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便血

《儿科萃精》:便血

《广瘟疫论》:便血

《临证指南医案》:便血

《盘珠集胎产症治》:便血

《评注产科心法》:便血

《奇效简便良方》:便血

《灸法秘传》:便血

《普济方·针灸》:便血

《评琴书屋医略》:便血

《寿世保元》:便血

《寿世保元》:便血

《吴鞠通医案》:便血

《续名医类案》:便血

《血证论》:便血

《也是山人医案》:便血

《叶天士医案精华》:便血

《医述》:便血

《医学集成》:便血

《医学入门》:便血

《医学心悟》:便血

《医学真传》:便血

《四圣心源》:便血

《医碥》:便血

《医宗金鉴》:便血

《友渔斋医话》:便血

《幼科心法要诀》:便血

《张氏医通》:便血

《张聿青医案》:便血

《证治汇补》:便血

《针灸聚英》:便血

《针灸资生经》:便血

小儿大便下血,皆因恣食肥甘,致生内热,伤阴络也。若血色黯而浊,肛门肿痛,先血后粪者为近血,名曰脏毒。若血鲜而清,腹中不痛,先粪后血者为远血,名曰肠风。故便血属脏毒者,肛门每多肿痛,初起古方主皂刺大黄汤消之(如皂刺、生大黄、各等分)。量儿年岁大小虚实,酌其多少。水酒煎服。大下血后,热盛微痛者,古法主槐花散和之(如炒槐花、侧柏叶、炒枳壳、川黄连、炒荆芥穗等味)。


脏毒加苍术、苦楝;肠风加秦艽、防风。湿盛不痛者,古法主平胃地榆汤和之(如炒苍术、陈皮、姜炒浓朴、甘草、地榆,引用生姜)。


便血日久,脉微气血弱者,古法主升阳和血汤和之(如炙黄 、酒炒当归、炒白芍、牡丹皮、陈皮、肉桂、秦艽、生地、熟地、生甘草、炙甘草、炒苍术、绿升麻等味)。


继以人参养荣汤补之(如人参、黄 、炒白术、茯苓、炒白芍、肉桂、熟地、酒洗当归、炒甘草、陈皮,引用姜、枣)。


〔真按〕小儿粪前见血,此血自大肠来也。方用正雅连五分,川黄柏一钱,小条芩一钱,生甘草五分,引用灯芯十茎。


粪后见血,此血从胃脘小肠来也。方用黑栀仁五分,大生地钱半,粉丹皮一钱,大归身五分,雅川连五分,太子参八分,生于术六分。


久不止者,本方加西党参钱半,升麻三分。


时疫便血,热邪深入也,先当辨其血色。鲜红者,清热为主,黄芩汤、三黄石膏汤、犀角地黄汤;血色紫黯成块下者,逐瘀为主,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须按腹、胁有痛处,用之为确。时疫便血,散晦夹涎水者,脾胃虚而脏腑伤也,归脾、补中、八珍可借用,并加乌梅。


时疫便血之后,多亡阴证,神昏耳聋,舌无苔而燥,身痛不可转侧之类皆是,生脉、六味加阿胶,峻补其阴,然多不救也。


郑 夏至后。湿热内蒸。肠风复来。议酸苦法。(湿热)


川连 黄芩 乌梅肉 生白芍 广皮 浓朴 荆芥炭 菊花炭 又驻车丸二钱


某 脉右数。形色苍黑。体质多热。复受长夏湿热内蒸。水谷气壅。血从便下。法以苦寒。佐以辛温。薄味经月。可冀病愈。


茅术 川连 黄芩 浓朴 地榆 槐米


程 年前痰饮哮喘。不得安卧。以辛温通阳劫饮而愈。知脾阳内弱。运动失职。水谷气蒸。饮邪由湿而成。湿属阴。久郁化热。热入络。血必自下。但体质仍属阳虚。凡肠红成方。每多苦寒。若脏连之类。于体未合。毋欲速也。


生于术 茯苓 泽泻 地榆炭 桑叶 丹皮俞阳虚。肠红洞泻。议劫胃水。(阳虚寒湿)理中换生茅术生浓朴附子炭炮姜。


程(十七) 脉沉粪后下血。少年淳朴得此。乃食物不和。肠络空隙所渗。与升降法。


茅术 浓朴 广皮 炮姜 炙草 升麻 柴胡 地榆


又 脉缓濡弱。阳气不足。过饮湿胜。大便溏滑。似乎不禁。便后血色红紫。兼有成块而下。论理是少阴肾脏失司固摄。而阳明胃脉。但开无合矣。从来治腑。以通为补。与治脏补法迥异。


先拟暖胃通阳一法。


生茅术 人参 茯苓 新会皮 浓朴 炮附子 炮姜炭 地榆炭


程(三一) 食入不化。饮酒浓味即泻。而肠血未已。盖阳微健运失职。酒食气蒸。湿聚阳郁。脾伤清阳日陷矣。议用东垣升阳法。(湿遏脾阳)


人参 茅术 广皮 炙草 生益智 防风 炒升麻


某 阳虚体质。食入不化。饮酒浓味即泻。而肠血未止。盖阳微健运失职。酒食气蒸湿聚。脾阳清阳日陷矣。当从谦甫先生法。(中虚湿下陷)


人参(二钱半) 干姜(二钱半煨) 附子(三钱) 茅术(五钱) 升麻(三钱) 白术(二钱半)浓朴(二钱半) 茯神(二钱半) 广皮(二钱半) 炙草(二钱半) 归身(一钱半) 白芍(一钱半)葛根(二钱半) 益智(一钱半) 地榆(三钱半) 神曲(一钱半)


上药各制。姜枣汤丸。


温 湿胜中虚。便红。


焦术 炒当归 炒白芍 炙草 防风根 煨葛根 干荷叶


刘(六一) 郁怒。肠红复来。木火乘腑络。腹中微痛。议与和阴。(郁怒木火犯土)


冬桑叶 丹皮 生白芍 黑山栀 广皮 干荷叶边 生谷芽


张 二年前冲气入脘。有形痛呕。粪前后有血。此属厥阳扰络。风动内烁。头巅皆眩痛。每日用龙荟丸。


叶 嗔怒动肝。络血乃下。按之痛减为虚。夫肝木上升。必犯胃口。遂胀欲呕。清阳下陷。门户失藏。致里急便血。参术炮姜。辛甘温暖。乃太阴脾药。焉能和及肝胃。丹溪云。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自觉冷者。非真冷也。驻车丸二钱。


程(四六) 少阳络病。必犯太阴。脾阳衰微。中焦痞结。色痿如瘁。便后有血。论脾乃柔脏。非刚不能苏阳。然郁勃致病。温燥难投。议补土泄木方法。


人参 当归 枳实汁 炒半夏 桑叶 丹皮参归。养脾之营。枳半通阳明之滞。桑丹泄少阳之郁。


某 凡有痔疾。最多下血。今因嗔怒。先腹满。随泻血。向来粪前。近日便后。是风木郁于土中。气滞为膨。气走为泻。议理中阳。泄木佐之。(木郁土中)


人参 附子 炮姜 茅术 浓朴 地榆 升麻(醋炒) 柴胡(醋炒)


某 便红脉数。(大肠血热)


生地(三钱) 银花(三钱) 黄芩(一钱) 白芍(一钱半) 槐花(一钱)


程(二三) 脉数。能食肠红。阴自下泄。肠腑热炽所致。非温补之症。


细生地 丹参 黄柏 黑 豆皮 地榆炭 柿饼灰 槐花 金石斛


某(三七) 内热。肠红发痔。当清阴分之热。


生地 炒丹皮 酒炒黄芩 炒黑槐花 柿饼灰 元参 银花 黑山栀


汪 嗽血已止。粪中见红。中焦之热下移。肠胃属腑。止血亦属易事。花甲以外年岁。热移入下。


到底下元衰矣。


细生地 川石斛 柿饼灰 天冬


赵(三六) 劳倦。便后血。


炒黑樗根皮(一两) 炒黑地榆(三钱) 炒黑丹皮(一钱) 五加皮(三钱) 炒焦银花(一钱半)苍术(一钱) 茯苓(二钱) 炒泽泻(一钱)


钱(十八) 阴虚内热。肠红不止。


炒黑樗根皮(一两) 炒生地(三钱) 炒银花(一钱半) 炒黑地榆(二钱) 归身(一钱半)生白芍(一钱半) 炒丹皮(一钱) 茯苓(一钱半)


蔡(三八) 脉濡小。食少气衰。春季便血。大便时结时溏。思春夏阳升。阴弱少摄。东垣益气之属升阳。


恐阴液更损。议以甘酸固涩。阖阳明为法。(阳明不阖)


人参 炒粳米 禹粮石 赤石脂 木瓜 炒乌梅


某 能食。肠血。脉细色痿。肛痔下坠。议酸苦熄风坚阴。


萸肉炭 五味炭 黄柏炭 地榆炭 禹粮石 赤石脂


吴(二八) 中满过于消克。便血。食入易滞。是脾胃病。血统于脾。脾健自能统摄。归脾汤嫌其守。疏腑养脏相宜。(脾胃气滞)


九蒸白术 南山楂 茯苓 广皮 谷芽 麦芽 姜枣汤法


某(二三) 便血如注。面黄。脉小。已经三载。当益胃法。(脾胃阳虚)


人参(一钱) 焦术(三钱) 茯苓(三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 炮姜(五分)


李(三十) 上年夏季。络伤下血。是操持损营。治在心脾。(心脾营损) 归脾饴糖丸。


朱 入暮腹痛鸣响。睾丸久已偏坠。春正下血经月。颜色鲜明。此痛决非伤瘀积聚。乃营损寒乘。木来侮土。致十四载之缠绵。调营培土。以甘泄木。散郁宜辛。节口戒欲。百天可效。


人参 炒当归 炒白芍 肉桂 炮姜 茯苓 炙草 南枣


又 细推病情。不但营气不振。而清阳亦伤。洞泄不已。而辛润宜减。甘温宜加。从桂枝加桂汤立法。


人参 桂枝 茯苓 生白芍 炙草 肉桂 煨姜 南枣


又 仍议理营。


人参 于术 茯苓 炮姜 桂心 白芍 真武丸(二钱)


某(十八) 便后下血。此远血也。(脾不统血)


焦术(一钱半) 炒白芍(一钱半) 炮姜(一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炒荷叶边(二钱)


方 脉小左数。便实下血。乃肝络热腾。血不自宁。医投参 归桂甘辛温暖。昧于相火寄藏肝胆。火焰风翔。上蒙清空。鼻塞头晕。呛咳不已。一误再误。遗患中厥。夫下虚则上实。阴伤阳浮冒。乃一定至理。(血去阴伤虚阳上冒)


连翘心 竹叶心 鲜生地 元参 丹皮 川斛


又 下血阴伤走泄。虚阳上升。头目清窍。参 术桂辛甘助上。致鼻塞耳聋。用清上五六日。右脉已小。左仍细数。乃阴亏本象。下愈虚则上愈实。议以滋水制火之方。


生地 元参 天冬 川斛 茯神 炒牛膝


又 脉左数。耳聋胁痛。木失水涵养。以致上泛用补阴丸。


补阴丸五钱 又虎潜丸羊肉胶丸。


某 肠红粘滞。四年不痊。阴气致伤。肛坠刺痛。大便不爽。药难骤功。当以润剂通腑。(阴虚血涩)


