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齿

《慈幼新书》:齿

《名医别录》:齿

《经络考》:齿

《冷庐医话》:齿

《外科大成》:齿

《外科心法要诀》:齿

《续名医类案》:齿

《医述》:齿

《医碥》:齿

《医碥》:齿

《医宗金鉴》:齿

《友渔斋医话》:齿

《正骨心法要旨》:齿

《证治准绳·类方》:齿

《证治准绳·幼科》:齿

《证治准绳·杂病》:齿

齿者骨之余,骨者肾之络。初生儿有重龈重 者,骨不敛髓,故颊里生物,与芦择相似,用绵裹针微刺之,令泻血汁,先以淡盐汤洗,次以细辛散频擦之。


齿 ,上属足阳明胃,下属手阳明大肠。而其为病也,责胃居多,但所伤有胃血胃气之异。胃血伤者,喜寒而恶热,清胃汤;胃气伤者,喜热而恶寒,益胃汤。


叶锡侯曰∶胃病者,口极臭,肾病则否。


小儿卧时,开口当风,吸入风邪,留连不解,令齿缝酸痛,治以胡桐泪汤。胃虚湿热壅盛不得下行,牙齿肿痛,清胃合五苓(见口)治之。又有牙疳出血,口臭肉烂,芦荟丸(见疳)治之。


小儿禀赋虚怯,数岁后牙齿时疼,虫疳风吼,九味地黄丸主之。肾气不足,髓脉不充,七八月齿仍不出,或难出而无力嚼物,芎 散治之。


细辛散 治一切风蛀牙疼,腮颔浮肿。


细辛 荆芥穗(各一两) 砂仁 荜茇 鹤虱 皂角(各五钱) 白芷 细椒 草乌(各二钱)


为末,擦患处,有涎吐之,仍用水灌漱。


清胃汤


当归 生地 丹皮 升麻 甘草 连翘 黄连


益胃汤


当归 茯苓 白术 陈皮 黄 甘草 防风 升麻


九味地黄丸


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茯苓 当归 川芎 使君子 川楝肉


高鼓峰曰∶此方直泻厥阴风木,乃肾肝同治之法。缘虫疳为风木之化,有可伐之理。


然伐其子则伤其母,故用五者补之。去泽泻者,肾不宜再泄也。


胡桐泪汤


白芷 麦冬 当归 生地 花粉 石膏 细辛 升麻 干葛 胡桐泪


芎 散


川芎 生地 山药 芍药 当归 甘草


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


治小儿马痫.



齿,统属足少阴肾经(《素问》曰∶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齿分上、下断(齿根肉也),上龈属足阳明胃经(《素问》曰∶邪客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针经》曰∶上 痛,喜寒而恶热,取足阳明之原,冲阳穴);下 属手阳明大肠经(张洁古曰;秦艽去下牙痛,及除木经风湿。《针经》曰∶下 痛,喜热而恶寒,取手阳朋之原,合谷穴)。


秀水新塍镇屠氏,人多耆寿,牙齿至老坚固不坏,有家传秘诀,自幼大小便时,咬定牙齿,不令泄气,(法本张景岳。)即有人询问,亦不答应,历久勿间,故牙齿从无坠落之患。余友郑拙言学博凤锵说。


江湖上女医有捉牙虫者,以箸尖向患处旋绕,投水碗中,似有虫者无数,云曰去齿痛当顾往往不甚验。比阅程学博瑶田《通艺录》所载亡室徐孺人行略,始知其术皆伪,行略云∶濠濠间妇人能为龋齿医,行而卖其艺,治一人齿,能出虫多者以百数。孺人曰∶吾生长和州,知之久矣,齿即生虫,他医莫能出,若乃能应手出乎∶盖蓼花虫也。


余久患齿痛,每勤劳火动,及食甜物即发,丙午年周介梅表弟士稔传一方云∶每日晨起,以冷水漱口三次,不可间断,永无齿痛。介梅向患齿痛甚剧,行此得痊。余如法行之,齿痛遂不发。治齿痛神方。用青鱼胆风干,生明矾研末擦之,立止,又可治喉风,以上二味,加入指甲末、灯心灰吹之最妙。


人齿之食物.无不 烂下咽.由炙爆之毒.无不侵袭之也.故受其伤.则肿痛臭烂.异于平常者.感牙之毒也.初咬时用热童便浸伤处.洗去牙黄污血.贴蟾酥饼.以膏盖之.出微脓渐愈.如失治.则烂痛发胖.仍用小便浸洗.次用油纸捻点火.于伤处熏之.良久.插蟾酥条.膏盖.俟肿消时.用葱白二两.粉草五钱.水煎日洗一次.换红黑二膏完口.


金箔膏 贴咬伤.


四两猪脂二两占.藤黄半两釜中煎.(占黄蜡也)


齿 齿内生小虫,胃经瘀湿风火凝,口臭只缘胃火盛,齿根腐烂出血脓。


【注】此证系齿内生虫,由胃经瘀湿风火凝聚而成。齿根胀痛腐烂,时出脓血,若口臭甚者,胃火盛极上攻所致也,宜服玉池散,外用雀麦连梃一把,苦瓠三十片洗净,将麦剪长二寸,以瓠叶裹作五包,广一寸,浓五分,三年陈醋渍之,至日中时,以两包火中炮炙令热,纳口中熨齿外,冷更易之。取包置水中,解视之即有虫长三分,老者黄色,新者白色,其效如神。


玉池散


当归 白芷 升麻 防风 甘草 地骨皮 川芎 细辛 本 槐花(各一钱)


生姜三片,黑豆三十粒,水煎去渣,候温含漱,冷则吐之。若用此方煎服,更效。


【方歌】玉池疏风疗虫牙,津脓根烂漱服佳,归芷升防甘地骨,芎辛姜 豆槐花。


元亨在大圣中结道友登岳顶,至明皇馆故址,得断碑数行,仿佛有古文,洗涤之,得歌一首,曰∶猪牙皂角及生姜,犀角升麻蜀地黄。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 ,研细将来使最良。揩齿固牙髭 黑,谁知世上有仙方。荷叶下注云,翦荷叶心子也。因录以归。朝之名卿巨公,皆根据之修用,其效附应。(《皇朝类苑》。)


朱端章云∶余被檄任淮西幕府时,牙疼大作,一刀镊入,以草药一捻,汤泡少时,以手蘸汤挹痛处即定。因求其方用之治人多效,乃皱面地菘草也。俗人讹为地葱,沈存中《笔谈》专辨地菘,其子名鹤虱,正此物也。


钱季诚方用鹤虱一枚,擢置齿中。高监方,以鹤虱煎米醋漱口。或用防风、鹤虱煎水噙漱,及研草塞痛处,皆有效。(《本草纲目》。)


周密《志雅堂杂抄》治齿痛肿云∶用黑豆以酒煮汁,漱之立愈。王修竹云∶其阁中尝用验。


仙人郑思远常骑虎,故人许隐齿痛求治。郑曰∶虎须及热插齿即愈。拔数茎与之。(《医说》。)


