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唇口

《续名医类案》:唇口

《医学见能》:唇口

《医学心悟》:唇口

《医宗金鉴》:唇口

《正骨心法要旨》:唇口

徐仲光治一儿痘稠密,未起发而唇先黄熟,目先虚闭,咽喉肿痛,不能食,遍身痘俱平暗,幸正额匀朗,眼眶口唇,虽肿而红活。以甘桔汤加牛蒡、连翘、山楂、荆芥、陈皮、人中黄等,清利咽膈,解其脾毒而愈。


一儿痘四朝,稠密未起胀而口唇先黄熟,乃内溃之恶候,必为唇刺。幸余痘光泽脚敛,脾虽受毒,根本犹固。以补中益气汤去白术,加牛蒡、连翘、山楂,继以补元汤、理中汤而愈。


一儿痘稠如缀粟,平塌娇红,血散不附,唇口肿硬,剥落一层又一层,皮薄空浆,破如血汁,溏泻烦渴,皆为逆候。但能食安静,知有胃气也。用参、术、连各二钱,日进三服。十四朝,肢厥,脉沉静如死状,痘皆倒靥,心胸尚温,数日渐苏而愈。


[总诀] 口内时含五脏和,偶然变味即为 。须知脾窍原通胃,胃火为殃病最多。


口吐酸水,或兼腹满头痛者,肝木侮脾土也。宜加味吴萸汤。


吴萸(二钱) 党参(三钱) 黄连(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歌曰∶吐酸只为木乘脾,姜枣吴萸治总宜。


再入参连同煮服,头疼腹满照方施。


口苦而渴,或兼咽干目眩者,少阳经相火也。宜加减柴胡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党参(三钱) 花粉(三钱) 生姜(三片) 甘草(一钱)


歌曰∶口苦咽干眩渴连,柴芩参草药当先。


生津专赖天花粉,发散生姜力量全。


口甜而腻,或兼不思饮食者,脾经伤浓味也。宜加味香砂汤。


神曲(一钱) 半夏(三钱) 砂仁(研,一钱) 云苓(三钱) 藿香(三钱) 楂肉(一钱)


歌曰∶口中甜腻是脾伤,半夏云苓与藿香。


楂肉砂仁加入曲,六般煎服效堪彰。


(伯未按∶蜀刻本多白术、党参、甘草、老莲、生姜、槟榔、白芍。)


(又按∶此即《内经》口甘证,可时泡佩兰汤饮之。)


口淡无味,兼见腹满多唾者,脾虚中有寒也。宜加味理中汤。


党参(三钱) 白术(三钱) 生姜(二钱) 茯苓(四钱) 炙草(二钱) 陈皮(三钱)


歌曰∶口中无味唾偏多,参术姜苓炙草和。


漫道陈皮非补药,善调胃气莫嫌他。


(伯未按∶可时啖糖姜。)


口中肿痛,兼见发渴饮水者,胃中火上冲也。宜时方甘露饮∶天冬(三钱) 麦冬(三钱)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黄芩(三钱) 枳壳(一钱) 茵陈(三钱) 石斛(三钱) 枇杷叶(去毛蜜炙,三钱) 甘草(一钱)


歌曰∶口中肿痛渴烦加,二地二冬及枇杷。


芩枳茵陈兼石斛,草梢引服效无瘥。


(伯未按∶外用芦根泡,代茶。)


口燥舌干,或兼消渴引饮者,胃中阴液枯也。宜加减地黄汤。


熟地(三钱) 山药(三钱) 党参(三钱) 麦冬(三钱) 泽泻(三钱) 五味(一钱) 元参(三钱) 花粉(三钱) 山茱萸(三钱) 葛根(三钱)


歌曰∶口干舌燥胃阴枯,不解滋阴病不除。


萸地参冬山泽味,元参花粉葛根扶。


口中腥臭,或兼吐血衄血者,胃中血燥热也。宜清阳宁血汤。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黄芩(三钱) 黄连(二钱) 党参(三钱) 麦冬(三钱) 藕节(三钱) 生地(三钱) 蒲黄(二钱) 酒军(八分) 枳壳(一钱) 甘草(一钱)


歌曰∶口中腥臭血当清,归芍芩连并党参。


藕地军蒲甘草枳,麦冬清热燥斯平。


唇者,肌肉之本,脾之华也。故视其唇之色泽,可以知病之深浅,干而焦者,为邪在肌肉。焦而红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肿者,肌肉热甚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极也。口苦者,胆热也。口甜者,脾热也。口燥咽干者,肾热也。口噤难言者,或为痉,为痰厥,为中寒,不相等也。又狐惑症,上唇有疮,为狐,虫食其脏;下唇有疮,为惑,虫食其肛也。若病中见唇舌卷,唇吻反青,环口黧黑,口张气直,或如鱼口,或气出不返,或口唇颤摇不止。皆难治也。


●唇口者,司言食之窍也。


●如跌破击打上唇而拔缺者,用绢片一小条,从脑后扎向前来缚合,先用桑白皮捻线缝定,次以封口药涂敷,次敷截血膏盖住封口药,不令开落,仍忌言语。


●如整下唇伤而拔缺者,以绢片从下颏兜缚,治同前法。


按、方剂:●截血膏


治跌打砍磕诸证,能化血破瘀,退肿止痛。


天花粉三两 片子姜黄 赤芍药 白芷各一两


以上共为细末,茶调匀,敷疮口四围。


若头面伤,其血不止者,急用此药调涂颈上周围。


若手伤,则涂臂周围。


若伤足,则涂腿上。


若伤各处,则涂疮口周围,使截住其血不来潮作。


若疮口肉硬不消者,此被风袭也,可加独活,用热酒调敷。


如又不消,则风毒已深,肌肉结实,加紫荆皮末和敷,有必消之理。


●封口药:见鼻柱骨伤


唇口者,司言食之窍也。如跌破击打上唇而拔缺者,用绢片一小条,从脑后扎向前来缚合,先用桑白皮捻线缝定,次以封口药涂敷,次敷截血膏盖住封口药,不令开落,仍忌言语。如整下唇伤而拔缺者,以绢片从下颏兜缚,治同前法。


截血膏 治跌打砍磕诸证,能化血破瘀,退肿止痛。


天花粉(三两) 片子姜黄 赤芍药 白芷(各一两)


上共为细末,茶调匀,敷疮口四围。


若头面伤,其血不止者,急用此药调涂颈上周遭。若手伤,则涂臂周遭。若伤足,则涂腿上。若伤各处,则涂疮口周遭,使截住其血不来潮作。若疮口肉硬不消者,此被风袭也。可加独活,用热酒调敷;如又不消,则风毒已深,肌肉结实,加紫荆皮末和敷,有必消之理。


封口药(见鼻柱骨伤)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