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补益

《古今医鉴》:补益

《圣济总录》:补益

《寿世保元》:补益

《万病回春》:补益

《养生导引秘籍》:补益


气虚脉细,或缓而无力,右手弱;血虚脉大,或数而无力,左手弱;阳虚脉迟;阴虚脉弦;真气虚脉紧。男子久病,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强则生,弱则死。



夫虚者,虚损也。《难经》所谓五损脉者,亦因虚而致损也。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大法也。夫诸虚与劳极,未始不由气体虚弱,心肾有亏,水火不自升降而致也。或为寒、暑、劳役所伤,或因色欲过度,俱能戕贼真气,以致肌体羸瘦,腰膝无力,小便频数,大便滑泄,目眩耳聋,遗精自汗。甚则虚火上攻,面赤发喘,此皆诸虚之证也。劳极者,七情伤乎五脏也。尽力谋虑,劳伤乎肝,应乎筋极;曲运神机,劳伤乎心,应乎脉极;意外过思,劳伤乎脾,应乎肉极;遇事而忧,劳伤乎肺,应乎气极;矜持志节,劳伤于肾,应乎骨极。此五劳应乎五极者也。


劳极精气,变生诸证。



治疗之法,当随五脏六腑寒热调之。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滋补之药,贵乎平如,不可骤用峻补、丹石燥热之剂。恐肾水枯竭,虚火愈炽。惟当斟酌轻重而用之,斯得之矣。



四君子汤 大补阳气虚衰。


人参(一钱) 白术(二钱,炒) 白茯苓(一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有痰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按∶是方治气分之圣药也,用人参补元气,白术健脾胃,甘草和中,茯苓淡渗,引参下行,补下焦元气。气乃无形之气,属乎阳,乃君子之象焉,故名四君子汤。


四物汤 大补阴血虚损。


生地黄(二钱) 当归(二钱) 川芎(一钱) 白芍药(炒,一钱半)


上锉一剂,水煎服。按∶是方治血分之圣药也,用当归引血归肝经,川芎引血归肺经,芍药引血归脾经,地黄引血归肾经。惟心生血,肝纳血,脾统血,肺行血,肾藏血,男子化而为精,女子化而为月水。血乃有形之物,属乎阴,故名四物汤。


八物汤 大补气血两虚。


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兼助阳固卫。


八物汤加肉桂一钱,黄 一钱,姜、枣水煎服。


人参养荣汤 治积劳虚损,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少颜色,汲汲短气,饮食无味。


人参(一钱) 当归(一钱) 陈皮(一钱) 黄 (蜜炙,一钱) 桂心(一钱) 白术(一钱) 甘草(炙,一钱) 白芍药(二钱) 熟地(酒浸,二钱) 茯苓(一钱) 五味子(七分) 远志(去心,炒,五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固真饮子 治中年以上之人阴阳两虚,元气不足,头每痛,日晡微热,少食力倦,精气时脱,腰痛 酸,服之者,每得良效。


人参(一钱) 干山药(一钱) 当归身(一钱) 熟地黄(二钱五分) 黄柏(炒,一钱) 白术(五分) 泽泻(五分) 山茱萸肉(五分) 补骨脂(五分) 五味子(十粒)陈皮(八分) 白茯苓(八分) 杜仲(炒,断丝,七分) 甘草(炙,七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九仙酒(太医院传) 治诸虚百损。


八物汤四两,加甘州枸杞子八两,用生姜二两,枣十枚,煮好酒一坛,不拘时随量饮,大有补益。


六味地黄丸 治形体瘦弱,无力多困,肾气久虚,寝汗发热,五脏亏损,遗精便血,消渴淋浊等症。此药不燥不寒,专补左尺肾水,兼理脾胃,少年水亏火旺,阴虚之症,最宜服之。


泽泻(二两) 淮熟地黄(八两,姜汁炒) 干山药(酒蒸,四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四两) 白茯苓(三两) 牡丹皮(去骨,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白汤下。


妇人血虚无子,此方更效。须加醋炒香附、当归各二两。虚劳加紫河车一具,蒸烂捣为丸。阴虚火动,加酒炒黄柏、知母各二两。心肾不交,消渴引饮,加麦门冬三两、五味子二两。腰膝痛,加酒洗牛膝,姜炒杜仲各三两。小便夜多,去泽泻,加盐酒炒益智仁三两。兼补右尺相火,加制附子、童便煮官桂各二两。


遗精,加牡蛎三两。嗽,加五味子三两。


神仙既济丹(少保刘公方) 专补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滋肾水,降心火,补脾土。添精髓,益气和血,壮筋骨,润肌肤,聪耳明目,开心益智,强阴壮阳,延年益寿。此药性气温而不热,清而不寒,久服则坎离相济,阴阳协和,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渗而精自固。此平补之圣药也。


山药(酒蒸,三两) 牛膝(酒洗,三两) 杜仲(酥炙,二两) 巴戟(汤泡,二两)五味子(二两) 白茯苓(二两) 枸杞(酒洗,二两) 小茴(盐水炒,二两) 苁蓉(酒洗,二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晒干,二两) 石菖蒲(去毛,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骨,晒干,二两) 黄柏(酒炒,四两) 知母(去毛,酒炒,二两) 生地(酒蒸,二两) 熟地(酒蒸,二两) 麦冬(去心,二两) 人参(去芦,二两) 菟丝子(酒煮烂,捣成饼,焙干,二两) 甘菊(酒洗,二两) 山栀子(炒黑,二两) 广橘红(一两) 天冬(汤泡,二两) 当归(酒洗,二两) 龙骨(火 过,二两)


上为末,炼蜜,和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天王补心丹 宁心益志,壮力强精,安神魂,定惊悸怔忡,祛烦热,化痰涎稠浊。


熟地(二两,酒洗) 白茯苓(二两) 丹参(二两) 柏子仁(去壳,二两) 百部(二两) 石菖蒲(二两) 牛膝(酒洗,二两) 杜仲(酥炙,去丝,二两) 当归(酒洗,二两) 枣仁(炒,二两) 玄参(二两) 天门冬(去心,二两) 五味子(二两) 人参(二两)白茯神(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二两) 桔梗(一两) 甘草(一两) 麦门冬(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临卧灯心、红枣煎汤,细嚼送下。


接命膏 治气血虚弱,痰火上升,及中风不语,左瘫右痪,腰疼膝痛,动履不便,一切虚损。


人乳(二盏,肥白女人内外无热者佳) 梨汁(一盏)


上二味,倾入银锡旋中,置沸汤内顿滚,有黄沫起,开清为度。每五更后一服,大能消痰补血。


三才大补膏(刘太府传)


生地黄(一斤) 熟地黄(一斤) 天门冬(四两) 麦门冬(四两) 人参(四两)甘枸杞(四两) 牛膝(四两) 何首乌(八两)


上 咀,勿犯铁器,同入大砂锅内,用水二十碗,煎至七碗,取汁别贮,渣如前再煮九次,共得汁七十碗,滤渣极净,别用中等砂锅,入汁七碗,慢火煎熬,耗汁一碗,方添一碗,六十三碗皆添尽,则汁已浓矣,盖抵得汁六碗,却用山白蜜去蜡,可一斤半,同前药入砂锅内,重汤煮汁,滴水不散,则成膏矣。瓷罐盛之,埋土中七日,取出,如前再煮一昼夜,再埋一宿,乃分贮小罂内封固,以次取用。自煎至煮,但用桑柴火,药本寻常,妙在火候。不拘时以醇酒调服,味美而功多。若惩怂窒欲之人,又深居简出,时服此膏,亦可以擅其天年矣。七年之艾,不可不早为之用也。


天真接命丹(方上异人传)


用无病室女月经,首行者为最次,二次者为中次,四、五次为下,然亦可用。取法∶以黑铅打一具,形如黄衣冠子样,俟月信动时,即以此具令老媪置阴户上,以绢幅兜住,接具取起,顿瓷器中,再用前具再取,约二、三钟许,澄沉底,红如朱砂,此为母气真元也。其面如黄色浮起,此为发水也。即用绵纸轻轻拖渗去。却用极细白净好茯苓为末,用熟水浮去木屑,取沉底者晒干,捣入红铅中,如和面然,多寡软硬,以意消息。打作薄薄饼子,阴干待用,不可犯铁器。既干,研成细末,以麻黄一大把,锉煎成极浓膏子,用绵布绞滤去渣,入前末中,以成丸为度。如绿豆大,以老坑辰砂,研细末为衣,用银药罐盛之收存,以黄蜡封口。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服后静坐无风处所,略有微汗验。药性流行,充溢四肢、经络、皮毛之间。如服后发热作渴,此元气虚,药性到也。须服乳汁数盏以止之。服药后,三日内蔬食,不可吃油腻之物。此药进二、三次,或越三五年,又进二、三次,立见气力焕发,精神异常。草木之药千百服,不如此药一、二服。盖人自十六岁已往,精气渐减,不但男女之欲足以损败,一与事应,则视听言动,皆耗散精气之原。故禅氏面壁,仙家坐关。此药采自人身,产从元始,非若金石草木之有偏胜,实可全挽回造化之功。养生君子,珍之重之。


阳炼秋石法(京师传)