泽州李继之忽病牙痛,皱眉不语。栾景先见之曰∶何不乐也? 曰∶牙痛。栾曰∶曾记戴人云,阳明经热有余也,宜大下之。乃付舟车丸七十粒,服毕,遇数知交留饮,强饮热酒数杯,药为热酒所发,尽吐之,吐毕而痛止。李大笑曰∶戴人神仙也。不三五日又痛,再服前药百余粒,大下数行乃愈。(《儒门事亲》。)


姚应凤视一人唇有红痣,无他病苦,乃谓之曰∶此齿荩,三年必死。其人怒不应,三年齿溃,诣求救。谢曰∶君天谴也,不能过期矣。果殁。(《钱塘县志》。)


龚子才治一人,齿浮作痛,耳面黧色,口干作渴,日晡则剧,此脾虚弱也。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而痊。


一男子每足发热,牙即浮肿。此足三阴虚火,用加减八味丸而不复作。


李小园患满口牙齿疼痛,溃烂动摇,饮食不下,乃牙疳也,诸医不效。忽遇道人传一方,用川椒炒一钱五分,铜青一钱,硼砂一钱,三味为末,每少许擦患处,流涎立瘥。


易思兰治一人,患齿病,每有房劳,齿即俱长,痛不可忍,热汤凉水俱不得入。凡有恼怒,痛亦如之。十年前尚轻,十年后殊甚,每发必三五日,呻吟极楚,竟绝欲。服补肾丸、清胃饮俱不效。一日疾作,七日不饮食。诊其脉,上二部俱得本体,惟二尺洪数有力,此肾经火邪太盛也。以滋肾饮饵之,且漱且咽下二盏,随觉丹田热气升上,自咽而出。复进二盏,其痛顿止,齿即可叩,永不再作。其方∶黄柏三钱,青盐一钱,升麻一钱,水五碗煎汤,频漱之咽下。其人问曰∶吾病齿二十年,试药不下百余,皆未效,君用三味而奏功,何也?曰∶齿属肾,诸痛属火,今诊得脉洪数有力,愈按愈坚。盖沉濡而滑者,肾脉也;洪数有力者,心脉也。肾脉不沉濡而洪数,是所不胜者,侮其所胜。乃妻入乘夫,肾经中已有火邪矣。如遇房劳,则相火一动,邪火上冲,故齿长而痛也。又肾者肝之母,肝者肾之子,肝主怒,怒气一发,则子益母气,木来生火,而火愈炽矣,齿岂不长而痛乎?其用清胃饮者,以牙龈属阳明胃也。此惟胃脉洪数者为宜,今胃脉平和,是胃无恙,用清胃饮何益也?非惟无益,且寒凉伤胃,反饮食不进矣。又肾主骨,齿乃骨余,肾经火盛,致令齿长。复用补阴丸治之,中有干姜等热药,以火济火,其痛愈甚。故用黄柏为君,以滋肾水,泄肾火,青盐为之引,升麻升出肾经火邪。药一入口,便觉丹田火热上升,自咽而出。肾脏一清,齿自安矣,何必清胃补肾哉。


俞东扶曰∶此案医理讲得最精,由于脉象认得的真,而更运以巧思,斯发无不中矣。清胃散之庸,诚不足责。即泛用滋阴药,亦难应手。只此三味,诠解甚明,信乎缺一味不可,多一味不必也。余乡有患齿痛数年,诸药不效者,叶天士用山萸肉、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各三钱,牛膝、青盐各一钱而全愈。此取酸咸下降,引肾经之火归宿肾经,可与易公方并垂不朽。雄按∶谢再华室患上龈右痛,匝月益剧,四昼夜不能合目,浑身肉颤足冷,面红舌赤无津。余视之,患处不肿,脉软无神,气冲觉冷,乃肝火为患也。以盐汤送下滋肾丸三钱,一睡而愈。


吕东庄治许开壅,病齿上龈从耳根痛起,便苦楚不可耐。医用平胃降火药,日增剧。诊之,关滞而尺衰,授方以熟地为君,杜仲为臣,女贞子、甘草、黄柏、山药、山萸为佐。其尊人青臣,举以问医曰∶此方何如?医曰∶大谬,不可服。问其谬状,曰∶齿病为阳明之火,与肾何干?而俱用补肾药耶?青臣曰∶果尔,则吾知此方之妙矣,乃更邀往视。吕曰∶病见于上,而治当从下起,此有步骤,不可责速效也。仍用前药数剂,继用人参、白术、茯神、甘草、白芍、枣仁、远志、当归、黄 、丹皮,数剂痛已减而未去也。诊其两尺已应,右关以上皆平和,惟左关尚郁塞。曰∶今当为君立除之,遂用补中益气汤和龙胆草即愈。后小发,复加减前方愈之。因嘱之曰∶此虽小疾,而其根在下,当谨调摄,毋使频发也。


孙文垣治昆池内人,患牙痛,一晚晕厥三次,次日两腮红肿,痛不可支,且洒淅恶寒,寝食以废。与清胃汤加石膏为君,白芷为臣,连翘为佐,北细辛为使,服之痛如失。外以明矾为末,大五倍子一枚,入矾满之,炭火炙,以矾红炙为末,不时擦牙,痛处立止。此方多效。


孙蠖斋因食鸡嚼骨,迸碎其齿,出血至晕。自后遇鸡鸣时,辄痛不可忍,余时则否。凡燕会遇鸡汤羹则痛发,即不染指,痛亦然。如是数年,其家禁不畜鸡。亲旧欲招之者,必先戒厨人弗用也。后有人教食黄鼠野狼,家人乃设法捕得一头,烹而进之。孙以其物异,心恶之,强饮汤数呷,尔后遇鸡辄啖如常,了无所苦矣。(新案。)


文潞公方,治牙齿风热上攻肿痛。独活、地黄各三钱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和滓温服,卧时再用。(本草。)


薛立斋治毛宗伯齿痛,胃脉无力,用补中益气加生地、丹皮,治之而愈。


杨考功齿动作渴,属脾胃虚弱,阴火炽甚,用补中益气加炒黑黄柏,四剂,又服加减八味丸,诸症顿愈。


王侍御齿摇龈露,喜冷冻饮料食,此胃经湿热。先用承气汤以退其火,又用清胃散以调理而齿固,继用六味丸以补肾而痊。


一男子晡热内热,牙痛龈溃,常取小虫,此足三阴虚火,足阳明经湿热。先用桃仁承气汤二剂,又用六味丸而愈。


茯苓、石膏、龙骨各一两,寒水石二两半,白芷半两,石燕子大者一枚,小者一双,末之,早晚揩牙。繁峙王文汉卿得此方于鳞抚折守,折守得于国初洛阳帅李成。折年逾九十,牙齿都不疏豁,亦无风虫。王公今九十,食肉尚能齿决之。信此方之神也。(《续夷坚志》。)


