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肠痈

《保婴撮要》:肠痈

《扁鹊心书》:肠痈

《古今医案按》:肠痈

《古今医彻》:肠痈

《回春录》:肠痈

《回生集》:肠痈

《金匮钩玄》:肠痈

《景景医话》:肠痈

《立斋外科发挥》:肠痈

《奇效简便良方》:肠痈

《奇效简便良方》:肠痈

《圣济总录》:肠痈

《寿世保元》:肠痈

《外科启玄》:肠痈

《外科十法》:肠痈

《续名医类案》:肠痈

《药症忌宜》:肠痈

《医学心悟》:肠痈

《张氏医通》:肠痈

《证治准绳·疡医》:肠痈

《证治准绳·幼科》:肠痈

张仲景云∶肠痈之症,因饮食积热,或母食辛热之物所致,小腹按之则痛,小便数似淋,腹急恶寒,身皮甲错,或自汗恶寒。若脉迟紧未有脓者,用仙方活命饮,以解其毒。脉洪数已有脓者,服太乙膏,以下其脓。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者,脓壅滞也,牡丹皮散主之。窃谓∶经云∶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故坐卧转侧之间,须令徐缓,时少饮薄粥,及用八珍汤,固其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也。


一小儿小腹作痛,小便如淋,身皮甲错,此肠痈也,脓已成,用薏苡仁汤、排脓散而痊。


一小儿腹中作痛,时或汗出,身皮甲错,小便如淋,脉滑数,脓已成也,用大黄汤一剂,下脓甚多,又用薏苡仁汤而痊。


一小儿小腹胀痛,脉浮数,按之迟紧,不时畏寒,大便或欲去而不去,小便频而短,此为肠痈,但脓未成耳。不信,或作痢症,恪用清热分利之剂,诸症蜂起而殁。


一小儿停食腹胀痛,二便不利,服草果、良姜之类,更加发热作渴,脉洪大而数。余曰∶此饮食滞而蕴热,将成脓矣,前药非其治也。不信,仍服之,腹发赤晕,大便下脓而殁。


一小儿患肠痈,先用太乙膏,后服牡丹皮散下脓而愈。后因跌,腹内作痛,遍身皆赤,良久身黯而殁,盖肠断故也。


大黄汤 治肠痈,小腹坚肿,按之则痛,肉色如常。或 赤微肿,小便频数,汗出憎寒,脉迟紧,脓未成也,急服之。


大黄(炒) 朴硝(各二钱) 牡丹皮 栝蒌仁 桃仁(去皮尖。各二钱)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


薏苡仁汤 治肠痈,腹中痛,烦躁不安,或胀满不食,小便涩滞。


薏苡仁 牡丹皮 桃仁(各三两) 栝蒌仁(四两)


上每服四钱,水煎。


桃仁汤 治肠痈,腹中痛,烦躁不安,壅痛,大便闭涩。亦有绕脐生疮者,但用此药无妨。


桃仁 大黄(炒) 牡丹皮 芒硝 犀角(镑) 冬瓜仁(研。各二钱)


上水煎,入犀角末服。


牡丹皮散 治肠痈,腹濡而痛,时下脓汁或下血。


牡丹皮 人参 天麻 白茯苓 黄 (炒) 薏苡仁 桃仁 白芷(炒) 当归 川芎 官桂 甘草(各五分) 木香(二分)


上每服三五钱。


仙方活命饮(方见热毒疮疡)


太乙膏(方见跌扑外伤)


八珍汤(方见发热不止)


此由膏粱饮酒太过,热积肠中,久则成痈,服当归建中汤自愈。若近肛门者,用针刺之,出脓血而愈。(此证身皮甲错,腹皮急胀如肿,甚者腹胀大,转有水声,或绕脐生疮,若脐间出脓者不治。大法以口□为主,若脓成□□□而殒。)


丹溪治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脉滑数.时作热.腹微急.曰.痛病脉当沉细.今滑数此肠痈也.以云母膏一两.丸梧子大.以牛皮胶溶入酒中.并水下之.饷时服尽.下脓血一盆而愈.


一妇以毒药去胎后.当脐右结块.块痛甚则寒热.块与脐高一寸.痛不可按.脉洪数.谓曰.此瘀血流溢于肠外肓膜之间.聚结为痈也.遂用补气血行结滞排脓之剂.三日决一锋针.脓血大出.内如粪状者臭甚.病妇恐.因谓气血生肌.则内外之窍自合.不旬日而愈.


虞恒德治一人.得潮热.微似疟状.小腹右边有一块.大如鸡卵.作痛.右脚不能伸缩一医作奔豚气治.十余日不验.虞诊其脉.左寸芤而带涩.右寸芤而洪实.两尺两关俱洪数.曰.此大小肠之间欲作痈耳.幸脓未成.犹可治.与五香连翘汤加减与之.间以蜈蚣炙黄.酒调服之.三日愈.


儒医李生治一富家妇有疾.诊之曰.肠胃间有所苦耶.妇曰.肠中痛不可忍.而大便从小便出.医皆谓古无此证.不可治.李曰.试为筹之.若服我之药.三日当瘳.下小丸子数十粒.煎黄 汤下之.下脓血数升而愈.其家喜.问治法.李曰.始切脉时.觉芤脉见于肠部.脉诀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此痈在内.所以致然.所服者.乃云母膏为丸耳.切脉至此.可以言医矣.