生地 豆皮 楂肉 麻仁 冬葵子 归须


姚 劳伤下血。络脉空乏为痛。营卫不主循序流行。而为偏寒偏热。诊脉右空大。左小促。通补阳明。使开合有序。(劳伤营卫) 归 建中汤。


唐(四七) 内经以阴络伤。则血内溢。盖烧酒气雄。扰动脏络聚血之所。虽得小愈。而神采爪甲不荣。


犹是血脱之色。肛坠便甚。治在脾肾。以脾为摄血之司。肾主摄纳之柄故也。(脾肾虚)


晚归脾去木香 早六味去丹泽加五味芡实莲肉阿胶丸。


沈(五五) 酒湿污血。皆脾肾柔腻主病。当与刚药。黑地黄丸。


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不可不知。谦甫治此症。立法以平胃散作主。加桂附干姜归芍。重加炒地榆以收下湿。用之神效。即此意也。


吴(四二) 腹痛下血。食荸荠豆浆而愈。乃泄肺导湿之药。既愈以来。复有筋骨痿 寒热。夜卧口干。乃湿去气泄。阳明脉乏。不主用事。营卫失度。津液不升之象。天真丸主之。去人参。


支(五六) 痔血久下。肌肉痿黄。乃血脱气馁。渐加喘促浮肿。再延腹胀。便不可为。此症脏阴有寒。腑阳有热。详于金匮谷疸篇中。极难调治。


人参 焦术 茯苓 炒菟丝子 广皮 生益智 木瓜


杨(四八) 中年形劳气馁。阴中之阳不足。且便血已多。以温养固下。男子有年。下先虚也。(肾阳虚)


人参 茯苓 归身 淡苁蓉 补骨脂 巴戟 炒远志生精羊肉熬膏丸。服五钱。


田(三八) 久矣晨泄腹痛。近日有红积。此属肾虚。


补骨脂 大茴香 五味 茯苓 生菟丝


陈(三七) 脉左虚涩。右缓大。尾闾痛连脊骨。便后有血。自觉惶惶欲晕。兼之纳谷最少。明是中下交损。八脉全亏。早进青囊斑龙丸。峻补玉堂关元。暮服归脾膏。涵养营阴。守之经年。形体自固。


鹿茸(生切薄另研) 鹿角霜(另研) 鹿角胶(盐汤化) 柏子仁(去油烘干) 熟地(九蒸) 韭子(盐水浸炒) 菟丝子(另磨) 赤白茯苓(蒸) 补骨脂(胡桃肉捣烂蒸一日揩净炒香)


上溶膏炼蜜为丸。每服五钱。淡盐汤送。


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肾脉之血。骨脂独入命门。以收散越阳气。柏子凉心以益肾。熟地味浓以填肾。韭子菟丝就少阴以升气固精。重用茯苓淡渗。本草以阳明本药。能引诸药。入于至阴之界耳。不用萸味之酸。以酸能柔阴。且不能入脉耳。


胡(十八) 上下失血。先泻血。后便泻。逾月。阴伤液耗。胃纳颇安。且无操家之劳。安养闲坐百日。所谓静则阴充。(肾阴虚)


熟地 萸肉 茯神 山药 五味 龙骨


汪 肾虚。当春阳升动咳嗽。嗽止声音未震。粪有血。阴难充复。不肯上承。用阴药固摄。


熟地 白芍 茯神 黑 豆皮 炒焦乌梅肉


陈(三十) 肾阴虚络中热。肝风动。肠红三载不已。左胁及腹不爽。少阳亦逆。多以补中调摄。故未见奏功。姑用疏补。为益脏通腑。


熟地炭 炒当归 炒楂肉 炒地榆 炒丹皮 冬桑叶


又 益阴泄阳。四剂血止。但腰酸脘中痹。咽燥喜凉饮。肛热若火烙。阳不和平。仍是阴精失涵。


用虎潜法。


熟地炭 白芍 当归 地榆炭 龟胶 知母 黄柏 猪脊髓丸


某 沫血鲜红凝块紫黑。阴络伤损。治在下焦。况少腹疝瘕。肝肾见症。前此精浊日久。亦令阴伤于下。


人参 茯神 熟地炭 炒黑杞子 五味 炒地榆 生杜仲


又 左脉小数坚。肛坠胀。


人参 茯神 湖莲肉 芡实 熟地炭 五味


陈(氏) 脉小。泻血有二十年。


经云。阴络伤。血内溢。自病起十六载。不得孕育。述心中痛坠。血下不论粪前粪后。问脊椎腰尻酸楚。而经水仍至。跗膝常冷。而骨髓热灼。由阴液损伤。伤及阳不固密。阅频年服药。归 杂入凉肝。焉是遵古治病。议从奇经升固一法。(奇脉伤)


鹿茸 鹿角霜 枸杞子 归身 紫石英 沙苑 生杜仲 炒大茴 补骨脂 禹余粮石 蒸饼浆丸。


张(三九) 劳力见血。胸背胁肋诸脉络牵掣不和。治在营络。(劳力伤络)


人参 归身 白芍 茯苓 炙草 肉桂


计(五三) 瘀血必结在络。络反肠胃而后乃下。此一定之理。平昔劳形奔弛。寒暄饥饱致伤。苟能安逸身心。瘀不复聚。不然年余再瘀。不治。(血瘀在络)


旋复花 新绛 青葱 桃仁 当归须 柏子仁


宋(氏) 当年肠红。继衄血喉痛。已见阳气乘络。络为气乘。渐若怀孕者。然气攻则动如梭。与胎动迥异。倘加劳怒。必有污浊暴下。推理当如是观。


柏子仁 泽兰 卷柏 黑大豆皮 茯苓 大腹皮


便血一症。古有肠风脏毒脉痔之分。其见不外乎风淫肠胃。湿热伤脾二义。不若内经谓阴络受伤。及结阴之旨为精切。仲景之先便后血。先血后便之文。尤简括也。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结阴是阴不随阳之征。以先后分别其血之远近。就远近可决其脏腑之性情。庶不致气失统摄。血无所归。如漏卮不已耳。肺病致燥涩。宜润宜降。如桑麻丸。及天冬地黄银花柿饼之类是也。心病则火燃血沸。宜清宜化。如竹叶地黄汤及补心丹之类是也。脾病必湿滑。宜燥宜升。如茅术理中汤。及东垣益气汤之类是也。肝病有风阳痛迫。宜柔宜泄。如驻车丸。及甘酸和缓之剂是也。肾病见形消腰折。宜补宜填。如虎潜丸及理阴煎之类是也。至胆经为枢机。逆则木火煽营。有桑叶山栀柏子丹皮之清养。大肠为燥腑。每多湿热风淫。如辛凉苦燥之治。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乡。脏病腑病。无不兼之。宜补宜和。应寒应热。难以拘执而言。若努力损伤者。通补为主。膏粱蕴积者。清疏为宜。痔疮则滋燥兼投。中毒须知寒热。余如黑地黄丸。以治脾湿肾燥。天真丸。以大补真气真精。平胃地榆之升降脾胃。归脾之守补心脾。斑龙以温煦奇督。建中之复生阳。枳术之疏补中土。禹粮赤脂以堵截阳明。用五仁汤复从前之肠液养营法善病后之元虚。此皆先生祖古方而运以匠心。为后学之津梁也。(邵新甫)


徐评 以上诸案。肠红痔血。俱不能分别。人参姜桂一概乱投。此老与此症竟茫然无知。误人不少。案中不但痔血一症。混入肠红。即知其为痔血矣。而痔血之方又不中病。盖另有治法。不得与肠红方等也。便血肠中必有受之处。褚氏所谓肠有窍便血杀人是也。当知填窍之法。今惟知用人参姜附及五味等燥热收敛之药。助其肠中之火。而于脱血之后。更劫其阴。苟非纯虚。是益其疾矣。


心气虚,则小肠不能制而血流;脾气弱,则大肠无移荫而血下。故二便出血,当实之心脾二经。


血气虚而热乘之,故血随小便而出,血热则流,故渗入胞内,用发炭、滑石末、地黄汁调下。


面黄胁胀少食,此肝木乘脾土也。加味逍遥散。(补二十一)


惊悸不寐,加味归脾汤。(补三)


大便下血,缘六淫七情,致伤元气。阳络外伤而然也。


肠胃虚弱,六君子汤加升麻、柴胡,若虚寒,去升柴加肉果;如怒动肝火,加当归、白芍,去升麻。


膏粱积热,四物汤加丹皮、山楂。(补七)


大肠风热,四物汤加荆芥、防风。(同上)


大肠血热,四物汤加丹皮、槐米。(同上)


孕妇大便见血,亦是血热妄行。大凡血症,上行为逆,下行为顺,宜服生地四物汤加麦冬、槐米、赤芍、甘草主之。如系脏毒,加金银花必自愈。


此方异人传授


带皮荸荠生熟各七个,每用生熟各一个同吃,重者数服愈。(大小便又方 鲜枸杞根,煎浓汁,每一盏加黄酒少许,食前温服。或苎麻根煎汤服。


又柏叶炒成炭,研末,每日米汤调服二钱,十服愈。或黑豆一升,炒焦研末,热黄酒淋之,去豆饮酒。


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脏毒者灸肾俞,肠风者灸会阳。


肾俞(见痹症。)


会阳(尾尻骨两旁,各开二寸,尻骨节上两旁,各开寸半亦可。)


治便血(资生经)。穴复溜 太冲 会阳治泄利脓血。穴下廉 幽门 太白治吐泄脓血。穴太白治大便脓血出。穴小肠俞治大便下血。穴下治大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痛。穴腹哀治大小便血不止。穴劳宫治下血不止。量脐心与脊骨平。于脊骨上灸七壮即止。如再发。即再灸七壮。永除根本目睹数人有效。王氏云。尝用灸人肠风。皆除根本。神效无比。然亦须按其骨突处酸痛。方灸之。不疼。则不灸也。但便血本因于肠风。肠风本肠痔。不可分而为三。分而为三。治之非也。


治大便下血(出危氏方)。灸第三十椎。随年壮。


治大便下血(出危氏方)。平立。以绳子比脐平。却向后脊骨当中。灸七壮。或年深于脊骨两傍各一寸。灸七壮。余谓寸半则是肾 。自佳。


此症有风淫肠胃,有湿热伤脾。始则脏腑受伤,久则阴络亦损,治原不一(肯堂《医镜》芊录《尊生》引述颇详,当参考之),兹即大肠受热者订一方,俟因症加减。


大生地六钱  黄柏炭七分  槐花一钱半赤小豆四钱  地榆炭七分  银花一钱半


加木贼一钱,乌梅二个同煎(梅或煅炭用)。


热甚再加黄芩、莲叶,或桑叶、丹皮如服二三贴,血仍见,必须用黑芝麻(洗净打破)、生首乌各四钱,加入同煎(去木贼、梅)。因湿加防风、白术(去生地)。因风加荆芥、当归、防风(去银、槐花)。若血下色淡者,另用四物汤加龟版、生首乌、制首乌,煎服。便合。倘便血流连止而复发,用生首乌末,米糊丸,每服三四钱,甚效(用京柿黑豆煎汤送下更佳)。《金匮》分别粪前下血为近血,用赤小豆散;粪后下血为远血,用黄土汤,果于脉症有相合,则于古法自堪师。余尝治戴姻兄便血,或粪前或粪后无定,用生首乌、制首乌、大生地各四钱,白术、防风、木瓜、白芍各一钱,当归、陈皮各七分一帖血减,三帖全愈,凡便血京柿、黑豆、绿豆、赤小豆、黑芝麻、莲米可常服(或糖作羹,或选入同猪精肉柴鱼,或猪大肠煎汤,俱佳)。


