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慈幼新书》:鼻

《古今医案按》:鼻

《临证指南医案》:鼻

《经络考》:鼻

《奇症汇》:鼻

《外科十三方考》:鼻

《续名医类案》:鼻

《也是山人医案》:鼻

《医学纲目》:鼻

《医学入门》:鼻

《医学心悟》:鼻

《医学心悟》:鼻

《新修本草》:鼻

《医碥》:鼻

《医碥》:鼻

《张氏医通》:鼻

《证治准绳·类方》:鼻

《证治准绳·幼科》:鼻

《证治准绳·幼科》:鼻

《证治准绳·杂病》:鼻

鼻为肺窍,一有风寒停滞,则气道壅塞,津液不收,流为浊涕。若冷结不散,久乃不闻香臭,辛夷散治之。有风寒挟热者,则鼻干不眠。又有乳母卧时,鼻中出息,吹着儿囟,亦令鼻塞,不能饮乳,开关散治之。


鼻渊有二症,风入胆中,移热于脑,脑寻窍于鼻而出涕,浓而臭为实热症,当归汤治之,鼻流不臭清涕,经年不瘥,为肺气虚寒之候,治宜石首鱼脑汤。又有郁火不宣,门户闭塞,稠粘浊涕,或硬或黄,不嚏则胀闷难忍,嚏则鼻梁疼痛,须加味逍遥散治之。


辛夷散


白芷 川芎 细辛 本 辛夷 木通 升麻 防风 甘草


开关散


香附 川芎 荆芥穗 细辛叶 白僵蚕 皂角(烧存性各等分)


为末,用生葱白同捣成膏,红绢包固,卧时贴囟门上。


当归汤


当归(五钱) 元参(三钱) 辛夷(一钱) 炒栀(八分) 贝母(五分) 柴胡(三分)


石首鱼脑汤


诃子 甘草(各一钱) 荆芥 细辛 人参(各五分) 桔梗(二钱) 石首鱼脑骨(五钱, 存性)


为末,将上件煎好,去渣,入末,再煎一二沸服。


加味逍遥散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柴胡 桔梗 黄芩 白芷 半夏


江篁南治一壮年.患鼻 .胸膈不利.医用苦寒驱风败血之剂.服之年余.其人倦怠甚目不欲开.江诊视.右寸脉浮洪带结.余部皆沉细而软.曰.鼻 虽是多酒所伤.然苦寒驱风败血之药.岂宜常服.经曰.苦伤气.又曰.苦伤血.况风药多燥.燥胜血.服之积久安得不倦怠耶.且目得血而能视.目不欲开者.血伤.倦怠者.气伤也.所谓虚其虚.误矣.治宜化滞血.生新血.四物加炒片芩、红花、茯苓、陈皮、甘草、黄 煎服.兼服固本丸.日就强健.鼻 亦愈.


震按前医未必无功.但苦于只守一法而不知变通耳.江公方亦平淡.即能强健.且鼻皆愈者.以前药原对病.服之太久.致伤气血.却只是倦怠.目不欲开.无太虚证.故略与更张.稍兼补养.便可霍然.至其化滞血.生新血.四物加片芩、红花.实鼻 良法.


江应宿治王晓.鼻塞.气不通利.浊涕稠粘.屡药不效.已经三年.宿诊视.两寸浮数曰.郁火病也.患者曰.昔医皆作脑寒主治.子何悬绝若是耶.经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河间云.肺热甚则出涕.故热结郁滞.壅塞而气不通也.投以升阳散火汤十数剂.病如失.


震按韩懋治鼻息.臭而痛.以白矾末加 少许.吹之.化水而消.其药太峻.又谓此浓味壅湿热.蒸于肺门.如雨霁之地.突生芝菌.乃用胜湿汤加泻白散.二剂而愈.其说甚是至于类案所载鼻中毛出长一二尺.渐粗如绳.又鼻流腥臭水.碗盛之有铁色虾鱼走跃.此则莫须有矣.


祝茹穹治游成宇.患一证.遍身畏寒.夏月亦须棉袄.夜即烘火.鼻中全然不闻香臭.鼻孔有一物如豆大.痒极.若以手爪入则又痛极.怀以黄泥入鼻.知为土气.常半月不开口无医能治.祝曰.证有奇证.医有奇方.令觅一间极小房.四面砌砖不许漏风.而四面俱锥一孔.地下掘一小坑.仅盘大.可容人面.然后锁闭病患于房内.用艾百斤.渐从四面孔内烧入.自晨至午烧至三四十斤.烟塞满房.不能容鼻.遂伏地而寻空隙.得盘大之小坑.以鼻抵之.须臾觉鼻息通畅.自午至子.遍身热极.将棉袄俱脱.天明开门看时.其鼻中赘疣已落.不畏风寒.服补中益气汤.十剂全愈.究此病所以.因居楼上.木气太甚.冬月用火太多.无缝可泄.木又生火.积久成痼.热在脏腑.寒在皮肤.用艾以炙皮肤之寒.而通脏腑之窍.木入土而朽.火入土而烬.观其病时惟闻有土气.固已得治法矣.


震按此法甚奇.然亦甚险.不可学也.夫人生于气.如鱼生于水.若以十笏小房.闭人于内.四面糊之.不通一窍.半日而人死矣.以其与天地之气隔绝也.今虽四面有孔.孔既极小.又以艾烟熏入.掘地之坑仅容人面.恐呼吸皆烟.闷极无逃.岂不危殆.


鲍(十七) 两三年鼻塞不闻。清涕由口呛出。而气窒仍然。大凡头面诸窍。皆清阳交会通行之所。就外邪来乘。亦必雾露无质清邪。邪郁既久。气血失其流畅。进药攻治。必不效验。欲治其 。须查手太阴自少商穴起。施针刺以泄邪流气。乃一法也。(清邪郁久肺气窒塞无方)


徐(四十) 头面诸窍。皆清阳游行之所。邪处于中。则为堵塞。阳气不司流行。必畏寒形颓。内痹必郁而成热有鼻柱鼽衄。矣论理当用通圣散。远处江外仓猝就诊。不可轻投。用轻可去实。


苦丁茶 干荷叶边 蔓荆子 连翘心 飞滑石 白芷


毛(十四) 热壅。肺气失降。鼻柱窒痹。(热壅肺气)


知母 水梨肉 川贝母 水熬膏


杨 咸降滋填。鼻渊止。得寐。用虎潜法。减当归陈皮。加天冬淡菜胶脊筋丸。(脑热鼻渊)