立斋治一男子.里急后重.下脓胀痛.用排脓散、蜡矾丸而愈.后因劳.寒热体倦.用补中益气而安.


一妇人小腹胀痛.小便如淋.此毒结于内.先以神效栝蒌散.二剂少愈.更以薏苡仁汤而安.


一妇人小腹胀痛而有块.脉芤而涩.此瘀血为患.以四物加元胡索、红花、桃仁、牛膝木香.二剂血下而愈.


一妇人小腹胀痛.大便秘涩.转侧有水声.脉洪数.以梅仁汤一剂.下瘀血.诸证悉退再以薏苡仁汤而愈.


一妇人脓成胀痛.小便不利.脉洪数.服太乙膏三钱.下脓甚多.胀痛顿止.以栝蒌散蜡矾丸及托里而安.


一妇人产后.恶露不尽.小腹作痛.服瓜子仁汤.下瘀血而瘥.凡瘀血停滞.宜急治之缓则腐化为脓.最为难治.若流注关节.则为败证.


江汝洁治一男子病小肠痈.初起左小腹近胁下.一块如掌大.甚疼.江以峰蜜调大黄末敷于痛处.再以生姜一大块.切片置于大黄之上.以火熨之四五度.逾半月而块自消.


一人胁破.肠出臭秽.急以香油抹肠送入.即不出.又以人参枸杞子煎汤淋之.皮自合吃猪肾粥十日愈.


江应宿治汪上舍之内.当脐结痛.发热恶寒.脉洪数.此肠痈也.投以仙方活命饮、五香连翘汤、栝蒌散.俱不应.过七日.小便间有脓血.乃制云母膏为丸.十数服而愈.可见药之对病.其验如此.


震按云母膏其药三十九味.清油浸七日.文火熬膏.收贮.将水银弹上.用时.先刮去水银.或服或贴.其功甚大.但熬一料.必用人参五钱.今亦难办也.其方即于疡科准绳可查.


腹为阴.大小肠与之俱.乃传导化物之司.何为而成痈.良由醉饱入房.或过啖生冷.劳顿所伤.凝而不化.因遂发焉.其症身皮甲错.汗出恶风.小腹满.脉数疾.薏苡仁汤牡丹皮、栝蒌、桃仁破血排脓.脓血大下即安.若溃而不敛.蜡矾丸护膜化毒.兼以补剂.鲜不愈者.


【治验】


一男子岁除过啖荸荠.远行疾走.内伤于肾.至新节遂发寒振振然.其家以伤寒召诊.往候其脉.手不敢出衣被.汗泄脉数.小腹胀疼.余曰.此肠痈.非伤寒也.故头不疼而汗出.脉不紧而腹满耳.投薏苡仁汤.果得脓盂许.寒热顿止.然未透也.翌日复欲下之.会伊芳戚延他医.反用消食作外感治.增剧.复进以人参.遂致不起.


一女子新产过劳.积血未除.而成肠痈.少腹疼.下脓血.经月不止.有进龙胆泻肝汤.弥甚.后以八珍入阿胶.用蜡矾丸稍缓.服参至二三斤.兼地黄丸而愈.


薏苡仁汤 治初起.


薏苡仁 栝蒌仁(各三钱)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各二钱) 白芍药(一钱)


水煎.


蜡矾丸


白矾(一两生研) 黄蜡(七钱)


上将蜡溶化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渐加至二十丸.熟水送下.未破者内消.已破者便合.每日中服近百粒则有效.不惟止痛生肌.能防毒瓦斯内攻.护膜止泻.托里化脓之功甚大.服至半斤.尤佳.


七贤散 治肠痈溃后疼痛.淋沥不已.


人参 茯苓 熟地黄 山药 山茱肉 牡丹皮(各一钱) 黄 (二钱)


大枣二枚.煨姜三片.水煎.


石芷卿,骤患腹胀,旬日后,脐间出脓。外科视为肠痈,与温补内托之药。遂咳嗽不眠,腹中绞痛异常,痰色红绿,大便不行。乃延孟英商之。脉弦细以数,舌绛而大渴。曰∶察脉候,是真阴大虚之证。 、桂、归、术皆为禁剂。以甘露饮加西洋参、花粉、贝母、杏仁、冬瓜子投之,痰咳即安。而外科谓此恙最忌泄泻,润药不宜多服。


孟英曰∶阴虚液燥,津不易生,虽求其泄,不可得也,乌可拘泥一偏,而不知通变哉?仍以前法,去杏仁、贝母、花粉,加知母、百合、合欢(皮)为方,并嘱另邀老医朱嵩年敷治其外。如法施之,果渐向安。久之,当脐痂落,如小儿落脐带状,脐内新肉莹然而愈。


小肠坚硬如掌而热。按之则痛。肉色如故。或 赤微肿。小便频数。汗出憎寒。脉紧实而有力。服此神效。


大黄(炒) 朴硝(各一钱) 丹皮 白芥子 桃仁(各二钱,去皮尖)