一论下血者。大便出血也。乃脏腑蕴积湿热之毒而成。或因气郁。酒色过度。及多食炙爆热毒之物。或风邪之冒。或七情六淫所伤。使气血逆乱。荣卫失度。皆能令人下血。此方治大便下血。不问粪前粪后。并肠风下血皆治。


解毒四物汤


当归(酒洗五分) 川芎(五分) 白芍(炒六分) 生地黄(一钱) 黄连(炒一钱)黄芩(炒八分) 黄柏(炒七分) 栀子(炒黑七分) 地榆(八分) 槐花(炒五分) 阿胶(炒六分) 侧柏叶(六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腹胀。加陈皮六分。气虚。加人参三分。白术三分。木香三分。肠风下血。加荆芥五分。气下陷。加升麻五分。心血不足。加茯苓六分。虚寒。加炒黑干姜五分。


一方。去阿胶。加苦参七分。


一论大便下血。去多心虚。四肢无力。面色痿黄。宜


滋阴脏连丸


怀生地黄 怀熟地黄(各用四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二两)川黄连(酒炒) 泽泻(三两) 山药(四两) 槐花(拌蒸) 大黄(酒蒸九次极黑各用三两)


上为细末。装入雄猪大肠头内。两头扎住。糯米三升。水浸透米。去水。将药肠藏糯米甑内。蒸一炷香时为度。捣药肠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盐汤下。


一虚人大便下血。用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加炒阿胶、酒炒椿根皮、地榆、槐花。


一下血。服脏连丸等药。其血愈多。形体消瘦。发热少食。里急后重。此脾气下陷。以补中益气汤。加炒黑干姜。立止。


一论肠风下血者。必在粪前。是名近血。色清而鲜。其脉又浮。宜人参败毒散。(方见感冒)根据本方加黄连。


柏叶汤 治肠风下血。


侧柏叶 当归 生地黄 黄连 枳壳(麸炒) 槐花 地榆 荆芥 川芎(各等分)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乌梅一个。生姜切片。水煎。空心服。


槐角丸 治肠风下血。不问粪前粪后。远年近日。皆效。


槐角子(一两) 枳壳(麸炒) 黄芩(酒炒) 地榆 荆芥 黄连 侧柏叶(酒浸各五钱)黄柏(酒浸) 防风 归尾(酒洗各四钱)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汤送下。忌生冷烧酒蒜毒等物。戒房事。


一论脏毒下血。必在粪后。是名远血。宜


八宝汤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连翘 槐花(各一钱五分) 细辛 甘草(各四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一论大便下血。大肠痛不可忍。肛门肿起。此下焦热毒盛也。宜


加味解毒汤


大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赤芍 连翘 枳壳(麸炒) 防风 甘草


上锉。水煎。空心服。


一治肠胃闭闷。下血。积热脏毒。


黄连(四两炒) 枳壳(去穣炒四两)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茶下。


一论肠风脏毒便血。痔痛下血。宜


槐黄丸


槐花(四两) 黄连(酒炒四两)


上为细末。入猪大肠内。两头扎住。入韭菜二斤。水同煮烂。去菜。用药肠捣烂。为丸如栀子大。如湿加些面。每服八十丸。空心米汤送下。


一论大便下血。久不止者。此脏腑虚寒故也。面色痿黄。身体瘦弱。宜


断红丸


鹿茸(去毛醋煮) 大附子(炮去皮脐) 当归(酒洗) 续断(酒浸) 黄 (炒) 阿胶(蛤粉炒) 侧柏叶(炒各一两) 白矾(枯五钱)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汤下。


丹溪云。下血久不愈者。后用温剂。先用四物汤加炮姜、附子、升麻。后服断红丸收效一论肠风下血。热者其血鲜。寒者其血青黑或成块。


一儒者素勤苦。因饮食失节。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半载之后。非便血则盗汗。非恶寒则发热。血汗二药。用之无效。六脉浮大。心脾则涩。此思伤心脾。不能摄血归源。然而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盗汗。由火之升降微甚。恶寒发热。气血俱虚也。在午前。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肺脾之源。举下陷之气。午后。用归脾加麦冬、五味。以补心脾之血。收耗散之液。不两月。诸症悉愈。


一人素善饮酒。不时便血。或在粪前。或在粪后。食少体倦。面色痿黄。此脾气虚而不能统血。以益气汤加茱萸、黄连。


一男子便血。精滑发热。一男子便血发热。一男子发热遗精。或小便不禁。俱是脾肾亏损。用六味地黄丸、益气汤。以滋化源。并皆全愈。


一论下血。服犀角地黄汤等药。其血愈多。形体消瘦。发热少食。里急后重。此脾气下陷。以益气汤加炮姜。立收效。


一治大便下血。用石莲肉四两。去壳捶碎。入公猪肚内。水煮烂。去莲肉。将肚并汤食之立止。


一治大便下血秘方。


观音救苦方 马伏所传。


木香(四两) 黄连(二两)


上将黄连切片煎汁。浸木香。慢火焙干。为末。乌梅肉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滚汤送下。


一患肠风下血者。何也。人肠皆有脂裹之。浓则肠胃以安。肠中本无血。血缘有风或有热以消其脂。肠遂薄。渗入身中血。初患时。必服凉药而愈。服之过者。则肠寒而脂愈不生。其血必再作。凡热者。其血鲜。冷者。其血青黑察其冷热用药可也。冷者。用断红丸。热者。


用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加苦参、槐角、地榆、侧柏叶。


一肠胃流热。则粪门暴肿。用蜗牛细研。涂之则消。


一治脏毒下血。用黄连解毒汤合四物汤。和调为末。滴水为丸。每服八九十丸。空心。


陈米饮下。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归脾汤(方见健忘) 六味丸(方见补益)


一论便血者。热传心肺也。凡初生婴儿。七日之内。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气热甚之所致也。因母食酒曲炙爆热毒等物。流入心肺。儿在胎内受之。热毒亦传于心肺。且女子热入于心。故小便有血。男子热入肺。故大便有血。治法。用生地黄取自然汁。入蜜少许。和匀温服。男女皆效。


一方用生蒲黄、油发烧灰。各一钱为末。生地黄汁。或米饮、乳汁调服。


毛 十二岁 癸亥十二月初二日 粪后便红,责之小肠寒湿,不与粪前为大肠热湿同科,举世业医者,不知有此,无怪乎十数年不愈也,用古法黄土汤。


灶中黄土(二两) 生地黄(三钱) 制苍术(三钱) 熟附子(三钱) 阿胶(三钱) 黄芩(二钱,炒) 炙甘草(三钱)


加酒炒白芍 全归(钱半)


水八碗,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初七日 小儿脉当数而反缓,粪后便血,前用黄土汤,业已见效,仍照前法加刚药,即于前方内去白芍、全当归,加∶


附子(一钱) 苍术(二钱)



孙 男 三十八岁 戊寅七月初一日 湖州孝廉其人,素有便红之症,自十八岁起至今不绝,现面色萎黄,失血太多,急宜用古法,有病则病受,虽暑月无碍也。


方法分两同前,服一帖即止,次日停后服,半月复发,再服一帖痊愈。



福 二十九岁 初因恣饮冰振黄酒,冰浸水果,又受外风,致成风水。头面与身,肿大难状,肿起自头,先与越婢汤发其汗,头面肿消,继与利小便,下截三消胀减,后与调理脾胃,自上年十月间服药,至次年三月方止,共计汤一百四十三帖,其病始安,嘱其戒酒肉生冷。不意夏月暑热甚时,仍恣吃冰冷水果,自八月后粪后大下狂血,每次有升数之多。余用黄土汤去柔药,加刚药,每剂黄土用一斤,附子用六钱,或止复来。伊芳本人见其血之不止也,加附子至八钱,或一两,他药接是,服至九十余帖,始大愈。



胡 三十岁 乙酉年九月十七日 本系酒客,湿中生热,久而发黄,颜色暗滞,六脉俱弦,其来也渐,此非阳黄,况粪后见红,非又为小肠寒湿乎。


灶中黄土(八两,代水先煎) 熟附子(三钱) 茵陈(五钱) 苍术炭(三钱) 黄柏(三钱,炒)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云茯苓(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五帖全愈。



陈 三十五岁 乙酉四月二十一日 粪后便红,寒湿为病,误补误凉,胃口伤残,气从溺管而出,若女子阴吹之属瘕气者然。左胁肝部,卧不着席,得油腻则寒战发杂无伦,几于无处下手。议治病必求其本,仍从寒湿论治,令能安食再商。与黄土汤中去柔药,加刚药。


川椒炭(三钱) 广陈皮(三钱) 生姜(二钱) 灶中黄土(四两) 云茯苓(五钱) 生茅术(三钱) 香附(三钱) 熟附子(三钱) 益智仁(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服三帖。


五月初二日,又服二帖。


初三日 心悸短气,加小枳实四钱,干姜二钱,已服四帖。


十一日 去川椒三钱,已服三帖。


二十一日 诸症皆效,大势未退,左脉紧甚,加熟附子一钱,降香末三钱,干姜一钱,已服三帖。


二十七日 诸症向安,惟粪后便血又发,与黄土汤法,粪后便血,乃小肠寒湿,不与粪前为大肠热湿同科。


灶中黄土(八两) 广皮炭(三钱) 熟附子(四钱) 益智仁(二钱) 黄芩炭(四钱) 云茯苓(五钱) 苍术(四钱,炒)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血不来为度。


七月十四日 面色青黄滞暗,六脉弦细无阳,胃口不振,暂与和胃,其黄土汤,俟便红发时再服。


姜半夏(六钱) 云苓块(五钱) 广陈皮(三钱) 生苡仁(五钱) 益智仁(三钱) 川椒炭(一钱) 白蔻仁(一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七日 加桂枝(五钱)。


十一月十五日 肝郁挟痰饮,寒湿为病,前与黄土汤,治粪后便血之寒湿,兹便红已止,继与通补胃阳,现下饮食大进,诸症渐安,惟六脉细弦,右手有胃气,左手弦紧,痰多畏寒,胁下仍有伏饮,与通补胃阳,兼逐痰饮。


桂枝(六钱) 小枳实(三钱) 川椒炭(三钱) 旋复花(三钱) 香附(四钱) 广皮(五钱)炒白芍(三钱) 干姜(三钱) 云苓(五钱) 姜半夏(八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二月初十日 脉弦紧痰多畏寒,冲气上动,与桂枝茯苓甘草汤,合桂枝加桂汤法。


桂枝(一两) 茯苓块(二两,连皮) 炙甘草(五钱) 全当归(三钱) 川芎(二钱) 桂(五钱,去粗皮)