沈(氏) 素有痰火气逆。春令地中阳升。木火化风上引巅顶。脑热由清窍以泄越。耳鸣鼻渊。甚于左者。春应肝胆。气火自左而升也。宜清热散郁。辛凉达于头而主治。


羚羊角 黑山栀 苦丁茶 青菊叶 飞滑石 夏枯草花


又 照方去滑石加干荷叶生石膏。


又 性情躁急。阳动太过。气火上升。郁于隧窍。由春深病加。失其条达之性。经言春气病在头也。考五行六气。迅速变化。莫若火风。脑热暗泄而为鼻渊。隧道失和。结成瘿核。夫东垣升阳散火。丹溪总治诸郁。咸取苦辛为法。然药乃片时之效。欲得久安。以怡悦心志为要旨耳。


连翘心 土贝母 海藻 昆布 黑山栀 川芎 小生香附 郁金 羚羊角 夏枯草 干荷叶边生研末青菊叶汁法丸苦丁茶煎汤送二钱五分。


汪 形瘦尖长。禀乎木火。阴精不足。脑髓不固。鼻渊淋下。并不腥秽。暖天稍止。遇冷更甚。其为虚证显然明白。医者愈以风寒中脑主治。发散渗泄。愈耗正气。岂但欲愈。劳怯是忧。用天真丸。(精虚鼻渊)


人参 黄 白术 山药 苁蓉 当归 天冬 羊肉


经云。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又云。胆移热于脑。令人辛 鼻渊。传为衄 瞑目。是知初感风寒之邪。久则化热。热郁则气痹而塞矣。治法利于开上宣郁。如苍耳散。防风通圣散。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等类。先生则佐以荷叶边苦丁茶蔓荆连翘之属以治之。此外感宜辛散也。内热宜清凉者。如脑热鼻渊。用羚羊山栀石膏滑石夏枯草青菊叶苦丁茶等类。苦辛凉散郁之法也。久则当用咸降滋填。如虎潜减辛。再加镇摄之品。其有精气不足。脑髓不固。淋下无腥秽之气者。此劳怯根萌。以天真丸主之。此就案中大概而言之也。然症候错杂。再当考前贤之法而治之。(华玉堂)


徐评 此等病皆有专治之方。大概以清火驱风保肺为治。于理无害。而药不中 。往往无效。


所以医贵博极群书也。



中,属足阳明胃经、督脉之会。鼻,属手大阴肺经(《素问》∶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属手足阳明、督脉之会(《素问》曰∶伤寒二曰,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故鼻干不得卧(侠鼻孔两旁五分,名迎香穴属手、足阳明之会)。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忽鼻中出毛,昼夜可长二三寸,渐渐粗圆如绳,痛不可忍,摘去复生,此因食猪羊血过多所致,用生乳香、 砂各一两为末,饭丸梧子大,每服空心临卧各服十丸,开水送下,服尽自落。


《奇病方》云∶人有鼻中生红线一条,长三尺许,少动则痛,此饮酒过多而然。方用硼砂一分,冰片一分,研为末,以人乳调之,点红线中间自愈。


又云∶有人患鼻大如拳,疼痛欲死,此乃肺经之火,热壅于鼻而不得泄。法当清其肺邪,去其鼻间之火,服解壅汤数剂自消。此方全在群入肺经以去其邪,故治随愈。此奇病而以常法治之者也。


《酉阳杂俎》云∶永贞年,有东市富翁王布知之女,年十四五,患鼻孔各随息肉,如皂荚子。其根细如麻丝,长寸许,触之痛入心髓。其父破钱数百万,治之不瘥。忽一日,有梵僧乞食,因问布知君,女有异疾,吾能治之。布喜即就治,僧随取白色药吹鼻孔,少顷摘去之,出黄水,都无所苦,赏之百金不受而去。


〔源按〕息肉由胃中食积,热痰流注,古方俱用硼砂、白矾消,此二味色俱白,前案所吹之药白色者,或即此也。


《集异记》云∶狄梁公性好医药,尤妙针术。显庆中,应制入关,路旁大榜云∶能疗此儿,酬绢千匹。有富室儿,鼻端赘如拳石,缀鼻根蒂如筋,痛楚危急。公即脑后下针,疣赘应手而落,其父母备干绢奉焉,公罔顾而去。


《圣惠方》云∶有小儿患脑疳,鼻痒不止,毛发作穗,身体黄瘦,用鲫鱼胆滴鼻中,数日取效。


《医学正传》云∶有人患脑崩流汁,鼻中时流臭黄水,兼痛。名控脑砂,有虫食脑中故也,用丝瓜藤近根三五尺,烧存性,每服一钱,温酒下,以愈为度。


许学士治检正患鼻额间痛,或麻痹不仁,如是数年,忽一日,连唇口颊车发际皆痛,不能言语,饮食皆妨。许作足阳明经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症,或以排风小续命、透髓丹之类与之,皆不效。制犀角升麻汤赠之,数日愈。夫足阳明胃也,经云∶肠胃为市。又云∶阳明多血多气,胃之中腥膻五味无所不纳,如市廛无所不有也。以其熟腐饮食之毒聚于胃,此方以犀角为主,解饮食之毒也。阳明经脉环唇,挟舌起于鼻,合额中,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头颅。今所患皆一经络也。故以升麻佐之,余药涤除风热,升麻、黄芩专入胃经,稍通者自能晓。


史载之治朱思古,眉州人,年三十岁,得疾不能食,闻荤腥即呕,惟用大铛,旋煮汤沃,淡饭食之,医莫能治。史曰∶俗皆不读医经,而妄欲疗人之疾,可叹也。君之疾,正在《素问》经中,名曰食挂。凡人之肺六叶,舒张而盖。下覆于脾,子母气和,则进饮食。一或有疾,则肺不能舒,脾之气敝,故不嗜食。遂授一方,清气顺肺为治。服之三日,病者鼻闻肉味觉香,取啖之甚美。此事宋人载于传记,江篁南云∶余考之岐黄书,皆无食挂之说,或记者假托耳,或史公大言以欺世欤?皆未可知也。


孙东宿治太学孙中叔,以暑月赴南雍,一日转班出,索茶饮,饮辄逆流左鼻,茶入腹者十之三。几一月,不惟茶水为然,粥饭亦多从鼻出。渐加恶心、头晕、肌肉削,四肢无力,心益惴惴,亟归,就孙治。孙云∶诸医认何症?投何药?中曰∶医皆谓诸逆上冲,皆属于火,故投剂非黄连解毒,即三黄、石膏、栀子、黄柏、知母、天花粉、葛根之属。孙曰∶治病贵辨明经络,与经络之出纳虚实明藏象,察经度,究竟夫病机病能,此扁鹊所以随俗为变也,何尝拘拘守方书哉!