水二碗。煎八分。食前或空心温服。


作湿热食积治,入风难治。


治漏外塞药∶芦甘石小便 ,牡砺粉。


族侄钦文,号佩珊,其高祖自苏迁常,惕身叔名尔昭之孙也,赴日本游学返,见余曰:“赴东入普通学校一年,方毕业,患肠痈,入医院。东医曰:‘是不难,剖而去之可也。’”,不旬日,已平复,诧以为神,遂即以东医为师,在千叶县专门医学校习业,又二年学成,今得毕业[文]凭而返。余详问其状,亦甚惊异,嗣赴常赴宁,忽闻其又骤赴日本,未知何事?不一月,得其家中书来,谓旧病复发,不能自疗,急至日本,求其师医治。师仍曰:“是不难,剖而去之可也。”乃不料一剖后,溘然未醒。不知何以昔者效而今不效?余默思其故,前者之效,气血未衰,愈后失调,元未复而病根仍在;后者之不效,气血已衰,是以遽殒耳。乃知犹是病也,而体之虚实,不可以不辨,混同治之可乎哉?


小腹硬痛,脉迟紧者,瘀血也,宜下之。小腹 痛,脉洪数者,脓成也,宜托之。


一男子小腹痛而坚硬,小便数,汗时出,脉迟紧。以大黄汤,一剂下瘀血合许;以薏苡仁汤,四剂而安。


一产妇小腹疼痛,小便不利。以薏苡仁汤,二剂痛止;更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下瘀血升


;脉迟紧,乃瘀血;下之即愈。若患甚者,腹胀大,转侧作水声,或脓从脐出,或从大便出,宜以丸太乙膏,及托里药。


一妇人小腹肿痛,小便如淋,尺脉芤而迟。以神效栝蒌散,二剂稍愈;更以薏苡仁汤,二剂而痊。


一男子脓已成,用云母膏,一服下脓升许,更以排脓托里药而愈。后因不守禁忌,以致不救。


一男子里急后重,时或下脓胀痛,脉滑数,以排脓散及蜡矾丸而愈。


一妇人小腹作痛有块,脉芤而涩。以四物汤,加玄胡索、红花、桃仁、牛膝、木香、治之而愈。


一妇人小腹隐痛,大便秘涩腹胀,转侧作水声,脉洪数。以梅仁汤,一剂诸证悉退;以薏苡仁汤,二剂而瘥。


一妇人腹胀, 痛不食,纵小便不利,脉滑数。以太乙膏一服,脓下升许,胀痛顿退;以神效栝蒌散,二剂而全退;更以蜡矾丸及托里药,十数剂而安。


一妇人因经水多,服涩药止之,致腹作痛,以失笑散二服而瘳。


一妇人产后恶露不尽,小腹患痛,服瓜子仁汤,下瘀血而痊。凡瘀血停滞,宜急治之,缓则腐化为脓,最难治疗。若流注骨节,则患骨疽,失治多为败证。


附方


大黄汤 治肠痈,小腹坚肿如掌而热,按之则痛,肉色如故,或 赤微肿,小便频数,汗出增寒,其脉迟紧者,未成脓,宜服之。


朴硝 大黄(炒,各一钱) 牡丹皮 栝蒌仁(研) 桃仁(去皮尖,各三钱) 作一剂,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或空心温服。


牡丹皮散 治肠痈腹濡而痛,时时下脓。


牡丹皮 人参 天麻 白茯苓 黄 (炒) 薏苡仁 桃仁(去皮尖) 白芷 当归(酒拌)川


梅仁汤 治肠痈腹痛,大便秘涩。


梅核仁(九个,去皮尖) 大黄(炒) 牡丹皮 芒硝(各一钱) 犀角(锉末,一钱) 冬瓜仁(研,二钱) 作一剂,水二钟,煎八分,入犀角末,空心服。


神效栝蒌散(方见乳痈门)


薏苡仁汤 治肠痈腹中 痛,或胀满不食,小便涩。妇人产后多有此病,纵非痈,服之尤效。


薏苡仁 栝蒌仁(各三钱)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各二钱) 作一剂,水二钟,煎八分


云母膏 治一切疮疽及肠痈(方见《丹溪纂要》)


神仙太乙膏 治痈疽,及一切疮毒,不问年月深浅,已未成脓,并治之。如发背,先以


下;咳嗽,及喉闭缠喉风,并用新绵裹,置口中含化下;一切风赤眼,捏作小饼,贴太阳穴,以山栀子汤下;打扑伤损外贴,内服橘皮汤下;腰膝痛者,患处贴之,盐汤下;唾血者,桑


下一丸。妇人经脉不通,甘草汤下。一切疥,别炼油少许,和膏涂之。虎犬并蛇蝎汤火刀斧伤,皆可内服外贴。


玄参 白芷 当归 肉桂 大黄 赤芍药 生地黄(各一两)


为咀,用麻油二斤,入铜锅内,煎至黑,滤去粗,入黄丹十二两,再煎,滴水中,捻软硬得


行痛止。遂随前云,治证用之,无不有效,愈知此方之妙用也。


蜡矾丸(方见发背门)