服一帖,冲气已止,当服药后,吐顽痰二口。


十一日 冲气已止,六脉紧退,而弦未除,可将初十日方,再服半帖,以后再服二十九日改定方,以不畏寒为度。


十三日 服十一月十五日疏肝药二帖。


十四初 背畏寒,脉仍弦紧,再服十二月初十日桂枝加桂汤二帖,以峻补冲阳,服药后吐顽痰二口。


十七日 脉仍弦紧,背犹畏寒,阳未全复,照原方再服二帖,分四日服。


十九日 前之畏寒,至今虽减,而未痊愈,脉之弦紧,亦未冲和,冲气微有上动之象,可取初十日桂枝加桂汤法,再服二帖,分四日,立春以后故也。


丙戌正月初五日 六脉俱弦,左脉更紧,粪后便红,小肠寒湿,黄土汤为主方,议黄土汤去柔药,加淡渗通阳,虽自觉胸中热,背心如热水浇,所云热非热也,况又恶寒乎。


灶中黄土(八两) 生苡米(五钱) 云苓块(六钱) 熟附子(四钱) 苍术炭(四钱) 桂枝(五钱) 黄芩炭(四钱) 广皮炭(四钱)


煮四碗,分四次服,血多则多服,万一血来甚涌,附子加至八钱,以血止为度,再发再服,切勿听浅学人妄转一方也。


丸方


阳虚脉弦,素有寒湿痰饮,与蠲饮丸方,通阳渗湿而补脾阳。


桂枝(八两) 苍术炭(四两) 生苡仁(八两) 云苓块(八两) 干姜炭(四两) 炙甘草(三两) 益智仁(四两) 半夏(八两) 广皮(六两)


神曲糊丸,小梧子大,每服三钱,日三服,忌生冷猪肉介属。


初十日 粪后便红虽止,寒湿未尽,脉之紧者亦减,当退刚药,背恶寒未罢,行湿之中,兼与调和营卫。


苍术炭(三钱) 黄芩炭(钱半) 灶中黄土(一两) 焦白芍(四钱) 生苡仁(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背不恶寒为度,戒生冷介属猪肉。


高存之幼郎,病内伤,大小便俱红。诸医竞用红花、桃仁,病愈甚。仲淳曰∶桃仁之类,疏其瘀也。血且行,奈何又重伤之?伤则补之而已,以生地四钱,续断及杜仲、牛膝等饮之稍平,而腹痛不已。仲淳曰∶是在《内经》强者气行则愈,弱者着而成病。加人参二钱,一剂而愈。(《广笔记》。)


汤某治郑都丞子,患七年摇头,三年下血,已服百余方,前后所服,治摇头者,无非风药,止血者,或在肠风,俱不效。视之,亦不明其标本。退而思之,乃肝血盛,外有风热乘之。(谓肝病则得之矣,谓血病盛而风热外乘,则未必然耳。)肝属木,盛而脾土为木所克,脾与肺是子母,俱为肝所胜,而血遂溃于大便,故便血不止,遂处一方,但损肝祛风而益脾。初亦一时之见,只数服而愈。十余日后,血止而下白脓,遂安。用犀角屑、甘草各一钱,栝蒌半两,蛇蜕炙一钱,防风五钱,钩藤一钱,麻黄去节一钱,炙 半两,羌活、白芍各半两,为末,枣肉丸,食后薄荷汤下。只二服已效,头摇即止,便血随愈。次开服胃风汤,数日顿除。沈舍人子服之亦效。


蒋仲芳治周忠介公孙女,年七八岁,大便下血不止。有用黄连、犀角者,有用人参、阿胶者,俱不效。诊得气口沉紧,服末子三进而血止。问故,曰∶人但知脾虚不能摄血,不知饮食伤脾,亦不摄血。今用消导之剂,食去则脾气复,而血自摄,焉得不愈?其末子,即沉香末也。


大肠者.传导之官.化物出焉.谓大肠下脾胃之化物.为中宫作传导之官.故呼为地道.乃宫中之出路也.其经与肺相表里.肺为清金.大肠即为燥金.在五行本属一家.故诊脉者.可于肺部诊大肠焉.大肠之所以能传送者.全赖于气.气者.肺之所主.不独大肠赖肺气之传送.即小便亦赖肺气以化行.此乃肺金制节之能事.而大肠之气化金道又与之合.故治病者多治肺也.大肠位居下部.又系肾之所司.内经云.肾开窍于二阴.又曰.肾为胃关.故必肾阴充足.则大肠腴润.厥阴肝脉.又绕后阴.肠与胞室.又并域而居.故肝经与肠亦相干涉.是以大肠之病.有由中气虚陷.湿热下注者.有由肺经遗热.传于大肠者.有由肾经阴虚.不能润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漏入肠者.乃大肠与各脏相连之义也.但病所由来.则自各脏而生.至病已在肠.则不能复还各脏.必先治肠以去其标.后治各脏以清其源.故病愈而永不发矣.


一先血后便为近血.谓其血即聚于大肠.去肛门近.故曰近血.此有两等证治.一为脏毒下血.一为肠风下血.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仲景用赤豆当归散主之.取赤豆芽以疏郁.取当归以和血.赤豆性能利湿.发芽赤色.则入血分.以为排解之用.当归润滑养血.以滋大肠.则不秘结.仲景略示其端.以为治脏毒者.必须利湿热.和血脉也.非谓此二药外.别无治脏毒之法.吾即此药引而伸之.若大肿大痛.大便不通者.宜解毒汤.取防风枳壳等疏理其气.即赤豆芽义也.取大黄赤芍等滑利其血.即仲景用当归之义也.若大便不结.肿痛不甚者.不须重剂.用四物汤.加地榆荆芥槐角丹皮黄芩土茯苓地肤子苡仁槟榔治之.四物汤.即仲景用当归养血之义.所加诸药.即仲景用赤豆芽.以疏利湿热.而解血郁也.仲景但用养血疏郁.今恐湿热难解.故兼用清药.欲止血者.兼服锻石散.亦可.


脏毒久不愈者.必治肝胃.血者肝所司.肠者胃之关.胃若不输.湿热于肠.从何而结为脏毒哉.肝之血分如无风火.则亦不迫结肛门矣.治胃宜清胃散.加银花土茯苓防己黄柏苡仁车前子.升清降浊.使阳明之湿热.不再下注.则脏毒自愈.治肝者宜龙胆泻肝汤.逍遥散.


又有肺经遗热.传于大肠.而久不愈者.必见寸脉浮数洪涩.口渴溺黄.咳逆等病.方用人参清肺汤.取乌梅粟壳酸涩之品.以收敛肺气.而余药安肺.肺自不遗热与肠矣.若去此二味.而用薄荷桔梗以代之.则又义取解散.在人变化耳.


肠风者.肛门不肿痛.而但下血耳.脏毒下血多浊.肠风下血多清.仲景书无肠风之名.然伤寒论云.太阳病.以火攻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太阳病下之.脉浮滑者.必下血.两条皆谓太阳.外邪内陷而下血.又云阳明病.下血谵语者.为热入血室.厥阴篇云.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此即今所谓肠风下血之义.夫肠居下部.风从何而袭之哉.所以有风者.外则太阳风邪.传入阳明.协热而下血.内则厥阴肝木.虚热生风.风气煽动而血下.风为阳邪.久则变火.治火即是治风.凡治肠风下血.总以清火养血为主.火清血宁.而风自熄矣.寿世保元.用槐角丸统治之.而未明言其义.吾谓此方.荆防.治太阳阳明传入之风.乌梅川芎.治肝木内动之风.余药宁血清火.以成厥功.宜其得效.然而外风协热.宜得仲景葛根黄连黄芩汤之意.使内陷之邪.上升外达.不致下迫.斯止矣.治病之法.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吐衄所以必降气.下血所以必升举也.升举.非第补中益气之谓.开提疏发.皆是升举.葛根黄连黄芩汤.加荆芥当归柴胡白芍槐花地榆桔梗治之.若肝经风热内煽.而下血者.必见胁腹胀满.口苦多怒.或兼寒热.宜泻青丸治之.逍遥散.小柴胡.均可加减出入.谨按.肝风所以能下血者何也.肝主血.血室又居大肠膀胱之间.故热入血室.有小便下血之证.内有积血.有大便黑色之证.盖肝血上干.从浊道则吐.从清道则衄.肝血下渗.从清道则尿血.从浊道则下血.肝为风木之脏.而主藏血.风动血不得藏.而有肠风下血之症.上数方.力足平之.或用济生乌梅丸亦妙.以乌梅敛肝风.以僵蚕息肝风.风平火息.而血自宁矣.然肝风动血.宜得仲景白头翁汤之意.以清火消风较有力量.或四物汤合白头翁汤.兼补其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之谓也.如无白头翁.则择柴胡青蒿白薇代之.桑寄生.得风气而生.代白头翁更佳.又曰肝经之横.以肺经不能平木故也.肺与大肠又相表里.借治肺经.亦隔治之一法.虚者人参清肺汤.实者人参泻肝汤.


凡肠风脏毒.下血过多.阴分亏损.久不愈者.肾经必虚.宜滋阴脏连丸.启肾阴以达大肠最妙.六味丸.加苁蓉槐角皆宜.


一先便后血为远血.谓其血在胃中.去肛门远.故便后始下.因名远血.即古所谓阴结下血也.黄土汤主之.黄土名汤.明示此症.系中宫不守.血无所摄而下也.佐以附子者.以阳气下陷.非此不能举之.使黄芩者.以血虚则生火.故用黄芩以清之.仲景此方.原主温暖中宫.所用黄芩.乃以济附子之性.使不燥烈.免伤阴血.普明子谓此症必脉细无力.唇淡口和.四肢清冷.用理中汤.加归芍.或归脾汤.十全大补汤.时医多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之.皆黄土汤之意.凡中土不能摄血者.数方可以随用.但仲景用温药.兼用清药.知血之所以不宁者.多是有火扰之.凡气实者.则上干.气虚者则下陷.今医但用温补升提之药.虽得治气虚之法.而未得治血扰之法.予即仲景之意.分别言之.若阴虚火旺.壮火食气.脾阴虚而肺气燥.失其敛摄之制者.人参清肺汤治之.若肝经怒火.肺经忧郁.以致血不藏摄者.归脾汤.加炒栀麦冬阿胶五味.或用丹栀逍遥散.加阿胶桑寄生地榆.此即黄土汤主用黄芩之义也.若系虚损不足.下血过多.脾气不固.肾气不强.面色萎黄.手足清厥.六脉微弱虚浮者.宜大补肝脾肾三经.人参养荣汤补脾.胶艾四物汤.加巴戟甘草补肝.断红丸补肾.此即黄土汤主用附子之义也.能从此扩而充之.自有许多变化.岂楮墨间所能尽者.


予按此证.与妇人崩漏无异.女子崩中属虚陷.此病亦属虚陷.女子崩中属虚寒.而亦兼有虚热者.男子此症亦属虚寒.而亦兼有虚热者.盖女子之血有经.男子之血亦有经.同是离经之血.下泄而出.故病情相类也.但所出之窍.各有不同.崩漏出前阴.故多治肝以和血室.便血出后阴.故兼治肺肾以固肠气.肾主下焦.主化气上升.肾足则气不下陷.肺与肠相表里.肺气敛则肠气自固.医者能知此理.而又参用女子崩中之法.可以尽其调治.