童便一缸,牙皂煎水二、三碗,用柳条乱搅起白泡,用勺撇去,随搅随撇,令泡尽澄清许久。上去其泡,下去其垢腻,惟取中间清水,入锅内煎熬。用木柴火,先文后武,熬二、三碗,又加童便半锅,又熬至干,又加又熬,至缸中童便尽乃止。熬至焦干,入香油一碗,从锅周遭倾入锅底,用极猛火烧过透红无油气,连锅掇起,放地上,待冷一时,自然成块而起,研罗细末,用净水二碗,入内搅匀,如米汤样。澄一、二日,再搅起,倾入好雪白连四纸十数层盛药下,用竹篾为梢箕,水浸一宿,去竹内黄水令净,将纸放竹箕内,下用瓷器盛之。滤下极清水,于瓷器内滤令干,收入锅内,将纸渣再入水搅,如上法滤之。将先滤清水,用广锅一口,以缸瓦打磨令光如银白,入内用炭火熬,令干为度。抓起放纸上,再将锅又打磨净,又熬第二次清水如上法,只要洁净,得如雪之白。


阴炼秋石法(京师传)


用童男童女便各二桶,入半旧瓦缸内,入净水一桶,柳棍搅千余下,澄半日,待清括去清者半桶,又入水一桶,如前搅、澄,却括一桶。如此七日,一日两次,共十四次,将清水尽倾去,止留秋石,倾放皮纸上,下用杉木板,或柏木板,盛贮晒干。或日晒夜露,取其日精月华;或以人乳拌晒,入丸药内;或单用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好酒送下。大有补益,善降虚火,其功不可尽述。


取红铅法


用室女经血,或首经最佳。以布帛用烧酒洗过晒干用之,以乌梅水澄之,取出,入乳香末少许,乳汁为丸,如樱桃大。每噙一丸,取女人气一口,乳汁送下。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神效。


神仙伏气秘法(刘云传)


橐 (图缺)


先于辰戌时,行安命之功,于右鼻进药吹气。


十六 十四 十二 十 八 六 四止次日寅时,行进阳火之功,于左鼻进药吹气。


三 五 七 九 十一 十三 十五 十七止于戌时退阴符,仍照行十六至四止。


每行之时,先令病患仰面平枕,口噙热水,或乳香酒一口,然后令童女照前数吹之。吹法∶先取红铅,用未破身童女所行经脉,以夏布揉洗令净,或净花亦可,榐下晒干。如用时,将热童便洗下,晒干收起。临用时,以童便化开,滴于 小头口边,入鼻内,将大头令童女口噙,使力吹之,如上法。病患候吹气即吸入。童女忌葱、蒜、酸,辣之物,久久行之,能接补天年。行后如觉内热,可服人乳,即能解之。


三元丹 补虚损,接天年。


红铅(一两) 人乳(一两) 乳香(一钱) 辰砂(一钱) 秋石(一钱,用童便入瓦器内,用扫净新砖数块入内,浸七日取出,冬天放阴地上,夏月埋土内,要极深,日久自生白石,扫下用)


上共为细末,即以人乳调和,将鸡蛋一枚,磕一孔,倾出清、黄不用,纸展干净,将药末入内,封固紧密,放群蛋内,抱三七日取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为衣。如干,再添入乳汁为丸。


每服三丸,人乳送下,五更空心服,汗出至足为度,不可见风。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气为阳。天之所以食人者也,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为阴,地之所以食人者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阴阳不可偏胜,有偏胜斯有不足。于是有补养之法,然必适平而止,不可太过,过则复为有余,亦非中道也。常人之情,知补养为益,而不知阴阳欲其平均。故言补者,必专以金石灸 为务。名曰补之,适以燥之也,是岂知补虚扶羸之道哉。夫男子、肾虚、水不足也。凡补虚多以燥药,是不知肾恶燥也。女子阴虚,血不足也。凡补虚多以阳剂,是不知阳胜而阴愈亏也。况补上欲其缓,补下欲其急。五脏之虚羸,其补必于其母,运气之主客,其补各有其味,非通乎天地阴阳。消息盈虚之道者,未易语此。


脉法。气虚。脉细或缓而无力。右手弱。血虚。脉大或数而无力。左手弱。阳虚。脉迟阴虚。脉弦。真气虚。脉紧。男子久疾。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强则生。弱则死。


夫人之正气不足曰虚。复纵嗜欲曰损。致病之因。有六焉。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精。


四曰神。五曰胃气。六曰七情忧郁。六气委和。则各司其职。曰无病。失养违和。阴阳偏胜克剥则诸病生焉。夫气乃肺之主。血乃肝藏之。精乃肾之主。神乃心之主。饮食乃脾胃之主。


七情则七神主之。凡应事太烦则伤神。喋谈朗诵。饥而言多则伤气。纵欲想思则伤精。久视郁怒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此五劳七伤之属也。其有禀赋素薄之人。又兼斫丧太早者。真阴根本受亏。肾水一亏。则火必胜。胜则克肺金。肺主皮毛。则腠理不密。鼻不闻香臭。火炎痰升。而致咳嗽。甚致肾水枯竭。肺子能令母虚是也金水既病。则五脏六腑皆为贼。此火乃内出之火。宜补精血。而火自退。当服五仁斑龙胶丸培复精神之圣药也。夫鹿者。得先天气质之浓。又食灵苗之精。故曰寿牲。角乃众体之首一身精华所聚者也。方名五仁者。黄精、参、杞之类是也。男女虚弱之病。服之以复真元非此不能。故斑龙胶丸为血肉上品之良剂。善斡旋心肾。资填五内。益精神。充气血。滋益于一身。兼以参、杞、门冬、鲜地骨皮等为佐。配以八物汤。如干咳嗽。痰中见血者。加以二门冬、牡丹、知母、五叶、制柏。其却病延年之功。诚在斯矣。世俗补阴丸。以知母、黄柏为主者但可施于壮盛人。纵欲相火之多者可矣。若虚损不足之症已成者。及五十岁外人服之。则元阳精气。何由而生。又人辄以人参肺热还伤肺之说。将以人参为虚损人之忌物者盖不究心于本草经耳。参本味甘微寒。善补五脏。安精神。健脾胃。生津液。况素问言虚者治以甘温。乃万世不易之定论也。彼何期后学泥书所注肺热还伤肺之句惑焉。则可说体壮人患内外感。并积热固结于膈。宜清凉涤导言之。若概以虚损虚火痰嗽。及气虚中满者。妄议人参为不可用。是惑世人。陷于不寿。甚矣。


一论元气亏损。脾胃虚弱。饮食少进。或肢体肿胀。或大便不实。面瘦而黄。或胸膈虚痞。痰嗽吞酸等症。


四君子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加陈皮。名异功散。加半夏、陈皮。名六君子汤。去茯苓。加干姜。名理中汤。


一论心血亏损。肝脾肾血虚。发热。或晡热甚。头目不清。或烦躁不寐。胸膈作胀。或胁作痛等症。


四物汤


当归(酒洗) 怀熟地黄(各三钱) 白芍(酒炒二钱) 川芎(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气血虚弱。恶寒发热。烦躁作渴。或不时寒热。眩晕昏 。或大便不实。小便赤淋或饮食少思。或小腹痛等症。宜用八物汤。又名八珍汤。即四君子汤合四物汤是也。


一论凡人元气素弱。或因起居失宜。或因用心太过。或因饮食劳倦。致遗精白浊。盗汗自汗或内热晡热。潮热发热。或口干作渴。喉痛舌裂。或胸乳膨胀。或胁肋作痛。或头颈时痛或眩晕眼花。或心神不宁。寤而不寐。或小便赤淋。茎中作痛。或便溺余沥。脐腹阴冷。


或形容不充。肢体胃寒。或鼻气急促。或更有一切热症。皆是无根虚火。宜服后方。


十全大补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当归(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熟地黄(三钱) 黄 (二钱) 肉桂(五分) 麦门冬(二钱) 五味子(三分) 甘草(炙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枣子。水煎。温服。


一论年老。房有少艾。致头痛发热。眩晕喘急。痰涎壅塞。小便频数。口干引饮。遍舌生刺。缩敛如荔枝然。下唇黑裂。面目俱赤。烦躁不寐。或时喉间如烟火上冲。急饮凉水少解。已滨于死。脉洪大而无伦。且有力。扪其身烙手。此肾经虚火游行于外。投以十全大补汤。加山茱、泽泻、丹皮、山药、麦门冬、五味、附子。水煎服。熟寐良久。脉症各减三四。再与八味丸。服之而愈。


一论中气不足。肢体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洪大而虚。


或头痛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或脉微细软弱。自汗。体倦少食。或中气虚弱而不能摄血。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或疟痢因脾胃虚而不能愈。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不胜发表宜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后感冒。或感冒而后入房。亦用此汤。急加附子。或泻痢腹痛。急用附子理中汤。此方能治一应诸症。误用攻击之药太过。以致元气脾胃虚损之极。病已垂殆。用之实有起死回生之效。宜此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一论经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夫人之生。以肾为主。人之病。多由肾虚而致者。此一方天一生水之剂。无不可用。若肾虚发热作渴。小便淋闭。痰壅失音。咳嗽吐血。头目眩晕。


眼花耳聋。咽喉燥痛。口舌疮裂。齿不坚固。腰腿痿软。五脏亏损。盗汗自汗。便血诸血。


凡肝经不足之症。尤当用之。盖水能生木故也。此滋水化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也。又治肝肾精血不足。虚热不能起床。加大附子、肉桂各二两。名八味丸。又治肾阴虚弱。津液不降。败浊为痰。能治咳逆。又治小便不禁。收精气之虚脱。为养气滋肾。制火导水。使机关利而脾土健实。宜此