失笑散 治产后心腹绞痛欲死,或血迷心窍,不知人事,及寻常腹内瘀血,或积血作痛。又妇人气血痛之圣药也,及治疝气疼痛。


五灵脂 蒲黄(俱炒,等分) 每服二三钱,醋一合,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


四物汤(方见瘰 门)


排脓散 治肠痈少腹胀痛,脉滑数,或里急后重,或时时下脓。


黄 (炒) 当归(酒拌) 金银花 白芷 穿山甲(蛤粉拌炒) 防风 连翘 栝蒌(各二钱) 作一剂,用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或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蜜汤调下,亦可。


瓜子仁汤 治产后恶露不尽,或经后瘀血作痛,或肠胃停滞,瘀血作痛,或作痈患,并效。


薏苡仁(四钱) 桃仁(去皮尖,研) 牡丹皮 栝蒌仁(各一钱) 作一剂,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一足拘挛口有臭气者是


鳖甲烧存性,研末,水调服一钱,日三服。或雄鸡顶上毛并


不可药治者


皂刺八钱,黄酒煎服,即从小便出脓,不饮者水煎亦可。


论曰∶肠痈由恚怒不节,忧思过甚,肠胃虚弱,寒温不调,邪热交攻,故营卫相干,血为败浊,流渗入肠,不能传导,蓄结成痈,津液腐化,变为脓汁,其候少腹硬满,按之内痛,小或脓出脐中,或大便下脓血,宜急治之,不尔则邪毒内攻,腐烂肠胃,不可救矣,诊其脉洪数者,脓已成,设脉迟紧虽脓未就,已有瘀血也。


治肠痈。少腹坚肿,大如掌而热,按之则痛,其上色或赤或白,小便稠数,汗出憎寒,其脉迟紧者,未成脓,如脉数,则脓已成。大黄汤方


大黄(锉炒) 牡丹皮 硝石(研) 桃仁(汤浸去双仁皮尖炒) 芥子各半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以利下脓血为度,未利再服。


治肠痈。木占斯散方


木占斯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甘草(炙锉) 细辛(去苗叶) 栝蒌(去皮) 防风(去叉) 干姜(炮) 人参 桔梗(锉炒) 败酱(各一两)


上十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日晚,温酒调下。


治肠痈。牡丹汤方


牡丹皮(一两) 芍药 丹参 生干地黄(切焙各二两) 薏苡仁 桔梗(锉炒) 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半) 甘草(炙锉) 赤茯苓(去黑皮) 败酱(各一两)


上十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日晚温服。


治肠痈。犀角丸方


犀角屑(一两半) 巴豆(十粒去心皮炒研去油) 大黄(三分蒸三度锉) 蜀椒(去目并闭口者芦(去芦头)


上一十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米饮下,加至四五丸,利下黄水为度。


治肠痈,里急隐痛,大便秘涩。梅仁汤方


梅核仁(四十九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牡丹皮(一两三分) 冬瓜仁(四两) 犀角(镑一两半) 芒硝(二两半)


上六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以下脓血三两行为度。


治肠痈。附子汤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 败酱(各三分) 薏苡仁(一两半)


上三味, 咀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日晚温服,下脓血即瘥。


治肠痈。鸡毛散方


雄鸡项上毛(烧灰) 雄鸡屎(烧灰各一两)


上二味,细研为散,空心温酒二合,调下一钱匕,日晚再服。


又方:上截檐头尖少许,烧成灰,水调服,即穴出脓。


治肠痈,壮热恶寒,微汗气急,少腹痛,小便涩,或大便如刀锥刺痛,或有脓,腹中已成脓。瓜子仁汁方


瓜子仁(三合与水陆协议研绞取汁) 当归(切焙一两捣末) 蛇蜕(一条烧灰研)


上三味,将二味末和匀,分作二服,用瓜子汁调下,空心日午服,下脓血即瘥。


治肠痈。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锉炒) 牡丹皮(各二两)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芒硝(研一两) 冬瓜仁(三合)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以利下脓血为度治肠痈。薏苡仁汤方


薏苡仁(一两) 牡丹皮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半) 瓜子仁(半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日晚温服。


丹溪曰。肠痈常作湿热。积久入风。难治。


千金谓肠痈妄治必杀人。其病小腹重强。按之则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肚腹紧急。如肿之状。脉数者。微有脓也。巢云。洪数已有脓。脉若迟紧者。未有脓。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自脐出。或大便脓血。急服蜡矾丸。酒下。兼进后方。


一论肠痈便毒痈疽。初起即消。已肿即溃。血随大便中出。宜用千金内托散。(方见痈疽即加减真人活命饮)


一论肚内生痈。及痈疽恶毒。宜用


内消沃雪汤


当归身 白芍 黄 甘草节 射干 连翘 香白芷 贝母 陈皮 皂角刺 乳香 没药穿山甲 天花粉 金银花 木香 青皮 甚者。加大黄。


上锉。酒水煎服。秘方是世所奇。投之如神。


一论肠痈胀痛不安。或腹满不食。小便赤。妇人产后虚热。多有此疾。但疑惑间便不服服亦无害。视其右关脉芤者是也。


薏苡仁(二两) 牡丹皮(一两) 栝蒌仁(一两)