又按此证.与吐衄同是血病.然一则其气上行.一则其气下行.故虚实治法.略有不同.


杨(廿三)肠风便血.腹痛.脉濡弱.脾胃气馁.拟疏风、凉血、和阴.


荆芥穗 炒白芍 炒银花 丹皮 炙草 地榆炭 炒当归□


高(三四)湿热壅于脾络.腑肠空隙.粪前先有血下.然脾属柔脏.非刚不能苏阳.


茅术炭 新会皮 炒银花 川黄柏 地榆炭 煨葛根 浓朴 炒焦荷蒂□


沈(四五)便后下血.属远血也.


细生地 炒黑槐花 酒炒黄芩 炒丹皮 柿饼灰 地榆炭□


曹(十六)春源气泄.少阳木火.乘太阴脾阳愈竭.腹中微痛.便后始有血下.


焦白术 桑叶 茯苓 当归 丹皮 泽泻 地榆炭□


凌(四六)湿胜中虚.便红已久.


炒黑樗根皮(一钱) 炒黑地榆(三钱) 茯苓(二钱) 当归炭(一钱五分)炒焦丹皮(一钱五分) 炒泽泻(一钱) 炒槐花(一钱)



程(六岁)当脐腹痛.晨泄数次便血.不嗜食饮.冲年脾胃气滞.兼生冷内停.当和中、疏滞、驱寒.


焦白术(二钱) 南山楂(一钱五分) 炙草(五分) 煨益智(五分) 当归(一钱) 炮姜(六分) 浓朴(一钱) 地榆炭(一钱五分)


脉左虚涩.右缓大.尾闾痛连脊骨.便后有血.自觉惶惶欲晕.兼之纳谷最少.明是中下交损.八脉全亏.早进青囊斑龙丸.峻补玉堂关元.暮服归脾膏.涵养营阴.守之经年.形体自固.


鹿茸 鹿角霜 鹿角胶 柏子仁 熟地 韭子 菟丝子 赤白茯苓 补骨脂



脉小.泻血有二十年.经云.阴络伤.血内溢.自病起十六载.不得孕育.述心中痛坠血下.不论粪前粪后.且脊椎腰尻酸楚.而经水仍至.跗膝常冷.而骨髓热灼.由阴液损伤.伤及阳不固密.阅频年服药.归 杂入凉肝.焉是遵古治病.议从奇经升固一法.


鹿茸 鹿角霜 枸杞子 归身 紫石英 沙苑 生杜仲 炒大茴 补骨脂 禹余粮石 蒸饼浆丸



入暮腹痛鸣响.睾丸久已偏坠.春正下血.经月颜色鲜明.此痛决非伤于积聚.乃营损寒乘.木来侮土.致十四载之缠绵.调养培土以甘.泄木散郁宜辛.节口戒欲.百天可效.


人参 炒当归 炒白芍 肉桂 炮姜 茯苓 炙草 南枣



脉小左数.便实下血.乃肝络热腾.血不自宁.医投参 归桂.甘辛温暖.昧于相火寄藏肝胆.火焰风翔.上蒙清空.鼻塞头晕.呛咳不已.一误再误.遗患中厥.夫下虚则上实.阴伤阳浮.此乃一定至理.


连翘心 竹叶心 鲜生地 元参 丹皮 川斛



又 下血阴伤走泄.虚阳上升.头为清窍.参 术桂.辛甘助上.致鼻塞耳聋.用清上五六日.右脉已小.左仍细数.乃阴亏本象.下愈虚则上愈实.议以滋水制火之方.


生地 元参 天冬 川斛 茯神 炒牛膝



年前痰饮哮喘.不得安卧.以辛温通阳劫饮而愈.知脾阳内弱.运气失职.水谷气蒸.饮邪由湿而成.湿属阴.久郁化热.热入络.血必自下.但体质仍属阳虚.凡肠红成方.每多苦寒.若脏连之类.于体未合.毋欲速也.


生于术 茯苓 泽泻 地榆炭 桑叶 丹皮



脉缓濡弱.阳气不足.过饮湿胜.大便溏滑.似乎不禁.便后血色红紫.兼有成块而下.论理是少阴肾脏失司固摄.而阳明胃脉.但开无合矣.从来治腑.以通为补.与治脏补法迥异.先拟暖胃通阳一法.


生茅术 人参 茯苓 新会皮 浓朴 炮附子 炮姜炭 地榆炭



嗔怒动肝.络血乃下.按之痛减为虚.夫肝木上升.必犯胃口.遂胀欲呕.清阳下陷.门户失藏.致里急便血.参术炮姜.辛甘温暖.乃太阴脾药.焉能和及肝胃.丹溪云.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自觉冷者.非真冷也.


驻车丸



寒热如疟.便血不已.左胁有块.攻逆不已而作痛.脉弦数兼涩.弦则为风.数则为热.涩则气结.此肝脾之气悒郁不宣.胸中阳和抑而成火.故神明不清.肝之应为风.肝气动则风从之.故表见寒热也.人身左半.肝肾主之.肝风自逆.故左胁攻楚有块也.肝为藏血之地.肝伤则血不守.且以风淫热胜.盖为亡血之由也.


生首乌 黄连 柴胡 黄芩 知母 枳实 浓朴



患溺血症.已三月矣.前用升补法不应.右脉涩无神.左关独弦.茎中作痛.下多血块形色憔悴.又多嗳气.据脉论症.乃肝脾积热也.肝热则阴火不宁.而阴血自动.以血为肝脏所藏.而三焦之火.又寄养于肝也.故溺血.茎中作痛.脾热则湿气内壅.而生气不伸.以脾为湿土之化.而三焦之气.又营运于脾也.故时时嗳气.形色憔悴.法当益肝之阴.则火自平.利脾之湿.则气自和.


生地 白芍 萆 丹皮 甘草 车前



稚年泻血.是饮食不调.热蒸于络.为肠胃之病.肛痔亦由湿热内蒸而致.热甚则阴液不充.风热上升故干呛.法当与甘寒之剂.俾金水同出一源.况肺热必移大肠.肾开窍于二阴也.


鲜生地 地骨皮 麦门冬 金银花 豆皮 肥知母



伤寒蓄血.都是邪入于里.内经谓阴络伤.血乃下溢.阴为脏病.阴气从下走泄.阳气失恋上冒.遂令神识昏狂.乃脱症也.况在立冬大节之交关.阅医药.今朝所服.犹是羌防菖根.前此柴防服之屡屡.身中阴阳.遭此魔障劫尽.焉有安逸之理.虽急急收拾散越.恐未稳追返耳.


人参 茯神 禹余粮 木瓜 五味 小麦


经义


阴络伤,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素问》)


哲言


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骆龙吉)


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鲜红者,热也;糟粕相混者,食积也;遇劳频发者,内伤元气也;后重便减者,湿毒蕴滞也;后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跌伤便黑者,瘀也;先吐后便者,顺也。(《见闻录》)


肠风、脏毒、便血、肠 四者,证虽相似而各有辨。肠风,由邪气外入,随感随见,所下清血而色鲜,必在粪前;脏毒,由蕴积热毒,久而始见,所下浊血而色黯,必在粪后;便血,由湿热虚风,所下之血或清或浊,亦不论粪前粪后;肠 ,则客气盛而正气衰,所以血与水谷齐出,不可不详审而治。


○无故忽然泻下恶血,名曰心绝,难治。(《仁斋直指》)


人身之血,有阴有阳。阳血者,顺气而行,循流脉中,调和五脏,洒陈六腑,谓之营血;阴血者,居于络脉,专守脏腑,滋养神气,濡润筋骨。若其脏感内外之邪伤,则或循经之阳血,至其伤处,为邪所阻,漏泄经外;或居络之阴血,因着留之邪辟裂而出,则皆渗入肠胃而泄矣。俗见下血,率以肠风名之,不知风乃六淫中之一耳,或风有从肠胃经脉而入客者,或肝经风木之邪内乘于肠胃者,则可谓之肠风。其他不因风邪,而肠胃感受火、热二淫,与寒、燥、湿怫郁其气,及饮食用力过度,伤其阴络之血者,亦谓之肠风可乎?许学士谓∶下清血,色鲜者,肠风也;血浊而色黯者,脏毒也;肛门射如血线者,脉痔也。滑伯仁云∶肠风,则足阳明积热久而为风,风有以动之也;脏毒,则足太阴积热久而生湿,从而下流也。风则阳受之,湿则阴受之。《三因方》五痔、脏毒、肠风之辨甚详。脏毒、肠风之血,出于肠脏间;五痔之血,出于肛门蚀孔处。治各不同。(《证治准绳》)


肠风下血者何也?凡人肠皆有脂裹之,脂浓则肠实而安,肠中本无血,缘有风,或有热,以消其脂,则肠遂薄,而身中之血乃得渗入耳。


便血与肠 ,本非同类。盖便血者,大便多实,而血自下也;肠 者,因泻利而见脓血,即痢疾也。


且便血有夙疾,而肠 惟新邪,尤为易辨。须详察大便之燥、泄如何?庶不致误。然多酒之人,必多溏泄,亦多便血,又不可因泄而作肠 也。


○大便下血,多由肠胃之火。盖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但血在便前者,其来近,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或在小肠,或在于胃。虽血之妄行由火者多,然有脾胃阳虚而不能统血者;有气陷而血亦陷者;有便久滑泄而血因以动者;有风邪结于阴分而为便血者。大都有火者多因血热,无火者多因虚滑,治者当知虚实之要。(张景岳)


补编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金匮》)


下血因火者,宜清热为主,惟约营煎最佳,次则地榆散、槐花散。若热在脾胃小肠之间,而火之甚者,宜抽薪饮;若素以阳脏多火,而脏毒下血,久不愈者,宜防风黄芩丸;酒毒淫热结蓄大肠下血者,宜约营煎、槐角丸。若但以寒湿下血者,宜二术煎,或四君子汤,或葛花解酲汤。脾胃气虚,而大便下血者,其血不甚鲜红,或紫或黑,此阳败而然,故多无热证。盖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速宜温补脾胃,以寿脾煎、理中汤、养中煎、归脾汤;气陷不举而血不止者,宜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血滑不止者,或因病久而滑,或因年衰而滑,或因气虚而滑,或因误用攻击以致气陷而滑。凡动血之初,多由于火,及火邪既衰,而仍不止者,非虚即滑也。凡此皆当以固涩为主,宜胜金丸、香梅丸。然血滑不止,多由气虚,宜以人参汤送之,或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举元煎、理中汤加乌梅、文蛤、五味子之类主之。(张景岳)


便血一证,古有肠风、脏毒、脉痔之分,其见不外乎风淫肠胃、湿热伤脾二义,不若《内经》谓阴络伤及结阴之旨为精切,仲景之先便后血、先血后便之文尤简括也。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结阴是阴不随阳之征,以先后分别其血之远近,就远近可决其脏腑之性情,庶不致气失统摄,血无所归,如漏卮不已耳。肺病致燥涩,宜润宜降,如桑麻丸及天冬、地黄、银花、柿饼之类;心病则火燃血沸,宜清宜化,如竹叶地黄汤及补心丹之类;脾病必湿滑,宜燥宜升,如茅术理中汤及益气汤之类;肝病有风阳痛迫,宜柔宜泄,如驻车丸及甘酸和缓之剂;肾病见形消腰折,宜补宜填,如虎潜丸及理阴煎之剂;胆逆则木火煽营,有桑叶、山栀、柏子、丹皮之清养;大肠为燥腑,每多湿热风淫,如辛凉苦燥之治;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乡,脏病腑病无不兼之,宜补宜和,应寒应热,难以拘执。若努力损伤者,通补为主;膏粱蕴积者,清疏为宜。痔疮则滋燥兼投,中毒须知寒热。