六味地黄丸


怀生地黄(八两要真怀庆生干地黄酒洗净入砂锅内蒸黑为度如病胃弱畏滞再加生姜汁拌匀再蒸半晌取出用手掐断入后药同捣成饼今市卖熟地黄皆是用铁锅煮过则不可用者矣) 山茱萸(酒蒸剥去复选肉晒干四两) 怀山药(四两) 白茯苓(去皮三两) 牡丹皮(去土三两) 泽泻(去毛三两)


上忌铁器。将药精制。秤为一处。入石臼内捣成饼。晒干。或微火焙干。或碓杵。或石磨为细末。炼熟蜜一斤。加水一碗。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用瓷器收贮。每服三钱。空心盐汤酒任下。忌三白。肾水不能摄养脾土。多吐痰唾。姜汤下。加麦冬、五味。名八仙长寿丸。腰痛。加鹿茸、木瓜、续断。消渴。加五味子。诸淋沥。倍茯苓、泽泻。老人夜多小便加益智仁。去泽泻。茯苓减半。老人下元虚冷。胞转不得小便。膨急切痛。四五日。困笃垂危者。倍泽泻。遗精。去泽泻。虚火耳聋。加黄柏、知母、远志、石菖蒲。小儿遗尿。加破故纸、益智仁、人参、肉桂。小儿鹤节。加鹿茸、牛膝、人参。小儿解颅头缝开解不合。


亦加人参。小儿禀赋。肾经虚热。耳内生疮。或肌肉消瘦。骨节皆露。名节疳。加鹿茸、牛膝各一两。五味子四两。若颅解不合。牙齿不生。眼睛不黑。腿软难行。最宜此药。


一论大补元气。培填虚损之圣药也。即六味地黄丸。根据本方再加五味是也。


五子益肾养心丸


甘枸杞子(四两) 柏子仁(二两) 覆盆子(二两) 楮实子(炒二两) 沙苑蒺藜子(麸炒二两)


上共十一味。为细末。用蜜八两。入斑龙胶先炼。次入浮小麦粉四两。芡实粉四两。水调。亦入胶蜜同炼熟。和药。再杵千余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百丸。淡盐汤送下。


一论肾虚不能制火。六味地黄丸主之。肾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肾水虚。则火无所制。而热症生矣。名曰阴虚火动。河间氏所谓肾虚则热是也。令人足心热。阴股热。腰脊痛。率是此症。老人得之为顺。少年得之为逆。乃咳血之渐也。地黄、茱萸味浓者也。经曰。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泽泻味甘咸气寒。甘从土化。咸从水化。寒从阴化。故能入水藏。而泻水中之火。丹皮气寒味苦辛。寒能胜热。苦能入血。


辛能生水。故能益少阴。平虚热。山药、茯苓味甘者也。甘从土化。土能防水。故用之以制水藏之邪。且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也。


一论肾虚移热于肺。咳嗽者。六味地黄丸主之。有足心热。内股热。腰痛。两尺脉虚大者病原于肾虚也。地黄、茱萸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益肾。肾者水藏。虚则水邪归之。故用山药、茯苓以利水邪水邪归之。则生湿热。故用泽泻、丹皮以导坎中之热。滋其阴血。去其邪热。则精日生。而肾不虚。病根既去。咳嗽自宁矣。


一论下消者。烦渴引饮。小便如膏。六味地黄丸主之。先有消渴善饮。而后小便如膏者名曰下消。惧其燥热渐深。将无水矣。故用此方以救肾水。地黄、茱萸质润味浓。为阴中之阴故可以滋少阴之肾水。丹皮、泽泻取其咸寒。能制阳光。山药、茯苓取其甘淡。能疗消渴一论渴而未消者。用八味丸主之。此即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是也。渴而未消。谓其人多渴。喜得茶饮。不若消渴之求饮无厌也。此为心肾不交。水不足以济火。故令液亡口干。


乃是阴无阳而不升。阳无阴而不降。水下火上。不相既济耳。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用六味丸益其真阴。真阴益则阳可降。少火壮则阴自升。故灶底加薪。枯笼蒸溽。


槁禾得雨。生意维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鲜不以为迂也。


一论肾间水火既虚。小便不调者。八味丸主之。肾主水火。主二便。司开合。肾间之水竭。


则火独治。能合而不能开。令人病小便不出。肾间之火息。则水独治。能开不能合。令人小便不禁。是方也。以肉桂、附子之温热益其火。以地黄、茱萸濡润壮其水。火欲实。丹皮、泽泻之咸酸者。可以收而泻之。水欲实。则茯苓、山药之甘淡者。可以制而渗之。水火既济则开合治矣。


一论肾间水火俱虚者。八味丸主之。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具水火之道焉。故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少火也。又曰。肾有两枚。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也。相火即少火耳。夫一阳居于二阴为坎。水火并而为肾。此人生与天地相似也。今人入房甚。而阳事愈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痿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竭则隆冬不寒。真火息则盛夏不热。故人乐有善药饵焉。是方也。地黄、茱萸、丹皮、泽泻、山药、茯苓、六味丸也。所以益少阴肾水。附、桂。辛热物也。所以益命门相火。水火得其养。则二肾复其天矣。


一论阴虚于下。令人呕甚者。六味丸加盐汤送下。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气上喘此阴虚于下。而令孤阳上浮耳。是方也。地黄、茱萸。质润味浓。可使滋阴。丹皮、泽泻。气味咸寒可制阳光。山药、茯苓。味甘而淡。可使调下。


一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宜六味丸加黄柏、知母主之。肾者水藏无水则火独治。故令肾热。肾主督脉督脉者。行于脊里。肾坏则督脉虚。故令腰脊不举。


骨枯髓减者。枯涸之极也。肾主骨。故曰骨痿。是方也。地黄、茱萸。味浓而能生阴。知柏苦寒能泻火。泽泻、丹皮。能去坎中之热。山药、茯苓。能制肾间之邪。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方主之。


一论入房太甚。宗筋纵弛。发为阴痿。八味丸主之。肾。坎象也。一阳居于二阴为坎。


肾中有命门之火焉。凡人入房甚。而阳事作强不已者。水衰而火独治也。阳事柔痿不举者。水衰而火亦败也。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足以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奈之何而可以无火乎。是方也。桂、附味浓而辛热。味浓则能入阴。辛热则能益火。故能入少阴。而益命门之火。地黄、茱萸味浓而质润。味浓则能养阴。质润则能壮水。故能滋少阴。而壮坎中之水火欲实。则丹皮、泽泻之酸咸。可以引而泻之。水欲实。则山药、茯苓之甘淡。可以渗而制之。水火得其养。则肾宫不弱。命门不败。而作强之官。得其职矣。一论肾劳背难俯仰。


小便不利。有余沥。囊湿生疮。小腹里急。小便赤黄者。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主之。肾者。藏精之脏也。若人强力入房。以竭其精。积久则成肾劳。肾主精。精主封填骨髓。肾精以入房而竭。则骨髓已枯矣。故背难俯仰。前阴者。肾之窍。肾气足则能管摄而溲溺惟宜。肾气怯。则欲便而不利。既便而有余沥。是失开合之常度也。肾者水藏。传化失宜。则水气留之。而生湿热。水气留之。故令囊湿生疮也。小腹里急者。此乃是真水枯。


而真火无制。真水枯。则命门之相火无所畏。真火无制。故灼膀胱小腹之筋膜。而作里急也便赤黄。亦皆火之所为。地黄、茱萸、。味浓者也。味浓而为阴中之阴。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山药、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故能去肾间之阴湿。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黄柏、知母。苦润者也。润能滋阴。苦能济火。故足伏龙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阴之火。滋其济火之水。则肾间之精血自生矣。


一论气短有痰。小便赤涩。足根作痛。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此肾虚而有痰饮也。用四物送六味丸而已。


一论六味地黄丸。专补左尺肾水之药。八味丸既补左尺肾水。兼补右肾相火之药。少年水亏火旺。宜服六味丸。老年水火俱亏。宜服八味丸。况老年肾脏真水既虚。邪水乘之而为湿热以作腰痛足痿。痰唾消渴。小便不禁。淋闭等症。非附桂之温散。而能治之乎。


一论八味丸。治下元虚惫。心火上炎。渴欲饮水。或肾水不能摄养。多吐痰唾。及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


一养生书曰。立秋后。宜服张仲景八味丸。治男子虚羸百病。众所不疗者。


一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至脾胃虚寒。而患流注鹤膝等症。不能消溃收敛。或饮食少思。或食而不化。或脐腹疼痛。


夜多漩溺。经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方也。又治妇人脬转。小便不通。殊效。


八味丸


怀生地黄(用酒蒸黑八两) 山茱萸肉(酒蒸去核) 山药(各四两)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各三两) 肉桂(且三分浓者去皮方能补肾引虚火归源) 大附子(一两半重者切四片童便浸火焙干各二两) 泽泻(三两)


上忌铁器。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滚汤送下。


一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或多或少。腰脊疼痛。用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