上锉一两。水煎。一方。加川芎、桃仁。


一妇人腹痛如锥刺。每痛至死。不敢着手。六脉洪数。此肠痈毒也。用穿山甲(炒) 白芷 贝母 僵蚕 大黄


上锉一大剂。水煎服。打下脓血。自小便中出。即愈。后再无患。宜少食煎炒热物。


一治肠痈日久。溃烂出脓。腹内刺痛不可忍者。


用铁打一尺长三棱针。将鸭肠一条。贯针在内。将鸭肠曲转。轻轻送入粪门内。送到痛处。方是疮痈之处。即将鸭肠扯动。针尖出。刺破其毒。脓随针而出。用手重按痛处。脓出尽而愈。此秘法也。


肠痈(图缺)


凡肠内生痈.当验症明白.不可妄治.妄治能杀人.其病小腹重.按之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恶寒.身皮错.腹皮急.如肿左甚者.小肠痈.右甚者.大肠痈.则右寸洪数绕脐疮.或脐出脓.或大便脓血.以大黄牡丹汤.



肠痈,有生于肠内者,腹内胀急,大小便牵痛如淋,转侧摇之作水声,溃后则脓从大便出。有生于肠外者,当脐肿痛,腹皮胀急,溃后则脓自脐出。甚则穿溃大肠,食虫亦自脐去,势难为矣。初起宜用千金牡丹皮散以消之。既溃,则用参 内托之剂。


千金牡丹皮散


丹皮(五钱) 苡仁(一两) 栝蒌仁(去油二钱) 桃仁(去皮尖二十枚研)


水煎服。


《华佗传》军吏李成若咳嗽,昼夜不寤,时吐脓血。以问佗,佗言君病肠痈,咳之所吐,非从肺来也。与君散两钱,当吐二升余脓血,吐讫自养一月,可小起,好自将爱,一年便健。十八岁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瘥。若不得此药,故当死。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疾如成者,谓成曰∶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 药,(松之按∶古语以藏为 。)以待不祥?先持贷我,我瘥,为卿从华佗更索。成与之。已故致谯,适佗见收,匆匆不忍从求。后阅十八年成病,竟发无药可服,以至于死。(《三国志》)


薛立斋治金台院佥宪,年逾五十,腹内隐痛,小便如淋,皮肤错纵,而脉滑数,此肠痈也。脉滑数则脓已成,遂以广东牛皮胶溶化,送太乙膏,下脓升许。更以排脓托里药及蜡矾丸而愈。


孙文垣治染匠妇,腹痛两年。或以为寒为热,为气为血,为虫为积,治不效。或与膏药大如斗,贴之,痛益剧,欲去揭之,牢粘不可揭。卧舟中,数人扶之不起。往诊,见其面色苍黑,两手枯燥如柴,六脉皆洪数。(腹痛脉洪数,内痈可知。其得生亦赖此。)问其痛之所在,解衣指示,(痛有定处。)始知膏药牢粘。叩其不能起步之由,乃左脚不可动,动则痛应于心。察其色脉,皆非死候,此必肠痈。左脚不能举动,是其征也。(俗名缩脚肠痈。)与荣卫反魂汤加金银花为君,四帖,酒水各半煎服。一帖痛稍减,二帖下臭脓半桶,病全减,膏药亦不揭自落。四帖完,其妇与匠来谢,并求善后之方。


龚子才治一妇人,腹痛如锥,每痛欲死,不可着手,六脉洪数,此肠痈也。用穿山甲炒、白芷、贝母、僵蚕、大黄,合一大剂,水煎服,脓血从小便处出而愈。


李士材治吴光禄夫人,患腹满而痛,喘急异常,饮食不进。或用理气利水之剂,二十日不效。诊之,脉大而数,右尺为甚。令人按腹,手不可近。曰∶此大肠痈也,脉数为脓已成。用黄 、角刺、白芷之类,加葵根一两,煎一碗顿服之。未申痛甚,至夜半脓血大下,昏晕不支,即与独参汤稍安。更与十全大补,两月而愈。


周汉卿治义乌陈氏子,腹有块,扪之如罂。汉卿曰∶此肠痈也。用大针灼而刺之,入三寸许,脓随针迸出有声愈。(《明史》)


薛立斋诊秀水卜封君,善饮,腹痛便泻,服分利化痰等剂不应。其脉滑数,肤皮甲错,谓此酒毒,致肠痈而溃败也,辞不治。仍服煎剂,果便脓而殁。


孙某治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效,脉滑数,时作热,腹微急。孙曰∶痛病脉当沉细,今滑数,肠痈也。以云母膏一两,为丸如梧子大,以牛皮胶溶入酒中,并水吞之,饷时服尽,下脓血愈。(《外科心法》)


薛立斋治通府张廷用患肠痈,两月余矣,时出白脓,体倦恶寒,此邪气去而中气虚也。用托里散兼益气汤,徐徐呷之。又令以猪肚肺煮烂,取其汤调米粉煮,时呷半盏,后渐调理而痊。