余如黑地黄丸以治脾湿肾燥;天真丸以大补真气真精;平胃、地榆之升降脾胃;归脾之守补心脾;斑龙


○以温煦奇督;建中之救复生阳;枳、术之疏补中土;禹粮、赤脂以堵截阳明;五仁汤复从前之肠液;养荣法善病后之元虚。此皆祖古方而运以匠心,为后学之津梁也。(《临证指南》)


便血下久,则涣散无统,药中须兼用乌梅为妙。盖乌梅味酸,酸以收之,如今人染红用红花,非此不得颜色。


○肠风下血,用炮姜佐血药者,以血见黑则止,亦水火既济之理。


脉候


尺脉芤涩,关脉微缓,俱为便血。脉小留连者生,数疾浮大者死。右关沉紧,是饮食伤脾,不能摄血而下走也;右寸浮洪,是积热肺经,下传大肠而便血也。(《证治汇补》)


选案


一人患肠风下血,久服四物、芩、连、槐花,屡发不止,面色萎黄,诊脉浮缓。此土虚风湿交乘也。治用苍术、茯苓、参、 、升、柴、防风,四剂而血止,改用十全大补汤调理而愈。(李士材)


韩晋度患痛泻下血,或用香连丸,遂饮食艰进,少腹急结,小便癃闭,面色萎黄,昼夜去血五十余度,脉沉细紧,所下之血瘀晦如苋汁。与理中汤加肉桂,一剂溺通,少腹即宽,再剂血减食进,四剂泻止三、四次,更与补中益气加炮姜而康。(张路玉)


附方


治肠风下血方 用猪肠一根洗净,装入炒槐花,两头线扎,瓦罐醋煮,杵丸,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奇验。


又方 用豆腐浆加醋二、三匙,空心服之。腐浆清火,醋敛血故耳。


又方 用臭椿树根皮、党参二味,等分,烘干研末,大枣煮去皮核,取肉杵丸,每早服三钱,开水下,治便血日久,神效。


清臣曰:先粪后血腹中不痛为肠风,先血后粪肛门肿痛为脏毒,其证有热有寒有气虚不摄。总之,风宜散,毒宜解,热宜凉,寒宜温,虚宜补,知此数法,治无遗蕴矣。


肠风下血,血鲜而清。初起,防风、山药、秦艽、焦芥、黄芩、槐角、茜草、黄连、甘草。日久,防风、生芪、山药、秦艽、焦芥、槐角、茜草、黄连、升麻、乌梅、甘草。


脏毒下血,血黯而浊。初起,生地、生芪、山药、防风、秦艽、茜草、陈皮、升麻、黄连、甘草。日久,人参、生芪、白芍、山药、当归、防风、茜草、升麻、陈皮、黄连、甘草。


便血因火,芍药汤:白芍、生地、黄芩、丹皮、甘草。或生地、白芍、元参、麦冬、槐花、地榆、木耳、甘草。


便血因寒,附子理中汤,加归、芍。或补中汤加姜、附。


便血(原文此处无“血”,根据前后文,应有此字)久不止,气血大虚,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


统用三地汤:生地、熟地、当归各一两,地榆三钱,木耳五钱。或生新汤:当归、生地、地榆、山漆各三钱,人参二钱。


便血须先分内外,


自外感得者,曰肠风,随感随见,所以色鲜,多在粪前,自大肠气分来也;自内伤得者,曰脏毒,积久乃来,所以色黯,多在粪后,自小肠血分来也;又有不拘粪前后来者,气血俱病也。皆因七情六淫、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或坐卧湿地,或醉饱行房,或生冷停寒,或酒面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经曰∶结阴便血,一阴结一升,二阴结二升,三阴结三升。盖邪犯五脏,则三阴脉络不和而结聚,血因停留,溢则渗入大肠。阴,非阴寒之谓也。《针经》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而吐衄,阴络伤则血内溢而便溺。


风清热红甚则乌;寒黯毒浊湿不痛,


此属外感,风者色青,或纯下清血。实者,人参败毒散加槐花、荆芥;虚者,不换金正气散;久虚者,胃风汤、古樗参散、苦参丸、结阴丹。热者鲜红,用黄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等分,水煎服,酒蒸黄连丸、香连丸、苍地丸、龟柏丸;挟风者,脏头丸;暑月,黄连香薷散;热甚则黑者,解毒汤合四物汤,加大黄;有瘀血者,桃仁承气汤。


寒者色黯,平胃散合理中汤,加葛根、升麻、益智、神曲、当归、地榆、姜、枣煎服。毒者,病邪蕴久,色浊后重疼坠,四物汤加木香、槟榔,或四味香连丸。湿者直来不痛,白柏丸。湿兼热者,古连壳丸。


湿癖血箭最难除。


原因伤风犯胃飧泄,久而湿毒成癖,注于大肠,传于少阴,名曰肠癖,俗呼血箭。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也,又有如筛四散漏下者。初起湿热,或发当长夏者,当归和血散、凉血地黄汤加木香、槟榔;久而色紫黑者,湿毒甚也,升阳除湿和血汤、升阳补胃汤,或补中益气汤去柴、陈,加芩、连、川芎、槐角、枳壳。


内伤食积糟粕混,


内伤饮食,腹必胀满,糟粕与血同来,平胃散加槐角、枳壳、当归、乌梅、甘草,或通玄二八丹。虚者,六君子汤加芎、归、神曲,或六神丸。


劳伤气陷郁闷拘;


内伤、劳伤元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脱肛者,榆砂汤。内伤中气虚弱者,四君子汤,或单人参汤加炒干姜少许、古卷柏散、古乌荆丸、剪红丸。阳虚甚者,矾附凡在。内伤阴虚血弱者,四物汤加干姜,龟柏丸、活龟丸、肾气丸。内伤脉络下血者,古连壳丸。虚者,十全大补汤主之。内伤忧思,怔忡少寝,有汗者,归脾汤。或寒热胁痛,小腹闷坠拘急者,逍遥散、六君子汤俱加柴胡、山栀,或木香少许。以上粪前,俱加吴萸;粪后,俱加黄连,二味须用热汤同浸拌湿,再炖滚汤半日久,令药气相和方妙,各拣出若生,则偏寒偏热。


初起和血祛风湿,


当归和血散,或凉血地黄汤。实者,槐角丸、黄连阿胶丸;虚者,加味槐角丸、四物坎离丸。通用四物汤,祛风,加柏叶、防风、荆芥、秦艽、槐花、 皮、黄芩、地榆、枳壳、甘草;久者,加升麻、柴胡提之;解毒,加槐花、柏叶、荆芥、枳壳、芩、连;近血,加槟榔、枳实、槐花、条芩泻大肠火;远血,加木通、吴萸炒黄连,泻小肠火;热者,加山栀、槐花、黄连;大下小止,加血见愁少许,姜汁和服;虚者,加炒干姜;湿热,加苍术、秦艽、黄芩、芍药;挟气,加香附、枳壳,或单香附丸。又古芎归汤,调血上品,热,加茯苓、槐花;冷,加茯苓、木香。凡大小便血,俱不可纯用凉药,宜辛味为佐,兼升举及酒炒药。妇人胎前患者,古芩术汤、古芎归汤、六一散,三方合服;产后患者,补中益气汤加吴萸、黄连,或八物汤,随证选用。


久只补脾涩剂俱。


补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浓朴煎。盖精、气、血皆生于谷气,胃气一复,血自循轨。不受补者,宜涩剂,香梅丸、肠风黑散。单方,粪前,酸石榴皮为末一钱,荔枝煎汤下;粪后,艾叶为末,生姜汁下。或干柿烧灰为末,米饮下亦好。抑考肠风脏毒,血自肠脏中来;虫痔之血,肛门傍生小窍,射如血线。夫肛门即脱,腐血侵淫,化为虫蠹,蚀伤肠口,滴血淋沥,当以芜荑、艾叶、苦楝根等化虫,或烧鳗鲡骨熏之,内服黑玉丹。


便血症,有肠风、有脏毒,有热、有寒。病患脏腑有热,风邪乘之,则下鲜血,此名肠风,清魂散主之。若肠胃不清,下如鱼肠,或如豆汁,此名脏毒,芍药汤主之。凡下血症,脉数有力,唇焦、口燥、喜冷、畏热,是为有火,宜用前方加黄芩、丹皮、生地之属。若脉细无力,唇淡、口和,喜热、畏寒,或四肢厥冷,是为有寒,宜用温药止之,理中加归、芍主之。若便久不止,气血大虚,宜用归脾、十全辈统血归经。血本属阴,生于阳气,治者宜


便血,俗名肠红,血从大便出也。或在粪前,或在粪后,但粪从肠内出,血从肠外出。肠外出者,从肛门之宗眼出也。此胞中血海之血,不从冲脉而上行外达,反渗漏于下,用力大便,血随出矣。此病初起,人多不觉;及至觉时,而身体如常,亦玩忽不治,即或治之,无非凉血清火,暂止复发,数年之后,身体疲倦,恣投药饵,总不除根,遂成终身之痼疾矣。痼疾虽成,不致殒命。其治法总宜温补,不宜凉泻;温暖则血循经脉,补益则气能统血。初便血时,治得其宜,亦可全愈;若因循时日,久则不能愈矣。


血生于脾,藏于肝,肝脾阳旺,血温而升,故不下泄。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之令,则后脱于大便。


阳气收敛,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后世以为肠风而用清润,脾阳愈败而愈陷,无有止期也。


其肝脾阳败,紫黑瘀腐,当补火燥土以回残阳,暖血温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脱肛之治,亦依此法通之。


桂枝黄土汤


甘草二钱 白术三钱 附子三钱 阿胶三钱 地黄三钱 黄芩二钱 桂枝二钱 灶中黄土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便血之证,亦因水土寒湿,木郁风动之故。仲景黄土汤,术、甘、附子,培土温寒,胶、地、黄芩,清风泻火,相火。黄土燥湿扶脾,法莫善矣。此加桂枝,以达木郁,亦甚精密。


分肠风、脏毒二证。(三因诸邪,皆致便血,二者特其大端耳。)肠风者,或风邪外感,或肝风内生,风热相合,侵犯经络,血脉被阻,漏出经络之外,渗入肠胃之中,从大便出,随感随见,血清色鲜者是。槐花汤加羌、防、秦艽。(即非外风,亦可升阳燥湿。按内风即气也,气不顺亦可用羌、防辈升发之,但不温服取汗耳。故古方不分内外风,统用之也。)脏毒者,湿与热合,蕴积日久,伤损阴络,血渗肠胃,积久乃下,其色黯浊者是。槐花汤加炒苦楝、炒苍术。下血腹中痛,血色鲜红,为热毒,芍药黄连汤主之。不痛,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豆汁,为湿毒,黄连汤主之。先血而后粪,近血也,出于大肠,槐花、条芩、乌药。先粪而后血,远血也,出胃与小肠,石膏、山栀、乌药。又结阴便血,(《内经》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所下纯是血,《经》不言何邪所结。景岳谓风寒之邪,留结血分所致,宜灸中脘、气海、三里,以散风邪,服平胃地榆汤以温散之。亦举隅之论也。下血太甚,人参、升麻、牡蛎、粟壳。瘀血不可止,待色鲜红,略加涩药,椿皮、乌梅最妙。用寒凉药须酒煮或炒,恐血凝。便血日久,服凉药不应,宜升补,升阳除湿和血汤。有热略加黄连,以吴萸泡水炒用,虚加人参。