《内经》有云∶咽喉者,水谷之道路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顽颡者,分气之所泄也。人之鼻渊涕出不收者顽颡不开也。子之症,亦顽颡不开之类尔。顽颡不开,故气上而不下,会厌弱而不能掩其气喉,夫鼻与气喉相通,惟不掩,故饮食逆从鼻窍而出。不见常人偶气逆而饮食自喷嚏出乎?即其例也。且右脉缓弱无力,气虚明矣。《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又曰∶脾胃喜温而恶寒。又云∶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子多服寒凉,此所以恶心、头晕、肌削也,症当温补。盖肺属金而主气,金气旺则收敛不降,气下降则饮食从气下矣。以六君子汤加辛夷、桑白皮、苡仁、沉香,一进而缓,三进止大半,七剂全安。


明宗室富顺王,一孙嗜灯花,但闻其气即哭索不已。时珍诊之曰∶此癖也。以杀虫治癖之药丸,服一料而愈。


解壅汤


黄芩 甘草 麦冬 花粉(各三钱) 桔梗 天冬(各五钱) 紫菀(二钱) 苏叶 百部(各一钱)


水煎服。


犀角升麻汤


犀角(十两) 升麻 防风 羌活(各三两) 川芎 白附子 白芷 黄芩(各五钱) 甘草(一钱)


上用四钱,水煎,食后临卧各一服,一日共服四次。


六君子汤(见目门)


此疮生于两鼻孔内,有一肉瘤掉出鼻孔,常时作痛,兼出腥臭脓水,乃肺经积热所致也。治法宜内服中九丸兼金蚣丸,以祛肺热,外用化肉膏贴肉瘤上,至肉黑时,以针拨开一孔,插入药线三次,七日后其瘤自脱,用熏洗汤洗后,以加味天然散吹入鼻内以生肌,再服清肺之剂,以清余毒。


清肺饮


栝蒌仁(去油) 桔梗 黄连 生地 二冬 陈皮(各七分) 黄芩 栀子 连翘 赤芍 前胡 半夏 川芎 茯苓 猪苓 木通 花粉 白芷(各五分) 灯心引


又方于七月七日收甜瓜蒂阴干,临用时以一分研末,再用白矾少许,棉裹塞鼻。


张子和治常仲明,尝于炎暑时,风快处披露肌肤,为风所贼,三日鼻窒,虽坐于暖处少通,终不大解,使服通圣散,入生姜、葱根、豆豉同煎,三两服大发汗,鼻立通矣。(此由伤风而得。)


有人患鼻中有 肉,垂出鼻外,不闻香臭,用瓜蒂、细辛等分,为细末,以绵包如豆许塞鼻中,须臾鼻即通, 肉化为黄水,点滴至尽,三四日愈。又《圣惠方》用陈瓜蒂,以羊脂和敷上,日三次,效。(《医学纲目》。)


薛立斋治一男子,面白鼻流清涕,不闻香臭三年矣,(此肺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麦冬而愈。


陈都宪夫人患鼻疳,烂通鼻孔,用鹿角一两,白矾一两瓦上 过,人头发五钱灯火上烧过,为末,用花椒汤洗净,糁药疳上,三四次即愈。如不收口,瓦松烧灰存性,研末干糁之即收。


一人酒 鼻红赤,用金花丸晚服,(芩、连、栀、柏、大黄、桔梗、白葛粉,井水为丸。)用六味地黄丸全料加当归二两,苦参四两,空心服,不两月而愈。


孙文垣治吴仪制尚卿,弱冠时病鼻塞,不能喷嚏四年,且衄,寒月更甚,口渴,咽喉边有痰核。脉之,右寸关洪滑,此肺经痰火症也。与前胡、秦艽、葛根、薄荷、石膏、天花粉、元参、贝母、山栀、甘草、白药子、桔梗、丹皮,四帖而衄止。夜与牛黄三清丸数粒噙之,鼻气即通利能嗅,噙未旬日全愈。


一妇人方妙龄,表虚易感风寒,致成鼻渊,流清涕不止,便觉头晕,两太阳常痛,且多喷嚏,脉之,两寸洪大,用秦艽、酒芩、桑白皮、马兜铃各八分,白芍一钱,滑石、石膏各二钱,枳壳、蔓荆子各五分,甘草三分,四帖而愈。


病鼻赤者,乃阳明胃经火上炎。一方只食盐一味,研细,每晨起撮少许擦齿,噙水荡漱,旋吐掌中,掬以洗面。行之月余,而鼻色复旧,且有益于齿。(苏谈。)


吴孚先治一人,患鼻渊十载,乃脾肺气虚下陷,须用补中益气汤,百剂方愈。不信,用白芷、防风、辛荑、川芎等味,病转甚。复求治,与前方百帖而痊。


丹溪治一中年人,右鼻管流浊且臭,脉弦小,右寸滑,左寸涩,灸上星、三里、合谷,次以酒芩二两,苍术、半夏各一两,辛荑、川芎、白芷、石膏、人参、葛根各五钱,分七帖服之全愈,乃痰郁火热之症也。(《大还》。)


一人鼻中流臭黄水,脑亦痛,名控脑痧,有虫食脑中。用丝瓜藤近根三五尺许,烧存性,为细末,酒调服即愈。又灸法,囟会、(在鼻中直上,入发际二寸,再容豆是穴。)通天,(在囟会上一寸,两旁各一寸。)灸七壮,随鼻左右灸。常见灸后去臭肉一块,从鼻中出,臭不可言而愈。


有人卒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中,介介痛不得出,以牛脂或羊脂,如指头大内鼻中,以鼻吸入。须臾脂消,物逐脂出也。(《治法汇》。)