一男子小腹痛而坚硬,小便数,汗时出,脉迟紧。以大黄汤一剂,下瘀合许,以薏苡仁汤四剂而安。(苡仁、栝蒌各三钱,丹皮、桃仁各二钱。)


一男子患肠痈,脓已成。用云母膏一服,下脓升许,更以排脓托里药而愈。后因不守禁忌,以致不救。


一人患肠痈,伛偻痛不能伸。有道人教以饮纯黄犬血二碗,和白酒服。其人遂饮至四碗,次日下脓血尽而瘳。(《广笔记》)


属大肠实火。


忌同肠风下血。


宜下,苦寒,解寒。


大黄 白芷 白芨 白蔹 白药子 忍冬藤 连翘 甘草 黄连 黄 生地黄 天明精 明矾 黄蜡 生蜜(以上三味作丸)


肠痈,有生于肠内者,腹内胀急,大小便牵痛如淋,转侧摇之作水声,溃后则脓从大便出。有生于肠外者,当脐肿痛,腹皮胀急,溃后则脓自脐出,甚则穿溃大肠,食虫亦自脐出势难为矣。初起宜用千金牡丹皮散以消之。既溃,则用参耆内托之剂。



丹皮(五钱) 苡仁(一两) 栝蒌仁(去油,三钱) 桃仁(去皮尖研,二十枚


水煎服。


金匮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支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详肠痈始发。证未昭着。但以腹之支急。按之如肿。或身有块垒。便为真候。若腹无积聚。身无热。洵为沉寒固结。虽下无济。故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专以破散沉寒为务也。周禹载云。附子辛散以破结。败酱苦寒以排脓。务令脓化。仍从水道而出。将血病解而气亦开矣。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则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详上条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是主寒沫初搏于肠。未郁为热。腹濡满而脉不洪数。身无热而甲错如鳞。故当用辛热以散其结。即内经肾移寒于脾。则为痈脓是也。若痈已成。又非此方所宜。观次条言脉迟紧。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则知脓未成时。其脉尚带迟紧。盒饭下而不可温矣。下法。用桃核承气。可不言而喻。至于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夫既曰不可下。而仍用大黄者。何也。盖痈脓既成于内。不下。毒从何泄。以意逆之。非谓概不可下也。必得排脓破瘀之剂。始为合宜。但戒泛用下药耳。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 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脉数而烦热。邪之征也。何反无热耶。脉法有云。无故脉数。必生痈疽。今痈发于内。故无热。瘀蓄于内。故汗出。初得三四日。毒邪内盛。势必上蒸。故目赤如鸠眼。至七八日。脓成而滞。未得下泄。故四 黑。毒势方张。故默默不欲食。毒邪将化。故渐能食。方用赤小豆令芽出。以通营分之热毒。当归以散肠胃之积血。用散不用汤者。取有质之物。以迅扫在下之脓血也。金匮此条。向在狐惑例中。并治肠痈便毒。及下部恶血诸疾。


千金云。卒得肠痈。而不晓其病候。愚医治之错则杀人。肠痈之为病。小腹重而强。抑之则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身皮皆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已有脓也。其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甚者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中出。或大便出脓血。一羽军官妇病。医脉之。知肠中有脓。下之即愈。何以知之。曰。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营。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营滑上升。营卫相干。血为浊败。小腹痞坚。小便或涩。或复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即为瘀血。血下即愈。


肠痈下血。腹中 痛。其始发热恶寒。欲验其证。必小腹满痛。小便淋涩。反侧不便。即为肠痈之确候。无论已成未成。俱用大黄牡丹汤加犀角急服之。小腹痛。若肿满不食。小便不利。脓壅滞也。用薏苡、丹皮、桃仁、蒌仁。煎服以排之。若至反侧作水声。此脓已成熟也。千金托里散下太乙膏。若脓从大便出者。为直肠痈。可治。若从脐中出者。为盘肠痈。多不治。经云。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


《千金》谓∶妄治必杀人。肠痈为病,小腹重而强,按之则痛,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小有脓也。巢云∶洪数者,已有脓;脉若迟紧者,未有脓。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自脐出,或大便出脓血。 《脉经》问曰∶羽林妇病,何以知肠有脓?师曰∶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败浊,小腹痞坚,小便或涩,或自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则为瘀血,血下即安。丹溪云∶肠痈大肠有热,积死血流注,桃仁承气汤加连翘、秦艽。


〔薛〕 肠痈因七情饮食所致。治法∶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用大黄汤下之。脉洪数者,已有脓也,用薏苡仁汤排之。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脓壅滞也,牡丹皮散主之。若大便或脐间出脓者不治。《内经》曰∶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故患是者,其坐卧转侧,理宜徐缓,时少饮薄粥,及服八珍汤固其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全其生。丹溪治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脉滑数,时作热,腹微急。曰∶痛病脉当沉细,今滑数,此肠痈也。以云母膏一两,丸梧子大,以牛皮胶溶入酒中,并水下之,饷时服尽,下脓血愈。


