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臂痛

《古今医鉴》:臂痛

《金匮翼》:臂痛

《女科证治准绳》:臂痛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臂痛

《普济方·针灸》:臂痛

《寿世保元》:臂痛

《万病回春》:臂痛

《也是山人医案》:臂痛

《医学集成》:臂痛

《医碥》:臂痛

《医碥》:臂痛

《证治准绳·类方》:臂痛

《证治准绳·女科》:臂痛

《证治准绳·杂病》:臂痛

《周慎斋遗书》:臂痛


臂为风寒湿所搏,或睡后,手在被外,为寒邪所袭,遂令臂痛,及乳妇以臂枕儿,伤于风寒,而致臂痛者,悉根据后三方内选用。


一、有血虚作臂痛者,盖血不荣于筋故也。


一、因湿臂痛,蠲痹汤加苍术、酒防己。


一、因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两手软痹,导痰汤加木香、姜黄。



五积散(方见中寒) 治臂痛因于寒者。


乌药顺气散(方见中风) 治臂痛因于气者。


蠲痹汤(方见痹痛) 治臂痛因于湿者。


加减茯苓丸〔批〕(按此方臂痛因于痰者) 治湿痰壅滞,经络不通,两臂作痛,不能梳洗,及治手足疼痛麻痹,行步艰难,服之神效。


陈皮(盐水炒,二两) 半夏(二两,用白矾、牙皂、生姜各一两,煎汤浸七日) 白茯苓(去皮,一两五钱) 风化硝(一两三钱) 海桐皮(酒洗,一两) 片子姜黄(一两) 木瓜(一两) 薄桂(去皮,五钱) 甘草(炙,四钱) 白芍(酒炒,二两) 黄(盐水炒,二两)


上为细末,姜汁、竹沥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下。


三合散 治背心一点痛。


用乌药顺气散合二陈汤、香苏散,加苍术、羌活。


御寒膏 治体虚人,背上恶寒,或夏月怕脱衣,及妇人产后,被冷风吹入经络,故常冷痛,或手足冷痛至骨。又治腰痛,及一切冷痹痛。又治湿气。用生姜半斤,取自然汁,入牛胶三两,乳香末、没药末各一钱五分,铜杓内煎化,就移在滚汤内炖,以柳条搅至成膏,又入花椒末少许,再搅匀,用皮纸将纸作壳子。


看痛处阔狭,贴患处,用鞋履烘热熨之,候五七日脱下,或起小瘾不妨。


臂痛有痰、有虚、有气血凝滞,各随症治之。


《指迷》茯苓丸 治中腕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得转移,此治痰之第一方也。


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去穣,麸炒,半两) 风化朴硝(二钱五分)


上为末,姜汁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十味锉散(方见痹症门。) 治中风血虚臂痛,举动难支。


〔大〕夫妇人臂痛,筋脉挛急,不得屈伸,遇寒则剧,由肝虚为风寒邪气流于血脉,客于经络,搏于筋,筋不荣则干急而痛,其脉紧细,宜服柏子仁丸、舒筋汤。若臂痛不能举,或左或右,时复转移一臂,由中脘伏痰,脾气滞而不行,上与气相搏,四肢皆属于脾,脾气滞而气不下,上攻于臂故痛,其脉沉细,宜茯苓丸、控涎丹。


〔薛〕前证若肝血虚,用加味逍遥散。中气虚,用补中益气汤。血气俱虚,用八珍汤。风热血燥,用秦艽地黄汤。脾肾虚寒,用柏子仁丸。脾胃实热,用茯苓丸。水不能生木,用六味丸、逍遥散。怒动肝火,用小柴胡加川芎、当归。眩晕晡热,用四物、柴、栀、丹皮。晡热月经不调,用加味逍遥散。食少体倦,无寐盗汗,用加味归脾汤。先太宜人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屈伸,口干目赤,头眩痰壅,胸膈不利,小便赤短,夜间殊甚,遍身作痒如虫行,此属肝肾气虚而热也。用六味地黄丸料加山栀、柴胡而愈。


柏子仁丸 (《指迷》)


柏子仁 干地黄(各二两,自制) 茯苓 枳壳(去穣,麸炒) 覆盆子(炒) 北五味子(杵,炒)附子(炮) 石斛(去根切,酒蒸炒) 鹿茸(酥炙) 酸枣仁(炒) 桂心 沉香 黄 (蜜水炙,各一两,一方云,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