薛立斋治一妇人,因怒齿痛,寒热作呕,用清胃等药益甚,此肝火伤胃,寒药复伤故也。用六君子加白芍、柴胡、山栀而愈。


一妇人发热齿痛,日晡益甚,月水不调。此脾经血虚,用逍遥散加升麻寻愈。后因怒复痛,仍以前药加川芎而痊。


一妇人胃中嘈辣,甚则热痛,后患齿动,此胃中痰火也。用二陈加芩、连,下越鞠丸而瘳。


一妇人因怒牙痛,寒热。此肝火侮脾土,用小柴胡加芎、归、苓、术、山栀而疼痛止,用加味逍遥散而寒热退。


一妇人每产后,齿龈动摇皆痛,逾月乃止,此气血虚动也。后复怀妊临月,与十全大补汤二剂,令产后煎服,其齿不动如故。


廷尉张中梁齿动摇,用安肾丸。考功杨仲玉齿动,用补中益气汤。侍御王济川齿摇龈露,用承气汤。文选郑伯兴齿脑痛,用羌活附子汤。颜金宪齿痛,用凉膈散。郭职方过饮,用清胃散。党吏部风热,用犀角升麻汤。


朱工部血气虚,用十全大补汤。沈大尹头脑齿痛头重,手足厥冷,此风寒入脑,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并愈。


一男子齿痛,脉数实而便秘,用防风通圣散即愈。


一男子齿痛,胃脉数而有力,以清胃散加石膏、荆、防,二剂而痊。


一男子齿痛甚,胃脉数实,以承气汤一剂即止。


一男子齿痛,脉浮无力,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连、生地、石膏,治之不复作。


一老人齿痛,午后即发,至晚尤甚,胃脉数而实,以凉膈散加荆、防、石膏。


王教授云∶有老妇人旧患牙疼,人教将两手大指交叉,以大指头尽处为穴,灸七壮,永不疼。恐是外关穴也,穴本手少阳,去腕后二寸陷中。泉州一梢子妻,旧亦苦牙疼,人为灸手外踝穴近前些子,遂永不疼。但不知《千金》所谓足外踝耶?手外踝耶?识者当辨之。(《百乙方》。)


辛帅旧患伤寒方愈,食青梅已而牙疼甚,有道人为之灸屈手大指本节后陷中,灸三壮。初灸觉病牙痒,再灸觉牙有声,三壮疼止,今二十年矣。恐阳溪穴也。铜人云∶此穴治齿痛,手阳明脉入齿缝中,左疼灸右,右疼灸左,效。(同上。)


昔率为乐清主簿者,蛀牙疼不可忍,号呼之声,彻于四邻,用药不效。有丐者献一方,用之即安。以汉椒为末,及巴豆一粒,同研成膏,饭为丸如绿豆大,以绵裹安在蛀牙孔处立效。(同上。)


马敏叔说∶一村媪苦牙痛,百药不效。用丝瓜儿,俗呼为磨萝,烧灰存性,为细末,擦痛处立止。(同上。)


香白芷,太平州道地者,不拘多少;朱砂一分。白芷并另研。上为细末,入朱砂拌匀,炼蜜如樱桃大。每用一丸,擦痛立止。庐州郭医传云∶渠亲曾累取效,尽胜他药。此药乃濠梁一村妇人,以医治帅母夫人者。仓卒不用朱砂及蜜亦可,其功只在香白芷耳。赵从简府判,所用只白芷、细辛二味等分,亦每作效。(同上。)


李莫安抚女子退齿,逾年不生,甚以为挠,因过平江会李亮卿语之。李云∶予有一方,已经试验,用之一月齿遂生。用雌乌鸡、雄乌鸡粪、(以二鸡各畜之。)旧鞋底。(麻底尤佳。)上三物等分,烧灰存性,研细入麝香少许,同研敷于齿龈。(同上。)


立斋治党吏部,颊腮肿 至牙龈,右关脉数,此胃经风热上攻也,以犀角升麻汤治之而消。


郭职方齿肿, 至颊腮,素善饮,治以清胃散,数剂而愈。一男子患齿痛,服清胃散不应,服凉膈散而愈盛,予用补胃丸治之而愈。


固齿方∶取老鼠头骨、牙,同盐 存性,研细以擦动牙,即坚固不摇。


来天培治一妇人,五旬患齿痛连脑,两颊赤肿,恶寒发热,脉细而涩,此肝脾郁结为患。治以逍遥散加熟地、石膏、荆穗、杞子,一剂而肿痛减,再剂而诸症释然。


经义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枯。八八则齿发去。(《素问》)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齿者,骨之所终。


○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灵枢》)


齿为户门。(《难经》)


哲言


齿得咸则坚,得甘则蚀,得酸则软,得辛、苦则若不知。咸益本脏也,甘主克制也,酸夺母气也,辛为其所自生,苦为其所胜,故相安也。


○齿先生而牙后生,齿薄而牙浓也;牙先落而齿后落,齿逸而牙劳也。齿为户门,为饮食所入之路,百物之精皆由此入,可不惜与?


○牙齿得自生后,七八月生,亦七八岁易,既易而缺,即不复生。所以既生复易者,如草木之孚甲,虽草木所以生而长自落。所以既易不复生者,如草木之株干,伤一枝则一枝折而不能更发也。来自生后,去自生前,亦犹草木之华实耳。(《张氏医通》)


齿者肾之标,口者脾之窍,诸经多会于口。其牙齿乃手、足阳明之所过,上龈隶于坤土,足阳明胃脉之所贯也,止而不动;下龈嚼动不休,手阳明大肠脉之所贯也。手阳明恶寒饮而喜热,足阳明喜寒饮而恶热,故其病不一。牙者肾之标,亦喜寒,寒则坚牢。热甚则齿动、龈断而痛,故治疗不同。(李东垣)


精完则齿固,肾衰则齿豁,虚热则齿动,髓溢则齿长。(《医学入门》)


肾主骨,齿者骨之余,髓之所养。足阳明之支者,入于上齿;手阳明之支者,入于下齿。若骨髓不足,阳明脉虚,则齿之诸病生矣。阳明实则齿坚牢,阳明虚则齿浮动。又有齿痛者,乃阳明经有风、冷、湿、热之邪,乘虚而入,聚而为液、为涎,与齿间之气血相搏击而痛也。若热壅盛则肿而痛也,热不盛则齿龈微肿而根浮也。有虫牙痛者,由湿热生虫,蚀其根也。有齿间血出者,乃风热之邪,由阳明之支入齿龈,搏于血也。


有齿龋者,亦风热之邪入阳明,搏于齿龈,气血腐化为脓也。有齿 者,是虫蚀齿至龈,脓烂汁臭也。有齿挺者,由风热传入齿龈间,液沫为脓,气血竭,肉龈消,故齿根露而挺出也。有齿动摇者,由阳明气血虚也。有齿蠹者,由骨髓不荣,故令牙齿黯黑也。以此而言,岂非诸齿病皆因阳明之所致哉?(《证治准绳》)


肾虚牙疼其齿浮,血虚牙疼其齿痒,火热牙疼其齿燥,虫蚀牙疼其齿黑,风热牙疼其齿肿,湿热牙疼其齿木。(《绳墨》)


牙痛∶外冒风热、吸受寒冷者,外因也;阴虚火动、气郁血热、虫蛀者,内因也;硬物所支、打击所致者,不内外因也。(陈无择)


牙证不外乎风、火、虫、虚,此但言其痛耳。他如牙宣、牙菌、牙痈、穿牙毒、骨槽风、走马牙疳之类,皆由于湿火热毒蕴结牙床。须分上下二齿,辨明手、足阳明及少阴之异。(《临证指南》)