一论凡有人不耐劳。不能食冷。或饮食胀大便不实。或口苦常破如疮。服凉药愈甚。或盗汗小便频数。腰腿无力。或咽津。或呼吸觉冷入腹。或阴囊湿痒。或手足觉冷。或面白。或黧黑。或畏寒短气。以上诸症。皆属虚甚。八味丸主之。此丸用附子有功。夫附子一物大辛热除三焦痼冷。六腑沉寒。气味劲悍。有回阳之功。命门火衰。非此不补。附虽有毒。但炮制如法。或用防风甘草同炒。或童便久浸。以去其毒。复将地黄等味同用。以制其热。润其燥。缓其急。假其克捷之功。而驾驭剽悍之势。则虽久服。亦有功而无害。惟在善用之而已若执泥有毒。果有沉寒痼冷之疾。弃而不用。其能疗乎。观东垣八味丸论。则昭然矣。


一论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滋肾水。降心火。补脾土。添精补髓。益气和血。壮筋骨。


润肌肤。聪明耳目。开心定智。强阴壮阳。延年益寿。此药性味温而不热。清而不寒。久服则坎离既济。阴阳协和。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渗而精自固。平补之圣药也。


加减神仙既济丸 尚书刘春罔方。


楝参(去芦二两) 嫩鹿茸(酥炙二两) 肉苁蓉(酒洗三两) 枸杞子(酒洗二两) 茱萸(酒蒸去复选肉二两) 怀山药(二两) 辽五味子(二两) 石菖蒲(去毛二两) 嫩黄 (蜜炒二两) 川巴戟(水泡去心二两) 川黄柏(酒炒二两) 知母(去毛二两) 柏子仁(二两) 怀熟地黄(酒蒸二两) 菟丝子(酒蒸捣饼晒干二两) 天门冬(去心二两) 当归(酒洗二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二两) 小茴香(盐酒炒二两) 白茯神(去皮木二两)怀生地黄(酒洗二两) 川杜仲(去皮酒炒二两) 川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熟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送下。或酒任下。忌三白。


一论此方。主滋养肝肾。补心血。利足膝。实肌肤。悦颜色。真卫生之良药也。


归茸丸


怀熟地黄(酒蒸四两) 怀山药(酒浸二两) 茱萸(酒蒸去核二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牡丹皮(一两) 怀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当归(酒洗二两) 大附子(炮去皮脐二两) 嫩鹿茸(酥炙四两) 泽泻(一两) 辽五味子(四两) 官桂(二两)


上为细末。鹿角半斤。酒打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温酒送下一论五仁斑龙胶。专治真阳元精内乏。以致胃气弱。下焦虚惫。及梦泄自汗。头眩。四肢无力。此胶能生精养血。益智宁神。顺畅三焦。培填五脏。补肾精。美颜色。却病延年。乃虚损中之圣药也。


五仁斑龙胶法


鹿角连脑盖骨者佳。自解者不用。去盖用生。净五十两。截作三寸段。新汲淡泉井水。


浸洗去垢。吹去角内血腥秽水尽。同人参五两。天门冬去心皮五两。麦门冬去心五两。甘枸杞子去蒂八两。川牛膝去芦五两。五品药以角入净坛内。注水至坛肩。用笋壳油纸封固其口。大锅内注水。用文武火密煮三昼夜足。时常加入沸汤于锅内。以补干耗。取出。滤去渣。将汁复入阔口砂锅内。煎熬成胶。听用。和药末。其角去外粗皮。净者为细末。名之曰鹿角霜也。


仙传斑龙丸 滋补中之圣药。


鹿角霜 鹿角胶 柏子仁(另研) 菟丝子(酒炒) 怀生地黄(酒蒸黑各十两)


上为末。先将鹿角胶瓷器内慢火化开。却将胶酒煮糊和药。捣二千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盐汤下。酒亦可。


长生固本方


人参 甘枸杞子 怀山药 辽五味子 天门冬(水润去心) 麦门冬(水润去心) 怀生地黄怀熟地黄(各二两)


上锉片。用生绢盛之。煮酒三十斤。将箬封坛口。放锅内。水煮。坛水不过坛口。以米百粒放箬叶上。候气熏蒸米熟。住火。埋土出火毒饮之。此药甚平和。治劳疾。补虚弱。乌须发。忌萝卜、葱蒜。食之与地黄相反。令人易白发。肉面不忌。亦忌蒙豆饭。


一论人乳能益心气。补脑髓。治消渴劳怯。及风火症。老人尤宜。可拣年幼壮盛洁净无病妇人之乳饮之。


一论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用人乳两盏。好酒半盏。入银旋或锡镞器内荡滚。每五更服。


一论主壮元阳。益真气。助胃润肺。宜用


补精膏


牛髓(捣烂去粗) 胡桃肉(去皮) 杏仁(去皮) 人参(各四两) 山药(姜汁拌蒸熟去皮八两) 红枣(去皮核半斤)


上将杏仁、胡桃肉、枣子、山药四味捣为膏。用蜜一斤。炼去白沫。与牛髓同和匀。入瓷罐内。重汤煮一日空心以一匙用酒或白汤化服下。


一论治伤寒汗吐下后。及行倒仓法吐下后。与诸症用攻击之过。以至元气耗惫。用此补之。韩飞霞曰。人参炼膏。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王道也。又肺虚嗽。亦有人参膏补之。如肺虚兼有火邪者。人参膏与天门冬膏。对服之最妙。


人参膏


人参去芦。不拘多少。切片。入砂锅内。放净水。文武火熬干一半。倾入瓶内。将渣又煎。


又如前并之于瓶。凡熬三次。验参渣。嚼无味。乃止。却将三次所煎之汁滤去渣。仍入砂锅内。文武火慢慢熬成膏。如人参一斤。只好熬成一碗足矣。


及成膏入碗。隔宿定有清水浮上。亦宜去之。只留稠膏。每服二三匙。清米汤漱下。


白术膏


白术要好雪白者。去芦油不用。净一斤。入砂锅内。水熬三次。取汁。滤去渣。再入砂锅内文武火慢慢熬至三碗。入蜜四两。又熬成膏。入瓷罐收贮封固。埋土七日。然后取之。每服四五匙。不拘时。米汤调服。善补脾胃。进饮食。生肌肉。除湿化痰。止泄泻。


茯苓膏


大白茯苓坚硬者。不拘多少。去黑皮。为细末。用水漂去浮者。漂时用白滚水。如和面之状令药湿。方入水漂澄。取下沉者。用净布扭去水。晒干。复为细末。再漂再晒。反复三次再为细末。每末一斤。拌好白蜜二斤令匀。贮长瓷罐内。箨皮封口。置锅内。桑柴火悬胎煮。尽一日。抵晚连瓶坐埋五谷内。次早倒出。以旧在上者装瓶下。旧在下者装瓶上。再煮再入五谷内。反复三日夜。次早取出。埋净土定七日。去火毒。每早晚用三四匙。吃嚼少许将白汤送下。补虚弱。治痰火殊效。


延寿丹


用白茯苓十斤。净锅内煮一夜。晒一日。去皮切片。调真蜂蜜二斤。蒸三炷香。晒干再加蜂蜜。


再蒸再晒。如是三次。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三四十丸。温汤送下。久服大补。殊效。


地黄膏


真怀庆大生地黄一斤。酒洗令净。加麦门冬去心四两。贮砂锅内。入水。熬干一半。倾入瓷罐内。又入水。又熬。如是三次。将汁滤去渣。用文武火慢慢熬至三碗。入蜜四两。又熬至膏。入瓷罐内封固。入土埋。去火毒。取出。每服二三匙。空心白汤点服。能补肾水真阴。


填髓固精。生血乌发。


枸杞膏


甘枸杞子一斤。放砂罐内。入水煎十余沸。用细绢罗滤过。将渣挤出汁净。如前再入水熬滤取汁。三次。去渣不用。将汁再滤入砂罐内。慢火再熬成膏。入瓷器内。不可泄气。不论男妇。早晚用酒调服。能生精补元气。益荣卫。生血悦颜色。大补诸虚百损。延年益寿。


一论此膏能镇玉池。存精固漏。通二十四道血脉。锁三十六道骨节。主一身之毛窍。贴之血脉流畅。龟健不衰。精髓充盈。养精聚神。壮阳助气。固下元。气透三关。乃通行之道。


老人贴之。夜不小便。大人精不泄。补益虚损。延年益寿。至珍至宝。又治男子下元虚冷。小肠疝气。痞疾。单腹胀满。并一切腰腿骨节疼痛。半身不遂。贴三日神效。妇人子宫久冷。


赤白带下。久不坐胎。产后战肠风。贴之三日神效。


千金封脐膏 内阁秘传。


天门冬 生地黄 熟地黄 大鳖子 大附子 蛇床子 麦门冬 紫梢花 杏仁 远志牛膝 肉苁蓉 官桂 肉豆蔻 菟丝子 虎骨 鹿茸(各二钱)


上为末。入油一斤四两。文武火熬黑色。去渣澄清。入黄丹半斤。水飞过松香四两。熬用槐柳条搅。滴水不散为度。再下硫黄、雄黄、朱砂、赤石脂、龙骨各三钱。为末入内。除此不用见火。将药微冷定。再下腽肭脐一付。阿芙蓉、蟾酥各三钱。麝香一钱。不见火。阳起石、沉木香各三钱。俱不见火。上为细末。入内。待药冷。下黄蜡六钱。贮瓷器盛之。