此病多食干柿或生柿最效。肠风、脏毒、结阴,并血出肠中,与五痔之血出于漏孔者不同,亦与赤痢有异。


热伤阴络病便血,藏毒血黯肠风红,须辨腹痛肛肿痛,热盛湿盛要分明,藏毒初起肿痛甚,大黄皂刺莫消停,热盛俱宜槐花散,湿盛平胃地榆灵,日久脉微气血弱,升阳和血共养荣。


[注]


大便下血皆因小儿恣食肥甘,致生内热伤阴络也,若血色,黯而浊,肛门肿痛,先血后粪,此为近血,名日藏毒,若血鲜而清,腹中不痛,先粪后血此为远血,名日肠风,藏毒肛门每多肿痛,初起宜用皂刺大黄汤消之,大下血后,热盛微痛者,以槐花散和之,湿盛不痛者,以平胃地榆汤和之,肠风亦宜槐花散主之,便血日久,脉微气血弱者,升阳和血汤和之,继以人参养荣汤补之(皂刺大黄汤)皂刺生川大黄各等分量小儿年岁大小虚实,酌其多少,水酒煎服。


(槐花散)槐花炒侧柏叶枳壳麸炒川黄连荆芥穗炒水煎服。


藏毒加苍术苦楝。肠风加秦艽防风。


(方歌)藏毒肠风槐花散,黄连枳壳槐柏荆,脏毒苍术苦楝人,肠风须加艽防行。


(平胃地榆汤)苍术炒陈皮厚朴姜炒甘草地榆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便血湿盛腹不痛,须用平胃地榆汤,苍术陈皮厚朴草,地榆同煎引生姜。


(升阳和血汤)黄耆炙黄归酒洗白芍炒牡丹皮陈皮肉桂秦艽生地黄熟地黄 生甘草炙甘草苍术炒升麻水煎服。


(方歌)下血日久腹中痛,治宜升阳和血汤,二地二草耆归芍,陈丹秦艽升桂苍。


(人参养荣汤)人参黄耆炙白术土炒白茯苓白芍药炒肉桂熟地黄当归酒洗 甘草炙陈皮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失血日久气血虚,人参养荣汤颇宜,参耆术苓白芍桂,地黄当归草陈皮。


张(六岁) 赤痢三月,延为便血,日数回,肌色惨淡,而不可遽补,因腑阳困塞故也。


生茅术(一钱) 橘皮(一钱) 浓朴(一钱) 砂仁壳(一钱) 鸡内金(一具炙) 炙草(四分)



陆(六三) 便红有年,大便常泄,左尺独小。古有病久不愈,责诸肾者,盖因肾为胃之关,今用其意。


生地(四钱) 萸肉(二钱) 菟丝子饼(二钱) 山药(二钱) 荆芥炭(一钱) 茅苍术(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 橘皮(一钱) 茯苓(一钱五分) 侧柏叶(一钱五分) 山楂肉(二钱)



张僮(十四) 自述前年嬉戏举石,旋即便血。此为努力伤脾,脾不统血;久则肾亦不固,肾为胃之关,当双补之。


党参(一两五钱) 蒸冬术(一两五钱) 生茅术(一两) 黄 (二两) 橘皮(一两) 山药(一两五钱) 山萸肉(一两五钱) 菟丝子饼(二两) 砂仁末(七钱) 茯苓(一两五钱) 炙草(五钱) 侧柏叶(一两)


枣肉为丸,晨服四钱,一料痊愈。



顾(三二) 肠风便血,下必有声,兼见咳嗽,当宗东垣法。


茅术 防风 荆芥炭 羌活 柴胡 升麻 川连 侧柏叶(炒黑)


投升阳散风燥血之剂,数服后,血嗽俱减。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然今脉软弱,脐不快而痛。此失血过多所致,当补中气,仍佐升发。


党参 白术 黄 归身炭 杜仲 防风 升麻 橘皮 荆芥炭 生地炭 炙草



张(六十) 大肠之气虚滞不和,腹痛便血。


生地 茅术 浓朴 橘皮 砂仁壳 白芍 黄 蒸于术 党参 楂肉 炙草 蛀大枣


四服其病顿愈。此方黑地黄丸与补中益气相配成方,疗虚人便血最效。


热伤阴络病便血,脏毒血黯肠风红,须辨腹痛肛肿痛,热盛湿盛要分明。脏毒初起肿痛甚,大黄皂刺莫稍停,热盛俱宜槐花散,湿盛平胃地榆灵,日久脉微气血弱,升阳和血共养荣。


【注】大便下血,皆因小儿恣食肥甘,致生内热伤阴络也。若血色黯而浊,肛门肿痛,先血后粪,此为近血,名曰脏毒;若血鲜而清,腹中不痛,先粪后血,此为远血,名曰肠风。脏毒肛门每多肿痛,初起宜用皂刺大黄汤消之;大下血后,热盛微痛者,以槐花散和之;湿盛不痛者,以平胃地榆汤和之。肠风亦宜以槐花散主之。便血日久,脉微气血弱者,升阳和血汤和之,继以人参养荣汤补之。


皂刺大黄汤


皂刺 生川大黄(各等分)


量小儿年岁大小虚实,酌其多少,水酒煎服。


槐花散


槐花(炒) 侧柏叶 枳壳(麸炒) 川黄连 荆芥穗(炒)


水煎服,脏毒加苍术、苦楝;肠风加秦艽、防风。


【方歌】脏毒肠风槐花散,黄连枳壳槐柏荆,脏毒苍术苦楝入,肠风须加艽防风。


平胃地榆汤


苍术(炒) 陈皮 浓朴(姜炒) 甘草 地榆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便血湿盛腹不痛,须用平胃地榆汤,苍术陈皮浓朴草,地榆同煎引生姜。


升阳和血汤


黄 (炙) 当归(酒洗) 白芍(炒) 牡丹皮 陈皮 肉桂 秦艽 生地黄 熟地黄 生甘草 炙甘草 苍术(炒) 升麻


水煎服。


【方歌】下血日久腹中痛,治宜升阳和血汤,二地二草 归芍,陈丹秦艽升桂苍。


人参养荣汤


人参 黄 (炙) 白术(土炒) 白茯苓 白芍药(炒) 肉桂 熟地黄 当归(酒洗) 甘草(炙) 陈皮


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失血日久气血虚,人参养荣汤颇宜,参 术草白芍桂,地黄当归草陈皮。


热入大肠则便血。补中益气加黄连、柴胡。热入小肠则尿血。六味丸。小儿多因胎中受热。或乳母六淫七情浓味积热。或儿自食甘肥积热。或六淫外侵而成。粪前见血者。清胃散加槐米。粪后见血者。清胃散加犀角、连翘。若婴儿则以治母为主。余当临证制宜。



周(左) 湿热未愈,肠红又至,腹痛便血,血块紫殷。良以湿蒸热腾,血遂凝结。未便止遏,宜和营化瘀。


当归炭 粉丹皮 炒槐花 川连炭 荆芥炭 南楂炭 延胡索 炒赤芍 血余炭 泻青丸 上湘军(酒炒后入)


【二诊】 辛以燥湿,苦以泄热,并以丸药入下,使直达病所,湿热既退三舍,则凝瘀自然默化,所以腹痛渐定,便血大减。然肝为藏血之海,为神魂之舍,血去则肝虚,怒火则木动,此少寐多梦之所由来也。纳不馨旺,木气盛则土气衰也。但阴络未扃,恐血再渗漏,仍须务其所急。


生于术(七分) 川连炭(四分) 荆芥炭(一钱五分) 大红鸡冠花(炒黑四钱) 防风炭(一钱)赤白苓(各二钱) 茅术(一钱麻油炒黄) 制香附(炒透一钱五分) 黄柏炭(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龙齿(三钱) 夜交藤(四钱)



席(左) 向是肠痔,兹则大便之后,滴沥下血。此湿热蕴结肠中。


侧柏炭 枳壳 炒槐花 荆芥炭 制半夏 丹皮炭 泽泻 炒竹茹 黄柏炭 炒防风 当归炭 广皮



陈(左) 肠红日久不止。脉细濡弱,而右关独觉弦滑。此风湿热袭入大肠营分,非沉阴苦降,不足以达肠中也。


焦苍术(一钱) 炒荆芥(一钱五分) 黄柏炭(三钱) 秦艽(一钱五分) 丹皮炭(二钱) 生白术(一钱五分) 川连炭(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炒防风(一钱) 大红鸡冠花(炙黑三钱)


远血为脾不统血,黄土汤。近血乃肠胃湿热,赤小豆当归散。此人数月便血,精神如旧。师以为非身所藏之血,其血自痔中来,与遗泄属湿同。(正蒙志)



陆(左) 下血如注,面色浮黄,中州痞满。此风邪入于肠胃,迫损营分,风性急速,所以血来如矢。拟凉血宽肠和中利湿。


侧柏炭 黄柏炭 苍术 枳壳 川朴 泽泻 荆芥炭 炒槐花 广皮 制半夏 白茯苓


【二诊】 血仍如注,气仍秽臭,散者鲜赤,瘀者如胶,良以脾土气虚,脏寒腑热,拟温脏清腑。


参须(一钱) 黄柏炭(三钱) 当归炭(二钱) 炮姜炭(三分) 炒于术(二钱) 茯苓(四钱)川连炭(五分) 丹皮炭(二钱) 血余炭(一钱) 炒槐花(二钱) 黄芩炭(一钱五分) 上湘军(一钱五分酒炒透后入)



某 便血四溅如筛。脉形浮大。此风邪袭入肠胃,所谓肠风是也。宜泄热化风。


侧柏炭 炒防风 当归炭 炙黑大红鸡冠花 炒槐花 炒丹皮 荆芥炭 枳壳 桔梗



某 下血如注,用断下渗湿法。


薏仁 黄柏炭 炒荆芥 苍术 炒黑樗白皮 猪苓 丹皮炭 炒防风 陈皮 地榆炭



许 大便带血,肛门作痛。湿热损伤大肠血分。宜宽肠凉血。


侧柏炭(三钱) 炒槐花(一钱五分)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 左秦艽(一钱五分) 丹皮炭(二钱)黄芩炭(一钱五分)大红鸡冠花(炙黑二钱) 枳壳(一钱) 阿胶珠(二钱)



