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

《删补名医方论》:吴茱萸汤

《伤寒括要》:吴茱萸汤

《时方妙用》:吴茱萸汤

《退思集类方歌注》:吴茱萸汤

《医方考》:吴茱萸汤

《医方论》:吴茱萸汤

《伤寒寻源》:吴茱萸汤

《医宗金鉴》:吴茱萸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吴茱萸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吴茱萸汤

治产后虚羸,盗汗,涩恶寒方。


吴茱萸三两,以清酒三升渍一宿,煮如蚁鼻沸,减得二升许,半分之顿服一升,日再,间日再作服。亦治产后腹中疾痛。


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肿,或寒,或下痢,气息绵欲绝,产后益剧,皆主之方。


吴茱萸(二两)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十二铢) 干地黄(十八铢)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得食方。


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一升) 甘草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生姜(八两) 大枣(二十枚)


上八味 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胸中积冷,心嘈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痛方。


吴萸(三两) 半夏(四两)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饮食,此皆胃气弱受冷故也,其脉来沉弦细迟悉主之方∶


半夏 生姜(各五两) 芍药(三两) 茯苓(四两) 旋复花 细辛 橘皮 桂心 人参 甘 ?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病先有时喜水下者,用白术三两,去旋复花,若欲得利者加大黄二两。须微调者,用干地黄。


治冷热久 实,不能饮食,心下虚满如水状方∶


前胡 半夏 茯苓 生姜(各四两) 枳实 白术 甘草(各三两) 桂心二两)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少阴证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阳明食谷欲呕者。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注】罗谦甫曰∶仲景救阳诸法,于少阴四逆汤必用姜附;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其附子生用;附子汤又加生附至二枚。所以然者,或壮微阳使之外达,或招飞阳使之内返,此皆少阴真阳失所,故以回阳为亟也。至其治厥阴,则易以吴茱萸,而并去前汤诸药,独用人参、姜、枣者,盖人身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此之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不惟本经诸证悉具,将阳明之健运失职,以至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利,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丛生矣。吴茱萸得东方震气,辛苦大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盛阴之浊气,使阴翳全消,用以为君。人参秉冲和之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令阳光普照,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斯则震坤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成,而三焦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诸证有不退者乎?盖仲景之法,于少阴则重固元阳,于厥阴则重护生气。学人当深思而得之矣。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食谷欲吐者.属阳明也.此汤主之. 脾胃虚寒.则不能纳谷.以参枣益其不足.以姜茱煦其中寒.当有速效.若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火逆于上.食不得入.或小柴胡汤.或黄芩汤.可选用之.


吴茱萸(三钱汤泡) 人参(一钱半) 大枣(四枚) 生姜(六钱) 水煎服.


治阳明胃寒,食谷欲呕,及少阴吐利,手足逆,烦躁欲死者;又厥阴干呕,吐涎痛者,并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加附子一枚,名吴茱萸加附子汤,治寒疝腰痛,牵引睾丸,脉沉迟者。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吴萸、生姜温胃散寒,人参大枣缓脾益气,亦中焦之


能保。(吐利而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少阴之阳并露矣。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故能统治以上诸证。)又吴萸加附子汤,寒疝脉沉所宜捣。(疝为肝病,故用吴萸以直温肝经,加附子以散寒温肾。)


吴茱萸(一升,泡过) 人参(三两,去芦)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伤寒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此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此非所宜也。少阴犯真寒,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此汤主之。厥阴干呕吐沫,头痛者,亦此汤主之。


阳明,胃也。为仓廪之官,主纳水谷,有寒,故令食谷欲呕,吴茱萸汤温之宜矣。若得汤反剧,便非胃中寒,乃是上焦火,宜用凉剂,而吴茱萸非宜矣。少阴犯真寒者,足少阴肾脏中寒,与传来阳证不同也。肾间阴寒盛,则上格乎阳而为吐。经曰∶肾主二便。故肾寒则大便不禁而为利,手足得阳而温,受气于内者也;内有阴寒,故令手足厥逆而冷。烦躁者,阴盛格阳,阳气内争,故令阳烦而阴躁,斯其为证亦危矣,故欲死。厥阴者,肝也,寒气内格,故干呕吐沫;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吴茱萸辛热而味浓,经曰味为阴,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走下焦而温少阴、厥阴;佐以生姜,散其寒也;佐以人参、大枣,补中虚也。虽然,张机氏立是方,以治少阴、厥阴之寒也固矣,不又曰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乎?厥冷之与四逆,无相违也。临病之工,乌可不慎!


吴茱萸(泡)一升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


吴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温通,用以破除阴气有余矣。又恐辛燥太过,耗气劫阴,故用人参、大枣之甘缓以济之,又能补土扶阳,使浊阴不得上干清道,治法更为周到。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本温胃之方.而亦以通治厥少二阴吐利垂绝之证.盖阳明居中土.食谷欲呕.土受木克.胃气垂败.按吴萸本厥阴药.兹以人参甘草大枣.奠安中土.而主吴萸温中散寒.以泄土中之木.则呕吐而谷可纳.至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此因上下交征.胃气随吐利而将败.而厥阴更得侮其所不胜.病本在肾.病机在肺.而主治则在胃.得此剂补火生土.而浊阴自退矣.


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少阴证,吐痢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阳明食谷欲呕者。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注】罗谦甫曰:仲景救阳诸法,于少阴四逆汤必用姜附;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其附子生用;附子汤又加生附至二枚。所以然者,或壮微阳使之外达,或招飞阳使之内返,此皆少阴真阳失所,故以回阳为亟也。至其治厥阴,则易以吴茱萸,而并去前汤诸药,独用人参,姜,枣者,盖人身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此之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不惟本经诸证悉具,将阳明之健运失职,以至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痢,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丛生矣。吴茱萸得东方震气,辛苦大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盛阴之浊气,使阴翳全消,用以为君。人参秉冲和之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令阳光普照,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斯则震坤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成,而三焦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诸证有不退者乎?盖仲景之法,于少阴则重固元阳,于厥阴则重护生气,学者当深思而得之矣。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厥阴肝木寒极无阳,以致胆胃皆寒。故干呕、吐涎沫、头痛、吐利、肢厥、烦躁欲死。胆肝皆寒,木气拔根,中气大虚,故烦躁欲死。吴茱萸温降木气,生姜降胃,参枣补中。


吴茱萸 二钱 人参 三钱 生姜 六钱 大枣 六钱


治呕而胸满者。


呕而胸满,中虚胃寒而胆逆也。人参大枣补中,生姜吴茱萸温寒而降胆胃也。吴茱萸温胃,最益肝胆,最润木气。与干姜专温燥中土有别。


如非胆胃寒证,误用萸杀人。


又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此头痛,乃头顶痛。乃胆经上逆之故。中气虚寒,胆胃寒逆,故此汤主之。吐涎沫胃寒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