封口。放水中浸三日。去火毒。取出。摊缎子上。或红绢上亦可。贴之六十日。方无力再换。


又方。加乳香、没药、母丁香。此方其效如神。


太和丸 饮食劳役。所关非细。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劳役过度。耗散元气。脾胃损伤。元气衰竭。乃成内伤。诸病难治。保合太和。预防无虑。大补诸症。专进饮食。清痰降火。解郁消滞。养气健脾。王道之剂。不问老幼男女通治。


白术(去油土炒四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怀山药(二两) 莲肉(去心皮二两) 当归身(酒炒四两) 白芍药(酒炒二两) 陈皮(一两) 川黄连(姜炒一两) 山楂(去子一两) 枳实(面炒一两) 半夏(汤泡切片姜炒一两) 神曲(炒一两) 香附(用童便炒一两) 木香(五钱)龙眼肉(一两) 炙甘草(五钱) 人参(五钱) 白豆蔻(去壳五钱) 嫩黄 (蜜水炒用一两)


上为细末。荷叶如掌大者。煎汤下。陈仓米半钟煮稀粥。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临卧米汤送下。年幼壮者去参、 。


坎离丸 治灯窗读书辛苦。学问易忘。精神昏倦。妙不可言。思虑房欲。人为所累。


思虑过度。心血耗散。房欲失节。肾水枯瘁。肾水一虚。心火即炽。酿成劳瘵。杂症难治。防其未然。坎离既济。补髓添精。调荣养卫。聪耳明目。定神安志。滋阴降火。百病皆治。日诵千言。不忘所记。


龙骨(火 五钱) 远志(甘草水泡去骨一两) 白茯神(去皮末一两) 石菖蒲(去毛五钱)龟甲(炙酥五钱) 酸枣仁(炒一两) 当归身(酒洗一两) 人参(五钱) 麦门冬(水洗去心用一两) 天门冬(水净去心一两) 生地黄(酒洗二两) 熟地黄(酒蒸二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一两) 川黄柏(去皮酒炒一两) 五味子(一两) 柏子仁(一两) 山药(一两) 甘枸杞子(一两) 知母(去毛酒炒一两)


上忌铁器。精制。合为一处。石臼内捣成饼。晒干。磨为细末。炼蜜滴水成珠。每蜜一斤。


加水一碗。调和前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清晨空心盐汤下。或酒亦可。节欲忌三月。


长春不老仙丹 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滋肾水。养心血。添精髓。壮筋骨。扶元阳润肌肤。聪耳明目。宁心益智。乌须黑发。固齿坚牙。延年益寿。壮阳种子。却病轻身。


仙茅(酒浸洗四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二两) 白何首乌(同赤首乌制各四两) 川萆 (酒洗二两) 赤何首乌(米泔浸洗捶碎如枣核大入黑豆同蒸三日极黑) 补骨脂(酒炒二两) 黄精(酒蒸四两) 大怀生地黄(酒洗净掐断晒干二两) 大怀熟地黄(用生地黄酒浸洗碗盛放砂锅内蒸一日极黑掐断晒干二两) 巨胜子(二两) 怀山药(二两) 甘枸杞子(二两) 天门冬(水润去心二两) 麦门冬(水润去心二两) 白茯苓(去皮人乳浸晒三次二两) 辽五味子(二两)小茴香(盐酒炒二两) 覆盆子(二两)参(二两) 嫩鹿茸(酥炙二两) 怀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柏子仁(二两) 青盐(二两) 川杜仲(去皮酒炒二两) 当归身(酒洗二两) 川巴戟(水泡去心一两) 菟丝子(酒洗净入砂锅酒煮烂捣成饼晒干二两) 肉苁蓉(酒洗二两) 川椒(去目微炒一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二两)


锁阳(炙酥三两) 阴虚火动。素有热者。加川黄柏酒炒二两。知母酒炒二两。紫河车一具。(用壮盛妇人首生男胎先将米泔水洗净次入长流水中再洗新瓦上慢火焙干)


上忌铁器。精制。秤和一处。石臼内捣成饼。晒干。磨为细末。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酒下。忌三白。如虚甚。用后八仙斑龙胶化为丸。乃补益妙方也。


八仙斑龙胶


人参 天门冬(去心) 怀生地黄(酒洗) 怀熟地黄(酒蒸) 麦门冬(去心) 怀牛膝(去芦用各五两) 甘枸杞子 白何首乌 赤何首乌(以上俱锉咀片各八两) 老鹿茸(燎去毛截二寸长劈两片水洗净二十两)


上将药均入大砂锅内。熬汁五次。将渣滤净。再熬至五碗。则成胶矣。每服银茶匙二三匙。好酒调化。空心服。或酒化胶为前丸。尤佳。


万病无忧酒 常服能除百病。理风湿。乌髭须。清心明目。利腰肾。健腿膝。补精髓疗跌扑损伤筋骨。和五脏。平六腑。快脾胃。进饮食。补虚怯。养气血。


当归(五钱) 川芎(五钱) 白芷(五钱) 白芍(一两) 防风(七钱五分) 羌活(二两)


荆芥穗(五钱) 地骨皮(五钱) 牛膝(五钱) 杜仲(炒一两五钱) 木瓜(五钱) 大茴香(五钱)


破故纸(一两) 五加皮(一两五钱) 威灵仙(一两) 钩藤(一两) 石楠藤(一两) 乌药(五钱) 紫金皮(一两五钱) 自然铜(火 ) 木香 乳香 没药 甘草(炙各五钱) 雄黑豆(二两)


上共二十五味。调匀。用缯布为囊盛之。无灰酒一大坛。入药在内。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后。取酒温饮之。或晨昏午后。随量饮之。能去风活血。养神理气。其味佳。如饮一半。再加好酒浸饮妙。


延寿瓮头春 又名神仙延寿酒。周藩宗正西亭传仙方也。


天门冬(去心一两) 破故纸(一两) 肉苁蓉(麸炒一两) 粉草(一两) 牛膝(去芦一两)杜仲(麸炒一两) 大附子(水煮五钱) 川椒(去目一两) 以上八味为末。入曲内同和糜。


淫羊藿(一斤米泔水浸仙灵脾俗名) 羯羊脂(一斤拌淫羊藿同炒黑色) 当归(四两) 头红花一斤捣烂晒干) 白芍(一两) 生地黄(二两) 苍术(米泔水浸炒四两) 熟地黄(二两)白茯苓(四两) 甘菊花(一两) 五加皮(四两) 地骨皮(四两)


以上十二味。锉咀片。绢袋盛贮铺缸内。缩砂蜜(五钱) 白豆蔻(五钱) 木香(五钱) 丁香(五钱) 以上四味。后用煮酒。为末用。


上药共二十四味。共五斤四两。用糯米二斗淘净。浸一日夜。又淘一次。蒸作糜。取出候冷用细面末四斤。同天门冬等八味调匀。却将淫羊藿等十二味。贮于粗绢袋。置缸底。将前糜拍实于其上。然后投上品烧酒四十斤。封固七日。榨出澄清。方入坛。加砂仁等四味固封。


重汤煮三炷香。埋土中三日。能出火毒。每日量饮数杯。一七日百窍通畅。浑身壮热。丹田微痒。痿阳立兴。切忌醉酒饱食行房。


一论长春酒。大补气血。壮筋骨。和脾胃。宽胸膈。进饮食。祛痰涎。行滞气。消酒食除寒湿等症。


长春酒方 尚书刘三川传。


黄 (蜜炙) 人参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官桂橘红 南星 半夏(姜炒) 苍术(米泔水浸) 浓朴(姜炒) 砂仁 草果仁 青皮(去穣)槟榔 丁香 木香 沉香 五味子 藿香 木瓜 石斛 杜仲 白蔻壳 薏苡仁枇杷叶 桑白皮(蜜炙) 神曲(炒) 麦芽(炒) 甘草(炙)


上各件制了。净秤三钱。等分为二十包。每用一包。将生绢袋盛之。浸酒一斗。春七夏三.秋五冬十日。每日清晨一杯。甚为有效。


脉∶平脉弦大,劳损而虚。大而无力,阳衰易扶;数而无力,阴火难除。寸弱上损,浮大里枯;尺寸俱微,五劳之躯。血羸左濡,气怯右推,左右微小,血气无余。劳瘵脉数或涩细,如潮汗咳血、肉脱者殂。


《内经》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若夫七情五心之火飞越,男女声色之欲过淫,是皆虚损之所由也。《机要》曰∶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凡损自上而下,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妇人则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治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矣。感热则损于阴,阴虚则阳盛。若损自下而上,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治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矣。又曰∶心肺损而色惫,肾肝损而形痿。《难经》曰∶治损之法,损其肺者益其气;



损其心者补其荣血;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皆是虚损病因治法之大要也。


四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大便不实、体瘦面黄,或胸膈虚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虚弱、善患疟痢等症。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加陈皮,名异功散。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久患疟痢。若觉内热,或饮食难化作酸,属虚火,须加炮姜,其功甚速。即前方加半夏、陈皮。


香砂六君子汤 即六君子加香附、藿香、砂仁。


四物汤 治血虚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日晡发热、头目不清,或烦燥不寐、胸膈作胀,或胁作痛,尤当服之。


当归(酒浸) 熟地黄(各三钱) 白芍(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加味四物汤 即前方加山栀、柴胡、牡丹皮。