一妇以毒药去胎,后当脐右结一块,痛甚则寒热,块与脐高一寸,痛不可按,脉洪数。谓曰∶此瘀血流溢于肠外肓膜之间,聚结为痈也。遂用补气血、行结滞、排脓之剂,三日。


决一锋针,脓血大出,内如粪状者臭甚,病妇恐,因调气血生肌,则内外之窍自合,不旬日而愈。吕沧洲治郡守李母庞病小腹痛,众医皆以为瘕聚,久药不效。吕诊循其少阴脉,如刀刃之切手,胞门芤而数,知其阴中痛,痈结小肠也,告之曰∶太夫人病在幽隐,不敢以闻,幸出侍人语之,乃出老妪。吕曰∶苦小肠痈,以故脐下如瘕聚,今脓已成,痛迫于玉泉,当不得前后溲,溲则痛甚。妪拜曰∶诚如公言。遂用国老、将军为向导,麒麟竭、琥珀之类攻之,脓自小便出,应手愈。吕又治一小儿,十二岁患内痈,腹胀脐凸而颇锐,医欲刺脐出脓。其母不许,请吕视之,见一僧拥炉炽炭,燃铜箸一枚烈火中,瞪目视翁曰∶此儿病痈,发小肠,苟舍刺脐无他法。吕谕之曰∶脐神阙也,针刺所当禁,矧痈舍于内,惟当以汤丸攻之,苟如而言,必杀是子矣!僧怒趋而出。吕投透脓散一匕,明日脓自气合溃,继以十奇汤,下万应膏丸而瘥。虞恒德治一人,得潮热微似虐,但小腹右边有一块,大如鸡卵作痛,右脚不能伸缩。一医作奔豚气治十余日不验,虞诊其脉,左寸芤而带涩,右寸芤而洪实,两尺两关俱洪数,曰∶此大小肠之间,欲作痈耳,幸脓未成,犹可治,与五香连翘汤加减与之,间以蜈蚣炙黄,酒调服之,三日愈。儒医李生,治一富家妇有疾。诊之曰∶肠胃间有所苦耶?妇曰∶肠中痛不可忍,而大便从小便出,医皆谓古无此证,不可治,李曰∶试为筹之,若服我之药,三日当瘳,下小丸子数十丸,煎黄 汤下之,下脓血数升而愈。其家喜问治法?李曰∶始切脉时,觉芤脉见于阳部,《脉诀》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此痈在内,所以致然。所服者,乃云母膏为丸耳!切脉至此,可以言医矣。薛己治通府张廷用,患之两月余矣,时出白脓,体倦恶寒,此邪气去而中气虚也。乃用托里散兼益气汤,徐徐呷之,又令以猪肚肺煮烂,取其汤调米粉煮,时呷半盏,后渐调理而痊。一男子里急后重,下脓胀痛,此脾气下陷,用排脓散、蜡矾丸而愈。后因劳役,寒热体倦,用补中益气汤而安。一妇人小腹胀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此瘀血凝结于内,先以神效栝蒌散二剂少愈,更以薏苡仁汤而愈。一妇人,小腹胀痛而有块,脉芤而涩,此瘀血为患也,以四物加玄胡索、红花、桃仁、牛膝、木香,二剂血下而痊。一妇人小腹胀痛,大便秘涩,转侧有水声,脉洪数,此脓瘀内溃也。以梅仁汤一剂,下瘀血,诸症悉退,再以薏苡仁汤二剂而瘥。一妇人脓成胀痛,小便不利,脉洪数,此脓毒内溃也。服太乙膏三钱,脓下甚多。更以栝蒌散、蜡矾丸,及托里散而安。


(如用云母膏尤妙。) 一妇人,产后恶血不止,小腹作痛,服瓜子仁汤,下瘀血而痊。凡瘀血停滞,宜急治之,缓则腐化为脓,最为难治。若流注关节,则为败症。


薏苡附子散 治身甲错腹皮急,如腹胀本无积聚,身热脉数者。


附子(炮,二分) 败酱(五分) 薏苡仁(一钱)


上为末。每服方寸匕,以水二合,煎顿服,小盒饭下。


《三因》薏苡、附子同前,败酱用一两一分。每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按∶此方乃辛热之剂也,若积久阴冷所致宜用。丹溪云∶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肠内有痈,积久阴冷所致,故《金匮》有用附子温之,即此方也。


牡丹汤 治肠痈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小便如淋,时时发热,自汗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


牡丹皮 栝蒌仁(各一钱) 桃仁(去皮尖) 芒硝(各二钱) 大黄(五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滓,入硝再煎数沸,不拘时服。


按∶此乃破血之剂也,如发热,自汗恶寒,小腹作痛,小便如淋,脉迟者,有效。丹溪云∶小腹肿痞,按之痛,小便如淋或自调,发热身无汗,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宜下之,当有血。此内结热所成也,故《金匮》有用大黄利之,即此方也。若无前证,恐不宜用。亦有腹内胀痛,脉滑数,或脓已下,或后重时时而下,宜用排脓散、太乙膏、蜡矾丸及托里药。


薏苡仁汤 治肠痈腹中 痛,烦毒不安,或胀满不食,小便涩,妇人产后虚热,多有此病。纵非痈但疑似间,便可服。


薏苡仁 栝蒌仁(各三钱) 牡丹皮 桃仁(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按∶此方药品和平,其功且速,常治腹痛,或发热,或胀满不食,水道涩滞,产后多有此证。或月经欲行,或行后作痛尤效。