舒筋汤 治臂痛。又名五痹汤,亦治腰下疾。


片子姜黄(四两) 甘草 羌活(各一两) 白术 海桐皮 当归 赤芍药(各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如腰以下疾,空心服;腰以上疾,食后服。


茯苓丸 治臂痛不能举手,或左或右,时复转移,由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升,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者是也。后人谓此臂痛,乃痰证也,用以治痰,无不效者。予尝以此药治人,随服随愈。世所谓痰药多矣,未有立效如茯苓丸速也。


茯苓(一两) 半夏(二两) 枳壳(半两,去穣麸炒) 风化朴硝(半两)


上为末,姜汁煮糊丸如梧子大。生姜汤下二十丸,食后服。


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俗医不晓,谓之走疰,便用药及针灸,皆无益。又疑是风毒结聚,欲为痈疽,乱以药贴,亦非也。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唾涎,手脚重,腿冷,脾气脉不通,误认为瘫痪,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此药,不过数服即愈。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真白芥子(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临卧淡姜汤下五七丸,如疾猛,再加至十丸。


白芥子散 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


真白芥子 木鳖子(各三两,麸炒) 没药(另研) 桂心 木香(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愚按∶前三方,脾气虚弱者,必佐以六君子汤。中气虚弱者,必佐以补中益气汤。气血虚者,必佐以八珍汤。脾气郁滞者,必佐以归脾汤。肝经怒气者,必佐以逍遥散。若专用前方治之,胃气益虚,病气益甚,不可不谨。


流气饮 治七情气滞,胸胁闷痞,咽喉不利,呕喘面浮,二便不调,或气攻肩背,胁肋作痛,或香港脚喘急,腹胀便闭,元气充实者,宜用此药。慎之。


紫苏叶 黄 (炒) 青皮(去白) 当归 半夏(姜制) 乌药 芍药(炒) 茯苓 桔梗 防风(各五钱) 川芎 陈皮(各七钱五分) 枳实(麸炒) 木香(各二钱五分)甘草(炙,一两二钱半) 大腹子(姜制,一两)


上每服半两,姜枣水煎服。


四物汤 治血滞中风,血虚手足不遂。如臂痛,加红花煎。


交加散加木瓜、牛膝,治冷痹肩臂作痛。即人参败毒和五积散。


乌药顺气散加羌活、木瓜,治外邪气滞,筋骨作痛,或痰气不利。(方见杂病中气。)


秦艽地黄汤 治肝胆经风热血燥,肩臂疼痛,或筋脉引急,或时牵痛。其内证发热,或寒热晡热,月经不调,或肢体酸痛等证。


秦艽 熟地黄(自制) 当归(各一钱) 川芎 芍药 牡丹皮 白术 茯苓(各一钱五分) 钓藤钩(一钱) 柴胡 甘草(炙,各三分)


上水煎服。



两胛疼痛气攻胸,肩井二穴最有功。


此穴由来真气聚,泻多补少应针中。


肩井∶在肩端上,缺盆尽处。直针寸半停针。此穴五脏真气聚,不宜补,不宜久停针。


气虚人多晕乱,急泻之三里。应支沟穴。


治肘臂偏细(资生经)。穴曲池治臂细无力酸疼。臂冷而缓。穴肩澹寮方云。唐甄权以母病与弟立言习医。隋开皇初为秘书正字。后除鲁州刺史。库狄钦苦患风。手不得引。诸医莫能疗。权曰。但将弓箭向垛。一针可以射矣。针其肩 一穴。应时而愈。唐贞观中。一百三岁。太宗幸其家。视其饮食。访以药性。因授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其修撰脉经针法。明堂铜人图一卷。至今行用焉(唐史)。