孙文垣治从侄中叔,以暑月赴南雍,一日假出,索茶饮之,辄从左鼻逆流而出,入腹者十之三,治几一月,即粥饭亦多鼻出矣,服药渐加恶心,头晕肌削,四肢无力。诊毕,询医作何症,投何剂。曰∶佥谓此疾,书所不载,治法无稽。或云胃火,或云诸逆上冲,皆属肝火。所用非黄连解毒,即三黄石膏,及诸苦寒之剂。自以多饮,火因酒动,理或为然,然竟无效。曰∶治病贵辨经络之贯通,与脏腑之出入,岂拘拘徒守方书而已哉!经云∶咽喉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上下者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人之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也,此症亦类是耳。颃颡不开,故氧上而不下,会厌弱而不能掩其气喉。夫鼻干气喉相通,惟不掩故饮食逆从鼻窍而出。不见常人偶气逆,则饮食从喷嚏出乎?今右脉缓弱无力,气虚明矣。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脾胃喜温而恶寒,因多服寒凉,所以恶心头晕肌削也。盖肺属金而主气,金气旺则收敛下降,气下降则饮食自不逆矣。六君子汤加辛荑、桑白皮、苡仁、沉香,一进而势缓,三进而止大半,七剂全安。


王执中母氏,久病鼻干,有冷气。问诸医者,医者亦不晓。但云疾病去自愈,既而病去亦不愈也。后因灸绝骨而渐愈。执中亦常患此,偶绝骨微疼而着艾,鼻干亦失去。初不知是灸绝骨之力,后阅《千金方》有此症,始知鼻干之去,因灸绝骨也。若鼻涕多,宜灸囟会、前顶。大人小儿之病,初无异焉。


许知可自停饮食已,必嚏,服枣膏丸而愈。(《本事方》。)


孙氏姑鼻不闻香臭有年矣,后因他病,友人缪仲淳为处方,每服用桑皮至七八钱,服久而鼻塞忽然通矣。魏玉横曰∶沈晋培年三十许,患鼻渊,黄浊如脓。时医以为风热上淫于脑,与薄荷、辛荑、川芎、苍耳、白芷、蔓荆古方,治之不效,反增左边头痛,所下涕亦惟左鼻孔多。就诊曰∶此肝火上炎为疾耳。与生熟地、杞子、沙参、麦冬,十余剂而愈。是症由伤风用力去涕而得者易愈。若因火盛而成,必由水亏而致。盖肝脉上络巅顶,督脉会脑为髓海,为龙火郁蒸,故脓浊腥秽,源源而下,有若渊然。久之,督脉之髓,亦随输泄,致成劳损者有之。医学自立斋以前,宋、元、明初诸公,未详肝肾之治。至国朝诸老,亦渐讲明,然多杂 、术、桂、附,惟集灵膏一方最善,《治法汇》载之。但云吴中一医用之所向神效,是亦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也。故守《兔园》一册,其覆 多矣。


一瞽者徐姓,年三十来,鼻渊年余,医亦与辛散,服之觉反甚,遂坚守不药之戒,此古人心静自能消息病情,故不为庸所误。后遇予,教服集灵膏,十余帖而愈。


一费氏子,年二十余,亦患此症,时师与辛荑、苍耳、芎、芷、荆、薄之属,至百二十剂。后就诊于予,两手脉神气索然,告以不可治矣,果月余而殁。


《广笔记》曰∶经云胆移热于脑,则为鼻渊。夫髓者,至精之物,为水之属。脑者,至阳之物,清气所居。今为浊气邪热所干,遂下臭浊之汁,是火能消物,脑有所伤也。治法先宜清肃上焦气道,继以镇坠心火,补养水源,此其大略耳。药多取夫辛凉者,辛为金而入肺,有清肃之义,故每用以引散上焦之邪,如薄荷、荆芥、甘菊、连翘、升麻、鼠粘子、天麻之属。镇坠心火,补养水源,如犀角、人参、天冬、麦冬、五味、朱砂、甘草、山药、生地、茯苓、丹皮之属,然须兼理肺肝。盖鼻乃肺窍,而为脑气宣通之路,又治乎上焦,而行清肃之令。胆为春升少阳之气,与厥阴为表里,而上属于脑。载人有云∶胆与三焦寻火治。《内经》谓胆热由肝,义亦明矣。理肺用桑皮、鼠粘、桔梗、二冬、花粉、竹沥。清肝胆以柴胡、白芍、羚羊角、竹茹、枣仁、川芎。或者谓世人多用辛温辛热之药取效,此义何居?盖辛热甘温,多能宣通发散,故病之微者,亦能奏效。


此从治劫法,非不易常经,明者察之。



沈(四四)少阳风热未解.移热于脑为辛. 液下注为鼻渊.


羚羊角(一钱) 连翘壳 苍耳子 薄荷梗 辛荑 黑山栀 苦丁茶(三分) 白芷(一分)



钱(三七)面赤咳嗽.脑热鼻渊.鼻属肺窍.少阳风热上炎.热逼清道为脑液下注.且议苦辛宣通.


羚羊角(一钱) 泡白杏仁(三钱) 郁金(一钱) 夏枯花(一钱) 连翘壳(一钱五分) 黑山栀(一钱) 苦丁茶(三分) 薄荷梗(八分)



沈(二一)鼻塞右甚.肺之窍也.有形高突.气之阻也.清窍失司.心肺之火有余而水亏.则乘之矣.先拟辛通宣窍.从气分治.


薄荷(八分) 嫩元参(二钱) 蔓荆子(二钱) 羚羊角(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小生香附(四钱)真北细辛(五分) 白甘菊(一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加鲜荷叶边(一钱)



〔丹〕治小儿赤鼻。


雄黄 黄丹(等分) 用无根水调敷。


或用菖蒲半叶,酒蒸为末,调服,解食毒。(无根水者,天落雨水,用碗盛之者是也。)


辛荑叶(先焙干,一两) 细辛 木通 白芷 木香(各五钱) 杏仁(去皮尖,一钱)


上为细末,用杏仁泥、羊骨髓、猪脂各一两,同诸药和匀,以瓦石器中熬成膏,赤黄色为度,于地上放冷,入脑麝各一钱,拌匀。每用少许,涂囟上并鼻中,神效。


鼻塞须知问久新,


鼻窍于肺,而能知香臭者,心也。人身水升火降,荣卫调和,则鼻司呼吸,往来不息而已。苟或寒伤皮毛,则鼻塞不利;火郁清道,则香臭不知。新者,偶感风寒,鼻寒声重,流涕喷嚏,宜以风寒治之,九味羌活汤、参苏饮、消风百解散。久则,略感风寒,鼻塞等证便发,乃肺伏火邪,郁甚则喜热恶寒,故略感冒,而内火便发,宜清金降火,兼通气之剂,凉膈散加荆芥、白芷,或川芎石膏散。又有不必外感,四时鼻塞干燥,不闻香臭,宜清金降火消痰之药,清气化痰丸、上清丸。古方,鼻塞甚者,御寒汤、澄茄丸;不知香臭者,通气汤;内有硬物者,单南星饮、贴囟荜茇饼,外用石菖蒲皂角等分为末,绵包塞鼻,仰卧片时;虚寒者,通草丸。