八珍汤 治肝脾伤损、血气虚弱、恶寒发热,或烦躁作渴,或寒热昏愦,或胸膈不利、大便不实,或饮食少思、小腹胀满等症。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加黄 、肉桂各一钱,名十全大补汤。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俱虚,发热恶寒,自汗盗汗,肢体倦怠;或头痛眩晕,口干作渴。


又治久病虚损,口干少食,咳而下利,惊悸发热;或寒热往来,盗汗自汗,晡热内热,遗精白浊;或二便见血,小腹作痛,小便短少,大便干涩;或大便滑泄,肛门下坠,小便频数,阴茎痒痛等症。


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不足,或误服克伐,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微细软弱,自汗,体倦少食;或中气虚弱而不能摄血;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等症,因脾胃虚而不能愈者;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不胜发表,宜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后,劳役感冒;或劳役感冒而后入房者,急加附子。愚谓人之一身,以脾胃为主。脾胃气实,则肺得其所养,肺气既盛,水自生焉。水升则火降,水火既济而令天地交泰之会矣。脾胃既虚,四脏俱无生气,故东垣先生着《脾胃》《内外伤》等论,谆谆然皆以固脾胃为本,所制补中益气汤又冠诸方之首。观其立方本旨可知矣。故曰补肾不若补脾,正此谓也。前所言治症概举其略,余当仿此而类推之。是方之妙,并注以表明之。


人参 黄 (蜜炒) 白术(炒) 甘草(炙,各一钱半)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柴胡 升麻(各二分)


上锉一剂。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六味丸 一名地黄丸。一名肾气丸。治肾虚作渴、小便淋闭、气壅痰涎、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燥舌痛、腰腿痿软等症,及肾虚发热、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喑、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又治肾阴虚弱、津液不降、败浊为痿,或治咳逆。又治小便不禁,收精气之虚脱。为养血滋肾、制火导水,使机关利而脾土健实。


熟地黄(八两,杵膏,忌铁器) 山茱萸(酒蒸,去核) 干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 泽泻(各三两)


上各另为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滚水送下。


八味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即前方加肉桂、附子各一两。而《经》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药也。


加减八味丸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蚀,咽喉作痛,或身体憔悴,寝汗发汗,五脏齐损。


即六味丸加肉桂一两、五味子四两。


加减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胀痛、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症,其效如神。此症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症者,非此药不能救。


白茯苓(三两) 川牛膝(酒洗,去芦) 肉桂 泽泻 车前子 山茱萸(酒蒸,去核) 山药牡丹皮 附子(制,五钱) 熟地黄(四两,拍碎酒浸,杵膏)


上为细末,和地黄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加味八珍丸 大补血气、壮脾胃、益虚损。


当归(酒洗,二两) 南芎(一两二钱) 白芍(酒炒,一两半) 熟地黄(酒蒸晒干,二两) 人参(去芦,二两) 白术(去芦,炒,二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粉草(蜜炙,七钱) 陈皮(二两)


惊悸怔忡,加远志(甘草水泡,去骨,二两),酸枣仁(炒,一两);阴虚火动,属虚劳者,去人参一两,加黄柏、知母(俱酒炒)各一两。上为细末,用首男胎衣一具,长流水洗净;次入麝香二、三分,再揉洗,用布绞干;以好酒二升,煮极烂如泥,和前药,如干,再入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送下,或酒亦可,晚上米汤下。


天真丸 治一切虚损,形容枯槁,四肢羸弱,饮食不进,肠胃溏泻,津液枯竭。久服,生血补气,暖胃和脾,驻颜延寿。


羊肉(二斤五两四钱,去筋膜皮,用竹刀劈开) 肉苁蓉(三两四钱) 鲜山药(三两四钱) 当归(酒洗,四两) 天门冬(去心,三两四钱) 无灰好酒(十壶)


上四味为末,入放羊肉内,裹定线缚,入酒内煮,令肉烂如泥取出;再入嫩黄 (蜜炒为末)一两六钱四分、人参末一两、白术末六钱四分、糯米(炒熟为末)三两四钱,共一处捣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温酒送下,盐汤亦可,早、晚各进一服。并治一切亡血过多、虚弱等疾,大有其功效。


补天大造丸 滋养元气,延年益寿,壮阳元,滋坎水,为天地交泰。若虚烦之人,房室过度,五心烦热,服之神效。平常之人,年过四十以来,服之接补以跻期颐仙地。


紫河车一具(此乃浑沌皮也。取男胎首生者佳,如无,得壮盛妇人产者亦好。先用米泔水将紫河车浸,轻轻摆开,换洗令净,不动筋膜,此乃初结之真气也。将竹器全盛,长流水浸一刻以生气提回,以小瓦盆全盛木甑内蒸,文武火蒸极熟如糊取出,先倾自然汁在药末内,略和匀,此天元正气汁也。将河车放石臼内,木杵擂千余下如糊样,通将药汁同和匀,捣千余杵,集众手为丸。此全天元真气,以人补人最妙,世所少知。医用火焙、酒煮及去筋膜,又入龟板,大误。故特出之) 怀生地黄(酒浸,一两五钱) 怀熟地黄(酒蒸,二两) 麦门冬(泡去心,一两五钱) 天门冬(泡去心,一两五钱) 牛膝(去芦,酒洗,一两) 枸杞子(七钱) 五味子(七钱) 当归(酒洗,一两) 杜仲(去皮,酥炙,一两半) 小茴香(酒炒,一两) 川黄柏(去皮,酒炒,一两) 白术(去芦,炒,一两) 陈皮(去白,八钱) 干姜(泡,二钱) 侧柏叶(采向东嫩枝条,隔纸焙干,二两)


如血虚,加当归、地黄倍之;如气虚,加人参、黄 (蜜炙)各一两;如肾虚,加复盆子(炒)、小茴香、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如腰痛,加苍术(盐水炒)、萆 、琐阳(酥炙)


、续断(酒洗);如有骨蒸,加地骨皮、知母(酒炒);如妇人,去黄柏,加川芎、香附、条芩(俱酒炒)各一两。上为细末,用蒸紫河车汁并河车共捣为末,丸如梧桐子大。凡药必秤净末。忌铁器,俱用石臼椿杵,或石磨磨之,不耗散为妙,且远铁器。若河车肥大,量加些药末,不必用蜜。每日空心米汤送下一百丸,有病者,一日二服。


延龄固本丹 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颜色衰朽、形体羸瘦,中年阳事不举、精神短少,未至五旬须发先白;并左瘫右痪、步履艰辛、脚膝疼痛,小肠疝气,妇人久无子息,下元虚冷。


天门冬(水泡,去心) 麦门冬(水泡,去心)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酒蒸) 山药 牛膝(去芦、酒洗) 杜仲(去皮,姜酒炒) 巴戟(酒浸,去心) 五味子 枸杞子 山茱萸(酒蒸,去核) 白茯苓(去皮) 人参 木香 柏子仁(各二两) 老川椒 石菖蒲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泽泻(各一两) 肉苁蓉(酒洗,四两) 复盆子 车前子 菟丝子(酒炒烂捣成饼,焙干) 地骨皮(各一两半) 妇人,加当归(酒洗)、赤石脂(煨)各一两。上为细末,好酒打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服至半月,阳事雄壮;至一月,颜如童子,目视十里,小便清滑;服至三月,白发返黑。久服,神气不衰,身轻体健,可升仙位。



【秘传经验药酒方】


八珍酒 和气血,养脏腑,调脾胃,解宿酲,强精神,悦颜色,助劳倦,补诸虚,久服百病消除。比他香燥药酒大不同也。


当归(全用,酒洗,三两) 南芎(一两) 白芍(煨,二两) 生地黄(酒洗,四两) 人参(去芦,一两) 白术(去芦,炒,三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粉草(炙,一两半) 五加皮(酒洗晒干,八两)小肥红枣(去核,四两) 核桃肉(四两)


上药咀片,共装入绢袋内,用好糯米酒四十斤,煮二炷香,埋净土中五日夜,取出过三七日。每晨、午、夕温饮一、二小盏。


神仙延寿酒 一治症同前,虚人有热者宜此。


生地黄(二两) 熟地黄(二两) 天门冬(去心,二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 当归(二两) 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杜仲(去皮,酒和姜汁沙,二两) 小茴(盐酒炒,二两) 巴戟(水泡去心,二两) 枸杞子(二两) 肉苁蓉(二两) 破故纸(炒,一两) 木香(五钱) 砂仁(一两) 南芎(二两) 白芍(,酒炒,二两) 石菖蒲(五钱) 柏子仁(五钱)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一两)


上锉。用绢袋盛药入坛内,用酒六十斤煮三炷香为度,取出埋土中三日夜,去火毒。每随量饮之。


固本遐令酒 治症同前,虚人无热者宜此。


当归(酒洗) 巴戟(酒浸,去心) 肉苁蓉(酒洗) 杜仲(酒炒,去丝) 人参(去芦) 沉香小茴(酒炒) 破故纸(酒炒) 石菖蒲(去毛) 青盐 木通 山茱萸(酒蒸,去核) 石斛天门冬(去心) 熟地黄 陈皮 狗脊 菟丝子(酒浸,蒸) 牛膝(去芦) 酸枣仁(炒) 复盆子(炒,各一两) 枸杞子(二两) 川椒(去子,七钱) 神曲(炒,二两) 白豆蔻 木香(各三钱) 砂仁大茴 益智(去壳) 乳香(各五钱) 虎胫骨(酥炙,二两) 淫羊藿(四两,要新者) 糯米(一升大枣(一升) 生姜(二两,捣汁)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一两) 新山药(四两,捣汁) 用小黄米明流烧酒七十斤。