齿牙之痛有三证∶一曰火,二曰虫,三曰肾虚。三者不同,辨得其真,无难治矣。


○古有晨昏叩齿之说,虽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动,终非善道。余每因劳、因酒,尝觉齿有浮突之意,但轻轻咬实,渐咬渐齐,或一、二次而根自固。又小解时,先咬定牙根而后解,则肾气亦赖以摄。非但固精,亦能坚齿。(张景岳)


今人漱齿,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刷洗,则垢秽尽去,齿自不坏。


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金丹全书》)


唇肿、齿焦者死,脾、肾绝也。


○齿变黑者死,少阴绝也。


○阴阳俱竭,其齿如熟小豆者死。(扁鹊)


补编


湿热齿痛者,承气汤下之。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入脑,或喜寒恶热,脉洪数有力者,凉膈散。肠热齿龈胀痛者,清胃散。火郁痛者,越鞠丸。肾虚痛者,六味汤加骨碎补。虚寒痛者,八味汤加骨碎补。风热痛者,羌、独、荆、防、芎、辛、薄荷、生地之类,水煎漱咽。风毒及热壅上攻,牙龈痛或龈缝肉 出者,消风散,临卧漱服。风寒入脑痛者,羌活附子汤。(薛立斋)


凡牙痛必用胡椒、荜茇,能散浮热。监以升麻、寒水石,佐以薄荷、荆芥、细辛之类。如用清凉药痛反甚者,须从治之。(《丹溪心法》)


凡饮食不洁,臭腐之气淹积日久,由是热盛生风,风胜生虫,蛀食齿中。根有黑点,蚀尽一齿,又度其余,甚至疳 皆其种类。宜清彻肠胃,以治其本;擦牙诛虫,以理其标。(《证治汇补》)


牙床腐烂、齿牙脱落,谓之'走马'。此盖热毒蕴畜而然,大为凶候。速泻阳明之火,兼服绿豆饮;外用冰白散敷之。(张景岳)


温热病看舌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余,龈为胃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色紫如干漆,阴血色黄如豆瓣。阳血若见,安胃为主;阴血若见,救肾为要。然豆瓣色者多险。若证不逆,尚在可治,否则难治。盖阴下竭、阳上厥也。


○齿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胃透汗为要。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若上半截燥者,水不上承,心火炎上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处转润为妥。


○ 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也。切牙者,胃热走络也。若切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气内荣,虚则喜实也。舌本不缩而硬,牙咬难开者,非风痰阻络,即欲作痉也,用酸物擦之即开,酸走筋,木泄土故也。


○齿垢如灰糕样者,胃气无权,津亡、湿浊用事,多死。


○初病齿缝流血痛者,胃火冲激也;不痛者,龙火内燔也。齿焦无垢者死。齿焦有垢者,肾热胃劫也,当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肾可也。(《指南续刻》)


脉候


齿病∶尺脉虚大者肾虚,洪数者阴火;关脉浮弦者风热,洪滑者痰火。(《证治汇补》)


选案


汪丞相之宠,好食浓味。一日热大作,齿间壅出有肉,渐大胀满,口不能闭,水浆不入。一医用生地黄汁一碗;牙皂角数挺炙热,蘸汁令尽为末,敷壅肉上。随即消缩,不日而愈。(《医统》)


吴东吉之内齿痛,医用辛散不效,又用苦寒下之,头晕自汗,大渴大喘。予至诊曰∶此肾虚也,与八味汤,一服痛止。(程华仲)


附方


出牙虫方 用瓦片上置油拌韭子烧烟,搁水碗上,另用漏升覆之。以蛀牙受漏升口中烟,其牙内虫如针者,皆落水碗中。累效。


哭来笑去散 治牙痛神效。用雄黄、乳香、胡椒、麝香、荜茇、良姜、细辛各等分为末,每用少许,吹男左、女右鼻中。如牙痛脸肿,用纸卷药末作条,蘸香油点着,燎牙痛处,条烧尽,痛即止。


(取牙)


男子八岁肾气实而生齿,三八而真牙生,五八则齿槁,八八而齿去矣。女子亦然,以七为数。盖肾主骨,齿乃骨之余,髓之所养,故随天癸为盛衰。又胃经之支者,入于上齿;大肠经之支者,入于下齿。故肾髓足、肠胃实则齿坚牢,虚则齿摇动。齿痛者,皆齿之根肉痛也,由风热湿之邪入聚为液、为涎,与齿间之气血相搏击而痛。湿热盛则痛且肿,风热盛则痛而不甚肿。又湿热生虫,蚀其牙根,则亦痛。又风热盛,搏击于血则血出,甚则气血腐化为脓,出臭汁,名齿龋。龈肉消蚀则齿根露而挺出,名齿挺。肾热则齿色黑而槁,肾竭则面亦黑。


齿痛,肾虚无热者,但摇动不痛。痛必因风火与虫。风有外风,有内风,内风即热气,外风则外感之风寒也。内有火,为外风所郁则益烈,故痛甚。亦有头脑感受风寒,脑痛连齿者,羌活附子汤发散之,此肾经虚而犯风寒也。齿属肾,脑亦属肾,寒邪犯肾为伤根本,宜急治,缓则不救,(真头痛者必死,是也。)白芷散亦可。此证必喜热,齿亦不肿、不蛀,盖暴病也,与素病齿者异。若不连脑,止连头项者,乃外风郁热于内也,立效散。湿热甚而痛者,承气汤(见大便不通)下之;轻者,清胃散。六郁而痛者,越鞠丸。(见郁。)风热而痛者,独活散,不愈,茵陈散。中气虚而痛,(清阳不升而浊火上炎也。)补中益气汤。(见气。此证多有齿缝胀不能嚼者。)


肾经虚热者,六味丸。(见虚损。)诸证未能细辨,且与消风散(见头痛。)揩抹。又并宜香附(炒黑)。


三分,炒盐一分,研擦。又石膏、胡椒为末擦,立愈。牙痛用清凉药反甚者,从治之,荜茇、川椒、薄荷、荆芥、细辛、樟脑、青盐为末擦,则热散而不郁。得热则痛,得凉则止,常欲吸冷风者,以黄连、梧桐律之苦寒,薄荷叶、荆芥穗之辛凉,治其湿热,更以升麻引入胃经,以羊角灰引入肾经,加麝香少许为末擦。又以调胃承气汤(见大便不通)去芒硝加黄连,下三五次。胃热致痛不可忍,连头脑,满面发热大痛,其齿喜寒恶热,清胃散。亦有得寒而反痛者,热被郁也;亦有恶风寒者,热已为风寒所郁故恶也,金沸草散(见咳嗽。)齿缝有红肉努出者,消风散(见头痛),临卧茶点服。仍入荆、防、白芷、蜂房之属煎,频漱口。亦有寒热并恶者,寒热之邪混杂作痛也,宜当归龙胆散、益智木律散。恶寒之情多于恶热者,寒多热少也,草豆蔻散。恶热之情多于恶寒者,热多寒少也,立效散、麝香散。上牙疼,升麻散,恶热者,灸足三里。下牙疼,白芷散,恶寒者,灸三间。肾虚牙浮长,动摇欲脱而痛者,六味丸、八味丸、(并见虚损。)黑锡丹(见呃逆。)择用。齿长渐至难食,名髓溢。盖肾水不藏而浮泛之故,白术煎汤漱服。长用刷牙,牢牙散、白牙散、羊胫散。


