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齿痛

《金匮翼》:齿痛

《灸法秘传》:齿痛

《普济方·针灸》:齿痛

《校注医醇剩义》:齿痛

《药症忌宜》:齿痛

《新修本草》:齿痛

《证治准绳·幼科》:齿痛

《症因脉治》:齿痛

牙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也。又手足阳明之支脉入于齿,故骨髓之气不足,与夫阳明之脉虚,风冷乘之而痛者,谓之风痛。虫居齿根,侵蚀不已,传受余齿而痛者,谓之虫痛。若足少阴脉虚,不能荣养于骨,因呼吸风寒,或饮嗽寒水而痛者,谓之肾虚齿风痛。风痛者,齿龈多肿,或赤,得风则痛愈甚。虫痛者,齿龈有窍,甚则摇动宣露。虚痛者,悠悠戚戚,无甚大痛,而亦久而不已也。亦有肾虚阴火上冲作痛者,其候手足冷,腰膝软痛,气上冲,头面热色赤,颈筋粗大,舌不大赤,龈不甚肿,七味汤加骨碎补、牛膝治之。一服如神。


【去风之剂】


皂荚汤


皂荚(一挺,去皮子,炒令黄色) 露蜂房(一枚) 盐(一分)


三味掣锉,分为三帖,每帖以浆水煎,热漱,冷吐。


当归连翘饮


当归 川芎 连翘 生地 防风 荆芥 白芷 羌活 黄芩 黑山栀 枳壳 甘草 细辛


水煎服。


东垣蝎梢散


麻黄(一钱) 白芷 羌活 防风 本 柴胡 升麻(各五分) 当归(六分) 蝎梢(少许) 生地(一钱半) 细辛(三分) 草豆蔻(一钱) 羊胫骨灰(二钱)


上为细末,先用温水漱口净,后搽之,其痛立止。一方有熟地、黄连、吴茱萸。


【补肾去风之剂】


地黄丸 治肾脏虚,食冷热齿皆痛。


生地黄(一两) 白茯苓 防风 独活 枸杞子 山药(各半两)


六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空心煎枣汤下十丸至十五丸。(《圣济》)


张文仲疗齿根欲脱方


生地黄捣,以棉裹贴齿根,常含之甚妙。


地骨皮汤


地骨皮 生干地黄(各一两) 细辛(半两) 戎盐(一分)


每用五钱,水煎三五沸,热漱冷吐,为瘥为度。


地黄汤


生地黄(二两) 独活(一两)


每用五钱,以酒一盏浸一宿,煎十余沸,热漱冷吐,以瘥为度。


【杀虫之剂】


白矾散 治龋齿,根肿出脓汁。


白矾(烧灰) 熊胆(各一分) 蟾酥 雄黄 麝香(各半分)


上为散,每用半钱,敷牙根。一方有干蛤蟆半分。


牛膝散 治风龋疼痛,解骨槽风毒痛。


牛膝(一两,烧灰)


每以少许末,着齿间含之。


又方 郁李根一握,水一盏,煎至六分,热含之,吐虫长六分,黑头。


又方 大醋一升,煮枸杞根白皮一升,取半升,含之虫立出。(《肘后》)


【补肾之剂】


地黄丸


人参 山萸(各四两) 生地(五斤取汁) 白蜜(一升) 枸杞根(三两) 白茯苓(二两)酥(少许)


上将参、苓、杞、萸为末,以好酒一斗煎至三升,去滓,入地黄汁酥蜜同煎至可丸,即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温酒送下,日三服,渐加至五服。


八味丸


安肾丸


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灸。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


风池(见中风。)


手三里(见偏风。)


内庭(见尸厥。)


当归(温。大温) 独活(平。微温) 细辛(温) 蜀椒(温。大热) 芎 (温) 附子(温大热) 莽草(温) 矾石(寒) 蛇床子(平) 生地黄(大寒) 莨菪子(温) 鸡舌香(微温) 车下李根(平) 马悬蹄(平) 雄雀粪(温)


齿痛实症,阳明风火上升也,葛根白虎汤主之。


葛根白虎汤(自制)


葛根(二钱) 石膏(五钱) 花粉(三钱) 石斛(三钱) 连翘(一钱五分)薄荷(一钱) 防风(一钱) 桔梗(一钱) 淡竹叶(二十张) 白茅根(五钱)


本方兼采白虎、竹叶石膏意,而加葛根、防风,使在腑之火由经而外达。石斛、花粉所以生津清热,薄荷、连翘、桔梗所以散郁火,茅根、竹叶清心即所以清胃也。祖怡注。


齿痛虚症,肾亏而夹有胃火也。齿为后天所生之骨,亦属于肾。况肾为胃关,水不制火,故浮阳作痛也。清热胃关煎主之。


清热胃关煎(自制)


生地(六钱) 龟版(八钱) 花粉(三钱) 石斛(三钱) 薄荷(一钱)葛根(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甘蔗(三两同煎)


本方以生地、龟版为主药,所以滋肾。以甘蔗、石斛、花粉为辅佐,所以清胃。薄荷、连翘散郁火。葛根、桔梗使已发之火,从肺胃表份而解。祖怡注。


忌升,补敛,燥热,辛温,诸药录后。


宜清热凉血,苦寒,甘寒,辛寒,咸寒。


竹叶 知母 黄连 黄芩 麦门冬 生地黄 黄柏 玄参 石膏 薄荷 赤芍药 牡丹皮 苏子 甘草 童便


上下龈,属胃与大肠火。


宜熟地黄 石膏 黄芩 黄连 麦门冬 赤芍药 青黛 细辛 甘草 薄荷 生地黄 枇杷叶 苏子 木通 西瓜皮灰


真牙浮动及黑烂,属肾虚有火,已见肾虚条内,忌宜俱同。



当归(《本经》温,《别录》大温)


独活(《本经》平)


细辛(《本经》温)


蜀椒(《本经》温,《别录》大热)


芎 (《本经》温)


附子(《本经》温,《别录》大热)


莽草(《本经》温)


矾石(《本经》寒)


蛇床子(《本经》平)


生地黄(《别录》大寒)


莨菪子(《本经》寒)


鸡舌香(《别录》微温)


车下李根(《别录》寒)


马悬蹄(《本经》平)


雄雀屎(《别录》温)


清胃散 治胃火牙痛,或连头面。


升麻(五分) 生地黄 牡丹皮 黄连(炒) 当归(各三分)


上水煎服。加柴胡、山栀,即加味清胃散。


愚按∶前方治脾胃实火作渴,口舌生疮,或唇口肿痛,齿龈溃烂, 连头面,或恶寒发热,或重舌马牙,吐舌流涎等证,子母并宜服之。若因脾胃气虚,寒凉克伐,或虚热上行,口舌生疮,弄舌发热,饮食少思,或呕吐困睡,大便不实,流涎龈烂者,用五味异功散。


〔张涣〕 本散 治卒齿痛。


本 白附子 川芎 莽草(各半两,并捣罗为细末,次用) 青黛 芦荟 麝香(各一钱,研细)


上件,都再研匀。每用一字,涂揩患处。


雄黄丸 治小儿牙齿黑蛀,气息疼痛。


雄黄(二钱) 麝香(半钱)


上为细末,软饭和为梃子。安在牙内。


(外感、内伤)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