久成鼽衄渊流津;


鼻乃清气出入之道,清气者,胃中生发之气也。鼻塞久则气壅不转,热郁于脑,清浊混乱,为鼽、为衄、为渊。鼽者,鼻流清涕,热微,二陈汤加芎、归、细辛、白芷、防风、羌活、桔梗等分,姜煎,入薄荷少许。久不止者,芷荑散去薄荷,加荆芥、黄芩、神曲、南星、半夏等分,食后煎服,外用细辛膏。渊者,鼻流浊涕,热盛,金沸草散倍黄芩,入凤凰壳一枚,烧存性调服。肺风,消风散加发灰。肺火流涕,咳吐脓血,桔梗汤、人参平肺散。胆移热于脑,流涕浊臭,防风通圣散加薄荷、黄连,或芷荑散,外用苍耳根、茎、苗子烧灰,醋调涂鼻内。有流臭黄水者,甚则脑亦作痛,俗名脑砂。有虫食脑中,用丝瓜藤近根五尺,烧存性为末,酒调服;虚者,川乌散,外用白牛尾毛、橙叶等分为末,吹鼻中;倘有血出,加山栀亦不妨。衄者,鼻流清血,鼻渊久则必衄,防风散主之,详后衄血。


伤酒鼻 伤热痛,


鼻,准头红也,甚则紫黑。因饮酒血热入肺,复被风寒郁久,则血凝浊而色赤,或不饮者,乃肺风血热。俱宜四物二陈汤去半夏,加红花,黄芩,水煎入酒少许,调五灵脂末服,气虚加黄 。常宜服单山栀丸,或黄连阿胶丸,间用升麻和气饮,吞泻青丸以除病根。外用黄连末、天吊藤烧灰,桐油调敷,或硫粉散。鼻痛,因风邪入鼻,与正气相搏,鼻道不通故痛,藿香正气散、祛风通气散。有痰水冲肺者,鼻膈隐痛,二陈汤加黄芩、山栀、桔梗、麦门冬。


鼻疮鼻痔热同因;


轻为鼻疮,重为鼻痔,皆肺热也。鼻中生疮者,枇杷叶煎汤候冷,调消风散,食后服,忌煎、炒、姜、蒜热物。外用辛荑为末,入脑、麝少许,绵裹塞鼻。鼻痔,肺气热极,日久凝浊,结成 肉如枣,滞塞鼻瓮。甚者,又名鼻,宜防风通圣散,加三棱、海藻末调服。外用辛荑为君,细辛、杏仁少许为末,和羊髓、猪脂熬膏候冷,入雄黄、白矾、轻粉、麝香少许为丸,绵裹塞鼻,数日即脱。甚者加 砂少许,或瓜矾散亦妙。又食积热痰生痔者,单苍耳丸,内服外敷,最消食积;或用白矾二钱,细辛一钱,白芷五分,为末塞鼻。


疏风降火真要法,


风寒外感者,温以散之。风热有自内郁者,或外感久则郁而为热,或内因饮食、衣服过暖,肝热生风,亦鼻塞流涕,宜降火清金。


久宜养血补肾真。


凡鼻涕鼽、渊鼽,久甚不愈者,非心血亏,则肾水少,养血则血生,而火自降;补肾则水升,而金自清,虽鼻疮、痔久亦宜。又鼻寒久不愈者,必内伤肺胃,清气不能上升,非外感也,宜补中益气汤以和之,此皆治本之论。


经曰∶五色决于明堂。明堂者,鼻也。故鼻头色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痰饮。黄色者,为湿热。白色者,为气虚。赤色者,为肺热。明亮者,为无病也。若伤寒鼻孔干燥者,乃邪热在阳明肌肉之中,久之必将衄血也。病患欲嚏而不能者,寒也。鼻塞浊涕者,风热也鼻息鼾睡者,风温也。鼻孔干燥,黑如烟煤者,阳毒热深也。鼻孔出冷气,滑而黑者,阴毒冷极也。凡病中鼻黑如煤,乃大凶之兆。若见鼻孔煽张,为肺气将绝之证也。凡产妇鼻起黑气,或鼻衄者,为胃败肺绝之危候,古方用二味参苏饮加附子以救之,多有得生者。


《素问》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鼻塞者,肺寒也;鼻流清涕者,肺风也香苏散散之。若鼻中常出浊涕,源源不断者,名曰鼻渊,此脑中受寒,久而不散,以致浊涕常流,如泉水之涓涓耳。然鼻渊初起,多由于寒,日久则寒化为热矣。治宜通窍清热,川芎茶调散主之。更有鼻生 肉,名曰鼻痔,臭不可近,痛不可摇,宜用白矾散少许,点之,顷刻化水而消。又鼻中流血不止,名曰鼻衄,四生丸,生地六味汤主之。如不止,加犀角。


香苏散(见太阳经证。



通草(《本经》平)


细辛(《本经》温)


桂心(《别录》大热)


蕤核(《本经》温,《别录》微寒)


熏草(《别录》平)


瓜蒂(《本经》寒)


肺开窍于鼻。胃脉起鼻两旁,(筋亦结鼻两旁。)交 。(即山根。)大肠脉夹鼻孔。小肠脉抵鼻。膀胱筋结鼻下两旁。气出于鼻,气热且郁,则蒸成水而为涕;但热不郁,则干且痛而带辛。鼻塞,一由脑冷而气化液,下凝于鼻;(如天寒呵气成水也。脑暖立通。)一由气热蒸涕壅塞。固矣,乃极力去其涕而仍不通者,则窍之外皆涕液之所浸淫,肉理胀满,窍窄无缝故也。风寒外束,气不外越,止从鼻窍上出,则鼻气盛而喘息有音,初时气势上壅之甚,故化水速而多,且清;后则势略缓,故涕不即出,久蒸而成浊。


然浊涕有不由外感者,《素问》谓∶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流浊涕,如泉不止也。)传为衄蔑、(衄蔑,鼻出血也,热甚所致。)瞑。(目暗也。血因衄而虚,不能养目。)