龋蛀,数年不愈,当作阳明蓄血治之,桃仁承气汤(见血)料,丸服。好酒者多患此。(参血证齿衄。)蛀牙痛,芦荟白胶香塞蛀孔内。松脂锐如锥者,塞孔中,少顷虫出脂上。温米醋漱出虫,愈。天仙子烧烟,用竹筒抵牙,引烟熏之,虫即死。水瓦片置油拌韭子烧烟,阁在水碗上,以漏斗覆之,熏牙,虫如针者皆落水中。


虫出穴空而痛者,乳香炙软实之。樟脑、川椒各五分,研碎放铜杓内,茶钟盖,稠面封四围,勿令走气,微火升之,少顷觉闻樟脑气取起,地上候冷揭开,药俱升在钟底,入瓷器收贮。每用少许塞痛处,立愈。


牙龈宣露,蔓荆子、生地黄、地骨皮、青蒿各一两,郁李根皮二两,每用五钱水煎,热含冷吐。蚯蚓屎水和为泥,火 赤,研如粉,腊月猪脂调敷,日三次。


牙齿动摇,还少丹、地黄丸(见虚损)。阴虚内热者,甘露饮。


牙齿不生,黑豆三十枚,牛粪火烧,令烟尽取出细研,入麝香少许研匀。先以针挑破不生处,令血出乃涂药,不可见风,忌酸咸物。露蜂房散、川升麻散。


牙槽风,齿痛不已,龈肉连颊浮肿、紫黑、出血、腐烂,口疳药内加牛黄,倍珍珠、儿茶,频吹。久不愈,牙缝出脓,甚则齿落,名牙漏,(上边龙门牙落,不治。)外吹疳药,内用滋阴降火之剂。又牙槽风溃后,肿硬不消,出臭血而不出脓者,名牙疳。


臭秽难近,清胃散。有风加防风,甚则用芜荑消疳汤数下之。牙疳烂黑,防穿腮,芦荟消疳饮,外用人中白散。疳速者,一日烂一分,两日烂一寸,杀人最速,名走马疳。鼻梁发红点如朱,及上唇龙门牙落者死,口疳药(见口)加牛黄。小儿痘后毒发,多此证。或用绿矾一块,安铁绣器上烧干,先用青绢蘸浓茶搅口净,乃敷之。若恶寒喜热,胃气伤者,补中益气(见虚损)。


牙痈,俗名牙蜞,初起龈肉或上、或下、或内、或外肿硬成条是也,口疳药吹之。牙咬,牙尽处肿也。初起势盛,夜尤痛甚,清阳散火汤,外用金、碧二丹吹。(并见咽喉。)若牙关紧闭,用黄熟香削钉,渐渐撬进,牙关渐开,即吹之。牙肉肿如豆大,或内或外,无定处,先用金丹,后用口疳药。


穿牙疔,先二日牙痛,发寒热,后痛更甚,龈上发一紫块,龈肉皆紫黑者是。


主金丹加碧丹吹之,内服凉血、清火、解毒之剂。破者,口疳药加牛黄。小儿马牙,龈上有白色如脆骨者是,将发此毒即打嚏,日日以针挑之。牙楚,因食酸所致,胡桃解之。


满口牙出血,枸杞为末,煎汤漱之,然后吞下,立止。又马粪烧灰存性,擦之立止。


欲取牙,凤仙花子为末,糁牙根自脱。干玉簪花根亦效。


麻黄(去节) 黑附子(炮,各三分) 羌活 苍术(各五分) 黄 (一分) 防风 甘草 升麻 白僵蚕(炒去丝) 黄柏 白芷(各三分) 佛耳草(有寒嗽者用之,如无不用) 上水煎服。



麻黄(去节) 草豆蔻(各一钱半) 黄 桂枝(各二钱) 吴茱萸 白芷(各四分) 本(三分)


羌活(八分) 当归身 熟地黄(各五分) 升麻(一钱) 上为细末,先用水漱洗,以药擦之。



防风(一钱) 升麻(七分) 炙甘草(三分) 细辛(二分) 草龙胆(酒洗,四分) 上水一盏,煎五分,去滓,以匙抄在口中滞痛处,少时立止。



生地黄(酒洗,三分) 升麻 牡丹皮(半钱) 当归身(三分) 拣黄连(三分,如连不好,更加二分,夏倍之) 上五味,同为细末,水煎至一半,候冷呷之。



羌活 防风 川芎 独活 石膏 荆芥 升麻 干葛 生地黄 细辛 白芷赤芍药 黄芩 甘草 上加薄荷煎服。



茵陈 连翘 半夏 荆芥穗 麻黄 升麻 黄芩 牡丹皮 射干 羌活 独活大黄(炮) 薄荷 僵蚕(各二钱半) 细辛(半两) 牵牛(一两) 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先煎汤熟,下药末搅一搅,急泻出,食后,连滓热服。



升麻(一钱) 麻黄 生地黄 当归梢 白芷 草豆蔻 羊胫骨灰 草龙胆 黄连(各等分) 上为末,擦之。



草豆蔻(二钱二分) 益智仁 当归身 熟地黄 羊胫骨灰(各五分) 木律(二分) 升麻(一钱半) 黄连(四分) 上为细末,擦之。如寒牙痛,去木律。



草豆蔻(一钱二分) 黄连 升麻(各二钱半) 细辛叶 防风(各二分) 熟地黄 羊胫骨灰(各五分) 当归身(六分) 为细末,痛处擦之。



麝香(少许) 升麻(一钱) 黄连 草豆蔻(各二钱半) 熟地黄 麻黄(各一分) 益智仁(二分半) 羊胫骨灰(二钱) 人参 生地黄 当归 汉防己(酒制,各三分) 为细末,每用少许擦牙疼处,噙良久,有涎吐去。



细辛(焙) 黄柏 知母 防己 黄连 升麻 白芷 蔓荆子 牛蒡子 薄荷 上薄荷汤调服及擦牙根,或煎服亦可。



升麻 生地黄 石膏(各一钱) 白茯苓 玄参(各二分) 羊胫骨灰 梧桐律(各三分) 黄连(一钱三分) 麝香(少许,另研) 上为细末,研匀,每用少许,临卧擦牙,复以温水漱去。


又方


槐枝 柳枝(各长四寸,四十九枝) 皂角(不蛀者,七茎) 盐(四十文重) 上同入瓷瓶内,黄泥固济,糠火烧一夜,候冷取出,研细,用如常法。



升麻(一钱) 羊胫骨灰(二钱) 白芷(七分) 石膏(一钱半)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先用温水漱口,擦之妙。



地骨(五钱) 羊胫(烧灰,五钱) 石膏 (五钱) 升麻(五钱) 为末,擦牙。



熟地(二两) 山药 牛膝(酒浸) 枸杞(酒浸,各两半) 萸肉 茯苓 杜仲(姜汁炒) 远志(去心)