某 风伤卫阳,咳剧自汗,今忽便血。风邪陷入肠胃,表里合病。势多变局。


荆芥炭 侧柏炭 炒槐花 茯苓 炒黄桑叶 防风炭 丹皮炭 杏仁泥 泽泻 枳壳



某 便血复发,每至圊后,气即下坠,坠则小溲欲解不爽。此气虚统摄无权,清阳沦陷也。


党参 黄柏炭 槐花炭 炙黄 醋炙柴胡 炙草 丹皮炭 炮姜炭 地榆炭 醋炙升麻 于术 当归炭



郑(左) 阴有二窍,一窍通精,一窍通水,水窍开则精窍常闭。无梦而泄,二十余年,而起居如常。其兼证也,上则鼻红,下则便血。其脉也,滑而实。其苔也,白而腻。此皆湿热盛极,致湿扰精宫,渐至阴络内伤。经云、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其病虽殊其源则一。


苍术 防风炭 炒荆芥 川连炭 川萆 米仁 黄柏炭 炒槐花 丹皮炭 猪苓 泽泻 大淡菜



黄(左) 肠红止而复来,腹中 痛。良由湿热未清。再从苦泄之中,兼和营卫。


当归炭(一钱) 荆芥炭(一钱) 左秦艽(一钱五分) 炙黑红鸡冠花(三钱) 血余炭(三钱)炒丹皮(二钱) 炒枳壳(一钱五分) 苍术(麻油炒黄一钱) 黄柏炭(三钱) 炒槐花(二钱) 于术(一钱五分) 川连炭(三分)



洪(左) 肛门烙热稍退,然便血仍然不止。脉象细数。的是湿热损伤营分,阴络内伤。再拟养肝滋阴壮水。


生地炭(五钱) 丹皮炭(二钱) 黄柏炭(一钱五分)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 川连炭(四分) 地榆炭(二钱) 当归炭(一钱五分) 炒黑樗白皮(三钱) 清阿胶(二钱) 炒槐花(二钱)


【二诊】 育阴泄热,便血降序。药既应手,当为扩充。


炙生地(四钱) 丹皮炭(二钱) 炒槐花(二钱) 炙黑樗白皮(三钱) 清阿胶(二钱)黄柏炭(二钱) 当归炭(二钱) 炙元武板(三钱先煎) 泽泻(一钱五分) 白芍(二钱) 茯神(三钱)


【三诊】 便血降序。再养血育阴,而固阴络。


清阿胶(三钱) 丹皮炭(二钱) 樗白皮(一钱炒黑) 炙龟甲心(六钱) 大生地(四钱) 地榆炭(二钱) 建泽泻(一钱五分) 酒炒白芍(二钱) 炒槐花(二钱) 蒲黄炭(一钱) 赤小豆(二钱) 藕节(二枚)



叶(右) 向有肠红,春末夏初,渐觉肿胀,日来肠红大发,血出稀淡,脘痞腹胀,难于饮食。脉形沉细,苔白质淡。肝为藏血之海,脾为统血之帅,今脾阳不能统摄,所以血溢下注,脾难旋运。恐肿胀日甚。


生于术(一钱) 炙黑草(三分) 砂仁(后入五分) 生熟谷芽(各二钱) 制茅术(一钱) 炮姜(五分)大腹皮(二钱) 百草霜(一钱)


【二诊】 用苍术理中,便血大减,而便泄腹痛,胸脘痞满气分攻撑,腹膨肤肿。脉沉细,苔淡白,脾稍统摄,而旋运无权,遂致肝木偏亢,气湿不能分化。前法再参以分化。


茅术(一钱五分) 木香(五分) 陈皮(一钱) 川朴(四分) 白芍(一钱五分吴萸二分同炒)连皮苓(四钱) 炮姜(五分) 炙草(三分) 砂仁(五分) 大腹皮(一钱五分)


【三诊】 便血已止而脘腹仍然胀满,大便泄泻,小溲不畅。脾虚不能旋运,气湿不行,升降失司。再运土利湿。


大腹皮(二钱) 连皮苓(四钱) 猪苓(一钱五分) 生熟米仁(各二钱) 上广皮(一钱) 广木香(五分)泽泻(一钱五分) 炙鸡内金(一钱五分) 制香附(二钱) 生姜衣(三分)


【四诊】 运土利湿,便血未来,而脘腹满胀,仍然不减,小溲不利,大便泄泻,两足厥逆。脉形沉细。肢体虚浮。阳气不能敷布,以致水湿之气,泛溢肌肤。再宣布五阳,以望转机。


熟附片(五分) 淡吴萸(五分) 泽泻(二钱) 薄官桂(六分后入) 炙内金(二钱) 公丁香(三分)白茯苓(四钱) 猪苓(二钱) 台白术(二钱)


【五诊】 胀由于气,肿由于湿,宣布五阳,肿胀稍定,仍然不退,咳嗽气逆。肺主一身气化。再疏肺下气,参以理湿。


砂仁(五分) 甜葶苈(六分) 大腹皮(二钱) 花槟榔(一钱) 青陈皮(各一钱) 木香(五分)炒苏子(三钱) 制香附(二钱) 连皮苓(二钱) 炙内金(一钱五分) 姜衣(三分)


大意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内经)盖因邪犯五脏.内伤三阴.或循经之阳血.阻结不和.漏泄于外.或居络之阴血.着留不运.僻裂而出.(准绳)


内因


皆由七情六淫.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或坐卧湿地.或醉饱行房.或生冷停寒.或酒面积热.触动脏腑.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入门)


外候


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鲜红者.热也.糟粕相混者.食积也.遇劳频发者.内伤元气也.后重便减者.湿毒蕴滞也.后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跌伤便黑者.瘀也.先吐后便者.顺也.(汇补)


粪前粪后


先血后便.此近血.也由手阳明随经入肠渗透而出也.先便后血.此远血也.由足阳明随经入胃.淫溢而下也.(准绳)


挟寒挟热


富贵之人.酒色浓味.藜藿之人.劳役忧思.均致热积于中.风生于内.血溢流走.尽属于热.惟病久真气渐虚.或过服凉药.脾胃伤损.然后可用温补.(原病式)


脉法


尺脉芤涩.关脉微缓.俱为便血.脉小留连者生.数疾浮大者死.右关沉紧.是饮食伤脾.不能摄血而下走也.右寸浮洪.是积热肺经.下传大肠而便血也.(汇补)


治法


大要初起当清解肠胃之湿热.久则调和中焦之气血.服凉药不愈者.必佐以辛味.服辛味不愈者.必治以温中.(医统)下陷既久.升提可用.(汇补)益精气血气.皆生于谷气.胃气一复.血自循轨.(入门)


用药


主以四物汤.风加荆芥、防风.湿加苍术、秦艽.热加槐角、芩、连.寒加木香、干姜.气加香附、枳壳.瘀加桃仁、韭汁.久虚者.加参、 、术、草.下陷者.加升麻、柴胡.虚热者.加阿胶、生地.虚寒者.加附子、炮姜.古方.阴结用平胃地榆汤.(汇补)


【附:肠风】


肠风者.自外感而得.邪气内客.随感随见.(戴氏)属足阳明经.(卮言)或外风从肠胃经络而入客.或内风因肝木过旺而下乘.故曰肠风.风有以动之也.外症腹中有痛.所下清血纯血.当先解肠胃之风邪.次分内外以调理.内风用胃风汤.外风用槐角丸.(准绳)


【附:脏毒】


脏毒者.自内伤而得.蕴积毒瓦斯.血色浊黯.久而始见.(戴氏)属大肠经积热.久而生湿.湿从而下流也.(卮言)


外症腹内略疼.浊血兼脓.或肛门肿胀.或肠头突出.或大便难通.先以拔毒疏利之剂.逐出恶血.然后以凉血祛风之剂.兼助胃气.(准绳)二黄柏叶主之.或用干柿烧灰.每朝米饮调下.以其能消宿血.解热毒.且健脾敛肺故也.(汇补)


【附:肠癖】


肠癖者.原因胃风飧泄.久则湿热成癖.注于大肠.传于少阴.名曰肠癖.俗呼血箭.因其便血唧出.有似于箭也.又有如节.四散漏下.(入门)有恒发于长夏者.因湿热令行.客气盛而主气弱.故肠癖之病甚也.宜升阳防风汤.加炒柏、酒芩、当归、陈皮主之.(准绳)


【附:蛊毒】


脏腑败坏.下血如猪肝.如烂肉.心腹绞痛.涎唾沉水.嚼豆不腥者.中盅也.(准绳)在膈者.以胆矾溶化.升麻煎汤探吐.在下者.以郁金为末.米饮调下.取泻后.以平胃散将养之.(入门)


【附:血痔】


血痔者.湿毒留于脏腑.注于大肠.既有病根.复遇劳思饮酒.后即下血.由内热而妄行也.宜四物汤.加芩、柏、槐花治之.如年高气弱.或误用攻下.血来不止者.四君子主之.劳役即发.觉重坠者.补中益气.加黄芩、槐花.又有脓汁浊液化生虫物.蠹食肛门.傍生小窍.滴血淋沥.射如血线.当以芜荑、艾叶、楝根等物化虫可耳.外以血竭末敷之.或以鳗鲤骨.烧烟熏亦效.(汇补)


便血选方


胃风汤(方见痢疾)


黄连汤(洁古)


黄连 当归(各五钱) 炙草(二钱半)


每服五钱.水煎加大黄一钱.芍药五钱.淡桂五分.名芍药黄连汤.水煎.调木香、槟榔末五钱.


胶艾汤(和剂)


即四物汤 加阿胶、艾叶、甘草.


平胃地榆汤(谦甫) 治阴结便血.


即异功散加炮姜、附子、苍术、浓朴、神曲、益智、升麻、干葛、当归、白芍、姜、枣.


槐花丸 治肠风痔血.


槐角 地榆 黄芩 当归 防风 枳壳加秦艽、升麻.


黄连阿胶丸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茯苓(二两)


以连、苓为末.水煮阿胶膏为丸.空心米饮下.


黄土汤(金匮)


甘草 白术 黄芩 阿胶 熟地 附子(炮各二两) 伏龙肝半升煮.分服.


三黄补血汤黄 (一钱半) 生地(二钱) 熟地 川芎(各一钱) 芍药 丹皮 柴胡 升麻(各五分)


柏叶散 治脏毒.


侧柏叶(二两) 黄芩(一两半) 大黄(五钱)


米饮下.


升阳防风汤(东垣) 治肠风.


苍术(酒浸炒四钱) 白术 茯苓 芍药(各一钱) 防风(二钱)


理物汤即理中四物汤合用.


四物汤 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四君子汤(四方俱见中风) 理中汤(方见中寒)


棕灰散败棕 存性.每服二钱.或酒或米饮下.


宝鉴曰.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等穴.便血不止.灸劳宫、太白、会阳.


(余见痢 肠风)


复留、太冲等、(并见痢.)会阳、(见泻.)主便血.(千)下廉、幽门、(明同.)太白、(见吐泻.)治泄利脓血.(铜)太白、治吐泄脓血.(见腹胀.)小肠俞、治大便脓血出.(明同.)下 、治大便下血.腹哀、治大便脓血.(见腹痛.)千又云、寒中食不化腹痛.劳宫、(见伤寒.)治大小便血.


陆氏续集验方、治下血不止.量脐心与脊骨平.于脊骨上灸七壮即止.如再发、即再灸七壮.永除根本.目睹数人有效.予尝用此灸人肠风.皆除根本.神效无比.然亦须按其骨突处酸疼方灸之.不疼则不灸也.但便血本因于肠风.肠风即肠痔.不可分而为三.或分为三而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