治臂肿痛。屈伸难。穴间使治肩重不举。臂痛。穴肩治肩中热。指臂痛。穴扁骨即肩治臂肿。穴乳根治臂内廉痛。穴太渊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挛急。手臂不得举至肩背。穴居治臂痛不得举。穴臂 肘治臂痛。穴听宫治臂厥痛。穴孔最可针治臂腕外侧痛不举。穴阳谷治臂不得举。穴液门 前谷治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举。穴阳池治臂肘厥寒。穴极泉治 纵。肩臂不举。不得带衣。穴清冷渊治肩欲折。臂如拔。臂痛不能自上下。穴养老治臂酸无力。穴治厥逆肩臂不举。穴章门治肩臂不能屈伸而痛。穴巨骨治臂痛不得举。气肿痉痛。穴 会治手臂挛急。穴肩治风痹手臂不举。穴尺泽 肩贞治痿臂 穴合谷治臂不举。穴阳谷治臂痛。穴天宗 五里治臂急。穴后溪治臂不伸。穴窍阴 腕骨治臂不仁。穴附分治臂不举。穴巨骨 前谷治臂不及头。穴尺泽 关冲 外关 窍阴治臂挛急手不上举。穴前腋治臂挛颜色焦枯。劳气失精。肩臂痛不得上头。穴肩 (百壮) 少海 神门。


治臂痛手痛。穴液门治臂痛。穴肩 天宗 阳谷治臂重痛肘挛。穴前谷 后溪 阳谷治臂内廉痛。穴太渊 经渠治臂腕急。腕外侧痛。腕如拔。穴腕骨 曲池 前谷 阳谷治肩臂痛。穴腕骨 天宗治手臂身热。穴列缺治臂痛 穴后溪 手三里 曲池治肩膊疼痛不可忍。刺足少阳经肩井穴。手阳明经肩 穴。次曲池穴。得气先泻后补之灸亦大良。可三壮。


治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穴臂 肩治臂痛。穴少海 乳根 听宫治肘臂酸疼。穴中渚 孔最 支正 肘治臂痿不仁。穴天井 外关 曲池


臂为风寒湿所搏。或睡后手在被外。为寒邪所袭。遂令臂痛。及乳妇从臂枕儿。伤于风寒而致臂痛。悉根据本方对症用之。


一论有因湿痰横行经络而作臂痛者。


二术汤


苍术(米泔浸一钱半) 白术(去芦) 南星 陈皮 白茯苓(去皮) 香附 酒芩 羌活威灵仙 半夏 甘草(各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水煎服。


一论臂痛因于寒者。五积散。(方见中寒)


一论臂痛因于气者。乌药顺气散。(方见中风)


一论臂痛因于湿者。


蠲痹汤


当归 赤芍 黄 羌活 姜黄 防风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生姜五片。煎服。


一论臂冷痛。起手甚艰。或一臂痛。或两臂俱痛者。


五积交加散(□主簿传效) 五积散合人参败毒散。加木瓜、姜、枣煎服。未效再加牛膝。可服乌药顺气散。加羌活、木瓜。


一论凡臂软无力。不任重者。乃肝经气虚。风邪客滞于荣卫之间。使血气不能周养四肢故有此症。肝主项背与臂膊。肾主腰胯与脚膝。其二脏若偏虚。则随其所主而病焉。今此症乃肝气偏虚。宜补肝肾。六味丸主之。


一男子年六十余。素善饮。两臂作痛。恪服祛风治痹之药。更加麻木。发热体软。痰涌腿膝拘痛。口斜语涩。头目晕重。口角流涎。身如虫行。搔起白屑。始信谓余曰。何也。余曰臂麻体软。脾无用也。痰涎自出。脾不能摄也。口斜语涩。脾气伤也。头目晕重。脾气不能升也。痒起白屑。脾气不能营也。遂用补中益气加神曲、半夏、茯苓。三十余剂。诸症悉退。


又用参、术煎膏。治之而愈。



臂痛者,因湿痰横行经络也。


二术汤 治痰饮双臂痛者,又治手臂痛,是上焦湿痰横行经络中作痛也。


苍术(米泔浸炒一钱半) 白术(去芦) 南星 陈皮 茯苓(去皮) 香附 酒芩 威灵仙 羌活甘草(各一钱) 半夏(姜制,二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臂痛者,因风寒湿所搏也。或睡后,手在被外,为寒邪所袭,遂令臂痛及妇人以臂枕而伤于风寒而致臂痛,悉根据后三方选用。


五积散 治臂痛因于寒者(方见中寒。)


乌药顺气散 治臂痛因于风者(方见中风。)


蠲痹汤 治臂痛因于湿者,兼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手足冷痹,四肢沉重。


当归 赤芍 黄 羌活 姜黄 防风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滋荣调中汤 治臂痛及腰酸,或有时作疼。陈皮(盐水洗去白,八分) 白茯苓(去皮)白术(去芦。各一钱) 半夏 白芍 酒芩 酒柏 牛膝(酒洗,去芦。各七分) 木瓜(盐水炒,七分)当归(酒洗,一钱) 川芎(盐汤浸,五分) 羌活(六分) 知母(酒炒,六分) 桂枝(三分) 防风(去芦,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



张(四八)臂痛难于屈伸.即属风、寒、湿、三气居多.