由膀胱脉络脑,受脑之热,注于胃脉,薄于 中,故鼻辣痛而浊涕下。盖脑液下渗也,俗名脑漏,防风汤。


衄血,详血症门。偶感风寒鼻塞者,自作风寒治。若平日常常鼻塞,不闻香臭;或值寒月,或略感风寒即塞者,乃肺经素有火郁。喜热(热则行散,故喜之)恶寒,故略一感寒即发。气壅不舒,热郁于脑,鼽、渊、 、痔。皆由此生,清金降火为主,(桑白皮不可少。)佐以通气之剂。气有余为火,固矣。亦有脾胃气虚不能升发,郁而成火者,补中益气汤(见气)主之。外治∶瓜蒂、细辛、麝为末,棉裹塞鼻;或萆麻仁和枣捣塞,每日易之。


常流浊涕名鼻渊,六味丸(见虚损),甘菊、薄荷、玄参、苍耳子。脑属肾,故用六味。又有脑痛鼻出臭黄水,俗名控脑砂,有虫食脑,用丝瓜藤近根者三五寸,烧存性,酒服二钱,立效。外用桃叶作枕。(鼻渊又见伤风门)。


常流清涕名鼻鼽,肺热者,(肺热则气盛化水成清涕。其不为稠浊者,火性急速,随化随流,不及浊也。)桔梗、山栀、薄荷、麦冬、玄参、辛荑、甘草;若因脑冷所致,(脑冷则气化液下溜,若天寒呵气成水也。)苍耳子、干姜、升麻、 本、辛荑、川芎、肉桂。


肉痔痈,鼻中肉赘,臭不可近,痛不可摇,此湿热壅盛所生,如地湿热而蒸成芝菌也。清肺饮、羌活胜湿汤,(见伤湿。)或白茯、桔梗、山栀、黄芩、辛荑、白芷、木通、柴胡、防风、苍术、薄荷,外用白矾末加 砂少许吹之;或瓜蒂、细辛、麝香为末,棉裹塞鼻,即化黄水。桃叶嫩心亦可塞。又雄黄、白矾、苦丁香为末,霜梅肉捣膏作条,入鼻内,亦效。


鼻疮,黄连、大黄、麝香为末,擦鼻中。辛荑膏亦可。内服乌犀丸。肺热鼻干无涕,心神烦乱,犀角散、桑根白皮散。


鼻痛,葛根、竹叶、青黛、薄荷、防风、石膏、升麻、石斛。外用宣脑散,取鼻中黄水。食物卒从鼻中缩入,介介痛不出,以牛脂或羊脂如指头大,内鼻中,吸入须臾,脂消则物与同出。


鼻红赤或紫黑,阳明血热,多得之好酒,热气熏蒸肺叶,故鼻红赤。若为寒冷所搏,凝结不行,则瘀浊而变为紫黑。治须融化滞血,滋生新血,去风热,丹参、生地、当归、红花、山栀、桑白、防风、薄荷,煎服。或酒制四物汤(见血)加酒炒片芩、陈皮、生甘草、酒红花、生姜煎,调五灵脂末。形肥气弱者,加酒黄 ,临服入好酒数滴为引。若素不饮酒,则为肺家风热,前一方加荆芥。亦或脏中有虫,用去虫药。外用杏仁二十个(去皮、油)、胡桃二个(连皮),瓦上焙,不可焦,大枫肉三个、水银三分,唾津手研成黑水涂之,三两次愈。


鼻气臭,非 痔,其人病重者,乃脏坏气臭,不治。


防风(半两) 栀子(七枚) 升麻(一两) 石膏(研,三两) 桂(去皮,半两) 麻黄(去节,七钱半) 木通(一两二钱半) 上 咀,每服三钱,水煎,空心温服,日再。



辛夷(六分) 黄芩 山栀 麦冬 百合 石膏 知母(各一钱) 甘草(五分) 枇杷叶(三片) 升麻(三分)



辛夷叶(二两) 细辛 木通 木香 白芷 杏仁(汤浸,去皮尖,研,各半两) 上用羊髓猪脂二两和药,于石器内慢火熬成膏,取赤黄色,放冷,入龙脑、麝香各一钱,为丸,绵裹塞鼻中,数日内脱落即愈。



乌犀(镑) 羚羊角(镑) 牛黄(研) 柴胡(净,各一两) 丹砂(研) 天门冬(去心) 贝母(去心,炒)


胡黄连 人参(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焙) 知母(各七钱) 黄芩 炙甘草(各二钱半) 为细末,研匀,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犀角屑 木通 升麻 赤茯苓 黄 马牙硝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黄,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 朱砂(研) 龙脑(研) 炙甘草(各二钱半) 为末,每服一钱,食后,竹叶汤调下。



桑根白皮 木通 大黄(锉,炒各二两) 升麻(一两半) 石膏 葛根(各三两) 甘草(炙赤,一两)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后温服。



川郁金 川芎 青黛 薄荷 小黄米(各二分) 上为细末,每用少许,口噙冷水,搐鼻中。


(鼻 鼻鼽 鼻渊 鼻 肉 鼻疮 鼻疳蚀 鼻痛 鼻赤 鼻紫黑)


经曰。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五气入臭。藏于心肺。心肺有病。


而臭为之不利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肺主臭。在藏为肺。在窍为鼻。阳明之脉。挟鼻络目。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


经云。其宗气走于鼻而为臭。夫宗气者。胃中生发之气也。因饥饱劳役损其脾胃则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


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丽泽通气汤。时值寒月。必须发散。或加麻黄、细辛之类于升麻汤内。春夏可用葱白、白芷之属。佐以枯芩、苏叶。多加桔梗为舟楫。庶或成功。已经发散。未得全开。脉洪有力。口干鼻燥者。君以辛凉清之。酒芩、栀子、薄荷之属。仍佐荆、防、升、芷。不可骤用寒凉也。丹溪云。鼻为肺窍。肺家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有寒有热。暴起为寒。久郁成热。寒伤皮毛。气不得利而壅塞。热壅清道。气不宣通。先以葱白、白芷、香豉、羌、防、紫苏、细辛、辛荑之属表散。后以酒炒芩、连、姜汁炒黑山栀、生甘草、石膏、薄荷、川椒之属清火自愈。近世以辛荑仁治鼻塞不闻香臭。无问新久寒热。一概用之。殊不知肺胃阳气虚衰。不能上透于脑。致浊阴之气。上乾清阳之位而窒塞者。固宜辛荑之辛温香窜以通达之。若湿热上蒸。蕴酿为火而窒塞者。非山栀仁之轻浮清燥不能开发也。至于风寒暴窒。重则丽泽通气。轻则葱白、香豉、细辛、羌活、薄荷、荆芥之属。随寒热轻重而施。可不审权度而混治哉。王汝言曰。鼻塞不闻香臭。或遇冬月多塞。或略感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世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治当清肺降火为主。而佐以通利之剂。若如常鼻塞不闻香臭者。再审其平素。只作肺热治之。清金泻火消痰。或丸药噙化。或末药轻调。缓服久服。无不效也。若其平素原无鼻塞旧证。一时偶感风寒而致窒塞声重。或流清涕者。作风寒治。薛立斋云。前证若因饥饱劳役所伤。脾胃生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孔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补中益气加辛荑、山栀。


