精主之;在心肺脾居阳,故口舌鼻三窍阳气主之。所以阴精主者,贵清凉而恶烦热;阳气主者,贵温暖而恶寒凉。洁古老人尝有是论,信耳目之不可以温补也。《仁齐直指》云∶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而聋。又有气厥而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伤而聋者,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是为厥聋,必有时乎眩晕之证。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而不宣,是为风聋,必有时乎头痛之证。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愦溃,是为劳聋。有能将适得所,血气和平,则其聋暂轻;其或日就劳伤,风邪停滞,则为久聋之证矣。外此又有耳触风邪,与气相击,其声嘈嘈,眼或见火,谓之虚鸣。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焉,谓之脓耳。人耳间有津液,轻则不能为害,若风热搏之,津液结 成核塞耳,亦令暴聋,谓之耵耳。前是数者,肾脉可推,风则浮而盛,热则洪而实,虚则涩而濡。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并退,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主之。


风虚耳聋,排风汤、桂星散、羊肾羹、鱼脑膏、磁石丸、姜蝎散。风热耳聋,犀角饮子、芍药散、犀角散、茯神散。耳聋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宜开痰散风热,通圣散、滚痰丸之类。耳因郁聋,以通圣散,内加大黄酒煨,再用酒炒三次,后入,诸药通用酒炒。厥聋,和剂流气饮加石菖蒲,每服三钱,以生姜、葱白同煎,食后服。沉香降气汤、或苏子降气汤、不换金正气散、指迷七气汤。轻者吞来复丹,重者吞养正丹。凡治耳聋,皆当调气。气逆耳聋有三,肝与手太阳、少阳也。经云∶肝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又云∶太阳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罗谦甫云∶手太阳气厥而耳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也。手少阳气厥而耳聋者,其候耳内浑浑 ,此皆气逆而聋也。治法宜四物汤吞龙荟丸降火,及复元通气散调气是也。耳聋有湿痰者,槟榔神芎丸下之。耳聋面颊黑者,为精脱肾虚。罗谦甫云∶经曰,精脱者则耳聋。夫肾为足少阴之经,乃藏精而气通于耳,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兼受风邪,损于肾藏而精脱者,则耳聋也。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并时,并则脏气逆,名之曰厥,厥气相搏,入于耳之脉,则令聋。其肾病精脱耳聋者,其候颊颧色黑。


手少阳之脉动,则气厥逆而耳聋者,其候耳内浑浑 也。手太阳厥而耳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也。


宜以烧肾散主之。烧肾散、益肾散、补肾丸、苁蓉丸、肉苁蓉丸、桑螵蛸汤,肾虚有寒者宜之。《本事》地黄汤,肾虚有热者宜之。


耳病,少阳证也。足少阳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少阳为相火,宜清之。


验案


一人耳聋,服益气汤、十全汤,病愈后,喉中作痒有痰,一二月复耳鸣。诊之脉浮滑。


此痰气留于脾胃也,无火不动痰。用补中益气汤加黄柏三分,菖蒲一分。


一人耳痒,胸膈饱闷,火郁于少阳胆也。用柴胡、半夏、黄 、白芍各一钱,人参、甘草、紫苏、陈皮各五分,姜、枣煎服。以散火固表。


一人久劳,腰痛耳聋,心胸不开,尝有火发。六味汤加细辛二分,菖蒲三分,煎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