生黄 (三钱) 生于术(二钱) 海桐皮(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木防己(一钱五分) 片姜黄(一钱) 防风根(六分) 加酒炒桑枝(一两)



苏(三五)左肢节痛.麻木夜甚.


粗桂枝(八分) 木防己(一钱五分) 海桐皮(一钱) 晚蚕砂(二钱) 仙灵脾(一钱五分) 片姜黄(一钱)川萆 (二钱) 苡仁(一钱)


清臣曰:臂痛一证,由风、寒、湿三者为病,或坐当隙风,或睡后失盖,或坐卧湿地,及乳妇以手枕儿,皆令臂痛。治法虽各有方,不如多灸为妙。


风邪胜,其痛流走,桂枝汤加归、芎、羌、防、香附、附子、灵仙、桑枝、甜酒。


寒邪胜,其痛甚苦,五积散加桑枝、甜酒。


湿邪胜,其痛重着,解湿丹:二术、二苓、二活、防风、灵仙、桑枝、甜酒。


因血虚,四物,用二芍,加黄芪、姜黄、羌活、桂枝、甘草。


因气虚,补中汤加姜黄、灵仙、桂枝、桑枝。


因气血虚,十全去苓、桂。加羌,防、附子、桂枝、桑枝。


(腋肿)


臂痛有六道经络,究其痛在何经,以行本经药行其气血,气血通则愈矣。以两手伸直,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其臂 之前廉痛者,属阳明经,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后廉痛者,属太阳经,以 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属少阳经,以柴胡行之。内廉痛者,属厥阴经,以柴胡、青皮行之。内廉痛者,属太阴经,以升麻、白芷、葱白行之。内后廉痛者,属少阴经,以细辛、独活行之,并用针灸法。臂为风寒湿所搏,或饮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致痛,或肿或不肿,除饮证外,其余并可五积散(见中寒),及乌药顺气散,(见中风。)或蠲痹汤(见痹)。


审知是湿,蠲痹汤每服加苍术末三匙,防己四分。挈重伤筋者,琥珀散、劫劳散、或和气饮(见肿胀),每服加白姜黄五分,以姜黄能入臂故也。(薄桂味淡,能横行手臂,引药至痛处,亦不可少。)痰饮,臂酸痛软麻,导痰汤(见痰)。加木香、白姜黄各五分,重者控涎丹(见痰)。


加去油木鳖子一两,桂枝五钱,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血虚不荣于筋者,蠲痹汤、四物汤(见血)各半帖煎服。气血凝滞者,舒筋汤。


腋属心包经、肝经,腋前属肺经,腋后属心经,腋下属肝经。经气热则腋肿,察其部位治之。


赤芍药 蓬莪术 京三棱 牡丹皮(去木) 刘寄奴(去梗) 玄胡索(炒,去皮) 乌药当归(去芦,酒浸) 熟地黄(酒浸) 官桂(不见火,各一两) 上前五味,用乌豆一升,生姜半斤切片,米醋四升同煮,豆烂为度,焙干,入后五味同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



人参 甘草 黄 当归 芍药 熟地黄 阿胶 紫菀(各等分) 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温服。又方有五味子。



片姜黄(二钱。如无则以嫩莪术代之) 赤芍药 当归 海桐皮(去粗皮) 白术(以上各一钱半)


羌活 甘草(炙,各一钱) 作一服,水一钟,姜三片,煎一钟,去滓,磨沉香汁少许,食前服。


五积散(见中寒。) 乌药顺气散(见中风。) 蠲痹汤(见痹。) 五痹汤(见痹。)


琥珀散(《济生》)


赤芍药 蓬莪术 京三棱 牡丹皮(去木) 刘寄奴(去梗) 玄胡索(炒,去皮) 乌药 当归(去芦,酒浸) 熟地黄(酒浸) 官桂(不见火,各一两)


上前五味,用乌豆一升,生姜半斤,切片,米醋四升,同煮豆烂为度,焙干,入后五味,同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服。


劫劳散(《和剂》)


人参 甘草 黄 当归 芍药 熟地黄 阿胶 紫菀(各等分)