鼻 肺气注于鼻。上荣头面。若风寒客于头脑。则气不通。久而郁热。搏于津液。浓涕结聚。则鼻不闻香臭。遂成 。芎 散。外用千金搐鼻法。或瓜蒂、黄连、赤小豆为散。入龙脑少许。吹鼻中。水出郁火即通。不应。非火也。乃湿也。瓜蒂、藜芦、皂荚为散。入麝、脑少许。吹鼻中去水以散其湿。


鼻鼽 鼻出清涕也。风寒伤皮毛。则腠理郁闭。宜疏风清肺。香苏散加川芎、蜀椒、细辛、辣桂、诃子。不应。非风也。乃寒也。辛夷散去木通、防风、升麻。 本。加桂、附、蔓荆、诃子、白术。如血与涕俱出。谓之鼽衄。宜和营降火。当归内补建中汤加香豉、童便最捷。后以六味合生脉调之。鼻塞脑冷清涕出。千金通草辛荑搐鼻法。鼽鼻鼻中 肉不得息。用矾石藜芦散吹之鼻渊 鼻出浊涕。即今之脑漏是也。经云。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传为衄 瞑目。要皆阳明伏火所致。宜风药散之。辛荑散加苍耳、薄荷。夏月。加黄芩、石膏。不应。非火也。膈上有浊痰。湿热也。双解散加辛荑。鼻渊鼻鼽。当□寒热。若涕浓而臭者为渊。属热。清凉之药散之。若涕清而不臭者为鼽。属虚寒。辛温之剂调之。鼻中时时流臭黄水。甚者脑亦时痛。俗名控脑砂。用丝瓜藤近根三五尺许。烧存性。为细末。酒调服即愈。鼻渊脑漏。用生附子为末。煨葱涎。和如泥。夜间涂涌泉穴。一方。以老少年阴干。有嘴壶内烧烟。以壶嘴向鼻熏之。左漏熏右。右漏熏左。一方。以石首鱼脑 过。和生白矾、脑麝搐之。一法。用白鲞头一枚。炙燥为末。放火在有嘴壶内。盖好。以嘴向鼻。吸烟熏之。分七日熏。烧完即愈。


鼻 肉 上焦积热郁久而生。有诸中而形诸外。必内服清火利膈药。宜凉膈散加减。须断酒浓味。韩氏云。富贵人鼻中肉赘。臭不可近。痛不可摇。束手待毙者。但以白矾末。加阿魏、脑、麝少许。吹其上。顷之。化水而消。内服胜湿泻肺之药。此浓味拥热。蒸于肺门。如雨霁之地。突生芝菌也。 肉与鼻痔大同小异。痛极而不下垂者为 肉。此血热胜也。阿魏为血积之向导。白矾为涤垢之专药。兼脑、麝以开结利窍也。鼻痔则有物下垂而不痛。乃湿热胜也。胃中有食积热痰流注。内服星、半、苍术、酒洗芩、连、神曲、辛荑、细辛、白芷、甘草。消痰积之药。外用胆矾、枯矾、辛荑仁、细辛、杏仁为散。入脑、麝少许。雄黑狗胆。或猪脂和研。绵裹内鼻中。频换自消。鼻中生疮。用雄黄、白矾、瓜蒂、细辛为散搐鼻。若鼻中窒塞不通。用苦丁香、母丁香、赤小豆。为散吹鼻中。皆外治良法也。


鼻疮 内服甘露饮加犀角、胡连、柴胡。虚。加人参。外用黄柏、苦参、槟榔为末。猪脂调敷。或青黛、槐花、杏仁、轻粉、枯矾研敷。


鼻疳蚀 内用椿根、葱白、豆豉、川椒。以清泔水三升。和醋一杯煎成。入盐少许服。有恶物下即效。外用草乌烧灰。麝香等分。研极细。以少许敷疮上。


鼻干无涕。宜犀角、黄 、木通、杏仁、麦冬、炙甘草、升麻、葛根、桑皮、石膏、朱砂。


积热。加牙硝、大黄。


鼻痛 风火郁于上则痛。初宜升麻、葛根、葱白、白芷散之。有气道壅塞而痛。宜川芎、葛根、甘草、苦梗、山栀、薄荷、姜、枣、葱白。痛久服药不应。时痛剧。时向安。或兼两颧紫赤。此为湿热瘀滞。宜犀角、玄参、连翘、山栀、丹皮、赤芍、生甘草之类。肺受风。面枯色。颊时赤。皮肤干燥。鼻塞干痛。此为虚风。白鲜皮、麦冬、茯苓、杏仁、桑皮、白芷、细辛、石膏煎服。卒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仲介介痛不出。以牛脂或羊脂。如指大。纳鼻中。以鼻吸取脂入。须臾脂消。则物随脂俱出也。


鼻赤 俗名酒 鼻。乃血热入鼻也。多饮酒人。邪热熏蒸肺窍。伏留不散。故见于鼻。或肺素有风热。虽不饮酒。其鼻亦赤也。宜用枇杷叶拭去毛。生煎浓汤。候冷调消风散。食后临卧服。或服泻青丸。或同姜汁炒黑山栀、杏仁泥等分。蜜丸服之。并用白盐时时擦之。外治。以生白矾、硫黄、玄明粉等分为散。入麝少许擦之。或用硫黄、轻粉、杏仁为散。临卧时以津唾调涂鼻上。或用硫黄入大菜头内。煨碾涂之。或用生矾研末。每洗面时。置掌中滴酒擦患处。数日即白。或用硫黄一两。轻粉、白矾各五分。为末。用烧酒一碗。入酒壶。将药盛绢囊中。悬空壶内。热汤浸壶。慢火炖一二时。取出放冷。日用烧酒涂。夜用沉底药末敷。