牡丹散 治肠痈冷证,腹濡而痛,时时利脓。


牡丹皮 人参 天麻 白茯苓 黄 木香 当归 川芎 官桂 桃仁(去皮,炒,各七钱半) 白芷薏苡仁 甘草(炙,各五钱)


为细末。每服三钱,用水一盅,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梅仁汤 治肠痈里急隐痛,大便秘涩。


梅核仁(四十九粒,去皮尖) 大黄(三两) 牡丹皮(一两七钱半) 芒硝(二两半) 冬瓜仁(四两)


犀角(镑,一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以利下脓血三两行为度。


大黄汤 治肠痈少腹坚硬,肿大如掌而热,按之则痛,其上色或赤、或白,小便稠数,汗出憎寒,其脉迟紧者,未成脓;如脉数,则脓已成。


大黄(锉,炒) 牡丹皮 硝石(研) 芥子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半两)


上锉碎。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以利下脓血为度,未利再服。


四圣散(一名神效栝蒌散) 治肠痈痈疽,生于脑髭、背腋、孔便毒,服之神效。


生黄栝蒌(一枚,去皮) 粉草(四钱,研末) 没药(研末,三钱) 乳香(研末,一钱)


上用好红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两服,两日服尽,大便顺导恶物妙。若干栝蒌则用两枚。一方,若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毒已结成,即脓化为水,毒未成,即于小便中出。疾甚再合服,以退为度。


郭氏瑞效丸(方见肿疡。)


云母膏 治一切痈疽、疮疖,折伤等证。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 白芷 没药 赤芍药 肉桂 当归 盐花 菖蒲 麒麟竭黄 白芨 芎 木香 龙胆草 白蔹 防风 浓朴 麝香 桔梗 柴胡 松脂 人参 苍术 黄芩乳香 附子 茯苓 良姜 合欢皮(各五钱) 硝石 甘草 云母(各四两) 桑白皮 槐枝 柳枝 柏叶水银(以绢劳包,待膏成以手细弹,在上名养膏母) 陈皮(各二两) 清油(四十两) 黄丹(二十两)


上除云母、硝石、麒麟竭、乳香、没药、麝香、盐花、黄丹八味另研外,余药并细切。


入油浸七日,文火煎,以柳枝不住手搅,候匝沸乃下火,沸定又上火,如此者三次,以药黑色为度,去渣再熬,后入丹与八味末,仍不住手以槐、柳枝搅,滴水中成珠,不软不硬为度,瓷器收贮,候温,将水银弹上。用时先刮去水银,或服或贴,随宜用之,其功甚大也。


排脓散 治肠痈小腹胀痛,脉滑数,或里急后重,或时时下血。


黄 (盐水拌,炒) 当归(酒拌) 金银花 白芷 穿山甲(蛤粉炒) 防风 连翘 栝蒌(杵)


甘草(各一钱)


作一剂。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若脓将尽,去穿山甲、连翘,加当归、川芎。或为末,每服三钱,食后蜜汤调下亦可。


神仙蜡矾丸 治肠痈内托神妙,不问老幼,皆可服之,无不效。最止疼痛,不动脏腑。


黄蜡(半两,要黄色者。一方,用七钱) 白矾(一两,要通明者,细研)


上熔化黄蜡和矾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食远,用温白汤送下。


张仲景云∶肠痈之证,因饮食积热,或母食辛热之物所致。小腹按之则痛,小便数似淋,腹急,恶寒,身皮甲错,或自汗恶寒,若脉迟紧,未有脓者,用仙方活命饮以解其毒。脉洪数,已有脓者,服太乙膏以下其脓。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者,脓壅滞也,牡丹皮散主之。


窃谓、经云∶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故坐卧转侧之间,须令徐缓,时少饮薄粥,及用八珍汤固其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也。


大黄汤 治肠痈,小腹坚肿,按之则痛,肉色如常,或 赤微肿,小便频数,汗出憎寒,脉紧,脓未成也,急服之。


大黄(炒) 朴硝(各一钱) 牡丹皮 栝蒌仁 桃仁(去皮尖,各二钱)


每服二三钱,水煎。


薏苡仁汤 治肠痈腹中痛烦躁不安,或胀满不食,小便涩滞。


薏苡仁 牡丹皮 桃仁(各三两) 栝蒌仁(四两)


上,每服四钱,水煎。


桃仁汤 治肠痈腹中痛,烦躁不安,壅痛,大便闭涩。亦有绕脐生疮者,但用此药无妨。


桃仁 大黄(炒) 牡丹皮 芒硝 犀角(镑) 冬瓜仁(研。各二钱)


上,水煎,入犀角末服。


牡丹皮散 治肠痈腹濡而痛,时下脓汁,或下血。


牡丹皮 人参 天麻 白茯苓 黄 (炒) 薏苡仁 桃仁 白芷(炒) 当归 川芎官桂 甘草(各五分) 木香(二分)


上,每服三五钱,水煎。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