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温服。又方有五味子。


和气饮(见水肿。) 导痰汤(见痰饮。)


《指迷》茯苓丸


治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得转移,此治痰之第一方也。


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风化朴硝(二钱五分)


上为末,姜汁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控涎丹(见行痹。) 四物汤(见鼻衄。)


舒经汤 治臂痛不能举。有人常苦左臂痛,或以为风为湿,诸药悉投,继以针灸,俱不得效,用此方而愈。盖是气血凝滞经络不行所致,非风非湿,腰以下食前服,腰以上食后服。


片姜黄(二钱,如无,则以嫩莪术代之) 赤芍药 当归 海桐皮(去粗皮) 白术(以上各一钱半)羌活 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去滓,磨沉香汁少许,食前服。


〔大〕夫妇人臂痛,筋脉挛急,不得屈伸,遇寒则剧,由肝虚为风寒邪气流于血脉,客于经络,搏于筋,筋不荣则干急而痛,其脉紧细,宜服柏子仁丸、舒筋汤。若臂痛不能举,或左或右,时复转移一臂,由中脘伏痰,脾气滞而不行,上与气相搏,四肢皆属于脾,脾气滞而气不下,上攻于臂故痛,其脉沉细,宜茯苓丸、控涎丹。


〔薛〕前证若肝血虚,用加味逍遥散。中气虚,用补中益气汤。血气俱虚,用八珍汤。风热血燥,用秦艽地黄汤。脾肾虚寒,用柏子仁丸。脾胃实热,用茯苓丸。水不能生木,用六味丸、逍遥散。怒动肝火,用小柴胡加川芎、当归。眩晕晡热,用四物、柴、栀、丹皮。晡热月经不调,用加味逍遥散。食少体倦,无寐盗汗,用加味归脾汤。先太宜人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屈伸,口干目赤,头眩痰壅,胸膈不利,小便赤短,夜间殊甚,遍身作痒如虫行,此属肝肾气虚而热也。用六味地黄丸料加山栀、柴胡而愈。


柏子仁丸 (《指迷》)


柏子仁 干地黄(各二两,自制) 茯苓 枳壳(去穣,麸炒) 覆盆子(炒) 北五味子(杵,炒)


附子(炮) 石斛(去根切,酒蒸炒) 鹿茸(酥炙) 酸枣仁(炒) 桂心 沉香 黄 (蜜水炙,各一两,一方云,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


舒筋汤 治臂痛。又名五痹汤,亦治腰下疾。


片子姜黄(四两) 甘草 羌活(各一两) 白术 海桐皮 当归 赤芍药(各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如腰以下疾,空心服;腰以上疾,食后服。


茯苓丸 治臂痛不能举手,或左或右,时复转移,由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升,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者是也。后人谓此臂痛,乃痰证也,用以治痰,无不效者。予尝以此药治人,随服随愈。世所谓痰药多矣,未有立效如茯苓丸速也。


茯苓(一两) 半夏(二两) 枳壳(半两,去穣麸炒) 风化朴硝(半两)


上为末,姜汁煮糊丸如梧子大。生姜汤下二十丸,食后服。


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俗医不晓,谓之走疰,便用药及针灸,皆无益。又疑是风毒结聚,欲为痈疽,乱以药贴,亦非也。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唾涎,手脚重,腿冷,脾气脉不通,误认为瘫痪,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此药,不过数服即愈。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真白芥子(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临卧淡姜汤下五七丸,如疾猛,再加至十丸。


白芥子散 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


真白芥子 木鳖子(各三两,麸炒) 没药(另研) 桂心 木香(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愚按∶前三方,脾气虚弱者,必佐以六君子汤。中气虚弱者,必佐以补中益气汤。气血虚者,必佐以八珍汤。脾气郁滞者,必佐以归脾汤。肝经怒气者,必佐以逍遥散。若专用前方治之,胃气益虚,病气益甚,不可不谨。


流气饮 治七情气滞,胸胁闷痞,咽喉不利,呕喘面浮,二便不调,或气攻肩背,胁肋作痛,或香港脚喘急,腹胀便闭,元气充实者,宜用此药。慎之。


紫苏叶 黄 (炒) 青皮(去白) 当归 半夏(姜制) 乌药 芍药(炒) 茯苓桔梗 防风(各五钱) 川芎 陈皮(各七钱五分) 枳实(麸炒) 木香(各二钱五分)