五味子(炒) 楮实(酒炒) 小茴香(炒) 巴戟(酒浸) 肉苁蓉(酒浸,各一两) 石菖蒲(五钱) 加枣肉,蜜丸,盐汤或酒下。



枇杷叶(刷去毛) 熟地黄 天门冬(去心,焙) 枳壳(去穣,麸炒) 山茵陈(去梗) 生地黄 麦门冬(去心,焙) 石斛(去芦) 炙甘草 黄芩 上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后临卧。小儿量减与之。



露蜂房(炙) 荆芥 川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 地骨皮 松节 青盐 白矾(枯,各一两)


为细末,每用半钱,绵裹于患处咬之,有涎吐之。



川升麻 白附子(炮,各一两) 为细末,研匀,于八月内取生地黄四斤,洗去土,绞取汁二大盏,即下药搅,令匀,放瓷器中。每用以柳枝绵裹,一头点药,炙令热,烙齿根下缝中,更涂膏少许即验。



雄黄 芜荑 生大黄 芦荟 川黄连 胡黄连 黄芩



芦荟 柴胡 黄连 胡连 牛蒡 玄参 桔梗 栀子 石膏 薄荷 羚羊角(各五分) 甘草 升麻(各三分) 竹叶(十片)



人中白(二钱) 儿茶(一钱) 黄柏 薄荷 青黛(各六分) 冰片(五厘) 搽之,使涎流出。



升麻 白芷 黄芩 牛蒡 连翘 石膏 防风 当归 荆芥 蒺藜(各一钱) 甘草(五分) 煎服。


●齿者,口龈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


●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尽根牙之别。


●凡被跌打砍磕,落去牙齿者:


·只用补肌散敷之,并封口药。


·内服破血药,以止其痛。其药只用水煎,不宜酒煎,此法颇收功效


●如牙断跌磕砍伤:


·牙齿未动者,用芙容膏涂之。


·如齿动者,用蒺藜根烧存性为末,常揩搽之即牢,用固齿散时时揩之亦佳。


按、方剂:●补肌散


止血除痛,避风续筋骨,生肌肉。


地黄苗 地菘 青蒿 苍耳苗 赤芍药(水煎取汁)各五两 生艾汁三合


以上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午时修合,以前药汁拌石灰阴干,入黄丹三两,更杵为细末。凡有伤折出血,用药包封,不可动,约十日可瘥,不肿不脓。


●芙蓉膏


治打扑伤损,肿痛,紫黑色久不退者。


紫荆皮 南星各一两 芙蓉二两 独活 白芷 赤芍药各五钱


以上共为末,用生姜汁、茶清调温贴敷,伤损紫黑色久不退者,加肉桂五钱。


●固齿散


骨碎补 牡鼠骨(□灰)


共研细末,磁罐收贮听用。


●封口药:见鼻柱骨伤注:


孙(二二)阳明经火郁牙痛。


葛根 石膏 升麻 橘皮 小生地 薄荷


齿者,口龈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尽根牙之别。凡被跌打砍磕,落去牙齿者,只用补骨散敷之,并封口药,内服破血药,以止其痛。其药只用水煎,不宜酒煎,此法颇收功效。如牙断跌磕砍伤牙齿未动者,用芙蓉膏涂之;如齿动者,用蒺藜根烧存性为末,常揩搽之即牢,用固齿散时时揩之亦佳。


补肌散 止血除痛,辟风续筋骨,生肌肉。


地黄苗 地菘 青蒿 苍耳苗 赤芍药(水煎取汁,各五两) 生艾汁(三合)


上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午时修合,以前药汁拌锻石阴干,入黄丹三两,更杵为细末。凡有伤折出血,用药包封不可动,约十日可瘥,不肿不脓。


芙蓉膏 治打仆伤损,肿痛紫黑色,久不退者。


紫荆皮 南星(各一两) 芙蓉(二两) 独活 白芷 赤芍药(各五钱)


上共为末,用生姜汁茶清调温贴敷,伤损紫黑色久不退者,加肉桂五钱。


固齿散


骨碎补 牡鼠骨( 灰)


共研细末,瓷罐收贮听用。


封口药(见鼻柱骨伤)


正面图(图缺)


清胃散 治因服补胃热药,致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阳明之别络入脑,喜寒恶热,乃手阳明经中热盛而作,其齿喜冷恶热。


生地黄(三分,酒洗) 升麻(一钱) 牡丹皮(半钱) 当归身(三分) 拣黄连(三分,如连不好,更加二分,夏倍之)


上五味,同为细末,水煎至一半,去滓,候冷细呷之。


承气汤(见大便不通。) 调胃承气汤(见发热。) 越鞠丸(见郁。) 补中益气汤(见劳倦。) 归脾汤(见健忘。) 六味丸 还少丹 八味丸(俱见虚劳。)


独活散 治风毒牙痛,或牙龈肿痛。


独活 羌活 川芎 防风(各五分) 细辛 荆芥 薄荷 生地黄(各二钱)


上每服三五钱,水煎漱咽。


茵陈散 治牙齿疼痛,外面赤肿疼痛,及去骨槽风热。


茵陈 连翘 半夏 荆芥穗 麻黄 升麻 黄芩 牡丹皮 射干 羌活 独活 大黄(炮) 薄荷 僵蚕(各二钱半) 细辛(半两) 牵牛(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先煎汤熟,下药末搅一搅,急泻出,食后连滓热服。


羌活附子汤(东垣) 治冬月大寒犯脑,令人脑齿连痛,名曰脑风,为害甚速,非此莫救。


麻黄(去节) 黑附子(炮。各三分) 羌活 苍术(各五分) 黄 (一分) 防风 甘草 升麻白僵蚕(炒去丝) 黄柏 白芷(各三分) 佛耳草(有寒嗽者用之,如无不用)


上水煎服。


消风散(见头痛。)


羌活散(东垣)


麻黄(去根节) 白芷(各三钱) 羌活根(一钱半) 防风根(三钱) 本 当归身(各三分) 细辛根柴胡 升麻 苍术(各五分) 羊胫骨灰(二钱半) 草豆蔻 桂枝(各一钱)


上为细末,先用温水漱口净后搽之,其痛立止。


麻黄散(东垣)


麻黄根(不去节) 羊胫骨灰 龙胆草(酒洗) 生地黄(各二钱) 羌活(一钱半) 防风 本升麻 黄连 草豆蔻(各一钱) 当归身 熟地黄(各六分) 细辛根(少许)


上极细末,根据前搽之。


细辛散(东垣) 治寒邪风邪犯脑痛,齿亦痛。


麻黄(去节,三钱) 桂枝 羊胫骨灰(各二钱半) 羌活 草豆蔻(各一钱半) 柴胡 升麻防风 白芷 本 苍术 当归身(各五分) 细辛(三分)


上为细末,先漱后擦之,神效。


白芷散(东垣) 治大寒犯脑,牙齿疼痛。


麻黄(去节) 草豆蔻(各一钱半) 黄 桂枝(各二钱半) 吴茱萸 白芷(各四分) 本(三分)羌活(八分) 当归身 熟地黄(各五分) 升麻(一钱)


