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甘菊花

《本草备要》:甘菊花

《本草从新》:甘菊花

《本草分经》:甘菊花

《本草分经》:甘菊花

《本草分经》:甘菊花

《本草分经》:甘菊花

《本草撮要》:甘菊花

《本草经解》:甘菊花

《本草蒙筌》:甘菊花

《本草择要纲目》:甘菊花

《顾松园医镜》:甘菊花

《药性切用》:甘菊花

《玉楸药解》:甘菊花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甘菊花


祛风温,补肺肾,明目


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备受四气(冬苗、春叶、夏蕊、秋花),饱经霜露,得金、水之精居多。能益金、水二脏(肺肾),以制火而平木(心肝)。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能养目血,去翳膜(与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治头目眩晕(风热),散湿痹游风。


以单瓣味甘者入药(花小味苦者,名苦薏,非真菊也。《牧署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泻人)。术、枸杞、地骨皮为使。黄者入阴分,白者入阳分。紫者入血分。可药可饵,可酿可枕,《仙经》重之。


宣、祛风热、补肺肾、明目.


甘苦微寒.备受四气.(冬苗、春叶、夏蕊、秋花.)饱经霜露.得金水之精.能益肺肾二脏.以制心火而平肝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能养目血.去翳膜.(与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治目泪头眩.散湿痹游风.家园所种.杭产者良.(花小味苦者、名苦薏、非真菊也、景焕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泻人.)有黄白二种.单瓣味甘者入药.


点术、枸杞子、地骨皮为使.


菊青叶.救垂危疔毒.(以叶捣烂、入酒绞汁饮之、其渣敷于毒上、神效.)


见肝和。


甘苦微寒,能益肺肾以制心火而平肝木,祛风除热明目,散湿痹,花小味苦者名苦薏,非真菊也。


见肝和。


见肝和。


味兼甘苦.入手太阴经.功专清头目风火.得枸杞便能下行悦肾.术、杞、地骨皮为使.黄者入阴分.白者入阳分.紫者入血分.


气平.味苦.无毒.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甘菊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味苦清火.火抑金胜.发花于秋.其禀秋金之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诸风皆属于肝.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风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眩.火盛则肿而痛.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气平可以制木也.肝开窍于目.风炽火炎.则目胀欲脱.其主之者.制肝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 .心为火.火甚则心系急而泪出.其主之者.苦平可以降火也.皮肤乃肺之合.肌肉乃脾之合.木火刑肺金脾土.则皮肤肌肉皆死.甘菊禀金气.具火味.故平木清火而主皮肤死肌也.其主恶风湿痹者.风湿成痹.风统于肝.甘菊气平.有平肝之功.味苦有燥湿之力也.久服利血气者.肺主气.气平益肺.所以有利于气.心主血.味苦清心.所以有利于血.利于气.气充身自轻.利于血.血旺自耐老.气血皆利.其延年也必矣.


【制方】


甘菊捣汁.治疔疮.重九采花末服.治酒醉不醒.同杞子丸服.终身无目疾疮疽.同谷精草、绿豆皮等分末.治目翳.



味甘、微苦,气平、寒。属土与金,有水火,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种类颜色多品,应候黄小为良。(《月令》云∶菊有黄花是也。余色不入药。)山野间,味苦茎青、名苦薏勿用;(苦薏花亦黄色,但气薄味苦,入药反损尔。)家园内味甘茎紫,谓甘菊堪收。


苦者胃气反伤,甘者阴血兼补。为使一味,宜桑白皮。驱头风止头痛晕眩,清头脑第一;养眼血收眼泪翳膜,明眼目无双。共葛花煎汤,变老人皓白成乌;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昏迷易醒。散湿痹去皮肤死肌,安肠胃除胸膈烦热。利一身血气,逐四肢游风。腰痛陶陶,亦堪主治。久服弗已,轻身延年。捣根叶取汁顿尝,(夏秋采叶,冬春采根。)救疔肿垂死即活。


(谟)按∶《月令》于桃、于桐,但言花而不言色,独于菊曰黄花,取其得时之正,况当其候,田野山侧盛开,满眼皆黄花也。《月令》所取,不无意焉。入药用黄,盖本诸此。又考根、苗、花、叶,亦可共剂成方。三月上寅日采苗,六月上寅日采叶,九月上寅日采花,十二月上寅日采根。并阴干百日,各等分称匀。择成日制之,捣千杵为末。用蜜炼熟,豆大丸成。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轻润泽,一年发白变乌,二年齿落更生,三年貌如童子。至贱之草,而有至大之功。特附其详,以为老者益寿之一助尔。


(菊之品凡百种.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性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九月应候而开者是也.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皆医经不用.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浓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也.)


【气味】


苦平无毒.又苦甘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也.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盖其性属土与金有水与火.


【主治】


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补阴血而养目益肝木.祛身上一切游风.目脱泪出.盖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损人胃气.即野菊花也.色黄而小.心如莲子.治痈肿疔毒瘰 眼 .


〔甘苦微寒,入肺、肝、肾三经。〕治头目风热,眩痛泪出。〔能益金水二脏,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自熄;补水能祛风,除热即所以制火,火降则热自除。故治头眩头痛,目痛泪出诸病。


〕祛身上游风,皮肤死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皮肤不营,则为不仁。祛风而能补阴血,则游风愈,而死肌得和矣。〕除胸中烦热,〔血虚则烦,阴虚则热收于内。补阴益血,则烦热并除。〕救垂死疔疮。〔疔乃风火之毒,捣汁饮之即活。根叶俱良。〕独禀金精,专制风木,为祛风除热益血之要药。


与枸杞相对久服,终身无目疾中风疔疮之患。作枕大能明目。。


甘苦微寒,清郁热兼益金水,平肝木解热熄风。为明目清头,善解郁热之专药。菊汁,能拯疔毒垂危。


味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清风止眩,明目去翳。


菊花清利头目,治头目疼痛、眩晕之证。庸工凡治头目,无不用之,今古相承,不见其效。不知头目眩晕,由湿盛上逆,浊气充塞,相火失根,升浮旋转而成。愚妄以为头风,而用发散之药,此千试不灵之方也。


野菊花味苦者名苦薏大伤胃不宜用又白菊花亦入药


甘菊花,味苦甘平,性微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其用有二∶散八风上注之头眩;止两目欲脱之泪出。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