甘草(炙,一两二钱半) 大腹子(姜制,一两)


上每服半两,姜枣水煎服。


四物汤 治血滞中风,血虚手足不遂。如臂痛,加红花煎。


交加散加木瓜、牛膝,治冷痹肩臂作痛。即人参败毒和五积散。


乌药顺气散加羌活、木瓜,治外邪气滞,筋骨作痛,或痰气不利。(方见杂病中气。)


秦艽地黄汤 治肝胆经风热血燥,肩臂疼痛,或筋脉引急,或时牵痛。其内证发热,或寒热晡热,月经不调,或肢体酸痛等证。


秦艽 熟地黄(自制) 当归(各一钱) 川芎芍药 牡丹皮 白术 茯苓(各一钱五分) 钓藤钩(一钱) 柴胡 甘草(炙,各三分)


上水煎服。


臂痛有六道经络,究其痛在何经络之间,以行本经药行其气血,血气通则愈矣。以两手伸直,其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则其臂 之前廉痛者,属阳明经,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后廉痛者,属太阳经,以 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属少阳经,以柴胡行之;内廉痛者,属厥阴经,以柴胡、青皮行之;内前廉痛者,属太阴经,以升麻、白芷、葱白行之;内后廉痛者,属少阴经,以细辛、独活行之。并用针灸法,视其何经而取之。臂为风寒湿所搏,或饮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肿者,有不肿者。除饮证外,其余诸痛,并可五积散,及乌药顺气散,或蠲痹汤。


若坐卧为风湿所搏,或睡后手在被外为寒邪所袭,遂令臂痛。宜五积散及蠲痹汤、乌药顺气散。审知是湿,蠲痹汤每服加苍术三匙,防己四分,或用五痹汤。


曾有挈重伤筋,以致臂痛,宜琥珀散、劫劳散,或和气饮,每服加白姜黄半钱,以姜黄能入臂故也。


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疼,两手软痹,医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姜黄各半钱,如未效,轻者指迷茯苓丸,重者控涎丹。(控涎丹加去油木鳖子一两,桂五钱,治臂痛。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外有血虚不荣于筋而致臂痛,宜蠲痹汤、四物汤各半帖,和匀煎服。有气血凝滞经络不行而致臂痛,宜舒筋汤。治臂痛,半夏一钱,陈皮半钱,茯苓五分,苍术二钱,威灵仙五分,酒芩、白术、南星、香附各一钱,甘草少许。红花、神曲炒为末。姜黄四两,甘草、羌活各一两,白术二两。


茯苓丸,治臂痛如神。赤茯苓、防风、细辛、白术、泽泻、官桂各半两,栝蒌根、紫菀、附子、黄 、芍药、甘草炙各七钱半,生地黄、牛膝、(酒浸)山芋、独活、半夏、(酒浸)山茱萸各二钱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


【手气手肿痛】或掌指连臂膊痛,宜五痹汤、蠲痹汤。薄桂味淡,能横行手臂,令他药至痛处。


白姜黄能引至手臂尤妙。


臂痛须分经络。外廉中间属手少阳三焦,外上廉属手阳明大肠,外下廉属手太阳小肠,内臂细无力而痛,此肝肾气虚,风邪客于营卫,气血不得周养于四肢也。


脾病则两臂不举而痛,脾不布胃阳于臂,故痛而不举。阳升而健布也。


验案


一妇臂痛无定处,此脾虚不能统摄气血,失其转运,血凝气滞而痛也。用白术、薏苡仁、莲肉、神曲、人参、炙甘草、砂仁、白芍、陈皮,糊丸服。乃不治痛而治脾,不治标而治


一人素病梦遗,左腿环跳痛,脉浮大而涩,针之而愈。后两臂不举而痛,脉紧而有力。此湿热流于经络也。当先利其湿热,后以大补气血为主。用川芎、当归、白芍、牛膝、虎骨、苍术、黄柏,服时加酒一杯;湿热退,多服人参、炙甘草、黄 、麦冬、白术、归身、枣仁、杜仲、五味、肉桂、黄柏,煎服愈。


一女两臂痛而不举,脉数而虚,用黄 建中汤加秦艽、山栀。盖脾气虚而血不荣于臂也;脉数者,血虚则火起也。故用建中汤补血,秦艽、山栀清血中之火,所以愈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