鼻紫黑 诸阳皆聚于头。则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之中央。而阳明起于 中。为至清至精之分。多酒之人。酒气熏蒸。面鼻得酒。血为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所搏。结滞不行。故先紫后黑。当用山栀仁姜汁浸炒黑二两。入干姜炮黑二钱。连翘仁一两。为末蜜丸。临卧灯心汤服二钱半。以清肺家血中之热也。江应宿治一人。鼻塞气不通利。浊涕稠粘。屡药不效。已经三年。其脉两寸浮数。曰。此火郁也。患者曰。向作脑寒主治。子何悬绝。经云。诸气 郁。皆属于肺。越人云。肺热甚则出涕。乃热郁滞气壅塞不通也。投以升阳散火汤。数剂而病如失。


芎 散


芎 槟榔 肉桂 麻黄(去节) 防己 木通 细辛 石菖蒲 白芷(各一分) 木香川椒 炙甘草(各半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紫苏叶少许,煎至八分,去滓,食远温服。


山茱萸丸


山茱萸 大黄(锉,炒) 菊花(各一两二钱半) 朴硝(三两七钱半) 附子(炮,去皮脐) 独活(各七钱半) 秦艽(去苗土,炼) 蔓荆子(去白皮) 栀子(去皮,炒) 防风 炙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温酒送下。老人亦宜服。妊娠去附子,加细辛半分。


赤龙散 大抵鼻者,由肺气注于鼻,上荣头面,若上焦壅滞,风寒客于头脑,则气不通,冷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则鼻不闻香臭,遂成 也。


龙脑(半钱,研) 瓜蒂(十四枚) 黄连(三大茎) 赤小豆(三十粒)


上为细末,研匀,每用绿豆许,临卧吹入鼻中,水出愈。


通顶散


瓜蒂 藜芦(各一分) 皂角肉(半分)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入鼻中。


雄黄散


雄黄(半钱) 瓜蒂(二枚) 绿矾(一钱)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搐鼻中。亦治 肉。


黄白散


治鼻 、 肉、鼻痔等证。


雄黄(半钱) 白矾 瓜蒂 细辛(各一钱)


上为细末,以雄犬胆汁和丸,绵裹塞鼻。一方,为末搐鼻。


通草散 治鼻 ,气息不通,不闻香臭,并鼻 肉。


木通 细辛 附子(各等分)


上为末,蜜和,绵裹少许,纳鼻中。


张涣按∶小儿肺气通于鼻,气为阳,若气受风寒,停滞鼻间则成鼻塞,气寒使津液不收则多涕,若冷气久不散,脓涕结聚,使鼻不闻香臭则成 鼻,若挟热则鼻干,皆妨害乳食。〔薛〕巢氏云∶鼻乃肺之窍,皮毛腠理乃肺之主,此因风邪客于肺而鼻塞不利者,宜用消风散。或用葱白七茎,入油腻粉少许,擂摊绢帛上,掌中护温,贴囟门。因惊仆气散,血无所羁而鼻衄者,用异功散加柴胡、山栀。左脸青而兼赤者,先用柴胡清肝散,后用地黄丸。上脸赤,乃肺大肠实热也,用泻白散。


鼻色赤,乃脾胃实热也,用泻黄散。微赤,乃脾经虚热也,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


色深黄,用《济生》犀角地黄汤,后用杨氏地黄散。淡白色,用六君子汤。颏间色赤,用四物汤加山栀;赤甚,用五淋散。小便赤色,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唇色白,用六君子汤。久不愈用麦门冬饮子。若初病元气未亏,乳食如常,发热壮热,二便秘结,作渴饮水,卧不露睛者,悉属形病俱实,当治邪气。若病久元气已亏,食少发热,口干饮汤,呕吐泄泻,肢体畏寒,卧而露睛者,悉属形病俱虚,当补正气为要。


《圣惠》龙脑散 治小儿鼻 ,不闻香臭。


龙脑(半钱,细研) 瓜蒂(十四枚) 赤小豆(三十粒) 黄连(三大茎,去须)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龙脑研令匀。每夜临卧时,以绿豆大吹入鼻中。每用有少许清水出,为效。


〔张涣〕清肺膏 治 鼻病。


瓜蒂(半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赤小豆 细辛 甘草(各一分。以上捣罗为细末)


上件,入龙脑一钱研匀,炼蜜和丸。绵裹,纳鼻中,随鼻之大小。


上二方,前一方,有热者宜之。后一方,有寒者宜之。


中 ,亦作 ,鼻山根也,俗呼鼻梁。属足阳明胃经、督脉之会。(《素问》曰∶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传为衄 瞑目。注∶足太阳膀胱脉,起目内 ,上额交巅络脑,阳明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今脑热则足太阳逆,与阳明之脉俱盛,薄于 中,故 辛鼻渊。 辛者,鼻酸痛也。鼻渊者,浊涕下而不止如水泉也。热盛则阳络溢,阳络溢故衄。衄者,鼻出汗血也,又谓之蔑。血出甚则阳明太阳脉衰,不能荣养于目,故目瞑。瞑,暗也)。鼻属手太阴肺经。(《素问》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畏热。《灵枢》曰∶肺病者,喘息鼻张。又曰∶肺虚则鼻塞不利,和则能知香臭矣。乔岳曰∶肺绝则无涕,鼻孔黑燥,肝逆乘之而色青。东垣曰∶伤风,鼻中气出粗,合口不开,肺气通于天也)。又属手少阴心经。(李东垣曰∶鼻本主肺,而复能闻香臭者,鼻中有心,庚金生于己也。《素问》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又属手足阳明大肠胃经、督脉之交会。(刘河间曰∶伤风寒于腠理而为鼻塞者,寒能收敛,阳气不通畅也。《素问》曰∶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故鼻干不得卧。王海藏曰∶石膏发汗辛寒,入手太阴经,仲景治伤寒阳明经证乃用之者何也?盖胃脉行身之前,而胸为胃肺之室,邪热在阳明,则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汤也。《素问》又曰∶运气阳明所至为鼽嚏。注∶鼽,鼻窒也。嚏,喷嚏也)。其在小儿面部,谓之明堂。(《灵枢》曰∶脉见于气口,色见于明堂。


明堂者,鼻也。明堂广大者寿,小者殆,况加疾哉。○按此语即相家贵隆准之说也。然须视其面部何如,愚尝见明堂虽小,与面相称者,寿可八十,要不可执一论也)。属足太阴脾经。(《素问》曰∶脾热病者,鼻先赤)。侠鼻孔两旁五分(名迎香穴)。属手足阳明大肠胃经之会,直两目瞳子,(名巨 穴)。属足阳明胃经、阴跷脉之会。余处无恙,独鼻尖色青黄者,其人必为淋也。鼻尖微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热也。黄者,小便难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