上各根据制为末,糯米、枣肉、粘饭同姜汁、山药汁、炼蜜四两和成块,分为四块,四绢袋盛之,入酒坛内浸二十一日。取出热服,早晚各饮一、二盏。数日见效。


仙酒方 一用小麦六十四斤,一半炒熟,入新布口袋内悬井中浸七日,取出晒干,再入生麦一半,磨面听用。一用黄精,九蒸九晒,八两,为末听用。一用怀庆熟地黄八两、生地黄八两、枸杞子八两。同为末听用。一用淡秋石八两听用。一用红铅六钱四分,为末听用。一用精壮女子乳汁十六碗,同面药末添长流水调合成块,或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用纸包裹紧密,另放在冷静空房阴干七日。造仙酒每用百花蕊一十六斤(即蜂蜜),同河水十六斤、井水十六斤,此阴阳水,一同入银锅内煎熟,好净铁锅亦可,待冷听用。亦用酒娘三斤(即新酒糟未入水者)同面二斤打烂,同入瓷缸内,用香椿枝搅二、三遍,用纸封口,三、四日开口,用椿枝每日搅二、三遍,前后十日,酒熟,细袋滤过澄清,名为仙酒。


扶衰仙凤酒 治男妇小儿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瘦怯无力及妇人赤白带下,神效。


用肥线鸡一只,将绳吊死,退去毛屎不用,将鸡切四大块,再切入生姜四两、胶枣半斤,用好酒五、六壶。共三味装入一大坛内,将泥封固坛口,重汤煮一日,凉水拔出火毒。每服以空心将鸡酒连姜枣随意食之。其效如神。


徐国公仙酒方 张尚书传于龚预源。头酽好烧酒一坛,龙眼(去壳)二、三斤入酒内浸之。日久则颜色娇红,滋味香美。专补心血,善壮元阳,疗怔忡惊悸不寐等症。早晚各随量饮数杯。悦颜色,助精神,大有补益。故名仙酒。


红颜酒 一名不老汤。


胡桃仁(泡去皮,四两) 小红枣(四两) 白蜜(四两) 酥油(二两) 杏仁(泡去皮尖,不用双仁,煮四、五沸,晒干)一两上用自造好烧酒一金华坛,先以蜜油溶开入酒,随将三药入酒内浸三七日。每早服二、三杯。甚妙。


仙茅酒


仙茅四两(出四川,用米泔水浸去赤水尽,日晒) 淫羊藿(洗尽,四两) 南五加皮(四两,酒洗净)


上锉剂,用黄绢袋盛,悬入无灰酒一中坛内,三七日后取。早晚饮一、二杯。殊效。


驻世珍馐 常用补虚。


当归(酒洗) 南芎 白芍(酒炒) 熟地黄 菟丝子(酒制) 巴戟(酒浸,去心) 肉苁蓉(酒洗) 益智仁(酒炒) 牛膝(去芦,酒洗) 杜仲(姜酒炒,去丝) 山药 青盐 大茴山茱萸(酒蒸,去核) 枸杞子(酒洗) 川椒(炒) 干姜 甘草(炙)


上各等分为细末,用 猪肉不拘多少,切片酒炒熟,入药再炒,不可用水,磁器收贮。空心食之,好酒送下。忌生冷。


取龙虎水法 龙属水,虎属金,即童男童女。取之时谨择有五种不用。男五种者,生、逮、半、变、渎也。生者,外肾不举;逮者,声雄皮粗;变者,腥膻狐臭;半者,黄肥多病;渎者,疥癞疮疽。女五种者,罗、纹、服、交、脉也。罗者,阴户上有横骨;纹者,狐臭体气;服者,实女也;交者,声雄发粗,皮肤粗糙无颜色;脉者,疮痍病患生理残障。二鼎器务宜择眉清目秀,盈月之相,三停相等,唇红齿白,发黑声清,肤肥细腻,年方十三四、十五六未破者。用黍稷稻梁、红豆、红枣、 猪肉、鲫鱼等味,与彼食之。忌葱蒜韭薤、五荤三厌、秽汗二水,戒喧哗、手舞足蹈,耗散精华。未取之时,先调百日,十月起、三月止,置瓷缸、磁坛于僻处收贮以盖之。积至二、三石,听候炼用。


阴炼龙虎石 将前积二水,置瓷缸三、四口或五、六口于静僻通沟去处,每缸置于五、六分龙虎水,加井水五分,下白矾、白术各二两,松、柏叶各二两。取杨柳根三、四茎一扎,顺搅千余下,盖之勿动。看待水澄清去盖,逼去清水,又加井水满缸,以绢滤去渣,又搅二、三百转,盖之澄清。又尽逼去清水,仍加井水,又搅又逼又滤,如此十余次,直待水香为止。逼去尽,用米筛三、四个,内铺白绵纸,将浑龙虎石取入筛内,候水干移在日色内处,以竹刀划成骨牌路晒干,如粉之白,即是阴炼龙虎石。瓷盒收贮,合药用。此药能补心生精,养血之至药也。


阳炼龙虎石 择露天空地砌灶二眼,坐东朝西,安三尺二寸、二尺四寸大锅两口,锅近处安缸四口,先积下龙虎水二缸或三缸,方洗净锅锈。先于大锅内入五瓢,慢火熬至起沫,以罩滤去滓,撤去油末,直待熬至不起沫方起锅于小锅内,细火熬。大锅内仍添二、三瓢,又熬去沫,又起小锅内。如此少少渐添渐起,以尽为度。大锅住火,小锅慢慢火熬,用铲子不住手铲。待水干成膏,上用一小盆合住锅口,周遭用泥封固严密,止留一孔出水气。看水气尽,孔内飞出金星青气,急以泥封孔眼,缸底用湿布一方,不可水大,多只以水润之,小火烧至锅底紫色退火,冷定至第二日。先去口上泥净揭开,升在缸上的已汞灵药红、黑、白各色另收听候用。另打黄芽将锅底内黑膏子铲起,另入一小锅内,砖支起,大火烧。待黑烟尽,连锅通红,退火晾冷。酌量下井水或露水尤妙。烧滚,先置净缸一口于室内,上安竹筛,内铺绵纸,滤沥清水入缸筛内,黑滓不用,将滤下清水看如水清碧就磁盆煎出净石来。如略有些黄色,还用前小锅煎干,再 一火晾冷,仍下水煎滚,照前滤入缸内,直看滤下水如井水一般清碧,以瓷盆用砖去支起,徐徐添炭火煎前淋沥的清水,滚,以竹铲不住手铲,只待煎铲焙干略待潮取出,倾在纸上,移于日色处晒干,似雪之白,即是阳炼龙虎石。


取红铅法 择十三、四岁美鼎,谨防他五种破败不用。五种者,罗、纹、服、交、脉也。罗者,阴户上有大横骨,不便采择,一也;纹者,体气发黄,癸水腥 ,不堪制用,二也;服者,实女无经,三也;交者,声雄皮粗,气血不清,四也;脉者,多病疮疽,经中带毒,五也。有此五种,非为补益之妙丹。务择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发黑面光,肌肤细腻,不瘦不肥,三停相等,好鼎。算他生年月日起约至五千四十八日之先后,先看他两腮如桃红花,额上有光,身热气喘,腰膝酸痛,困倦呻吟,即是癸将降矣。先预备绢帛儿槌洗,或羊胞做橐龠,或用金银打就的偃月器,或候他花开,与他系合阴门,令他于椅凳上平坐,不可斜倚,如觉有红,取下再换一付,多余处用绢帛来展,更换收入瓷盆内。待经尽,同制上法五千四十八日。近有十三岁而来,十六七而至何也?皆因禀受父精母血浓薄不同,亦有长成因受乳食致令气血各有不平,故难以期定。惟在观他动静,察他形色是其期也。如得年月应期,乃是真正首经至宝,实为接命上品之药。如前后不等,只作首铅初至,金铅二次,红铅三次,以后皆属后天红铅。只堪制配合药,不宜单作服食。既明采取之法,听后制服。三腥五膻浊气必须仔细修炼,方成至药者焉。


制红铅法 先将乌梅一斤,煎水一桶,去梅核冷定。如取得有红铅,或器或帛俱入梅缸内洗下。用乌梅水时,先看红铅,有一个止用梅水三碗,或多或少,随意加减,不可太过不及。梅水洗下来铅再加井水或河水,用大瓷盆令满,以木棍搅数十转,用盖盖之,勿动。待水清,轻轻逼去清水,将澄下铅仍加水,又打又搅又澄,如此七次或九次,数足,逼去水尽,止剩得红浆一碗或半碗。取净灰用盆盛,贮中剐一孔,量容多少,以软绢铺纸,把铅浆倾入纸上,荫水尽,方取,于日色处晒干。此即制服腥膻、秽垢之法,方合入药配合服。专主助血养神,其功甚大,收贮听用。