上为细末,先用水漱洗,以药擦之。


蝎梢散(东垣) 治大寒犯脑,牙疼。


麻黄(去节,一钱半) 当归身 柴胡 白芷(各二分) 桂枝 升麻 防风 本 黄 (各三分) 羌活(五分) 羊胫骨灰(二钱半) 草豆蔻(皮,一钱) 蝎梢(少许)


上为末,用法如前。


牢牙地黄散(东垣) 治牙疼及脑寒痛。


麻黄 黄连 羊胫骨灰(各一钱) 升麻(一钱半) 草豆蔻(一钱二分) 吴茱萸(八分) 益智仁当归身(各四分) 本(二分) 防己 生地黄 人参 熟地黄 羌活(各三分) 黄 白芷(各五分)


上为末,先漱口净,擦患处。


独活散 治风毒攻蛀,齿龈肿痛。


羌活 防风 川芎 独活 石膏 荆芥 升麻 干葛 生地黄 细辛 白芷 赤芍药 黄芩 甘草上薄荷煎服。


金沸草散(见咳嗽。)


当归龙胆散 治寒热牙疼。


升麻 麻黄 生地黄 当归梢 白芷 草豆蔻 羊胫骨灰 草龙胆 黄连(各等分)


上为末擦之。


益智木律散(丹溪) 治寒热牙疼。


草豆蔻(二钱二分) 益智仁 当归身 熟地黄 羊胫骨灰(各五分) 木律(二分) 升麻(一钱半) 黄连(四分)


上细末擦之。如寒牙疼,去木律。


草豆蔻散(丹溪) 治寒多热少,牙齿疼痛。


草豆蔻(一钱二分) 黄连 升麻(各二钱半) 细辛叶 防风(各二分) 熟地黄 羊胫骨灰(各五分) 当归身(六分)


上为细末,痛处擦之。


麝香散 治热多寒少,牙露龈肉脱,血出,齿动欲落,大作疼痛,妨食。


麝香(少许) 升麻(一钱) 黄连 草豆蔻(各一钱半) 熟地黄 麻黄(各一分) 益智仁(二分半)羊胫骨灰(二钱) 人参 生地黄 当归 汉防己(酒制。各三分)


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擦牙疼处,噙良久,有涎吐去。


立效散(东垣) 治牙齿痛不可忍,及头脑项背痛,微恶寒饮,大恶热饮,其脉上中下三部阳虚阴盛,是五脏内盛,六腑阳道微,脉微小,小便滑数。


防风(一钱) 升麻(七分) 炙甘草(三分) 细辛(二分) 草龙胆(酒洗,四分)


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以匙抄在口中,渫痛处,少时立止。如多恶热饮,更加草龙胆一钱;如更恶风作痛,加草豆蔻、黄连各五分,勿加龙胆。随寒热多少临时加减。


升麻散 治上 牙疼。


细辛(倍) 黄柏 知母 防己 黄连 升麻 白芷 蔓荆子 牛蒡子 薄荷上末,薄荷汤调服,及搽牙龈,或煎服亦可。


白芷散 治下 牙疼。


白芷 防风 连翘 石膏( ) 荆芥 赤芍药 升麻(倍) 薄荷上件为细末,薄荷汤调服,及搽牙龈,或煎服亦可。


神功丸(东垣)


兰香叶(如无藿香代之) 当归身 木香(各一钱) 升麻(二钱) 生地黄(酒洗) 生甘草(各三钱)黄连(去须,拣净,酒洗秤) 缩砂仁(各五钱)


上同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或加至二百丸,止,白汤下,食远服。兼治血痢,及血崩血下不止,血下褐色或紫色黑色,及肠 下血,空心服,米汤下,其脉洪大而缓者。及治麻木,厥气上冲,逆气上行,妄闻妄见者。


牢牙散(东垣) 治牙龈肉绽有根,牙疳肿痛,动摇欲落,牙齿不长,牙黄口臭。


升麻 羌活 羊胫骨灰(各一两) 草龙胆(酒洗,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以纱罗子罗骨灰作微尘末,和匀,卧时贴在牙龈上。(升麻,古本作四分,亦一两也。)


安肾丸(见喘。) 《良方》于本方内去肉桂、茯苓二味,余药等分。《统旨》无肉桂、川乌、桃仁、萆 、白术,有杜仲、菟丝子。


八味丸 还少丹(并见虚劳。) 黑锡丹(见诸逆冲上。) 嘉禾散(见反胃。)


牢牙散 治牙无力,不能嚼物。


升麻(三钱) 生地黄 石膏(各一钱) 白茯苓 玄参(各五分) 羊胫骨灰 梧桐律(各三分)


黄连(一钱三分) 麝香(少许另研)


上为细末,研匀,每用少许,临卧擦牙,复以温水漱去。


《千金翼》治虫蚀齿疼痛方上,闭气细书曰∶南方赤头虫飞来,入某姓名裂齿里,今得蝎虫孔安置耐居上。


急急如律令。小笺纸内着屋柱北边蝎虫孔中,取水一杯,禹步如禁法,还诵上文,以水沃孔,以净黄土泥之,勿令泄气,永愈。


又治虫蚀齿根肉黑方上烧腐棘,取潴,涂之十遍,雄黄末敷即愈。若齿黑者,以松木灰揩之,细末雄黄涂龈,百日日再涂之,七日慎油猪肉,神效。


又治齿 方上,以檐一枚,令病患蹲坐,横檐于膝上,引两手寻,使极,住手伸中指,灸中指头檐上三壮,两头一时下火,病患口诵咒曰∶啖牙虫名字鹘莫,啖牙莫啖骨。灸人亦念之。


又治裂齿方上,以腐棘针二百枚,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含漱之,日四五,瘥止。


又方 取死曲 末敷痛处,即止。


《日华子》治小儿风 牙方上,浓煎郁李仁水含之。


《聚宝》黄龙散 治齿龈疳蚀,有窍子不合者。


龙实(龙骨中有之,深黄或淡黄土蝎色,紧掬人舌者是) 白矾(灰) 蜗牛壳 南粉 牛黄(各一钱)


上五味为末,每用少许,贴窍子内,时时用之。


齿统属足少阴肾经。(《素问》曰∶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又曰∶肾热者,色黑而齿槁。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齿分上下 。(亦作龈,齿根肉也)。上 属足阳明胃经。


(《素问》曰∶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针经》曰∶上 痛,喜寒而恶热,取足阳明之原冲阳穴,在两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中。注∶ ,判也。左半为 ,右半为片。朱丹溪曰∶当灸三里穴,三里、足阳明经之合穴也,在两膝下外侧辅骨下三指地,离 骨外一指许,两筋间宛宛也。)


下属手阳明大肠经。(张洁古曰∶秦艽去下牙痛,及除本经风湿。《针经》曰∶下 痛,喜热而恶寒,取手阳明之原合谷穴,在两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朱丹溪曰∶当灸三间穴,三间、手阳明经之俞穴也,在两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骨上缝中赤白肉际)。男子八岁,肾气实而齿生更,三八真牙生,五八则齿槁,八八而齿去矣。女子亦然,以七为数。盖肾主骨,齿乃骨之余,髓之所养也,故随天癸之盛衰也。足阳明之支者,入于上齿。手阳明之支者,入于下齿。若骨髓不足,阳明脉虚,则齿之诸病生矣。何以言之,阳明金也,齿属肾水也。阳明之支入齿间,此乃母气荣卫其子也。


