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
《内外伤辨》:升阳益胃汤
黄 (二两) 半夏(洗,此一味脉涩者用) 人芦(去芦)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独活 防风(以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白芍药(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羌活(以上各五钱) 橘皮(四钱)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泽泻(不淋勿用) 白术(以上各三钱) 黄连(一钱)
上 咀,每服秤三钱,水三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或加至五钱。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若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太劳役,使气复伤,若脾胃得安静尤佳。若胃气稍强,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仁术便览》: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弱,嗜卧怠惰,四肢不收。时值秋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舌干涩,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洒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柴胡 白术 茯苓(渴去之) 泽泻(各三钱,去毛) 羌活 独活 防风(各五钱。以秋旺,故以辛温泄之) 人参 甘草 半夏(各一两) 黄 (二两) 黄连(一钱) 陈皮(四钱) 白芍(炒,五钱)
上每服三五钱,姜三片,枣二枚煎,早饭后温服。
《仁术便览》:升阳益胃汤
治血崩。大补气血,滋养脾胃。
黄 人参 甘草 归身 陈皮(各一钱) 升麻 柴胡 黄芩(生。各五分,夏倍用) 白术(二钱半) 神曲(炒,一钱) 腹痛加芍药(炒,一钱。) 口喝加葛根(七分。) 水煎,空心温服。
《删补名医方论》: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干舌燥,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
羌活 独活 防风 柴胡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 白芍 半夏 黄连 泽泻 陈皮
水煎服。
【集注】吴琨曰∶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故体重节痛;不能运化精微,故口干无味;中气既弱,传化失宜,故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也。洒淅恶寒,肺弱表虚也。面色不乐,阳气不伸也。是方半夏、白术能燥湿,茯苓、泽泻渗之,二活,防风、柴胡能升举清阳之气,黄连疗湿热,陈皮平胃气,参、 、甘草以益胃,白芍酸收用以和营,而协羌活、柴胡辛散之性,盖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竣厉,犹兵家之节制也。
【按】人参属补,不知君于枳、朴中,即为补中泻也。羌、防辈为散,不知佐于参、中,即为补中升也。近世之医,一见羌、防辈,即曰∶发散不可轻用。亦不审佐于何药之中,皆因读书未明,不知造化别有妙理耳。
《脾胃论》:升阳益胃汤
黄 (二两) 半夏(汤洗,此一味脉涩者宜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防风(以其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白芍药 羌活 独活(以上各五钱) 橘皮(连瓤,四钱)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泽泻(不淋勿用) 柴胡 白术(以上各三钱) 黄连(二钱)
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上 咀。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一盏,同煎至二盏,去渣,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禁忌如前。其药渐加至五钱止。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也,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复伤。若脾胃得安静尤佳。若胃气少觉强壮,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医述》:升阳益胃汤
按∶参、 属为补,不知君于枳、朴中,即为补中泻也;羌、防辈为散,不知佐于参、 中,即为补中升也。近世之医,一见羌、防辈,即曰发散,不可轻用,亦不审佐于何药之中,皆因读书未明,不知造化别有妙理耳。(《医宗金鉴》)
《医方考》:升阳益胃汤
羌活 独活 防风 柴胡 白术 茯苓 黄 人参 半夏 甘草 陈皮 黄连 泽泻 白芍药
七曰∶大怒恐惧伤志。志伤则恍惚不乐,宜此方主之。
怒则气上,恐则气下,一怒一恐,拂于膻中,则志意不得舒畅,故曰伤志。志者,肾之所主,而畅于膻中。膻中者,两乳之间,心君之分也。心者,神明之所出,故令恍惚;膻中者,喜乐之所出,故令不乐。下者举之,郁者达之,故用羌活、独活、防风、柴胡升举之品。气乖于中,脾胃受病,故用参、 、苓、术、橘、半、甘、芍调胃之品。方内有泽泻,则陷下之邪可泄。方内有黄连,则膻中之逆可平。
磁石(火内 红,入醋淬七次,为末入药)
古人于肾虚腰疼方中每用磁石,时方多不用之。然磁石性能引铁,则用之者,亦是假其引肺金之气入肾,使其子母相生尔。水得金而清,则相火不攻自去矣。呜呼!医之神妙,在于幽微,此言可与知者道也。
《医方考》:升阳益胃汤
羌活 独活 防风 柴胡 白术 茯苓 泽泻 黄 人参 半夏 陈皮 黄连 甘草 白芍药
湿淫于内,体重节痛,口干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饮食不消,洒淅恶寒,面色不乐者,此方主之。
湿淫于内者,脾土虚弱不能制湿,而湿内生也。湿流百节,故令体重节痛;脾胃虚衰,不能运化精微,故令口干无味。中气既弱,则传化失宜,故令大便不调,小便频数,而饮食不消也。洒淅恶寒者,湿邪胜也,湿为阴邪,故令恶寒。面色不乐者,阳气不伸也。是方也,半夏、白术能燥湿。茯苓、泽泻能渗湿。羌活、独活、防风、柴胡能升举清阳之气,而搜百节之湿。黄连苦而燥,可用之以疗湿热。陈皮辛而温,可用之以平胃气,乃人参、黄 、甘草,用之以益胃。而白芍药之酸收,用之以和荣气,而协羌、防、柴、独辛散之性耳。仲景于桂枝汤中用芍药,亦是和荣之意。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厉,犹兵家之节制也
《医方论》:升阳益胃汤
黄 二两 人参 甘草(炙) 半夏一两(脉涩者用) 白芍(炒) 羌活 独活 防风五钱 陈皮四钱 白术(土炒) 茯苓 泽泻 柴胡三钱 黄连二钱姜、枣煎。
东垣论饥饱劳役,阳陷入阴,面黄气弱,发热者,当升举阳气,以甘温治之。此真卓识确论,为治阳虚发热者开一大法门。惟方中辄用升、柴,恐上实下虚者更加喘满。在东垣必能明辨,当病而投。后人若执定此法,一概施之,则误人不浅矣。
《医宗金鉴》: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干舌燥,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
羌活 独活 防风 柴胡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耆 白芍 半夏 黄连 泽泻 陈皮,水煎服。
【集注】吴琨曰: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故体重节痛;不能运化精微,故口干无味;中气既弱,传化失宜,故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也。洒淅恶寒,肺弱表虚也。面色不乐,阳气不伸也。是方半夏,白术能燥湿,茯苓,泽泻渗之,二活,防风,柴胡能升举清阳之气,黄连疗湿热,陈皮平胃气,参,耆,甘草以益胃,白芍酸收用以和营,而协羌活,柴胡辛散之性,盖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竣厉,犹兵家之节制也。
【按】人参属补,不知君于枳,朴中,即为补中泻也。羌,防辈为散
,不知佐于参,耆中,即为补中升也。近世之医,一见羌,防辈,即曰:发散不可轻用。亦不审佐于何药之中,皆因读书未明,不知造化别有妙理耳。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