制金乳粉法 择美鼎先看婴童肥白有精神者,即是气血盛而乳可用矣。亦用头生二八、三七才可摘取,过期血弱不可用也。取下一碗或半碗,对露水均平,搅百遭,过夜,其乳自分。逼去水,将乳入瓷盆内,晒干碾细成粉,渐取渐制,积得半斤四两,听候配红铅成丹也


三元丹 治诸虚百损,补气生精,安魂定魄,益寿延年。


红铅 娇乳(各一两) 辰砂 乳香(各一钱) 虚无秋石(一钱,用便盆或新砖自生者方可)


上俱为细末,用鸡子一个,磕一孔将青黄倾出,用纸展浮装前药入内,纸糊严密,放群蛋内与鸡抱之三七,取出,乳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五更时人乳送下。稍有汗出,不可见风。


神仙小圣药


红铅(半盏,真女首经更佳,二、三次出者次之;其色红黄为上,纯红者为中,紫黑者不用) 朱砂(五钱,用辰州豆片者佳,有精神为最)


先将红铅取来,拌入朱砂,放瓷盆内,日晒月照四十九日毕,飞仙池文武火升三炷香,其药透蔑过一边冷定,开看与金箔相似,用鸡翎扫下约一分八厘为上等;其次一分二厘以乌金纸包,入小眼药罐内,以黄蜡封口,外尿胞皮通身包裹,仍放大瓶内,以绵絮塞紧,仍用竹叶尿脬紧扎,用络以长绳引入井中去火毒,四十九日取出,择吉日将药置于桌上南向,香纸供献俱南向。用好乳香末半分研细末,以人乳二、三滴将圣药和匀作三丸。服者对天南向跪拜祝毕,举药入口,将人乳送下,即归室中静养三七日,然后方许出门动作。须发如银俱皆变黑。服药一度,可延寿一纪。


彭祖小接命熏脐秘方 夫人禀天地之灵气,赖精血而化生。阴阳交媾,胚胎始凝,如太极之未判,似混沌之未分。男子之左肾先具,外精裹血,而阴焉中处;女子之右肾先具,外血裹精,而阳焉内存。肾乃生脾,脾次生乎肝,肝乃生肺,肺复生乎其心。凡在其内,四门皆闭,九窍不通,唯有其脐则与母气相通。母呼则呼,母吸则吸。十月胎定,百神具备而与母分离。剪脐落地,犹恐脐窍不闭有伤婴儿之真气,随用艾火熏蒸,外固脐蒂之坚牢,内保真气而不漏。渐长成人,四门皆开,九窍俱启,因七情六欲之牵诱,五味五音之感通,真元丧失,真气破倾。人之幼年,血气衰败,精神羸弱,渐觉有患,或生冷浓味伤其六腑,喜怒哀乐损于五脏,致使心肾不交,阴阳偏盛,五劳七伤,渐进着体,七 八瘕,陆续沾身,染患日久,殒躯丧命,良可叹也!譬诸草木,皆禀天地而生,根壮枝盛,本弱木衰;若水灌、土培,根润而复生矣。人至中年,气血渐衰,疾病易起,止知疗患,不知壮根固本之法,人生尘世,返不如草木而能回生也。凡人生育之时,脐带一落,用艾火以熏蒸即得坚固。


人之中年以后,患临其身,如草木复其浇培,以法熏蒸其脐,岂不去恶除疾而保生也。余哀悯后人不终天年而夭丧,特传济世之方,普授延年之妙药。壮固根蒂、保护形躯,熏蒸本原,却除百病,蠲五脏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宁。其中药品禀性忠良,采阴阳之正气,配君臣之辅佐,其效如神,其应如响,复有回生济世之功,保命延年之妙。此方遇高尚贤士可传,勿示匪人,恐遭天遣。保而敬之。每年中秋日熏蒸一次,却疾延年,彻上部之火邪,去心肠之宿疾,妇人月信不调,赤白带下,男子下元亏损,遗精白浊,阳事不举,并皆熏之。如熏蒸之时,令人饱食,舒身仰卧;用 麦面水和捏一圈径过寸余,如脐大者三、二寸,内入药末;用槐皮一块,去粗皮,止用半分浓覆圈药之上。如豆大艾壮灸之,百脉和畅,毛窍皆通,上至泥丸,下至涌泉,冷汗如雨,久之觉饥,再食再灸。不可令痛,痛则反泄真气。灸至行年数岁为止,无病者连日灸之,有病者三日一次,灸至腹内作声作痛,大便有涎沫等物出为止。只服米汤,兼食白肉、黄酒,以助药力。若患风气,有郁热在腠理者,加女子红铅拌药,则易汗出而疾随愈。槐皮如觉焦色,即易新的。凡灸之后,容颜不同,效应可验。今将制药品味开列于后∶


乳香 没药 鼠粪(一头有尖者是) 青盐 两头尖 川续断(各一钱) 麝香(二分)


上共为细末用。


益寿比天膏 此药最能添精补髓,保固真精不泄;善助元阳,滋润皮肤,壮筋骨、理腰膝;下元虚冷,五劳七伤,半身不遂,或下部虚冷,膀胱病症,脚膝酸麻,阳事不举。男子贴之,行步康健,气力倍添,奔走如飞;女子贴之,能除赤白带下、沙淋血崩,兼下生疮疖,能通二十四道血脉,坚固身体,返老还童。专治喘户,遇鼎气不泄真精,大臻灵验,非至仁不可轻泄,其妙如神。


鹿茸 附子(去皮脐) 牛膝(去芦) 虎胫骨(酥炙) 蛇床子 菟丝子 川续断 远志肉肉苁蓉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杏仁 生地 熟地 官桂 川楝子(去核) 山茱萸(去核) 巴载(去心) 破故纸 杜仲(去皮) 木鳖子(去壳) 肉豆蔻 紫稍花 谷精草穿山甲 大麻子(去壳,各一两) 甘草(二两,净末,看众药焦枯方下) 桑、槐、柳枝(各七寸)


上锉细,用真香油一斤四两浸一昼夜,慢火熬至黑色;用飞过好黄丹八两、黄香四两入内,柳棍搅,不住手;再下雄黄、倭硫、龙骨、赤石脂各二两,将铜匙挑药滴水成珠不散为度;又下母丁香、沉香、木香、乳香、没药、阳起石、 蟾酥、哑芙蓉各二钱,麝香一钱为末,共搅入内;又下黄蜡五钱。将膏贮磁罐内,封口严密,入水中浸五日,去火毒。每一个重七钱。红绢摊开,贴脐上或两腰眼上。每一个贴六十日方换。其功不可尽述。


九天灵应散 治男子阴湿阳痿,每逢不举。


黑附子 蛇床子 紫稍花 远志 菖蒲 海螵蛸 木鳖子 丁香(各二钱) 朝脑(一钱五分上为末。每用五钱,水三碗,煎至一碗半。温洗阴囊并湿处,日洗二次。留水温洗,多洗更好。


《洞神真经》曰∶养生之道,以不损为延命之术,以有补为先。居安虑危而防未萌,不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不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起卧有四时早晚,行止有至和之常制。调和筋脉,有偃仰之方;养正除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予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以清虚去其狂虑,以安闲养其真性。虽少年致损,气弱体枯,年老得悟,防患补益。以气补气,气自有余;以神补神,神无不足。气盛而形乃延长,神住而命自悠久。


《西山记》曰∶知至道者,天不杀;服元气者,地不灭。夫至道不远,只在己身。用心精微,命自延久。《六玄旨》曰∶欲得长生,当修所生。所生之本,始乎精气。精气结而为形,形为受命之本,气是有形之根。故午前炼干,午后炼坤。气自肾中生,自子时为始,午时为终,其气升而旺也。所以炼干者,静坐幽室,闭目冥心,升身勿动,使气满四大,薰蒸其体,荣卫通和,积日气秀神清。及夫肾气到心,积气生液,液自心中生,自午时为始,子时为终,其液降而盛也。所以炼坤者,闭目冥心,敛身正坐,以两手抱腹,降心火于丹田,烹蒸气海,积日气旺神清。此补益于气也。冬避寒,夏避暑,寒避风,暑避热。动勿劳其肢体,闲勿怠其肌肤。五日一浴,十日一沐。气旺时勿动,血旺时不息。


此补益于形也。永绝嗜欲,见境不动心者,上也。假借修真,因死求生,形虽交而气不交,体虽浊而形不浊。不得已而亲妇人,勿使走失。时暂弃其情爱,抽身于后,赚心气以补下元,可以安性命者,次也。三十岁,阴阳两停,而五谷秀气无所制作,未免情欲,当五日一度。四十岁者,十日一度。五十岁者,二十日一度。六十岁者,一月一度。


六十四岁,卦尽之年,更不言度也。若高上玄元,欲求长生不死者,可不议此也。此补益于精也。补益形者,不若补益精;补益精者,不若补益气;补益气者,不若补益神,补益于神,则形气永安。古今达士,谈益神之道,不为少矣,往往不见功者,非特出至诚也,神为主故耳。昔刘纲真人,于甲子庚申生日本命祭享形神,尚得神聚,长生不死。赵真人,于静房空室,调神出壳,如壮士展臂,可千万里,阴魂不敢相干,亦得留形住世。况夫补已散之灵气,益见在之魂神?祸福预知,神之灵也。死生永除,神之真也。补神之道,有清身养命,绝念忘思,动静不失时,修炼应其法,丹就而气自真,气真而神自益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