故阳明实则齿坚牢,阳明虚则齿浮动。所以齿痛者,乃阳明经有风冷湿热之邪乘虚而入,聚而为液为涎,与齿间之气血相搏击而痛也。若热涎壅盛则肿而痛也,热不盛则齿 微肿而根浮也。有虫牙痛者,由湿热生虫,蚀其根而作痛也。有齿间血出者,由阳明之支有风热之邪,入齿 搏于血,故血出也。有齿龋者,亦以阳明入风热之邪搏齿 ,气血腐化为脓出臭汁,谓之齿龋,亦曰风龋。有齿 者,是虫蚀齿至 脓烂汁臭也。


有齿挺者,由气热传入脉至齿 间,液沫为脓,气血竭,肉 消,故齿根露而挺出也。有齿动摇者,阳明脉虚,气血不荣,故齿动摇也。有齿历蠹者,由骨髓气血不能荣盛,故令牙齿黯黑,谓之历齿。


其齿黄黑者亦然。以此而言,岂非诸齿病皆因阳明之所致哉。东垣云∶夫齿者肾之标,口者脾之窍,诸经多有会于口者。其牙齿是手足阳明之所过,上 隶于坤土,乃足阳明胃脉之所贯络也,止而不动。


下嚼动而不休,手阳明大肠脉之所贯络也。手阳明恶寒饮而喜热,足阳明喜寒饮而恶热,故其病不一.牙者肾之标,亦喜寒,寒者坚牢,为病不同,热甚则齿动,龈断袒脱,作痛不已,故所治疗不同也。有恶热而作痛者,有恶寒而作痛者,有恶寒又恶热而作痛者,有恶寒饮少、热饮多而作痛者,有恶热饮少、寒饮多而作痛者,有牙齿动摇而作痛者,有齿袒而作痛者,有齿 为疳所蚀缺少、血出而作痛者,有齿 肿起而作痛者,有脾胃中有风邪,但觉风而作痛者,有牙上多为虫所蚀,其齿缺少而色变为虫牙痛者,有胃中气少不能于寒、袒露其齿作痛者,有牙齿疼痛而臭秽之气不可近者,痛既不一,岂可一药而尽之哉。刘宗浓云∶头面外冒风寒,或口吸寒冷致牙疼者,皆外因也。实热、阴虚火动、骨蒸所致,气郁血热,虫蛀,皆内因也。


硬物所支,打击等致,皆不内外因也。薛新甫云∶湿热甚而痛者,承气汤下之,轻者清胃散调之。大肠热而龈肿痛者,清胃散治之,重则调胃汤清之。六郁而痛者,越鞠丸解之。中气虚而痛者,补中益气汤补之。思虑伤脾而痛者,归脾汤调之。肾经虚热而痛者,六味丸补之。肾经虚寒而痛者,还少丹补之,重则八味丸主之。其属风热者,独活散;不愈,茵陈散。风寒入脑者,羌活附子汤。病证多端,当临证制宜。牙痛有风毒、热壅、龋蛀、肾虚,未辨何证,俱用消风散揩抹,诸证皆宜。香附炒黑三分,炒盐一分,研匀,揩用如常。风寒湿犯脑痛,项筋急,牙齿动摇,肉龈袒脱疼痛,宜羌活散。冬月时,风寒湿头疼,项筋急,牙齿动摇疼痛,宜麻黄散。大寒犯脑连头痛,齿亦痛,宜细辛散、白芷散、蝎稍散。牙齿寒痛,用牢牙地黄散擦,或露蜂房、川椒(去目炒)等分为粗末煎漱,或荔枝壳、或核烧灰存性擦痛处。


牙痛用清凉药便痛甚者,从治之。用荜茇、川椒、薄荷、荆芥、细辛、樟脑、青盐为末,擦牙上。得热而痛,得凉则止者,以辛凉药治之。东垣治刘经历内子年三十余,病齿痛不可忍,须骑马外行,口吸凉风则痛止,至家则痛复作,此湿热之邪也。足阳明贯于上齿,手阳明贯于下齿,阳明多血多气,又加以膏粱之味,助其湿热,故为此痛。因立一方,不须骑马出外,当令风寒之气常生于齿间,以黄连、梧桐律之苦寒,新薄荷叶、荆芥穗之辛凉,四味相合而作风寒之气,治其湿热,更以升麻之苦平,引入阳明经为使,牙齿骨之余,以羊胫骨灰补之为佐,麝香少许入内为引用,名曰馘鬼散,为细末擦之神效。又以调胃承气汤,去芒硝,加黄连,以治其本,服之下三五行,其病良愈,不复作。风毒牙痛,内服独活散,外用皂角寸节,实之以盐,火煨熟,汤泡,通口漱,吐下涎沫。风毒及热壅上攻,牙龈痛,或齿缝有红肉努出,宜消风散,食后临卧入茶点,仍入荆芥、防风、白芷、蜂房之属,煎冷频频漱口。若热壅甚,牙肿连颊,痛不可忍,宜金沸草散,去麻黄,加薄荷如其数。《三因方》云∶一妇人牙痛,治疗不效,口颊皆肿,以金沸草散大剂煎汤,熏漱而愈。阳明热牙疼,大黄炒焦黑存性,香附亦然,为末,入青盐少许,擦无时。因服补胃热药,致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阳明之别络入脑,喜寒恶热,乃手阳明经中热盛而作,其齿喜冷恶热,清胃汤主之。仓公治齐中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苦参汤日漱三升,五六日愈。寒热皆痛,当归龙胆散、益智木律散。寒多热少者,微恶热饮,大恶寒饮,宜草豆蔻散。


热多寒少者,微恶寒饮,大恶热饮,宜麝香散、立效散。上 牙疼,升麻散。下 牙疼,白芷散。平昔多食肉人,口臭,牙齿动摇欲落,或血出不止,乃内伤湿热膏粱之疾也。宜神功丸、牢牙散、调胃承气去硝加黄连汤。肾虚牙浮而痛,甚则憎寒壮热全具,如欲脱之状,宜安肾丸、八味丸、还少丹,间进黑锡丹。病齿非肿非疼,虚不能嚼食,用《局方》嘉禾散,姜煎,食后一服,次以地骨皮煎汤漱之,候空心,以羊腰子一对,切片勿令断,以葱丝、椒末、青盐、蒺藜去刺末,固元散二钱,拌匀,掺于腰子内,以豆蔻叶、或荷叶包裹煨令熟,食之。服经两日,顿觉快利,饮食如故。擦药,用牢牙散。引涎止痛方,枯矾、露蜂房(微炙)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煎乘热炸牙,冷即吐之。或用蟾酥、银朱掺和为丸,如萝卜子大。每用一丸搽患处,便不疼,至三丸吐浓涎数口,全愈。塞耳方,雄黄定痛膏、透关散,及巴豆一粒,煨黄熟去壳,用蒜一瓣,切一头作盖,剜去中心,入巴豆其中,以盖合之,用绵裹,随患左右塞耳中。常用刷牙,牢牙散、白牙散、麝香刷牙散、羊胫骨灰散、长春散、沉香散、朱砂散、妙应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